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沈廷扬的海运思想及实践:以海运疏为中心
明代海运业发展与中国文化交流
明代海运业发展与中国文化交流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海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明朝国力崛起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加,海上贸易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海运业的发展入手,探讨明代海运业对中国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一、明代海运业的发展明代是中国海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明代,海上贸易的范围和规模都大大扩大。
明朝开疆拓土,向南海和东海扩张,海域范围也愈发广阔。
海上贸易的主港有福建泉州、广东广州、福建福州等,其中以泉州最为著名。
因此,泉州被称为“东方瑞士”,成为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最繁荣的城市。
泉州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业。
泉州地处海洋航线的交汇点,连接了南、北、东、西四个海域,是海上贸易最繁荣的港口之一。
明代泉州的海运业规模非常庞大,除了大量的商船,还有海盗、官船、福建水师、南北洋兵等各种船只,在海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船队。
泉州的海运业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因为明代政府对海洋贸易的扶持。
明代海禁虽然在嘉靖年间进行过一些收紧,但基本上没有影响到泉州的海洋贸易,反而推动了私人海上贸易和毒品走私。
明朝政府也成立了临时海禁筹备衙门,抽调了几万海员组成了“福建水师”,专门保镖一些商船。
这些措施极大地鼓励了泉州的商船出海贸易,推动了明代海运业的蓬勃发展。
二、海运业对中国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海运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贸易的繁荣,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明代海运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传播。
下面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1. 传播中国文化随着明代海运业的发展,越南、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逐渐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加强。
中国艺术、科学、裁判、将军技艺等传统文化逐渐向周边国家传播。
同时,随着来自周边国家的文化传入,中国文化也愈发丰富多彩。
明代的文学艺术,比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也通过海运业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
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明
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明代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推动了海洋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明的关系。
首先,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海洋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机会。
在明代,随着船舶制造技术的进步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中国的航海家们勇往直前,向海洋航行。
他们以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主要交易品,与东南亚等地进行贸易往来。
这种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从而推动了海洋文明的发展。
其次,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海洋航行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契机。
在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的航行活动成为中国海洋航行技术的巅峰之作。
郑和率领的船队远航几万里,探寻未知的海域,为后来的航海家们树立了榜样。
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推动了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例如中国的巨型宝船,不仅能够装载大量货物,还能应对复杂的海洋环境,确保船只的安全航行。
这些进步推动了海洋航行技术的发展,为海洋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三,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海洋贸易与商业的繁荣。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大量的货物从中国运送到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的商品也进入了中国市场。
这种贸易的发展为海洋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在明代,一些海港城市如广州、泉州等成为了繁荣的商业中心。
这些城市不仅贸易繁荣,还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移民,形成了充满活力和多元文化的海洋社会。
此外,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为海洋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随着航海活动的进行,海洋科学迎来了重大突破。
航海家们通过观察海洋动植物、测量海洋深度等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海洋科学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推动了海洋科学的发展,也为后来的航海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明密切相关,并对海洋文明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机会,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洋贸易与商业的繁荣,同时也为海洋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闽南的海上贸易与地方乡绅的海洋意识
明代中叶以后,闽南地区的私人海上贸易十分 繁荣,不仅形成了海商集团,还出现漳州月港、泉州 安平港等新商港。随着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一批地 方乡绅提出解除海禁,发展海上贸易的要求和建议, 甚至一部分乡绅提倡反对禁欲,多积金宝的财富观, 这种开放的思想给晚明保守沉闷的社会带来一股清
年)占领南澳港。 严山老“亦月港积年通番巨寇也”.即是以月港 为基地的海盗商人,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88年)活
