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还需面向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还需面向什么
高等教育应该面向什么?实际上这是对高等教育目的的发问,也是教育方针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是每一所高等院校必须回答的,也是国家对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这一基本问题所应该面对的。
大多数人或许认为,我们的国家和高等院校早己完成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早期的提法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无产阶级:“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改革开放之后则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大报告)。
这些提法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社会主义建设、面向社会需求、面向生产劳动实践等。
这些都不错,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也进入了新时期。
对于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人们有必要审视,除了继承我们教育的优良传统外,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准?如何进一步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适应中华崛起的需要?那么,是否有必要在最根本的层次上,廓清高等教育的某些问题?本文即讨论高等教育还需要面向什么。
一、面向人
其实,教育的所有面向中,最根本的应该是“人”。
教育的对象是人,目的是培养人,这已经是常识,不会有人否认。
问题是,仅仅以此认识教育应该面向人,还不能说真正理解了“面向人”的含义。
教育面向人还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是目的,而且是最高目的。
人是目的,本是康德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和出发点,缘于人的存在特性和存在价值。
康德言,“道德就是一个有理性的东西能够作为自在目的而存在的唯一条件,只有道德以及与道德相适应的人性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
今天或许有人会批判说,人是目的把人绝对化,可能导致人不尊重、不敬畏自然。
但恰恰是把人作为目的又使人明白需要尊重和敬畏大自然。
从教育的角度言,“人是目的”是对人的权利和尊严的认同。
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里,受教育是人的需求、权利,也是人存在的需求和权利。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有在这一层次上认识教育,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使命,从而也能明白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教育要面向人,就应该使学生能有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而教育恰恰应该肩负起使学生自由发展的责任。
马克思还说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如果教育要面向人,就必须使教育能更好地发挥维护和激发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作用,这本质上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尊重,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开发。
其三,教育要面向人,就应该使学生成其为自己。
让学生成其为自己,显然不是对原始与野性的放任。
教育当然应该使学生具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知识和价值观。
但另一方面,教育应该使学生成为能够“自由自觉活动”的、有自己鲜明特质的人。
只有让学生成为其自己,方可以说他,她能有“自由发展”和“自由自觉的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方能在受到教化之后得到更高层次的觉悟。
其实,这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如毛泽东所言“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过程:“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是在一个长期认识过程中逐步地完成的”(毛泽东:1960年的《十年总结》)。
毛泽东论述给教育的启示实际上让我们知道如何面向人。
高等教育真正地面向人,就能够使大学生有其自身的和谐,自然也更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
如果高等教育真正地面向人,大学生不仅能掌握一般的知识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而且根据自己的情况能有自由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自身达到更和谐的境界。
二、面向世界
教育要面向世界。
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和先进的科技知识一定能使一个国家快速地发展乃至崛起。
同为东方国家的日本就曾经学习过华夏文化,而且至今还保留很多华夏文化的痕迹。
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面向世界,否则,必定衰落无疑。
在这方面,中华民族有沉痛的经历。
曾几何时,徐光启就意识到要学习西方。
当《几何原本》刊印发行后,他感慨道:那部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只怕为时已晚。
然而,不无讽刺的是,三百年后才在中国实现当年徐光启“无一人不当学”的预言。
也的确如他所言,为时已晚,那时中国衰落了。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这不等于说,我们的教育在面向世界方面就已经做得很好。
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席卷着全世界。
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这方面似乎并未完全准备好。
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我们的大学生在了解世界方面还很不够。
中华要崛起,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习世界的先进的科技,还要全
方位地了解世界。
今后若干年内,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走向世界,自然需要大批熟悉世界的人才。
另外,中国真正的崛起,不仅是经济和科技的崛起,而且还应该是文化的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尽管如此,今后中国依然要学习世界的先进文化。
如果因为我们的成就而漠视世界的先进文化,中国可能会再次重蹈唯我独尊的覆辙。
面向世界,也需要把中华文化很好地向世界展示。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完全使我们有理由感到骄傲自豪。
教育有责任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带到世界。
不仅是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且当今中国也产生了新的先进文化,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
如何让中国的先进文化更好地影响世界,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需要面对的。
三、面向未来
高等教育不仅应该服务于社会,更重要的还应该引领社会进步。
而大学欲引领社会进步,首先应使其教育面向未来。
我们的高等教育比较注重面向传统和当下的社会需求,但在面向未来方面却显得作为不大。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该比工业、科技等更加注重未来。
这是因为工业、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
我们的本科教育尤其缺乏面向未来的自觉。
长期以来,大学里对大学生主要是成熟知识的传授与灌输。
大学生对科技的新进展所知甚少;对人类未来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环境、能源等)也缺少关注;对未来发展所依赖的且演化的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文化等问题甚至缺少探求的欲望。
学校对大学生的未来意识缺少有效的引导。
这种培养方式其实严重地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整个民族的创造力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