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1
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地球科学概论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二、宇宙中天体的 相对位置
天球是为了研究 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 和运动引进的一个假 想的圆球,它的球心 就是观测者所在的地 球的中心,它的半径 是无穷大的。 这样,地球以外 的天体在天球上都有 各自的投影位置。
图1-2 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
地球的自转轴无限延长, 同天球球面相交于两点, 这叫做天极;与地球的南 、北极方向相同的两个极 分别称为南天极和北天极 。地球赤道平面无限扩大 ,同天球相交的大圆,叫 做天赤道。有了天极和天 赤道,天球就可以定出自 己的经线和纬线,分别称 为赤经和赤纬。于是,人 们说明天体在天球上投影 的位置就方便了。
公元前3世纪 吕不韦 主持编成的《吕氏春秋》解释 天圆地方
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 善于运用逻辑方法思维的古希腊人,率先 提出了大地是一个圆球的想法。 我国东汉张衡(78 ~139年)观测中发现 月蚀的阴影边缘总是弧形的,证明大地 是圆的。
天地之体,形如鸟卵
-张衡
1519年9月由麦哲伦(Magalhhaes)率 领的船队,从西班牙,环球航行成功
定义为围绕太阳运转、自 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 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 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 物体的天体。
上述8大行星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发现的。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C.Tombaugh)在海王星外 侧发现了冥王星,于是在过去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冥 王星一直被当作第9大行星。
然而,冥王星的直径只 有2300km左右,比月球 还要小。 其许多天文学特征也 与8大行星有较大的差异 。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太 阳系先后发现了一些大 小和质量近似或超过冥 王星的天体,使冥王星 的行星地位受到了广泛 置疑。 因此,该届国际天文 学联合会大会依据新的 行星定义,将冥王星降 级为“矮行星”。
地球科学概论 宇宙中的地球
③爆发变星:因星体本身的爆发而使得光度突然 增强的变星,进一步可分为新星和超新星。 新星:普通爆发的变星
超新星:比新星爆发更为剧烈的变星。有的学
者认为超新星的爆发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
(3)巨星:指体积大、密度低而具有很高光度的恒星。 (4)白矮星:指体积小、密度高而具有很低光度的恒星。
巨星和白矮星都是恒星演化的晚期阶段的产物
(一)恒星
3 恒星的种类:据光度等级可划分为 4 种:
(1)恒星:把光度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变的大多数恒星
称为恒星,如太阳属此类。
(2)变星:把光度在几年、几日甚至几小时内发生明
显变化的、特别是周期性变化的恒星称为变星。变星可
分为三类:几何变星、脉动变星、爆发变星。 ①几何变星:因几何位臵变化而发生变光现象的变星。 ②脉动变星:因星体本身周期性膨胀和收缩而使得光度 发生变化的变星 。
第三节 地球的形态、大小和表面特征
二 地球的表面特征 (一)大陆的地形特征 可分为 5 种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1山地(mountains): 指海拔在500m以上的隆起高地。按高 程和地形起伏特征可分为3类:500~1000m称为低山,1000~ 3500m为中山,3500m以上称为高山。
二 地球的表面特征 (二)海底地形 主要有大陆边缘、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三大地形单元 1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之间的宽广地带,包括 5 种地形单元 :(1)大陆架(2)大陆坡(3)大陆基 (4)岛弧 (5)海沟 (1)大陆架:是指大陆的水下延伸部分。 特点:海底坡度平缓,平均0.10 ,一般小于0.30 ,水深平均 130m,最深达550m,一般<200m。
(2)星际尘埃:指微小的固体质点,占星际物质总质量的10%,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是为地学类相关专业编写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用书。
全书共19章,包括宇宙与行星地质学、元素与矿物、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地质年代和地球演化史、地震与地球层圈、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风化与剥蚀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与冰川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与海洋地质学、湖泊与沼泽、风与荒漠、块体运动、人类生存与地球环境等内容。
地球科学概论
一、相对地质年代概念、确定原理、地质年代表。
答:相对地质年代概念:地质时间系统最初主要是根据各种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即形成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来的,陈为相对地质年代。
它只表示顺序,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
用测定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方法确定岩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求得的为岩石绝对年龄,即绝对地质年代。
确定原理: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和喷出岩等成层产出的岩石,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沉积或喷发物质层层叠臵,较老的岩层一定在下面,较新的岩层一定在上面。
即使以后受构造运动影响,岩层发生变形变位,只要二者未分开,未倒转,上面的岩层一定比下面的新。
2、化石层序率:就是利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化石(生物遗体或遗迹)是否相同来对比不同地区的岩层是否属于同一时代。
化石是岩层中保留的古生物记录。
生物进化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的,因此可利用一些演化较快、存在时间短、分布较广泛、特征较明显的生物化石种(标准化石)或生物化石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的依据。
每一地质时代以某种标准化石或或是组合作为标志。
3、地质体和地质界面的相互关系: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岩浆岩,①一种岩浆岩穿插、关入另一种岩石,则明显北穿插的岩石形成较早。
②岩浆岩周围的“围岩”如在接触带附近有受焙烤、变质等现象,也表明围岩形成在现,演讲侵入在后。
③捕虏体为岩浆中捕获的周围岩石碎块,也可以帮助解决相对时代关系。
③沉积岩中砾岩中的砾石所代表的岩石一定比砾岩生成的早。
⑤也可推广用于一般地质界面。
如:根据断裂间的切割关系确定不同断裂形成的顺序等。
在实际地质工作中,也总是首先将各种沉积岩的相对年代确定下来,然后以其作为时间的已知标志,去分析判别其他岩石和地质事件的相对年代。
地层为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成层岩石组合,包括沉积岩、喷出岩和变质岩。
界、系、统与代、纪、世对应,是国际统一的,以一定的古生物特征为标准。
称为国际性地层单位。
