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学基础

合集下载

疾病学基础

疾病学基础

1.免疫力的组成、免疫的功能
2.抗原含义、表位概念类型及比较、抗原分类
3.抗体结构、生物学活性
4.MHC结构、分布、生物学功能
5.APC含义及组成
6.参与适应性免疫细胞的膜分子
7.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比较
8.NK细胞的激活方式及作用机制
9.补体的激活途径、C3、C5转化酶、生物学效应
10.T细胞胸腺发育过程及意义、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CD4Tcell、CD8Tcell、Bcell)
11.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区别
12.正常微生物群及生物学意义
13.消毒灭菌概念及方法
14.病毒形态结构、复制周期、病毒持续性感染类型
15.病毒的致病性、抗病毒免疫
16.细菌的基本结构
17.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含义
18.细菌的致病性、临床全身感染类型
19.真菌的培养及菌落形态
20.医学蠕虫的一般形态特征
21.流感病毒、逆转录病毒的复制周期
22.疟原虫人体内发育、蠕虫生活史类型定义、血吸虫生活史。

疾病学基础期末重点总结

疾病学基础期末重点总结

疾病学基础期末重点总结疾病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传播规律及其防治的科学。

它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篇文章将以6000字为目标,对疾病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方法、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等内容进行总结。

一、疾病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传播规律及其防治的科学。

它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疾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如感染性疾病、寄生虫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疾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二、疾病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疾病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疾病的流行规律、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等。

其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是研究疾病产生的机制、病因、发病过程等;疾病的流行规律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变化趋势等;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研究如何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疾病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疾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三、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是疾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疾病的发生是指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生病变的过程。

疾病的发生原因可以是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疾病的流行是指疾病在人群中传播的过程。

疾病的流行规律可以分为散发型、地方性流行型、季节性流行型和流行病型四种类型。

疾病的流行与人口密度、人群接触、疾病传播途径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是疾病学的核心内容。

疾病的预防是指预先采取措施,阻断疾病发生的过程。

疾病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措施;二级预防是指早期发现并治疗疾病,主要包括筛查、早期诊断等措施;三级预防是指减轻疾病导致的损害,主要包括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措施。

疾病学基础网课知识点总结(1)(1)

疾病学基础网课知识点总结(1)(1)

疾病学基础网课总结疾病学基础分三部分一、病原微生物学二、免疫学三、病理学第一部分病原微生物学第一周网课内容总结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代谢旺盛、繁殖迅速。

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病毒,细菌,真菌都属于微生物总结2.微生物分三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3.微生物的三大种类及其特点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4.问题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朋友又是人类的敌人?危害人体健康的病毒例如:新冠病毒,流感、狂犬病等。

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抗生素的应用;利用一些昆虫病毒杀灭害虫;人体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农业上利用微生物生产细菌肥料。

5.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意义: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脱色---复染鉴定结果紫色为革兰阳性菌红色为革兰阴性菌意义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治疗、研究药物的致病性第二周网课内容总结问题一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物质。

一般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2.适宜的酸碱度(pH7.2-7.6多久见)3.适合的温度,37摄氏度最适合大多数病原体的生长4.气体环境问题二细菌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细菌合成产物包括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抗生素,维生素,色素,细菌素问题三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壁核质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菌毛.问题四细菌生长培养基根据其物理性状主要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三大类观察细菌的动力情况在半固体培养基中进行细菌对外界抵抗力最强的结构是(芽胞)第三周网课学习要点内容总结第一个问题: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的条件?正常菌群转为条件致病菌条件一共三点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下降3.菌群失调第二个问题总结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压力103.4KPa温度121.3℃,时间15~20分钟可达到灭菌效果第三个问题:滤过除菌法用于血清,细胞培养液,抗体,毒素由于其不耐高温那么下一个小问题可以过滤病毒吗?比如空气滤过除菌器,是否可以过滤病毒?不可以第四个问题: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1.营养作用2.生物拮抗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5.抗肿瘤作用第五个问题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消毒和灭菌的概念非常重要,考试出题概率很高!!清洁: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疾病学基础》课程建设规划

《疾病学基础》课程建设规划

《疾病学基础》建设规划一、建设基础1.课程体系及规模课程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28学时实践学时:20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比率:7:5对应岗位群:临床医院、社区医院、养老院等对应专业群: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专业基础课2.课程性质课程定位:《疾病学基础》是医学基础课,是基础医学课程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属于考试课,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纽带,在整个医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尤其是医疗、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前导课程:本课程在第2学期开设,是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专业核心课程。

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是一门连接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技能的桥梁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临床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综合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

前导课程为人体解副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等。

后置课程: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从事护理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疾病学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探讨疾病的原因发病的过程及机理(发病机制)、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形态结构、代谢功能等改变(病理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临床病理联系)、疾病的转归和结局,从而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理论基础。

在课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护理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学会运用整体护理观和护理基本理论,评判性分析临床有关问题和患者的身心需要,学会运用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理念、程序和技术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有效干预患者的健康问题,实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最终日标。

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课程教学方法选用:采用讲授式方法。

86-疾病学基础

86-疾病学基础

疾病学基础第三章血液循环障碍[目的要求]掌握:1.血液高凝状态与止凝血功能障碍发生机制2.DIC基本概念、DIC发生发展的机制3.促进DIC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机制4.DIC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产生基础熟悉:1.引起DIC的原发病和触发凝血系统活化的主要因素2.急性DIC分期、分型及其特点了解:1.正常凝血与抗凝血过程2.DIC的诊断和防治原则[授课时数]理论课时数:3学时实验课时数:0学时第四章炎症与发热[目的要求]掌握:1.发热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及其作用2.发热机体的功能与代谢改变熟悉:1.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2.内生致热原和中枢性发热介质生成、种类及其作用了解:1.热型及意义[授课时数]理论课时数:2学时实验课时数:0学时第六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目的要求]掌握:1.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的概念与分类2.低渗性、高渗性、等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3.水中毒的概念、病因、发生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4.水肿的概念与发生机制5.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6.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7.评价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8.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制、代偿调节机制、对机体的影响熟悉:1.正常体液、电解质的组成及分布,以及水、钠代谢的规律和特点2.体液平衡紊乱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3.正常钾代谢4.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5.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了解:1.各类水、钠代谢紊乱的防治与护理原则2.钾代谢紊乱的防治与护理原则3.酸性物质、碱性物质的来源4.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授课时数]理论课时数:9学时实验课时数:0学时第七章应激[目的要求]掌握:1.应激、应激原的概念2.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3.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熟悉:1.急性期反应,了解热休克蛋白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意义2.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了解:1.应激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2.应激反应的细胞反应[授课时数]理论课时数:2学时实验课时数:0学时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目的要求]掌握:1.缺氧类型、基本概念、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2.各型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机体代偿与失代偿变化3.呼吸衰竭、Ⅰ型和Ⅱ型呼吸衰竭的概念4.呼吸衰竭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其血气变化的特点5.肺性脑病和肺原性心脏病的概念、发生机制熟悉:1.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和影响因素2.呼吸衰竭对CNS和循环系统功能影响的机制3.呼吸衰竭时对呼吸系统的变化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了解:1.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2.氧中毒概念、发生原因和机制3.单纯性肺通气降低、弥散障碍、肺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时血气变化的特点和机制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5.呼吸衰竭的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授课时数]理论课时数:4学时实验课时数:0学时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目的要求]掌握:1.休克的概念和分期与发病机制2.心力衰竭的概念、心衰发生原因和诱因3.心衰发病过程中心脏代偿的机制及其意义4.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熟悉:1.休克的病因和分类2.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3.心力衰竭的分类和心外代偿的4.心衰时肺脏的临床表现了解:1.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2.心力衰竭时心肌改建的失代偿的原因和机制3.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4.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授课时数]理论课时数:5学时实验课时数:0学时第十章肝脏的病理生理学[目的要求]掌握:1.肝性脑病的概念2.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熟悉:1.肝性脑病的分期与分类2.影响肝性脑病发生发展的因素3.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其对肝功能衰竭的影响了解:1.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学及分类2.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授课时数]理论课时数:2学时实验课时数:0学时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目的要求]掌握: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2.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4.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熟悉: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与分类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与分期了解: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2.尿毒症的发生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授课时数]理论课时数:2学时实验课时数:0学时。

