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教学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
教育学中的十二大效应
教育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一)2008-12-9 9:11:00阅读681 次参与讨论(0)收藏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一·首因效应: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恰恰相反。
结果是第一组大部分评价他为内向,第二组评价的多为外向,这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
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1、班主任在刚接班后要全面了解学生,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偏见,影响到以后的班级管理。
2、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这样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础。
二·近因效应:由于最近了解的东西掩盖了对某人一贯了解的心理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对于熟悉的人,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在学生交往中也是常见的,例如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
同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始终给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一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二是要不断鼓励学生进步,让学生能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外人面前,不断激励学生进步。
三·鱿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让鱼在途中死去,在鱼舱室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
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
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
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过度的紧张应该避免,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趣味心理学的12个效应
趣味心理学的12个效应
1. 巴纳姆效应,指人们倾向于相信模糊不清的、普遍适用的描述适用于自己,比如占星术、塔罗牌等。
2. 霍桑效应,指人们在被研究或者受关注时会表现出比平时更好的表现,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受到关注。
3. 比照效应,指人们倾向于通过比较他人来评价自己,这种效应在社交媒体上尤为突出。
4. 莫提效应,指人们在接收到一种信息后,会在接下来的行为中表现出与该信息相关的行为,即自我实现预言。
5. 巴德努斯效应,指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会对那些对自己态度友好的人产生更积极的印象。
6. 费尔海因效应,指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会给予更高的评价,即熟悉带来好感。
7. 奥斯特兰德效应,指人们在得知某事会发生后,会对该事物
的发生产生一种预期,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
8. 摩西效应,指人们对于权威人物的意见更加信任,即权威效应。
9. 约克斯-杜德森效应,指人们在面对一种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先前选择相一致的选项。
10. 马克斯韦尔效应,指人们在面对一种选择时,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先前选择相一致的选项。
11. 多瑙效应,指人们在接受情感刺激时,会倾向于寻求相似的情感刺激,即情感传染效应。
12. 巴德效应,指人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会对那些对自己态度友好的人产生更积极的印象。
这些心理学效应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决策中所受到的潜在影响,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心理学效应
(十)多看效应
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 称为多看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 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 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 已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 引力。 越看越顺眼。
(十一)凡勃伦效应
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 者的青睐。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 徒,给他的土地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并 且试着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美丽。但是师 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 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 能卖多少。”
他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 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他 们出到10万。但是这个门徒说:“这个价钱我不打算卖 掉它。”
他们说:“我们出20万、30万!”
这个门徒说:“这样的价钱我还是不能卖,我只是 问问价。”
虽然他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 得蔬菜市场的价已经足够了,但是没有表现出来。最后, 他以50万的价格把这块石头卖掉了。 他回来,师父说:“不过现在你明白了,这个要看 你,看你是不是有试金石。如果你不也要更高的价钱, 你就永远不会得到更高的价钱。”
(九)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版印象,指的是人们 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 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 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如见到一个肌肉发达、身材 高大、穿着运动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认为他必定 是一个运动员。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 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 份的形象,山东人常被认为豪爽正直且能吃苦耐 劳,等等。
(二)狄德罗效应
某天友人赠给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 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 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 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 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 套,不得不把旧的东西一件件更新,但最终 她仍不觉得开心,因为他最终发现,“自己 竟然被一条睡袍胁迫”。
教师要懂的12种心理学效应2024
引言概述:心理学效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会出现特定的反应。
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并运用心理学效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提供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干预。
本文将介绍12种教师应该了解的心理学效应,帮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地与学生互动。
正文内容:大点1:认知失调理论小点1:认知失调的定义和原理小点2:教师如何利用认知失调效应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小点3:防止学生出现认知失调对学习的负面影响大点2:马太效应小点1:马太效应的定义和传递方式小点2:教师如何避免马太效应对学生评价和发展的负面影响小点3:打破马太效应,促进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大点3:锚定效应小点1:锚定效应的定义和情境小点2:教师如何利用锚定效应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正确理解小点3:帮助学生认识到锚定效应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大点4:自我实现预言小点1:自我实现预言的定义和机制小点2:教师如何建立积极的自我实现预言来推动学功小点3:教师如何避免对学生产生消极的自我实现预言大点5:群体思维效应小点1:群体思维效应的定义和分类小点2:教师如何应对群体思维效应对学生互动和合作的影响小点3:培养学生个体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总结:教师应该了解的12种心理学效应为他们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工具。
通过了解认知失调理论、马太效应、锚定效应、自我实现预言和群体思维效应等心理学效应,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并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避免心理学效应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倡导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价值观。
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和关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和学习机会。
