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3讲

合集下载

第3讲: 组织中的知觉

第3讲: 组织中的知觉
• 选择性知觉(知觉防御)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自我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皮格马利翁”效应
33
选择性知觉
选择性知觉又称为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
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它比较容易注意 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 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对客观事物只反映对自己“有用”的那一部 分。
晕轮效应的研究结果
照片上的人有无魅力 无魅力者 56.31 0.37 1.70 3.91 5.28 8.83 1.52 中等者 62.42 0.71 2.02 4.55 6.34 11.60 1.82 有魅力者 65.39 1.70 2.25 3.54 6.37 11.60 2.17

人 特 点
人格的社会合意性 婚姻状况 职业状况 做父母的能力 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 总的幸福 结婚的可能性
人际关系知觉
人际关系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
知,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他人的 关系两方面。 人际沟通: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主 要通过言语、辅助言语(语气词、语调等)、 表情、手势、体态以及人际距离等来表示。
19
角色知觉与角色行为
对一个人(包括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职业、 职务和承担的责任的认识以及对其相应行为表现的 评价。 角色知觉对行为的影响 准确的角色知觉是恰当角色行为的前提; 自我角色知觉是自主管理的基础; 对他人角色知觉是和谐交往的前提。 应注意的问题: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31
印象管理的策略(琼斯和皮特曼 提出)
迎合:使自己看上去与别人类似。
自我促进:想让自己看上去是有能力的。 示范:形成一种品德高尚和正直的印象,有
时是为了使对象产生惭愧的感觉。目标是影 响他人的印象。 祈求(企求):宣扬自己的缺点,企图依赖 他人,寻求同情。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PPT课件
7
2 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 直接原因,它是人的行为内部的驱动力。
二者关系: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基 础和始发点。动机是驱动人的行动的直 接动力。当需要具有明确和特定的目标 时,才能转化为动机。
8
三、行为
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所采取的直接行动 行为可分为
目标行为 直接从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 目标导向行为 为实现目标,准备过程中
33
某经理撰写的内容如下: 图中人为一家小企业的管理人员,
她想为公司赢得一份合同,她知道竞争将 十分激励,因为所有的大公司都在参与该 合同的竞标。她在想象要是她的公司赢得 了这笔金额巨大的合同,她该是多么快乐, 因为她已经想出了帮助公司多快好省地赢 得该合同的捷径,因而此刻她正感到踌躇 满志。 麦克利兰认为它显示了强烈的成就动机
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 为
B、人的需要有主导性,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 人类典型的需要结构模式有五种
C、多数人的需求,符合上述序列层次,但少数人也存 在例外的特殊情况
15
需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成就需要 要 的 相 对 强 度
心理发展水平
16
需要层次理论与管理措施相关表
对美国工人需要结构变化的估计
需要种类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1935 年百分比 35% 45% 10% 7% 3%
1995 年百分比 5% 15% 24% 30% 26%
18
中国企业员工需要的层次
需要的分类 需要的具体内容 综合得分率均值
位次
生理需要
工资奖金高
7.136
身体保健(医疗设备)、工作 时间(休息)、住宅设施、福 利设备 雇佣保证、退休金制度、健康 保险制度、意外保险制度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1)认知阶段①认知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这些不同的感觉,使得个体在认识事物时,能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属性、特征。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它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感觉的材料加以综合整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印象。

②认知发展阶段在认知的形成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

当个体调动自身的各种神经活动系统,对事物做出进一步的认知时,其就会利用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这—过程。

(2)知识阶段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个体不仅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

个体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感知、表象的联系,即一方面保持着事物个别属性同整体形象的直接联系,另一方面继续发展感知和表象的认识功能,使得认识的两个阶段之间相互转化和交替发展,共同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三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引言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群体心理与行为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群体是组织中的基本单位,了解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对于理解组织中的各种现象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基本概念、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群体的定义群体是由多个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意识的社会单位。

群体可以是小到一个团队,大到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

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和行为。

群体形成的机制群体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心理和社会机制。

其中,以下几个机制是群体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 #### 1. 社会认同成员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是群体形成的基础。

通过认同一个群体,成员可以获得自尊、自我认可和归属感。

2. 协作与合作群体的成员之间需要协作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通过共同努力,群体可以达到比个体更大的成就。