疾病学基础 绪论

疾病学基础  绪论

随着人类对疾病与健康,健康与环境越来越深入 的了解和认识,现代医学愈发重视身心健康,在学习 中要运用“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观点分析疾 病的本质及演变规律。
您知道吗??
我国癌症患者新增700万/年,死亡140万/年; 全世界死亡630万/年;
平均6.64/秒有一个人死亡,原因于慢性病(心脑 血管病及糖尿病,高血压等)。
2009年6月5日去世
当你开始注意健康的 时候,很可能正是你被宣 布有某种疾病的时候。
票 房车 妻 孩 其 子 子子 子 子 他
健 康 给 让给 嫁喊
别 别别 给别 人 人人 别人
47
最新研究发现,通过依靠 人体自身的力量,60%-70% 的疾病可以自愈。
感冒了! 吃药7天,不吃药一周。
伤口自愈 7天拆线
骨骼自愈
伤筋动骨 100天
脏器自愈
人囊肿体、的息自肉、我胞保膜护、肿机块制、钙!
化、纤维化意味着什么?
囊肿、息肉 ——人体对脂溶性毒素的包裹措施;
胞膜、肿块 ——机体面临外源微生物的进攻;或
有表现(症状) 有机制(自稳机制紊乱)
24
地方性甲状腺肿
病因 (缺碘)
症状 (大脖子)
机制
在体内,甲状腺所分泌的甲状 腺激素和垂体所分泌的促甲状 腺激素(TSH)间存在着相互 依赖、相互制约的反馈关系, 缺碘时,甲状腺细胞不能合成 足够的甲状腺激素,血中甲状 腺激素浓度下降,甲状腺激素 对垂体分泌(TSH)的抑制作 用减弱,垂体TSH的分泌增加, 血中TSH水平升高。
这样算10年我们就更新了一次
为什么我们的病没好?
疾病久治不愈的两大根源
20世纪杰出的科学巨匠、生物化学家罗杰·J·威廉姆斯博士在他 的一个报告中指出:

疾病学基础-第一章 疾病概论39页PPT

疾病学基础-第一章  疾病概论39页PPT
创伤
抗氧化
自由基
凝血
出血
三第节 疾一病发章生的规律和疾机制病概第论一节
第二节
第四节
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
2.因果转化
第一章 疾病概论
2.因果转化
第一章 疾病概论
(原始病因)
机械力
(结果)
创伤失血
心输出量↓
(发病学原因) (结果)
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
心率↑
血管收缩
细胞缺氧
心收缩力↑
良 性
微循环障碍
第三节
第四节
亚健康
躯体性~: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心理性~:烦躁易怒,失眠焦虑
社会性~: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大,孤独感
第一第节 一健康章、疾病与亚疾健康病概第论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健康
疾病
亚健康
第一第节 一健康章、疾病与亚疾健康病概第论二节
第三节
是一种躯体 上、心理上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 健康、亚健康和疾病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第三节 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
第一第节 一健康章、疾病与亚疾健康病概第论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一节 健康、疾病与亚健康
一、健康
——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 上、心理上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二第节 疾一病发章生的原因和疾条件病概第论一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一、病因
5. 先天因素
指影响胎儿发育的有害因素,如风疹病毒感染孕妇可能 导致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二第节 疾一病发章生的原因和疾条件病概第论一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一、病因
6.营养因素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

疾病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的种类:种类特点举例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的敏感细胞内增殖。

病毒、亚病毒、朊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裸DNA团块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

真细菌和古细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

真菌、黏菌和藻类细菌学掌握:1、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与染色性、致病性和对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共有成分是肽聚糖。

革兰阳性菌:膜磷壁酸细胞壁壁磷壁酸聚糖骨架肽聚糖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脂多糖革兰阴性菌:脂质双层外膜脂蛋白营养结合蛋白细胞壁孔蛋白聚糖骨架肽聚糖四肽侧链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细胞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厚度20~80nm 10~15nm强度较坚韧较疏松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有1~2层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干重50%~80% 5%~20% 磷壁酸+ —外膜—+肽聚糖组成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聚糖骨架、四台侧链2、格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及意义步骤:碱性染料甲紫初染碘液媒染甲紫—碘复合物深紫色95%乙醇溶液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结果:可将细菌分为两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意义:该法在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3、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和方式条件: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细菌生长必需而自身不能合成的生长因子)环境因素:营养物质、氢离子浓度(pH值)、温度、渗透压、气体方式:个体:二分裂方式群体: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4、特殊结构的功能或医学意义荚膜:(1)抗吞噬作用;(2)粘附作用;(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4)鉴别细菌及细菌分型鞭毛:(1)细菌的运动器官;(2)根据鞭毛抗原(H抗原)对某些细菌进行鉴定、分型及分类;(3)与致病性有关5、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疾病学基础复习要点

疾病学基础复习要点

疾病学基础—G1 简述免疫系统功能的积极意义和消极表现答:(P12~13)免疫系统功能的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消极表现:引起免疫损伤,免疫损伤既反映在感染性疾病的损害性表现中,也成为诸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免疫防御:机体防止外来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它有害物质的能力,或称抗感染免疫。

免疫自稳:既是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组织,细胞的能力,也是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各效应作用适度与相互平衡的能力。

免疫监视:机体杀伤和清除体内异常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2 试述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力的构成和二者关系答:(P11~12)固有免疫的构成:屏障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分泌性蛋白。