心理学效应集锦
心理学效应集锦一、吊桥效应当一个人提心吊胆的走过吊桥的一瞬间,抬头发现了一个异性,这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情形。
因为吊桥上提心吊胆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被人误以为是看见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产生的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里英雄救美后,美女都会爱上那个救她的英雄的原因。
所以,要想吸引一个人,约会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那些刺激的游戏,或者看恐怖的电影。
二、曝光效应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
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
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
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
也就是说,曝光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所以,微信头像建议大家使用自己的真实照片,总之要想办法多让对方看到自己,或是自己的照片。
三、黑暗效应浪漫的西餐厅是很多人情侣约会的首选,因为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
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所以,尽可能多的找机会与对方在昏暗的光线下相处,比如昏暗的车里,是一个吸引人的好办法。
四、富兰克林效应18世纪美国的国父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一句话发展而来的。
富兰克林说: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最好的办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帮助你。
当然,这事是有技巧的,你别上来就弄件大事找对方帮忙哈,你可以先从一些很小的,对方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下手。
比如,让对方顺便帮你带杯咖啡,或者是帮你整理一下领带之类的。
五、阿伦森效应有个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贬后褒,第四组先褒后贬。
教师须知的几大心理效应
教师应掌握的七大心理效应1. 蝴蝶效应:(1)起源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在两周后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暴。
在心理学上,蝴蝶效应表现为一种不同于普通的连锁效应,因果性不明显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2)症状因为几天前发生的一点小小不顺利,而开始心情烦躁,在压抑和郁结状态中,小的情绪波动渐渐在心底形成轩然大波,最终以不可预见的狂躁模式爆发出来。
时间累积得越久,崩溃的后果越不堪设想。
(3)教学应用学生烦躁压抑和郁结情绪的大爆发,有时会是小的不快的长期积累和郁结。
所以不可忽略学生小的情绪,更不要让它郁结在心中同时的大爆发,有时学生与教师间的对立与冲突,也许并没有明确唯一的原因,而是小的事件的堆积、累积。
一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细节,适时引导学生情绪宣泄,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是教师应慎言慎行,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与眼神可能激励一名学生,也可能毁掉一名学生。
所以,我们应牢记:做人做事,注重细节,及时反思,及时沟通,防患未然。
2. 齐加尼克效应:(1)起源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的一次实验。
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去完成20项工作。
其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而让另一组毫无阻碍,顺利完成全部工作。
尽管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非常紧张,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思绪总是被那些任务困扰,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2)症状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人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
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到叠加任务,因此,紧张状态无时无刻存在并叠加累积,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出现。
(3)教学应用学习和工作中的紧张情绪确实有点无解。
“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换句话说就是“只要任务完成紧张就会解除”。
因此紧张情绪只存在于任务未完成而又无事可做的间隙里。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4、异性效应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
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26个教育心理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它是指教育实践中,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学知识和原理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26个教育心理效应,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1. 归纳效应: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对事物进行归纳,将其归类。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分类法来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2. 冲突效应: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遇到矛盾和不一致信息,这时候会产生一种心理冲突的效应。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信息,解决心理冲突,促进知识的深化。
3. 形成性评价效应:学生注意到学习成果被认真看待和认可,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表现。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成果。
4. 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念对于学生最终的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5. 观察学习效应: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学习。
这个效应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种效应,可以通过模仿和领悟他人经验来更好地学习。
6. 反应阴影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情感强烈、极端的信息,而忽略中间的、一般的信息。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通过鼓励学生在表达时用情感烘托,让学生更好地记住重要的信息。
7. 策略效应:人类学习需要使用特殊的策略,以便更容易学会新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更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8. 近似效应:人类更容易记忆和复制与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和信息相似的新信息。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9. 重读效应:重读同一内容可增加信息在记忆中的印象深度。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复学习一些重要的概念,以便巩固他们的记忆。
10. 注意力效应:人类的注意力很有限,只能关注少数信息。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
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作为教师,了解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效应非常重要。
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情感,为他们的教学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教师必须懂得的12大心理效应,包括:1. 奥卡姆剃刀原则:当面对多种可能性时,我们应当选择最简单、最直接的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复杂、晦涩的解释,而是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解释问题。
2. 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在观察到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的关联时,往往会错误地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原因。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因果关系,避免误导学生。
3. 巴纳姆效应:人们更容易接受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往往是不准确的。
教师要注意不要过度夸大学生的能力或者给予虚假的奖励,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4. “飞船地下场景”效应:人们在经历矛盾、危险或激烈情绪冲突后,往往会表现出对表面冲突的放大或夸大。
教师要及时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避免因小事引发大冲突。
5. 林德效应:人们对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更容易加以重视,而对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更容易忽视。