都人,“短小有智略,幼与群儿牧,部署号令皆如法, 曾为人奴,其主善遇之,母尝苦平,遂逃去为盗”【1”, 吴平起事后,设三城海上,纵横南澳、浯屿间,从事海 上贸易活动,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攻占广东 沿海惠州、海丰各县,转入潮阳,攻陷神山、古埕诸 村,队伍不断扩大,第二年复攻梅州、诏安等处,杀把 总朱日玑、王豪等,“贼焰益炽,势力大振”,此时拥有 大小商船二百余只,众近万人,“结巢于海岛深澳,半
新的空气。 一、明朝中后期闽南海商概况
严启盛从漳州越狱,“聚徒下海为患,敌杀官军,至是 招引番船,驾至香山沙尾外洋”进行海上贸易。到成 化、弘治以后,私人海上贸易发展更快,漳州月港已
成为“货物通行旅,资财聚富商”的商业重镇。
到嘉靖时期,由于闽南商品经济的繁荣,海上贸 易得到飞速发展,出海贸易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实 力雄厚的海商集团,如到吕宋的“商贩者至数万人”, 其中“漳人以彼为市,父兄久住,子弟往返,见留吕宋 者盖不下数千人~。嘉靖年间前往日本的闽南海商 因遇台风,漂到朝鲜半岛的就有一千多人,其中嘉靖 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七月份,被朝鲜查获商船有 三批,共八百多人嘲。闽南下海通番之人遍布沿海各 地,“漳之诏安有梅岭、龙溪、海沦、月港,泉之晋江有 安海,福宁有铜山。各海澳僻,贼之窝响,船主、喇哈、 火头、舵公皆出焉”同。闽南海商纷纷“私造双桅大船,
明代海洋探险论文素材
明代海洋探险论文素材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海洋探险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在明代,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海洋探险,积极开拓海外贸易,并建立了广泛的海上贸易网络。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明代海洋探险的一些重要素材。
一、船舶技术的进步在明代,船舶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海洋探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的“宝船”,这是一种大型帆船,结构坚固,载重量大,适合长途航行。
明代的船舶还广泛使用了罗盘、星盘等导航工具,大大提高了航行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郑和的七下西洋郑和是明代最著名的航海家之一,他七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开辟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船只数量多达数百艘,进行了广泛的贸易活动,带回了大量的财富和珍宝。
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实力,也为未来的海洋探险奠定了基础。
三、明代的航海图谱明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航海图谱,对于海洋探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最有名的是《正蒙舆地全图》,这是一幅详细描绘了明代的海上交通要道和陆地地理的地图。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编纂的航海图谱,如《海国舆地全图》和《万国舆地全图》,对于明代的海洋探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四、明代的贸易活动明代进行了广泛的海外贸易活动,与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
其中,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海洋贸易的重要目的地,明代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达到了巅峰。
同时,明代还与日本、朝鲜、葡萄牙等国家进行了多次贸易活动,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利益,也丰富了中国的海外交流。
五、海洋探险所带来的影响明代的海洋探险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拓展了中国的贸易网络,还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交流。
从科技方面来说,航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航海和地理学的进步;从文化方面来说,中国的海洋探险激发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明代海洋探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航海史上的辉煌时期。
在明代,船舶技术的进步、郑和的七下西洋、航海图谱的编纂、贸易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素材。
元明清时期上海沙船航运业的发展与变迁
元明清时期上海沙船航运业的发展与变迁元代至清代前期,上海作为南北洋航运中心,既是南北商品流通格局变化下的产物,也是清廷商品流通政策变化下的产物,海运业在上海的早期兴起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沙船船商不仅在航业中居于中心地位,而且发挥领袖百业的作用。
上海的兴起及迅速崛起,是建立在全国各地地域商帮的大规模商品流通根底之上的。
上海开埠前后,沙船运输业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资金雄厚、利润丰厚、影响广泛的行业,不但承担了南漕北运的繁重任务,而且在上海乃至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展中起到了不容无视的作用,其对上海开展的特殊意义或许也是其作为上海市市徽构成局部的历史缘由。
一、元代因漕粮海运而崛起的上海沙船业元始,上海成为漕粮海运的起讫港,航船自当时的江苏太仓刘家港出海,专行北洋,而沙船那么渐成为沿海木帆船的主要船型。
自此而始,上海沙船业渐起,并兴于明,盛于清。
而上海之所以能以海运漕粮而行,乃与其时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沙船本身特点有莫大干系。
自南宋经济中心南移后,京都所需大批粮食及其他给养往往需依靠水运来完成。
上海地处南北洋的交汇点,背托长江流域广袤的腹地,航运便被赋予以重要意义,使上海终于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
于是,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江浙一带大批糟粮在上海集中,由海道运往都城,而沙船那么是其主要航运工具。
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在水运畅通时期,漕运都是通过京杭大运河来进行。
然而元初以降,随着战乱频仍,运河失修,淤塞不堪的河道已难以担当南粮北运的重任,海运漕粮之法也便随之提上日程,北洋航线亦随之复辟。
然而随着元代以后黄河和长江等出海河道淤沙冲积,其沿海岸口附近海道沙积严重,沿途多浅水沙滩,同时还有的流沙出没,因而北洋航线所行海船必须为平底,如此方可暂搁沙堆而不易翻沉,于是平地沙船便应运而兴,沙船业便籍海运漕粮开展起来。
沙船能在大海运时代担当漕粮运输的重任,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多决定的。
就沙船本身而言,史载其由古老的船舶演变而来,是中国古代近海运输海船中的优秀船种,由于有防沙之能,故亦被称为“防沙平底船”,明以后明确称之为“沙船”。
明代海运与漕运之比较——海运可行论
明代海运与漕运之比较:海运可行论罗杰【摘要】[摘要]中国古代自魏晋南北朝起,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逐渐分离后,政府就不得不采取措施从南部经济中心调运必要的物质以保证北部生活所需,运输途径不过是陆路与水路两种,但是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主要运输方式却有不同。
有明一代,江南粮草输往北方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海运、漕运与陆运,陆运主要是与前两种配合应用,因此相对而言海运与漕运就比较重要。
