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鲁迅(一))【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13.1 复习笔记一、沈从文概述1.沈从文及其著作(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湘西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2)著作早期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小说集。

19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传统乡土文学不同,沈从文是用“梦”与“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他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这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2.沈从文的人物形象沈从文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柔美如水,这种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自守”来加以概括。

男性形象则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在他的湘西人物序列里,男性军人往往是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3.“神性”的概念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最高的人性。

经过他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就特别地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散文)【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散文)【圣才出品】

第7章散文(一)一、填空题1.瞿秋白的________以游记的形式报道了赴俄的沿途经历。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赤都心史》【解析】1920年8月,瞿秋白作为《晨报》的记者出访苏俄,并在此加入共产党。

访苏期间,他写下了《赤都心史》这部游记体散文著作,记录了他在莫斯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个先进的中国人在“赤都”的思想演变过程。

2.语丝体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形式。

【答案】文艺性短论;随笔【解析】语丝体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其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

二、名词解释1.“随感录”作家群(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随感录”作家群是指在“五四”时期,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为主,用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的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并以写杂文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

其杂文现实性强,论战色彩浓厚,其中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他们创作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2.小品散文(四川大学2011年研)答:小品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开创期的散文作品,一般是指散文中短小隽永而偏重于记叙、抒情、述感一类文章,又称小品文。

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作家,高举“闲适”文学的大旗,对明代小品文推崇备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小品散文开始兴盛。

周作人是一个负有盛名、具有影响的小品散文作家。

至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文学审美观念的成熟,小品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发引人重视,小品散文再掀热潮。

3.语丝文体(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语丝文体是现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形式。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笔记(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整理)有缺:港台部分看朱栋霖诗派不全:七月诗派九叶诗派很重要穆旦的诗可拿来练论文现代部分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鲁迅)【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鲁迅)【圣才出品】

第2章鲁迅(一)一、填空题1.鲁迅在1907年发表的________中提出了“首在立人”的主张。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偏至论》【解析】1907年鲁迅发表的《文化偏至论》,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人是一个个体,鲁迅非常重视这个个体。

2.《阿Q正传》最初在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________上连载,署名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晨报副刊》;巴人【解析】《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它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阿Q正传》中的人物有赵太爷、阿Q、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

3.鲁迅的小说________以弗洛伊德学说解释创造的源起,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补天》【解析】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第一篇《补天》写于1922年,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第一版,是根据弗洛依德“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

二、名词解释1.摩罗诗力说(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

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2.《彷徨》(南京大学2010年研)答:《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

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

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精华版

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精华版

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精华版第一篇: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精华版一鲁迅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 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上篇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二)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1、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2离去—归来—再离去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市民通俗小说(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市民通俗小说(一))【圣才出品】

第4章市民通俗小说(一)4.1 复习笔记一、通俗小说的定义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作品;在功能上侧重于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商品性文学。

二、“鸳蝴”开启直接源头1.“鸳鸯蝴蝶一礼拜六派”文学(1)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

(2)鸳鸯蝴蝶派是指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礼拜六》是1914年开办的一种娱乐消闲周刊。

两者合在一起,很能代表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2.旧派小说繁荣的原因(1)当时的北洋政府自顾不暇,给了文学以良好的发展机会。

(2)科举取消,加上近代报刊业的发展,通俗作品有了较雄厚的作者队伍。

(3)文人跌入了市民阶层,小说在他们手中回到了市民文化的本位。

3.旧派言情小说的代表1912年同年连载的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孽冤镜》,李定夷的《贾玉怨》,三人被称为“三鼎足”。

三部小说都写婚恋悲情,其“通俗”主要在情调上。

4.旧派社会小说的代表民国旧派小说以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代表,这部小说的最大贡献便在于开创了社会言情长篇的体例。

三、对峙迫使旧派向“俗”定位新文学阵营从1917年开始持续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

这场批判言词尖锐地指出旧派的思想陈腐守旧,除击中其要害“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之外,胡适、茅盾还特别地解析了民国旧派小说在文体上的弊病。

旧派小说在新文学的强大攻势下败退下来,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位置,被迫同新文学分割,发挥自己所长,去努力争取一般老派市民读者了,形式上更加“通俗”,并力图加强自身的“现代性”。

