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课堂知识演练习题14
高中历史第14课 太平天国运动名师制作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1)2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每课一练(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1.从1851年到1864年,农民阶级领导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导致这场运动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统治腐败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C.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D.自然灾害严重解析:选C。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851年,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是在1856年。
2.(2012·湖南雅礼中学月考)1858年,洪秀全写了一件“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御诏”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感谢洋兄弟灭清妖。
这一举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洪秀全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B.洪秀全已看到内外勾结的趋势C.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D.洪秀全幻想与洋人合作解析:选D。
洪秀全与英特使的交往,反映了洪秀全对洋人的幻想。
3.关于《天朝田亩制度》,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是一种单纯的土地制度B.废除土地私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其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D.当时没有实施的根本原因是军事斗争非常紧张解析:选C。
《天朝田亩制度》既涉及土地问题又涉及分配问题,排除A项。
《天朝田亩制度》中平分土地,在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也就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
《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实施的根本原因是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排除D项。
4.下列文献中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 )解析:选D。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各地群众“合到金田,恭祝万寿起义……”材料2:“癸丑二月,天兵到南京,由仪风门攻入,不半月而平定……后乃发兵扫北。
”材料3:“丙辰年破东门向荣。
是年七月,东王升天,北王亦丧。
丁巳,翼王远征。
”——《洪仁玕自述》请回答:(1)材料1、2所述之事是什么?(2)材料3所说的“东王升天,北王亦丧”指的是什么事件?(3)材料3发生的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析:由材料1中“合到金田”“起义”的信息判断是金田起义。
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导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8、民国之初,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取代,“大人”、“老爷”等被“先生”、“君”取代,造成这种礼仪变化的历史背景包括①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②教育制度的改革③五四运动的洗礼④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课外作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姓名: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食:满汉美食,平民百姓粗食
住:深宅大院,普通民居
习俗:长发缠足,跪拜、称谓上“老爷”“大人”等
(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①衣:鸦片战争后,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辛亥革命之后,经过改制的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饰有了更大的变化。服装五花八门,西服、裙子、学生装等与长袍马褂、旗袍同时存在。
(2)材料二照片中人物的服饰告诉你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3)20世纪初中国城市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为什么此时中国农村的变化却依然是微弱的呢?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备注
课堂检测--(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姓名: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 第14课 Word版含解析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时空定位】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历史概念】1.帝国主义: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的帝国,企图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
帝国主义的本质是垄断。
2.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知识梳理】一、一战爆发的背景1.必然性(1)世界形势: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不断激化。
【材料探究】材料1依据材料1,结合教材P84第2段,总结材料中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现象:①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出现倒挂现象。
②政治民主化程度不一致,一些国家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整理归纳】(3)两大集团形成: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材料探究】材料2 德皇威廉二世说:“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
”“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
材料3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高一历史试题精选】高一历史下册课堂知识演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下册课堂知识演练习题及答案
本单元总结
1.(2018 福建 15)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解答本题结合“1873-1910年”这一特定时间段理解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原因。
这一时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国家加强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国家的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沦为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因此A、B、D三项都是促成这一趋势的原因。
而C项表述错误,因为这一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不是进一步发展而是逐步解体。
【答案】 C
2.(2018 广东 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A.46个 B.3个
C.25个 D.055个
【解析】题目中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四个时期,分别是1875-1895年产生时期;1896-1911年初步发展时期;1912-1913年进一步发展时期;1914-1918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上述时期与选项中的数字对应关系应为1875-1895年是055;1896-1911年是25;1912-1913年是3;1914-1918年是46,据此分析可知正确答案应为C项。
高中历史必修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含答案)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其中的含义显示的时代背景是( )A.普法战争时两方的针锋相对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军事结盟集团的对立C.瓜分殖民地时各国的利害冲突D.两大集团形成后,内部完全没有了利害冲突【答案】B【解析】漫画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对立。
A体现的是漫画的表面现象,仅是两大集团对立的一方面;C所说的也是两大集团对立的一方面,A、C都包含于B。
D说法错误,集团内部仍有利害冲突,故排除。
2.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914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德国D.英国和德国【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1914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德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冲突最为激烈。
