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_胃痛

合集下载

胃痛(胃下垂)-针灸治疗学

胃痛(胃下垂)-针灸治疗学
胃痛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要 求
病例导入
刘某,男,47岁,工人。
有胃痛史近6年,胃腕痛受寒、疲劳、饮食不慎、情志不和时易 发。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前天胃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 服药物效果不好,遂来我科诊治。检查: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 患者呻吟,表情痛苦。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2.《灵枢-杂病》: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 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3.《标幽赋》: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
4.《针灸大成卷九》:腹内疼痛,内关、三 里、中脘。
病例导入
刘某,男,47岁,工人。
有胃痛史近6年,胃腕痛受寒、疲劳、饮食不慎、情志不和时易 发。当地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前天胃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 服药物效果不好,遂来我科诊治。检查: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 患者呻吟,表情痛苦。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操作
毫针常规刺。寒邪犯胃和脾胃虚寒者,可加用灸法。急性胃痛每 日治疗1〜2次,慢性胃痛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2.其他治疗
(1)穴位按压
取至阳、灵台。俯伏位,用 双手拇指按揉3〜5分钟。用 于急性胃痛。
⑵耳针
取胃、十二指肠、 脾、肝、神门、 交感。每次选用3 〜5穴,毫针刺法 或压丸法。
⑶拔罐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胃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胃痉挛、胃扭转、 胃下垂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
上腹胃腕部疼痛。若暴发疼痛,痛势 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 者为实证;痛势隐隐,痛处喜按,空腹 痛甚,纳后痛减者为虚证。
证型 (实)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 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胃疼怎么快速缓解穴位

胃疼怎么快速缓解穴位

胃疼怎么快速缓解穴位胃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不管是因为食物过多、不消化、胃溃疡、胃炎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胃疼,都对我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医院看医生,所以了解一些快速缓解胃疼的穴位,能够帮助我们在家就能够缓解疼痛,提高生活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可以缓解胃疼。

1. 臊脾腹腰穴:位于胃脾经脉上,当肋缘下第七肋间凹陷处。

用手指轻柔地按摩或者用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揉约1-2分钟,有助于舒缓胃部不适和胃疼。

在按摩过程中,如果感觉到酸胀或者胃部舒展感加强,那就是说明按摩的穴位正确。

2. 大横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距离肚脐约四横指宽度。

使用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2分钟,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疼。

3.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相当于人体的胃部位置。

使用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2分钟,有助于缓解胃痛和胃酸倒流引起的不适。

4. 天突穴:位于胸骨正中央,两侧锁骨之间隆起的部位。

使用两手的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2分钟,有助于缓解胃部肿胀和疼痛。

5. 曲池穴:位于胸部正中线,第六肋间的外侧中点。

使用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2分钟,有助于缓解胃胀食积引起的疼痛。

6. 大陵穴:位于肩胛骨与颈椎之间的肩部凹陷处。

用手指轻柔地按摩或按压该穴位,每次按摩约1-2分钟,有助于舒缓胃部不适和胃疼痛。

在按摩这些穴位时,可以选择坐着或躺着的姿势,放松身体,配合深呼吸,帮助放松和舒缓身体。

按摩时可以用力适中,以不感到疼痛为宜。

每天按摩几次,每次约1-2分钟,效果会更好。

此外,除了穴位按摩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方法缓解胃疼。

如:1. 饮用姜水:将生姜切片,用沸水冲泡,每天饮用一到两杯姜水,有助于舒缓胃部不适和胃疼痛。

2. 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过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缓解胃疼痛。

胃痛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胃痛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胃痛针灸的穴位和操作方法很多现代人三餐饮食不规律,久了之后就造成了胃病,病情发作的时候食不下咽,非常难受,有的人知道中医针灸治疗胃痛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其实还是可以试试的哦。

以下是小编推荐胃痛针灸的穴位知识,欢迎阅读!胃痛针灸的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不仅是胃之募穴,而且是八会穴之腑会,治疗胃腑之病变。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为胃之下合穴,凡胃脘部疼痛,无论虚实,均可用本穴治疗。

具有通调腑气,和胃止痛的作用。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和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具有宁心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宽胸理气等作用。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