适应性免疫的构成:T B淋巴细胞,抗体。

二者关系:机头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高度协调一致,两者相辅相成。

固有免疫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病原生物实际上是一个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过程,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识别准备了条件;而适应性免疫的效应也会因为固有免疫的参与而更为有效和完善,如抗体清除抗原的作用就需依赖补体系统激活与吞噬细胞,NK细胞的激活而得以实现。

(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无严格选择针对性的防御功能,被视为机体免疫防御的外层防线。

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和抗原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性的防御功能。

)3 试举例说明根据抗原和宿主机体间的亲缘关系,抗原有哪些类型答:(P23)抗原类型:1 异种抗原: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病原微生物植物蛋白动物血清。

2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如人类的血型抗原,ABO血型,Rh血型。

3自身抗原: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如在胚胎期从未与自身淋巴细胞接触过的隔绝成分晶状体蛋白,脑组织等。

4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如大肠埃希菌Q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黏膜存在共同抗原4 以IgG为例,绘图说明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包括结构域Fab段和Fc段)答:(P28)(Ig:免疫球蛋白。

疾病学基础复习要点

疾病学基础复习要点

疾病学基础—G1 简述免疫系统功能的积极意义和消极表现答:(P12~13)免疫系统功能的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消极表现:引起免疫损伤,免疫损伤既反映在感染性疾病的损害性表现中,也成为诸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免疫防御:机体防止外来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它有害物质的能力,或称抗感染免疫。

免疫自稳:既是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组织,细胞的能力,也是调节免疫应答过程中各效应作用适度与相互平衡的能力。

免疫监视:机体杀伤和清除体内异常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2 试述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力的构成和二者关系答:(P11~12)固有免疫的构成:屏障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分泌性蛋白。

适应性免疫的构成:T B 淋巴细胞,抗体。

二者关系:机头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高度协调一致,两者相辅相成。

固有免疫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病原生物实际上是一个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过程,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识别准备了条件;而适应性免疫的效应也会因为固有免疫的参与而更为有效和完善,如抗体清除抗原的作用就需依赖补体系统激活与吞噬细胞,NK 细胞的激活而得以实现。

(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无严格选择针对性的防御功能,被视为机体免疫防御的外层防线。

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和抗原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性的防御功能。

)3 试举例说明根据抗原和宿主机体间的亲缘关系,抗原有哪些类型答:(P23)抗原类型:1异种抗原: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病原微生物植物蛋白动物血清。

2 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如人类的血型抗原,ABO 血型,Rh 血型。

3 自身抗原: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如在胚胎期从未与自身淋巴细胞接触过的隔绝成分晶状体蛋白,脑组织等。

4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如大肠埃希菌Q14 型脂多糖与人结肠黏膜存在共同抗原4 以IgG 为例,绘图说明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包括结构域Fab 段和Fc 段)答:(P28)(lg:免疫球蛋白。

