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途径探析
成 为创 新 意识 、 新 精 神 和创 新 能 力 的创 创
新人 ‘ . .
创 新 活 动 的 发 生 、 行 和完 成 , 是 创 新 进 它
的灵 魂
创 新 型 人 才 指 具有 创新 性 思 维 、 够 能 创造 性 地 解决 问题 的 人 才 创 新人 格 是 科
学 的 世 界 观 、E 的 方 法 论 和 坚 忍 不 拔 的 』确
识是 各 种 创 新 行 为 的 观念 形 态 . 是 创 新 既 活 动 的 反 映 . 是 创新 活 动 的 动 力 . 创 又 是
批判精神。
是 创 新 思 维 要 求 当 代 大 学 生 克 服
胆 怯 心 理 , 养 冒 险 意识 。破 除 传 统 和 习 培
的 高 要 求 , 须 要全 面 提 升 A己 的综 合 素 必
新 人 格 . 的 创 新 潜 能 很难 充分 发挥 . 人 .因
传
文化 起 源 于创 新 , 创 新_确 对待 创 新 过 程 中 特 F
的错 误 和 折 。要 努 力 克服 胆 怯 心 理 , 如 果 怕 犯 错 误 、 失败 。 小慎 微 , 会 思 想 怕 谨 就
新 大 学 闻
X I /F  ̄ . V_ NT . AI A O H ZH E 2 0 ・2 下 半 月 ) 091 (
当代大 学生剑新 人格 培 养途径探 析
口 廖 江 华 汤 可娟 周 启 宇
摘 要 : 文 通过 阐释 创 新人 格 的含 义 , 析 了创 新人 格 的 构 成要 素 , 述 了培 养 当代 大 学 生创 新 人 格 的 途 径 与 方 本 分 论
开放 的心 态 、 结 协作 的精 神 以及 组 团
力 , 时还 要 注 重 创新 人 格 的 养 成 l_ 间
设计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例
关键词 : 设计 专业; 实践能力 ; 创新 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6 2 0 G 4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 1 3—2 1 (0 2 0 0 5 0 0 6 4 2 1 ) 1— 10— 3
中共中央 、 国务 院在《 于深 化教育 改革 全面推 进素 质 关
属于不同的学院 , 名称也不相 同。如在清华大学 以建筑学 为 基础的景观学系属建筑学院 ; 同济 大学 以规划 和建筑为基 在 础的景观学系隶属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 ; 北京 大学有人 文 地理学为基础的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 在农业 院校如华 中农业
教育的决定》 中明确 指出 : 实 施素质教 育 , “ 以培养 学生 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 虽然 不 同类 型 的高校 已进行 了 ”
专业 的教学改革 与实践 过程 中 , 有许 多共 性的 问题 可 以相互
学习的 , 因此 , 本文通过借鉴 国内外优秀 院校的教学经验 , 以
风景 园林 专业 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主要 内容 进行 阐述 , 希望对 其他 设计 类专业有借鉴的作用 。
一
、
风 景 园林 专业教 育现 状
在城市大规模 的扩张 、 开发 建设 的同 时 , 社会 逐 渐重 视 城市景观创造 , 风景 园林 专业 高端 设计人才 的需求也迅 速 对 增长 。目前 , 本科 教育阶段 已经设置了 园林 景观专业 的各 大 院校无疑肩负着培养优 秀的职业 风景 园林 师的重担 。 目前 , 我 国已有一百一 十多所 高校开设 了园林及相关本科 专业 ( 景 观建筑设计 、 景观学 、 景园林 培养方 向 的城市规 划 ) 在 校 风 , 生达 四万余人 。中国的风 景园林 专业 在不 同类型 的高校 隶
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探析
学 会 学 习 是 个 体 获 得 自 由发 展 的 手 段 , 学 教 大 育 应 重 视 奠 定 人 的 终 身 学 习 所 必 须 的 知 识 和 能 力 的 基 础 。 学 校 必 须 引 导 学 生 掌 握 正 确 、 学 的 学 习 方 科 法 , 其 是 适 应 他 们 自身 特 点 的 自学 方 法 及 自己 获 尤
的 。在 现 代 化 的 课 堂 教 学 中 , 师 要 从 知 识 的 传 授 教 者变为 学生 学 习的 指 导者 和科 技 创新 活动 的导 演 , 学 生 要 由被 动 的 接 受 者 转 为 学 习 的 主 体 。 这 就 要 求 教 师 爱 岗敬 业 , 本 学 科 的 前 沿 理 论 和 与 本 专 业 相 对
要 全 面 培 养 高 层 次 创 新 型 人 才 , 务 之 急 是 要 培 养 当
大 批 具 有 创 新 意识 和 创 新 能 力 的 教 师 。 2. 革 教 育 方 式 , 养 创 新 意 识 。 要 创 新 , 改 培 就 必 须 有 浓 厚 的创 新 意 识 。 要 把 过 去 以 “ 业 ” 主 的 授 为 教学 方式 转变为 启 发 受 教 育者 对 知 识 的 主动 追 求 。 积 极 实 行 启 发 式 和 讨 论 式 教 学 , 发 学 生 独 立 思 考 激
生 获 取 、 用 、 造 知 识 的 意 识 和 能 力 。教 师 应 该 发 运 创
缩 短 , 此 , 了 学 校 教 育 之 外 , 们 的 学 习 将 越 来 因 除 人 越 多 地 渗 透 到 个 人 的 工 作 和 社 会 活 动 之 中 , 而 使 从
学 习贯 穿 于整个 人 生 过 程 和 整个 社 会 活动 之 中 , 即 生 活 即学 习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在我国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现在是一个新型的社会,社会上各大企业和单位机构更看重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创新水平。
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却注重于传统的理论教学,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现状。
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详细探讨了这种教学模式,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030 前言21世纪是一个以科技为核心的时代,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然而,要想提高科技水平,就必须要加强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有新的思想不断涌现,才可能发明创造出新的事物。
从古至今,无论哪个国家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因而高校有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高等教育模式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大学四年期间,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对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以提升。
理想中的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学生要在这个小型社会里学会如何为人处世,怎样去体现自身的价值。
创造力丰富的学生可以通过大学这个舞台来锻炼自己,展现自己的才华。
可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之相差甚远,高等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创新才能渐渐被泯灭了。
学校一味地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却疏忽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殊不知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目前许多高校多会举行一些活动,如:“挑战杯”、“优胜杯”、“科技竞赛”等等。
往往在这些比赛中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才华都令老师和同学赞叹不已,被他们的创新能力所折服。
可见,在高等教育模式中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能力。
