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一、课程背景《大学语文》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是一门传统的文学课程,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二、思政元素1. 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也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道德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和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3. 文化自信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4. 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创业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挑战,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讨论: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文学经典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经典作品和创业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文学和商业的结合点和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3. 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和参观访问等,引导学生了解文学经典作品所描述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大学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实践路径
不 少 高 校 思 政 教 育 队 伍 呈 现 调 说 辞
势 必 会 在 社 会 发 展 的 洪学 也 拘 泥 于 传 统 的 教学 模式 乏 于
?
t a n s u o
设 置 多 样 化 的 教 学 手段 与 方 法 故 责 为 学 生 准 确 导 航 适 时 提 供 高 拳 拳 爱 国 热 情 另
有 意 识 到 语 文 教 育 与 思 政 教 育 的 践 的 说 教 不 符 合 学 生 的 内 在 需 多 数 学 校 的 思 政 工 作 只 采 取 相通 性 和
一
体 性 疏 于 在 语 文教学 要 不 能 被 学 生 转 换 为 解 决 实 际课 堂 教 学 的 单
,
一
,
方式 通 过 上 传 下
、Leabharlann 动的 总称。大 学 思 政 教 育 对 学 生 未 征 在 工 作 开 展 过 程 中 较 为 盲 目
,
,
动 机 单纯 地 进 行 理 论说 教
,
。
这样
;
来立 足 社 会 长 远 发 展 至 关 重要 关 且
、
,
自
信 心 不 足 政 治 理 论 素 质 沟做 怠 于 尊 重 学 生 的 思 政 教 育 主 体
,
,
一
,
;
方 面能在 潜 移
,
往 往 无 法 有 效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 积质 量 的 参考 和 建 设性 的 信息 默 化 中 对 其进 行 思 政 教 育 熏 陶
。
,
.
弓
丨
极 性 更 无 以 激 发 学生 吸 纳 思 想政 3 着 重 培 养学 生 的 写 作能 力 导 其 塑 造健 康 人 格 提 高 思 想 理 论
浅谈如何将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
浅谈如何将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内容提要:思政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和重要内容。
但思政课不应该是思想品德课的专属,语文学科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教学过程、教学情景、标题分析、重点词句研读来进行思政教育和渗透。
这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和拓展,有利于形成全面、全方位、全时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关键词:语文教学融合思政教育近年来,思政教育成为热词,思政课重要性大有超越其他学科重要性之势。
一时间,似乎让人觉得思政课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专利或专属,甚至有人疑问,像语文这样的学科难道与思政教育无缘了吗?其实,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这个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就是思政教育。
这说明,思政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不应该排斥思政因素。
固然语文的工具性非常重要,但语文的思想性更为关键。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思政教育和语文教育融为一体,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效果呢?其实方法很简单,除紧扣文本思想内涵进行思政教育外,更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捕捉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和制高点。
一、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美学原则,渗透思政教育。
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
那么在写字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例如在教学“霄”这个字时,我故意把“霄”字上半部写宽大些,而将下半部的“月”写瘦小些,看上去给人一种头重脚轻、不堪重负之感。
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霄”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协调好看。
通过一番比较学生便能得出:上下结构的字,为了紧凑,写时要尽量“上紧下松”些。
首先对学生的观察所得加以肯定,并及时加以点拨:字也有高矮强弱之分,它们也要创建和谐社会,两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它们不争不吵,互相谦让,互相协作,为了适应新环境,其中某些笔画还主动发生了变化。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一、引言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重要的文化课程,更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的课程。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更好地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思政元素的融入1.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解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 道德品质教育: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守信、勤劳、勇敢等。
3. 人生观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集体主义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学会合作与分享,共同进步。
5. 环保意识教育: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结合环保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讨论:通过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学讲座、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增强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四、结语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学校和教师也应该加强与思政课程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
以下是两个实际案例,展示了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效果及可行性。
案例一: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在讲解古代诗词时,不仅分析了文本本 身的修辞、意境等文学特点,还深入挖掘了诗词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道家思 想等传统文化元素。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这些传统思想,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还通过组织课堂讨论、诗词朗诵 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总结
将思政教育融入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课程对于培养优秀的公共卫生人才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的内涵、加强思政教育与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课程 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等措施,可以推动思政教育与公共卫生实 践技能课程的有机融合,培养出更多具备思想素质、道德观念、实践能力和社 会责任感的公共卫生人才。这对于应对公共卫生挑战、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 全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本次演示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 法梳理出现有研究中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其次,运用案例研 究法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进行深入剖析,选取几所职业院校作为研 究对象,详细了解其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及效果。
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发现不同职业院校在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 异。其中,一些院校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通过开展主 题讲座、专题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些院校则注重 发挥实践环节的作用,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实习、实训等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会和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此外,我们还发现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应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针对性是指应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融入;灵活性则是 指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采取多样化的融入方式,确保课程思政的有 效实施。
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融合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融合探讨摘要:在“课程思政”角度下大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重新思考,如何实现在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中的思政创新,需要进一步探究。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进行适当的思政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是大学语文教学工作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在此过程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建立,去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当中蕴含的德育功能,从而实现语文科目学习过程中学生良好品格、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本文从课程思政内涵及其与大学语文之间的关系出发,对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策略引言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与引导成为各个院校的重要思想教育内容。
课程思政观念的提出,为高校学科教学与教育育人等方面指明了改革方向。
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言教学更要将课程思政进行融入与渗透,借助大学语文的教育与文化优势,渗透思政与文化教育,探索更适合院校学生的思政教育路径。
1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大学语文作为中国语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基本属性。
