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角度计算十一种模型梳理
初中数学66个常考几何模型50个应用题答题公式
初中数学常考的几何模型和应用题答题公式是学习和备考数学的关键内容。
不过,
请注意,我无法列出具体的66个常考几何模型或50个应用题答题公式,因为这
取决于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教材和考试要求。
但我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常见的几何模型和应用题答题思路或公式。
几何模型示例:
1.等边三角形模型: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
2.等腰三角形模型: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且对应的两个底角也相等。
3.直角三角形模型:直角三角形有一个90°的角,满足勾股定理(a² + b² = c²)。
4.平行四边形模型: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
5.梯形模型: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常考察其面积计算(上底加下底,乘以高,再除
以2)。
应用题答题公式或思路示例:
1.速度、时间、距离关系:速度= 距离/ 时间,距离= 速度×时间,时间= 距
离/ 速度。
2.工作问题: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常用于比较不同人或机器的工作效
率。
3.百分比问题:部分= 总量×百分比,总量= 部分/ 百分比,百分比= 部分/
总量× 100%。
4.利息问题:简单利息= 本金×利率×时间,复利则考虑本金和利息的共同增
长。
5.浓度问题:浓度=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常用于解决混合溶液的浓度问
题。
初中数学几何角度计算十一种模型梳理
初中数学角度计算中11个经典模型(56页wo/W )【结论】Z3=Z1+Z2【证明】如图2,过拐点作平行线N1=N4, Z5=Z2Z3=Z4+Z5=Z1+Z2即 N3=N1+N2例题1 如图,NBCD=70。
, AB//DE,则/a 与满足( )A. Za+Zp=110°B. Za+Zp=70°C. Zp - Za=70°D. Za+Zp=90°【分析】过点c 作c 尸〃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N5CF= Na, ZDCF=Zp,即可解答.【解析】如图,过点C 作。
■:XB//DE, J.AB//CF//DE. "BCF=/a, NOCT=NB ,V ZBCD=70°, /. ZBCD =ZBCF+ZDCF= Za+Zp=70°t /. Za+Zp=700.故选民【小结】考查平行线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是解题关键.模型1猪脚模型【条件】如图1变式1 如图工8〃),/。
=90。
,则夕.夕,7的大小关系是()A. /? = « + / B .4= 2+7— 90° C, fi = / + 90° - a D. fl = a + 90° - /【解析】如图,过点C 和点。
作CG 〃A8OH 〃A8CG 〃 AB.DH// AB 9 :. CG // DH// AB/:AB // EF, :.AB // EFU CG // DH. ,:CG 〃AB ; /BCG=a,:. /GCD=/BCD-/BCG=§-a ::CGU DH 、:./CDH=NGCD 邛-a, ■:HDHEF,:. /HDE=R ZEDC=ZHDE+ZCDH=90\ Ay+p-a=90°, A p=a+90o -y.故选:D. 【结论】ZI + Z2+Z3=360°【证明】如图2,过拐点作平行线根据同旁内角互补得,Nl+N4=180° , Z2+Z5=180°又 N3=N4+/5所以 N1+N2+N3=N1 + N2+N4+N5=36(T【推广】Nl+N2+N3+...+N 〃=18(T (止1)【即变异铅笔模型】变式2 综合探究:己知AB 〃CQ,点M 、N 分别是A3、8上两点,点G 在A3、模型2铅笔模型【条件】如图1CO之间,连接MG、NG.(1)如图1,若GM人GN ,求NAMG+NCNG的度数:(2)如图2,若点P是CD下方一点、,MG平分/BMP , ND平分/GNP ,已知ZB;WG = 40°,求NMGV + NM/W 的度数.【解析】(1)如图1,过G 作的〃A3,•: ABHCD、:.GH//AB//CDZAMG = AHGM . /CNG = NHGN , MG 工 NG:.ZMGN = ZMGH + ZNCH = ZAMG + NCNG = 90。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大汇总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大汇总
当涉及到中考数学几何模型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型大汇总:
1. 三角形模型:
-等边三角形:三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一个角度为90度的三角形。
-平面内角和为180度。
2. 四边形模型:
-正方形:四边相等且角度为90度的四边形。
-长方形:相对边相等且角度为90度的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梯形:有一对平行边的四边形。
-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
3. 圆模型:
-圆的面积和周长计算。
-弧长和扇形面积计算。
4. 空间几何模型: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立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直方体:六个面都是矩形。
-圆柱体:底面是圆形,侧面是矩形。
-圆锥体: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三角形。
-球体:所有点到球心的距离相等。
5. 相似模型:
-相似三角形:具有相同形状但不同大小的三角形。
-相似多边形:具有相同形状但不同大小的多边形。
6. 坐标几何模型:
-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点通过x轴和y轴的坐标进行定位。
-坐标点之间的距离和斜率计算。
这只是一些中考数学几何模型的大致汇总,其中还有很多其他模型和概念。
掌握这些模型和概念将有助于解决与几何相关的中考数学问题。
初中数学必背几何模型
一、中点模型1.倍长中线条件:AD 为△ABC 的中线辅助线:延长AD 到点E ,使得AD =DE结论:△ADC ≌△EDB ,AC ∥BE2.连中点构造中位线条件:点D 、E 为AB 、AC 的中点辅助线:连接DE 结论:12DE BC DE BC =,∥3.倍长一边构造中位线条件:点D 为AB 的中点辅助线:延长AC 到点E ,使得AC =CE ,连接BE 结论:12DC BE DC BE =,∥4.构造三线合一条件:AB =AC辅助线:取BC 的中点D ,连接AD结论:AD ⊥BC ,∠BAD =∠CADB5.构造斜边中线条件:∠ABC =90°辅助线:取AC 的中点D ,连接BD 结论:12BD AC AD CD ===二、角平分线模型6.往角两边作垂线条件:AD 平分∠BAC辅助线:过点D 作AB 、AC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 、F结论:△ADE ≌△ADF7.在角的两边截取等长线段条件:AD 平分∠BAC辅助线:在AB 、AC 上取点E 、F ,满足AE =AF ,连接DE 、DF 结论:△ADE ≌△ADF8.过角平分线上一点作垂线条件:AD 平分∠BAC辅助线:过点D 作EF ⊥AD ,交AB 、AC 于点E 、FD CBB CCC结论:△ADE ≌△ADF三、双角平分线模型9.