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观点和信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6. 奥西宾实验效应:人们往往会更愿意与自己对立的人合作,而不愿意与自己相似的人合作。
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助与友谊。
7. 巴比特效应:人们会更容易记住情感激动的事件,而忘记平淡无奇的事件。
教师要利用情感的力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记住所学的知识。
8. 串联效应:人们往往会根据第一个印象或观点来判断后续的信息或观点。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下积极、乐观的第一个印象,以影响他们后续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9. 创造力有效偏见:人们对于“创造力”的评判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外貌、声音、背景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并不要受到偏见的影响。
10. 艾斯德尔效应:人们倾向于更容易记住与自己的情绪和体验相关的信息。
教师不可不知的10大心理效应
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教师、家长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
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大全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4、异性效应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
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了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26个教育心理效应
26个教育心理效应摘要教育心理学研究了教育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本文介绍了26个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心理效应,包括知觉效应、学习效应、记忆效应等。
了解这些心理效应,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心理学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心理效应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本文介绍了26个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心理效应,包括知觉效应、学习效应、记忆效应等。
知觉效应1.选择性感知:人们倾向于注意和记住符合自己观点和期望的信息,忽视那些不一致的信息。
2.顺应性从众效应:个体倾向于随大流,根据别人的行为和意见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意见。
3.原型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和喜欢那些符合某个类别或群体的典型特征的事物。
4.接纳偏差:人们对于自己认同的观点和信仰更容易接受,而对于与自己观点和信仰相冲突的信息更加抵触。
学习效应5.负反馈效应:收到负面反馈时,人们更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策略。
6.积极情绪增强学习: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7.分散注意力效应:过多的干扰和注意力分散会降低学习效果。
8.反思效应: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记忆效应9.串联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和理解有逻辑顺序和连贯性的信息。
10.上下文依赖性记忆:记忆容易受到环境和上下文的影响。
11.运用效应: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可以促进记忆的巩固和提高。
12.愉悦记忆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与积极情绪相关的信息。
注意力效应13.分配注意力:人们有限的注意力资源需要合理分配,不断切换注意力会降低注意力的效果。
14.注意力缺陷:某些学生可能会遇到注意力缺陷问题,需要教育者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15.注意力集中: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会造成疲劳和注意力衰减。
16.威胁注意力效应:威胁性的信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但也可能分散注意力。
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
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班主任应掌握的八种心理效应一、名字效应。
名字,是一个人与他人在社会交往时的"全权代表"。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名字对于拥有这个名字的人来说,是最甜美、最富有感情的声音。
记住学生的名字并响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微妙的作用。
接一个新班,老师很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能很轻易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有利于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缩短师生交往的心理距离;记住学生的名字,并能响亮地叫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信服心理,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
一些调皮淘气的学生,在老师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时,往往会"混水摸鱼"干一些"坏"事,甚至糊弄老师。
如果老师叫出他的名字,他的反应会是:"嗬,想不到老师这么厉害,刚见面,就知道我的名字!老实点儿吧。
"他的调皮淘气因受到老师的"威慑"而自觉地加以控制。
所以,不管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当你刚刚与新学生接触时,要想尽快赢得学生对你的好感,一个简单易行而又有着神奇作用的方法,就是记住并叫出学生的名字。
二、异性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不仅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同时还能产生约束力,对男女青少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微妙的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异性效应"。
异性效应产生的条件是男女两性的年龄差别不大,在同龄人中比较显著。
若是异性年龄悬殊,则不可能产生异性效应。
如果正确和有效地利用异性效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集体生活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
青少年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犹如白云红日,交相辉映,大大方方,堂堂正正,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向往异性,本是人在青春期的一种生理反应和性心理现象,是人的情感世界中美丽而珍贵的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可怕的"魔症"。
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思想上共同进步,对于增进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大有益处。
十二个效应定律原理你知道吗
十二个效应定律原理你知道吗不懂其意,终于找到答案蝴蝶效应、青蛙现象、鳄鱼法则、鲇鱼效应、羊群效应、刺猬法则、手表定律、破窗理论、二八定律、木桶理论、马太效应,这些你都明白吗?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 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著名的心理学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效应一、马太效应(锦上添花与落井下石):我们倾向于对优秀者表扬鼓励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马太效应”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消极作用:一是容易使被赏识的学生滋生自负自傲、孤芳自赏的不良情绪,从而脱离群众,为其他学生所孤立;二是容易使那些不被赏识的学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使学生丧失自我发展的最佳心理环境;三是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二、登门槛效应(低球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先提一个小要求之后再提大要求,两个要求之间可以间隔很久,而且两个要求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而低球效应是先提一个小要求后“马上”提一个让别人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时间较短,而且事件密切联系。
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三、南风效应(多说温暖的话,会让人心理更舒服一些):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拉封丹这则寓意深刻的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等。
四、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
在现实生活中,投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坏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五、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六、社会刻板印象: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注意教学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
注意教学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转载]学习的心理学现象
