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记忆:口述历史的介入和超越
口述历史访谈中影像拍摄实践
传媒观察口述历史访谈中影像拍摄实践黄威龙(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摘 要:口述历史访谈需要访谈者做各项准备以及口述历史访谈方法,这些方面研究性论文较多;摄影技巧、摄影理论实践知识众多,但是专门针对口述历史访谈的摄影技巧论文却寥寥无几,但这并不意味着口述历史访谈中影像拍摄没有问题,相反的里面蕴含着许多问题。
因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口述历史访谈中影像拍摄遇到过的摄影技巧、注意事项以及作者对于口述历史访谈摄影的一些反思,在本文中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口述历史;影像拍摄;技术实践一、用于史料留存的口述访谈摄影技巧(一)人物访谈的摄影技巧采访的人数是一人的情况时在拍摄时,这时候按照摄影摄像的基本技巧,将人物置于画面的2/3位置处,这是人的视觉最易捕捉到的视觉中心点,也是最容易凸显人物的一个位置。
采访多人,采访多人一般情况下采用两台摄像机进行拍摄,一个使用标准镜头另一个使用长焦,标准镜头如果受到环境场景限制,则使用广角镜头拍摄,但是注意人物畸变。
根据不同人物的访谈类型,访谈环境的布置也要符合主题,首先人物背景必须干净整洁,尽量切合在预访中获得的相匹配的位置。
其次在进行专业采访时,对于布光来说,光线越自然越好,给人物布光的时候要注意均匀布光,人物的面部或者其它地方不要有阴影产生,一般使用三点布光的方法就可以达到标准。
(二)文献史料的摄影技巧文献史料的摄影技巧,首先文献史料摄影中镜头一定要有中焦镜头和长焦镜头,考虑到有些文献史料的体积太小,最好备有一只微距镜头。
其次,照明用的灯具最好使用电子闪光灯或柔光箱。
再次,背景的颜色不能太鲜艳,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背景纸是中灰色,因为灰色是中性色,可以和任何色彩进行搭配,有利于突出文献史料,并且有助于后期的抠图和截取以及其他编辑使用。
最后,文献史料摄影构图、拍摄角度的选择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文献史料而言,对于照片等在构图以及选择角度时,基本要求就是通过光线的运用,位置的平整拍出基本同人眼类似的照片即可;而对于立体的物件就要仔细琢磨和推敲这些物件中蕴含的心意所在,找出它的最佳角度,还原出物体本真的样子。
口述史、影像史与中国记忆资源建设
1890—1971)创建的历史上第一个研究口述史的
专门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
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0HA)正式宣告成 立,标志着口述史研究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与 此同时,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以及亚洲一 些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开展了口述史学研究,使之 成为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我国学者对于口 述史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开始于 20世纪80年代,近年发展却十分迅速,并于2004 年12月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掀起了口述 史研究与实践的一轮高潮。 口述史学作为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与传 统史学相比有显著的特点。张广智先生说:“现 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实际上是通过有计划的访 谈和录音技术,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获取第一手 的口述证据,然后再经过筛选与比照,进行历史 研究。”…钟少华先生则认为,“口述史学方法是 一种独特的方法”,“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和历史的 群众性都可以通过口述史来表述”。旧1由此可见, 口述史学至少有四个特点:一是历史研究的资料 来源不同,即是采访所得,而非来自书本或其他 文献类型;二是口述采访的手段主要是录音,有 的还有录像;三是采访的对象不仅是少数重要人 物,广大的民众均可参与;四是口述采访得到的 录音材料整理成文字,成为史学著作的一部分。 1.2什么是影像史学 影像史学与电影有关,电影到20世纪初才开 始风靡全球,而电影作为记录人类生活的一种手 段也才得到广泛运用。并且,不是所有的电影都 是人类生活的真实记录。作为现代历史学一个 分支的影像史学,正式诞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 1988年12月,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1928一)在《美国历史评论》上发表《书写 史学与影视史学》一文,正式提出了“Historiopho. ty”这一概念。在他看来,影像史学就是“以视觉 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 解。”H1 1992年,台湾中兴大学周梁楷教授在台 湾《当代》月刊上连续载文,对怀特的研究成果进
新媒体时代下口述历史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口述历史的传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口述历史也不例外。
过去,口述历史多靠书本、影像等传统手段传播,但如今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口述历史也开始在网上广泛传播和讨论,成为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首先,互联网为口述历史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轻松地利用搜索引擎、百度贴吧等工具查阅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资料,了解与之相关的口述历史。
此外,人们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分享自己或家人的口述历史,并通过社交媒体将这些内容传播出去。
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了人们分享口述历史的热门场所,大量的聚焦于历史、人物、文化传承、家族历史、知识等方面的账号或自媒体涌现,向大众传播口述历史。
其次,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口述历史的传播带来了新形式。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呈现和传播口述历史。
如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人们可以用最少的文字和视频记录,将口述历史的精髓概括,将它送给观众,并促进其在更广泛、更具吸引力的社区中传播。
最后,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口述历史的保留和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
例如,人们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口述历史的内容记录、保存和传播下去。
数字化技术可将口述历史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一一进行标准化处理,生成多种格式的文件,并将其存储、分类、检索和共享。
对于使用者,他们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检索和查看,琳琅满目的历史文化瑰宝就此在数字世界中得到了长期的保存。