作为高职学生,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进行探索分析。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1.1 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创新创业越发凸显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创新创业是个人发展的保障创新创业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个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并在职场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1.3 创新创业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有效途径未来社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而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抓住机会,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2.1 教育培训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创新理论、创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2 实践锻炼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可以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训、实践课程等,让学生深入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锻炼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3 创新创业实验室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提供给学生一个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开展项目研究和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2.4 创业导师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或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创业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创业经验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和实践自己的创业项目。
2.5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信息。
通过平台的建立,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创新创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的实践探索3.1 实践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学生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成功的创新创业要素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我国 目前正处于社 会主 义发展 的重 要阶段 , 方面 , 一 经 济建设 、 法制建设 、 民主政 治建 设已经取得 了巨大成就 , 社会
作用 , 浪费大学生培 养 的宝贵资 源 , 同时也 阻碍 了大学生 自
身在科学领域 中的发展。 ( ) - 教育观念陈 旧
20 0 8年 第 1 期 1 ( 总第 14期 ) 6
世 纪桥
N .120 o 1 ,0 8
Si i i h J Qa o
( eea N .6 ) G nr o 14 l
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途 径 探 析
王 林
( 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 辽宁 大连 163 ) 10 6
目前 , 国高 等教育 中越 来 越重 视 大学 生创 新 能 力培 我 养, 在教学过程中 , 创造实习和社会实践 的 比重也逐 渐增 大 , 但不可否认 , 我国大学生创新 能力培 养仍 旧存 在一定程度 的
弃 了素质教育的终身教育观念 。
三 、 学生创新 能力培 养的途径分 析 大 知识经济中 , 学技术 和社 会文 明的核心 是创新 , 科 能否 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 的高素质人才 , 是衡量并评价
问题。具体表现为 : 第一 , 大学创新活动存 在被动性 , 缺乏主 动因素的支撑 ; , 第二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呈 现短期性 特征 ; 第
三, 大学生的许多创新 活动还属 于跟 踪创 新和模 仿创新 , 缺 乏原始创新成分 ; 四, 第 大学 生的创 新能 力相对 创新 意识而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 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之一。因此 , 必须努
会主义建设 中不断推 陈 出新 , 挥 巨大推动 作用 , 发 实现 我 国 社会主义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析[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对我国未来经济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校应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方针,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和方针,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关键,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创新型国家的构建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想要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创新型人才入手,建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团队,重视大学生实践教育等,使大学生的创新教育能够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现实意义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推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当前随着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要求。
2.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目前许多高校都提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地拓宽大学生的眼界与思路,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使他们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能够更为全面地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调整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架构。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1.部分高校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进入大学前要先经过严峻的高考,进入大学后忽然轻松下来的大学生很多都不能很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
在高中,他们更多的是面对大量的作业和练习题,而进入大学后,他们更多的是放松自己,造成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的动力。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收稿时间]2021-10-13[基金项目]苏州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工程”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7JGMZ-07)。
[作者简介]钱永(1970—),男,江苏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工及其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创新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支撑。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任务和亟待提升的关键问题之一。