3.“德军初期进展迅猛,一度到达可用望远镜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塔尖地区,法国政府被迫迁到了波尔多。
但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
”以上描述的是(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萨拉热窝事件【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所指的是德军进攻到巴黎城郊,法国政府被迫迁往波尔多。
德军的凌厉攻势被英法联军抵挡住,由此可知是马恩河战役。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B.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C.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D.英德矛盾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答案】B【解析】判断一场战争的性质,主要应看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的目的。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交战国都是以重新瓜分世界为目的,故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加速大战进程的事件有( )①美国对德宣战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③协约国力量增强,加强对德打击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答案】A【解析】美国参战,带动了一些国家参加对同盟国的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十月革命后,各交战国的人民革命运动威胁着资产阶级统治,迫切需要结束战争。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十四次周练试题-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十四次周练试题1.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
最先实践“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 )A.禁烟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2.鸦片战争后不久,我国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的情况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A.环勃海地区B.五口通商地区 C.黄淮地区D.成渝地区3.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4.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B.创办新式学堂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5.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人们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资本侵入B.民族资本经营不善C.官僚资本的重压D.资本家不支持政府6.下列属于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 )①上海发昌机器厂②广东继昌隆缫丝厂③轮船招商局④开平煤矿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③④7.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
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A.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C.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D.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8.清朝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调整的原因是( )A.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B.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C.阻止民主革命潮流 D.满足列强资本输出要求9.中国的部分家庭纺织业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步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 )A.自身的落后保守 B.国内市场需求的萎缩C.官办企业的压制 D.外来商品的冲击10.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精品解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时练习(解析版).docx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政府完全禁止私人买卖粮食。
在当时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国家必须以有限的粮食资源來满足前线和城市居民的需要,禁止投机分子通过粮食买卖来使个人发财致富和扰乱民众。
”与这一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必然联系的是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联的工业化方针C.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A【解析】“满足前线”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苏俄正在经历战争,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化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非新经济政策,也非农业集体化政策,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吋候,俄国就象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就等于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B.实施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行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由题日中的信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可知此应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故本题应选B 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与题目屮的信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不符,故排除A项;C、D两项均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主张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与题目屮的信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不符,故排除。
3.1921年列宁说:“当正而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答案】B【解析】徒一段危险、困难的下山路”是指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A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学+科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
精选-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单选题1.以下是苏联(俄)领导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其中属于斯大林的是( )A.商业的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B.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C.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D.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2.1918年列宁向各地发出求援电报:“红色首都因饥荒而处于灭亡的边缘……我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要求你们毫不迟疑地支援彼得格勒。
”为了解决这一危机,苏维埃政权还决定( )A.在彼得格勒发动工人、士兵起义B.没收地主土地并分配给农民使用C.农民必须按规定向国家交售粮食D.把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进行生产3.学者许倬云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国家权力有计划地规划经济发展的模式,制约财富的分配。
另一种则是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上,制定各种节制资本与保障人民福利的政策。
”这两种选择( ) A.说明实行福利主义政策已成为共识B.均通过经济改革改变了国家的性质C.反映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趋势D.都在探索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4.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
这主要反映当时苏联( )A.抵制欧美国家的倾销 B.农业为工业做出牺牲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5.1925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
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70%。