海运在有明一代所实行的时间并不长,漕运则是主要的运输方式,但海运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可以代替漕运而占据主导地位。
【期刊名称】黑龙江史志【年(卷),期】2011(000)019【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明代;海运;可行;代替;漕运前言:明继元之后停止海运而以漕运代之,是中国内敛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皇权不断集中的反映,抛开上述因素会发现海运与漕运相比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劣势,相反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个中详情。
一、明朝停罢海运的主要原因明初是实行海运的,洪武年间,另有部分漕粮运往北方,作为边防将士的粮饷。
元顺帝北遁以后仍长期保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战争未已。
尤其是辽东地区,战事频繁。
因此,于辽东及北平一带,明朝屯驻了大量军队,其粮饷主要靠江南漕粮的接济,北运方式沿袭元朝旧制而实行海运。
后辽东局势渐稳。
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谕户部大臣曰:“辽东海运,连岁不绝,近闻彼处军饷,颇有赢余。
今后不须转运,止令本处军人,屯田自给。
”[1]于是海运停罢。
永乐初期虽实行海运但不久即罢黜。
明代罢黜海运的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海盗横行,行运不安全;元朝曾两次出兵日本但皆以失败告终,于是官方断绝往来,但是日本为了得到中国货物便不断在沿海一带抢劫,威胁人民生命财产,明初倭寇更加猖獗,朱元璋命于沿海修筑防御工事,在紧张的防御形势下海运不得不被迫停止。
其二,漂流时有发生,致人亡货毁;事实上,这方面史料并不多见,偶尔见之记载得又十分简略。
明代的造船业与海洋运输
明代的造船业与海洋运输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同时还涌现出了大批的士人、商人、航海家等。
在如此现代化的社会中,造船业与海洋运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明代造船业发展明代是中国造船业的黄金时期,也是我国造船业历史上的一个最高峰。
在此期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出了以南京、苏州为中心的造船业和以福州、厦门为中心的南闽造船业。
同时,江南一带的长江、太湖等水域也开始兴起了许多造船场。
1.船型多样化在明朝,由于交通发达,民用船舶中大型的船型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此外,在军用方面,鸦片战争以后,明朝全面开展了抗外侵,对军船的需求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加。
此时,以福建船型和江南船型为代表的民用和军用船舶得到大规模的建造和使用,不仅新船型层出不穷,而且形制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船型体系。
2.造船技术不断进步明代的造船技术在过去的基础上开始更新换代,从木制几何船型一直发展到了重型钢质船艏。
船身加固和拉压性能提高,甲板结构虽然采取了大量的设计创新,但仍然是木制结构,并未采用其他新型材料进行尝试。
这样的尝试和改变为我国船舶制造和设计的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明代海洋运输的发展在明代中叶,南洋海域逐渐成为中国航运业的一个重要航线,除了航向东海和黄海的航线外,还出现了南海、印度尼西亚等海域,这些航线都成为了我国与东南亚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黄金时期。
1.开辟海上航线15世纪至16世纪初期,我国开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在海洋航行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此时,南洋海域逐渐成为我国航运业的一个重要航线。
并且,在文化、科技等方面都与海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交流和互动,使中国文化带向了世界。
2.调整水路交通明朝时期,南、北海水域的内陆交通开始调整为航运方式,南方沿海的内陆交通首先采取了造运非常灵活的“全汕船”,北方内陆河网与运河也开始采用现代化的交通方式。
这些新的交通方式能够让我国的物资和粮食运输更为迅速顺畅,其中也包括了“水陆走私”,使得早期留下的珠宝、口香糖、便当等文化遗产逐渐开始闻名于世。
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
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明代时期是中国海运及运河发展的重要时期,海运和运河在明代的繁荣发展为明清时期的海洋经济和运输体系打下了基础。
明朝的海上贸易与船运技术
明朝的海上贸易与船运技术明朝是中华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代,不仅是在内陆地区,而且在海上贸易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明朝期间,由于海上贸易渐渐繁荣,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长进技术的进步。
尤其在船运技术方面,明朝人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方法和理念,对后来的航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明朝海上贸易的兴盛海上贸易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已经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明朝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科技的发展,海上贸易开始进入繁荣期。
至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找到了一个东南亚的通道,带来了显著的海上贸易兴盛。
大定、洪武年间,永济、铜炉等国家多次派出官员海上贸易,促进了海吉州、南海、夷洲、旺乌、占城等地的海陆贸易和文化交流。
尤其是在文景年间,甚至所有海船的税收和运费都被免除了,以鼓励更多的商人进行海上贸易活动。
这种政策对于促进整个海上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明朝海上贸易的路线和规模明朝海上贸易的路线和规模非常广泛,除了和东南亚贸易外,还大量与中东、非洲等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往来。
穿过南海,经由菲律宾的马尼拉、占城、广州、福州等都有明朝人的贸易据点,从南海海门到西非、中东的海上贸易延伸至125°至50°的经度,被称为“大海航道”。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的船只种类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宝船”,这种巨型船只一般载重量很大,是文化、技术和军事综合体现的代表。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宝船”的载重能力可以达到1300吨。
此外,明朝商人还有一种叫“夷船”的小型船只,用于在海上捕鱼和运输货物,载重量一般在200吨以下。
三、明朝船运技术的创新明朝时期,由于海上贸易蓬勃发展,船舶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明代的船舶技术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改进了船舶的结构,二是改进了导航和航海技术。