总之,新媒体时代已经深刻影响到口述历史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重要的渠道之一。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口述历史的保留和传播将进入新的时代,最终实现历史记录的全面、准确、多样化,更好地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影像记忆与教育变迁:1910年代的教育生活
影像记忆中教育生活的变迁
教育内容
从传统的四书五经教育转向更注 重实用技能的现代学科教育,如
科学、数学、外语等。
教育形式
从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转向更注重 实践和互动的现代教学模式,如
实验、讨论、合作学习等。
教育环境
从封闭的校园环境转向更开放的 社会化教育环境,如公共图书馆
、博物馆、网络教育等。
教育变迁对影像记忆的影响
教育政策
清政府实施“癸卯学制” ,对教育进行改革,强调 实用主义教育。
教育设施
学校设施逐渐完善,出现 了一批现代化的学校。
1910年代的教育生活特点
教育观念
开始重视实用技能的培养,强调个人能力的 发展。
教师队伍
教师素质逐渐提高,开始出现专业化的教师 队伍。
教学内容
以西式课程为主,注重科学、实用技能和道 德品质的培养。
原始资料的缺失
由于历史久远或保存不当等 原因,有些历史事件的影像 资料可能已经遗失或损坏, 给研究带来困难。
版权和隐私问题
有些影像资料可能涉及版权 或个人隐私等问题,需要谨 慎使用和处理。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1910年代的教育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技 术等。
04 教育变迁中的影像记忆比 较分析
教育变迁的背景与动因
社会变革
1910年代,中国正处于社 会变革时期,各种思潮和 运动不断涌现,对教育体 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技术发展
技术的进步使得影像记录 成为可能,为后人留下了 珍贵的教育生活资料。
历史事件
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等,推动了教育体系的变 革。
影像记忆中的学校与教师
新媒体时代下口述历史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下口述历史的传播口述历史是指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来记录和传承历史的一种方式。
口述历史不同于书面的历史文献,它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口述历史可以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家族、社区、乃至整个民族的历史。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些在正式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和生动。
在新媒体时代,口述历史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口述历史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承,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传播范围较为有限。
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口述历史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传播,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跨越地域和国界,使得口述历史的传播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新媒体对口述历史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媒体为口述历史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口述历史,使得口述历史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为口述历史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在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口述历史的传播中,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传播网络。
新媒体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点来丰富口述历史的表现形式,例如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来展现口述历史,使得口述历史得到了更加生动和直观的表现。
口述历史传播的未来展望,需要新媒体平台、口述历史记录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新媒体平台需要加强口述历史传播的监管和引导,提高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口述历史记录者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提高口述历史的记录和传承水平。
传播者需要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筛选和解读,提高传播质量和影响力。
接受者也需要加强对口述历史的接受和理解,形成对口述历史的尊重和关注,使得口述历史的传播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在新媒体时代,口述历史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着变革和创新。
新媒体为口述历史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使得口述历史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有关口述历史工作的几点建议
有关口述历史工作的几点建议口述历史(Oral History)亦称口碑史学。
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它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
口述历史是一种搜集历史的途径,该类历史资料源自人的记忆,由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学生等,访问曾经亲身活于历史现场的见证人,让学者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作为日后学术分析。
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
1国外口述历史研究口述历史作为当代学术界研究当代历史的新方法而被确认,起始于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距今已有六十多年。
十余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已经有了近百个研究口述历史的专门机构,到了80年代,美国口述历史研究的范围则进一步扩展,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与美国毗邻的加拿大,口述历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据加拿大口述历史协会统计,到了1993年,全加拿大就已诞生了相关项目和研究机构1800多个。
其它国家如英国、新西兰、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的口述历史研究也颇具规模,包括一些非洲国家也已有了数十年的成熟发展,并取得了令国际学术界为之称赞的斐然成绩。