文章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师生主体要素、高校内部软硬件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支持互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系统探析了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路径,希望为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师生主体;创新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3-0126-04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兴起,全球范围内的行业技术及产品竞争日益激烈和全面化,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
回顾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从落后跨越各种困难走向先进的基石和原动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机遇期,面临“新旧动能”快速转换的迫切需要,因此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瓶颈。
创新是我国取得相对竞争优势、引领全社会进行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和金钥匙[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高瞻远瞩地把创新发展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以及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制定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基地,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及第一要务[2]。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和制约因素。
化学是最富变化和创新的学科之一,化学工业是事关一切工农业生产、国防工业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础性工业。
实践教学电子电气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探析
一
入必要 的资 金 , 加 大学 生 科技 实 践训 练设 备 , 供 增 提
工 程素 质单 纯从 课 本 理 论 学 习 中是 不 能 获 得 的 , 通 等“ 工程 ” 统 , 同学 科 知 识 交 叉 、 合 、 互 依 大 系 不 融 相 过 直接参 与 科技 创 新 活 动 , 以感 受 理论 知识 与 实 赖 , 可 需要具备不 同知识 和学科背景 的工程师之 间的 践 的联 系 , 了解 基 于实 际 的工程 活 动 , 日后 从 事工 合 作 、 作 , 同完 成 一 项 任 务 , 为 协 共 因此 要 求 学 生 必 须 程项 目打下基 础 。 具备 优 秀 的个人 品 质 , 厚 的 自然科 学 知 识 , 掌 握 宽 并
关键词 : 技 创新 ; 科 工程 素质 ; 业 教 育 创
中图 分 类 : A
文 章 编 号 :6 3— 0 0 2 1 )6— 0 7— 2 17 66 (0 0 0 0 9 0
2 世纪的大学 , 1 作为知识创新 、 知识生产 、 知识 传播 和知识 应 用 、 学 研 究 和 各 类 高 层 次 人 才 培 养 科 的基 地 , 养 创新 人 才 是 大 学 的 重要 任 务 。 电子 电 培 气类 专业作 为 工 程类 教 育 的重 要 科 目, 学 生 科 技 大 创 新 能力 的培养 势在 必行 。
一
余 时间 , 自主选择 研究 课题 , 展 科技 创 新 。在 此 活 开 动 中 , 定宽 厚 的工程 技术 科 学理 论 , 得 扎实 的工 奠 获 程应 用技 术 专业 知识 ; 同时受 到必 要 的、 本 的工 程 基
训练。 ( ) 三 锻炼 工 程能 力 在创 新 活动过 程 中 , 生 学 习基本 理 论 、 本 知 学 基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探析
力, 对造 就 一 代适 应 新 时 期 要 求 的 高 素 质人 才尤 为重 要 。
一
、
大 学 生 创 新能 力 培 养 的 意 义
培 养 大学 生 的创 新能 力 是 贯 彻 党 的 教 育 方 针 .培养 高级 专 门人 才 的需 要 。19 9 6年 。 合 国 教科 文 组 织 国际 2 世 纪 教 联 1 育委员会的报告 《 教育 : 财富蕴藏其 中》 明确 指出 :教育的 也 “ 任务 是 毫无 例 外 地 使所 有 人 的创 造 才 能 和 创 造 潜 力 都 能结 出 丰硕 的 成果 ”并 认 为这 一 目标 比其 他 所 有 目标 都重 要 。 中共 , 《 中央 国务 院 关 于 深 化 教 育 改 革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的决 定 》 中 也 指 出 :高 等 教 育要 重 视 培 养 大 学 生 的创 新 能力 、实 践 能 力 “ 和 创 业精 神 , 遍 提 高 大学 生 的人 文 素 质 和 科 学 素 质 。 ” 息 普 信 管 理 与信 息 系统 专 业 作 为 培养 从 事信 息 管 理 。 息 系统 分 析 、 信 设计、 实施 管 理 和评 价 等 方 面 的高 级 专 门 人 才 的 基地 , 须适 必
!c ) n
一 兰!
大学生创新 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探析
李 侠
( 徽 财 经 大学 管 理 科 学 与 工 程学 院 , 安 安徽 蚌 埠 2 3 0 ) 3 0 0 摘 要 : 学 生创 新 能 力的 培 养 是 高等 教 育 的核 心 内容 , 是提 高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的重 要 任 务 。 本 文 以信 息 管理 大 也
把 培养 大 学 生 的创 新 意 识 、创 新 精 神 和创 新能 力 作 为 信 息 管 理 与信 息 系 统专 业 的 工 作 目标 ,并 为 创 新 人 才 的培 养创 造 更
浅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Chia n Ed aton n ov i H a d uo i jN aton er l
浅谈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黄金国 ( 山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系 广东佛 山 5 8 0 ) 佛 2 00
摘 要 : 纪 9 2 0世 0年代 以来 , 创新人 才的培养 已成为世 界各国 高等教育发展的共 同 目标。随着国家竞争 力以及 国家创新能 力建设 问题 的提 出, 如何培 养大学生的 创新能 力, 已成为我 国教 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 而繁迫的课题。 高校作 为人 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 。 庄担 负起全 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 , 转变教 育观 念, 更新教 育思想 , 把握创新人 才培养 的规律 , 积极探索创新人 才培养的基本途 径。 关键词: 创新人 才 畚新能 力 培养途 径 J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3 9 9 ( 0 8 1 () 0 0 一 0 1 7 — 7 5 2 0 ) 2 a一 0 0 O 2l世纪是 一个竞争 更加激烈 、变化更加 3 建设具有 创新意识 与创新能 力的师 资 创新教 育的实 施中教 育行政部 门应放 宽高校 的办 学 自主 权 ,以利 于学校按 自身 的实际情 迅速 、 革新 层出不穷的社会 , 要适应这种社会, 队伍是 培 养创 新人 才 的重 要保 证 创造性 人才 培养 的关键在 于高 校是 否拥 况进行 创造性 的教育 教学活动 ,为高 校培养 培荠创新人 ‘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高 能够适应创新教 创新人才提供前提条件 。 此外 , 高校对学生 的 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 人才的重要基地 , 在培 有一批 造诣 高深 、品德优 良、 养民族 创新精砷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 ,肩负着 育的教师。因此 , 学校的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 管 理也要做 到严格 和宽松 的统 一 、一致性与 特殊的 历史使命。