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教案学案

初中地理教案学案

初中地理教案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2)学会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及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世界气候分布图,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分析气候资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及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候的两大因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那么,根据这两个因素,世界上的气候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划分。

(2)学生自主探究,填写学习任务单上的表格,总结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2)讲解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观看世界气候分布图,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2)分析气候资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世界气候分布图,加深对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练习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地形和地势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鲁教版五四学制》

《地形和地势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鲁教版五四学制》

《地形和地势》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地形和地势的观点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地形和地势的分类及其特点。

3. 能够分析地形和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
1. 地形和地势的定义和观点。

2. 地形和地势的分类及特点。

3. 地形和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导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不同地形和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和地势的观点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2. 进修:讲解地形和地势的定义和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和地势的分类及其特点。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掌握地形和地势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

四、导学资料
1. 地形和地势的定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高下升沉的特征,地势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下升沉和坡度的特征。

2. 地形和地势的分类:地形可以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势可以分为高地、低地、坡地等。

3. 地形和地势的影响:地形和地势的不同会影响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也会影响人类的居住、农业、交通等活动。

五、导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地形和地势的观点及其分类,掌握了地形和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合理利用地形和地势资源,增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珍爱。

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对待地理学科的进修,加深对地形和地势的理解,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海陆分布教案初中地理

海陆分布教案初中地理

海陆分布教案初中地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掌握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比例。

2. 使学生了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的比例。

2. 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三、教学重点1. 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比例。

2. 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地球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2. 理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海陆分布情况。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讲解法:教师讲解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六、教学步骤1. 导入: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怎样的一个星球,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和陆地。

2. 讲解:讲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比例,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分布与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4. 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分组讨论的结果,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5. 讲解:讲解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和特点。

6.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海陆分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海陆分布图,标明地球上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

2. 写一篇关于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影响的文章。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海陆分布的基本知识,是否理解了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小学地理气候变化教学案

地理小学地理气候变化教学案

地理小学地理气候变化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2. 掌握气候与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地理课学到的知识,复习气候和气候带的定义,并让学生讨论气候的特点和如何构成气候带。

2. 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因(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方式,向学生讲解气候变化的概念和原因,介绍温室效应、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思考。

3. 气候与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15分钟)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并请每组派代表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

通过学生的互动,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气候变化对环境、人类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

4. 环保意识的培养(1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向学生展示环境问题,包括森林砍伐、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环境问题。

提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保护环境,并鼓励他们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5. 实践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环保行动主题,如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垃圾分类等,设计一个宣传海报或小报,呼吁人们关注环保问题并积极参与保护环境行动。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设计的海报或小报,并进行简单的展示。

6. 总结和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气候变化的概念、原因以及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注环境问题,养成环保的好习惯,并展望环保的未来发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对气候变化概念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设计的宣传海报或小报质量和内容的准确性。

五、教学拓展: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环境问题,并撰写观察报告。

姜老师地理教学学案101

姜老师地理教学学案101

姜老师地理教学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主备人:姜林一教学目标:1、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古人对地球外形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重点:地球仪与地球的真实面貌有什么区别?三、教学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

教学流程1、复习提问2、新课内容(1)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积_______%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

(2)零度经线叫______,零度纬线叫______。

(3)地球是一个____部位略扁的______的球体。

(4)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______,与赤道垂直相交的线是______。

(5)度数自西向东增加的是____经度,度数自北向南增加的是____纬度。

(6)东西半球的界线是南北半球的界线是3复习回顾1、迎远方归来轮船的人们,总是先看到归来轮船的桅杆,然后才看到轮船本身,原因是()A.地球的海洋太大,陆地太小 B.陆地表面是平面C.海洋表面是平的 D.海洋表面是球面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两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B、在各经线中本初子午线长度最长C、所有的经线、纬线的形状都是圆圈D、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圈,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3、划分东西半球界线的理由是()A、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陆地B、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海洋C、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荒无人烟的岛屿D、此经线圈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4、下列纬线中,长度最长的是()A、10°S B、20°N C、30°S D、40°N5、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A. 赤道上B. 北极点上C. 南极点上D. 本初子午线上6、纬度0°,经度180°的交点在地球上有几个?()A、1个B、2个C、4个D无数个7、某人从甲地向南行走10千米,再向东走10千米,又向北走10千米,最后回到原地,则甲地位于()A、赤道上 B、北极点上 C、南极点上 D、无法确定8、甲地位于120°E,40°N,乙地位于100°E,20°N,乙地位于甲地的()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D.西北方9、一个人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他应选择的地点是()A.0°纬线上 B.0°经线上 C.北纬90° D.南极点10、某地点位于东、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此地的经纬度可能是()A.纬度0°,经度180°B.纬度0°,西经20°C.纬度0°,东经20°D.纬度0°,西经160°(二)、图文地理、图表综合题1、读(图1),完成下列各题⑴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它(是、不是)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平均数。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一、中国地理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