在南非,口述历史项目得到了官方的重视,“口述历史”、“口头传统”、“大众记忆”等术语近些年已经在政府的政策声明和立法中被反复提及。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签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将“口述”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保护范围。
2我国口述历史现状中国大陆的口述历史研究最早追溯至1980年国家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发起的“口述科技史”项目,相比之下,在起点上即比美国晚了30多年。
199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口述史学研究”课程,被认为是中国高校认可口述历史成为研究学科的里程碑。
口述历史节目:口述历史和大众传媒的联姻
口述历史节目:口述历史和大众传媒的联姻作者:史新秀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5期【摘要】口述历史和大众传媒的记录真实、反映大众都是其追求的目标,对两者的共通之处传媒人也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电视口述历史节目。
【关键词】口述历史大众传媒《电影传奇》一、口述历史和大众传媒的概念界定(一)口述历史的界定口述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这种方法。
口述历史指的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或录像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
①但并不是说,口述的都是历史的内容,而口述只是作为了解历史的一种方式。
这是对一成不变地遵循“读”历史的传统模式的突破。
口述历史也摆脱了“正史”仅仅针对过去的伟人史、政治、军事等重大历史事件,而是让普通人成为历史的主体,补足历史的空白,揭示历史背后的故事,让历史更丰满、更立体。
2、大众传媒的界定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从一般意义上讲包含两层涵义,即信息传播的物质工具和从事信息传播的组织机构。
作为传播工具,它包括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等,作为信息传播机构则包括报社、出版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制作单位、互联网站、手机短信发送机构等组织。
②二、口述历史和大众传媒的结合1、记录真实,探究真实大众传媒,尤其是新闻和口述历史的共同点在于都探究和记录真实。
新闻采访注重新闻价值,口述历史注重历史价值。
但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揭示真实与历史。
(1)口述历史中的“口述者”通常是历史事件或历史转折时期的见证人。
他们往往站在与他们命运和历史发展休戚相关的历史节点上,尽管他们不能像历史学家那样能够全面掌握和评判历史,但他们能再现历史事件中最重要的时刻和最精彩的细节。
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历史脉搏。
应该说,他们不但是历史的见证者,而且对历史、现实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口述历史通过采访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请他们来直接叙述亲身经历。
口述史【范本模板】
口述历史:1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2口述历史访谈: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或录影的方式记录彼此的问答.口述历史性质:口述历史是个人化的历史。
1包括口述历史在内的个人化历史描述正日益成为一种新的历史描述倾向。
原因:政治环境趋好,文化建设的需要,技术进步的产物,新中国的创立者“人到老年”。
2无论是官方身份还是民间身份的口述历史者,在对历史进行描述和考证时,都更加注重场景和细节。
原因:囿于个人视野和角度,记忆所限。
3口述历史者“个人造假”的可能性较小,从而使之在“主观"上更趋真实。
口述历史的层级和分类与形式:1初级(粗加工),中级(细),高级(精)。
2个体,群体,点式,线式3用口讲述的历史,根据口述而来的历史口述历史的写作:选择,确定口述对象;了解受访人情况,背景;确定口述历史的内容;拟定并敲定提纲;口述,录音;整理,撰写成文;考订;统稿,定稿。
口述对象的选择:年龄,资历,身体条件,口语表达能力,记忆力好,政治倾向,文化水平,外部环境限制(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及组织纪律的限制;所在组织,机构,单位的限制;家族,家庭,家人的限制;资料考订的限制)。
口述历史内容的选择:有史料价值;代表性;重要历史时期与人物;揭秘;还原历史;纪念性。
了解受访人或事件:1受访人基本信息,思想倾向(政治态度),个人经历,背景,个人爱好特长。
2前因后果,大致过程,影响力。
口述历史的几种写法:“原声“式写法,“美声"式写法,“重塑"式写法,“变声”式写法.口述历史作者的素质与修养:第一阶段,访谈阶段是记者,第二阶段,整理阶段是编辑,第三阶段,撰写阶段是作家,第四阶段,考辨阶段是史家。
要有新闻记者的敏锐,文学编辑和历史学家的严谨,作家和诗人的想象力,编辑的搜索能力和奉献能力,改革创新者的创新能力。
口述前的准备:设备,语言(外语,方言),路线,时间(准时,时限),故障排除。
多媒体融合的口述历史影像传播
Image Communication of Oral History on the
Context of Omni-media
作者: 王宇英
作者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北京100024
出版物刊名: 重庆社会科学
页码: 79-8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1期
主题词: 口述历史 全媒体 影像传播 传播方式
摘要:现代口述史学的传播媒介较为多样,除传统的文字出版物外,电视、电影媒介也越来越多地介入口述历史的传播领域。
近些年来网络的迅猛发展又为口述历史提供了一个更为快捷、方便而又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传播媒介。
这使口述历史突破以往的小众传播局限,成为大众青睐的对象。
但伴随着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口述历史出版物过于以市场为导向,影视业的娱乐化倾向对口述历史作品质量有所影响,网络时代中口述者的隐私权缺乏保护等问题,处于全媒体时代的口述历史更加呼唤健全的伦理及法制建设。
口述历史拍摄方案
口述历史拍摄方案对一次旅游过程的完整记录,不仅要求我们能“口述历史”,也需要我们能以影像进行记录。
影像资料是将我们的记忆进行巩固,进行延续的重要依托。
好在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添置一台照相机、摄像机都不是太难办到的事情。
旅游时将其携带身旁,目光所及,尽收眼底。
许多旅游者虽然到过许多地方,拍过许多旅游照片,但是由于拍照的技巧不高,白白损失了好多机会。
对于拍照,我们虽然不需要具备像专业摄影师一样的专业知识,但一些技巧还是需要掌握的。
比如说:一些旅游者拍摄的照片,都是将人端端正正放在画面的中间,到了哪儿的留影全是一样,机位不变,变得只是人物背后的景色。
这当然就不是理想的旅游照片。
专业摄影师为拍摄一张作品,往往需要等上几天的时间。
这对于旅游者来说,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除了立志要做好专业摄影师的人之外,旅游者的拍照要定位在“票友”角度上面。
拍摄是旅游当中的辅助项而不是主项、旅游者拍照的最精彩的地方,在于“抓拍”。
你所到达的地方,你在瞬间看到的景色,以及你所记录下来的真实场景,是专业摄影师不可及的。
拍摄目的地的原生态,才是旅游摄影主要要表现的地方,而总把自己永远放在拍摄主角的位置上,则是一项错误。
旅游摄影中,只有抓拍到了目的地的最美风光、当地民俗风情和市井生活,才是值得赞美的,也才能称得上是不虚此行。
你在旅游当中拍摄的录像,从记录过程和抓拍场景出发,一定是较为凌乱的。
拍回来后的录像一定要加以编辑整理,才会使得素材得到升华。
在编辑过程当中,你需要注意的是,你拍摄的录像不是用作电视台播放的,而是要留给自己作为纪念或者展示给别人看的。
在编辑、取舍的时候,不要被以往看过的电视台播放的风光片、旅游片左右。
电视台拍摄的片子中一定会有自己的倾向性,其中有编导个人的喜好,也许还揉杂了商家的广告需求。