二、滨海带地质作用答:滨海带: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地带,为海陆交互相。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和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地球的大气、水体、陆地以及生物圈等各个方面。
本文档将介绍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地球科学的定义和历史地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通过分析地球的内部和外部过程,揭示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和性质。
地球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人通过观察和实践,对地球的形成和现象做出了一些探索。
随着科学的进步,地球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到了20世纪,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地球科学也逐渐形成了现代地球科学的基础。
二、地球科学的主要内容地球科学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学科领域,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和地理学。
下面将对每个学科领域进行简要介绍。
2.1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岩石和地质过程的学科。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岩石的形成、变质和变形等过程,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
地质学还研究岩石中的化石,揭示地球上古生物的生活和演化过程。
2.2 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及其运动、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学科。
气象学家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预测天气状况和气候变化。
气象学还研究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等现象。
2.3 海洋学海洋学是研究海洋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
海洋学家研究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了解海洋的运动和动力系统。
海洋学还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
2.4 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特征、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地理学家研究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了解地球的地貌、气候、生物和人文特征。
地理学还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三、地球科学的意义和应用地球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首先,地球科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过程和自然环境的特征,促进对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能量和运动规律。
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
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它主要关注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个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包括固体地球、液体地球和气体地球。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揭示了地球的起源、演化和运动规律。
在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征。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由各种岩石和矿物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具有不同的厚度和组成。
接着,地球科学概论涉及地表形态和地貌的研究。
地表形态是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等。
地貌是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是地球地表的地貌特征。
地表形态和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构造运动、水体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表形态和地貌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质历史。
此外,地球科学概论还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天气变化。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方面的变化。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期的大气状况,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地球的气候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大气成分等。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气象系统。
最后,地球科学概论还研究地球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地球科学概论 第一章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星云。
天体系统:按照一定的系统和规律,相互吸 引和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天体系
统,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
一、宇宙 - 1. 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
星 云
相撞星系
一、宇宙-1. 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
水星
金星
一、宇宙-1. 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
月 球
一、宇宙-1. 宇宙中的天体和物质
天球:以地球球心为圆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球 体,用于反映天 体在天空中的位
置和相对运动关系 星座:天球上具有自已独特形状并占据一定空间 的恒星群落。
二、银河系与太阳系
1. 银河系 由包括太阳在内的大约1400亿颗恒星和大量星际 物质组成的庞大螺旋状星系,侧面看呈中间厚边 缘薄的扁饼形,正面看呈旋涡状。
与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因而月球总是
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四、地球的形状
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形状的测量——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
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6年-公元前195年)
他测得的地球的周长 为39500km,这与近 代的测定值40025km 相当按近,换算成地
太
阳
光
7.