张恨水、平江不肖生等大家逐步崛起。

四、市民通俗小说类型的形成旧派小说有社会、武侠、侦探、历史这四种基本类型,特点是南派通俗小说占据上风。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章 鲁迅(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章 鲁迅(一)【圣才出品】

第2章鲁迅(一)本章重点:对《呐喊》、《彷徨》的总体评价,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其他重要知识点:1.了解关于阿Q形象的评价,理解鲁迅文学创作的深刻性及对成功典型阐释的多样性。

2.鉴赏了解《野草》、《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农民与知识分子独特的眼光:精神“病苦”内向性:灵魂的深主题:“封建社会吃人”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对社会、人自身的反抗2.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示众》鉴赏痛苦——人性的残忍先驱者与群众的对立——启蒙被消解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祝福》寻求别样出路——寻梦——惊醒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雁冰《读<呐喊>》1.《狂人日记》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第三者的立场——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叙述方式泾渭分明——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入公的感情色彩反讽结构:“我”与“余”2.《孔乙己》:小说叙述者孔乙己与酒客: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小伙计: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叙述者——隐含作者格式的创造与灵魂的深度3.主观抒情性:《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几乎无事的悲剧4.实验的广泛性: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戏剧体小说5.“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自觉借鉴外国小说形式不自觉、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二、说不尽的阿Q国民性弱点:精神胜利法对阿Q的阶级分析:落后农民——革命者人的生存困境三、《野草》与《朝花夕拾》“闲话风”与“独语体”文体家1.《朝花夕拾》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特殊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心灵的开阔与自由“原生味”的语言趣味:生活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复杂性2.《野草》逼视灵魂的最深处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的思考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自我形象艺术想像力散文的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赵树理)【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赵树理)【圣才出品】

第22章赵树理22.1 复习笔记一、赵树理概述1.赵树理及其著作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代表了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等,他的创作被树立为“赵树理方向”。

2.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1)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赵树理被解释为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能体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由于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2)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的要求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的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因此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这是赵树理及其所代表的这一代作家最突出的特点。

(3)以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为文本赵树理的创作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变革的文学记录,这决定着他(及他所代表的一代作家)自觉地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的宣传、鼓动作用与指导作用,又不滞留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困境,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树理式的“问题小说”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4)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赵树理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学“欧化”倾向进行反省的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重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主张的。

他主要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在解放区作家中也有代表性。

他们虽然也在承续“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但和1920、30年代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的是,他们与西方文学处于相对隔绝状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诗(二))【圣才出品】

第16章新诗(二)16.1 复习笔记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1.中国诗歌会(1)中国诗歌会的成立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其代表刊物有《新诗歌》旬刊等,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

他们提出要“捉住现实”,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①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

②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同时强调“自我”在“集体”、“小我”在“大我”中的融合。

③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还做了创造诗歌形式的各种试验,运用了如大众合唱诗、诗剧等多种形式,试图使诗成为“群体听觉艺术”。

(3)代表作家作品蒲风的《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茫茫夜》《六月流火》;杨骚的《乡曲》;殷夫的《孩儿塔》;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王亚平的《十二月的风》;穆木天的《在喀林巴岭上》《守堤者》等。

(4)中国诗歌会的不足①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但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②艺术上比较粗糙;③把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推于极端,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

2.臧克家(1)臧克家在他的诗中提出了“坚忍主义”,即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这显示了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并由此称其为“泥土诗人”。

其代表作有《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2)臧克家往往将感情、倾向性凝聚隐藏在诗的形象里,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整齐,以及诗的节奏、韵律,从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是“苦吟”派)的影响。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1.后期新月派的形成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基本成员包括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以及陈梦家、方玮德等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台湾文学)【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台湾文学)【圣才出品】

第29章台湾文学29.1 复习笔记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1.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于1920年7月,当时一些留日的台湾学生仿效大陆的《新青年》,在东京创办了《台湾青年》,旨在“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并由此引发台湾的新文化运动,其所肩负的使命除摆脱封建落后文化的枷锁外,还要抵制日本在台实施的同化政策。