这说明当时苏联( )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終完成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6.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喜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甚至有的认为改革开放是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照搬照抄。
高中历史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步检测岳麓版必修2
第3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 A【解析】注意时间“1918年”及相关信息“危急”,据此判断出当时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10·胜利)1921年,美国商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与之交谈:“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
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
紧接对话后出现的情形是( )A.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B.粉碎协约国的武力干涉C.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答案】 C【解析】从材料结合所学我们知道,题干中列宁的谈话表明要实行新经济政策,当然允许人创办和租赁中小企业。
3.(2010·潍坊)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答案】 B【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
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4.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 A【解析】只有新经济政策把资本主义作为发展生产的手段。
5.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高一历史下册课时练习题(有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下册课时练习题(有参考答案)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单元测验(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工业和农业等领域出现了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根本原因是()A.社会分工的扩大B.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雇佣关系的出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题时注意关键词“根本原因”。
由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是新型生产组织产生的原因,但A、B两项出现的根源在于C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项是具体表现而不是原因。
答案:C2.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欧洲社会的大变革,出现了“商业革命”。
下列各项属于“商业革命”的是()A.西班牙、英、法等国纷纷进行海外探险B.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C.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贸易规模、商品种类、商业经营方式、贸易中心转移等方面的变化称为“商业革命”,而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的物价上涨及其引起的变化不属于“商业革命”,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3.新航路开辟后,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集中体现在()A.资产阶级人数增加B.雇佣劳动力增加C.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D.封建阶级衰落解析:本题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A、B两项与新航路开辟没有直接联系;D项属于影响,但并不是加速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排除。
答案:C4.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解释或评价往往会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
如对哥伦布远航美洲就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价。
下列哪一种说法最能体现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立场()A.发现了“新大陆”B.开辟了“新航路”C.证实了“地圆说”D.找到了“无主地”解析:“无主地”意味着没有主人的土地,找到后就是合法的,这符合殖民主义者的观点。
答案:D5.18世纪,英法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的最后较量,史称()A.殖民战争B.七年战争C.宗教战争D.争霸战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高一历史下册课堂知识演练习题5
第 9 课讲堂知识操练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回答 1~3题。
1.鸦片战争后,洋纱之因此很快代替土纱,主假如因为()A .列强获取了经济特权B.中国的关税很低,利于入口C.洋纱质优价廉D.中国人民易于接受新事物【分析】注意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在本质上是一种进步对落伍地域的征服。
西方的进步表此刻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
在这一详细问题上的表现就是洋纱作为机器产品,质优价廉,比土纱更有竞争力。
【答案】C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的数目猛增。
这一现象说明的本质性问题是()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渐渐获得优势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茶叶和生丝日趋商品化D.生产茶叶和生丝赢利多,并渐渐掌握自己的命运【分析】中国的茶叶和生丝被外国控制,成为他们发展资本主义的原料和生活花费品。
【答案】 B3.跟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充,中国的自然经济加快解体。
“解体”指的是()A.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渐渐分别并日趋商品化B.出现手工工场的行业增添,工场的规模变大C.封建经济阻滞,半封建经济发展D.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分析】自然经济是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联合的小农经济,其解体就是指小农经济受到损坏。
【答案】A4.右图中,中国洋务派创立的最早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A .①②B .③④C.①③ D .②③【分析】此题考察识图能力。
洋务派创立的最早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是安庆内军器所、轮船招商局。
【答案】B5.以下对于洋务运动的表达,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②有益于中国的近代化③没有使中国兴盛起来主义的发睁开拓了道路④为资本A .①②③④C.①②B .①②③D .①③④【分析】此题主要考察洋务运动的评论,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有益于中国的近代化,但其最后结果却失败了。
洋务公司和民族公司不一样,它对中国的民族公司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引诱作用。
不可以说为其发睁开拓了道路。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同步练习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选择题1. (2023·全国乙卷)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
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
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2. (2023·重庆期中)三国同盟形成之初,德国曾向意大利许诺,将来由意大利接管英法的全部海外殖民地。
1915年,英法秘密与意大利取得联系,表示如果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阵营,意大利可以获得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
同年,意大利与英法签订《伦敦条约》,开始加入进攻同盟国的行列。
这反映出( )A.意大利外交灵活务实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特征C.殖民争夺的激烈残酷D.两大军事集团推动大战爆发3.(2023·广东江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如1916年英法关于瓜分土耳其所属阿拉伯地区的协定;协约国为了拉拢意大利,允许其占领塞尔维亚领土;俄国支持日本占领山东和太平洋赤道以北德属岛屿的协定等。
这说明( )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B.此次世界大战纯粹是掠夺性的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战争D.战争的目的是为重新瓜分世界4.(2023·河南濮阳)一战之前,外国对华投资的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同英美两国的经济周期一致,表现为英美两国经济扩张则加大对华投资,经济不景气则减少对华投资。