内内模型条件:BD 、CD 平分∠ABC 、∠ACB 结论:1902D A ∠=︒+∠10.内外模型条件:BD 、CD 平分∠ABC 、∠ACE 结论:12D A ∠=∠11.外外模型条件:BD 、CD 平分∠CBE 、∠BCF 结论:1902D A ∠=︒-∠四、平行线模型12.猪蹄模型CA BCC ED条件:AB ∥CD辅助线:过点E 作EF ∥AB结论:∠B +∠D =∠BED13.铅笔头模型条件:AB ∥CD辅助线:过点E 作EF ∥AB结论:∠B +∠D +∠BED =360°14.鸟头模型条件:AB ∥CD辅助线:过点E 作EF ∥AB结论:∠D +∠BED =∠B15.平行线+角平分线模型条件:AB ∥CD ,CE 平分∠ACD结论:AC =AE五、等积模型16.等底等高条件:AD ∥BCFAFBC结论:ABC DBC S S =,ADB ADC S S =17.等高模型条件:B 、C 、D 共线结论:::ABD ADC S S BD CD =18.等底模型条件:AE 、DE 为△ABC 、△DBC 边BC 上的高结论:::ABC DBC S S AE DE =六、对称半角模型19.对称半角模型-含45°角的三角形条件:∠BAC =45°,AD ⊥BC辅助线:作点D 关于AB 的对称点E ,关于AC 的对称点F , 连接AE 、AF 、BE 、CF 、EF结论:△A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0.对称半角模型-含30°角的三角形B CB C DED条件:∠BAC =30°,AD ⊥BC辅助线:作点D 关于AB 的对称点E ,关于AC 的对称点F , 连接AE 、AF 、BE 、CF 、EF结论:△AEF 是等边三角形七、旋转半角模型21.旋转半角模型-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AB =AC ,∠BAC =90°,∠MAN =45°辅助线:将△ABM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CM ' 结论:ANM ANM '≌,222BM CN MN +=22.旋转半角模型-等边三角形条件:△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CD ,∠BDC =120°, ∠MDN =60°辅助线:将△BDM 绕点D 顺时针旋转120°,得到△DCM ' 结论:NDM NDM '≌,BM CN MN +=23.旋转半角模型-正方形条件:正方形ABCD ,∠MAN =45°,FEAM'M CAB辅助线:将△ABM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DM ' 结论:NAM NAM '≌,BM DN MN +=八、自旋转模型24.自旋转模型-等边三角形条件:△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P 为其内任意一点辅助线:将△BAP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得到△BCP ' 结论:△BPP '是等边三角形25.自旋转模型-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ABC 中,∠BAC =90°,AB =AC ,点P 为△ABC 内任 意一点辅助线:将△BA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ACP ' 结论:△AP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6.自旋转模型-等腰三角形条件:△ABC 中,AB =AC ,点P 为△ABC 内任意一点,∠BAC =α 辅助线:将△BA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α,得到△ACP ' 结论:△APP '是等腰三角形M'DNCBAB九、手拉手模型29.手拉手模型-等边三角形条件:△ABC和△CDE都是等边三角形结论:△ACE≌△BCD27.手拉手模型-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ABC和△C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结论:△ACE≌△BCD,AE⊥BDEE28.手拉手模型-等腰三角形条件:△ABC 和△CDE 都是等腰三角形,CA =CB , CD =CE ,且∠ACB =∠DCE结论:△ACE ≌△BCD30.手拉手模型-正方形条件:四边形ABCD 和AEFH 都是正方形结论:△ABE ≌△ADH ,BE ⊥DH十、最短路程模型31.直线同侧两线段之和最小(将军饮马)条件:点A 、B 在直线l 同侧,点P 为l 上一点辅助线:作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连接A 'B 结论:点P 为A 'B 和l 交点时,AP +BP 最小C32.直线异侧两线段之差最小条件:点A 、B 在直线l 异侧,点P 为l 上一点辅助线: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m结论:点P 为m 和l 交点时,|AP -BP |最小33.直线同侧两线段之差最小条件:点A 、B 在直线l 同侧,点P 为l 上一点辅助线: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m结论:点P 为m 和l 交点时,|AP -BP |最小34.过桥模型(将军饮马)条件:A 、B 为定点,l 1∥l 2,MN 为定长线段且MN ⊥l 1 辅助线:将点A 向上平移MN 的长度得到A ',连接A 'B 结论:点N 为A 'B 与l 1交点时,AM +MN +BN 最小35.四边形周长最小(将军饮马)条件:A 、B 为定点,M 、N 为角两边上的动点辅助线:作点A 、B 关于角两边的对称点A '、B ',连接 lAlAll 1l 2A'B'结论:M、N为A'B'与角两边交点时,四边形ABMN的周长最小B'36.三角形周长最小(将军饮马)条件:A为定点,B、C为角两边上的动点辅助线:作点A关于角两边的对称点A'、A",连接A'A"结论:B、C为A'A"与角两边交点时,△ABC的周长最小37.旋转类最短路程模型条件:线段OA=a,OB=b(a>b),OB绕点O在平面内旋转结论:点B与点N重合时,AB最小;点B与点M重合时,AB最大十一、基本相似模型38.A字型条件:BC∥DE结论:△ABC∽△ADE条件:∠ABC =∠ADE结论:△ABC ∽△ADE39.8字型条件:AB ∥CD结论:△AOB ∽△DOC条件:∠BAO =∠DCO结论:△AOB ∽△COD40.母子型条件:△ABC 中,∠ACB =90°,CD ⊥AB结论:△ABC ∽△ACD ∽△CBD41.一线三等角模型条件:∠B =∠D =∠ACE结论:△ABC ∽△CDECBCC A42.手拉手相似模型条件:△ABC ∽△ADE结论:△ACE ∽△ABD十二、对角互补模型43.对角互补模型-90°全等型条件:∠AOB =∠DCE =90°,OC 平分∠AOB辅助线:过点C 作CM ⊥AO ,CN ⊥BO ,垂足分别为M 、N 结论:△CDM ≌△CEN ,CD =CE ,OD +OEOC ,212OECD S OC 四边形CB ACE AB D CDD44.对角互补模型-120°全等型条件:∠AOB =120°,∠DCE =60°,OC 平分∠AOB辅助线:过点C 作CM ⊥AO ,CN ⊥BO ,垂足分别为M 、N 结论:△CDM ≌△CEN ,CD =CE ,OD +OE =OC ,24OECD S =四边形45.对角互补模型-任意角全等型条件:∠AOB =2α,∠DCE =180°-2α,OC 平分∠AOB辅助线:过点C 作CM ⊥AO ,CN ⊥BO ,垂足分别为M 、N 结论:△CDM ≌△CEN ,CD =CE ,2cos OD OE OC α+=⋅, 2sin cos OEC OCD S S OC αα+=⋅46.