你自己认为素材当中记录的最美好的地方、最值得保留的场景、片中人物表现中感情最饱满、情景最美丽的地方,当然需要保留下来。
许多人在进行录像拍摄时候的疏忽,就是忘了在用数码录像机录像的时候,不仅仅是图像,声音也可以同时录进来。
口述历史的意义及应用
口述历史的意义及应用口述历史作为一种记录和传递过去经验的方式,对于人类社会的记忆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些被忽略或遗漏的故事和细节,让历史更加全面和真实。
此外,口述历史还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例如教育、研究和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
口述历史的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它能够补充书面记载所无法涵盖的内容。
在历史书籍中,我们常常只能看到那些被统治者和精英阶级记录下来的事件与观点。
而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听到普通人民的声音和经历。
他们的口述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例如,在二战期间,通过聆听幸存者的口述,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战争对于普通人民的痛苦与破坏。
其次,口述历史有助于揭示被忽视的历史事件和群体。
历史书籍常常偏向于关注国家和政治事件,而对于一些边缘化和弱势群体的经历往往被忽视。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重拾这些群体的经验和故事。
例如,对于妇女、少数民族和劳动者等群体来说,通过口述历史可以展现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挣扎。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同时,口述历史还扮演着重要的教育角色。
通过听取老一辈的讲述,年轻一代可以更加贴近过去的时代和文化。
口述历史可以让年轻人了解自己的根源,并对历史产生兴趣。
此外,口述历史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
他们可以通过听取不同人群的故事,了解事件或事物的多个视角,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另外,口述历史在研究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口述历史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有关过去的珍贵信息,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其他手段获取的数据。
通过记录和分析口述历史,研究人员可以深入研究社会变迁、文化传承和个人经验的演变。
例如,通过与老年人的面谈,科学家可以研究和分析人类记忆的变化与退化,对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疾病的研究也受益匪浅。
最后,口述历史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很多传统技艺和知识是口口相传,没有书面记录或文献。
通过采集和记录口述历史,可以确保这些重要的文化资源不被遗忘或消失。
口述史纪录片对集体记忆的建构
口述史纪录片对集体记忆的建构口述史纪录片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近年来,随着纪录片的兴起和口述史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口述史纪录片在推动集体记忆建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纪录片通过记录个人的口述历史,为广大观众呈现出一个更真实、更直观的历史图景,促进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记忆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口述史纪录片通过个人的真实口述,为历史事件提供了更加真实而全面的记录。
传统的历史叙述往往以大事件、名人为焦点,而很少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
然而,每个人的经历都能反映出历史事件的不同侧面和影响。
口述史纪录片通过让普通人自述自己的经历、感受、观点,给予了这些个体以话语权,大大丰富了历史的面貌。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叙述,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同时也感同身受,进一步激发个人与集体记忆的共鸣。
其次,口述史纪录片在集体记忆建构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来源于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共同理解和解读。
然而,记忆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模糊,甚至被篡改和淡化。
口述史纪录片通过记录和传承个体的真实记忆,为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证言和素材。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纪录片,重新认识和回顾历史事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第三,口述史纪录片对历史教育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影响。
纪录片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具有更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口述史纪录片通过展现一段历史、一种观念或者一个时代的全貌,能够引发社会各界对历史的重视和思考。
这对于历史教育的推进和社会和谐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纪录片的呈现,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并更好地反思历史带来的教训和启示,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然而,口述史纪录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个体的记忆可能会有片面性和主观性的偏差。
每个人对同一个事件的记忆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存在记忆失真的情况。
这就需要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保持批判的思维,并结合其他历史资料进行全面的理解。
口述历史的价值探讨
口述历史的价值探讨口述历史是指通过口头传承方式,将历史事件、文化背景等知识进行传承的一种方式。
相比于书面记载或者其他传播方式,口述历史更加充满了亲身经历的感情色彩,同时也有着更加广泛的适用性和可塑性。
因此,口述历史在历史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首先,口述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
尤其是在一些特定时期或者特殊群体中,书面记载往往不够客观、真实。
这时候,口述历史就成为了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亲历者口述的“文化大革命”、太平洋战争、二战历史等等,都深入揭示了当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人群思想,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历史风貌。