线
2
m
亚历山大港
92
银河系侧视图
螺旋星系M83,它的大 小和形状都类似银河系
二、银河系与太阳系
2. 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统,主 要由八大行星(由里向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和众多的小行星、 卫星、慧星和陨星等组成。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和类木行星(木、土、天、海)。
四、地球的形状
2. 地球表面起伏不平,陆地和海底均如此。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 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 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 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是指因地球的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的气体圈层。
大气圈中的气体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上18km的范围内,往上气体变得极为稀薄。
由地表往上可分为五个次级圈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扩散层(散逸层)。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
表现为强烈的对流。
风、霜、雨、雪、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
大气呈水平运动。
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无天气现象。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
大气呈对流运动。
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
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反射无线电波。
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
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
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大范围的运动状态。
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大气周而复始的运动特点。
(蓝色的天空:这是由于大气中一些非常细小物质成分,如气体、粉尘等,它们的直径较阳光的波长小得多,因此,蓝色的散射量较之于其它任何一种颜色能更多的被选择散射。
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 地球自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作用于地表一切运动物体的力。
结果是沿前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2、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水体构成的连续圈层。
水循环的方式有:海洋与大陆间的循环;地表与地下间的循环;生物体与周围空间的循环;圈与大气圈间的循环。
3、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地球表面特征1、大陆地形丘陵(高低不平,相对高程在200米以下的小山丘。
)平原(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高原(海拔高程在600米以上表面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是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平原或丘陵)的地区。
)洼地(陆地上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区(如新疆鲁克沁洼地为-155m))2、海底地形三大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1)、大陆边缘:2)、大洋盆地(海洋的主体部分)3)、洋中脊(屹立于大洋底部的巨大“山脉”延伸于各大洋。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为了保护它,人类做出了种种努力,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地球。
但是,这些行为都必须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并且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
一、自然环境资源系统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致使环境污染和破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日益加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因此,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
1、自然环境资源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因素。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工业迅速发展,各类污染排放量越来越多,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加上不合理地开发,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各类矿山及尾矿的贮量也越来越大,并将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工业废气、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后,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中藻类等植物疯狂滋长,水面发臭,鱼虾死亡,水生动物的生命受到威胁;许多城市缺乏必要的生活和卫生垃圾的处理设施,任其随意倾倒,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在农田施用农药,杀死了害虫,破坏了天敌,而杀伤了益虫。
土壤的污染更为普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超标的农田减产几乎达到50%。
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极大关注。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把眼睛紧紧盯着自然资源,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目前,地球上许多资源已经枯竭,或者数量减少。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世界上很多物种就会灭绝。
地球承载着人类,承载着生命,它的资源总有用尽的时候,然而,为了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她。
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有充足的食物,更能满足我们的生存。
四、社会调控系统。
人类通过调节可控制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
一般说来,可分为两种方式: 1、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主要是指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实施的干预和调节。
它通过法律、法规来协调社会各部门的利益关系。
在自然环境问题上,还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行政管理。
例如对水、大气、海洋、森林等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对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耕地、矿产、水流、交通等建设项目的审批和实施等,都要受到宏观调控的制约。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要点(地质学专业使用)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举例。
2.地质学的定义。
地质学大约从何时开始诞生?依据?3.举例说明地质学的两大目的(索宝与防害)。
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特征:大自然是实验室与博物馆,对基础学科的依赖与促进,现实主义原则(将今论古与以古鉴今)。
5.均变论的要点和代表人物。
6.地质作用及其能:内力地质作用(地点,主要能)、外力地质作用(地点,主要能),辅助能。
第二章宇宙与行星地质学1.宇宙、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的基本概念。
2.太阳系的七大类成员。
3.行星的定义,“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与大小次序(冥王星的特殊性与地位)。
4.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的基本特点与差异。
5.自转方向相反的行星(据表2.2)、自转轴与黄道面交角特大的行星。
解释原因。
6.公转轨道偏心率大的两个行星。
7.内外行星的密度差异,密度最大的星球是哪个?密度是多少?8.为什么地球现在是最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9.小行星的轨道位置、成因。
为什么形状特殊?补充火星探索最新进展(水)?10 彗星的基本特征(头、尾、核、发等),彗星在天空中的方向及其原因。
11 月亮的地理组成:月海、月陆、月壤、撞击坑等。
补充月球含水的最新成果?12 陨石与流星:陨石的分类及其组成(铁、石、石铁;球粒、非球粒)。
13 为什么月球表面岩石和陨石的年龄可以达到45.5—46亿年,而地球表面的岩石基本上都小于42亿年?14 太阳的表面温度。
为什么月壤中保存了氢离子,而地球表面土壤中却不能?15 太阳系的几个有趣的规律:Titius—Bode Rule与行星轨道分布;万有引力;Kepler’s 三个定律: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
用行星的某些规律解释上述定律。
16 太阳系起源最著名的假说—星云说。
17 地球的形状特点。
用两极与赤道半径的差异说明之。
给出自己的解释。
第三章元素与矿物1.元素的基本概念:原子、质子、中子、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半衰期。
地球科学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主要参考书目
1.地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缪启龙,2007,第3版。 2.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汪新文等,1999,第1版。 3.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陶世龙等,2012,第2版。 4.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本培等,2000,第1版。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1.2 地球科学的特点 1.3 地球科学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课堂回顾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球科学以地球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 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科学的任务是什么?
