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合集下载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一、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三、教学观1.“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2.“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4.“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1.重视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发展。

o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关注最终的学习成绩。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探究式学习。

o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式学习则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o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双重培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体现。

通过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4.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o教师应该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5.倡导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

o教师应该倡导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协作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

o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生命体,应该被尊重和保护其尊严和隐私。

学生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o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应该学会自我管理,成为自己的导师。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潜力与可塑性。

o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该被赋予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来发挥他们的潜力和可塑性。

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4.学生是责权主体,具有责任与权利。

o学生是责权主体,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权利。

学生不应该逃避责任和义务,应该学会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

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现代化教育要从传授知识向发展能力转移,让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就是要化被动为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过去,我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要,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每位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学生中心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

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发展等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以学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其独特的潜能,促进其发展特长,使其有个性地发展。

二、树立以平等为核心的学生观。

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严守师道尊严,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师生间谈不上民主平等,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僵化关系要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共同提高的平等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平等民主的学生观,要和学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内容,让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过程。

教学要由重视传授向重视探究转变,由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教师居高临下向与学生平等相处转变,由漠视学生的感情态度向重视学生的感情态度转变。

三、树立以活动为重心的教学观。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奉行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活动对其素养形成及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致使学生不能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内容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内容

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内容
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自觉掌握知识,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懂得发现和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我;
关注身心健康,珍惜时间,发挥正确有价值的自我价值观;要全面发展,
追求完美,不断创新,勇于主动面对困难、挑战和新机遇,勇于超越自我。

教师观:教师要肩负起教育使命,以诚实、热情、尊师、厚德的教育
理念为抓手,肩负起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公民素养的重任;坚持求真务实,带领学生学有所成,实现共同发展;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注重教育指导和辅导,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以新的视野开拓学
习和成长的领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素质,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育观:把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核心,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灵活多样的课程;通过开放的教学环境、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多种活动实践和综合素质测验,落实“以学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自我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
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感恩之心、责任之心。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篇一: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学生观(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通过学校组织的“厚植爱国情怀,涵育高尚师德,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网络培训,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都得到了升华。

一、我的教育观“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梅贻琦先生在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中提出的。

作为一位在大学任职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配得上“大师”二字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通过这次培训,我领悟到“大师之大”一是在于专业知识的博大,二是在于师德品格的伟大。

首先,作为专任教师,应在专业知识上精益求精,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忱,持续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动向,为学生们作知识海洋的引航人,向学生们传授专业的知识与基本的技能。

其次,“为学”首先“为人”,重视所为之学前必须先重视为此学之人,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们的良好品格,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二、我的学生观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不对称性得到了一定程度地降低,在知识层面也是如此,学生们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学习、了解到方方面面的知识。

因此较过去的学生而言,新时代的学子往往有着更独特的个性、更开阔的视野。

面对这样一群走在时代前沿的年轻学生,教师应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将大学校园打造成一个自由思想的乌托邦,以平等的姿态指导学生们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三、我的教学观在当前重视科研的整体大环境下,教师们存在着将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忽视教学工作的倾向。

但教师在重视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应勤勉教业,不去过多地计较利益得失,以传授知识为首要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谨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不断探索如何将自身所学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授,始终以活泼而真挚的治学精神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敢于创新、勇于质疑的学习机制,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的学习进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韩愈的这句千古名句,在接下来的教师生涯中也将时刻牢记本次培训的内容,“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厚植爱国情怀、涵育高尚师德,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网络培训后,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的“三观”心得:一、教育观:爱党爱国,热爱教育事业,要把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振兴、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联系起来,才能对教育事业有深刻的认识,并将这认识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才能产生对教育事业的真爱,树立“服务学生、奉献社会”的精神。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用心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同时学习法律法规,关心时事政治,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要系统的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我。

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二、学生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把学生教育培养好,振兴中华才有期望。

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不辱骂、歧视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热爱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对学生一视同仁,决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

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

个性对待那些学习的特困生。

对于学生要有耐心,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观: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坚持严于律己。

同时,我们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

用心进取,开辟新教法,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严肃与活泼并行。

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浅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

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二、学生观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天性,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自然合理的;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看,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生命与生命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教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同时基础教育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三、教学观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

任何把智慧排除在外的知识都是盲目的、片面的,是不可能把人教聪明的。

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

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应当让学生抢占能力的制高点,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强占知识的制高点。

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

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本,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谈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理解。

一、教育观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何塞·马蒂说过: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作为教师,应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天性,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自然合理的。

二、学生观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潜能的显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宏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看,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生命与生命过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教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同时基础教育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

心得: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心得: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心得: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的学生观
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有其规律性,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三、教学观
教学观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总称,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成长。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研究需求和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研究。

2、多元化的教学观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评价与反馈的教学观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更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专业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作为一位教师,在这里,结合自己学习和工作实际,谈一谈我对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一些理解。

一、教育观
学生在校与老师共处的时间相对于与父母共处还是较
多的,因而教师不仅仅充当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人格的塑造者。

所以当一个教师,就应该具有专业的知识,对教师职业的了解,对教师职业的负责,其次是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为学生着想,以生为本,最后塑造自己的心理。