邻边相等的对角互补模型条件:四边形ABCD 中,AB =AD ,∠ABC +∠ADC =180°D BAN E OB辅助线:延长CD 到E ,使得DE =BC ,连接AE结论:△ABC ≌△ADE ,CA 平分∠BCD十三、隐圆模型47.动点定长模型条件:AB =AC =AP ,点P 为动点结论:点B 、C 、P 三点共圆,点A 为圆心,AB 为半径48.直角圆周角模型条件:点C 为动点,∠ACB =90°结论:点A 、B 、C 三点共圆,线段AB 的中点为圆心,线段 AB 为直径49.定弦定长模型条件:点P 为动点,固定线段AB 所对的动角∠APB 为定值 结论:点A 、B 、P 三点共圆,线段AB 和BP 的中垂线的交点 为圆心BA50.四点共圆模型①条件:点A 、C 为动点,∠BAD +∠BCD =180°结论:点A 、B 、C 、D 四点共圆,线段AB 和BC 的中垂线的 交点为圆心当∠BAD =∠BCD =90°,BD 为直径51.四点共圆模型②条件:线段AB 为固定长度,点D 为动点,∠C =∠D结论:点A 、B 、C 、D 四点共圆,线段AB 和BC 的中垂线的 交点为圆心CCA当∠C=∠D=90°,AB为直径。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必不可少的几种类型,掌握...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必不可少的几种类型,掌握...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必不可少的几种类型,掌握好方法轻松解题。
所以家长朋友们赶紧收藏打印给孩子学习。
初中数学的重点不仅是几何问题,到了高中数学学习中几何也占很大比重,内容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基础一定要打好。
全等三角形常见模型:平移型、轴对称型、旋转型、一线三垂直、一线三等角
相似三角形常见模型:“A”字型、“8”字型、“母子”型、双垂直型、一线三垂直、一线三等角
面积相关模型:阴影面积计算、反比例函数中的面积
角平分线常见模型
中点相关模型
线段最值模型
一、公式法
这属于最简单的方法,阴影面积是一个常规的几何图形,例如三角形、正方形等等。
如图7
二、和差法
1、直接和差法
只需学生用两个或多个常见的几何图形面积进行加减。
如图8
2、构造和差法
构建自己的数学图形转化思维了,学会通过添加辅助线进行求解。
如图9
三、割补法
通过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割补、对称等,为利用公式法或和差法求解创造条件。
初中孩子,从头到尾过一遍,肯定会对孩子的数学成绩有巨大的提升。
角度计算经典模型大全
B P
D
条件:AP、CP是角平分线 1
结论:P= (B+D) 2
“燕尾”+角平分线
A
P 条件:BP、CP是角平分线
O
×
1
×
结论:P= (A+O)
2
B
C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数学资料库” 免费领取(原创作品,使用说明版权)
高线+角平分线
A
条件:AD是高,AP是角平分线 1
结论:DAP= (B-C) 2
B
DP
C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数学资料库” 免费领取(原创作品,使用说明版权)
初中数学 角度经典模型——吐血整理
“8”字型
A
B
结论:A+B=C+D
C
D
“A”字型1
A
B C
结论:B+C=D+E
D
E
“A”字型2
A
结论:DBC+BCE=180°+A B
C
D
E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数学资料库” 免费领取(原创作品,使用说明版权)
“燕尾”型
A
O
B
C
“筝”型
A
结论:BOC=A+B+C
B
C
×
B
×C
1 结论:BDC=90°+ 2 A
“内外角平分线”型
A
D 条件:BD、CD是角平分线
1
B
××
CE
结论:D= A 2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数学资料库” 免费领取(原创作品,使用说明版权)
“外外角平分线”型
A
B
C
×
(word完整版)初中数学——最全:初中数学几何模型
最全: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几何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般会在压轴题中进行考察,而掌握几何模型能够为考试节省不少时间,小编整理了常用的各大模型,一定要认真掌握哦~全等变换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对称全等模型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
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旋转全等模型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旋转半角模型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自旋转模型构造方法: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共旋转模型说明: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
通过“8”字模型可以证明。
模型变形说明: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混用。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中点旋转:说明:两个正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及两个图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证明另外两个顶点与中点所成图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方法是倍长所要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转化成要证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已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公旋转顶点,通过证明旋转全等三角形证明倍长后的大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证。
中考几何综合压轴题十大模型
中考几何综合压轴题十大模型包括:
1. “12345”模型:适用于和为30度、60度的证明,以及倍长中点的相关证明。
2. “半角”模型: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3. “角平分线”模型:角平分线定理的应用,以及角平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角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必呈现等的应用。
4. “手拉手”模型:适用于两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相等,顶点重合的情况,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手的夹角相等,顶点连手的交点得平分。
5. “将军饮马”模型:最短路径问题,适用于解决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问题。
6. “中点”模型:中点旋转的模型,可以解决旋转全等问题。
7. “垂直”模型: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8. “旋转全等”模型: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9. “自旋转”模型: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