掌握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地形区。

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教学内容:中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邻国等。

中国面积和人口:总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等。

中国地形特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海岸线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地图,引起学生对我国地理的兴趣。

2) 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通过PPT展示经纬度、时区、邻国等信息。

3) 讲解中国的面积和人口:通过PPT展示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

4) 讲解中国的地形特征:通过PPT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形区的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记忆。

5. 作业布置:请学生绘制中国地形分布图,加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

二、长江与黄河1. 教学目标:了解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特点等。

掌握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等。

理解长江与黄河对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

长江与黄河的流域特点:地形、气候、水文等。

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与黄河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两大河流。

2)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通过PPT展示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信息。

3)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流域特点:通过PPT展示地形、气候、水文等信息。

4)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记忆。

5. 作业布置: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长江与黄河对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中国的气候类型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学案 美国学案

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学案 美国学案

美国学案(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美国自然地理特征。

2.美国农业生产特点。

【学习难点】美国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

【学习过程】一、领土组成:在图1中适当位置填地理事物名称:本土部分、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二、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读图2:美国位于____(东\西)半球,____(南\北)半球【纬度位置】读图2:本土主要位于30°N--50°N 之间,位于____(高、中、低)纬度, 本土大部分位于 带(五带);【海陆位置】在图2中适当位置填地理事物名称: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墨西哥湾、 国家:加拿大、墨西哥归纳美国的地理位置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形特征:1)读图3--美国地形分布图:填地理事物名称:山脉:A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河流C____________,湖泊B__________2)说一说美国本土地形分布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气候特征:根据上学期学过的内容,读美国气候图(图4),写出气候类型名称: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美 国 美国 图1 图2 图3 图4 W 美国 图1图2W80°W三、高度发达的经济:(一)经济地位:美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居世界第_____位。

(二)农业:美国是农业大国。

1.农业发展优势:本土绝大部分位于温带。

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

________ 河和_____ _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

2.农业生产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图:(1)填出农业带的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学习妙招】美国农业带——南棉北乳西灌溉,中间夹着玉米带,玉米两侧种小麦。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一、区域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2. 教学内容:地理区域的划分与特征。

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3. 教学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地理区域的特征。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区域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城市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发展的能力和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意识。

2. 教学内容: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

城市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3. 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的特点和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城市调研,收集和分析城市发展的数据。

三、人口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人口问题的能力和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口普查和人口管理意识。

2. 教学内容:人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3. 教学方法: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展示人口分布和迁移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人口普查和人口管理模拟实验。

四、自然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地球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3. 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的特点和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环境调研,收集和分析自然环境的数据。

五、经济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名师学案八年级上册地理

名师学案八年级上册地理

名师学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节单元概述【教学目标】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社会意义。

3.培养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4.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2.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请学生们自主查找地理学科的定义和内容,以及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进行讨论。

二、地理学科介绍(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地理学科定义和内容。

2.教师给予学生补充和修正,并介绍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3.学生讨论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生物学科等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地理学科的社会意义(15分钟)1.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介绍地理学科在解决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社会现实中的重要作用。

2.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理学科社会意义的看法。

四、地理学科实践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给予每个小组一个实际问题(例如:某城市的环境问题、某国家的经济发展等)。

2.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并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师做客讲座,介绍地理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和应用。

2.学生自主查找相关地理学科的书籍、论文和研究成果,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六、总结反思(5分钟)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对地理学科有更深入的认识了吗?2.你觉得地理学科对你有什么帮助?3.你在实践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七、课后作业(5分钟)1.阅读相关地理学科的资料,深入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2.完成一份小结,总结你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了解了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社会意义。

初中地理教案和学案

初中地理教案和学案

初中地理教案和学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2. 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种类、比例尺、方向等。

3. 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地球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 比例尺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各种类型的地图。

3. 比例尺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种类、比例尺、方向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讲解重点知识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重点介绍地球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 讲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图的种类、比例尺、方向等。

