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设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材分析: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他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尽管是初一年级的阅读课文,却是初三年级的中考默写篇目,也是鉴赏篇目。

也就是说从应试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结合本单元刚刚学习过白居易的《诗二首》,和下一单元即将学习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再结合刘禹锡、白居易以及柳宗元这三位好友的共同遭遇,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有才华,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本首诗歌的教学,既要符合本单元的要求,即读读背背,赏析诗歌的意思,还想通过介绍刘禹锡个人的际遇、与两位好友的关系、三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来引发学生思考,并感受像刘禹锡这类的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目的: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诗人的别号:李白: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诗圣(露成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诗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写诗刻苦成魔一般,当时的人们称他“诗魔”。

诗人间也有互送别称的,白居易就曾送人“诗豪”的别称。

)提问:诗豪是谁呢?(刘禹锡)2、刘禹锡的简介:(先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情况)陋室主人刘禹锡:中唐诗人,洛阳人,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于诗与白居易合称为“刘白”,二人唱和诗结集为《刘白唱和集》。

于文与柳宗元合称为“刘柳”。

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二、释题。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朝为官,相互认识么?关系如何?(学生根据诗歌题目回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酬: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诵读欣赏古诗二首.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诵读欣赏古诗二首.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诵读要求1、体悟《夜雨寄北》《论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深刻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诵读提示1.题解《夜雨寄北》:诗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

内即内人,妻子。

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释很合适,解为寄给住在北方的友人也可以。

李商隐曾宦游梓州(今xx三台一带),其妻王氏留在长安。

这首诗大约是其收到妻子的来信后所作。

《论诗》:此诗要旨在于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

2.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十九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被引为幕府巡官,二十四岁中进士。

次年,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牛党的人因此骂他“背恩”。

此后牛党执政,他一直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至死。

赵翼:清代史学家、文学家。

论诗主张独创,力反摹拟,著有《瓯北诗话》。

3.结构《夜雨寄北》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

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课《古诗二首》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 1 课时主备教师:诵读欣赏课《古诗二首》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一情景导入:1、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2、作者简介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云间,松江的古称。

二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围绕本课教学内容、重难点认定本节课的目标。

听录音,听讲,进入新课的学习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认定目标教师提问,设疑探究精讲点拨一、检测预习:完成《优佳学案》上预习题(作家作品、生字词注音释义)二问题导学:1、请学生齐读课文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3、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生,教学内容为《古诗二首》。

本文旨在设计一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有效教学课程。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欣赏、朗读、背诵《古诗二首》。

3.学会从字面理解古诗,寻找其中的意蕴。

4.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活动1.向学生介绍《古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激起学生的兴趣。

2.分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古诗的重要性,引出对古诗的倾听和欣赏。

3.引出本课《古诗二首》的目的: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2 梳理诗歌内容和情感1.分小组,对《古诗二首》的古文进行理解和分析,重点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2.学生同步口头复述自己所理解的古诗情感。

3.教育学生聆听以及面对独自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性。

3.3 分角色朗读《古诗二首》1.将学生随机分成不同角色,比如“朝阳”、“夕阳”、“沧海”等。

2.学生按照角色挑选合适的诗行进行朗读,任意组合朗读。

3.提醒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字词发音,以及基调语调等。

3.4 探究诗歌意蕴1.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理解,找到诗歌的意象,并产生联想,想象。

2.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更丰富、更深层的诗歌意蕴。

3.鼓励学生逐字逐句地分析古诗中的意蕴,体会其中温婉而真挚的情感。

3.5 背诵古诗1.教育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分析和朗读,学会背诵《古诗二首》。

2.贴近学生需求、开放式背诵,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高背诵的兴趣和效果。

3.认真分析学生反馈,及时指导和纠正背诵中的问题。

3.6 课后作业1.练习古诗表演并熟悉古诗的意蕴和情感表达。

2.撰写古诗感想和体会,形成个人的学习笔记。

3.课后查找古诗进一步的背景和作者信息,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

四、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能够听懂、理解、背诵古诗,并且能够熟练地表演这些古诗。

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诗情感和意蕴来产生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3.学生能够在课后自主探究古诗文化,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

《古诗二首》教案三课时 精选1篇

《古诗二首》教案三课时 精选1篇

《古诗二首》教案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古诗二首》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格律、修辞等知识。

(3)使学生能够背诵《古诗二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通过朗读、背诵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使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人的才情与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古诗二首》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格律、修辞等知识。

(3)使学生能够背诵《古诗二首》。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如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二首》。

2. 学习诗歌一:《静夜思》(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意义。

(3)学习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等知识。

(4)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学习诗歌二:《登鹳雀楼》(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意义。

(3)学习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等知识。

(4)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背诵《古诗二首》。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古诗二首》,并尝试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1. 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分析诗歌一:《静夜思》的意境与修辞手法。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作用。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

《古诗二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1.《静夜思》诗句解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意解读:诗人借助夜晚的月光,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登高》诗句解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意解读: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感慨和忧愁。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2. 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古诗,掌握诗句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夜晚赏月的实践情景,引出《静夜思》的学习。