“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语文的人文性角度考虑,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涵养性情;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考虑,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旨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以后,使语文学习不致中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修订前言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具备育人功能。
张福贵教授进一步指出:“大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让每个大学生具有一种语文技能和人文精神,能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真正现代人。
”这里所说的“语文技能”可以看作借由工具性带来的“真”,“人文精神”可视为由人文性衍生而来的“善”,“文化传承与创新”则是伴随审美性而来的“美”。
杨道麟教授也曾指出:“语文教育本质应是基础性(‘求真’)因素、人文性(‘向善’)因素和审美性(‘崇美’)因素的和谐统一。
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而在高职教育中,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高职语文课程可能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需求。
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其政治思想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样需要得到提升。
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这也是本研究的背景所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语文素养。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具体的实践路径和方法,促进思政教育与高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还旨在挖掘思政教育与高职语文课程相互促进的机制,探索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语文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将思政教育与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学、语言等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最重要的是,思政教育融入高职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讨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讨摘要: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既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总要求,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应成为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
坚持“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导向,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
教师以独特的视角,深度挖掘提炼大学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尝试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教学实践探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语文;教学一、引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明确指出公共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之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大学语文》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除了达成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实现素质目标:阐释人文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融合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使以文化人得以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高校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渠道。
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一)时代背景赋予大学语文的思政教育功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更注重在语文学科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子,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能在思想认识方面得到提升。
在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应注重突出其思政教育功能。
无论是欣赏古典文学作品,还是学习赏析现代文学作品,都要精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润物无声”:让思政教育积极融入大学语文课程
“润物无声”:让思政教育积极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作者:何敏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1期摘要:立德树人,教育之本。
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应借势发展,充分挖掘隐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不断更新课程观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本文分析了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挖掘了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涵,探讨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政教育融入一、引言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回归本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过程育人新格局,以德育为先。
习近平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既是对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拓展与深化,又是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新时代教育理念,更是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举措[1]。
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兼具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等多种教育功能,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挖掘思政教育内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一)思政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
大学语文教育肩负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感悟优秀传统道德思想的过程。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就强调“以德为先”,如孔子“仁者爱人”,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墨子“兼爱”,荀子“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清代王船山的“德智统一论”,等等。
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里,大学语文教育更应具有德育功能,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相统一,使教书和育人相得益彰。
在浮躁的物质时代让学生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将思政教育融于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及措施分析
教育探索65作者简介:蔡明玉(1981— ),女,汉族,山东栖霞人。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原来的知识型人才开始转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迫使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必须做出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重新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树立民族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思政教育应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特点以及教育现状概述语文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语文在教学育人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首先,语文作为一门关注语言和文字的学科,它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仅作为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另外,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了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思想内容,是文化发展的精华积淀,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自身的行为和思想道德进行规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进而实现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准的目的。
大学语文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理应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现阶段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的处境比较尴尬,这主要是由于它在学生人格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尚存在欠缺。
二、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融于大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大学语文教育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大学语文在教学工作中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
由于许多学校的管理层对语文教学的不重视和教育价值的错误评估,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往往存在着被边缘化问题,语文与其他课程相比,经常被安置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往往被学生和教师误解成为一门不重要的基础性课程。
语文思政融合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将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探讨语文思政融合教学的具体方法。
二、语文思政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1. 新课改理念:新课改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思政融合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将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2. 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综合性。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3. 思政教育目标: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三、语文思政融合教学实践策略1. 教材内容挖掘(1)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具有鲜明的思政内涵。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出其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