在船舶结构方面,主要是“宝船”的造船工艺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明朝时期,“宝船”妙手巧匠利用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水平,在钻研绳索、锦缎、木材、铁钉,甚至气候、地理等方面,打造出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大型宝船。
明朝的海洋经济与殖民主义思想
明朝的海洋经济与殖民主义思想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它对于东亚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中国史上长达276年的明朝时期,它也出现了像其他国家一样的殖民主义思想。
这种思想在早期就体现在中国的海洋经济政策上,尤其是在海上贸易和海上造船领域。
海洋经济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海上贸易和造船来实现。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海洋贸易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贸易密切相关,如印度、马来亚、波斯和红海地区。
同时,明朝也开辟了一条新的贸易路线,即丝绸之路海上贸易。
通过海上贸易和造船的方式,以及其对探险的兴趣和技术能力的强大,明朝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海洋经济帝国。
这些实践方法是中国最早的殖民主义思想之一。
在海洋贸易和官方的造船上,中国的政策是开放的,欲求稳定和保证贸易和造船的发展。
这体现了明朝的殖民思想。
政府认为要在远洋航行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必须要通过改善舰船和导航技术来提高船只在远洋贸易中的竞争力。
明朝为了这个目的,采取了需要科学技术和探索的措施,广泛地发展了地图制作和计算天文的方法。
因此,明朝对海洋经济的投入和改善技术是殖民主义的思想之一。
他们想加强海洋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以期保障国家的长远利益。
此外,明朝的海洋经济也与其它国家存在一定的“欺诈”行为,这也体现了其殖民主义思想。
明朝的国家和商人利用他们的优势,不断追求更多的利益。
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航行到日本、东南亚和非洲地区的中国商人,并通过与当地商人建立关系,获得了当地优势。
在日本的情况下,明朝的封建贵族也做出了利用贸易手段的殖民主义思想。
他们的一个典型行为是从日本购买茶叶和麝香,然后卖到欧洲市场上。
这将带给中国相对较大的回报,同时也为欧洲带来贵重的商品。
总的来说,明朝的海洋经济与殖民主义思想紧密相连。
在使海上贸易和中国造船业得以广泛发展的同时,中国还熟练掌握了同外国商人和殖民者打交道的技巧,不断一步步地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明代的海上贸易航海与繁荣
明代的海上贸易航海与繁荣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海上贸易与航海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明代,中国通过海上贸易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交流,同时积极探索航海技术与航线,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明代的海上贸易航海与繁荣的关系。
一、海上贸易的兴盛明代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物产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之一。
海上贸易成为了明代对外经贸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作为海洋国家,中国充分利用其沿海地理优势,通过外贸港口与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这些外贸港口如广州、泉州、宁波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贸易港口。
在海上贸易中,中国主要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等优质商品,同时也从海外进口了大量的珍奇商品和外国技术。
丝绸成为了当时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不仅受到东南亚国家的追捧,还远销西亚和欧洲等地。
中国的瓷器也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
海上贸易的兴盛带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海上贸易促进了商品流通,拉动了经济增长。
随着贸易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商人纷纷涌向海上贸易,推动了全国经济的繁荣。
其次,海上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外来商品和技术的引进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且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贸易的繁荣离不开明代航海技术的进步。
明代大力发展航海技术,并积极探索海洋航线,使中国的船只能够远航大洋,开展远洋贸易。
明代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是航海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郑和率领的船队远航的目的地主要是亚非各国,他通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开辟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
郑和航海活动不仅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兴盛,还推动了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
郑和的船队在装备和船舶设计上进行了诸多改进,改进了船只的航行性能,使远航更加安全和有效。
此外,明代还进行了大量的航海探险,钻研航海知识,提高航海技术。
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徐福等人率领的船队远航至东南亚等地,探索航海路线和海地地理。
明朝的海上贸易和航海技术
明朝的海上贸易和航海技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明朝不仅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同时也是中国海运业的黄金时代。
自明初开始,明朝就开始了广泛的海上贸易,开展了远洋航海,并且在航海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明朝的海上贸易和航海技术。
一、明朝的海上贸易明朝时期,海运贸易成为了主导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一个巨大的漏洞是它的海运监管体系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海上盜賊問題十分嚴重。
除了在国内沿海地区的贸易之外,明朝海上贸易还达到了远洋水平。
明朝的海上贸易基本上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的出口商品有茶、丝绸、陶瓷、药材和豆腐等。
在对东南亚的贸易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要求不同,明朝的海上贸易不仅限于物品贸易,还包括了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交流。
而且明朝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二、明朝的航海技术航海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明朝海上贸易繁荣的基础,也是中国历史上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朝在航海技术方面的贡献,早在明初就被全世界公认,其主要的航海工具有伏波山天文仪和指南针。