3. 形成共同价值观群体的成员通常会形成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可以帮助成员进行决策和行动,同时也能够加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协作性。

4. 互补关系群体中的成员通常具有不同的能力和角色,彼此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这种互补关系使得群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群体行为的特点群体行为具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是由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 1.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通常比个体决策更能够综合各种意见和信息,同时也更容易被激发出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然而,群体决策也可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决策过程复杂等问题。

2. 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指的是群体中的成员相互之间的影响。

有时候,群体效应可以促进成员更好地完成任务,但有时候它也可能会导致一种盲从和从众的行为模式。

3. 集体认知群体的成员通常会形成一种集体认知。

集体认知是指群体中成员共同具有的知识、信念和观念。

这种集体认知可以影响群体的行为和决策。

4. 群体压力和紧张群体中的成员通常会面临一定的群体压力和紧张。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优质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优质课件
——知觉归类:是指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
3.产生错觉的原因: (1)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 想方法倾向。
(2)成见(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 想方法。
(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 方法。
(4)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三、知觉差异与管理
知觉对人的行为有直接影响。为了使人 们能够发出正确有效的行为,就必须有一个 正确全面的知觉。
3.为实现目标作出贡献是人们获得成就的报酬的函 数。这些报酬中最主要的是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 满足,它们其实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作努力的直接产 物;
4.在正常条件下,一般人不但学会接受责任,而且追 求责任。逃避责任,缺乏雄心壮志,以及强调安全感 通常是经验造成的,并非源于人的本性;
5.不是少数人,而是大多数人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 都有相当高的想象力、创造力;
麦克里格还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不是在采
用“强硬的方法”或“温和的方法”之间进行选择,而是要 在指导思想上变X理论为Y理论。
(二)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 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斯和澳 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应用归因理论来改 变的人的感觉、知觉和认知,从而进行强化,最后达 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6.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 是部分地得到发挥。
麦克里格把Y理论称为“人员管理工作的新理论”, 是“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结合”的理论。他主张,管理 者要以这种新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的情况,因 人而异地采用领导、协助和教育等方法,给工人安排 他感到有吸引力和有意义的工作,使个人需要和组织 目标尽可能结合在一起,以便把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充 分发挥出来;要用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用信 任与关怀代替监督与惩罚。

组织行为学第三部分PPT资料(正式版)

组织行为学第三部分PPT资料(正式版)

Oa/Ia = Ob/Ib
公平
Oa/Ia < Ob/Ib
不公平(报酬低)
Oa/Ia > Ob/Ib
不公平(报酬高)
11. 公平理论
3) 参照者: 自我——内部 自我——外部 他人——内部 他人——外部
组织行为学第三部分
一、激励的概念
激励的定义: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 要为条件
激励的过程:未满足的需要→紧张→动机→目 标行为→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
激励与动机:激发动机;端正动机方向;强化 动机;使动机持久
二、激励的理论
1. X理论(实利人)
层次需要 4) 较低的从外部满足,较高从内部满足
4. 社会交换论
1) 行为原因:为交换某种财富 2) 财富种类:物质、社会、精神 3) 基本假设: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
5. 双因素理论
1) 传统观点:满意——不满意 赫兹伯格观点:
满 意
激 励 因 素
没 有 满 意
没 有 不 满 意
保 健 因 素
5)
分配公平:满3. 需要层次论
1) 每人内部都有五种需要层次
自我实 高
现需要
尊重
需要
社交
需要
安全
需要

生理
需要
3. 需要层次论
1) 一种需要基本满足,下一需要成为主导需要 2) 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也不再具有激励作用 3) 如果你要激励某人,知道他处于何种层次,然后去满足它及以上
改变对Oa和Ia的看法;
E:努力后获得结果的期望、概率估计
四b 、激励理3论)的被能应参用照学(者管(会理性负者别)、责:任职甚期至、地松寻位下、求经受验责教育任程度)