2.台湾现代文学的发展时期(1)从1925到1931年,是台湾文学的草创期。

(2)1930年代初期,一直到1937年,属于台湾文学的繁盛创作期。

(3)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由此直到1945年,是台湾现代文学的凋零期。

(4)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迁台,为台湾光复初期。

3.台湾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1)台湾的现代文学大都以现实主义为归依,乡土气息一般较浓重。

其中最频繁呈现的是思恋家国,反抗压迫的文学母题,以及作为弱国子民的漂泊意识。

台湾的现代文学作为一脉支流,无疑以其特色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景观。

(2)台湾现代文学收获最丰的是小说,其次是诗,散文和戏剧相对弱一些。

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1.赖和(1)赖和被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他以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乡土文化的寻根为本,最早最有力地激发了台湾新文学的精神。

其白话短篇小说《斗闹热》是台湾较早的白话小说。

(2)赖和又是台湾新诗的奠基者之一。

他试图以诗歌来纪实和抒情,取材往往都是现实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如《觉悟下的牺牲》《流离曲》《南国哀歌》等。

2.杨逵杨逵关注现实,参与社会变革,思想开阔,性格豪爽,又受普罗文学思潮影响,其创作大都由现实直逼时代的思想制高点。

其作品有《送报夫》《泥人形》《鹅妈妈出嫁》《模范村》《萌芽》《春光关不住》等。

3.吴浊流代表作有《先生妈》《波茨坦科长》《亚细亚的孤儿》等。

其中,《亚细亚的孤儿》是日据时代台湾社会苦难历史的“镜子”。

这部小说在思恋乡土的情结上构架爱国反日的主题,但又不时流露“异乡人”失根的痛楚。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曹禺)【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曹禺)【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学三⼗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曹禺)【圣才出品】第19章曹禺19.1 复习笔记⼀、曹禺概述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祖籍湖北潜江,出⽣在天津⼀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他创作的《雷⾬》《⽇出》《原野》《北京⼈》《家》等经典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并在观众中扎根,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向成熟。

⼆、从《雷⾬》到《原野》1.《雷⾬》《雷⾬》是曹禺的第⼀个戏剧⽣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和⼀切经典性作品⼀样,《雷⾬》主题具有多样性,可以从不同⾓度、不同⽅⾯进⾏开掘与阐释。

(1)对于具有浓厚封建⾊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批判和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剧本在⼀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盾纠葛,⽽戏剧的结尾,⽆辜的年轻的⼀代都死了,只留下了与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的⼀代: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

(2)《雷⾬》的“还原性”阐释作者在《雷⾬》中揭⽰了“⽣命编码”,即戏剧“意象”中所内涵的⼈的⽣存困境。

戏剧中的“郁热”不仅是⾃然背景,同时暗⽰着⼀种情绪、⼼理、性格,以⾄⽣命的存在⽅式。

剧本中⼈的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的巨⼤精神痛苦。

由此⽽引发出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热、短促”的“‘雷⾬’式的”感情⼒量。

(3)“挣扎”与“残酷”的发现通过作品中⼈物的缠绕,曹禺提出了他的残酷命题。

既包含了对⼈⽆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存状态的发现,同时⼜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压抑着⼈的本性、⼈⼜不可能把握的某种不可知的⼒量的⽆名的恐惧。

同时“序幕”与“尾声”的设置,造成了欣赏的距离,将剧本中的郁热、愤懑与恐惧消解殆尽,⽽达到类似宗教的效果。

从对《雷⾬》的多重解释中,显⽰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个重要特⾊:它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超越现实,追索着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性、⼈的⽣命存在的奥秘。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n“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鲁迅《估学横》,批驳。

n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n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鲁迅(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章节题库 (鲁迅(一))【圣才出品】

第2章鲁迅(一)一、填空题1.鲁迅在1907年发表的________中提出了“首在立人”的主张。

(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文化偏至论》【解析】1907年鲁迅发表的《文化偏至论》,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人是一个个体,鲁迅非常重视这个个体。

2.《阿Q正传》最初在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________上连载,署名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晨报副刊》;巴人【解析】《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它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阿Q正传》中的人物有赵太爷、阿Q、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

3.鲁迅的小说________以弗洛伊德学说解释创造的源起,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补天》【解析】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第一篇《补天》写于1922年,曾以《不周山》为题收入《呐喊》第一版,是根据弗洛依德“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