伏波山天文仪是明朝航海用的一种仪器,主要是通过观测天文星等现象以计算精准的时间,进而确定船只的经度。
指南针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但是在明朝时期被大力发展和应用于航海领域。
明朝的华夷图、庚辰图等图史也是很好的证明。
在明朝时期,中国海军的实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在 1597年的中日沈阳海战中,中国海军暴露出严重问题,最终中方战败。
此后,明朝海上贸易逐渐萎缩,航海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三、中国船只的发展明朝时期,中国的船只处于一个发展的高峰阶段,不仅数量增加,而且类型多样。
其中,福建和广东两省是中国海运和航海业的主要发展地区,造船工艺也是相当发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宝船”,由郑和率领的明朝七次西洋航海就是在这种船只的基础上完成的。
宝船在船舶工艺和技术上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巨大的载货能力、优秀的通风和防水能力等。
明朝时期的国际贸易与海运科技
明朝时期的国际贸易与海运科技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和稳定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海上贸易领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海运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大量的商业交易,使得明朝的贸易繁荣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本文将从国际贸易和海运技术两个角度来探讨明朝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海运科技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明朝时期出现了一批着名的商业港口,例如广州、泉州、福州等。
这些商业港口不仅是国内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中国与外部经济联系的枢纽。
明朝的海上贸易主要是出口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产品与进口金银珠宝、玻璃器皿、红木家具等商品。
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中国贸易”或者“中国货物贸易”。
作为中国海上贸易的核心港口之一,福州的贸易活动非常活跃。
南明朝廷的官员顾炎武在他的《陈涛先生文集》中曾对福州港口的贸易活动作出了描述:“其馆舍丞相之家所不能加也。
其货物具有越、闽、粤之美货……洋品最丰。
津贾云际,常日如市。
” 可见,福州的贸易活动非常繁荣,商品种类繁多、数量众多。
与此同时,泉州的贸易也十分活跃,其口岸港口更是遍布全球。
泉州被誉为是明朝的海上商业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泉州人民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泉州的丝绸、瓷器以及其他物品都被认为是最好的商品之一。
在亚洲的商业中心如马六甲、亚齐和占城,可以听到泉州商贩留声机的广告:“泉州货物最珍贵。
”二、海运科技明朝时期是中国海运科技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
明朝的造船业非常活跃,不断涌现出一批新型的船只,如“宝船”、“三桅船”、“歌船”等。
在明代前期,泉州的造船业是最活跃的行业之一,因为泉州港的地理位置特殊,与珠江三角洲相邻,可通行东海、南海、印度洋及太平洋。
明朝的海上贸易收益巨大,政府也非常重视海上贸易收益。
于是,继续发展海上运输技术成为政府和商业团体的首要任务。
在这个时期,中国海运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显然的趋势:从海上集散地到海上运输业、再到满载鲜花等优质收藏品品牌,以及零售运动。
明代的海外贸易与航海事业
明代的海外贸易与航海事业明代是中国海外贸易与航海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国的航海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明代的海外贸易发展、航海技术的提升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海外贸易的发展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海外贸易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早在明初,明朝的海上贸易就已经开始兴起。
明代中叶,随着中国商人开始走出国门,海外贸易更加蓬勃发展。
明代的海外贸易主要以东南亚和南亚为主要的贸易伙伴,其中马六甲海峡成为了明代贸易的必经之地。
马六甲成为东南亚的物资集散地,吸引了众多商人前来交易。
明代的海外贸易以纺织品、陶瓷器皿、铁器等为主要出口商品,而进口商品则以香料、药材、珠宝等为主。
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贸易的发展,例如设立商行、修建码头和加强对外贸易的监管等。
这些措施为明代的海外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航海技术的提升明代是中国航海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水手们掌握了许多重要的航海知识与技术。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航海家郑和的航海活动。
郑和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史书上“世界地图”的新篇章。
他率领的船队每次出发都是规模庞大,船只数量多达几百艘,航行范围可达到印度洋、阿拉伯海甚至非洲东海岸。
这些航迹中留下了中国物产、文化、科技与思想的印记。
明代海洋技术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海船构造的改良和导航仪器的进步。
船舶的改进使得船只具有更好的航行性能,例如加装了舵轮,使得船只更加灵活易掌舵;还有船体结构的改进,使得船只更加稳固耐用。
此外,明代的航海家们创造性地使用了磁罗盘、星盘和航海图等导航工具,大大提高了航行的准确性。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明代的海外贸易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大量的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使得中国的贸易黄金时期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海外贸易也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丰富了国家的储备金和人民的腰包。
明朝海洋经济与海外贸易
明朝海洋经济与海外贸易明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朝,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海洋领域的黄金时代。
明朝时期,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的全面展开,中国海洋经济和海外贸易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海上交通和贸易中心之一。
一、海洋经济的兴盛明初,由于国内各地水稻亩产普遍低下,国内粮食短缺严重,而海洋经济的发展则为华夏大地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明代海洋产业以船舶造船业为主,随后是海产物的收获和加工、造盐、渔业和海盗走私等活动。
造船是明代海洋经济的始发产业。
明代建造的大型海船以“宝船”、“龙船”等大型战舰为代表。