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可用于治疗脾胃方面的病证。

胃痛针灸具体操作脾胃虚弱:以胃脘部隐隐作痛,喜按为主症。

治疗上以灸法为主,针刺用补法。

取穴上加神阙、气海、关元温中散寒。

胃阴不足:以胃脘部灼痛,饥不欲食为主。

慎用灸法,因为灸可使胃阳更盛;一般只针不灸,针刺可用补法或平补平泻。

穴位可加用内庭、血海、三阴交养阴清热,益胃止痛。

寒邪犯胃:胃脘部疼痛因感受风寒之邪而暴作,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可针灸并用,虚者用补法,实者用泻法;加神阙、胃俞、梁丘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食积伤胃:常有暴饮暴食史,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出未消化之食物,吐后痛减。

禁用灸法,若灸只会加重食滞。

针刺用泻法,在基础穴位上,加用梁门、下脘、里内庭消食化滞,行气止痛。

肝气犯胃:胃脘胀痛,可连及两肋,喜叹气,常因情志刺激而发作。

针灸用泻法;除了基础穴外,还可用肝经上输募配穴法泻肝气,即期门和太冲穴。

淤血阻滞:胃脘部刺痛,痛有定处,按之通加剧。

临床上本证一般不提倡用针刺治疗,以手术疗法为主。

如情况紧急下可用针刺治疗,但仍需注意患者是否有出血情况。

胃痛的原因1、胃寒痛:胃寒痛证见喜手按热饮,痛时持续,伴吐清水,胃寒,手足冷,脉沉迟,舌苔白腻。

针灸治疗学歌诀

针灸治疗学歌诀

1、外感头痛 北风太烈。

(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内伤头痛 【实证】北风微。

(百会,风池,头维)【虚证】北风足。

(百会,风池,足三里)2、漏肩风 阵前聊语。

(肩贞,肩前,肩髎,肩髃)3、腰痛 阿是大肠畏重。

(阿是穴,大肠俞,委中)4、痹证:(阿是穴、局部经)( 1)行痹:割血。

膈血。

(膈俞,血海)( 2)痛痹:肾元。

(肾俞,关元)( 3)着痹:足印。

足阴。

(足三里,阴陵泉)( 4)热痹:大曲。

(大椎,曲池)5、中风 【中经络】三阴天,水沟内唯剩几尺泽水。

(三阴交,水沟,内关,委中,极泉,尺泽) 【中脏腑闭证】何故十二水沟内臭气太冲。

(合谷,十二井,水沟,内关,太冲) 【中脏腑脱证】人中内元,气,神脱了。

(水沟,内关,关元,气海,神阙)6、眩晕 【实证】北风太猛冲内关。

(百会,风池,太冲,内关)【虚证】山里北风伤肝肾。

(足三里,百会,风池,肝俞,肾俞)7、不寐 神僧照印堂,四神安眠。

(神门,申脉,照海,印堂,四神聪,安眠)8、感冒 何故有太阳,缺大风。

(合谷,太阳,列缺,大椎,风池)9、胃痛 内关走三里,中脘痛。

(内关,足三里,中脘)11、痛经 【实证】三次交战,中计痴了。

【虚证】山里三叫,气海痛。

12、遗尿 大观园三次交战,中计光输。

13、蛇串疮 阿是挟击蛇。

(阿是穴,夹脊)14、扭伤(下各症都要加阿是穴)【腰部】腰痛是肾亏阳萎。

(腰痛穴,肾俞,委中)【踝部】参解秋虚。

(申脉,解溪,丘虚)【膝部】夕阳照亮细眼。

(膝阳关,梁丘,膝眼)【肩部】同漏肩风。

【肘部】天京小曲。

(天井,小海,曲池)【腕部】羊吃细骨。

(阳池,阳溪,阳谷)【髋部】边环跳,边撑扶。

(秩边,环跳,承扶)15 、耳聋,耳鸣 【实证】侠医在中渚听开会。

(侠溪,翳风,中渚,听会)【虚证】照海宫,光太稀。

(照海,听宫,太溪)16、牙痛 何故下车。

(合谷,下关,颊车)17、咽喉肿痛 【实热】何故内庭斥责关绍商。

针灸治疗学胃痛

针灸治疗学胃痛
胃阴不足
隐隐灼痛
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阴交、内庭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19页
2.其它疗法
(1)穴位按压(指针)(2)耳针: 选穴:胃、肝、下脚端、神门、脑、膈(恶心呕吐)、胰、胆(消化不良) 方法:每次取2-3穴,捻转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适合用于胃神经官能症。(3)穴位注射: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20页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治疗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6页
[辨证关键点](1)辨虚与实(2)辨寒与热(3)辨气与血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7页
辨虚实:病程长,痛处喜按,饥时痛著,纳后痛减者多属虚证。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后痛增者多属实证。 辨寒热:冷痛,喜温,泛吐清水者多属寒证,灼痛,喜凉,泛吐酸水者多属热证。 辨气血:痛呈胀痛、窜痛者,多属气滞。病程长,痛连续,固定不移刺痛者多血瘀。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37页
古代治疗经验
(一)选穴特点1.循经选穴 多项选择任脉穴。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经胃脘部;胃脘痛又常与正气亏乏、奔豚气上相关,故又多取小腹部任脉穴以补虚调气。 惯用穴为中脘、气海、关元、下脘、巨阙等。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38页
多项选择脾、胃经穴。胃脘痛与脾、胃关系最为亲密,所以古人多取脾、胃经穴给予治疗。《灵枢·经脉》中脾经“是动病”和“所生病,”即分别有“胃脘痛”和“心下急痛”之证。 惯用穴为公孙、商丘、大都、太白及足三里、乳根等。
针灸治疗学胃痛
第28页