二、名词解释1.摩罗诗力说(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

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2.《彷徨》(南京大学2010年研)答:《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

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
目录分析
第2章鲁迅(一)
第1章文学思潮与
运动(一)
第3章小说(一)
3
第4章市民通俗
小说(一)
1
4
第5章郭沫若
第6章新诗(一)
第7章散文(一)
2
5
第8章戏剧(一)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和真题书。
精彩摘录
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发生的直接动因
(1)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
乡土小说”主要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的小说,其突出特色是回忆、乡愁、风土和写实。
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
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2.周作人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哪些?结合具体文本进行论述。[南京大学2011年研]
(2)《女神》的主人公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学观念与旧文学观念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郭沫若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
读书笔记
这本书相对于钱理群《中国现当代三十年》来说,条理清楚,把重要的知识点整理出来,题型有名词解释,
简答和论述,填空(好像都考这几种类型的题[捂脸]),对于考研学子来说是个好帮手。
微读yyds但是不能抛却书本,因为感觉有些知识点的划分不是很贴切~ [嘘]。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戏剧(一))【圣才出品】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戏剧(一))【圣才出品】

第8章戏剧(一)8.1 复习笔记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1.话剧是舶来品话剧,作为一种西方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经由西方侨民传入中国。

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建立了第一个正规剧院——上海兰心剧院,每年公演数次。

之后上海又建立了“东京席”小剧场,专供一些日本新派剧剧团来华旅行演出。

2.春柳社(1)概况春柳社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也是重要的文艺研究团体。

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建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

1907年2月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改编并演出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最早改编的话剧,引起了东京戏剧界的轰动。

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发起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保持春柳社的宗旨作风,可算是“后期春柳”。

春柳社注重演出的布景、道具、服饰、化装、表演的“写实性”,并着重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以建立新的演出方式。

(2)评价春柳社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的开端。

由于春柳社及以后的剧团的努力,文明新戏从国外演到国内,从而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

3.进化团1910年底,由任天知发起,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进化团”,是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并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

他们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首要职责,把戏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

并由此而产生了戏剧表演上的一些特色:一是追求现场的宣传、鼓动效果;二是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

4.文明戏的衰落1914年,以中国第一个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性”为主要特色,成立了许多职业剧团,并进行联合公演,获得了很高的赢利。

如此,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戏剧的教化功能淡化,突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在欣赏趣味上自觉地向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靠拢。

文明新戏终因迁就小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与恶俗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某些演员的堕落,而失去了观众。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3.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1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1 复习笔记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的背景由于晚清一系列救亡图存的运动都没能建立起一个独立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有必要通过思想启蒙来改造社会意识和民族心性,建设全新的意识形态,从而完成建立独立、统一、富强、文明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

于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运动倡导者们将文学视为思想启蒙的最佳工具,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随即展开。

2开始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倡导文学革命,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开始。

3革命主张(1)“八不主义”①形成过程a.提出:1916年胡适在《寄独秀》中提出“八事”。

b.发展:1917年《文学改良刍议》重新排列“八事”顺序,并加以具体阐释。

c.形成:1918年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修改“八事”,形成“八不主义”。

②内容a.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从文学内容着眼,强调文学要有真挚的情感和高远的思想。

b.不模仿古人。

从文学形式着眼,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c.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强调文法结构的重要性。

d.不做无病之呻吟。

主要批评青年人容易悲观的创作情绪。

e.不用套语滥调。

这些套语滥调主要是指旧诗文中的“蹉跎”“寥落”“斜阳”“芳草”等。

f.不用典。

指出过度用典或用典不当会妨碍文学的抒情达意。

g.不讲对仗。

指出对仗最大的流弊就是束缚人的自由。

h.不避俗字俗语。

即提倡白话文学。

③意义“八不主义”主要把语言、形式问题作为文学革命的突破口,对于当时仍然统治文坛的旧文学的弊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鲁迅(一)2.1 复习笔记一、鲁迅概述1.鲁迅及其著作鲁迅(1881~1936年),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

此外,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2.鲁迅的文学史地位(1)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2)鲁迅极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广阔天地。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3)鲁迅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他与本世纪的所有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与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概述(1)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2)《呐喊》与《彷徨》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在1918至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并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不周山》一篇);1924到1925年所作小说11篇,收入1926年8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