疾病学基础复习题2

疾病学基础复习题2

《疾病学基础》(一)复习资料一、选择题的类型与示例1.“疾病是变异条件下的生命”一语出自A、BurnetB、Virchow BehringC、JennerD、BehringE、Leeuwenhoek2.选出一组正确的组合A、Pasteur—牛痘、Ehrlich—侧链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B、Jenner—免疫网络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von Behring—抗血清治疗C、von Behring—抗血清治疗、Ehrlich—侧链学说、Jerne—克隆选择学说D、Doherty—MHC限制性、Jerne—免疫网络学说、von Behring—抗血清治疗E、Jenner—牛痘、Burnet—免疫网络学说、Jerne—克隆选择学说3.参与ADCC效应的主要物质是A、NK细胞和补体B、B细胞和抗体C、NK细胞和抗体D、T细胞和补体E、T细胞和抗体4.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重链的C区B、重链和轻链的V区C、重链的V区D、轻链的V区E、重链和轻链的C区5.介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A、NK细胞B、αβT细胞C、γδT细胞D、B1细胞E、巨噬细胞6.补体活化经典途径中C3转化酶的组成是A、C3bB、C4b2bC、C5bD、C3bBbE、C3bnBb7.下列哪一种分子不是由MHC基因编码A、HLA-I类分子B、C4C、B因子D、β2mE、HLA-Ⅱ类分子8、既表达MHC-I类分子又表达MHC-II类分子的细胞是A.成熟红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B细胞D. 中性粒细胞E. 肥大细胞9.下列哪一组合不存在关联A、CD3—TCRB、MHC I类分子—TCRC、MHC I类分子—CD4D、CD79a/b—SmIgE、CD28—CD8010.能直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细胞是A、NK细胞B、B细胞C、巨噬细胞D、中性粒细胞E、Tc细胞11.下列哪种免疫作用不需抗体参加:()A.ADCC作用B.免疫调理作用C.对毒素的中和作用D.NK细胞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E.补体经典途径对靶细胞的溶解12.具有MHC限制性的是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B、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C、TCRγδT细胞识别抗原D、CD8+细胞杀伤肿瘤细胞E、肥大细胞脱颗粒13.半抗原是A、只有免疫原性的物质B、只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C、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的物质D、被T淋巴细胞识别的物质E、不能与抗体结合的物质14.Th细胞对B细胞活化的辅助作用A、不需要细胞的直接接触B、不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不需要共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D、不需要CD4分子的参与E、不需要CD8分子的参与15.BCR可选择性结合A、MHC-肽复合物B、MHC分子C、未经APC加工处理的抗原D、经APC加工处理的抗原E、CD79aCD79b16.B细胞作为APC,是因为A、能形成大量IL-2受体B、可表达MHCⅡ类分子C、有一定的吞噬能力D、SmIg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E、其数量多于巨噬细胞17.下列哪种消毒灭菌方式不合适A、空气—紫外线B、牛奶—巴氏消毒法C、血清—高压蒸气灭菌法D、皮肤—碘酒E、接种环—烧灼法18.下列那一个是HIV病毒的宿主细胞A、CD8+T细胞B、NK细胞C、CD4+T细胞D、B淋巴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19.以下病原体与所致疾病组合错误的是A、脊髓灰质炎病毒—小儿麻痹症B、水痘病毒—带状疱疹C、苍白密螺旋体—梅毒D、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E、单纯疱疹病毒-1—生殖器疱疹20.单纯疱疹病毒I型主要潜伏的部位是:()A、口唇皮肤B、局部淋巴结C、口腔黏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D、三叉神经节E、脊髓后根神经节21.病毒的遗传信息从RNA转移到DNA的过程称为A、转导作用B、逆转录C、转化D、翻译E、重组22.下列哪种蛋白属于病毒的早期蛋白A、包膜子粒B、核蛋白C、DNA多聚酶D、壳粒E、基质蛋白23.流感病毒的核酸特点是A、完整的单负链RNAB、完整的双链RNAC、完整的双链DNAD、分节段的双链DNAE、分节段的单负链RNA24.干扰素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机理是A、直接干扰病毒的mRNA转译B、直接抑制病毒DNA的转录C、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D、阻碍病毒吸附于细胞膜上E、阻止病毒进入易感细胞25.微生态系统中各种微生物构成比改变,出现数量或种类比例异常的现象称为:()A、菌群失调 B、菌群变异 C、菌群易位 D、菌群入侵 E、以上都不对26.缺陷病毒指的是A、表面缺少刺突的病毒B、缺少胞膜的病毒C、缺少衣壳的病毒D、基因组缺损不能复制的病毒E、缺少某些酶的病毒27.一种病毒所产生的衣壳或包膜包在另一种病毒基因组外,这种变异称之为A、突变B、基因重组C、加强作用D、表型混合E、互补作用28.下列哪种疾病的病原体是病毒A.猩红热B.Q热C.破伤风D.沙眼E.水痘29.哪一项指标阳性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A、HBcAgB、HBsAgC、抗-HBsD、抗-HBeE、抗-HBc30.下述有关衣原体特性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严格的细胞内寄生B、生活周期中包括原体和始体两个阶段C、形成细胞内包涵体D、以复制方式繁殖E、对抗生素敏感31.性菌毛的功能是:()A、抗吞噬作用B、有助于细菌黏附于黏膜表面C、与细菌运动有关D、能在细菌间传递质粒E、使细菌进行二分裂繁殖32.关于病毒的潜伏感染哪项是错误的A、潜伏期病毒不复制B、潜伏期病毒不排出C、潜伏期病毒不引起临床症状D、潜伏期病毒维持感染性E、潜伏期病毒难以检出33.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小幅度变异称为A、溶原性转换B、抗原转换C、抗原漂移D、S-R变异E、H-O变异34.肉眼直接观察细菌有无动力常选用A、液体培养基B、固体斜面培养基C、半固体培养基D、固体平板培养基E、选择培养基35.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是A、结晶紫-酒精-碘液-复红B、复红-碘液-酒精-结晶紫C、结晶紫-碘液-酒精-复红D、复红-酒精-碘液-结晶紫E、结晶紫-复红-酒精-碘液36.细菌质粒的特点是A、化学性质是RNAB、可在细菌间转移C、一般含有500-1000基因D、不能自身复制E、是细菌的特殊构造37.在细菌生长曲线中菌数增加最快的是:A、迟缓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E、全部生长过程38.溶原性细菌是指A、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B、带有R质粒的细菌C、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D、带有F质粒的细菌E、带有Col质粒的细菌39.不产毒的白喉棒状杆菌,携带了β—棒状杆菌噬菌体后便可产生这种现象称为:A、转导B、转化C、接合D、原生质体融合E、溶原性转换40.鉴别致病与非致病肠道杆菌的重要依据是A、是否发酵葡萄糖B、是否具有鞭毛C、是否具有芽胞D、是否具有菌毛E、是否分解乳糖41.大肠埃希菌O157:H7株属于A、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B、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D、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E、肠凝集型大肠埃希菌(EAEC)42.能引起毒素休克综合征(TSS)的病原菌是A、大肠埃希菌B、艰难梭菌C、空肠弯曲菌D、霍乱弧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43.下列哪一项不是化脓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A、致热外毒素B、血浆凝固酶C、链道酶D、链激酶E、溶血素44.在活细胞外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是A、病毒B、立克次体C、螺旋体D、放线菌E、支原体45.下列可鉴别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的是:()A、动力试验B、革兰染色C、是否有荚膜D、是否有芽胞E、是否是需氧菌46.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A、川卷螺B、豆螺C、钉螺D、沼螺E、扁卷螺47.非消除性免疫是指A、能够消除寄生虫,不能抵抗再感染B、不能够消除寄生虫,能够部分抵抗再感染C、不能够消除寄生虫,不能抵抗再感染D、不能够消除寄生虫,能够抵抗再感染E、能够消除寄生虫,能够抵抗再感染48.吸虫纲的形态特征不包括A、外形呈叶状B、消化系统有口有肛C、具有口、腹吸盘D、成虫背腹扁平E、除血吸虫外多为雌雄同体49.寄生虫的终宿主定义是A、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宿主B、幼虫期或有性生殖阶段的宿主C、成虫期或有性生殖阶段的宿主D、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宿主E、成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宿主50.日本血吸虫的感染阶段是A、虫卵B、囊蚴C、尾蚴D、毛蚴E、胞蚴51. 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功能的细菌结构是:()A、异染颗粒B、中介体C、质粒D、核质E、核蛋白体52. 细菌分离培养常选用:()A、液体培养基B、半固体培养基C、固体平板培养基D、固体斜面培养基E、肉渣培养基53. 下列关于紫外线杀菌叙述错误的是:()A、核酸吸收紫外线的能量B、破坏DNA构型C、穿透力强D、常用于空气消毒E、刺激眼睛和皮肤54. 噬菌体属于:()A、细菌B、支原体C、衣原体D、螺旋体E、病毒55.下列哪种成分为革兰阳性菌所特有:()A、肽聚糖B、脂多糖C、脂蛋白D、二氨基庚二酸E、磷壁酸56. 革兰阴性菌LPS的毒性部位主要成分是:()A、类脂AB、核心多糖C、特异性多糖D、脂蛋白E、外膜57.L型细菌是:()A、核膜壁缺陷的细菌B、细胞膜缺陷的细菌C、细胞壁缺陷的细菌D、质粒缺陷的细菌E、异染颗粒缺陷的细菌58. 细菌一时性侵入血流,但在血中一般不繁殖的是:()A、毒血症B、菌血症C、败血症D、脓毒血症E、带菌者59. 正常菌群是:()A、无侵袭力的细菌B、不产生毒素的细菌C、健康人的致病菌D、健康带菌者所携带的细菌E、在人体内长期存在的有益或无害的细菌60.关于真菌孢子的特性中,错误的是:()A、孢子对热和化学药品有抵抗力B、孢子形成后散落在环境中C、孢子在环境中可存活很长时间D、孢子是休眠体,无繁殖能力E、分无性和有性孢子两类二、填空示范1. 疾病发生的机制包括:、、。

疾病学基础的名词解释

疾病学基础的名词解释

疾病学基础的名词解释疾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疾病的起因、发展、预防和治疗。

在这门学科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需要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围绕疾病学的基础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疾病学的本质。

1. 疾病疾病是指人或动物身体的异常状态,其表现为机体结构、功能或生理活动的不正常变化。

常见的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慢性病、遗传病等。

疾病的发生与环境、个体遗传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2. 病因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疾病的病因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

内源性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免疫因素等,而外源性病因则包括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感染等。

3. 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一疾病新发生的个体数或比例。

通常用每千人或每十万人的人口数表示。

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某一疾病致死的个体数或比例,通常用每千人或每十万人的人口数表示。