[转载]学习的⼼理学现象原⽂地址:学习的⼼理学现象作者:⾏测⼋⼗⽩圭圭⼀、U型记忆——系列位置效应1. 加拿⼤学者默多克给被试者呈现出⼀系列⽆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等。
⾸先被试者按照⼀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由记忆,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
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中间部分的单词会议成绩最差。
2.平时表现:我们对事,对学习,最清晰的记忆就是事情的开头和结尾,学习内容的开始和末端.清晨起来和晚上临睡前学习有时竟有过⽬不忘的神效.,这就是系列位置效应。
3.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1)学⽣要重视⼀节课的开头和结尾。
上课前准备好学习⽤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2)背诵⽂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
(3)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学习时间过长,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
(4)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同⼀学习材料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中学习的材料要不⼀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扰。
⼆、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遗忘曲线1.研究表明:如果两组学⽣学习⼀段课⽂后,甲组学⽣不久后进⾏⼀次复习,⼄组不予复习,⼀天后甲组保持98%,⼄组保持56%;⼀周后甲组保持83%,⼄组保持33%。
2.遗忘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定时间,⼏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记。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3. 科学地运⽤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学习之后要⽴即复习,并且以后要再复习⼏次,但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增加。
改变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加班加点复习的坏习惯。
三、迈好眼前的⼀⼩步——⾼原现象1. 常常有⾼考⽣问个不休:在开始复习阶段,我感到学习效率⾼,收效⼤,进步也快,但随着复习的进⼀步深⼊,虽然与原先同样甚⾄更努⼒地学习,却觉得⾃⼰所获得的知识越来越糊涂,原来记得的概念、定理,在头脑中也不再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教学中的十二大心理效应1.瓦拉赫效应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
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刻板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
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
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3.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
”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
”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4.“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
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
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
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5.培哥效应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
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
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
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
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
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
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
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
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6.迁移效应在学习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
它有三种效应方式: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先行学习A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
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
当然,如果运用好迁移效应就可能产生下面的效果。
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拨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这一理论给学习的启示是:一是要注意发现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处。
二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三是要广泛地积累各方面的学习经验。
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定势。
7.反馈效应反馈原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
心理学借用这一概念,以说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心理现象称做“反馈效应”。
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心理学家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
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
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
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
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
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
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8.糖果效应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效应”这个概念。
萨勒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
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得2块糖。
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
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分钟!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
实验者一走,1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也已16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萨勒也未指出实马的样本大小,有多少被试孩子,他们的家教状况如何。
我认为4岁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以后的人格,4——16岁期间,12年的环境与教育会起更大的作用。
但萨勒提出的这个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
9.破窗效应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10.权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
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
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11.投射效应投射效应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转变后进生不是一劳永逸的,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而反复又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
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后进生的反复,教师要特别谨慎,绝不能气馁和放弃教育,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使后进生渡过反复关,更快地进步起来。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
因为有的教师面对后进生的反复,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过分责备后进生,在批评学生之后,会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后进生,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
教师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差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疏远。
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讲最多的道理,或要他们做这做那,往往会置之不理。
从心理角度上讲,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