这些船舶的前沿技术和精密工艺对其从事海上交流和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明朝的海运业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主、造船中心和航行国之一。
例如倭寇时所使用的“花炮船”已经初具现代化的雏形。
水产业是明代海洋经济中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明朝是一个海陆资源丰富的国家,沿海地区有大量宝贵的海产物,如贝类、鱼类、海参、珊珠、珍珠等。
这些水产品在明代的港口城市中销售,成为当时中国海洋商贸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例如,受两江总督徐泗所推动的“海观集”,是明朝水产业中的又一个亮点,把天津海产品高效地输出到南方水产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造盐业是另一个独特的明代海洋经济领域。
明代盐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龙港、丹阳、武强、涪陵等盐场也成为中国海洋红利的重要来源。
二、海外贸易的兴起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封闭性格的国家,向外开放的文化和传统一直过于封闭和保守。
明朝时期,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开放,各种珍品和物品也开始汇聚到中国。
明朝开放贸易的方式多种多样,以钦差大臣的“海禁、江禁”等海上贸易管理政策为主。
明初,以对外贸易的兴盛为目标,“三官交易”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位于南海外的南海诸岛,如长洲、太平岛、西沙群岛等海岛,因其在海上贸易和投资中的重要性而吸引了许多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前往。
论文天津海运河运
论文天津海运河运明朝海运与漕运利弊简析[摘要]海运的发展在明朝时期,经历了一个兴衰的过程。
人们的海洋、海运意识却是在不断加强的。
相较于漕运的诸多的弊端,海运更显现了其优越性,体现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的重要性以及趋势。
从漕运、海运二者的相互利弊的对比,可以从历史角度来更好地认识到海洋发展这个潮流趋势,对于今天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及把握时代主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明朝;漕运;海运一、明朝漕运的弊端分析明朝时期海运相比元朝时期有所衰落,人们最初反对海运,多源于海运多风涛之险。
海上运输在明朝时期被认为是十分艰辛而冒险的事业,特别是长途航运。
明朝初年,辽东军饷短缺,令从江浙往辽东运粮,结果有近一半的运粮商船沉覆在大海之中。
尽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海运经验,但长途航运仍被视为十分危险的事业。
特别是在季风季节,一般只有大型海船才敢贸然出海,而且必须“习知水性风势”,“详悉水势地形”。
明朝受惠于元朝会通河的开通,大兴漕运。
《明史?河渠志》载:“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
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
”漕运虽较海运安全,但是运河的修建及使用亦有诸多弊端。
维修运河费用巨大。
运河年年淤塞,年年修筑,浪费钱财。
据《剑桥中国明代史》记,在大运河一段,沿徐州洪挖了半个世纪的淤泥……,花了80年,吕、梁洪才被清淤,阻塞的河道比较通畅。
这只是涉及到运河的小段,可见费时之久。
又据《剑桥中国明代史》:“……虽然依附于一个有广阔空间的大国对于一个普通耕作者来说能得到一定的好处,但也肯定要增加运输负担,对于耕作者来说负担就转化成更高的税赋。
在开始时,加于漕粮(以及其他税项)的主要附加税称为“耗”。
这是用来弥补粮食散落、霉烂和丢失的损耗。
至于从湖广远运至北京的漕粮,附加税可高达粮食成本的80%……明政府不愿把这些损失纳入其财政制度的运营成本中,因此也就依靠纳税人支付运费。
漕运制还把其基础设施的费用,特别是维修大运河和造船的成本,分摊给运河流过的地方的文官政府和军事单位。
明代海运与漕运的制度变迁进程_历史论文
明代海运与漕运的制度变迁进程_历史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漕运经济利益下的明代漕运制度分析【第一章】我国明代漕运制度研究绪论【第二章】明代海运与漕运的制度变迁进程【第三章】明代海运、漕运的经济社会环境对比【】中央、地方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漕运总督与“条块分割”体制【第五章】大运河沿岸的中小经济利益集团及其影响【余论/参考文献】明代漕运经济利益保障制度研究余论与参考文献2 明代海运与漕运的制度变迁进程明初的”河海兼运”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到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 年)罢海运专行漕运的约五十余年间,是明王朝大规模实行海运的五十余年,也是唯一由最高统治者支持的海运时代,个中原因涉及明朝建国之初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经济、地理、国防外交等因素,而军事和国防的考虑则是首要因素。
公元1368 年,太祖定都金陵(今南京)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扫平残余的反抗势力,其中北遁后盘踞于辽东地区的元顺帝的北元政权实力仍不容小觑,而海路则是太祖进兵的重要手段,”洪武元年二月,太祖命廖永忠、朱亮祖继续由海道取广东,同时诏汤和还明州,造海舟漕运北征粮饷。
”[1] 从海路向辽东地区运送粮饷、兵士,无疑是太祖平叛北元、经营辽东的重要运输方式,自建国伊始,明太祖就不断紧锣密鼓地筹划大规模的海上征伐,据《明太祖实录》三年正月甲午条记,”命中书省符下山东行省,招募水工,于莱州洋海仓运粮以饷永平卫。
时永平军储所用数多,道途劳于挽运,故有是命。
”[2]其主要路径主要是经由江南苏州府的太仓,沿海岸线经山东半岛过渤海,最终抵达辽东半岛,每年大约可运送六、七十万石粮食、以及大量的布匹、棉花等军需物资,为最终治平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人员基础。
此外,太祖时期的海运还负有抵御倭寇的国防和对朝鲜外交的特殊任务,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正月,《明太祖实录》中就记载了首次倭寇入侵山东,”是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
”[3]而同时”乙卯遣使以即位诏谕日本占城爪哇西洋诸国。
明代的海上贸易与航海
明代的海上贸易与航海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其中,明代的海上贸易与航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明代海上贸易的发展明代是中国海上贸易发展最为昌盛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发展,商业贸易活跃,其中海上贸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代前期的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钦、蒙、朝鲜、琉球等地,这些地方都是中国的海上门户,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贸易的重要通道和中转站。
到了明代中后期,中国的海上贸易规模更加扩大,堪称丝绸之路的海上版。
明代海上贸易主要以广州为中心,由广州驶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
海上贸易带动了港口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船舶制造业的发展。
明代海上贸易主要以私船为主,这时期的船只种类繁多,有官府船、私船、海盗船等。
私船最为多见,主要以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商人和船主为主。