4.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疾病的流行特征、传播途径、危险因素和防控措施等。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等。

5. 病例病例是指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个体。

流行病学中常通过对病例的收集和研究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

病例定义具体取决于疾病的类型和研究目的。

6. 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

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

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媒介传播等。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结核病和艾滋病等。

7. 免疫免疫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侵袭的一种防御机制。

免疫系统通过识别和杀灭病原体,维持机体内稳定环境。

免疫可以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

先天免疫是出生时具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而获得性免疫则是由于感染或接种疫苗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8. 遗传病遗传病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

遗传病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两类。

疾病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疾病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疾病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疾病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疾病的发生机制B. 疾病的预防和治疗C. 疾病的流行病学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2.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A. 环境因素B. 遗传因素C. 心理因素D. 免疫因素答案:B3. 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什么?A.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B. 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C. 病原体、传染源、易感人群D. 病原体、传播途径、感染途径答案:B二、填空题4. 疾病发生后的病理变化过程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

答案:损伤、代偿、修复5. 疾病预防的三级预防策略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三、简答题6. 简述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内容。

答案: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内容包括疾病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生活习惯、职业暴露等;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状态、心理状态等。

病因学研究的目的是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7.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法。

答案:流行病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法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和实验性流行病学。

描述性流行病学通过描述疾病的分布特征来识别疾病模式;分析性流行病学通过比较不同群体的疾病发生情况来探索疾病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验性流行病学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预防或治疗措施的效果。

四、论述题8. 论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

答案: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在于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降低医疗成本,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实施策略包括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疾病预防的认识;改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加强疫苗接种,预防某些传染病;以及开展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最新疾病学基础复习题