才可以找到教学的乐趣,塑造自己,从而塑造学生。

二、学生观
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天性,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自然合理的。

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

三、教学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实施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

不但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与完善,而且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

面向全体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最新精选】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最新精选】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一、教育观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二、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肖川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

当代教育观主要强调,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即在平等中、理解中、合作中、情感中对话,共同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平等中进行对话,对教师而言,意味着角色由理性权威和知识的传授者、讲解人变为了知识的探求者、讨论者。

对学生而言,意味着由知识的被灌输者、被接受者转换到了与教师同样的知识的探求者、讨论者。

在理解中对话,使教育实践不再停留在师生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层面上,而通过角色互换升华到双方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沟通上。

一方面,理解是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彼此意向性的揣测和一定程度的把握。

另一方面,理解蕴含着对主体自身的积极反思。

在合作中对话,能够迅速地将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教育管理者转变到与学生一起探讨知识、真理与生命价值的合作者、朋友。

而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教学的旁观者转变成知识的建构者、创造者。

在情感中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并非完全理性规则下的对话,而是以一定的情感为基调和动力的对话。

任何形式的对话,只有双方情感的渗入,才是有人情味的、符合人性的、散发出人文关怀的对话,否则就成为冷冰冰的、程序化的机器人式的语言。

“教”应当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

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应成为每位教师的基本信念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教学的重要前提便是把学生当一个活生生的主体来对待。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经过这次“厚植爱国情怀涵育高尚师德,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的网络培训,我获益良多。

在此,我想结合培训目标、内容以及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

教育观包括了素质教育、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新课改提倡的评价方式——发展性评价。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不能单纯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均衡配置课程。

教师的教学观念上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习惯、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能够进行小组内分工明确的互助合作学习,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新课改强调的评价方式是发展性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要多元化,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

评价的内容要综合化,要进行全面发展的评价。

评价的过程要动态化,要做到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要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学生观的内涵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要从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以及实际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

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科学的素质教育观:1.面向全体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并重。

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素质上有差异性;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完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

5.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独立发展,个性差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有主体的权责和需求。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室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帮助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发展。

3.学生是具有个性和差异的人。

教师应充分发现和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在各方面获得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教师。

行为转变:1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该尊重、赞赏学生;2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3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4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关系上,教室应该加强合作。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课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课是一个信息和感情交流、交流,师生踊跃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流就不行能有教课”,失掉了交流的教课不行想象。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课观也发生改革,详细表此刻以下四点:一、教课不不过课程的传达和履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传统课程倡议的教课观以为课程是教课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课过程以前和教课情境以外早先设定的,教课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达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论述者和传达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议的教课观以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加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课不不过课程传达与履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课不不过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踊跃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教课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尽管学,教课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育活动。

新课程重申教课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两方互相交流、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疏享相互的思虑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相互的感情、体验与看法,丰富教课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进而达到共鸣、共享、共进,实现教课相长和共同发展,相互形成一个真实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课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课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

可是假如不经过怀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取,也难以获取真实的理解与稳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课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就不行能培育起来。

因此,教学不单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课更加关注人而不不过学科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

新课程重申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全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意味着在教课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感情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品养成。

学生观(发展的人、独到的人、拥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色、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论标准等问题的中的见解和看法。

教育观包括哪三观

教育观包括哪三观

教育观包括哪三观
包括: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学生观:是指关于学生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基本观念体系。

诸如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本质、特征、成长发展过程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

形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教育传统所制约,并受到教育工作者自身世界观和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的影响。

制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教师观:就是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

它既包括对教师职业性质、职责和价值的认识,也包括对教师这种专门职业的基本素养及其专业发展的理解。

教学观:指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人们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的总体认识、理解与看法。

传统教学观主要是指存在于以往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形态下,以知识、经验传授为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学就是教育者(教师)实施教的行为的有关教学的观点、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
时间如流水一般,不知不觉,我已在教师这一岗位上,工作近两年的时间了,就在这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教学工作中度过了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时光。

在点点滴滴中体味,我对教师的这个行业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本,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结合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谈下我对现代教育观念的理解和体会。

一、教育观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每位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无能”不能当好教师,“无德”不能当教师,师德并重才能当好教师,教师要教好书,同时也要成为学生成长和身心健康的指导者。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打开学生感情大门的钥匙。

当学生知道你是真诚的热爱他们时,他们感情的大门,智慧的大门就会向你打开。

任何教育都应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对科学的崇尚,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对学习的执著探索和对科学的追求。

我们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提高效率。

面对学生,教师教学要有激情,要融氛围之美、学科
之美、探索之美、发现之美与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苦役、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二、学生观
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个性,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和能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天性,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学生水平不齐,有差异是自然合理的。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潜能的显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宏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看,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教师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判学生,教育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有发展。

三、教学观
要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师生合作的、民主的教学环境。

知识和智慧是伴行的,在教知识的同时应给人以智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论,同时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智慧的结晶。

能力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应当是“手脑”并用。

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我们
必须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

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教师是和人的成长关系最密切的职业,当教师看到一个个学生在自己的引领和感召下不断成长起来,这种成就感和价值感是其他职业所不能比拟的。

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激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观、学生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