因此 ,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 都应该 重 视具 有 创造性 的 师资 队伍 的建 设 , 多样性的统一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要充 新能 力,已成为我 国教 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 作为一所 高校来 讲 ,师资队伍 的建设一 方面 分利用学分制 、选课 制、选师制和主辅修制 , 增加选修课 ,扩大学生学 习的 要而 紧迫的课题。本文就大学生 创新能 力培养 是通过 各种优惠 政策 引进 人才 ,但更 重要 的 实行弹性学制 , 的基本途 径与方法谈 谈 自己的看法。 是加 大对 现有在 职教师 的培训 力度 ,采 取 出 自主权和主动权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开展校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 形成浓厚的 国留学 、国 内一 流大学 深造以 及利 用远 程教 园创新活动 , 1 更新教 育 观念 ,实现 由传统 教 育 向 育等手 段对教师 进行培 训提高 ,培训 的重 点 创新氛 围 ,激 发学生 的创新激情 。 创 新教育 的转变是 培养创新 人才的前 提 应侧重于 创新意 识和 创新观念 的培训 、创新 6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培 长期 以 来,我 国高等教 育在计 划经 济体 教学 方法的培 训 、运 用现代 化教育 教学手 段 制下形成的…整套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观念严 辅助教学的技能培 训等方面。 养 创新 人 才的 原 动力 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更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 创新 人才必须 具 备思想开 放 ,敢为人 先 展的新趋势和新特 点。因此 ,实现由传统教育 4 开展 创造性 实践活 动是培养创新人 才 的独创精 神 ;勇于 竞争 ,敢于 冒险的献身精 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势在必行 ,高校实施 创新教 的有 效 途径 神; 坚忍 不拔 , 孜孜求 索的敬业精神 。有了这 才能开 出创新之花 , 结出创新 之 育的重点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实现 由重视知 实 践教 学是 培 养 创新 人才 的 重要 途 径 , 些刨新精神 , 识列重视能力 、重视素 磺的转变 ;其次要因材 也是 实现 知识 与能力 、理论 与实践 有机结 合 果 。 人的 创新能 力是智 力因素 与非 智 力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 , 创新能力 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培养 ,使其知识 、能 力协 的关 键教学环 节 ,通过 实践 教学可 以加 深学 综合作用的结果 , 调发展 ;第三是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学生 生对 理论知 识的理解 ,训练 学生 的实际操 作 受兴趣 、爱好 、 情感 、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 创新能 力的培养 ,使 人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 。 技能 ,提高学生观察 、分析 、判断事物 的能 力 素的影响要 大一些 ,因此 ,高等 学校应加 强 和独立工作 、 革新 创造的能力 ;同时 , 实践过 “ 课”教育和人文教育 ,同时利用第 二课堂 两 2进行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 程也 是创造性 人格的 培养过程 , 它有利于 激 和社会 实践 活动 ,塑造 大学生 良好的个性 心 手 段 发学 生的学 习兴趣和 求知欲 ,加快 学生对 抽 理 品 质,使大学生 在 良好 的非智 力因素的 内 为 r迅速 改变我 国高校 创新 教育滞 后的 象知识的理解 , 有利于学生创新 能力、 合 力推动 下,在高校各种教育功能的全方位 、多 也 综 状况 . 高大学生的创新能 力 . 提 必须推行教学 素 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 因此 , 各高校 应加 路径外在培育下 ,成为创新 型人才。 改革 ,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两个 方面,首先是更 强 实践教学 环节 ,多组织和 鼓励大 学生开 展 新 教学内容 ,在现 有国家规定 的 必修课 程 中 刨造性实践活动 ,如科学考察活动 、科技 制作 参考文献 删除 陈 旧过 时的知 i 只,增 加前沿知 识和有助 活动 、 明创造活动 、 发 科学研究活 动等 ,培养 【 1 】姚聪 莉, 任保平 .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于提 高分忻能 乃、 创新能力的内容, 强学科 学生的动手 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 加 及对中 国的启示 【】 中国大学 教学 , 0 8 J. 2 0 的交叉渗透 , 以提高学生综合综合知识、创新 () 9. 性的解决 实际 问题 的能力 ;其次是改 革教学 5 构建 创 新机 制 ,营 造创 新 氛 围是 培 【】赵清华 . 2 推进创新 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 方法 . 采取教师 启发 、B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 养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 I 卫生职业教育 , 0 23 . 20 () 方法 ,指导学 生开动脑筋 ,寻找问题可能性 的 学生 创新能 力的培 养是一 项长 期而 复杂 【 3 】孙国胜 , 傅江浩 . 新世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荟案 , 帮助学 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 , 养成对问 的工程 , 单纯依靠教师与学生的奋战还是很 不 规律及途径探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 题 、 识的好 奇心 、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 够的 , 知 它需要 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 围。 目 报 ,084. 2 0 () 号磺疑奁随和批判精神 ,给学生必要的设计 、 前在我 国的教育管理体 制中 , 育行政部 门对 【】黄培 明, 寿. 教 4 郑 高校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浅谈 发现 、发明和创造的方法训练 .使学生 了解 、 高校 管得太宽 、太死 , 学校缺乏 自主权 , 只能 …. 福州大学学报 , 0 34 . 20 () 掌握 创新的 觇律 和特点 ,以及 创新 主体必 备 在统一规定 的教育 模式 中运行 和发展 , 在一 I 】沈红 宇 . 这 5 营造高校 创新人才培养氛 围的思 的条 件 ,自落地 培养创新意 识和训练 创造能 定程度上阻碍 了高校 自身创新性 的发挥 , 不利 考【】哈尔滨学院学报 ,0 48 . J. 2 0() 力.使 学生 既能 独 立思 考 又能 科学 思 考 。 于学 校按 自身特 点培 养创新 人 才。 因此 , 在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关键词 : 大学生 创新能 力 培养途径 中 图分类号 : G 6 4 8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9 7 9 5 ( 2 0 1 3 ) 0 1 ( a ) - O 0 4 1 -0 1 接参与到企业 、 科研 院 所 的 课题 中 , 使 学 生
学 生 可 以 根 据 自身 1具有创新 思维 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 可 以 采 取 多 种 形 式 包 括 平 时 作业 、 课 堂 讨 增 加 选 修 课 程 的 比 例 ,
伍 建 设
的教育事 业, 建 设 创 新 型 教 师 队 伍 是 大 学
论、 研讨论文 、 实践活动、 专题报告等。 有 的 状 况 作 出 合 理 的 选 择 , 为 学 生 自主 学 习 创 的记忆 , 如填 空、 名词解释 , 忽 视 了对 学 生 基 础 课 和 专 业 课 两 大 块 , 而 忽 视 了 培 养 学
CV 'O
I ̄
,
V l
- u i l
科 教 创 新
n n0v a t_ tf 0n On He H。 。 r af l a - d U
高校大 学生创新能 力培养 途径探析