3. 通过示例讲解比例尺的应用,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地图,分析地图的种类、比例尺、方向等。

2. 学生互相交流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张家庭地址的地图,包括街道、楼牌号等。

2. 选择一张世界地图,标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和地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以及地图的基本知识。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分组分析地图,提高了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和地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地理教案:黄河(5篇)

地理教案:黄河(5篇)

地理教案:黄河(5篇)第一篇:地理教案:黄河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

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

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

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八年级上册地理金牌学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金牌学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金牌学案
《八年级上册地理金牌学案》是一本针对
中国八年级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的辅导资料。


书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为初中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地理学习指导。

一、内容概述
全书共分为五个单元,包括中国地理基础、气候与水文、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以及区域发展。

每个单元都详细介绍了相关地理知识,并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

此外,书中还特别注重地理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特色亮点
1. 结构清晰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安排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案例丰富
书中引入大量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注重实践
本书注重地理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4.思维培养
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人群
本书适用于八年级学生的地理学习,也可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资料。

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成绩,同时培养地理思维和综合素质。

《八年级上册地理金牌学案》是一本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的学习资料。

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能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海陆教案全册

初中地理海陆教案全册

初中地理海陆教案全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等。

(2)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能够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2. 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 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2. 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的解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一节内容,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2.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3.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4. 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等。

5.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6. 讲解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一、课堂讲解1. 继续讲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 分析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同时,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也应该得到提高。

初中地理导入部分教案

初中地理导入部分教案

初中地理导入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2. 通过导入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和地图:地球的概念、地球的形状、地图的种类和特点。

2. 地理位置:我国的地理位置、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的主要岛屿和半岛。

3. 地形和气候:我国的地形特点、我国的气候特点、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三、教学重点:1. 地球的概念和形状。

2. 地图的种类和特点。

3. 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4. 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和地图的种类。

2. 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展示地图和地形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步骤:1. 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地图的种类。

2. 讲解地球的概念和形状: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像,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特点。

3. 讲解地图的种类和特点: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讲解地图的用途和特点。

4. 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通过地图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5. 讲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通过地图和图像展示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的地形和气候对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7. 总结和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24最新-地理学案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5篇】

2024最新-地理学案 地理教学教案【优秀5篇】

地理学案地理教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地理教学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地理教学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正确说出哈萨克斯坦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矿产资源和主要工业部门。

2、使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资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3、使学生认识到工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读图等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对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分析,树立学生普遍联系的思维观点。

2、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济观。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了解哈萨克斯坦独特的内陆自然景观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

二、学法引导读图分析法、讨论综合法。

三、重点。

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哈萨克斯坦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决定其工农业分布与特点。

(二)难点哈萨克斯坦的工农业分布及其特征。

(三)解决办法通过读图、填图资料分析,分组探讨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1、哈萨克斯坦民俗录像带。

2、投影仪、“哈萨克斯坦地形”幻灯片、“哈萨克斯坦政区”图、“哈萨克斯坦农业分布和矿分布”图、“哈萨克斯坦的草原、荒漠景观”图片、地图册。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读图、填图。

2、讨论、综合分析。

3、竞赛。

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正确说出哈萨克斯坦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矿产资源和主要工业部门。

(2)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及资源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3)学生认识到工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读图等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分析,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思维观点;树立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经济观。

初中地理的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的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的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

2. 让学生掌握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等地理特征。

3. 让学生了解亚洲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4. 通过地图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亚洲的基本信息。

2. 亚洲的地理特征。

3. 亚洲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亚洲地理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2. 亚洲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准备:1. 亚洲地图。

2. 亚洲地理特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 亚洲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亚洲的基本信息,如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

2. 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地理特征,如半岛、岛屿、山脉、河流等。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理位置。

2. 利用相关图片和资料,向学生介绍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等地理特征。

3. 利用相关图片和资料,向学生介绍亚洲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亚洲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亚洲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原因。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亚洲地理特征和气候类型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醒学生注意亚洲地理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亚洲地图,标注出亚洲的主要半岛、岛屿、山脉、河流等地理特征。

2.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亚洲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地理特征的分布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地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地理学基础教学设计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和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地理学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还与社会科学紧密相关。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地理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对地球认知、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地球公民责任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地理学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地球的认知,了解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地球的构成和结构,包括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构造和板块活动等基础知识;2. 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具备解读地图和地图标志的能力;3. 了解不同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理;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参观考察和实地探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地球的构成和结构通过PPT和实物模型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层次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以及板块构造和板块活动的基本概念。