40年来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文件总结 结论: ①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惯用穴位按使用频率高低依次为: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上脘、内关、梁门、章门、下脘、三阴交、公孙、合谷。 所选取穴位以俞募穴等病变局部穴位为主,认为可能是因为消化性溃疡属内脏疾患,而俞募配穴对内脏疾患治疗作用远远超出了四肢配穴法。也有些人经过试验证实了中脘、胃俞穴与溃疡病确实含有亲密相关性。

针刺中脘穴的功能主治

针刺中脘穴的功能主治

针刺中脘穴的功能主治
中脘穴的位置
中脘穴是人体上的一个特殊穴位,位于胸部正中线,距离胸骨下缘4寸,是人
体胃经的一部分,也属于经验穴位。

通过针刺中脘穴,可以起到调节和治疗一些疾病的作用。

针刺中脘穴的功能主治
针刺中脘穴具有许多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胃脾功能:中脘穴位于胃脾经络的相关区域,针刺中脘穴可以调
节胃脾功能,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从而改善胃肠不适、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2.缓解胃部疼痛:中脘穴是胃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通过针刺中脘穴可
以有效缓解胃部的疼痛症状,如胃痛、胃炎等,特别对于胀气引起的胃痛效果较好。

3.改善胸闷气滞:中脘穴位于胸部正中线,针刺中脘穴可以疏通气机,
缓解胸闷气滞的症状,特别对于胸部胀痛、气滞不畅等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4.调节情绪和睡眠:针刺中脘穴也可以起到调节情绪和改善睡眠的作用。

通过刺激中脘穴,可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舒缓身心压力,并且对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总结起来,针刺中脘穴的功能主治包括调节胃脾功能、缓解胃部疼痛、改善胸
闷气滞以及调节情绪和睡眠等方面。

针刺中脘穴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能量平衡,达到治疗和改善一系列相关症状的目的。

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针刺中脘穴的操作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刺
需使用消毒的针具,并注意操作技巧和力度的掌握。

不同个体和疾病状况下,针刺中脘穴的治疗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最好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医师建议进行针灸治疗。

胃 痛(教材)-针灸治疗学

胃 痛(教材)-针灸治疗学
内关—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配穴
寒邪犯胃者,加胃俞; 饮食停滞者,加下脘、梁门; 肝气犯胃者,加太冲; 气滞血瘀者。
操作
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疼痛发作时,持续行针1~3分钟, 直到痛止或缓解。
• 张生芝治疗急性胃脘痛120例,采用针刺主穴内关、中 脘、足三里。肝气犯胃型配阳陵泉、太冲,并在肝俞、 脾俞、胃俞、胆俞拔罐;脾胃虚寒型配三阴交、公孙, 针后用艾条在胃脘部施温和灸,并在大椎、脾俞、胃 俞拔罐;气滞血瘀型配膈俞、脾俞拔罐。结果:痊愈 35例,显效49例,好转3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
病性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久病亦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辨证分型】
01 辨证要点
02 证候分型
(l)辨虚与实
虚证
实证
➢一般来说,凡病程长,痛处喜按, ➢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 饥时痛著,纳后痛减者,多属虚证。 后痛增者,多属实证。
(2)辨寒与热
寒证
热证
➢凡胃脘冷痛,饮食喜温,泛吐清水 ➢凡痛呈灼痛,饮食喜凉,泛吐酸水
与现代医学相应的病症
• 本症见于现代医学之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 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以胃脘部 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病因病机】
病因
病因可由寒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体虚久病所致。
病机
基本病理变化为胃失和降,气机郁滞,不通而痛。
病位
病位在胃,而与肝、脾关系密切。因脾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 和为后天之本,两者在功能上相辅相成、脾升胃降,燥湿相济; 病理上互相影响,胃病及脾,脾病及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 而主疏泄,脾胃之升清降浊,有赖肝之疏泄有常,肝气郁结则 易于横逆犯胃。
内关、中脘均用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寒气凝滞、脾胃虚寒者,可用灸法。