( 1 . ; - . f 南 中医学 院药 学 院 河 南郑 州 孙彦 君’ 于恩 中 4 5 0 0 4 6 ;2 . 河南农 业大 学机 电工程 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2 ) 摘 要: 本文 针对 大 学生创 新能 力的培 养在 高校 中的作 用及 我 国大 学生创新 能 力的现 状进 行 了剖析 , 提 出 了大 学生创新 能 力培养 的有
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 化 , 影 响 着 自身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 要 求理 工
探析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及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途径
身 , 重 要 的 是 培 养 自主 学 习 和 不 断 创 新 更 的能力。 实行 “ 导 制 ” 联 合 培养 模 式 , 三 的 能 更 好 的 激 发 学 生 对 专 业 学 习 的 热 爱 与 研 究, 学生 管 理 工 作 者 和 专 业 教 师 联 合 起 来 , 共 同对 学 生 的科 技 创 新 能 力 进 行 培 养 。 三 “ 导 制 ” 学 生 管 理 工 作 者 与 专 业 导 师 制 联 即 合 培 养 模 式 。 生 管 理 工 作 者 负 责 四 年 的 学 学 生 管 理 和 培 养 , 员和 组 织 学 生 参 与 专 动 业 教 师 的科 研 项 目和 课 题 研 究 工 作 , 促 督 学 生 的 科 研 过 程 , 总 学生 的 科研 成 果 , 汇 总 结 经验教训 , 力争 使 学 生 在 科 技 创 新 方 面 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在大 一 、 二 年 级 配 备 大 年 青 的 骨 干 教 师 作 为 班 主 任 , 泛 调 动 学 广 生 的科 学 知 识 和 专 业 知 识 的 自主 学 习 和 创 新 能 力 , 三 、 四为 学 生 配 备 科 研 能 力 强 大 大 的 教 授 为 专 业 导 师 , 学 生 直 接 参 与 其 科 让 研 项 目和 课 题 研 究 工 作 , 对 其 研 究 工 作 并 进 行 指 导 , 学 生 掌 握 从 事 科 研 活 动 的 基 使 本 方 法 。 施 “ 导 制 的联 合 培 养 方 式 , 实 三 不 仅 使 学 生 的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有 了制 度 保 证 , 时有 利 于 激 发 学 生 的 科 研 兴 趣 , 同 培养 其 不 断 进 取 的 科 学 精 神 , 学 生 今 后 踏 入 为 工 作 单位 , 事 科研 工作 打 下 良好 的基 础 。 从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们新时代的需求。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扩展学科知识、提供实践机会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
创新是指在某个领域或问题上提出全新的想法或方法。
而要培养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和追求,教育者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这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来实现,例如学生研究课题、参与实验和观察、开展社会调查等等。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他们才会愿意尝试更多的创新思考。
其次,扩展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还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作为支撑。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
首先,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来促使学生跨学科思考。
例如,在学习一门科学课程时,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专门的创新课程,包括创意思维、问题解决和项目管理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创新能力。
最后,提供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需要实践的支持和验证,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
首先,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践,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社区和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新项目和实践机会。
这些合作项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合作意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者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扩展学科知识和提供实践机会三个方面入手。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目录1. 内容概括 (3)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意义 (5)1.3 文献综述 (6)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7)2. 新文科的概念与内涵 (8)2.1 新文科的提出背景 (9)2.2 新文科的内涵分析 (10)2.3 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的区别 (11)3.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挑战 (12)3.1 创新能力提升的挑战 (13)3.2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 (14)3.3 社会需求变化的影响 (15)4.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16)4.1 课程体系创新 (18)4.1.1 课程内容的新型整合 (19)4.1.2 跨学科课程的开设 (20)4.1.3 新文科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22)4.2 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创新 (23)4.2.1 项目式教学 (25)4.2.2 案例教学 (26)4.2.3 翻转课堂 (27)4.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9)4.3.1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30)4.3.2 校企合作 (31)4.3.3 社会服务项目 (33)4.4 师资队伍的建设 (34)4.4.1 教师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35)4.4.2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6)4.4.3 教师的实践经验积累 (38)4.5 评价体系的优化 (39)4.5.1 评价指标的创新 (40)4.5.2 评价方式的多元 (41)4.5.3 评价过程的透明 (42)5.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案例分析 (43)5.1 某高校新文科建设实践 (45)5.2 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6)5.3 其他代表性高校案例 (46)6. 结论与建议 (47)6.1 研究总结 (48)6.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建议 (50)1. 内容概括该段落可能阐述新文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进步的核心方向,新文科与此前的文科概念不同,它的核心理念是重构学科框架,推动跨学科融合,并通过这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与挑战。