其次,口述历史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种多样的历史记载,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无论是在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方面,口述历史都与其他传统的历史记录方式不同,它更强调事实真实性的同时还包含了更多的细节和个人情感色彩。
这样更多并不体现在书面记录上的感性、主观部分成为了口述历史的特点,扩充了历史知识的维度,丰富了人文历史的内涵。
例如:</p> <p>1.《红楼梦》中就包含了很多关于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化特色、人物性格和人性观察等深刻讨论。
</p><p>2.法国历史学家爱德蒙·年蒂尔所著《纪念小品》对于法国革命和叶无病等人的个人动态交往进行深入分析,打破了一些传统的观点,增加了我们对法国历史的全面认识。
</p>此外,口述历史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历史,提高个人文化素养。
口述历史不同于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更强调的是体验、理解和深化个人内化的过程。
这种深层次、广泛的反思,使我们可以通过感悟人性、爱国思想、家庭教育等方面不同的经验记载对现实社会进行自我调节和深入思考,从而增强自己的道德底线并更好的适应社会。
这样,我们不仅仅可以借鉴历史中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在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价值观。
影像如何记忆——中国口述历史纪录片研究
影像如何记忆——中国口述历史纪录片研究作者:刘阳来源:《声屏世界》 2016年第12期摘要:影像的本性,是物质现实的复原。
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和最独特的标志就是真实性,它是以实事为基础,反映历史中真实的事件和情感表现。
口述历史纪录片同样也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现场的前提下,向人们展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
新世纪以来,口述史样式的纪录片日益风行,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的口述历史纪录片作简要的分析与研究,来探讨口述历史的方式与纪录片结合是如何记忆影像的。
关键词:影像口述历史纪录片“口述”是相对于书面“文字”而言的概念,即通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口头叙述,来说明其生命、生活经验或生活故事,以累积资料文本的方式,为口述研究、重建历史提供资料。
而“口述历史”是一种运用口述访谈的方法,了解过去的人、事、物与现在的人、事、物之间的关联。
口述历史的目的,就是要重建受访者人生历史,重建己经过去了的历史事件与历史记忆,并且透过受访对象个人经历与历史体验,来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
口述历史通过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口述历史便应时所需由手抄本的文字记录逐渐转变为录音带、录影带模式。
纪录片,被定义为“利用声画语言,力排虚构,对真实生活比较系统完整的‘描述或重建’,并给人以信息交流和审美享受的影视片。
”①我国口述历史与纪录片的结合从口述历史的应用,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新的治史方法和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口述历史这一治史方法的逐渐成熟,以及录像技术的发明普及,口述历史与纪录片的结合似乎就成为一种必然,这就是口述历史类纪录片。
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口述历史的本质是记录历史,两者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口述历史是通过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的,通过知情人士的话语来重建历史,纪录片则是通过声音和画面语言来展现的。
口述历史与纪录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为人们展示历史侧面,以致更加接近历史中心,通过寻找回忆让人们近距离地触摸历史,最终通过真实记录口述者的叙述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已经逝去并且将不复存在的历史。
口述历史的影像化研究——以《百年小平》为例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影视评论一、口述历史的含义在谈论口述历史与历史的关系之前,我们要考虑到底什么是历史?什么又是口述历史?一般来说,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的多方面、多层次且相互贯通与关联的事情。
由于岁月的更迭,我们无法做到对过去的事情事无巨细的了解、叙述、研究和分析,所以涉及到历史研究领域,我们必须对所要研究的材料进行选择、整合、归纳与分析。
历史资料是人类有选择的叙述过程,我们只知道记忆存在偏差,那么由谁来进行口述历史的阐述就极为关键。
在记录过程中,口述历史的人需要尽力还原历史的本真与全貌,不应加入自己的见解与判断,平实而客观的叙述历史发生的真实事件。
在人物的选择上,要存在较大的包容性,尽可能让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都参与到口述历史的事件中来。
口述历史不是真实历史事件而是个人记忆的留存,被采访者的诉说包含了公共历史和人类集体生活,而个人记忆的可靠性则被打上了一个鲜明的问号。
记忆源于人的深层次精神,作为人类的天然数据库,记忆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和人类生活的信息,但记忆也存在着天然的缺点,其偏差性决定了相关信息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被完全论证是否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口述历史要增强其作为史料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在整合多种概念和信息的基础上,衡量个人记忆的准确性。
二、口述历史的记录方式(一)作为影像的记录方式口述历史研究员陈墨在《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实践与理论》一文中提出“真正的口述史学是建立在会话叙事形式之上的心灵考古”,也就是说口述史学离不开会话与叙事,那么用来展现会话叙事最直观的方式便是影像艺术。
除了语言这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视觉效果给观众的触动是尤其明显的,往往最打动人的时刻是被采访者在回忆人生时短暂的沉默或者是泪眼婆娑用动人的话语重现当时历史事件。
毫无疑问,影视化表达在口述历史传承过程中的作用是独特且不可替代的。
然而,通过摄像机进行采访对于口述历史来说是艰难的存在,有些回忆是快乐的但有些回忆是悲伤甚至不堪重负的,大多数被访问者都对摄像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
“历史记忆”的影像书写——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及社会价值