通过生动的演示和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构成和结构。

2. 地图的使用方法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给每个小组配发一幅地图。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解读地图上的符号、颜色和比例尺等信息。

随后,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出示问题,其他小组根据地图上的信息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地图解读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通过实例分析,向学生介绍不同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如,山地地貌对农业的影响、平原地貌对城市建设的影响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不同地形地貌带来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4. 实地考察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地质公园、进行地图制作和解读、走访当地社区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应用,加深对地理学的理解。

初中地理地区部分教案

初中地理地区部分教案

初中地理地区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面积。

(2)掌握亚洲的主要半岛、海陆、国家和人口分布情况。

(3)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亚洲地区的人文和自然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亚洲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面积。

(2)亚洲的主要半岛、海陆、国家和人口分布情况。

(3)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

2. 教学难点:(1)亚洲地区的人文和自然特点。

(2)亚洲地区的差异性和联系性。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亚洲地区有什么了解?亚洲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面积。

引导学生关注亚洲的主要半岛、海陆、国家和人口分布情况。

3. 课堂讲解讲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特征。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亚洲地区的人文和自然特点。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资料,分析亚洲地区的差异性和联系性。

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5. 总结提升总结亚洲地区的特点,强调亚洲地区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亚洲地区的发展和合作前景。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亚洲地区的知识。

作业可以是绘制亚洲地图、撰写亚洲地区综述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亚洲地区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以上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地理生本课堂教案

初中地理生本课堂教案

初中地理生本课堂教案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地理之云南省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云南省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云南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云南省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云南省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基本知识。

2. 教学难点:云南省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探究云南省的基本概况。

2.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云南省的特点和魅力。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云南省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4. 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云南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了解云南省的基本概况,填写学习任务单。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云南省的特点和魅力,完成学习任务单。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云南省的实例,如丽江古城、大理洱海、香格里拉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5. 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6.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4月11日,因为原来高三地理老师有招生重要任务,由我接手高三地理班。

该班高二分科后,学习成绩和纪律都不好,曾得名“塔利班”。

高三更换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班风和成绩有明显的进步,但地理成绩一直比较薄弱。

接手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时间所剩无几,高考前最多也就有30节课,不熟悉学生、不了解学习情况,能做些什么呢?盲人摸象,乃教学之大忌。

集中生智,我在最后阶段考前训练的基础上,尝试了自助式试卷讲评学案。

自己花费大量时间,针对学生考试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强化基础、解答疑难,揭示规律、强化规范,以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供学生自主选择使用。

这一对策最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高考中地理班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圆满完成了任务,地理学科也实现了完全匹配,没有拖后腿。

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成文,“自助式试卷讲评学案编制与使用”一文也发表于《地理教学》杂志,今贴出供有类似情况的同行参考。

自助式试卷讲评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三三轮复习以模拟训练和试卷讲评为主,以达到查缺补漏,强化答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的目的。

在争分夺秒的考前冲刺阶段,如何给每位学生有针对的指导,最大程度提升教学效益?在当前大班教学、计划授课的制度下,编制自助式试卷讲评学案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试卷讲评学案是在批改、分析试卷的基础上,就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学案的形式分析解题思路、强化答题规范,夯实基础知识、及时补偿
巩固。

自助式是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笔者试举例说明自助式试卷讲评学案的作用与编制方法。

二、试卷讲评学案的作用
1.解析试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出失误的原因与相关基础知识。

试题呈现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略),回答(1)、(2)题。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B)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问题分析:题目本身难度并不大,出错主要是因为审题不准、未能充分利用题目信息。

第(1)题忽略了对冰岛火山纬度位置的提示,无法正确运用气压带风带知识。

第(2)题对“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理解不准。

也有少数同学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知识掌握不牢。

学案编制:第(1)题关键在于确定冰岛所在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题干中有明确提示“北太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据此可排除掉副热带
高压带和东北风带。

冰岛位于欧洲西北部,西风才能将灰尘带到欧洲大陆。

此题提醒我们要充分利用题目提示信息。

对冰岛位置没有印象的同学,要留心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养成落实到地图上的习惯。

气压带风带图是高中地理的核心内容,不熟悉的同学需要自己绘制一遍。

第(2)题强调“这些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

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会慢慢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