(2)拓展教材内容:针对教材中思政元素较少的情况,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拓展教材内容,使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性。
2. 教学方法创新(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教材中的思政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评价方式多元化(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语文思政融合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结果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语文思政融合教学后的知识掌握程度和道德素养。
(3)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四、语文思政融合教学实践案例以《背影》为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践: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讲述父亲送别儿子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父子情深,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也逐渐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一系列的条件和路径。
首先,大学语文教育的内涵必须与思政教育的目标相一致。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关于语言文字学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批判精神。
这与思政教育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一致的。
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时,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调整,使之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学的知识传授,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
其次,在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更多地侧重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但缺乏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塑造。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引发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增加实践环节也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条件之一。
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通过组织讨论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当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加深他们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路径之一。
教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成效。
因此,学校应该增加对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培训和研讨会,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思考摘要: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应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关键词:语文;课程思政;实施策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和“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新时期的教育应切实担负起建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思政课体系,加速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形成的历史使命。
在此背景下,研究语文课程思政现状,深度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探讨其课程思政有效策略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并认真加以研究、努力高质量组织完成的新课题。
一、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一)教学模式单一立德树人理念下,语文课程思政在具体实施阶段需要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多元探索,目前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处于实施阶段,教学模式成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语文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解不到位,没有认识到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难度及复杂性,在具体教学环节没有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要求做好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升级,导致在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短板,无法达到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
教学模式单一的现象反映出了语文教师的思路和教学态度,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结合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际情况,围绕语文课程思政的具体难点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否则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在实施阶段将会存在教学盲点、影响教学质量。
在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环节,教师需要认识到教学模式产生的影响,并主动对标教学目标找到存在的问题,分析教学模式的难点及不足,从教学模式优化入手,解决语文课程思政教学问题,使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在具体实施阶段能够根据教学的要求和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确保语文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和效果方面达标。
(二)与生活实践脱离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在实施阶段除了要做好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还要将书本中的知识全方位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做好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语文课程思政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学习理论知识,又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保证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达标。
课程思政 语文
课程思政语文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教育理念。
在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深入挖掘语文课文中的思政元素: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学习古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强化语文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功能: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思想教育功能,可以通过强化这一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例如,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3.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教育: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开展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总之,将思政元素融入语文课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大学语文是新文科的基础课程,不是纯粹的语言学和文学知识,是一门兼综合性、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为一体的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人文素质课。
在思政理论课融入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家国情怀、人生态度、道德准则、价值追求、生命意义的追寻等方面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在教学中要对大学语文进行准确定位,突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标签: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价值观生命意义201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课程”都是“课程思政”的基础和源泉,脱离了课程空谈思政一如空中楼阁,毫无意义。
因此,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就要从教学的最基本建设——课程建设做起。
大学语文作为新文科的核心课程之一,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借助作品和文化典籍让学生知中国、爱中国,督促他们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可以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构建中国学派,能够开创中国未来;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大学语文这样的通识课,讲好中国故事,建立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塑造国家硬形象。
如何在新形势下,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到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去?如何更好地在大学语文中贯彻思政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定位精准,突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高校设立大学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培养。
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学生可增强自身的阅读及理解能力,能够应对大学提供的深层次教材及学术论文;学生可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及说话技巧,能够书写流畅的文章,其说话技巧及能力有显著的进步;学生可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认识到自己造文写句时所犯的毛病。
大学语文思政课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思政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掌握思政课与大学语文相结合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思政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思政课与大学语文的结合点。
2. 思政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分析。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思政理论分析文学作品。
2. 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文学作品。
3. 相关思政理论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思政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的融合。
2. 提出问题: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二、讲授新课1. 介绍思政课与大学语文的结合点:a. 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b. 思政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
c. 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契合。