10. “共旋转”模型:通过“8”字模型可以证明。
以上就是中考几何综合压轴题的十大模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所有几何模型
初中所有几何模型
初中几何中常见的模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手拉手模型:这种模型通常涉及到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顶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顶点相连。
根据角度和边的关系,可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或全等的。
2. 倍长中线模型:如果一个中线长度超过另一边的一半,则可以通过倍长中线来构造新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中线性质进行证明。
3. 平行线模型: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可以证明一些角的关系,或者利用平行线的传递性来证明一些线段的比例关系。
4. 角平分线模型: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证明一些角或者线段的比例关系。
5. 直角三角形模型:通过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以证明一些角或者线段的关系。
6. 对角线模型:利用对角线的性质,可以证明一些线段的比例关系,或者通过构造新的三角形来证明一些结论。
7. 旋转模型:通过旋转图形,可以证明一些结论或者找到一些新的等量关系。
8. 相似三角形模型: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证明一些角或者线段的比例关系。
9. 特殊四边形模型:对于一些特殊的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可以利用它们的性质来证明一些结论。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初中几何模型,它们都是基于几何的基本性质和定理构建的。
掌握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更加高效和准确。
中考数学常见的11种几何模型
中考数学常见的11种几何模型一、三角形的不等关系模型:A字型、K字型、X字型1.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 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4. 直角三角形中30度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5. 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二、全等、相似模型模型:A字型全等、A字型相似、8字型全等、8字型相似、蝴蝶型全等、蝴蝶型相似、平行型全等、平行型相似、等积模型等。
三、平行四边形模型模型: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B中点,则:AC、DE互相平分;模型: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交于O,则:AO=CO,BO=DO;模型:平行四边形ABCD中,AC平分角BAD,则:四边形ABCD为菱形。
四、梯形模型模型:梯形ABCD中,E为AD中点,则:延长BE交DC延长线于F,则:BE=FE;模型:梯形ABCD中,A、B在直线EF上,则:延长DC交AB延长线于F,则:梯形ABCD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模型:梯形ABCD中,E为AD中点,则:延长BE交DC延长线于F,则:EF=FC。
五、矩形模型模型:矩形ABCD中,E为BC中点,则:AE平分角BAD;模型:矩形ABCD中,E为AD中点,则:AF平分角ABC;模型:矩形ABCD中,AC平分角BAD,则:四边形ABCD为菱形。
六、多边形模型模型:任意多边形ABCD中,E为AD中点,则:延长BE交DC延长线于F,则:BF=FE;模型:任意多边形ABCD中,E为AD中点,延长BE交DC延长线于F,则:EF=FC。
七、燕尾模型模型:在三角形ABC中,BD平分角ABC,CE平分角ACB,则:点D、E在BC同旁,则:三角形ADE的面积等于三角形ABC面积的一半。
八、风筝模型模型:在三角形ABC中,点D、E在BC上,且AD平分角BAE,则: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DE的面积相等。
九、铅笔模型模型: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B、CD上,则:EF平行于AD,则:矩形ABFE与矩形EFCD相似。
角度计算的经典模型(八大题型)(解析版)-初中数学
角度计算的经典模型(八大题型)【题型01:双垂直模型】【题型02:A字模型】【题型03:8字模型】【题型04:飞镖模型】【题型05:风筝模型】【题型06:两内角角平分线模型】【题型07:两外角角平分线模型】【题型08:内外角平分线模型】【题型01:双垂直模型】【条件】∠B=∠D=∠ACE=90°.【结论】∠BAC=∠DCE,∠ACB=∠CED.1.AD、BE为△ABC的高,AD、BE相交于H点,∠C=50°,求∠BHD.【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AD是△ABC的高,∴∠BHD+∠HBD=90°,∵BE是△ABC的高,∴∠HBD+∠C=90°,∴∠BHD=∠C,∵∠C=50°,∴∠BHD=50°.2.如图,在△ABC中,∠BAC=80°,∠B=60°,AD是BC边上的高,∠ACB的平分线CF交AD于点E.求∠AEC的度数.【答案】110°【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到∠ACB 的度数,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ECD 的值,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解题即可.【详解】解:∵在△ABC 中,∠BAC =80°,∠B =60°,∴∠ACB =180°-∠CAB =∠B =180°-80°-60°=40°,∵CF 是∠ACB 的平分线,∴∠ECD =12∠ACD =12×40°=20°,∵AD 是BC 边上的高,∴∠ADC =90°,∴∠AEC =∠ADC +∠ECD =90°+20°=110°.3.如图,在△ABC 中,AD ⊥BC ,垂足为D ,E 是AC 边上一点,BE 与AD 交于点F ,若∠ABC =45°,∠BAC =75°,∠BFD =60°,求∠BEC 的度数.【答案】9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 ,然后求出∠DBF ,进而得出答案.【详解】∵∠ABC =45°,∠BAC =75°,∴∠C =180°-45°-75°=60°.∵AD ⊥BC ,∴∠ADB =90°.∵∠BFD =60°,∴∠DBF =90°-60°=30°,∴∠BEC =180°-∠EBC -∠C =180°-60°-30°=90°.【题型02:A 字模型】图1【条件】图1中三种情况【结论】∠1=∠2【证明】略图2【结论】∠1+∠2=∠3+∠4【证明】根据内角和定理,∠1+∠2+∠A=∠3+∠4+∠A=180°∴∠1+∠2=∠3+∠4图3【结论】∠1+∠2=180°+∠A【证明】∠1+∠2=(∠AED+∠A)+(∠ADE+∠A)=180°+∠A4.