针灸治疗学歌诀

针灸治疗学歌诀

针灸治疗学歌诀目录1、头痛..................................................................2、面痛..................................................................3、落枕.................................................................. 颈椎病...................................................................4、漏肩风................................................................5、肘劳..................................................................6、腰痛.................................................................. 坐骨神经痛...............................................................7、痹证..................................................................8、中风..................................................................9、眩晕.................................................................. 高血压...................................................................10、面瘫.................................................................11、痿证.................................................................12、痫病:...............................................................13、癫狂................................................................. 癫病..................................................................... 狂病.....................................................................14、颤证.................................................................15、不寐.................................................................17、痴呆.................................................................18、心悸.................................................................19、感冒.................................................................20、咳嗽.................................................................21、哮喘.................................................................22、呕吐.................................................................23、胃痛.................................................................24、腹痛.................................................................25、胁痛.................................................................26、泄泻.................................................................27、痢疾.................................................................28、便秘.................................................................29、阳痿.................................................................30、癃闭.................................................................31、消渴.................................................................32、月经不调.............................................................33、痛经.................................................................34、经闭.................................................................35、崩漏.................................................................36、绝经前后诸症.........................................................37、胎位不正.............................................................39、带下病...............................................................40、不孕症...............................................................41、缺乳.................................................................42、遗尿.................................................................43、小儿惊风.............................................................44、小儿积滞.............................................................45、小儿脑性瘫痪.........................................................46、注意力缺陷多动症.....................................................47、瘾疹.................................................................48、蛇串疮...............................................................49、神经性皮炎...........................................................50、斑秃.................................................................51、痄腮.................................................................52、乳痈.................................................................53、肠痈.................................................................54、痔疮.................................................................55、扭伤.................................................................56、腱鞘囊肿............................................................. 57,目赤肿痛.............................................................58、麦粒肿...............................................................59、近视.................................................................61、鼻渊.................................................................62、牙痛.................................................................63、咽喉肿痛.............................................................64、晕厥.................................................................65、虚脱.................................................................66、高热.................................................................67、内脏绞痛.............................................................68、肥胖症...............................................................69、戒断综合征...........................................................70、慢性疲劳综合征....................................................... 丄丅×│○△↓※补法:┬泻法:⊥平补平泻:∣三棱针刺血:↓艾条灸:×艾炷灸3壮:△3 温针灸: 拔罐:○皮肤针:※皮内针: 电针:IN 穴注:IM在针灸处方中,上述符号直接在腧穴后面。