2. 以文学作品为例,分析思政理论在作品中的应用:a. 以《红楼梦》为例,分析作品中的阶级矛盾和人性光辉。
b. 以《平凡的世界》为例,探讨作品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思政理论分析所给文学作品。
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练习1. 学生自选一篇文学作品,运用思政理论进行分析。
2.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思政课与大学语文结合的方法和意义。
2. 强调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思政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巩固练习中的表现如何?3. 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结合的效果如何?4.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受革命精神。
2. 邀请思政课教师与大学语文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的结合。
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语文中的途径
2020年第9期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课程教育研究教改·教研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门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协同作用。
在这样的培养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大学语文中就迫在眉睫。
一、将思想政治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中1.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是课程的设置,更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
因为在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还形成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气质内涵,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这一作用也被称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钱江飞曾在《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研究》中介绍到隐形教育功能,其作用不同于传统思政教育,教思想政治从被动接受的局面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隐形功能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独特的语言情景并在其影响作用下,通过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个体和认识上的变化。
通过经典文章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并在这种情感的熏陶下,更好的走向人生和未来。
2.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大学语文课程在教材的选取和编订都相对于中学课本更倾向于选取人文性和思想性更强的文章。
以王显槐主编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为例,全书涵盖了国学经典、爱国诗歌、理想信念等十个单元45篇文章。
如《诗经》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政治、文化等多角度了解西周时期的各阶层人民生活的场景;陆游《关山月》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讨论现代战争的利弊,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张爱玲《封锁》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文本内容陶冶情操,增强民族包容感、文化自信力,发挥语文的第二重功能。
3.大学语文课程可以营造更好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大学语文和思政课都属于人文性课程,但是较思政课而言大学语文具有更强的审美功能和人文功能。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探索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工作开展阶段,为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应当将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有机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当中,为学生建构全新的语文学习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实力与素质。
本文就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语文课程;实践探索为有效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应当契合高校人才培育理念,将思政课程资源与语文教育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挖掘出两者资源融合的育人潜在价值,推动高素质人才培育工作落实,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工作预期目标。
一、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独特优势(一)两者教育同向同行通过对高校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内涵进行解析可知,都基于“立德树人”进行人才培育,由此可见,两者教育工作的同向同行,可发挥出一定的协同效应,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德育引导。
因为,在思政教育时,侧重理论、抽象、客观、系统的培育,而大学语文课程,则主要以文化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隐形的德育教育。
通过两者的融合,可有效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水平。
(二)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在课程思政与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合理融合时,可促使相关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挥两者融合的教育价值。
因为,在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中,包含丰富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传统民族文化精髓,可实现对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引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实力与素质,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具有深远影响[1]。
(三)循序渐进培育学生大学生培育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保证人才培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为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时,应当将语文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合理融合,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逐渐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可以在思政学习与语文学习中,汲取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认知高度,完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育工作要求。
二、大学语文课程中课程思政建设抓手(一)教育理念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工作开展阶段,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并与思政课程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结合,保证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在高校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在高校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发布时间:2021-07-23T02:38:40.148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5期作者:孙铮[导读] 高校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实践性,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
梳理在高校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分析当前高校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高校语文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等方面探讨了在高校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是对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
孙铮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摘要:高校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实践性,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
梳理在高校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分析当前高校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高校语文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等方面探讨了在高校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是对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校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同时要求对各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梳理。
高校语文课程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承载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高校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探索在高校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如王国庆认为语文教材较容易实现价值观的培育,能够作为思政教育的土壤,从而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实现思政教育的融入口。
靳长青认为语文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丰富的内涵意蕴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独特的教学方式为思政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营造了情境。
张莹认为高校语文课程蕴含丰富的隐性思政育人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王岚[摘要]在提倡“大思政”理念背景下,如何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是每一位高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现状出发,分析和探讨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长,共同构建育人同心圆,实现全方位的“立德树人”。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引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讲话明确为高校培育人才的途径,即各学科、各专业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思政”格局,使“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转变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意味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课程思政的主旨是强调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2]。
其核心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
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外,还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与教育、创新创业培训等相关课程。