探索归纳:(1)如图1,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A=9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A,则∠1+∠2=270°.(2)如图2,已知△ABC中,∠A=40°,剪去∠A后成四边形,则∠1+∠2=220°.(3)如图2,根据(1)与(2)的求解过程,你归纳猜想∠1+∠2与∠A的关系是180°+∠A.(4)如图3,若没有剪掉∠A,而是把它折成如图3形状,试探究∠1+∠2与∠A的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和为90°∴∠1+∠2=360°-(∠A+∠B)=360°-90°=270°.∴∠1+∠2等于270°.故答案为:270°;(2)∠1+∠2=180°+40°=220°,故答案是:220°;(3)∠1+∠2与∠A的关系是:∠1+∠2=180°+∠A;故答案为:180°+∠A;(4)∵△EFP是由△EFA折叠得到的,∴∠AFE=∠PFE,∠AEF=∠PEF∴∠1=180°-2∠AFE,∠2=180°-2∠AEF∴∠1+∠2=360°-2(∠AFE+∠AEF)又∵∠AFE+∠AEF=180°-∠A,∴∠1+∠2=360°-2(180°-∠A)=2∠A.5.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DE∥BC交AB于点E.若∠A=70°,∠BDC=100°,则∠BED的度数为()A.120°B.130°C.140°D.150°【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求出∠EBD,∠EDB,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A+∠ABD=∠BDC,∠A=70°,∠BDC=100°,∴∠ABD=30°,∵BD平分∠ABC,∴∠ABD=∠CBD=30°,又∵DE∥BC,∴∠BDE=∠CBD=30°,∴∠BED=180°-∠ABD-∠BDE=120°.故选:A.6.如图,已知:AD∥EF,∠CAD+∠DEF=180°.(1)证明:AC∥DE;(2)若AC平分∠BAD,∠ADC=35°,∠ACD=∠ADE+45°.求∠G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2)∠G=50°【分析】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DEF+∠ADG=180°,由∠CAD+∠DEF=180°可得∠CAD=∠ADG,即可证明;(2)首先利用已知条件可以去求出∠BAC=∠ADE=50°,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求出∠BDG,解答即可.【详解】(1)证明:∵AD∥EF,∴∠DEF+∠ADG=180°.∵∠CAD+∠DEF=180°.∴∠CAD=∠ADG.∴AC∥DE;(2)解:∵AC是∠BAD的平分线,且AC∥DE,∴∠BAC=∠CAD,∠CAD=∠ADE,∴∠BAC=∠ADE,∵∠ACD=∠ADE+45°,∠ACD=∠B+∠BAC,∴∠B=45°,∵∠ADC=35°,∴∠BAD=180°-∠B-∠ADC=180°-45°-35°=100°.∵AC是∠BAD的平分线,∠BAD=50°,∴∠CAD=∠ADE=12∴∠G=∠BAD-∠ADE=100°-50°=50°.7.在△ABC中,已知∠A=80°,∠C=30°,现把△CDE沿DE进行不同的折叠得△C DE,对折叠后产生的夹角进行探究:(1)如图(1)把△CDE沿DE折叠在四边形ADEB内,则求∠1+∠2的和;(2)如图(2)把△CDE沿DE折叠覆盖∠A,则求∠1+∠2的和;(3)如图(3)把△CDE沿DE斜向上折叠,探求∠1、∠2、∠C的关系.【答案】(1)60°(2)50°(3)∠2-∠1=2∠C【分析】本题考查折叠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答此题时要充分利用折叠部分折叠前后形成的图形为全等形的性质,并且解答该题时要充分利用三角形的性质.(1)根据折叠前后的图象全等可知,∠1=180°-2∠CDE,∠2=180°-2∠CED,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比可求出答案;(2)连接DG,将∠ADG+∠AGD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3)将∠2看作180°-2∠CED,∠1看作2∠CDE-18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即可解题.【详解】(1)解:由折叠性质可知:∠CDC =2∠CDE,∠CEC =2∠CED,∵∠C=30°,∴∠1+∠2=180°-2∠CDE+180°-2∠CED=360°-2∠CDE+∠CED=360°-2180°-∠C=2∠C=60°;(2)解:连接DG,∵∠A=80°,∴∠1+∠2=180°-∠C -∠ADG+∠AGD=180°-30°-180°-80°=50°;(3)解:∠2-∠1=180°【题型03:8字模型】【条件】AE、BD相交于点C【结论】∠A +∠B =∠D +∠E .8.(1)已知: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试说明:∠A +∠B =∠C +∠D .(2)如图(2),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若∠ABC =36°,∠ADC =16°.求∠P 的度数.(3)如图(3),直线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猜想∠P 与∠B 、∠D 的数量关系是;(4)如图(4),直线AP 平分∠BAD 的外角∠F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猜想∠P 与∠B 、∠D 的数量关系是.【答案】(1)见解析;(2)26°;(3)∠P =90°+12∠B +∠D ;(4)∠P =180°-12∠B +∠D 【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和对顶角的性质即可得证;(2)设∠BAP =∠P AD =x ,∠BCP =∠PCD =y ,x +∠ABC =y +∠P x +∠P =y +∠ADC 解方程即可得到答案;(3)根据直线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得到∠P AB =∠P AD =12∠BAD ,∠PCB =∠PCE =12∠PCD 从而可以得到180°-2∠P AB +∠PCB +∠D =∠B ,再根据∠P +∠P AD =∠PCD +∠D ,∠BAD +∠B =∠BCD +∠D 得到∠P -∠B =∠P AD +∠PCB =∠P AB +∠PCB 即可求解;(4)连接PB ,PD ,求得∠APC +∠ABC +∠PCB +∠P AB =360°,∠APC +∠ADC +∠PCD +∠P AD =360°,再根据∠PCE +∠PCD =180°,∠P AB +∠P AF =180°,∠FAP =∠P AO ,∠PCE =∠PCB ,即可求解.【详解】解:(1)如图.∵∠A +∠B +∠AOB =180°,∠C +∠D +∠COD =180°,∴∠A +∠B +∠AOB =∠C +∠D +∠COD .∵∠AOB =∠COD ,∴∠A +∠B =∠C +∠D ;(2)如图.∵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设∠BAP =∠P AD =x ,∠BCP =∠PCD =y ,则有x +∠ABC =y +∠P x +∠P =y +∠ADC ,∴∠ABC -∠P =∠P -∠ADC ,∴∠P =12∠ABC +∠ADC =1236°+16° =26°(3)如图.∵直线AP 平分∠B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P AB =∠P AD =12∠BAD ,∠PCB =∠PCE =12∠BCE ,∴2∠P AB +∠B =180°-2∠PCB +∠D ,∴180°-2∠P AB +∠PCB +∠D =∠B∵∠P +∠P AD =∠PCD +∠D ,∠BAD +∠B =∠BCD +∠D∴∠P +∠P AD -∠BAD -∠B =∠PCD -∠BCD∴∠P -∠P AB -∠B =∠PCB ,∴∠P -∠B =∠P AB +∠PCB∴180°-2∠P -∠B +∠D =∠B ,即∠P =90°+12∠B +∠D .