“历史记忆”的影像书写——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及社会价值摘要:口述历史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建构的历史话语,以留存性和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作为确立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该类型纪录片以生动直观的影像将“历史记忆”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引起人们的思考,该文通过对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文献及社会价值进行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其存在的问题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口述历史;文献价值;社会价值;真实历史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种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既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还要满足人们对历史的了解。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日益繁荣,在新的文化战略引导下,以重大事件为题材的历史纪录片层出不穷,这些作品制作精良,生动再现历史,拍摄手法也日益新颖,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
作为重要的影视艺术形态之一,口述历史纪录片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从社会现实层面,对其进行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一)影像文献:活态历史的存在纪录历史纪录片具有流传的文献品质,其文献价值也可称历史价值。
目前而言,中国大部分历史题材的口述纪录片选材较为有限,或呈现领袖人物的人生起伏历程,或围绕某历史建筑物进行历史讲述,或聚焦重大题材揭露历史真相,或展现近代中国战争的残酷景象【1】……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纪录片需要将有载体的平面性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影像作品,辅之以必要的解说词以及与历史相对应的画面内容,也可通过镜头来纪实拍摄现有的人物、物件与场景,从而使历史上该阶段所呈现的景象更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一部成功的历史纪录片,离不开其史料文献价值的开掘”[2],《复活的军团》、《玄奘之路》等历史纪录片都是使用镜头对当前新知识的再次“实录”,“重现”与“还原”当时的社会全貌。
然而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突出特点就是历史画面资料极度有限甚至缺失,这也成为了该类型纪录片拍摄必须攻克的首要难题。
要克服这些障碍,不能满足于对现存历史物件和遗迹旧址等的拍摄,还要运用历史文献资料与珍贵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结合电脑特效,甚至采用真人“搬演”的方式重现历史场景,融入与历史相对应的画面来增强内容的表现力,以大型口述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为例,该片通过采取抗战亲历者的口述结合动画展现历史场景的方式,对历史镜像进行逼真的“还原”,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不仅能够感受到扣人心弦的历史场景,也对国家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_口述历史_看口述档案传播的基本要素_尹敬媛
档案学研究●尹敬媛内容摘要口述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这种方法。
分析凤凰卫视《口述历史》,研究它的传播特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功能,了解它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历史的真实、形象、生动、深刻的再现。
《口述历史》在丰富电视的表现形态,补充完善中国当代史,以及传承历史知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口述历史传播口述史是一门新兴学科。
从广义上讲,所谓口述史应当是指历史工作者利用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的历史。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有着悠久口述史传统的国家。
孔子著《春秋》、司马迁写《史记》,都是大量引用口述史料,从而使笔下的历史事件显得栩栩如生。
从2004年11月开始,凤凰卫视播出“西路军纪事”社会反响强烈以后,凤凰台便开始探索推出一档以当事人述说历史为定位的栏目,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把一些历史见证者引向屏幕,面对大众说出压在心中多年的尘封故事,给中国人的近现代史记忆增添了丰富的细节。
它不仅充分拓展了华语媒体的话语空间,而且对历史做了的很多抢救性的工作。
①《口述历史》以电视纪实语言呈现个人的真实经历,摆脱了以往史学研究的呆板僵化,因而更加生动鲜活。
节目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以最独家、最深刻、富人文关怀的风格,引导中国口述历史节目的潮流。
口述历史是历史传播领域重要的传播现象,也是人们获得和传递历史信息的重要的传播形式。
“古希腊文化的结晶在于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由此而延伸出的古罗马神话,是古代欧洲人最早的思想形式和传播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古希腊神话成为西方的最早口述历史形式。
”②本文尝试以传播学为理论参照,从传播特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功能几个方面对《口述历史》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从《口述历史》看口述档案传播的传播特点1、使用口头语言,借助图像、声音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传播。
由于讲述者和采访者都使用口语,形式上、心理上与受众有接近性、亲近性等特征,因此容易感染和打动受众。
口述历史总结
口述历史总结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口述历史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些未被记录在正式历史中的珍贵信息,它们是过去时代的见证者,是我们与过去连接的桥梁。
本文将对口述历史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总结其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口述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时代,人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后代。
这些口述的故事、传说和经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石。
口述历史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人们的思想、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能够让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过去的生活。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些被正式历史所忽略的群体和事件。
正式历史往往偏向于统治者、权贵和精英,而忽略了普通人民的声音。
然而,正是这些普通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和经历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听到农民、工人、妇女、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声音,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困境、抗争经历和文化传统。