最新疾病学基础复习题

《疾病学基础》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部分复习题123一、选择题1.正确的健康概念是45A、在躯体上没有疾病的状态B、在躯体上没有疾病和不虚弱的状态6C、在心理与躯体上没有疾病的状态D、在心理与躯体上与社会保持和谐的状7态8E、在身心诸方面可以抵御病因损害而呈现的正常生命活动过程9102.“疾病是变异条件下的生命”一语出自11A、BurnetB、BehringC、JennerD、VirchowE、Leeuwenhoek123.下列那项不属于疾病经过的阶段1314A、潜伏期B、诱导期C、前驱期D、明显期E、转归期154.最早创造用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是1617A、中国人B、英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E、俄国人185.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免疫功能称为1920A、免疫防御B、免疫监视C、免疫自稳D、免疫耐受E、免疫赦免226.创用牛痘苗预防天花的学者是23A、PasteurB、KochC、EhrlichD、BurnetE、Jenner24257.半抗原是26A、只有免疫原性的物质B、只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27C、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的物质D、被T淋巴细胞识别的物质28E、不能与抗体结合的物质29308.TI与TD抗原的区别点在于31A、是否引起细胞免疫、是否产生IgM、是否诱导不同的T细胞亚群32B、是否产生IgM、是否引起免疫记忆、是否诱导不同的B细胞亚群33C、是否引起免疫记忆、是否产生除IgM之外的抗体、是否诱导不同的T细胞34亚群35D、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是否产生IgM、是否引起免疫记忆36E、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是否引起细胞免疫、是否产生除IgM之外的抗体37389.下列哪项属于同种异体抗原A、Rh血型抗原B、甲状腺球蛋白C、晶状体蛋白D、病毒蛋白3940E、细菌外毒素4210.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43A、异种抗原B、自身抗原C、异嗜性抗原D、类属抗原E、超44抗原454611.合成和分泌抗体的细胞是A、T细胞B、巨噬细胞C、B细胞D、浆细胞E、NK细胞47484912.MHC在人类的哪一对染色体上编码50A、第17对B、第15对C、第6对D、第9对E、第20对515213.sIgA不具有的特性是53A、黏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B、免疫球蛋白单体C、有J链54D、免疫球蛋白二聚体E、有分泌片555614.下列哪一组合不存在关联57A、CD3—TCRB、MHC I类分子—CD4C、MHC I类分子—TCR58D、CD79a/b—SmIgE、CD28—CD80596015.能直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细胞是A、B细胞B、Tc细胞C、NK细胞D、巨噬细胞E、中性粒细胞61626316.免疫球蛋白的Fab段的效应是A、通过胎盘B、激活补体C、结合抗原D、与细胞结合E、引6465起过敏反应666717.HLA II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区位于68A、β2mB、α1和β1C、α1和α2D、β1和β2E、α1和α3697018.参与ADCC效应的主要物质是71A、T细胞和抗体B、NK细胞和抗体C、B细胞和抗体72D、T细胞和补体E、NK细胞和补体737419.辅助性T细胞一般是指75A、CD4+ CD8+ T细胞B、CD8+ T细胞C、CD4+T细胞D、CD4- CD8- T细胞E、CD3+ T细胞76777820.可与TCR组合,转导T细胞活化信号的分子是A、CD19B、CD2C、CD11D、CD3E、CD25798021.B细胞作为APC,是因为8182A、能形成大量IL-2受体B、其数量多于巨噬细胞C、有一定的吞噬能83力84D、SmIg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E、可表达MHCⅡ类分子858622.下列细胞哪一个应不属于APC87A、朗罕氏细胞B、巨噬细胞C、辅助性T细胞D、B细胞E、树突状细胞88899023.在B细胞表面不应出现的表面标志是91A、MHCⅠ类分子B、MHCⅡ类分子C、C3b受体92D、CD2E、IgG Fc受体939424.具有免疫记忆功能的细胞是95A、中性粒细胞B、巨噬细胞C、NK细胞D、T细胞E、红细胞969725.下列哪一项是初次应答的特点98A、抗体产生量大,维持时间长B、主要以IgG为主C、产生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低D、产生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高99100E、抗体产生潜伏期短10110226.关于再次免疫应答特点错误的是103A、抗体产生潜伏期比初次应答短B、IgG的滴度高于IgM104C、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强D、产生抗体维持时间长105E、抗体产生速度比初次应答慢10610727.再次免疫应答中为主的抗体是108A、IgMB、IgGC、IgED、IgAE、IgD10911028.CD8+T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不包括111A、释放穿孔素使靶细胞裂解B、释放颗粒酶引起细胞程序性死亡112C、通过吞噬小体破坏靶细胞D、通过释放TNF破坏靶细胞113E、通过Fas与FasL结合启动靶细胞凋亡11411529.关于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错误的是116A、提呈分子为MHCⅡ类分子B、抗原来源于细胞外117C、抗原肽产生部位是内体D、应答的T细胞为CD8+T细胞118E、提呈细胞为专职APC11912030.免疫应答的发生过程中不包括121A、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提呈B、B细胞直接特异性识别抗原122C、TCR双识别抗原肽-MHC复合物D、T、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123E、T、B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12412531.细胞器较发达的微生物是126A、链球菌B、真菌C、放线菌D、衣原体E、支原体12712832.下列哪种消毒灭菌方式不合适A、空气—紫外线B、牛奶—巴氏消毒法C、接种环—烧灼法129130D、皮肤—碘酒E、血清—高压蒸气灭菌法13113233.正常微生物是指133A、无侵袭力的细菌B、不产生毒素的细菌C、健康人的致病菌134D、健康带菌者所携带的细菌E、在人体内长期存在的有益或无害的细菌13513634.寄生现象是137A、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受害138B、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139C、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受益140D、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既受害又受益141E、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14214335.病毒的增殖方式是144A、二分裂B、原体、始体C、芽生D、复制E、菌丝、孢子14514636.病毒增殖周期环节中不存在147A、吸附与穿入B、脱壳C、衣壳合成148D、孢子形成与释放E、核酸复制14915037.病毒的遗传信息从RNA转移到DNA的过程称为151A、转导作用B、逆转录C、转化D、翻译E、重组15215338.下列哪种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154A、HAVB、HBVC、HCVD、HDVE、HEV15515639.缺陷病毒指的是157A、表面缺少刺突的病毒B、缺少胞膜的病毒C、缺少衣壳的病毒D、缺少某些酶的病毒E、基因组缺损不能复制的病毒15815940.干扰素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机理是160161A、直接干扰病毒的mRNA转译B、阻止病毒进入易感细胞162C、直接抑制病毒DNA的转录D、阻碍病毒吸附于细胞膜上163E、诱导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16416541.下列哪种方式不适用病毒培养166A、传代细胞培养B、组织培养C、动物接种D、人工合成培养基E、鸡胚培养16716816942.细菌细胞壁的最基本成分是170A、脂多糖B、脂蛋白C、磷壁酸D、肽聚糖E、RNA17143.芽胞决定了细菌的哪一种特性172173A、抗吞噬B、细菌在体内的扩散能力C、细菌的产毒性174D、细菌的耐热性E、细菌对上皮细胞的黏附性17517644.鞭毛主要177A、与细菌的抵抗力有关B、与细菌的分裂繁殖有关C、与细菌的动力有关178179D、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E、与细菌的耐药性有关18018145.性菌毛的功能是182A、抗吞噬作用B、有助于细菌黏附于黏膜表面C、与细菌运动有关183D、能在细菌间传递质粒E、使细菌进行二分裂繁殖18418546.细菌质粒186A、化学性质是RNAB、一般含有500-1000基因C、可在细菌间转移187D、属细菌的特殊构造E、不能自主复制18818947.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后,不产毒的白喉棒状杆菌便可形成毒素的现象190称为A、转导B、转化C、接合D、溶原性转换E、原生质体融合19119219348.溶原性细菌是指A、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B、带有R质粒的细菌C、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194195菌D、带有F质粒的细菌E、带有Col质粒的细菌19619719849.革兰氏染色的步骤是199A、结晶紫-碘液-酒精-复红B、复红-碘液-酒精-结晶紫200C、结晶紫-酒精-碘液-复红D、复红-酒精-碘液-结晶紫201E、结晶紫-复红-酒精-碘液20220350.肉眼直接观察细菌有无动力常选用204A、半固体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C、固体斜面培养基D、固体平板培养基E、选择培养基20520620751.关于革兰阳性菌的叙述错误的是208A、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B、细胞壁较革兰阴性菌厚C、含有大量磷壁209酸210D、胞内具有高渗透压E、肽聚糖的外层还有外膜21152.在细菌生长曲线中菌数增加最快的是212213A、迟缓期B、对数期C、稳定期D、衰亡期E、全部生长过程21453.受菌直接摄取供菌游离DNA片段而导致性状变异称为215216A、转化B、转导C、接合溶原性转化D、溶原性转化E、接合21754.雄性菌是指218219A、带有F质粒的细菌B、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C、带有R质粒的细菌D、带有毒性噬菌体的细菌E、带有Col质粒的细菌22022122255.不符合真菌培养特点的是223A、营养要求不高B、生长温度较低C、pH要求偏低224D、生长速度较快E、菌落较大22522656.与细菌的芽胞生物学意义相同的是227A、接合孢子B、游动孢子C、分生孢子D、芽孢子E、厚垣孢子22822957.吸虫纲的形态特征不包括230A、成虫背腹扁平B、外形呈叶状C、具有口、腹吸盘D、消化系统有口有肛E、除血吸虫外多为雌雄同体23123223358.非消除性免疫是指A、能够消除寄生虫,不能抵抗再感染234235B、不能够消除寄生虫,能够部分抵抗再感染236C、不能够消除寄生虫,不能抵抗再感染237D、不能够消除寄生虫,能够抵抗再感染238E、能够消除寄生虫,能够抵抗再感染23959.寄生虫的终宿主定义是240241A、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宿主B、幼虫期或有性生殖阶段的宿主242C、成虫期或有性生殖阶段的宿主D、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宿主243E、成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宿主24424560.人体寄生虫一般分为246A、吸虫、绦虫、线虫B、吸虫、绦虫、原虫C、原虫、线虫、节肢动物D、原虫、蠕虫、节肢动物E、蠕虫、吸虫、节肢动物247248249二、填空题2501. 疾病发生的机制包括、、。

疾病学基础(免疫学)复习资料

疾病学基础(免疫学)复习资料

免疫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固有免疫:【由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由表面模式识别受体非特异性识别病原微生物】【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2、适应性免疫:【由T、B细胞介导】【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异物】【特点: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3、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T细胞成熟的场所】【骨髓:B细胞成熟的场所】*4、外周免疫器官:【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5、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人体重要的生理性保护屏障】【产生大量分泌性IgA】【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6、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7、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血液——淋巴组织】【反复循环】【主要参与:T细胞】8、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性。