胃痛的一些针灸疗法

胃痛的一些针灸疗法

胃痛的一些针灸疗法第一方♦主治:胃痛。

♦取穴:素髎。

在鼻之尖端。

手法:用毫针直刺二至三分,不捻转,一般可立即缓解疼痛。

按倍:素髎为督脉腧穴,一般此穴多用于昏迷急救;而在实践中,用于急性胃脘胀痛或挛缩痛效果颇佳。

第二方♦主治:胃胀痛。

♦取穴:外膝眼。

即犊鼻穴。

屈膝,在髌骨外侧凹陷中。

手法:患者仰卧,两腿平伸。

用银针捻转刺入,待有麻酸感觉为宜。

男左女右,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小时。

按语:外膝眼属足阳明胃经腧穴。

此方即为本经经穴主治本经症候。

第三方♦主治:胃痉挛。

♦取穴:劳宫。

在屈指握拳时,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

手法:用毫针直刺三至五分,速刺轻捻,留针 10 分钟。

按语:劳宫为手厥阴之荥穴,对肝气犯胃所致胃痉挛者效果较佳。

第四方♦主治:胃口痛。

♦取穴:鸠尾。

在剑突下,相当于脐上七寸。

♦手法:用毫针直刺,乘患者吸气时进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

♦按语 ::鸠尾为任脉经的络穴。

治疗功能:一是沟通腹部经气;二是属局部取穴,可主治局部体表或邻近内脏疾患之故。

5. 中脘一针,透刺六穴操作方法:中脘穴常规消毒,用2~2. 5寸毫针,垂直刺人,进针约1~1. 5寸深,有针感出现为度。

然后将针退至皮下,扳倒针体用斜刺,或横刺的角度透刺上脘,深度约1~1. 5寸,至上脘穴有针感出现为度。

再将针体退至皮下,翻转针体向下透刺建里,针感向肚脐周围传导,留针2~3分钟。

复将针退至皮下,分别向左右两侧透刺阴都、梁门,深度约1. 5~2寸,要求针感向上腹部、两胁下放散。

中脘一针向四周透刺六穴,此六穴均在胃体之局部,是治疗脾胃病的要穴。

集众穴之功效于一针之下,使上腹部均有针感,刺激量大。

对于胃炎、胃痉挛,以及其他胃部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明显效果。

6、深刺中脘,配合他穴(1) 急性胃脘痛,选穴①中脘、肝俞、足三里。

②膈俞、胃俞。

(2) 慢性胃脘痛,选穴①中脘、脾俞。

②胃俞、身柱。

针刺手法:深刺中脘穴。

患者仰卧位,双膝屈起,腹部放松,随呼吸缓慢进针,将针刺人腹壁,再将前胃壁刺穿,针尖顶到后胃壁为止。

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胃痛经验

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胃痛经验

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胃痛经验标签:名医经验;刘家瑛;针灸;胃痛刘家瑛是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侨办、海外交流协会中医专家组成员,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40余年。

刘师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痛证,尤其是对胃痛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造诣颇深。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与工作,收获良多。

现将老师治疗胃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慎审周全胃痛,又称“胃脘痛”、“胃气痛”。

其临床表现有急性与慢性之分。

急性胃痛大多猝然而引起,于数小时或数天内缓解。

慢性胃痛往往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年累月不愈。

刘师认为:急、慢性胃痛通常是以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外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而引发生成。

大致可分4个阶段:(1)胃痛初起,可致脾胃轻伤,影响脾胃气机升降与运化,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肝气犯胃,饮食停滞;(2)胃痛中期,进一步损伤脾胃,使脾胃愈虚,气血运行不畅,其病机可演变为肝胃郁热,寒热错杂,气滞血瘀;(3)若胃痛久病伤络,此时病机演变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气、血、痰、瘀互结,胃络瘀滞不通;(4)当脾胃素虚,病痛迁延不愈之时,主要表现除肝胃气滞、气阴耗伤之症状外,已演变为瘀毒交阻、脾胃虚寒之严重症候[1-2]。

针灸临床治疗胃痛等同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扭转、胃神经官能症,胰腺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临证可相互参考。

刘师强调,胃痛只是一个症状,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累而导致胃失和降,产生胃痛。

临床以病邪阻滞,气机不利,营血凝涩为多见[3]。

在新世纪赋予的责任重重压力之下,胃痛也会因忧思恼怒而发,因饥饱失常而作,因寒热不适而犯。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竞争意识强烈,加之长久的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导致了胃肠道平滑肌舒缩异常,使胃痛患者疾病虚实夹杂,症状多变,且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呈阵发性剧烈绞痛,或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

针灸治疗胃痛的专长综述范文

针灸治疗胃痛的专长综述范文

英文版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Acupuncture's Expertise in Treating GastralgiaAcupuncture,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ractice, has gained increasing recognition in the Western world for its effectiveness in treating a wide range of conditions, including gastralgia, commonly known as stomach pain. Gastralgia can arise from various causes, such as indigestion, gastritis, ulcers,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can manifest as symptoms like abdominal pain, burning sensation, cramping, and bloating.Acupuncturists believe that gastralgia results from an imbalance in the body's qi energy flow and blood circulation. Acupuncture aims to restore this balance by inserting fine needles into specific acupuncture points on the body. These points are located along energy pathways called meridians, which are believed to connect various organs and body systems.By stimulating these acupuncture points, acupuncture helps to:Regulate the digestive systemReduce inflammationRelieve muscle spasmsImprove blood flow to the stomachPromote the release of pain-relieving hormonesNumer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acupuncture's effectiveness in treating gastralgia. A review of 11 clinical trials found that acupunctu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everity of stomach pain, nausea, and vomit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gastritis. Another study showed that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medication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medication alone in relieving symptoms of chronic gastritis.Acupunctur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 safe and well-tolerated treatment. 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consult with a qualified and experienced acupuncturist to ensure prop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per inser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acupuncture needles are essential to avoid potential side effects.中文翻译针灸治疗胃痛的专长综述范文针灸,一种传统中医实践,因其在治疗各种疾病,包括胃痛方面的疗效而在西方世界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治疗胃痛的克星——尺胃穴