这些口述历史的记录,为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口述历史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通过采访口述历史的见证者,历史学家可以获取到一手的历史信息,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历史事件的真相。
口述历史可以填补正式历史中的空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脉络和发展。
同时,口述历史也能够为历史学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通过对口述历史的分析和比较,历史学家可以发现新的历史规律和现象,为历史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然而,口述历史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口述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记忆的模糊,口述历史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此外,口述历史的记录和整理也需要专业的技巧和方法,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其次,口述历史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采访见证者、整理口述材料、分析比较等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人才和资源支持。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口述历史的保护和研究,为口述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民族题材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记忆重构——以《民族团结的丰碑》为例
民族题材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记忆重构——以《民族团结的丰
碑》为例
罗金文
【期刊名称】《普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8)4
【摘要】相较于文献资料的单一化表达,影视作品有着更加立体、直观的特点,视听觉的多联动体验能让观众对口述者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知。
由于口述历史纪录片受到业界和学界的持续关注,口述历史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在新媒体语境下也愈发凸显。
纪录片《民族团结的丰碑》有着兼收并蓄的特点,其在影像资料使用、故事化呈现等方面均有着扎实的前期资料基础。
故此,从《民族团结的丰碑》纪录片创作的缘起展开对影音资料使用、故事化呈现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1-3)
【作者】罗金文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8.1
【相关文献】
1.重构口述历史文献与红色集体记忆的成功文本--以百集老红军口述历史文献片祖为了可爱的中国诅为例
2.口述历史中记忆的重构
——以纪录片《二十二》为例3.口述史之难:品读祁进玉《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4.口述史之难:品读祁进玉《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5.口述史之难:品读祁进玉《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土族民族识别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记忆:口述历史的介入与超越——崔永元《我的抗战》研究王宇英摘要:2010年以来,在众多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纪念作品中,崔永元的《我的抗战》系列异军突起,产生了极大影响。
该系列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影像史学的表现形式,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市场化语境下口述历史成果的营销和传播之路,赢得了时代与社会的认可。
《我的抗战》鲜明的口述历史特色不仅体现在该片由口述史料作为核心与支撑,结构、布局以口述者个人在抗战中的生命故事为中心,更体现在整个片子所弘扬的精神也以高度认同时代大背景中的口述者个人价值为圭臬。
不过,在如何实现口述者与访谈者双向度的历史叙述模式,如何超越情感认同,通过口述历史实现求真、求解的理性追求等方面,《我的抗战》也存在着一定的一些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关键词:影像记忆我的抗战口述历史近年来,在口述历史的影像呈现领域,成果最丰富、影响最大的是崔永元的口述历史团队。
特别在当前中国口述历史作品仍以纸质印刷物为主的情势下,崔永元的团队为口述历史多样化的形态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在《电影传奇》、《我的祖国》等节目成功制作并播放之后,自2010年8月起,崔永元制造的32集纪录片《我的抗战》在搜狐视频首播,随后展开地面巡映,最后由85家电视台同步播出。
11月,同名图书《我的抗战》正式出版。
2011年,崔永元团队再次推出了“我的抗战Ⅱ”系列作品,包括30集纪录片,30集动画片,一部同名配套书籍及一部真实电影,获得很大成功。
其中:《我的抗战》系列纪录片获得了“2010全球华人纪录片盛典卓越贡献纪录片”、“2011《新周刊》中国电视榜纪录片特别大奖”、“2011中国电视纪录片协会年度纪录片大奖”等荣誉及奖项,网络收看超过4000万人次1;《我的抗战Ⅱ》网络首播第一周点击率超千万。
该系列口述历史作品能够如此引人关注,与崔永元“央视名嘴”的身份密不可分,也与节目优秀的表现形式与营销手段紧密相关。
《我的抗战》将目标受众定位为对历史有兴趣的年轻人,选择进行网络首播的同时,利用网络传播造成的关注度与影响力,与重要纸媒《读库》合作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巡回点映交流活动;电视台播出后,同时配套出版同名图书,并发行限量版精品DVD套装。
众多明星(老狼、陈宝国、邓超、朱茵、吴镇宇、谢园、陈志朋、王刚等)献上祝福并为同名动画片配音,崔永元更是亲自录制、演唱由高晓松词曲的《我的抗战Ⅱ》主题曲,并多次出席推广活动。
整个团队致力于“让历史在当下发声”,开创了一条纪录片营销推广的成功之路,是该片得到广泛认同的重要原因。
但作为口述历史作品,《我的抗战》可以被载入史册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对口述历史特质的深度挖掘与阐释。
一、对象:“我的”声音抗日战争题材是当今历史纪录片较为青睐的重点题材。
其中既有以整体时代为叙述对象的,如《一个时代的侧影:1931-1945》、《抗战八年》、《抗战》、《峥嵘岁月》等,也有反映具体战役、人物及时间节点的如“凤凰大视野”推出的系列节目:《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抗日战争战地记忆》、《花园口惨案》等,还包括台湾地区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及其后续作品《国殇》,这些作品可以说都很有价值,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但在2010年,《我的抗战》系列异军突起,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创造了现身网络点击量过四千万的奇迹,很快力压群雄,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
《我的抗战》究竟魅力何在呢?应该说,口述历史的原生态特质及其伴随的质朴魅力是其超越同类作品的关键因素。
首先,《我的抗战》因其多维而又本色的口述访谈,填补了抗日战争历史呈现与研究过程中的诸多空白。