组织行为学的第2-3讲

组织行为学的第2-3讲
店长房似锦,没有她不敢住的房,不敢开的单,看似无底线,却让人看的很过瘾,遇 事拎得清楚,看得明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卖房,把客户服务好就是自己的宗旨, 能吃苦,能放下身段,业务能力、业务素质都很强。 对待下属,属于刀子嘴豆腐心,既有领导的威严,也有领导的关怀,虽然刚开始可能 不被下属所理解,但是日久见人心,这样的领导会更加被尊敬。 房似锦看似不通情理,但实实在在的三观超级正。
拓展知识:密歇根大学的研究——生产导向和员工导向
⑴生产导向型领导方式 这一类型的领导关心的是生产任务的完成。这 种方式注意经常使用监督手段,使用合法权、 强制权、召开会议和评估工作表现的方法。这 个方法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结构维度相似,实 际上是任务导向领导行为。 ⑵以员工导向型领导方式 这一类型的领导往往重视人际关系,注重下属 的需要,并承认人与人的不同。这个方法与俄 亥俄州立大学的关怀维度相似。
组织行为 如何让你的领导欣赏你
领导行为理论——从电视剧《安家》看领导者类型
《组织行为学》主讲名师:王氏教育法第三代传人 金俊江
教学结构
1.课堂导入:安家的方似锦和姑姑。 2.核心知识点讲解 3.课堂讨论 4.拓展知识 5.核心技巧 6.板书设计与课堂总结。
导入
电视剧《安家》向我们诠释了不同层次的领导和领导风格。
你周围有没有这样的领导者
一位是看似与世无争的佛系店长徐文昌,另一位是放的开、卖的转,雷厉风行的店 长房似锦。当他们同时出现在《安家》里,你会选谁?
店长徐文昌,他的工作方式,随和、轻松、亲近,一把尤克里里,一首大合唱,开启 一天的工作,该剧已经进行到中间,没见他开单,因为他把单子分给了下属来做,心 地善良,三观貌似很正,但确实助长了店员们爱聊八卦(甚至当众聊店长们的八卦), 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业绩相差大(九八五、楼山关、朱闪闪一直没开过一单),志向 远大却无力改变的现状,缺少了一种竞争力,一种闯劲。来自核心知识点一:何为领导方式

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三章

3.2.2 人性假设的X理论与Y理论
1、人性假设的X理论
麦格雷戈的X理论,其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是:大多数 人生来懒惰,总想少干点工作;一般人都没有什么雄心,不 喜欢负责人,宁可被别人指挥;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 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 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 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基于上述人性假设,应采取的管理措施可归纳为以下 三点。 (1)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 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 。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 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3.2 西方的人性假设
3.2.1人性假设的含义
麦格雷戈有关人性的假设,概括起来包括如下三方面的 内容。 (1)管理的理论与管理者的观念是第一位,而管理的 政策与具体措施是第二位的,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简单混 同。 (2)强调在管理中要着重开发人力资源,发掘人的潜 在力量。 (3)管理人员采用哪种理论假定要看具体情况,但是 所持理论的观点要旗帜鲜明。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 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不能抽象地 看待人性问题,人性不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必须从人们在 社会中所占的地位,从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来看待人性。管 理心理学家莱伯曼则从测量的角度,提出了以评价
纵观我国古代哲学家对人性的争议,可以发现这些人的 争议体现了两个理论路向:“生命性路向”和“天命性路向 ”。P42 从自然的角度看,在中国传统心理学中,无论儒家、道 家还是佛家,都强调天人合一的角度去理解人性。个体与超 越于个体而存在的天德、天道、佛性是融为一体的、互动的 。 从社会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人性论有一个共同点,即 人们都认为人有贵贱之界、上下之别和贤愚之分。