治疗胃痛的克星——尺胃穴

治疗泄泻
急性泄泻
急性泄泻多由饮食不当、感染等引起。刺激尺胃穴可以帮助调整胃肠道功能,缓 解腹泻症状。
慢性泄泻
慢性泄泻多由于慢性肠炎、肠道菌群失调等引起。刺激尺胃穴可以帮助改善肠道 功能,从而缓解慢性泄泻。
03
尺胃穴的针灸方法
针灸前的准备
01
02
03
诊断明确
对于胃痛患者,首先需要 明确诊断,排除严重疾病 如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 孔等。
针灸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 注意事项 • 针灸前应告知患者针灸可能带来的不适感,如疼痛
、酸胀等。 • 针灸过程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以免影响
针灸效果。 • 针灸后应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 禁忌 • 对于孕妇、儿童、体质虚弱者应慎用针灸疗法。 • 对于急性炎症、感染、皮肤破损等患者应禁用针灸
患者准备
患者需要排空膀胱,取仰 卧位,双腿自然放松。
医生准备
医生需要洗净双手,选择 合适的针灸针和消毒棉球 。
针灸的穴位选择和针刺方法
尺胃穴定位
尺胃穴位于上腹部,脐中 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处。
针刺方法
医生用右手持针,快速刺 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进 针,深度约为1-1.5寸。
针刺方向
根据穴位定位,针刺方向 应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 垂直进针。
尺胃穴的名称和定位在历代医书中均有传承和记载,如今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仍广泛应用。
尺胃穴的定位和分布
尺胃穴位于上腹部 ,脐中上3寸,前正 中线旁开2寸处。
左右各有一穴,共 计两穴。
分布区域为胸骨下 缘与肚脐连线的中 点向两侧旁开2寸处 。
尺胃穴的功效和作用
尺胃穴具有疏肝和胃、降逆止痛的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泄泻等胃 肠道疾病。

针灸学——胃痛便秘泄泻

针灸学——胃痛便秘泄泻

针灸学——胃痛便秘泄泻1.治疗饮食伤胃型胃痛,除主穴外,还应加用A. 三阴交、内庭B. 膈俞、三阴交C. 胃俞、脾俞D. 天枢、梁门E. 期门、太冲2.治疗便秘的主穴,除天枢外,还有A. 神阙、足三里、公孙B. 支沟、大肠俞、上巨虚C. 上巨虚、阴陵泉、水分D. 支沟、下脘、关元E. 支沟、足三里、中脘3.患者大便排出困难,腹中冷痛,面色㿠白,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除主穴外,还应加用A. 合谷、内庭B. 太冲、中脘C. 脾俞、气海D. 神阙、关元E. 足三里、气海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治疗饮食伤胃型胃痛,除主穴外,还应加用天枢、梁门。

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治疗便秘的主穴,除天枢外,还有支沟、大肠俞、上巨虚。

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大便艰涩,腹部拘急冷痛,畏寒喜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为冷秘。

配神阙、关元。

细目十九胃痛要点一胃痛的辨证要点胃痛与寒邪客胃、伙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也有关。

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胃腑,使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胃痛。

胃痛以实证多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主症实证病势较急,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食后痛增;虚证病势较缓,痛势较轻,痛处喜按,空腹痛甚。

若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客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痛减,苔厚腻,脉滑者为饮食伤胃;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嗳气泛酸,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胃痛如刺,痛有定处,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者为瘀血停胃。

胃脘隐痛喜暖,泛吐清水,神疲肢倦,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千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胃阴不足。

要点二胃痛的治法和胃止痛。

针刺中脘穴治疗胃痛83例

针刺中脘穴治疗胃痛83例

针刺中脘穴治疗胃痛83例金鹏;白慧宁;王建忠【摘要】@@ 2009年1月1日~12月1日,我们针刺中脘穴治疗胃痛83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rn一般资料rn本组资料共83例,年龄20~42岁,平均25.6岁;病程0.5~3天.临床表现为胃痛不适,常伴有胀满、嗳气、反酸、打嗝、恶心、呕吐等症状.rn治疗方法rn针刺穴位:传统腧穴中脘穴.<针灸甲乙经>中载:在上脘下1寸,居于蔽骨与脐之中.【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年(卷),期】2011(019)008【总页数】1页(P16)【作者】金鹏;白慧宁;王建忠【作者单位】69231部队卫生队,新疆,独山子,833600;69231部队卫生队,新疆,独山子,833600;69231部队卫生队,新疆,独山子,833600【正文语种】中文2009年1月1日~12月1日,我们针刺中脘穴治疗胃痛83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83例,年龄20~42岁,平均 25.6岁;病程0.5~3天。