探析当代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求, 是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 也是弘扬创新本性的需要 。 1 . 提高 当代 学 生创 新 意 识 和 实践 能 力是 社 会 发展 的 客观要求 。 在经济发展 日益加速 、 知识剧增 、 技术不断更新 的现代社会形势下 , 对人才提出 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 当代 人才必须具备学习 、 适应 、 创新和竞争的生存能力。因此 , 在这个竞争和发展的年代 , 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日 趋 明显 , 其作用越来越大 , 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 求 与前 提 。 所 以, 创 新是 人 类社 会发 展 与进 步 的永恒 主题 , 培养 创 新 意识 与 实 践能 力 是 现代 社 会 对 素 质 教 育 的 客观 要求 , 是迎 接新 时代 挑 战 的根 本 需要 。 2 . 提高 当代学 生 创 新意 识 和 实 践能 力 是素 质 教 育 的 现实需求。当前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 教育的重点 , 是素质教育 的核心 , 是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 重 中之重 ,也是跨世纪教 育变革 的根本任务之一 。早在
【 教 师观点 】
探析 当代教 育培 养学 生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 的 有效 方法和途径
董青 竹
( 黄河科技学院, 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郑州 4 5 0 0 0 5 )
摘要: 学校 是 培 养创 新人 才 的基 地 和摇 篮 , 当代教 育 对 学生 的知 识 、 能力、 素质 等方 面的形 成起 着重要 作 用 , 尤其 对 学 生的创 新 意识 和 实践 能 力的培 养起 着 决定性 影 响 。 提 高学 生创 新 意识 和 实践 能 力是社 会 发展 的客 观要 求 , 是 素 质教 育 的现 实 需要 , 也 是 弘扬创 新 本性 的 需要 。 创 新 意识 和 实践 能力 培养 是一 项 系统 工程 , 贯 穿人 才培 养的全 过程 , 渗 透教 学过 程 的各 个 方面 。 本 文主要 从提 高学 生创 新意 识和 实践 能 力的现 实意 义进行 分析 , 提 出当代教 育创 新 意识 及 实践能 力 的有 效方 法和
高校团组织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及途径探析
罗 云星 ,洪仰东 ,江本 智 :高校团组织 培养 创新人才的优势及途 径探 析
级的团组织 ,相互联 系 ,环 环相 扣。这使得 共青 团在 培
认 真踏 实的工作态度 、热情 耐心 的服务精神 ,为各类 科 技创新活动 的顺 利开展起到 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挥 自身优势 、培养创新人才提供 了坚强的政治 保障。
2 .共青团历来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勇气 翻开 “ 五四运动 ”以来中国共青 团的发展 历史 ,不
要相信青 年 ,团结青年 ,组织青 年 ,使他们 在革命斗 争 中发挥先锋作用 ,在 。 邓小平同志同样重视青年创 新精神 的培养 。15 9 7年
第 2 卷第 4期 1 20 0 9年 8月
安康学 院学报
J unlo n a gUnvri o ra fA k n iest y
V0. 1 o 12 N 4 Au . 0 9 g20
高校 团组织培养创新人才 的优势及途径探析
罗云 星 ,洪仰 东 ,江本 智
( 广东药学 院,广东 广州 50 0 ) 10 6
一
定意义上讲 ,青年兴则 国家兴 ,青年强 则国家强 ,青 面对国际风云变 幻和改革开 放的新形势 ,胡锦涛 同
年有希望 ,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 ”
志时刻关注着青年 ,关心着青 年 ,指 引着青年 。19 9 9年 指出 “ 当今世界综合 国力 的竞 争 ,归根到底是人 才的竞 争 ,是创新 能力 的竞 争。创 新是 一个 民族进 步 的灵魂 。 广大青年要努力培养创新 精神 ,提 高创 新能力 ,投 身创 新实践 ,为实施 科教兴 国战略 ,发挥更大的作用 。 0 8 ”20
当前 ,举国上下正朝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向迈进 。 高校是知识和人才 聚集 的地方 ,是培养创新 人才 的重要 基地 ,理应肩负起培养创新 人才的历史 使命 。高校共 青 团应 当而且能够充分发 挥 自身优势 ,在创新 型人才 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究——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
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及其发展思路
王 成 胜
【 长江大 学文理学院外国语系 )
【 摘 要】 翻译教学一直是 大学英语教 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培养和提 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必须突 破 四个环节。 本文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进 行 一 些 尝试性 的 分析 。
【 关键词 】 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教学;翻译能力
关 于创 新能 力 中的操 作 能力 ,1 3 - 3 3 %的 学 生认 为能 够灵 活运 用课 堂 学 到 的 知 识,6 2 . 2 2 %认 为 有时 能做 到 ,剩 余 认为 很少 能做 到 ;1 1 . 1 1 %的学 生 认 为 自己 的信 息 运用 能力 较 强 ,7 O . 2 3 %认 为 一般 ,剩余 认 为 较差 ; 1 7 . 7 8 %的 学生 认 为 自己 的社会 活动 能 力很 好 , 7 0 . 4 3 %认 为一 般 , 剩 余认 为较 差 。 关 于 创 新方 法 ,2 3 . 3 3 的学 生认 为 经 常能 灵 活运 用 别人 传授 的方法 , 6 7 . 7 8 %有 时可 以 , 8 . 8 9 很少 能做 到 ; 1 2 . 2 2 认为 自己是拆 卸玩 具 的高 手 , 5 1 . 1 1 %认 为一般 , 3 6 . 6 7 认 为 不是 ; 3 1 . 1 1 %的学 生认 为 能很快 学 会 陌生工 具 的使 用 方法 , 5 8 . 8 9 %认 为一 般 ,3 6 . 6 7 %认 为 很难 ;在 科研 活动 中,1 7 . 7 8
1 大学 英 语翻译 教 学现 状 翻译 教 学一 直 以来 是大 学英 语 教学 中 的一个 薄 弱环 节 。所 谓现 状, 概 括 起 来 讲就 是 “ 四不 ”, 即考试 基 本不 考, 教 材基 本 不编 , 教师 基 本不 讲, 学生基 本不 练 。在 1 9 9 6年 1月前 , 全 国大 学英 语 四 、六级 考试 没有 翻 译题 , 那真 是 “ 考 试 不考 ” 。现 在 所有 大 学 英语 教材 , 都 没 有全 面 系统 地介 绍 翻 译知 识 、 翻 译 技巧 , 有 的只不 过 是少 量单 句 或段 落练 习 。 因为 考试 不 怎么考 , 教材 不 编 这 自然而 然地 导致 了教师 在课 堂 教学 中 “ 不讲 ” 、忽 视培 养和 训练 学 生的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 于佳宾;王宇航;张雪娟
作者机构: 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6-15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也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应对策。
探析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析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本文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公安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通过分析现状,发现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等。
针对问题,提出了培养方法和案例分析,如开设创新课程、搭建创新平台等。
展望未来,建议学校加强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结论指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公安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希望未来学校能加大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机会。