(4)连接PB ,PD∵直线AP 平分∠BAD 的外角∠F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FAP =∠P AO ,∠PCE =∠PCB ,∵∠APB +∠PBA +∠P AB =180°,∠PCB +∠PBC +∠BPC =180°∴∠APC +∠ABC +∠PCB +∠P AB =360°同理得到:∠APC +∠ADC +∠PCD +∠P AD =360°∴2∠APC +∠ABC +∠ADC +∠PCB +∠P AB +∠PCD +∠P AD =720°∴2∠APC +∠ABC +∠ADC +∠PCE +∠P AB +∠PCD +∠P AF =720°∵∠PCE +∠PCD =180°,∠P AB +∠P AF =180°∴2∠APC +∠ABC +∠ADC =360°,∴∠APC =180°-12∠ABC +∠AD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求解.9.如图,∠1=60°,则∠A +∠B +∠C +∠D +∠E +∠F =()A.240°B.280°C.360°D.540°【答案】A 【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B 与∠C 的和,然后在五星中求得∠1与另外四个角的和,加在一起即可.【详解】解: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3=∠A +∠E ,∠2=∠F +∠D ,∵∠1+∠2+∠3=180°,∠1=60°,∴∠2+∠3=120°,即:∠A+∠E+∠F+∠D=120°,∵∠B+∠C=120°,∴∠A+∠B+∠C+∠D+∠E+∠F=240°.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题目中的六个角分成两部分来分别求出来,然后再加在一起.10.如图,求∠A+∠B+∠C+∠D+∠E+∠F+∠G+∠H+∠I=.【答案】900°【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可得答案.【详解】解:连EF,GI,如图∵6边形ABCDEFK的内角和=(6-2)×180°=720°,∴∠A+∠B+∠C+∠D+∠E+∠F=720°-(∠1+∠2),即∠A+∠B+∠C+∠D+∠E+∠F+(∠1+∠2)=720°,∵∠1+∠2=∠3+∠4,∠5+∠6+∠H=180°,∴∠A+∠B+∠C+∠D+∠E+∠F∠H+(∠3+∠4)=900°,∴∠A+∠B+∠C+∠D+∠E+∠F(∠3+∠4)+∠5+∠6+∠H=720°+180°,∴∠A+∠B+∠C+∠D+∠E+∠F+∠G+∠H+∠I=900°,故答案为:900°.【点睛】本题考查了n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3的整数).11.如图,已知AB∥CD,∠B=∠D,CD与AE相交于F.(1)求证:AD∥BC;(2)若∠B=50°,AE平分∠BAD,求∠DFE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2)115°.【分析】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1)AB∥CD,得到∠B=∠DCE,推出∠D=∠DCE,即可得证;(2)平行线的性质求出∠BAD的度数,角平分线求出∠DAE=65°,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求解即可.【详解】(1)证明:∵AB∥CD,∴∠B=∠DCE,∵∠B=∠D,∴∠D=∠DCE,∴AD∥BC,(2)∵AD∥BC,∴∠BAD=180°-∠B=180°-50°=130°,∵AE平分∠BAD,∴∠DAE=65°,∵∠D=∠B=50°,∴∠DFE=∠D+∠EAD=50°+65°=115°.12.已知:如图,FE∥OC,AC和BD相交于点O,F是OD上一点,且∠1=∠A.(1)求证:AB∥DC;(2)若∠B=30°,∠1=65°,求∠OFE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2)95°【分析】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应用:(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已知得出∠A=∠C,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推出即可;(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D,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推出即可.【详解】(1)证明:∵FE∥OC,∴∠1=∠C,∵∠1=∠A,∴∠A=∠C,∴AB∥DC;(2)解:∵AB∥DC,∴∠D=∠B,∵∠B=30°,∴∠D=30°,∵∠OFE是△DEF的外角,∴∠OFE=∠D+∠2,∵∠1=65°,∴∠OFE=30°+65°=95°.13.如图,BP平分∠ABC,交CD于点F,DP平分∠ADC交AB于点E,AB与CD相交于点G,∠A=42°.(1)若∠ADC=60°,求∠AEP的度数;(2)若∠C=38°,求∠P的度数.【答案】(1)72°;(2)40°.【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DP=12∠ADC,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解;(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DP=∠PDF,∠CBP=∠PBA,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ADP=∠P+∠ABP,∠C+∠CBP=∠P+∠PDF,所以∠A+∠C=2∠P,即可得解.【详解】解:(1)∵DP平分∠ADC,∴∠ADP=∠PDF=12∠ADC,∵∠ADC=60°,∴∠ADP=30°,∴∠AEP=∠ADP+∠A=30°+42°=72°;(2)∵BP平分∠ABC,DP平分∠ADC,∴∠ADP=∠PDF,∠CBP=∠PBA,∵∠A+∠ADP=∠P+∠ABP,∠C+∠CBP=∠P+∠PDF,∴∠A+∠C=2∠P,∵∠A=42°,∠C=38°,∴∠P=12(38°+42°)=4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熟记定理并理解“8字形”的等式是解题的关键.【题型04:飞镖模型】图1图2图3【条件】四边形ABPC如图1所示【结论】∠BPC=∠A+∠B+∠C.14.探究与发现:如图(1)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一圆规,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规形图(1)观察“规形图(1)”,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问题:①如图(2),把一块三角尺XYZ放置在△A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XY、XZ恰好经过点B、C,若∠A=40°,则∠ABX+∠ACX=50°.②如图(3),DC平分∠ADB,EC平分∠AEB,若∠DAE=40°,∠DBE=130°,求∠DCE的度数.