临床表现为胃痛不适,常伴有胀满、嗳气、反酸、打嗝、恶心、呕吐等症状。

治疗方法针刺穴位:传统腧穴中脘穴。

《针灸甲乙经》中载:在上脘下1寸,居于蔽骨与脐之中。

取穴方法:取仰卧位。

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当胸骨体下缘与脐中连线的中点。

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迅速准确地刺入1.5寸左右,行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待出现针感后留针20~30 min,其间每5 min行针1次,行针时间以30 s为宜。

待胃痛明显好转后,令病人吸气收腹,再慢慢放松腹肌,如此反复进行5~10次。

胃畏寒者,可加艾条灸,效果更佳。

如身边无针,可以指代针压此穴3~5 min,同样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治疗结果1次治愈(疼痛消失)28例,2~3治愈42例,4次以上治愈13例,所治83例均治愈,总有效率为100%。

典型病例患者,男,21岁。

因胃痛半天,于2009年10月21日就诊。

临床检查:腹部平软,无腹肌紧张,剑突下胃部有触压痛,舌苔暗红,舌中心区有裂纹,苔厚,脉沉紧,诊断为胃痉挛。

【临床验案】五门十变针法运用——胃脘疼痛

【临床验案】五门十变针法运用——胃脘疼痛

【临床验案】五门十变针法运用——胃脘疼痛作者:胡追成导言:4月8日,应象邀请胡追成老师为大家做了一场“五门十变针法及临床应用”的讲座,其间通过分享几个典型案例,展示了五门十变的应用及疗效。

本文所整理的医案为互合法的运用,供大家学习参考。

【医案】基本资料患者何xx,女,47岁2016.6.23就诊主诉胃脘疼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2年余, 1个多月前因劳累过度,胃痛发作,在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后,予口服阿莫西林、甲硝唑和奥美拉唑治疗,疼痛缓解大半,但是一直未消除,听闻针灸可以治疗胃痛,遂至我处就诊,症见:胃脘疼痛,自觉有牵扯感,过饱及受凉则加重,纳差失眠,二便如常,PE:神清气平,精神尚可,腹软,剑突下压痛。

诊断中医:胃痛。

西医:慢性胃炎。

治疗先针刺梁丘穴,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守气半分钟,自觉疼痛无明显好转,5分钟后疼痛依然,再加刺双侧足三里,手法同前,留针20分钟,胃痛还是缓解不明显。

根据五门十变互合法,取双侧太溪穴,针刺得气后,患者觉胃部牵拉疼痛感骤然缓解,留针至5分钟时,疼痛已经减轻一半以上,20分钟后取针,患者自觉疼痛消失,只有剑突下重按时才有些许疼痛,嘱隔日一次,如此取太溪针刺,总共治疗三次疼痛消失,剑突下亦无压痛。

嘱避风寒,畅情志,节饮食,勿过劳,防止复发。

疗效痊愈。

胡追成:针灸推拿学博士。

推崇古法针灸,提倡中西互参,临床喜用对应平衡针法及董氏奇穴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融经络、全息及解剖于一体,对肩周炎、落枕、颈椎病、膝骨关节炎、急慢性腰扭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痛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倡精简用针,常有下针即痛减或即时止痛之病例治验。

对慢性鼻咽炎、难治性眼底病(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青光眼及眼底出血等)、急迫性或压力性尿失禁、妇科疾病(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中风后遗症等疑难杂病的针药结合治疗也略有心得。

胃痛的针灸治疗

胃痛的针灸治疗

胃痛的针灸治疗第一篇:胃痛的针灸治疗胃痛的针灸治疗摘要: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其病因复杂,由外感六淫之气、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素体脾胃虚弱等引起,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针灸治疗有效病种之一,临床上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分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阻胃、胃阴亏耗等证,根据“不通则痛,不荣则通”的理论,本病针灸治疗当以和胃理气止痛为基本原则,当分清寒热虚实,辨别病位,采用相应的治法才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痛;辩证;针灸;选穴Abstract:stomachache,also called epigastric pain,It’s main symptom is pain over the epigastrium at stomach region.The etiology is very complex.it is believed that stomachache is caused by the feeling ambition internal injured, inappropriate drinking or eating, weakened spleen and stomach, and so on.Stomachache is a kind of common ailment and frequently encountered disease, which acupunctur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therapeutic modalities.It’s divided into syndrome of cold pathogen attacking、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eating and drinking、syndrome of a hepatic qi attacking stomach、syndrome of damp-heat in the stomach、syndrome of stomach-yin of deficiency、etc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tiological factors in clinic.According to tcm athogenesis of pain from “hindering pain” and “deficiency pain”.Regulating qi-flowing for harmonizing stomach is fundamental principle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On acupoints selection need to realize the differences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 and cold and heat.Tre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various severity of injuries can have abetter effect in treating disease.Key words: stomachache、dialectic、acupuncture、acupoints selected胃痛,是临床常见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特征[1],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克星——尺胃穴