【关键词】新时代、公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培养方法、案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总结、展望、建议、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时代公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公安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安高校学生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新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变革不断加速,各种新型犯罪频频涌现。
公安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治安维护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创新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加强对公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通过对公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在处理复杂案件、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好的保障。
深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公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推动公安高校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公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对公安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力量,公安系统需要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
公安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关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但最终来看,也无非是由原来的六十分增加到七十 分的标准而已,而实质性的目标没有实现。
高校教育体制虽然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有关 于大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但是具体到学生的日常培 养过程中,依然是以课堂课程教学为主,最后唯考试论英 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往往只落到了四年级的毕业 实习上,而许多学生的实习又流于形式。 实践能力的欠缺 直接导致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单位用工荒的矛盾。
项目名称: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9 年度课题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项目号:GH-09096。
病。 新的毕业实习模式,从以学校为主体出发,通过与企 业建立科研合作关系,改变企业对待毕业实习的态度,这 样,既符合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发展要求,又保证了学 校毕业实习的教学成果。
中国轻工教育 2011·4 69
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学改革与实践
勇于实践的创新意识,例如,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外出打 工、做家教、创办餐厅等各种实务远超过以往的大学生, 这固然值得肯定。 但同时,也还存在着另外一些不可忽视 的情形,例如,对大学生毕业及就业问题感到迷茫,对社 会公平问题、生活待遇问题等,一味地发牢骚,甚至产生 悲观失落等情绪。 当代大学生所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极 易导致大学生心里压力增大。 从这一点上来说,当代大学 生与 80 年代的大学生相比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距。
此外, 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也表现在日常学习当中。 例如,认为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有实际利用价值的课程可 以废寝忘食地去学习,这从研究生达线率和公务员考试中 都能得到体现。而对于有的课程,比如公共课、甚至是部分 专业课却可以冒逃课的风险。 在课堂上,有的大学生的思 考意识、参与意识也很淡薄,不愿在课堂就教师提出的问 题进行思考及发表观点,即使是自己曾经有过思考或者是 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如此。 学生中的这种实用主义思想,也 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大学教学改革产生影响,因为学生认为 没有用处的课程或者问题并非完全是需要改革的内容。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核心, 要具备创新能 力 ,必 须 学 会 运 用 创 新 思维 。 [4]然 而 ,实 际 情 况 却 不 容 乐 观 ,据 学 者 调 查 ,某 工 科 院 校 抽 取 了 1000 名 学 生 进 行 创 新能力水平测试,结果为:创新 能 力 峰 值 位 于 14 分 至 19 分之间,平均分为 18.42 分 ,总 体 评价 结 果 为 创 新 能 力 较 差。 具体表现为缺乏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创新毅力、创新 兴 趣 以 及 创 新 所 需 的 观 察 力 和 创 新 性 思 维 的 能 力 。 [5]由 此 表明, 大学生在观察和处理实际问题时, 往往洞察力不 足, 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 不能深入分析其中的规律 性,抓住事物的本质,致使他们经常得出一些片面的结论 和主观论断, 难以真正地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中可以发 现,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依然习惯于停留在寻求或 者记忆固定的标准答案上,而不是进行发散式思维,继而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他们依然习惯于听从教师的 讲解,难以脱离教师的思维而进行独立的思考。
பைடு நூலகம்
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创新型大学生、建设创新型 国家、实现国家经济腾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 征,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情况。 表现在创新意识 淡薄,创新思维混乱,创新技能生疏,而务实主义、实用主 义和功利主义等倾向则显得高过前辈。 比如,有的大学生 出于某些个人目的,对考研、考公务员、入党、自主创业等 方面的努力程度和创新思维显得十分积极, 但却忽视自 身全面能力的提升。 不少大学生对于公共课的兴趣不高、 甚至对专业课程也有不低的缺课率。 在这些同学看来,对 自己有利的事情可以努力争取, 而认为对自己的没有实 际效果的课程,就干脆选择不去上课。 从心理意识角度来看,大学生充满着积极追求幸福 生活的强烈愿望,尤其是在经济利益面前,往往表现出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 但总结起来 不外乎两类, 高校内部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以及大学 生自身的原因。 1.高 校 内 部 教 育 体 制 及 教 育 模 式 因 素 分 析 高校培养目标与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标准存在差距最 终导致了目标缺失。 高校培养目标多从学生的基础素质 和传统知识传承的角度做出要求, 虽有实践性方面的表 述但多流于毕业实习这种单一模式。 具体落实到学生的 要求之上,往往表现为考试过关就是合格的大学生,其结 果,势必导致“六十分万岁”现象的发生。 如今,虽然各大 学都搞了学分制和积分制, 即达不到相应的积分也不能
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 山西大同大学 张桂梅