正确认识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自身发展规律; 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有效防治自然灾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理解并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2)理解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
(3)理解并掌握地球科学的特点; (4)了解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重点: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难点:地球科学的特点。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岩石圈
冰雪圈
地球系统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地球科学以地球整体作为研 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 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 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 、地幔和地核)、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 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 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地 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并预 测其未来行为的唯一科学。
人口爆炸:
公元元年2.5亿(中 国西汉末期0.6亿)
1945年25亿(中国 4.6亿)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一、试述地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并分析其原因。
加上元古宙末期伊迪卡拉动物群的突然消失,则一共有7次大规模绝灭事件。
这7次集群绝灭事件发生在:元古宙末(650Ma)、寒武纪末(495Ma)、奥陶纪末(435Ma)、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末(365Ma)、二叠纪末(251Ma)、三叠纪末(203Ma)和白垩纪末(65Ma)。
根据生物绝灭规模大小,显生宙以来最重大的绝灭事件发生在二叠-三叠纪之交和白垩-第三纪之交,正好相当于古生代-中生代和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史发展重大转折时期。
1、奥陶纪大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距今约4.4亿年前。
据统计,当时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动物、苔藓虫、众多的珊瑚等海生无脊椎动物100多个科、600多个属绝灭。
分析其原因:认为在奥陶纪晚期全球气候明显分带,并发生了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此外,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大冰期,全球海平面大规模下降,出现了大规模的海退。
也有人提出与古大西洋洋盆的扩张与收缩有关。
2、泥盆纪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距今约3.7-3.5亿年前。
主要的造礁生物——造礁四射珊瑚和造礁海绵类动物完全消失,腕足类、鱼类、浮游藻类等物种大量灭绝。
据统计,仅海生无脊椎动物共有100多科、约600个属灭绝。
分析其原因:认为由于造山运动、海平面变化、缺氧事件,遗迹可能的天体撞击,造成全球性生物事件在泥盆纪内反复发生。
主要表现在生物的突然绝灭和大量辐射,它们又多余标志缺乏氧气而形成的黑色岩密切相关。
3、二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5亿年前。
是公认的迄今已知的真个显生宙6亿年演化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
这次事件后,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的四射珊瑚全部成员灭绝了、床板珊瑚大部分成员消亡了;原生动物门筳类完全灭绝了;软体动物头足类大部分物种消亡了,仅剩几个少有的物种衍生到三叠纪。
腕足类的有铰纲几乎武安不灭亡;棘皮动物门中海蕾纲和海百合纲的3个目全部灭绝。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总学时:80(自学64、面授16)教材版本:地球科学概论,缪启龙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1)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 地球与宇宙:1.1.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2 地球与太阳;1.1.3 地球的卫星;1.1.4 地球运动1.2 天球与天球坐标系:1.2.1 天球;1.2.2 天球坐标系;1.2.3 太阳在天球坐标系中的视运动1.3 时间的计量:1.3.1 时间的概念;1.3.2 恒星时与太阳时;1.3.3 地方时与标准时1.4 季节与昼夜:1.4.1 太阳高度与季节;1.4.2 昼夜长短的变化1.5 太阳能量在地球上的带状分布说明:本章为重点章节,主要介绍日—地关系、地球在天球坐标系中的视运动及其计量方法、季节变化等,能使读者初步了解地球上能量收支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上自然资源、地貌特征分布规律。
难点是天球坐标。
第二章地球大气2.1 地球大气的组成 2.2 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 2.3 大气的运动 2.4 主要的天气系统 2.5 地球上的气候带说明:本章介绍大气的结构及运动,使读者对大气运动、天气、气候的一般知识有初步了解。