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三章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3.3 社会知觉
2 知觉方式与归因理论
(1)归因理论的假设 所谓归因(attribution),是指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来推测人的内在动机和意图,目的在于理解自己和他人行
为的原因。归因理论认为,对于行为的判断取决于对行为动因的解释,这种动因分为两种,即内因和外因。所 谓内因,是指行为来自行为者自身的控制;与此相反,外因是指行为原因不在行为者控制范围内。
3.2 知觉
3.2.1 知觉的性质
1.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主体对环境的对象化把握,指人脑对环境刺激的整体反映,体现为 个体为了理解环境而解释其感觉印象的过程。
人们努力根据事物本来面目认识它们,但这种努力离不开感觉和知觉的中介。 知觉是对环境的对象化把握。首先,知觉是对于环境的直接反应;其次,知觉把对象从环境
知觉组织就是对这些要素进行结构化组织,使其成为整体并产生意义。
3.2 知觉
2 知觉的组织方式
知觉组织的过程主要有三步:首先是对象分离,接着是知觉归类,最后进行感觉评价而形成知觉。 对象分离是知觉最基本的步骤,是指知觉到的客体在背景中作为可分离部分被突出出来。比如,看画展的时 候,人会自觉把画从墙上分离出来。画是知觉到的对象,而墙是对象的背景。 知觉归类是知觉的组合,指将几个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可识别模式的倾向。人们倾向于使用连续性、封闭性、 接近性、相似性等原则来进行知觉归类。这些原则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知觉律观点。 感觉评价是对接受的信息进行评价并使其产生意义的过程。这涉及社会知觉的内容,包括定型偏见、光环效 应、推己及人等。
3.3 社会知觉
(4)韦纳的归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在《动机的情绪归因理论》中,提出了不同

组织行为学》讲义

组织行为学》讲义

二、如何激励员工?
(一)激励及其作用
• 1、激励的定义:激励就是通过精神或物质 的某些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朝着 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简言之, 即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2、激励的作用
• 激励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
– 工作绩效= f (能力X激励)
• 可以协调个体需要和组织目标,使双方获 得双嬴。
4、渴望尊严假设
• 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他人的认可, 人需要得到关心、尊重和尊严,尤其是需 要从管理者那里得到这种待遇。
5、共同利益假设
• 组织需要人、人也需要组织。 • 组织是在其成员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们把组织看作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 组织也需要由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 缺少这一共同性,组织就很难存在。
– 自我服务偏见: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 素(如能力、努力等),把失败归因于外部 因素(如运气、命运等)。
4、社会知觉中的习惯性效应
(1)选择性知觉
• 观察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 度对被观察对象进行主动的知觉选择。
(2)晕轮效应
• 当观察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 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 就好象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 环(月晕)一样,故称为晕轮效应。
种符合要求的、有效的、但未必是最理想的方案。
两种决策模型的区别
• 前者依次考虑有限的各种选择方案,而 后者则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
• 前者按最先找到的可行方案决策,而后 者则按最理想的方案决策。
(3)决策中的心理偏向
• 损失风险厌恶偏向 • 可得性偏向 • 基本比率偏向 • 升级投入偏向
(三)需要、动机与个体行为
– 管理者要避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

组织行为学第三讲共29页

组织行为学第三讲共29页
组织行为学第三讲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价值观、态度、知觉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 第3章 价值观、态度、知觉PPT课件

自信、获得金钱和物质财富以及崇尚竞争等的认同 程度。生命质量则是指人们对人际关系、对他人利 益的敏感和关心程度。
评估文化的框架(续)
不确定性规避:人们对于安于现状的认可程度。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长期取向的人往往乐于展 望将来并且祟尚节俭和坚持。而短期取向则只对 过去和现在做评估,强调尊重传统和履行社会义 务。
Low
内部
High
内部
Low
外部
3.3.2 归因理论(续)
归因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发现: 存在着歪曲原因的错误和偏见
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对其他人的行为做判断 时,我们总是低估外部因素,而又过高估计内 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自我偏爱:人们愿意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诸如 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为不走运 等外部因素
3.3.1 影响知觉的因素
认知者的个体特征 态度、个性、动机、兴趣、经历、期望
被认知对象的特性 产生知觉时的背景条件
时间、位置、光线、热量、文化
3.3.2 归因理论
当我们观察个体行为时,我们通常试图确定该 行为是由内因还是外因所造成。
内因产生的行为 在个体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的行为。
外因产生的行为 由外界原因所导致
米尔顿·罗基设计了罗基价值观调查方法(RVS)。 RVS包括两组价值,每组包括18条个体价值条目。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指的是认可的终极 存在状态,反映他(她)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 ,指的是更偏 好的具体行为方式,或者实现终极价值的方法。
3.2.2 减少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 出现在多个态度不一致或者行为与态度相 违背时
决定一个人减少不协调的愿望的因素 产生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个体认为自己对这些因素的影响能力 不协调所能带来的报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当斯1976年提出的。 公平理论认为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所受到的待 遇的公平性的影响。 公平比较过程中,组织成员不仅将自己所受到的待遇 与同事的待遇进行比较,而且将自己所受到的待遇与 社会标准进行比较,同时进行自我的比较。 当一个人认为所受到的待遇不公平的时候,他会因此 而产生挫折感和愤怒心情,积极性会严重受挫,甚至 由此产生破坏性心理。
5.微观激励的原则和艺术