据崔永元撰文介绍,《我的抗战》团队的工作最早开始于2002年,有关战争的采访收集和整理则是从2006年就全面开始了。
其中亲历抗战,口述以抗战为主要内容的老人接近400位。
他们那时的身份有军官,有士兵,有教师,有电影明星,有外国人,还有孩子,总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多种身份,数量上以军人为主。
这些人都曾亲历抗战,他们中最年轻的已经80岁了,大多数都在90岁以上,抗战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
2就是这些中下级官兵、基层文艺工作者、普通医护人员,平民受害者、知识分子、修路民夫、慰安妇、战俘、伪军、侵华日本士兵的口述史料,支撑起了《我的抗战》厚重的架构,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状态与过程:除了正面战场的22次重大战役及敌后战场的几次著名战斗等有关军事领域的讲述,还涉及民众心态、战时文艺、百姓生活、战时教育、战地医疗、战俘问题、劳工问题以及战争反思、人性拷问等多侧面、多角度的抗战历史,其中许多问题可以说是此前鲜有涉及的,《我的抗战》此次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以《天使》一集为例,这一集是以战地医护人员为主要访谈对象。
该集编导深有感触地指出:“做这个专题的时候,最难的是找不到全面的抗战时期战地医疗的资料:照片、影像,还有数据。
我们除了那些援华的外国医生,找不到自己同胞,那些中国战地医生的名字……松山战役的时候,日军的记录里记得很明白,哪怕是一个兽医,都记得清清楚楚。
可我们却找不到自己人的名字。
”3《云端之战》的采编人员发现了史学界关于滇缅战场研究的一个巨大空白点:高黎贡山之役本应是中国远征军扬我国威的奇袭战,却变成了伤亡近万的消耗战,是战略计划泄密么?此前无人关注,《我的抗战》联系到该战役前一架载有远征军重要参谋与绝密文件的失事飞机首度求解。
4尽管口述史料常常囿于个人视野、经历的有限而流于琐碎,但普通人的角度却在因其多维而又本色的平实,关照到了抗日战争历史呈现与研究过程中的诸多盲区。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源于崔永元的《我的抗战》的拍摄观念——以细节重现历史,强调个人化的历史自述。
5这也正是口述历史的基本价值取向:避免使用无所不包的宏观规律来解释受到物质的、情感的、社会的、个体的、肉体的、心理的等多重因素影响的具体现象。
其次,《我的抗战》中个体叙述的细节性不仅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也为历史增添了生命的体温:卢沟桥事变前后北平闷热、多雨的气候,老百姓对于南苑兵营的种种印象;常德守卫战中16岁小战士首战时的恐惧,以及随后被报仇心激发出的勇敢;共产党员与帮会头子拉关系时对于人情世故的通达;伪军作为中国人兼汉奸的多面性;生死搏斗后坐在山坡上吃糖拌大米饭的香甜感觉……正如崔永元所说,我的抗战呈现的虽然是独特个体的经历,但无数人的无数经历,就构成了抗战史。
《我的抗战》系列作品因为这些有温度的细节,使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线性的宏大叙述。
1978年出生的《我的抗战》总导演曾海若也认为:《我的抗战》不要大历史,要的是小人物的个体经历及自身真实的体验。
这些体验“形成了一种可以被模糊体会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是我们纪录片里,通过老人的叙述,使用音乐、动画、特技、照片等等,想要触摸的东西。
这种东西,就是我们能追寻到的真实。
”6尽管这种真实并非宏大叙事视野中的举国一致,上下齐心,但正是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本色的人间情感、多样的人生选择所交叉呈现出的多面与变化,才最属于真实的历史。
而尊重历史真实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尊重历史当事人——那些曾经亲历现场的口述者。
正如《我的抗战》首席记者郭晓明说的那样:“你想怎么听,决定了他们要怎么说。
你是否愿意倾听,决定了他们兴致有多高……我们其实没有做什么,我们只是在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7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就是一个尊重历史的人,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合格的口述史的工作者。
二、叙事:“我的”故事收集和运用口述史料,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纪录片中是很常见的,不过,《我的抗战》在这一点上做的更为出色。
阳光卫视2010年推出的40集文献纪录片《国殇》,围绕着抗日战争正面战场,采访了包括日本军人在内的800名官兵。
因其工作开展早(源于1995年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口述者数量是《我的抗战》的两倍。
制作者陈君天甚至表示:一定要是亲历者,儿子听老子说的不要,专家也不采访,他认为专家就是多看了几本书,他自己也能看。
8制作者所下之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但与《我的抗战》相比,《国殇》对于口述史料的运用却显得相对分散而不成体系,充其量处于配角的位置,而《我的抗战》则充分发挥了口述历史的特点,以生命故事为线索进行了该剧的谋篇布局。
如何利用个人的、零碎的、感性的口述史料来呈现历史,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总导演曾海若表示:《我的抗战》是类似于故事片的纪录片,结构与叙述方式都是个人化的,每一集都努力做成有开头、发展、结局的故事片的结构。
制作者们围绕着口述者抗日战争时期的个体经历,结合时代背景与文献资料,将口述史料整理、贯穿成了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生命故事。
尽管该片的口述者大多不是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人物,但普通人的生命经历也同样可以揭示复杂、深刻的人类主题,而这也正是口述历史的基本功用及主要魅力之一。
借助于一个个的生命故事,《我的抗战》成功地实现了个人生命史与时代背景、社会结构的结合,展示了特殊历史阶段中历史及人性的丰富与张力:《南京保卫战》一集由几个小人物的口述与命运作为引线讲述了那场屠城之战,以飞虎队为叙述对象的《空中牛仔》一集从小金的好眼神入手引出首位牺牲于中国空战战场的美国志愿飞行员罗伯特·肖特的感人故事;对于我们都熟知的平型关大捷,《我的抗战》则由战争亲历者对连天大雨的记忆开始;《兄弟》一集分行军、浴血、重生三幕讲述了战场上的兄弟情;《姐妹》一集则不仅讲述了女性受害者遭受的暴行,还为我们展示了她们此后的坎坷人生;以孤身在日本北海道穴居生活13年的中国劳工刘连仁为的一生为叙述中心的《野人》一集,为我们展示的是两代人因战争而改变的人生轨迹……人总是在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存在着的,每一个看似孤立的个人故事,都会与时代背景形成连动的相互呼应。
《我的抗战》的制作者们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经常采用蒙太奇手法对这种联系进行反复交代。
《白山黑水》一集中抗联小战士李敏突然遭遇的生死大劫祸起于抗联中人的叛变;平型关大捷中115官兵品尝到的胜利喜悦与整个平型关战役,乃至太原会战密不可分。
正是因为这种时代与个体之间紧密的互为依托关系,似乎只属于个人的生命故事却一次次地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金陵永生》我们看到:日军攻陷南京后,中国军队撤走,15位外籍人士组成了南京国际委员会,尽力施行人道主义救援。
作为委员之一的美国人魏特琳,将13000名中国妇女收容到她任校长的金陵女子学院,帮助她们躲避战乱,并为此遭受了日本人的恫吓、辱骂,甚至掌掴,成为了众多中国女性口中的“活菩萨”。
然而当日本人在南京建立了统治秩序后,魏特琳却在被日本人恶意扭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人的排斥,最终不得不离开中国,返美后不久于1941年自杀。
魏特琳的故事成为了《金陵永生》一集的主要线索,为我们展示了包括血腥屠杀、疯狂奸淫在内的人类的疯狂、懦弱及博爱与感恩并存的复杂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