9、免疫反应性:抗原与产生的抗体或致敏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10、半抗原:【无免疫原性】【有免疫反应性】【小分子物质】*11、佐剂:【与抗原混合免疫】【非特异性增强机体免疫应答能力】*12、抗原表位:【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特殊化学基因】13、B细胞表位:【供BCR识别的表位】【特点:无需MHC提呈,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构象或线性】14、T细胞表位:【供TCR识别的表位】【特点:需要MHC提呈,线性短肽,8-12个氨基酸等】*15、交叉反应性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表位】【均能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16、TD-Ag:【胸腺依赖抗原】【主要为蛋白类】【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有CD4Th2细胞参与】【天然抗原多为TD-Ag】*17、TI-Ag:【非胸腺依赖抗原】【主要为多糖】【直接诱发B细胞分化,产生IgM为主的抗体】18、超抗原:【以极低浓度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的蛋白质,产生强烈应答】【特点:无MHC限制性、多克隆、非特异性激活T细胞】*19、Ab:【抗体】【B细胞受刺激】【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20、HVR/CDRs:【高变区/互补决定区】【VH和VL共6个高变区组成】【抗原结合部位】【决定抗体的特异性】*21、Fab段:【由L、VH、CH1构成】【结合抗原】*22、中和作用:【抗体直接结合病毒或细菌毒素】【阻止进入细胞或发挥毒性】*23、调理作用:【IgG与抗原结合后】【Fc段结合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介导吞噬】*24、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靶细胞结合后】【Fc段被有Fc受体的细胞识别】【促使NK等释放毒性颗粒介质杀死靶细胞】*25、补体:【协助抗体清除病原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蛋白】【糖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26、MAC:【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膜上形成小孔,水、离子进入,溶胀性死亡】27、MB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与甘露糖残基结合激活MBL】【急性期蛋白,与C1q高度相似】*28、CK:【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分泌的活性小分子多肽】【调节、效应功能】29、LDA:【白细胞分化抗原】【细胞分化和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分子】*30、CD:【同抗体群识别的分化抗原】【识别同一抗原的两种以上的单抗划分为同一抗体群】31、AM:【黏附分子】【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化抗原】32、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基因群】*33、ITIM:【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分布在抑制性受体的胞浆段】【传递抑制信号】*34、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存在于活化性受体的胞浆段】【传递活化信号】*35、T细胞阳性选择:【CD4*CD8*T细胞】【识别MHC两类分子并与之结合分化为单阳性T细胞】【不能识别MHC被克隆清除】【意义:使T细胞具有MHC约束性】*36、T细胞阴性选择:【CD4*T或CD8*T细胞】【识别自身抗原被克隆清除】【意义:维持自身免疫耐受】*37、TCR-CD3复合物:【TCR为T细胞抗原受体,由α、β链组成,Vα、Vβ识别抗原】【CD3分子由6条肽链组成,含ITAM,传导信号】38、协同刺激分子:【T或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提供者】【包括CD28、CTLA-4、CD40等】39、B7-CTLA-4:【B7表达于APC】【CTLA-4表达于活化T细胞】【两者结合抑制T细胞】*40、CD4*CD25*Treg:【胸腺中产生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以细胞接触发挥作用】【意义:维持自身免疫耐受、自身稳定】*41、BCR-Igα/Igβ:【BCR为B细胞抗原受体】【由H2L2组成,VH、VL为结合抗原部位,决定特异性】【Igα/Igβ含ITAM,传导BCR接受的抗原刺激信号】*42、APC:【抗原提呈细胞】【包括DC、MΘ、B细胞】【功能:加工、呈递抗原】【特征:表达MHCⅠ、Ⅱ分子、协同刺激分子】*43.PAMP:【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在正常宿主细胞表面不表达】【固有免疫系统识别的靶位】【受体为PRR】*44、PRR:【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凋亡细胞表面共有的特定分子的受体】【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受体】*45、免疫耐受:【负免疫应答】【抗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该抗原的特异性不应答】46、荷肽: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肥大: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导致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变性:代谢障碍导致的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加,常伴有细胞功能降低。

细胞水肿:细胞内水含量异常增多。

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胞浆内出现脂肪的异常蓄积。

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非主动死亡。

凝固性坏死:缺血性坏死。

坏死组织因蛋白质凝固而呈灰白干燥的凝固状态,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周围可形成暗红色的充血出血带。

干酪样坏死:脂质较多,坏死组织色淡黄,状似奶酪。

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

液化性坏死:组织溶解所产生,多发生于含蛋白质少脂质多或产生蛋白酶多的组织。

坏疽:病变呈黑褐色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常伴腐败菌感染。

机化:坏死组织较大,不能被完全吸收,又不能被分离排出时,则由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

肉芽组织: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由于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肉芽而得名。

静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简称瘀血。

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时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小叶中央区因瘀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区因脂肪变性而呈黄色,形成网状条纹,状似槟榔的切面。

血栓:在活体的心血管腔内,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的固体质块。

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的内膜损伤(先决条件)、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栓子),随血液流动而阻塞心血管腔的现象。

梗死:局部的组织或器官由于血流迅速中断,侧枝循环又不能及时建立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性因素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和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粘膜表面或体表的过程。

变质性炎:以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

渗出性炎:以渗出性病变为主的炎症。

增生性炎:以组织细胞增生为主,变质渗出较轻的炎症。

炎性假瘤:由肉芽组织、炎细胞、增生的实质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瘤样肿块。

炎性肉芽肿:巨噬细胞及其演生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肿瘤:在致瘤因素的作用下,细胞于基因水平上失去对正常生长的调控,出现异常增生所致的新生物。

恶病质:肿瘤患者晚期可发生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全身衰竭、皮肤干燥呈黄褐色。

原位癌:癌细胞仅限于上皮层未突破基底膜者发热: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所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摄氏度。

发热激活物:凡能激活体内产内致热原细胞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内生致热原: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激活后,产生和释放的具有致热活性的细胞因子。

应激:机体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各种内外因素刺激时所产生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全身适应综合征:劣性刺激导致的应激表现为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分为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

急性期蛋白(APP):急性期反应中血浆浓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蛋白。

DIC: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患者出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由于广泛微血栓形成,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状结构。

当红细胞随血流通过纤维蛋白网或血管内皮细胞裂隙处时,红细胞在纤维蛋白丝上粘着、滞留、部分红细胞在血流冲击下引起破裂或者在内皮细胞裂隙处挤压出血管外,导致红细胞机械性破损,发生溶血性贫血。

休克:机体在各种致休克因素作用下,发生的以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可导致细胞和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紊乱,甚至结构损害,是一种可以危及生命的严重病理过程。

冷休克:心排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升高,皮肤血管收缩致皮肤温度降低。

暖休克: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降低,皮肤血管扩张致皮肤温度升高。

休克肺:休克晚期,在患者尿量、血压、脉搏平稳以后,常发生急性呼吸衰竭,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和呼吸困难。

自身输血:静脉系统是机体的容量血管,休克早期静脉系统收缩,静脉容量减小,肝、脾库存血液进入循环,参与循环的血液迅速增加。

自身输液:由于微循环处于缺血状态,毛细血管流体静压降低,组织液由组织间隙大量进入微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脂质在大、中等动脉内膜沉积,粥样斑块形成,使动脉管壁变硬、血管狭窄为特点的疾病。

高血压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心血管疾病,累及全身细、小动脉,造成细小动脉硬化。

风湿病:与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超敏反应性疾病。

累及全身结缔组织,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

心功能衰竭:由于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

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在支气管黏膜及其他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中的一种。

主要特征为:咳嗽反复发作、咳痰或伴有喘息的症状。

与化生相关疾病。

大叶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小叶性肺炎:以细支气管为中心,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渗出性炎,大多数为化脓性炎。