明代海上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民间商业的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央集权的局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明代航海的发展明代航海史上,郑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是明代的一位航海家,曾七下西洋,开疆拓土,打开了中国与海外世界的通道。
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对蒙古的侵略进行回击,增加明朝的国际声誉,同时也为中国的海外贸易开拓新的市场。
郑和的远洋船队由数百艘船只组成,其中大宝、龙宝等宝船更是最大最豪华的船只,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远洋船队。
郑和七下西洋期间,他先后到达了南洋、印度洋、波斯湾等地。
他在航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的交流与发展。
三、对于现代的启示明代的海上贸易与航海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重视国际贸易和海上交流的重要性。
现代的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和海上交流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发展好自己的海上经济,积极拓展海外贸易市场。
其次,明代的海上贸易和航海也提醒我们要注重科技创新和航海技术的提升。
明朝的海上贸易
明朝的海上贸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海上贸易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介绍明朝时期的海上贸易活动,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响。
一、海上贸易的背景与特点明朝时期,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对海上航行技术的提升,中国海上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明代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海上贸易活动,并成立了专门的海运机构,以便监管和调度。
海上贸易主要以东亚地区为中心,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贸易往来。
其中,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最为活跃,特别是与马六甲、爪哇岛、菲律宾等地的贸易关系密切。
二、明朝对海上贸易的重视明朝政府高度重视海上贸易的发展,以辽宁大连、浙江宁波、福建厦门等地为重点建设了许多港口。
明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措施,以促进海上贸易的繁荣。
同时,明朝还加强了对外贸易的管理,实行了一定的海禁政策。
三、海上贸易的商品与贸易方式明朝海上贸易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为主,同时还有一些北方特产和土特产品。
明朝还通过海上贸易引入了一些外来商品,如香料、药材、木材等。
在贸易方式上,明朝采取了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相结合的方式。
官方贸易由政府直接管理,负责运输的船只和商人需遵守政府规定的路线和收费标准。
而民间贸易则由民间商人独立进行,他们租用船只,自由选择贸易地点和贸易商品。
四、海上贸易的经济影响海上贸易的繁荣使得明朝的海外贸易额大幅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的广泛输出,不仅促进了中国各地的手工业生产,也带动了相关工艺和技术的发展。
同时,通过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中国还吸收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海上贸易还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明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和商人来到中国进行贸易和交流。
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外国的风俗、语言、学问等,丰富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内涵。
五、海上贸易的文化影响在海上贸易的过程中,明朝的文化也扩展到了更广阔的海域。
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思想和传统在外国地区得到了传播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彳祺珞峰大嗲学报_|^明代沈廷扬的海运思想及实践:以海运疏为中心苏月秋(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上海201306)摘要:沈廷扬是明代上海崇明籍的航海家。
在明朝实行海禁的背景下,沈廷扬极具远见地意识到海运对国家的重要性,五次上海运奏疏。
这些奏疏体现了他的海运思想:敏锐洞察时政,适时提出恢复海运;将海运与漕运对比,力陈海运之利;结合航海经验,提出海运路线及措施。
沈廷扬将海运思想运用到实践中,积极倡行恢复漕粮海运,并从海上组织军队抵御清军。
但遗憾的是由于明王朝的更迭,沈廷扬的海运奏疏并未完全施行,但绐后人留下可以借鉴的航海文献和经验。
关键词:明代;沈廷扬;海运;漕运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16)06-0033-05上海崇明通江达海,历来航运人物辈出。
明代 沈廷扬就是其中一位,他和元代的朱清、现代的陈干 青并称为“崇明海运三杰”。
沈廷扬(1594 —1647 年),字季明,号五梅。
曾任内阁中书舍人、户部主 事、郎中、兵部侍郎。
他出生于海运世家,从小便深 知江海利益,主张开辟海运,曾造海舟试行,对南北 海运、援救松山有卓著功绩。
有关沈廷扬的传记资 料散见于《明史》、《明实录;K《大清一统志》、乾隆《崇 明县志》、嘉庆《太仓州志》和钱泳的《履园丛话》等史 籍中。
目前,学术界对他的生平事迹有相关研究。
如吴缉华的《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刘洋娇的 《<明史•河渠志四>海运考论》。
®此外,地方文 史学者沈正一、®吴行@等人对沈廷扬也有研究。
本 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沈廷扬的生活环境和家 世来分析对他航海活动的影响,重点从他上奏的五 次海运疏中探讨他的海运思想,论述几次重要的航 海实践。
_、沈廷扬的生长环境及家世据《明史•沈廷扬传》记载:“沈廷扬,字季明,崇 明人。
”[1](#277,P71°7)崇明在唐为海中沙洲,后置崇明 镇,属通州海门县。
宋置天赐盐场,属淮东制置司。
*元升为崇明州,属扬州路。
明降州为县,改属苏州 府,后置太仓州。
[2](#1’P1)崇明岛位于长江人海口,三 面临江,“出二嘴口为海,人二嘴口为江”。
[3](1>737)崇 明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是 由众多的沙洲,经过1000多年来复杂的坍涨合并过 程,最后发育形成的长江河口巨型沙洲'[4](P2S8)它 东濒东海,南与江苏常熟、太仓、上海嘉定、宝山、川沙等县隔江相望,北与江苏海门、启东县一衣带水。
崇明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地区交通便捷,为发展航运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造 就了崇明人勇于闯江越海的气概和智慧。
崇明枕江 面海的地理环境对沈廷扬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及以后 的航海活动有重要影响。
从元代开始,崇明由于成熟的航运条件,成为北 洋漕运的经过之处,也促进了崇明的航运发展。