胃痛的克星——尺胃穴

胃痛的克星——尺胃穴胃痛的克星——尺胃穴非我原创,转载论坛,抛砖引玉,仅供参考胃痛有许多原因引起的,许多人都有胃痛的经历,那种痛令人难以忘记。

现在我告诉你一个穴位,无论是那种胃病一用都会立马见效,这个穴位就叫尺胃。

尺胃穴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高树中的教授发现的。

高教授也是学校针灸推拿学院的院长,非常擅长单穴治病。

几年前,高教授因为工作过于劳累,患上了胃病。

有时疼得非常明显,由于高老本人是研究针灸的大家,于是便想找出一种简单又有效的针灸方法来治疗胃痛。

经长期研究古籍并在临床上的不断探索实践,终于,发现了这个治疗胃痛效果很好的穴位,并命名为尺胃穴。

胃痛的人,都可以在尺胃穴上找到压痛点或摸到条索状物等反应点,就在这个穴位上扎一针,很快就可以见到效果。

一般的穴位都是对称的,而尺胃穴不同,它只存在于右侧手臂,在太渊穴与尺泽穴连线中点处,也就是大概整个前手臂的中点位置。

胃疼的时候,尺胃穴这里会感觉压痛,或者在这里会摸到条索状物。

胃痛时,在尺胃穴上用力掐按,直到有酸麻胀痛的感觉为止。

如果你或者家人有足够的经验,可以用针就更好了:买一次性针灸针(最好用1或1.5寸的)、医用酒精、棉签等。

在尺胃穴及周围消毒,自己的手指也要消毒,捏一根刚取出的无菌针,扎下去。

轻轻的提插捻转。

当然,这个步骤最好有专门的医生来操作,免得自己在操作的时候出现晕针等不好的状况。

然后你就会发现刚才要命的胃痛现在竟消失的无影无踪。

中药贴脐敷脚心、胃寒胃痛立减轻非我原创,转载论坛,抛砖引玉,仅供参考作者:曾乐奶奶说,肚脐和脚底的涌泉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对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穴位给药是中国先人的创造和发现,也是世界医学外用给药的重要创见,这种治疗方法既方便了治疗,又避免了药物通过肝肾而加重肝肾负担,通过穴位给药既经济,药物的作用又直接。

比打针静脉给药安全且更有效果。

奶奶说,那还是一九六0年的时候,她接待了一位胃寒患者,这位患者胃不好,是一位大学教师,特别地怕寒,只要一受凉,他就感觉胃痛,时泛清水,喜暖喜按,进食后症状改变,但消化功能差,不能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分型
肝气犯胃:胃脘胀满,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吞 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心烦易怒, 喜太息。苔薄白,脉弦。
淤血停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或有呕血黑便。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辨证分型
脾胃虚寒:泛吐清水,喜暖胃寒,大便溏,神疲乏力,或 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
胃阴不足: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饮食,口燥咽干, 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
辨证要点
主症:上腹胃脘部疼痛。 若暴发疼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
纳后痛增者为实证; 痛势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者为
虚证;
辨证分型
寒邪犯胃: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寒喜暖, 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饮食伤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 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针灸治疗学 胃痛
定义
胃痛指上腹胃脘部发生的疼痛,又称“胃脘痛”。古代文 献中的“心痛”“心下痛”。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 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肝、 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 胃失温养。无论是胃腑本身病变还是其他脏腑的 你关系均影响到胃腑,使胃络不通或胃失温煦濡 养。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和胃止痛。 主穴:中脘 足三里 内关 公孙 配穴:
寒邪犯胃配梁丘、胃俞; 饮食伤胃配下脘、梁门; 肝气犯胃配太冲、期门; 淤血停胃配三阴交; 脾胃虚寒配脾俞、关元; 胃阴不足配胃俞、内庭。
其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疗
穴位按压:取至阳、灵台。 耳针:取胃、十二指肠、肝、脾、神门、交感。 拔罐:取中脘、脾俞、胃俞、肝俞、至阳。 穴位注射:取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
按语
针灸对胃脘疼痛治疗效果较好,尤 其对胃痉挛所致的胃痛效果明显。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