【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如图(1),∠BDC=∠BAC+∠B+∠C,理由是:过点A、D作射线AF,∵∠FDC=∠DAC+∠C,∠BDF=∠B+∠BAD,∴∠FDC+∠BDF=∠DAC+∠BAD+∠C+∠B,即∠BDC=∠BAC+∠B+∠C;(2)①如图(2),∵∠X=90°,由(1)知:∠A+∠ABX+∠ACX=∠X=90°,∵∠A=40°,∴∠ABX+∠ACX=50°,故答案为:50;②如图(3),∵∠A=40°,∠DBE=130°,∴∠ADE+∠AEB=130°-40°=90°,∵DC平分∠ADB,EC平分∠AEB,∴∠ADC=12∠ADB,∠AEC=12∠AEB,∴∠ADC+∠AEC=12∠ADB+∠AEB=45°,∴∠DCE=∠A+∠ADC+∠AEC=40°+45°=85°.15.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按要求∠A=90°,∠B=32°,∠C=21°,检验工人量得∠CDB=148°,就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说明零件不合格的理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如图,延长CD交AB于E,∵∠A=90°,∠C=21°,∴∠1=∠A+∠C=90°+21°=111°,∵∠B=32°,∴∠BDC=∠B+∠1=32°+111°=143°.又∵∠BDC=148°,∴这个零件不合格.16.附加题:如图,试说明:①∠BDC>∠A;②∠BDC=∠B+∠C+∠A.如果点D在线段BC的另一侧,结论会怎样?【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①延长BD交AC于E,则∠BDC>∠DEC,而∠DEC>∠A,所以∠BDC>∠A;②由∠BDC=∠C+∠DEC,而∠DEC=∠A+∠B,所以∠BDC=∠A+∠B+∠C.如果点D在线段BC的另一侧,如图所示:结论:①∠BDC与∠A无法比较大小;②∠BDC=360°-(∠A+∠B+∠C),17.如图,△ABC中,∠A=30°,D为CB延长线上的一点,DE⊥AB于点E,∠D=40°,则∠C为()A.20°B.15°C.30°D.25°【答案】A【解答】解:∵DE⊥AB,∴∠DEB=90°,∵∠D=40°,∴∠ABD=180°-∠D-∠DEB=50°,∵∠ABD=∠A+∠C,∠A=30°,∴∠C=∠ABD-∠A=50°-30°=20°.故选:A.18.如图,点E在BC上,ED⊥AC于F,交BA的延长线于D,已知∠D=30°,∠C=20°,则∠B的度数是()A.20°B.30°C.40°D.50°【答案】C【解答】解:∵ED⊥AC,∠D=30°,∠C=20°,又∵∠DEC=∠B+∠D,∴∠C+∠DEC=∠C+∠D+∠B=90°,∴∠B=40°.故选:C.19.如图,已知在△ABC中,∠A=40°,现将一块直角三角板放在△ABC上,使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分别经过点B,C,直角顶点D落在△ABC的内部,则∠ABD+∠ACD=( ).A.90°B.60°C.50°D.40°【答案】C【分析】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ABC+∠ACB+∠A=180°,即∠ABC+∠ACB=180-∠A=140°,再说明∠DBC+∠DCB=90°,进而完成解答.【详解】解:∵在△ABC中,∠A=40°∴∠ABC+∠ACB=180-∠A=140°∵在△DBC中,∠BDC=90°∴∠DBC+∠DCB=180°-90°=90°∴∠ABD+∠ACD=40°-90°=50°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20.如图,若∠EOC=115°,则∠A+∠B+∠C+∠D+∠E+∠F=.【答案】230°【分析】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EOC=∠E+∠2=115°,∠2=∠D+∠C,∠EOC=∠1+∠F=115°,∠1=∠A+∠B,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如图∵∠EOC=∠E+∠2=115°,∠2=∠D+∠C,∴∠E+∠D+∠C=115°,∵∠EOC=∠1+∠F=115°,∠1=∠A+∠B,∴∠A+∠B+∠F=115°,∴∠A+∠B+∠C+∠D+∠E+∠F=230°,故答案为:23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三角形外角性质.【题型05:风筝模型】21.如图1和图2,在三角形纸片ABC中,点D,E分别在边AC,AB上,沿DE折叠,点A落在点A'的位置.(1)如图1,当点A′落在CD边上时,∠DAE与∠1之间的数量关系为③(只填序号),并说明理由;①∠DAE=∠1②∠DAE=2∠1③∠1=2∠DAE(2)如图2,当点A落在△ABC内部时,直接写出∠DAE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③,理由详见解答过程.(2)∠1+∠2=2∠DAE.【解答】解:(1)由题意得:∠DAE=∠DA′E.∵∠1=∠EAD+∠EA′D=2∠DAE.故答案为:③.(2)∠1+∠2=2∠DAE,理由如下:如图2,连接AA′.由题意知:∠EAD=∠EA′D.∵∠1=∠A′AE+∠AA′E,∠2=∠A′AD+∠AA′D,∴∠1+∠2=∠EAA′+∠A′AD+∠EA′A+∠AA′D=∠EAD+∠EA′D=2∠EAD.22.如图,在△ABC中,∠C=40°,将△ABC沿着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A.40°B.80°C.90°D.140°【答案】B【解答】解:由折叠的性质得:∠D=∠C=40°,根据外角性质得:∠1=∠3+∠C,∠3=∠2+∠D,则∠1=∠2+∠C+∠D=∠2+2∠C=∠2+80°,则∠1-∠2=80°.故选:B.23.将纸片△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A′处的位置.(1)如果A′落在四边形BCDE的内部(如图1),∠A′与∠1+∠2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果A′落在四边形BCDE的BE边上,这时图1中的∠1变为0°角,则∠A′与∠2之间的关系是2∠A=∠2.(3)如果A′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如图2),这时∠A′与∠1、∠2之间又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图1中,2∠A=∠1+∠2,理由是:∵延DE折叠A和A′重合,∴∠AED=∠A′ED,∠ADE=∠A′DE,∵∠AED+∠ADE=180°-∠A,∠1+∠2=180°+180°-2(∠AED+∠ADE),∴∠1+∠2=360°-2(180°-∠A)=2∠A;(2)2∠A=∠2,如图∠2=∠A+∠EA′D=2∠A,故答案为:2∠A=∠2;(3)如图2,2∠A=∠2-∠1,理由是:∵延DE折叠A和A′重合,∴∠A=∠A′,∵∠DME=∠A′+∠1,∠2=∠A+∠DME,∴∠2=∠A+∠A′+∠1,即2∠A=∠2-∠1.【题型06:两内角角平分线模型】双内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 、CP 分别为∠ABC 、∠ACB 的角平分线.【结论】∠P =90°+12∠A .24.如图1,点A 、B 分别在射线OM 、ON 上运动(不与点O 重合),AC 、BC 分别是∠BAO 和∠ABO 的角平分线,BC 延长线交OM 于点G .(1)若∠MON =60°,则∠ACG =;(直接写出答案)(2)若∠MON =n °,求出∠ACG 的度数;(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3)如图2,若∠MON =80°,过点C 作CF ∥OA 交AB 于点F ,求∠BGO 与∠ACF 的数量关系.【答案】(1)60°;(2)90°-12n °;(3)∠BGO -∠ACF =50°【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O +∠ABO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得到答案;(2)仿照(1)的解法解答;(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ACF =∠CAG ,根据(2)的结论解答.