度量艺术—— 面度 频度 级差 比度
五、赏罚激励的历史定则


1、赏罚并重: 赏多?罚多?布恩与施怨 2、信必勿滥: 喜怒情感与赏罚;位低人卑与赏罚;“及时” 执行的问题
五、赏罚激励的历史定则


3、辨症施为: 赏的适用倾向性: 移风易俗 破案息讼 例外贡献 挖智力 罚的适用倾向性: 对策抵制 排急救险 陋习弊端 齐众止乱
目标管理模式

目标管理是一种由美国管理学者杜拉克提出的 重要的现代组织管理模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 的组织激励模式。
目标管理将组织的任务目标化,将组织目标进 行层层分解和落实到每个环节、部门、岗位和 个人,并且同时将责任、权力和义务,以及相 应的奖惩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部门、岗位 和个人,实行自我管理和统一考核。



二、激励理论的历史发展

1.内容性激励理论:又称为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 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奥尔德佛的ERG理论,以 及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


生理需要—— 饥、渴、性等基本生理机能 安全需要—— 泛指广义的安全。如职业、劳动等安全 社交需要—— 包括社会交往、友谊与群体归属感 尊重需要—— 包括自我尊重与社会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发挥潜能的自我价值四、激励资源的挖掘培植和微观艺术

1.激励资源也不是无限的 2.资源存在范围依“慧眼”决定泛围 3.有效挖掘、有效利用、自我培植 4.置换与替代 5.微观激励的原则和艺术 原则——不劝恶 ;节制 ;有效针对 ;示公无怨
5.微观激励的原则和艺术

途径艺术—— 实施竞争态势 目标不断再设计 目标管理法途径;

1、正视并基于人的普遍需要

组织激励的目的是从组织的目标出发,通过需 求引导和目标引导,采用结果反馈等各种手段 来激励组织成员,强化组织成员的动机,影响 组织成员行为,达到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自觉 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寻求组 织成员在目标、行为上与组织保持内在的一致 性,寻求组织成员工作效率的提高。

过程激励:是根据组织成员的工作过程中的 态度、表现和业绩进行的组织激励行为。
2、掌握和运用好激励的模式差别

集体激励:是一种以集体(部门)作为业绩 考核与奖励对象的激励模式,个人的奖惩由 集体的业绩考核结果决定。 个人激励:是一种以个人作为业绩考核与奖 励对象的激励模式,个人的奖惩由自己的业 绩考核结果决定。
一、关于激励的基本认识

对人性认识分为四种典型的理论学说:
理性经济人理论 社会人理论 自我实现人理论 复杂人—权变理论



理性经济人的观点

在西方工业化时代的早期,占主要地位的人性 理论是所谓的理性经济人理论。 理性经济人理论对人性看法是消极的,认为人 是完全自然的人,大多数的人是理智的、自私 的、懒惰的,不愿劳动的,被动的,不能自律、 没有感情需求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们工作 的动机仅仅在于获取物质报酬。
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 积极性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二种:一是激励因 素,二是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的特点在于可以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 性。 保健因素不具备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但是一旦缺乏,则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激励理论的历史发展

2.过程型激励理论:从动机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洛克的 目标设置理论等。

二、激励理论的历史发展


不同的激励方式的选择,可以适应不同的员工 的不同的需求,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组织激励机制的设计应该采用多种激励模式以 适应员工的不同需求和达到不同的激励效果。
三、组织激励的核心宗旨和特征

组织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包括组织的价值观 念、业绩考核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奖惩制度, 以及员工的晋升制度和辞退制度等。 激励机制的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也是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有效性直接关系 到组织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第3讲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一、关于激励的基本认识 二、激励理论的历史发展 三、组织激励的核心宗旨和特征 四、激励资源的挖掘培植和微观艺术 五、赏罚激励的历史定则
一、关于激励的基本认识