亦称为支气管肺炎。

呼吸衰竭: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使肺吸入氧气和(或)排出二氧化碳的功能不足,导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限制性通气不足:由于胸廓和肺呼吸动力减弱或弹性阻力增加,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阻塞性通气不足:气道狭窄或受压阻塞引起气道阻力增大,导致肺泡通气障碍。

弥散障碍: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静脉血掺杂(功能性分流):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 A)与肺血流量(Q)比值显著降低,以致流经该处的静脉血未经充分氧合便掺杂到动脉血内。

解剖分流(真性分流):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吻合直接流入肺静脉。

消化性溃疡病:以胃、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病变特征的常见病。

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常见传染病。

肝硬化: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导致的肝脏变性,质地变硬的慢性肝病假小叶: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消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重新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门脉高压症:肝硬化引起门脉压力增高。

肝性脑病:由于肝功能严重障碍,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在体内聚集,经血液循环入脑,引起的一种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肝昏迷:神智完全丧失,进入昏迷状态,一切反应消失,可有阵发性抽搐。

肝肾综合征:继发于严重肝功能障碍基础上的肾衰竭,又称肝性肾衰竭。

肾小球肾炎: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炎性疾病。

是增生性炎。

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尿量异常、水肿、高血压。

大红肾:双侧肾脏对称性弥漫性肿大,表面光滑充血。

蚤咬肾:肾表面及切面出现散在小出血点。

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引起,以肾盂和肾间质化脓性炎为特征的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腰痛、脓尿、菌尿、血尿以及膀胱刺激。

肾功能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肾泌尿功能严重障碍,使体内代谢产物堆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肾功能衰竭:各种原因导致肾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并引起内环境发生严重紊乱的急性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水中毒氮质血症:肾脏不能充分排出蛋白质代谢产物,使血液中尿素、尿酸、肌酐等非蛋白含氮物质增多。

问答题:1.细胞、组织的适应有哪些形式?对机体有何意义?适应形式: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意义:以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抵御刺激因子的损害。

3.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的区别干性坏疽湿性坏疽部位四肢四肢及内脏血液循环动脉受阻,静脉回流通畅动脉受阻,静脉淤血感染程度较轻,发展速度慢程度严重,发展速度快病变特点干燥皱缩、有明显分界线,黑褐色水分较多,局部明显肿胀,暗绿或乌黑,恶臭,界限不清4.肉芽组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伤口和局部组织缺损;机化和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和异物。

5.简述淤血的结局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淤血性硬化6.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子的运行途径与血流方向一致。

体静脉系统及右心的栓子:肺动脉系统栓塞;肺静脉、左心和体循环动脉系统:心、脑、脾、下肢等处的动脉分支;门静脉系统(脾、肠):肝内门静脉7.比较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颜色灰白色,质地坚实红色,柔软部位心、肾、脾、脑肺、肠形状地图状(心)、锥体状(脾肾)锥体状、节段性分界清楚、有充血出血带不清楚10.比较各种炎细胞的功能及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病毒感染游走能力最强,具一定吞噬功能游走能力弱,吞噬能力强,活跃分泌特性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能力强无游走功能,辅助巨噬细胞吞噬急性早期、化脓性炎症急性后期、慢性(肺结核)炎症、病毒感染、原虫感染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慢性炎症后期11.试述各类炎症的病变特点变质性炎:以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

多见淋巴细胞分泌。

急性炎症为主;常发生在心、肝、肾和脑等实质器官;由重症感染、细菌毒素和病毒引起。

如急性重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渗出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蜂窝织炎脓肿表面化脓和积脓血清纤维素中性粒细胞浆膜、粘膜和疏松结缔组织浆膜、粘膜、肺皮下、肌肉、阑尾皮下、肺、肝、脑等处浆膜、粘膜水疱、卡他症状(流清涕)假膜(黏膜),绒毛心(浆膜)组织界限不清糜烂和溃疡、窦道和瘘管、空洞脓液积聚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称为积脓。

一般较轻,易消退量少则溶解吸收;量多则机化、浆膜黏连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伴有脓腔形成,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大量中心粒细胞向浆膜和粘膜表面渗出增生性炎:多见于慢性炎症,急性如肠热症、急性肾小球肾炎。

分为非特异性增生性炎(粘膜表面带蒂的炎性息肉,如鼻粘膜、宫颈;组织深部和器官内的炎性假瘤,如眼眶和肺)和特异性增生性炎(由巨噬细胞增生形成的结节性病灶,称为肉芽肿。

分为感染性肉芽肿(结核、伤寒结节)和异物性肉芽肿)。

如何鉴别良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分化低,异型性大核分裂象无或少见多,病理性分裂生长速度缓慢,时有停滞迅速,失控制生长方式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包膜,边界清楚,可推动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边界不清,固定不移转移不转移淋巴、血道或种植性转移复发很少复发易复发对机体影响局部压迫或阻塞破坏组织、出血、恶病质13.试比较癌与肉瘤的区别癌肉瘤组织来源上皮组织间叶组织发病率常见,40岁以上成人少见,多见青少年大体特点质较硬,色灰白,干燥质软,色灰红,湿润组织学特点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实质与间质不清,血管丰富网状纤维无网状纤维多网状纤维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14.简述冠心病、高血压病和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冠心病:脂纹及脂斑、纤维斑块、粥样斑块高血压病:功能紊乱期、动脉病变期、内脏病变期风湿病:变质渗出期、增生期、纤维化期15.比较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肉眼特点肺泡壁肺泡腔临床特点充血水肿期病变肺叶肿大,重量增加,暗红色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大量浆液,少量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细菌毒血症,淡红色泡沫痰,湿啰音,淡泊均匀的阴影红色肝样变期病变肺叶肿大,重量增加,暗红色,质实如肝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血大量红细胞,纤维素,少嗜中性粒细胞,细菌胸痛,铁锈色痰,缺氧,肺实变,大片致密阴影灰色肝样变期病变肺叶肿大,灰白,质实毛细血管狭窄大量嗜中性粒细胞、纤维素,无细菌感染胸痛,黏液脓性痰,肺实变,缺氧,大片致密阴影溶解消散期病变肺叶恢复正常,质地变软毛细血管开放纤维素溶解液化肺泡重新充气体温下降,稀薄痰,阴影密度降低,实变体征消失,湿啰音16.叙述肝硬化时门脉高压症和肝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门脉高压症:脾大、腹水、胃肠道淤血、侧枝循环分流形成肝功能障碍:激素的灭火功能降低;蛋白质合成障碍;出血;胆色素代谢障碍;肝性脑病17.简述病毒性肝炎的病理临床类型及各型的病理特点18.简述发热时机体的代谢改变糖和脂肪分解代谢增强,长期发热会致机体消瘦,出现酮血症和酮尿;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易出现负氮平衡;水在体温上升期会发生水钠潴留,持续期水分丢失,下降期引起脱水;维生素消耗显著增加,长期发热易导致维生素缺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