《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2.“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独特的题材与眼光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并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

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在《药》《故乡》《明天》《祝福》等小说里描写了底层人民的精神创伤与危机,在《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中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挖掘着灵魂的深度。

鲁迅对农民、知识分子精神的描写,其目的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最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

【名师点拨】“表现的深切”是指鲁迅小说的独特题材和思想发现,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可以结合《药》《在酒楼上》《孤独者》等一系列作品,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小说的题材与观察视角,发现其艺术视角的独特性与深层蕴意。

(2)独特的小说模式鲁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态,并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

但他的批判并不以拷问自身为目的,其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对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鲁迅的这些努力体现在《呐喊》《彷徨》里,就演化为“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①“看/被看”模式a.在“好奇”的看客“看”(鉴赏)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如小说《祝福》。

b.“看/被看”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即“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在中国的现实中,变成了“被看”与“看”的关系,如小说《药》。

②“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也称为“归乡”模式。

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如《祝福》《故乡》《在酒楼上》等,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即作品中的“我”从离开故乡到返回故乡,经历了故乡中的人事变化,由希望到绝望,最后又远离故乡的模式。

鲁迅的小说在结构上往往有一个“顶点”:或是情节上人物的死亡,或是情感、心理上的绝望;又反弹出死后之生,绝望后的挑战,然后戛然而止。

这不是纯粹的结构技巧,而是内蕴着鲁迅“反抗绝望”的哲学和他的生命体验。

【名师点拨】“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两种情节结构模式,也是理解和研究鲁迅小说的两条重要线索,要注意透过这两种情节结构模式来发现鲁迅独特的创作眼光。

3.“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1)独特的文本形式①《狂人日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并在“日记本文”采用了白话文体,却又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从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叙述者(“我”与“余”),两重叙述,两重视点。

②《孔乙己》中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已经构成了“被看/看”的模式;让酒店里的“小伙计”以旁观者的身份形成一个“被看/看”的模式,以展开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喜剧。

同时叙述中又有隐含作者在“看”,从而形成第三个层面上的“被看/看”的结构。

③《阿Q正传》中叙述者一面以全知视角出现,却又申称自己并非全知。

同时,作者与读者由对阿Q的命运采取有距离的冷然观照,到后来,他们在阿Q身上发现了自己。

到小说结束时又融入了作者与读者自身的心理体验,充分体现了鲁迅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④《在酒楼上》与《孤独者》中,小说中的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吕纬甫与魏连殳)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全篇小说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2)含蓄、凝练的语言鲁迅追求表达的含蓄、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他“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如《故乡》中对于海边沙地的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刻画等。

(3)小说实验的广泛性①鲁迅实际上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将它们熔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以至“戏剧体小说”(《起死》)等等。

②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当然,借鉴并不能代替作家的创造,鲁迅的成功主要得力于他的无羁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呐喊》与《彷徨》正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名师点拨】“格式的特别”是指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上的创造性与先锋性,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理解鲁迅小说艺术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冲破传统,从而展现出无羁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三、说不尽的阿Q鲁迅的《呐喊》《彷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它创造了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

《阿Q正传》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1.创作的缘由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2.解读的多样性(1)小说开始连载时,沈雁冰(茅盾)就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1930、40年代人们也依然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并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于是,人们关注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认为这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

(2)1950年代至70年代末,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阿Q就被视为“落后的农民”的典型,关注重心也发生了转移。

首先强调的是阿Q是未庄第一个“造反者”,而小说后半部则认为鲁迅是“从被压迫的农民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毛泽东也多次提醒人们要吸取假洋鬼子“不许(阿Q)革命”的教训。

(3)19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重读《阿Q正传》,认为“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将以自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结构”,辛亥革命的教训也被阐释为“政治革命行动脱离思想革命运动”,忽略了农民(国民)的精神改造。

这样,阿Q就再一次地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4)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转向对“阿Q精神(性格)”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并认为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不免是一次绝望的轮回。

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返回自身,为了借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但这种选择却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

这样,为摆脱绝望的生存环境而做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却使人坠入了更加绝望的深渊,于是,人的生存困境就是永远不能摆脱的。

鲁迅从这一生存状态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