重点是大气运动、天气活动及气候带。
难点是天气系统。
第三章地球构造3.1 地球的圈层结构:3.1.1 地球的内部构造;3.1.2 地壳运动;3.1.3 地壳的演变。
3.2 大地构造学说:3.2.1 板块学说;3.2.2 大陆漂移说;3.2.3 地槽—地台说;3.2.4 地质力学学说 3.3 火山与地震:3.3.1 火山;3.3.2 地震说明:本章主要是阐述地球圈层结构,重点阐述大地构造学说、火山、地震,有利于学生理解大地构造、火山、地震与天气气候、地表环境之间的联系。
难点是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章地球表面概况4.1 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演变:4.1.1 现代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4.1.2 地球形态的演化;4.1.3 地质年代 4.2 地形形成的基本规律及地貌表现:4.2.1 地形形成的动力;4.2.2 流水地貌;4.2.3 岩溶;4.2.4 干燥区地貌;4.2.5 黄土与黄土地貌;4.2.6 海岸地貌4.3 世界地形:4.3.1 世界地形总论;4.3.2 亚洲地形概述;4.3.3 欧洲地形概述;4.3.4 南、北美洲地形概述说明:本章为重点章节,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有其自身形成规律,其中气候是重要的因子,而地形又对气候、大气运动、地表环境有重要影响,所以本章还特地对世界地形作一扼要的介绍。
地球科学概论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球科学的学科体系一、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二、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体系地质科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各种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理科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
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和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气候过程,尤其是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空间物理学: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宇宙空间环境中物质组成、运动规律和各种物理现象的科学。
主要是利用空间飞行器直接探测和研究宇宙空间中的物理过程的学科。
第二节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与区域性:地球科学全球性的特点使得各国地球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受到局限,往往需要大范围的合作才能够全面地了解地球;另一方面是地球内部实际观测的难度,目前只能通过地球物理手段进行间接的了解。
时空尺度的差异性:地球形成自今大约经历46亿年的演化,而这些历史很难通过实验加以证实,通常采用的是将今论古的方法。
研究方法内容的多学科性:地球科学涉及学科门类繁多,因此需要建立有特定目标,多学科专家共同合作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的合作。
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单学科的片面性研究。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的概念宇宙是物质世界宇宙空间无边无际宇宙时间无始无终总星系半径150亿光年,约有10亿个星系,太阳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
二、太阳系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它引力支配而环绕其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
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吸引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慧星绕日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班级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A闭卷(满分100)
(220401—2、220404—5、240401—2、240407 )
一、填空(填在题签中,每空0.5分)(14分)
1.岩浆岩分类表是根据岩浆岩的(二氧化硅)含量和(矿物)组成将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和酸性四大类;又根据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将每大类分为侵入岩、浅层侵入体和喷出岩等。
2. 地球的外部层圈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标准化石具有(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明显)等特点。
4.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是(喷出)岩常见的结构,显晶粒状结构是(侵入)岩的结构。
5.布格重力异常主要反映地表以下(物质密度)特征,是研究地壳结构、构造和矿产资源的重要信息。
6. 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原则包括:(地层层序率),(化石层序率),(切割关系)。
7.倾斜岩层的产状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来确定。