元 代,崇明船民由于熟悉潮汐、沙线和航行航道,逐渐 发现新的海运航线。
特别是崇明人朱清开辟漕粮海 运航线,避免近海浅沙、取道远海航行,全靠风力,走 太平洋西部黑潮暖流西边的支流流向的经济航线。
[5](P43-4S)这就是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人 海,至崇明州的三沙人海,向东行,经黑水大洋,取道*收稿日期=2016-07-24作者简介:苏月秋(1982-),女,云南保山人,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
① 吴缉华:《明代海运及运河的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332-335页。
② 刘洋娇:《<明史•河渠志四>海运考论》,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③ 沈正一:《沈廷扬生平大事年表》,崇明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沈廷扬—明代崇明籍著名海运人物》,2007年,第191-201页。
④ 吴行:《沈廷扬事略》,崇明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崇明文史》,1988年,第76-84页。
33山东半岛成山角,经刘家岛、沙门岛过莱州大洋人界 河的道路。
[S](#93,P23&23S6)这条航线“当舟行风信有 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视前二道为最 便”,[S](#93’P236S)成为元代近百年间南北海运的捷径。
至此,崇明成为海运路线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此外,崇明地区的沙船为海运的主要船只。
沙 船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船之一,其活动区域主要是多 礁石流沙的浅水北洋航道,因其善于行沙涉浅、稍搁 无碍而得名。
据辛元欧先生考证:“虽明代中叶后,沙船之名才出现,但由来已久,其船型特征是平底、方首、方尾”。
[7](P22)唐武德年间,崇明岛开始涌出江 面,以后江中沙洲涨坍不定,长江口和北洋航线沿途 多浅滩暗沙,不利于船只航行,平底沙船便应运而生。
崇明四面环水,往来全凭舟船,是著名的沙船之乡。
据清乾隆《崇明县志》载:“沙船以出崇明沙而得名。
”[3](#19’P1°M)崇明沙船在上海的沙船运输队伍中占 有重要的位置。
崇明船民驾沙船北上南下,运出崇明 出产的棉织品等土特产,远销青口、牛庄等地;回程 时,带来大枣、柿饼、豆油、煤油、笋干、粮食等南北杂 货及各种生活用品,供岛上居民生活之需。
崇明沙船 在苏州、南京都有专用码头,称为“崇明沙船码头”。
由于崇明地理位置和运输条件较为优越,有很 多人家世代从事海运活动。
沈廷扬就出生于这样的 家庭。
据《沈氏宗谱〉H己载:“沈廷扬的祖辈都从事海 上贸易经营。
沈廷扬父亲名鄘,字莲溪,从事沙船运 输经商致富,后添置多艘沙船,家财百万,沙田千顷,富甲一方,诰封光禄寺少卿。
”[8](P191)沈氏家族的沙 船还多次为明朝立功。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朝 鲜向明王朝求救,请求派军队赴朝御倭。
是年农历 九月,崇明县奉命发沙船20艘作为战船,号兵五百 名,赴朝参战。
沈家船只参加此次活动,到达釜山,“调沙船水兵援朝鲜,家船至釜山”。
[3]’P1°97)万历 四十七年(1619),沈氏家族又参与援辽活动,“复调 援辽,臣家船至三岔河”。
[3](*19’P1_可见,沈廷扬从 小就有机会受到父亲和兄弟的教习航海技能,“生长 海滨,童而习之,父兄教之”。
他甚至能够 亲自参与航海实践,曾多次航行青岛、烟台、旅大、秦 皇岛、天津一线。
[8](P192)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加之亲 自实践,沈廷扬对航海技术和方法,能够“援古证今,考究有素”,[3](#19’P_而且深知江海运输之利,为他 以后的航海活动产生了影响。
二、沈廷扬的海运思想漕运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大一统的产物,[9](P1)主要包括河运与海运两种方式。
明初继 承元制,实施河海并行、海运为主的漕运方式。
到永 乐十三年(1415),明廷罢黜海运、致力于漕运,使交 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崇祯年间,渤海湾中的海 运作用大大削弱,全国社会矛盾激化。
加之明末农 民大起义爆发,崇祯八年(1635),运河两岸大都属于 起义军活动范围,明王朝赖以生存的运输线被卡断 了,为了保障北方粮食运输,于是不得不重提海运。
在这期间,出现了一位值得注意的人物,就是积极倡 导海运的沈廷扬。
沈廷扬看到国家亟需恢复海运,曾先后五次向 皇帝上奏疏倡海运,可见他对国家恢复海运的迫切 之情。
崇祯十二月(1639)十月初十日,沈廷扬向朝 廷上奏《海运奏疏》,并呈《海运书》。
崇祯十三年 (1640)正月二十二日,他向朝廷又呈《再陈海运疏》和《海程图》。
嗣后,又先后上奏《请倡先小试海运 疏》《请敕会议以专趋事疏》《海道情形疏》。
沈廷扬 的海运思想体现在以上五个奏疏中。
(一)敏锐洞察时政,适时提出恢复海运有明一代,漕粮运输关乎国运,为历代统治者所 重视,但其运输方式是海运还是河运更佳,并无定 论。
在很长一段时期,存有争议,有学者提出,究竟 选择哪种运输方式,应该是自然与社会环境共同作 用的结果。
®崇祯九年(1636),因河道多次决口,致使漕运险 阻,沈廷扬坚信海运可济漕运,着手绘制《海程图》。
崇祯十二年(1639),由于运河山东段的沿岸地区多 为清兵控制,使漕粮运输受到威胁,“山东多警,运道 时梗”。
[1](#277’P71°7)同时,运河又有黄河改道冲击的 威胁。
沈廷扬认为“饷道几梗,漕运、造船及旗军、行 粮并文武、治河、堤坝、闸夫诸费,及兑时加耗计每石 数两,抵京挂欠,岁恒五六十万。
固有心国计者,思 复海运'[3](#19’P1°9S)而且提出海运漕粮成功的事例 比比皆是,“江淮乃咽喉重地输挽中断,大事去矣,海 运可济漕运之穷,朱清、张瑄遗事具在”。
[3](*19’P1_同年八月,沈廷扬偕沈弘之赴京都,明廷授沈廷扬为 内阁武英殿试职中书。
十月初十日,担任内阁中书 的沈廷扬上奏疏,想要恢复南北海运,可以达到“海 陆兼运,经权互用”,[3](_’P1M7)以便将南北几个分散 的重要城市联系,使漕粮顺利到达北方。
沈廷扬认 为一旦陆运被阻,海运便“可联南北吸呼,以备非 常'[3](#19’P1°97)沈廷扬将航海情形与自己以往的航 海经验结合,认为海运可行,并报以信心,上奏:“臣⑤李德楠:《从海洋走向运河:明代漕运方式的嬗变》,《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1页。
34生长海上,访问水手,颇知其道。
但不若从淮上截 漕,竟出淮河口人海,放洋尤便,臣以为可行。
”M沈廷扬还从历史中找到海运成功的经验和事例,引用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从上海地区 宝山出航,成功下西洋的壮举,坚定皇帝发展海运的 信心,“国初行令如迅雷,趋事如流水,成祖皇帝欲筑 山则筑之矣,欲命太监郑和通西洋诸番则通之矣。
况此非好大喜功,乃为国为民之成法'[3](*19’P1_(二) 将海运与漕运对比,力陈海运之利沈廷扬在奏疏中,追溯海运历史,认为“终元之 世,利于海运”。
[3](*19’P1°96)他将海运与漕运各项利弊 权衡,强调海运之利,认为“漕运不如海运之省便”。
沈廷扬在奏疏中从减少漕运费用、水脚费用、减轻民困、加快粮食运输、利于军队操练、平 抑物价、保证北方粮饷运输供给等八个因素分别陈 述海运之利:省漕与河几千万之费,一利也;岁省津运水脚十 余万,二利也;苏小民兑军之苦,三利也;粮到速而不 致守冻,四利也;休军操练,五利也;粮米不致挂欠五 六十万,六利也;即或扼我唯I喉,而粮自通,七利也;带货多而京师之物价平,八利也。
[3](*19’P1°W有学者指出:“海运及海运论与河运并无本质区 别,都是局限在传统小农经济思维方式之内的漕粮 运输。
其主要目的是开辟新的运输渠道及节约经 费。
”[11]这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海运的根本优势。
明成化时,丘浚主张海运,也是因为海运费用较为节 省,“河漕视陆运之费省十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 十七八'[12]»71’P6°2)由此可见,节省费用是漕粮运输 首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