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注重文字表达,需要划关键词精细审题。

2.夯实基础
对解题中暴露出的薄弱知识点,有机整合后呈现给需要的学生。

试题呈现
图1为“我国某城市某地理要素等值线分布示意图”,且图中数值a <b<c<d<e。

读图(图1)回答第(3)题。

(3)若甲为中心城区,则此示意图可能表示(AC)
A.降水量 B.人均土地面积吗 C.土地价格
D.近地面气压
图1
问题分析:部分学生对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引起的降水、气压变化不清楚,误选D项。

须将相应基础知识梳理后呈现出来,供有需要的同学研读。

学案编制:
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
①城市里由于人类排放大量热量,造成市区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称为热岛效应。

②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称为城市热力环流或城市风(图2)。

图2
③城市热力环流中因为城市地区多上升气流,降水比郊区,出现雨岛效应。

④在近地面,市区气流上升,密度(减小/增大),形成(高/低)气压;郊区形成(高/低)气压。

3.指点方法
各类地理问题有相应的解题思路,从具体试题归纳出该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授之以渔。

试题呈现
读上海与新奥尔良气候资料统计图(图3)
图3
(4)根据资料比较两城市气候特征的异同点。


同:。


同:。

问题分析:对如何分析气候特点不明确,不能从材料中有效提取信息,表述也不规范。

学案编制:
分析气候特点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
①气温:包括年平均气温高低,。

②降水:包括;季节分配是否均匀(不均匀的话集中
在何季节或月份)。

③气温与降水的配合情况。

如气候雨热同期,气候雨热不同期。

4.强化规范
区位类问题有相应的答题模板和解决路径,需要结合试题予以强化。

试题呈现
材料一:南非北部是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首都比勒陀利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全国最大的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中心。

图4为“南非主要矿产资源与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

图 4
(5)根据材料一,分析比勒陀利亚发展冶金工业的有利条件。

问题分析:答题要点少、重点不突出、语言不精炼。

学案编制:
工业区位有利条件一般概括性表述为:原料丰富、能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政策优惠、经济基础好等。

具体要答出那些点,要根据工业类型以及题目给出的支持信息。

①炼铝等有色冶金工业特别强调能源(动力)条件,属于导向型工业。

所以本题要结合试题信息答
出:。

②题目文字信息暗示的区位条件有
③地图信息暗示的区位条件有
5.迁移推广
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归纳,指点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试题呈现:
材料二:下图为“俄罗斯略图和中俄石油天然气管道路线示意图”。

(图略)
(6)中俄就能源合作达成协议,俄罗斯每年为中国至少提供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和3100万吨原油。

分析此合作项目对中俄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问题分析:对教材上西气东输知识点掌握不准,迁移运用意识不强。

学案编制:
①西气东输的意义
对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促进就业;减少樵采、保护环境。

对东部地区: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②规律总结:从三个维度,对输入区和分析。

③巩固练习:分析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工程的意义。

④拓展延伸:
A、分析从我国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影响。

B、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地区迁移的影响。

6.补偿训练
补偿训练的试题可来源于近期做过的类似题目,或者对高考真题进行精简加工。

如训练如何描述气候特点可用以下题目。

读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图5)(2011江苏高考题)
图5
(7)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

三、自助式试卷讲评学案的编写策略
增强自助式试卷讲评学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选习题
高三后期面对丰富的试卷资源,教师应精心选择与本省高考试题风格相近的试卷,考前适应性试题可以选用近年的高考真题。

凡是发给学
生的试卷,教师务必提前先做,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筛选,剔除难、偏、怪等价值不大的题目。

2.对症下药
批改试卷时,教师应该留心学生出现的问题,随手做好批注与备忘。

认真分析试卷,重点问题提前与学生个别交流,了解失误原因,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以近期做过的易错试题作补偿训练,往往更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与路径。

3.搭好支架
自助式试卷讲评学案用于学生的自学,既要提出问题或者留白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又要搭好支架保证合适的梯度,争取学生能自主完成。

最后应该提供答案,将知识落实到位。

四、结语:
自助式试卷讲评学案凝聚着教师的心血,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控制节奏,辅以资料查阅或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试卷讲评时间缩短,效率大为提高。

学生手里有讲评学案文本,便于适时复习巩固。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情不同,自助式试卷讲评学案应有差异。

教师可以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增强对本班学生的针对性。

在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重点关注临界生。

如在江苏省“3+选修”高考模式下,需关注学生选修学科与语数外的匹配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