8.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9.某地发生了一次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地震波是(纵波),其次是(横波),最后才是(面波)。
10.在大气循环中,低压中心的气温(高),而高压中心的气温(低)。
二、选择(将所选答案填在括号中)(10分)
1.下列哪种海蚀地形的顶面代表平均高潮线的位置()。
a.波切台上部;
b.海蚀崖的顶部;
c.海蚀槽的顶部;
d.海成阶地的顶部
2.大气圈中,对外动力地质作用影响最大的次级层圈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3.根据鲍文的连续反应序列,矿物的结晶先后顺序依次为()。
a.钙长石、中长石、钠长石;
b.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
c.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
4.长石砂岩比石英砂岩离母岩的距离()。
a.更远;
b.无一定规律;
c.更近
5.随着离开洋脊距离的增加,深海沉积物的厚度和年龄将随之而()。
a. 无规律;
b.逐渐变小;
c.基本不变;
d.逐渐增大
6. 大气圈中的副高压带分别位于南北纬()。
a.90度;
b.60度;
c.30度;
d.45度
7.洋壳在板块的转换边界将发生()。
a.增生;
b.消亡;
c.相对滑动
8.古地磁极与现代地理极位置不重合的原因是()。
a.古地磁极移动了;
b.大陆和古地磁极都移动了;
c.大陆移动了;
9.波浪的影响深度一般为()。
a.波长;
b. >1/2波长;
c.<1/2波长;
d.1/2波长
10.断层的下盘就是()。
a.断层的下降盘;
b.断层面以上的断盘;
c.断层面以下的断盘;
三、判断(对打√错打×)(10分)
1.固体地球中不存在着由一个液态岩浆组成的连续层圈。
(√)
2.风化壳不论在水平方向上还是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分带性。
(√)3.潜水面的分布状态是,在横向上随地形的起伏而起伏,在高度上随季节的改变而变化。
(√)
4.不同的大洋在同一极性期内形成的磁条带宽度可以不同,但都与该极性期的长短互成比例。
(√)
5.大陆边缘不一定是板块边界。
(√)
6.水晶是晶体,而花岗岩中的石英也是晶体。
(√)
7.变质作用是在岩石熔融状态情况下发生的。
(×)
8. 河漫滩上土地肥沃,取水方便,但不适合于人类居住。
(√)
9. 地层的不整合面也是一个古风化剥蚀面。
(√)
10. 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一般不能互相补给。
(×)
四、回答问题(50分)
1.请说明滨海带、浅海带、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的特点和产物。
2.请解释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1)气候和植被。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雨量和湿度,它们使控制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2)地形。
地形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地势的高度,二是地势起伏,三是山坡的方向(3)岩石特征。
岩石特征对风化作用的影响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和裂隙。
3.长江三峽水库的建设过程中,地质上应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
4.大陆漂移有哪些证据?其中最重要的证据是什么?P145
5.如何区别石英、方解石和斜长石?
6.举出3种重力均衡现象的实例,并解释原因。
7.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何种后果?
潜水面下降,
地下水污染,
地面沉降,
海水倒灌,
8.列举四种构造运动现象并说明成因。
9.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几种?运动特点如何?请举例说明。
P155
10.如何区分三大岩类?P123
五、读图(填空)(16分)
1、分析高松——青柏地区地质图
本区(泥盆系)和(石炭系)之间为
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平行不
整合)关系,(白垩系)与(石炭系)为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石炭
系)为侵入接触关系,(花岗岩)与(白
垩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背斜)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向斜)褶皱,本区的断层是(右旋平移)断层。
花岗岩形成于(白垩系)之前,(石炭系)之后;褶皱形成于(石炭系)之后,(白垩系)之前。
标答:
一、
1. 二氧化硅矿物结构构造
2.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 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明显
4. 喷出岩侵入岩
5. 物质密度
6. 地层层序率化石层序率切割关系
7. 走向倾向倾角
8.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9. 纵波横波面波
10. 高低
二、
1.c
2.a
3.b
4. c
5. d
6. c
7. c
8. c
9. d 10 c
三、
1 √2√3√4√5√6√7×8√9√10×
四、
1.动力(1)剥蚀(1)搬运(1)沉积(1)产物(1)
2.气候(2)岩性(2)地形(1)
3.大坝(1)河流(1)地震(1)地下水(1)滑坡(1)
4.五大证据各一分
5.硬度(3)解理(2)
6.举例(3)原因(2)
7.潜水面下降(1)地下水污染(1)地面沉降(1.5)海水倒灌(1.5)
8.每种1分现象解释(1)
9.类型(2)运动特点(1.5)举例(1.5)
10.成分(2)结构(1)构造(1)产状(1)
五、
C D 平行不整合K C 花岗岩C花岗岩K背斜向斜右旋平移K C C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