摘 要: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髓。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表现为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水平低, 创新技能差等方面。 分析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原因,既有高校的培养计划、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因素, 也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笔者以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作为研究的角度,结合社会环境和社会需 求,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探析。
2.大 学 生 自 身 原 因 分 析 中学时代的拿来主义和灌输模式, 依然严重影响着 大学生的学习习惯。 长期以来,为了应对高考而形成的学 习模式和思维方式在大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定式思维。 而创新能力则要求摒弃定式思维,另辟途径解决问题。 虽 然不少大学教师也在尝试运用扩散性思维和思考式模式 开展教学, 但新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得许多大学生感到难 以适应。 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不表态、过一天算 一天的表现,正是中学原有学习模式的延续。 学习动机的务实化和功利化, 是导致大学生综合素 质不能得到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生要学什么, 怎么去学,主要取决于大学生个体的目标追求。 但是,由 于每个学生往往不会把所学课程同等对待, 在他们的心 目中已潜在地将课程进行了分类。 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了 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优越的自我评价和心理感受与残酷的社会要求之间 的矛盾,也极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彷徨与失落,从而丧失信 心,难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对自身评价普遍较 高,虽然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就业难,但依然把自己和普通 的社会成员分开看待,依然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毕业 之际就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并取得较高的社会地 位,获得较高的薪酬待遇。而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欠缺,又导 致众多企业和单位难以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天生的厚 爱。 由此导致部分大学生滋生大学无用论,继而在大学学 习期间萌发“混”的思想,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1.调 整 高 校 人 才 培 养 目 标 ,改 革 学 生 考 核 机 制 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应突出高校学生自主创新 能力和自我个性的发挥,要将这种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 的学分、课程和考核机制之上,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改 革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及其考 核方式主要有两种:考试和考查。 无论哪种方式都难以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因此,要打破陈旧的 中学式教育模式,在考核方式中增加引导扩散性思维和 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容。 同时,学校应给予教师更多的自 由裁量的权利。 2.进一步重视和加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 ,促 进大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制约因素;培养途径 中 图 分 类 号 :G64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 国力的关键。 创新型国家建设靠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培 养高级人才的主要阵地,使当代大学生具备创新思想、创 新意识、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笔者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 向,提出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五角型”结构模式,其中创 新能力位于顶端,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精髓 。 [2]创新能力 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 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 新 技 能 三 个 部 分 。 [3]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对 于 大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将直接决定大学生是否能够适应 新时代的要求, 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 人。 可以说,深入把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特点, 分析其中的制约因素, 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培养大学生
实践表明,在新模式下培养的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 实践能力强,能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更符合当前企业对 人才的要求,同时,也缓解了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压力。 随着我国国情和生物工程专业的不断发展,新的毕 业实习模式也需要适时而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从而培 养出合格的生物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石 泉 ,赵 运 林,雷 存 喜.地 方院 校 生 物 工 程 专 业 复 合
此外, 一些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难以激发教师的 培养热情和创新激情。 目前,不少高校存在着用论文、著 作、科研等的数量和级别作为教师优劣评定的重要标准, 并最终落实到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荣誉评价、经
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学改革与实践
济待遇等各个方面, 而对于教师在课堂的教学效果则没 有明确的或者创新的标准。 最终的结果就是高校教师疲 于应对论文发表、著书创作、科研申报和职务谋求,而用 于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时间和精力就显得很少。 虽然有的 高校也有所谓的教学改革能手,但实质上,依然局限于教 学改革的科研论文和成果数量上。
型人 才 培 养 体 系 浅 析[J].广 州 化 工 ,2011,39(2):133134. [2] 徐德福,赵小丽,方华.工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设 计 的 现 状 分 析 [J].科 技 创 新 导 报 ,2010,27:162. [3]曾谊晖,鄂加强,朱浩,等.高校工科专业毕业实习存 在 的 问 题 与 对 策[J].长 沙 铁 道 学 院 学 报 ,2010,11(4):230231. [4] 邓静,吴华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 索 及 实 践 [J].高 等 教 育 研 究 ,2008,25(4):55-57. [5] 周庆元,包文姝.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实习 、毕 业 设 计 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2010,12(2):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