1.定义:━━指一种能使人们将外来影响转化为自觉 行为的(来自外部的干扰变量)刺激。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指持续激发与强化人 的心理动机,强化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 2.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3.激励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激励无处不在 、无时不 在 4.激励现象和规律早就被人们注意到 “善者因之,其次顺之,再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 争。”
2、掌握和运用好激励的模式差别
物质激励:以物质利益(奖金、提薪和其他形 式物质利益)作为工作的奖励手段,以满足员 工的物质需求,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精神激励:以精神鼓励(表扬、荣誉称号)作 为工作的奖励手段,以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掌握和运用好激励的模式差别

职务激励:以职务的晋升作为工作的奖励手段, 以满足员工的权利需求和荣誉需求,激发员工 的工作积极性。


二、激励理论的历史发展

3.强化理论:斯金纳着重研究人的行为的结果对 其行为的反作用。 “强化” 在管理中四种方式: 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从强化的时 间安排上有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

斯金纳的强化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
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只要改变人的行为后 果就可改变人的行为。

2、掌握和运用好激励的模式差别

事前激励:是事前通过精神鼓动,或者是为组 织员工树立目标的方式,以激励和鼓励员工努 力和追求的激励方式。 事后激励:是在事后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 绩进行奖惩的激励方式。

2、掌握和运用好激励的模式差别

目标激励:是一种为组织成员设臵具体的工 作目标,并且将工作目标的实现与其个人的 目标进行某种有机的结合,从而进行有效激 励的方式。
针对性满足 欲望梯的复杂性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 房屋低。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 忽虑门前没马骑;买得高头金鞍马,马前马后少跟随;招了家人 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时来运转作知县,抱怨官小职位低; 作过尚书升阁老,朝思暮想要登极;一朝南面作天子,东征西讨 打蛮夷;四海万国都降服,想和神仙下盘棋;洞宾陪他把棋下, 吩咐赶作上天梯;上天梯子未作起,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 大限到,升到天上还嫌低;玉皇大帝让他作,定嫌天宫不华丽。 (《书剑恩仇录》

3、体现按劳分配

劳动收获的所占财富比例的意义 劳的时间限定 管理学者认为人的潜力的发挥在于组织中激励机制的 存在和有效,组织的活力在于组织内部的适当竞争。 建立必要的组织内部的部门之间,以及成员之间的竞 争机制与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效率。

4、表现特征要求

战略性与系统化
组织激励机制的设计不仅应该考虑组织的短期 目标,而且必须必须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和长 远利益。


组织激励机制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 组织激励机制的设计需要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利 益,考虑好各方面的相关因素的协调和整合。
4、表现特征要求

权变性与法定化
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目 标战略的变化,所以组织激励机制的设计需要 注意根据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4、表现特征要求
休闲激励:以提供休闲机会(旅游、度假)作 为工作的奖励手段,以满足员工的休闲需求,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掌握和运用好激励的模式差别

培训激励:以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作为工作的奖 励手段,以满足员工的学习发展需求,激发员 工的工作积极性。
工作激励:以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机会作为一 种激励手段,以满足员工的兴趣需求,激发员 工的工作积极性。

自我实现人理论的观点

人的追求是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 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人在同一时间往往同时存在多种需求,其中一 种是主要需求,起着主导作用。 人在不同时间阶段可能有不同的需求,需求会 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


复杂人理论

人的需求和工作动机存在多样性和变化性。 组织对人的管理,不存在,也不应该有一种 全能的管理模式与方法。 古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四种说法: A——“衣食足则知荣辱” (水涨船高) B——“饱暖思淫欲”(反比例) C——“家贫出孝子”(逆相关) D——“饥寒起盗心”(逆正比例)


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卢姆 1964 年提出的激励 理论。 弗卢姆认为,人的行为动力的大小是由目标价值的 大小和实现目标的概率大小决定的。

M(动力) = V(效价) × E(概率)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根据结果反馈原理,当组织成员面对现实收 获大于过去的期望值时,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作用,当组织成员面对现实收获小于过去的 期望值时,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与失望感。

社会人人性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