主要内容有党史党性理论知识传授、基础法律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等,旨在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三观。
因此,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石,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熟练的技能操作,更应该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与学生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据笔者在陕西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学生中发放的500份问卷调查显示,有75%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是被动式教育,教学方式单一;55%的学生表示,虽然通过老师的讲解,价值观、世界观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缺乏切实体验,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在问及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时,68%的学生认为两者并没有建立相关联系,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专业课上。
以上调查显示,超半数以上高职学生对目前思政课程教学效果持负面评价。
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的尴尬处境并不是个案,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说教上,已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思政课日新月异的要求,也不利于思政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改革势在必行。
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1.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谓隐性教育功能,即“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计划性的、无意识的、非预期性的价值观念和知识能力[4]。
”不同于传统思政课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显性教育方式,隐性教育不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感,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
“隐性课程通过独有的暗示、模仿和同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学生个体和思想上的变化,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化的要求[5]。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对各个时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不同作家的人格魅力、不同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主题思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培育他们的道德素养,更能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种隐性的思政教育,尽管没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导读,使他们更容易结合自身实际产生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观念的改变。
2.大学语文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学语文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吴宝玲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本书包括四个单元共74篇课文,既有古典诗歌、现代诗文,也有宋明小说、现代话剧。
如高适的《燕歌行》有助于学生讨论现代战争的利弊,树立正确的爱国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能够帮助学生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礼记·大学篇》又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出更高的标准——慎独;舒婷的《神女峰》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传递出的先哲智慧和治学精神,启迪学生丰富认知,开阔眼界,关照当下。
3.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课具有文化共通性大学语文和思政课都属于人文性课程,文化性是它们的共性。
教师教授思政课就必须对古今中外的哲学、历史学有所了242019-4陕西教育(高教)解,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学习,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块。
譬如教师在讲解杜甫诗作时,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忠君爱国思想对杜甫的深刻影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信念在士大夫阶层身上的深深印记,使得他们的作品无不透露出人文情怀和担当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人文精神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语文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思政教育进行的补充,它们共同形成了育人同心圆。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具备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政课具有一定的文化共性,这些使得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有了先天优势和推行条件,可以补充高职思政教育的不足,并成为其重要的一环,对于高职院校建设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1.确定思政目标,有的放矢大学语文课程和思政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品格素质和人文修养。
这一目标显然并不具备思政要素,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导向,将主流价值“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知识的传递中,发挥公共基础课隐性育人的功能,改变以往重知识积累轻价值观引入的现象。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可以设定为:深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牢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经典名著,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觉肩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理想信念层面进行精神指引。
2.针对思政主题,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求教师注意内容的取舍,选取那些思政教育特色鲜明的作品进行模块化教学。
譬如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时,笔者在教学中就将高适的《燕歌行》、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辛弃疾的《摸鱼儿》、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老舍的《茶馆》纳入该板块中进行精讲,这些作品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国。
《燕歌行》侧重总结战争的成败得失,讽刺“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是导致战争失利的罪魁祸首,赞扬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普通士兵;《饮马长城窟行》则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一位妻子细腻的心理变化,描绘了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乐与悲;《摸鱼儿》更是以春光即逝比喻大宋王朝,感慨自身报国无门;《听听那冷雨》以游子的口吻抒发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而《茶馆》以三幕剧的形式浓缩展示了一个老北京茶馆在历史变迁中的起起伏伏。
将这几篇文章联系在一起,打破以往按文学体裁分类的限制,有利于营造爱国主义氛围。
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文学作品时,提问学生“什么是爱国主义”,并进一步追问“如何理性爱国”。
当学生讨论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当下,“社会上那些叫嚣着开战的人,他们有没有可取的地方”。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就有了切身体验,就能够将理性的、健康的爱国观植入心里。
3.设计模块化教学,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将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问题式学习引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自学为主体,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过程。
(1)课前小组讨论,收集材料。
将大学语文课程中适合思政教育教学的篇章精心编排设计后,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在讲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理念时,可以提出“什么是修身?中国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有哪些典型的案例?”等问题,学生课前分组讨论,收集材料。
围绕这些问题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同合作意识。
(2)课中小组集中汇报,答疑解惑。
通过前期资料的收集,课中组织小组汇报,围绕如何选题、如何分工、选取内容有何代表性等维度展开,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和提问,教师总结和点评。
在点评中,教师对学生选择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予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此达到思政教育目标。
(3)课后总结,对照检查。
要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还需要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巩固,使得课前、课中、课后相互映衬。
在学生讨论“慎独”这一道德标准时,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学生:宿舍、教室环境你们是如何维护的,能否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维护我们的学习环境,紧接着以作业的形式将教室、宿舍环境照片进行对比,并对宿舍整体卫生情况进行检查。
这样,“降低”了“慎独”标准,学生实践起来操作性较强,缩短了道德标准与学生间的距离。
结语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挖掘高校不同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形成全方位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6]。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仅仅依靠教师自主设计教学内容还不够,学校层面应从制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体系评价等方面保驾护航,使高职院校学生在熟练掌握职业操作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2]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中国教育报》2017年第3期,第10版。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第43-46页。
[4]钱江飞:《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第99-100页。
[5]王景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载体的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第100-103页。
[6]李强华:《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讨》,《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10期,第51-54页。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252019-4陕西教育(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