一战之后,外国对华投资的年均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则只与美国经济周期保持一致。
这一变化说明( )A.西方列强侵华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B.一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C.世界金融中心已从英国转移到美国D.一战后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增大5.(2023·山东潍坊)下图为一战期间西方某报纸关于华工参战的报道(部分)。
据此可推知,华工参战( )华工的到来使我们的劳动力得以从各种沉重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节省出大量的人员走上前线去参加战斗。
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人教版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4课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下面图片反映了苏俄某一时期农民上缴全部余粮,对这一事件正确的评述是( )A.苏俄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取得了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D.确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解析:选C。
注意关键信息“苏俄”、“上缴全部余粮”,图片反映的是余粮征集制,体现的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的实施,使苏俄取得内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故选C项。
A、B、D三项均发生在斯大林时代,皆排除。
2.(2014·广东汕尾调研)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这一举措有利于( ) A.彻底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C.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D.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是对苏俄(联)经济发展探索过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项和C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排除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故D项正确。
3.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解析:选C。
从材料可知此模式为“斯大林模式”,材料中“迅速”、“无情”的表述体现对此模式的积极、消极评价,较为客观。
4.(2014·山东泰安检测)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解析:选D。
高中历史《必修下册》课后习题word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下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变化表。
它反映了( )A.帝国主义大战日益白热化B.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C.帝国主义大战已发生转折D.美国的参战具有重要影响,1914年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军需品生产量相差不大,但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大大超过同盟国。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参战,故D 项正确;表格体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实力的变化,但不能体现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是否发生转折,故排除A 、C 两项;B 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但表格信息并未体现各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排除。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一流的工人,能成为优秀的士兵。
他们在现代炮火下能经得起非凡的考验”。
材料主要说明(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 项错误;法国是协约国一方,华工支援了法国就是支援了协约国一方,因此赴法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故B 项正确;中国的参战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取胜,但不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故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收回主权和利益,故D 项错误。
3.《全球通史》中指出: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
……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
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
这主要是在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 )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D.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破坏,人们的信心受损,故D 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单元总结
1.(2009·江苏·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②增加就业机会③刺激消费需求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兴办公共工程是美国政府推行“以工代赈”的具体措施,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从而扩大生产资料市场,这一措施显然不是为了解决物价上涨问题。
因此①②③正确。
【答案】 B
2.(2010·天津文综·6)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财政金融如现代社会经济的“血液”,罗斯福新政通过整顿财政金融,使国民经济的“血液”得以顺畅流通,由此带来了国外市场的扩大、国内商品价格的提高、农民负担减轻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美国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B、C、D三项措施都不能带来美国经济多方面的恢复和发展。
【答案】 A
3.(2010·江苏单科·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解析】注意1933年这一时间信息,这个时期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产品的大量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急剧下降,甚至低于生产成本,价格严重脱离价值。
为此,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以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度过经济危机。
【答案】 C
4.(2009·广东·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 年均增长速率(%)
美国14.7 3.3
英国21.8 2.8
挪威23.9 2.8
德国24.3 1.4
芬兰24.8 3.5
法国28.5 2.1
瑞典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
平均值
22.0 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字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
北欧模式探源》问题: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
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
试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
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
(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角度论证皆可)
【解析】第(1)问材料中法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为28. 5%,而美国只有14.7%。
所以作为一个“穷人”,他在法国获得的福利远远多于美国。
但如果是一个“富人”,在法国由于国家总体的GDP水平低于美国而福利开支大于美国,因此所承担的纳税额远远高于美国。
第(2)问从材料中不难找出依据形成对问题所列观点的判断。
注意从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两方面分别说明。
从材料中获取数字依据时可从特殊点入手。
第(3)问从福利国家福利制度的评价中找出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为第一种观点作说明;然后再从消极影响中找出能够说明第二种观点的史实依据即可。
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原题中的提示语。
【答案】(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 否。
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的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的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
反对的理由,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