2. 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讲解诗句的含义。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生独立分析《登高》的诗句,与同桌分享心得。

3.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1. 《静夜思》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意境:夜晚月光下的思乡之情。

2. 《登高》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意境:大自然的壮阔景象与人生的感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静夜思》和《登高》。

(2)分析《静夜思》和《登高》的意境,用文字描述出来。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寂静的夜晚,展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登高》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忧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苏教版(新) 八年级上册 语文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案)_1

苏教版(新) 八年级上册 语文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案)_1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 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 ,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熟读本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0分钟左右)
3、理解诗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难点: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的妙处。
【教学法】自主合作交流
【课时】1 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雁门太守行》(李贺)
《别云间》(夏完淳) 《雁门太守行》(李贺)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八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理解重点句子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

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

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

“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

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五、全文小结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2021年整理〗《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3、背诵课文,积累与惜时有关的古诗或名言,做一个合理支配时间的人。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还记得告诉我们什么吗?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

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这样的古诗《今日歌》《明日歌》。

(板书课题)二、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两首古诗三、了解学情,解疑1、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标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小组合作解疑。

4、针对全班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交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四、诵读感悟出示《寒号鸟的故事》。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窝。

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

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有一天,天气晴朗。

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枝,就忙着垒巢,准备过冬。

寒号鸟却整天飞出去玩,累了回来睡觉。

喜鹊说:“寒号鸟,别睡觉了,天气这么好,赶快垒窝吧。

”寒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里对喜鹊说:“你不要吵,太阳这么好,正好睡觉。

”冬天说到就到了,寒风呼呼地刮着。

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

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叫着:“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第二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烘烘的。

喜鹊又对寒号鸟说:“趁着天气好。

赶快垒窝吧。

”寒号鸟不听劝告,伸伸懒腰,又睡觉了。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2021年整理〗《古诗二首》优秀教案81

〖2021年整理〗《古诗二首》优秀教案81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七、延读《瀑布》,引导积累。
1、点拨古诗的重要学法:反复吟读。
2、布置课后作业:找找关于描写瀑布的其他诗和文读一读,背一背。
板 书 设 计
8、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王之涣
《望庐山瀑布》李白
2、交流资料,了解李白。
三、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自读古诗
2、学生多次试读。(请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四、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 师述: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2、 学生多次朗读,不断增加脑海中的画面。
3、师生齐诵,再现诗中的壮观景象。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1、你们去过庐山吗?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识“庐”字)
2、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刚才的画面中给你映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2021年《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2021年《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2021年《古诗二首》语文教案2021年《古诗二首》语文教案1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似庐笼盖苍茫。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

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2021年《古诗二首》语文教案2一、教学目标:(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基本目标:1.读懂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升目标:能够正确赏析古诗,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一、默一默二、读一读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全班交流。

)设计目的:首先为了解决基本目标1和2,在读诗的过程中,理解整首诗的内容。

预设:有学生不太理解“甲光向日金鳞开、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的意思,不太会翻译,第二首诗相对翻译难度较低一些答案:(一)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二)三年来我奔走四海,今天却又成为了俘虏。

我为了这河山流了多少泪,谁又说天地宽广四海为家?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长辞之日不远了,想要与故乡诀别却又难舍。

待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拭目以待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

三、想一想1.请大家再次通读全诗,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然后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设计目的:解决提升目标。

诗歌赏析一直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难点,很难突破,只能在平时的课堂中多加训练。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全面铺开,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发现、点拨、推动。

预设: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古诗二首》的教案

《古诗二首》的教案

《古诗二首》的教案《古诗二首》的教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以及赞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歌曲磁带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过程: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

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

自学3个生字。

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第二课时目标: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

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生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 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

自读。

交流讨论,朗读品味。

五、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案(无答案)
(新版)苏教版
基本目标:
1. 读懂诗歌内容。

2.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升目标:能够正确赏析古诗,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

教学难点: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二、读一读
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文章的大体含义,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全班交流。


设计目的:首先为了解决基本目标1和2,在读诗的过程中,理解整首诗的内容。

预设:有学生不太理解“甲光向日金鳞开、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的意思,不太会翻译,第二首诗相对翻译难度较低一些
答案:(一)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二)三年来我奔走四海,今天却又成为了俘虏。

我为了这河山流了多少泪,谁又说天地宽广四海为家?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长辞之日不远了,想要与故乡诀别却又难舍。

待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拭目以待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

三、想一想
1.请大家再次通读全诗,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诗,然后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设计目的:解决提升目标。

诗歌赏析一直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难点,很难突破,只能在平时的课堂中多加训练。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全面铺开,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发现、点拨、推动。

预设:1)“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
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2.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
目标:对于教师有所疏漏之处的补充,更透彻理解文本,鼓励学生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预设: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四、练一练
1.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29054 717E 煾26822 68C6 棆22079 563F 嘿33604 8344 荄-2F25205 6275 扵25482 638A 掊30925 78CD 磍 } 35752 8BA8 讨29947 74FB 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