【详解】解:(1)∵∠MON =60°,∴∠BAO +∠ABO =120°,∵AC 、BC 分别是∠BAO 和∠ABO 的角平分线,∴∠CBA =12∠ABO ,∠CAB =12∠BAO ,∴∠CBA +∠CAB =12(∠ABO +∠BAO )=60°,∴∠ACG =∠CBA +∠CAB =60°,故答案为:60°;(2)∵∠MON =n °,∴∠BAO +∠ABO =180°-n °,∵AC 、BC 分别是∠BAO 和∠ABO 的角平分线,∴∠CBA =12∠ABO ,∠CAB =12∠BAO ,∴∠CBA+∠CAB=12(∠ABO+∠BAO)=90°-12n°,∴∠ACG=∠CBA+∠CAB=90°-12n°;(3)∵CF∥OA,∴∠ACF=∠CAG,∴∠BGO-∠ACF=∠BGO-∠CAG=∠ACG,由(2)得:∠ACG=90°-12×80°=50°.∴∠BGO-∠ACF=50°.【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25.如图,BE平分∠ABD,CF平分∠ACD,BE与CF交于点G,若∠BDC=140°,∠BGC=100°,则∠A=()A.80°B.75°C.60°D.45°【答案】C【分析】连接BC,先求解∠DBC+∠DCB,再求解∠GBC+∠GCB,可得∠GBD+∠GCD,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BD+∠ACD,从而可得:∠ABC+∠ACB,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的大小.【详解】解:连接BC,∵∠BDC=140°,∴∠DBC+∠DCB=180°-140°=40°,∵∠BGC=100°,∴∠GBC+∠GCB=180°-100°=80°,∴∠GBD+∠GCD=∠GBC+∠GCB-∠DBC-∠DCB=40°,∵BE平分∠ABD,CF平分∠ACD,∴∠ABD+∠ACD=2(∠GBD+∠GCD)=80°,∴∠ABC+∠ACB=∠ABD+∠ACD+∠DBC+∠DCB=80°+40°=120°,∴∠A=180°-(∠ABC+∠ACB)=60°.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角平分线的定义,熟练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与之相关的角的大小是解题的关键.26.如图,在△ABC中,已知∠A=70°,∠ABC、∠ACB的平分线OB、OC相交于点O,则∠BOC的度数为.【答案】125°【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BC +∠ACB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OBC +∠OCB ,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在△ABC 中,∠ABC +∠ACB =180°-∠A =180°-70°=110°,∵∠ABC 与∠ACB 的角平分线BO ,CO 相交于点O ,∴∠OBC +∠OCB =12∠ABC +∠ACB =12×110°=55°,在△BOC 中,∠BOC =180°-(∠OBC +∠OCB )=180°-55°=125°,故答案为:12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整体思想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27.如图,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1)若∠ABC +∠ACB =130°,求∠BPC 的度数.(2)当∠A 为多少度时,∠BPC =3∠A ?【答案】(1)115°;(2)∠A =36°【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PBC ,∠PCB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BPC ;(2)根据(1)的方法求得∠BPC ,再结合条件∠BPC =3∠A ,解方程即可求得∠A .【详解】(1)∵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PBC =12∠ABC ,∠PCB =12∠ACB ,∵∠ABC +∠ACB =130°,∴∠PBC +∠PCB =12(∠ABC +∠ACB )=65°,∴∠BPC =180°-(∠PBC +∠PCB )=180°-65°=115°,(2)∵PB 平分∠ABC ,PC 平分∠ACB ,∴∠PBC =12∠ABC ,∠PCB =12∠ACB ,∴∠PBC+∠PCB=12(∠ABC+∠ACB),∵∠ABC+∠ACB=180°-∠A,∴∠PBC+∠PCB=90°-12∠A,∠BPC=180°-(∠PBC+∠PCB)=180°-90°-12∠A=90°+12∠A∵∠BPC=3∠A∴3∠A=90°+12∠A,∴∠A=36°.【点睛】本题考查了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角度计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题的关键.【题型07:两外角角平分线模型】双外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CP分别为∠EBC、∠BCF的角平分线.【结论】∠P=90°-12∠A.28.如图①,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1)如果∠A=70°,求∠BPC的度数;(2)如图②,作△ABC外角∠MBC,∠N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Q,试探索∠Q,∠A之间的数量关系.(3)如图③,延长线段BP,QC交于点E,在△BQE中,存在一个内角等于另一个内角的3倍,求∠A的度数.【答案】(1)125°(2)∠Q=90°-12∠A(3)∠A的度数是45°或60°或120°或135°【分析】(1)在△ABC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11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PBC=12∠ABC,∠PCB=12∠ACB,求出∠PBC+∠PCB=55°,再在△BPC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2)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MBC=∠ACB+∠A,∠NCB=∠ABC+∠A,求出∠MBC+∠NCB=∠ACB+∠A+∠ABC+∠A=180°+∠A,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QBC=12∠MBC,∠QCB=12∠NCB,求出∠QBC+∠QCB=90°+12∠A,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3)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CF=2∠BCF,∠ABC=2∠EBC,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ECF=∠EBC+∠E,求出∠A=2∠E,求出∠EBQ=90°,分为四种情况:①∠EBQ=3∠E=90°,②∠EBQ=3∠Q,③∠Q=3∠E,④∠E=3∠Q,再求出答案即可【详解】(1)∵∠A=70°,∴∠ABC+∠ACB=180°-∠A=110°,∵点P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PBC=12∠ABC,∠PCB=12∠ACB,∴∠PBC+∠PCB=55°,∴∠BPC=180°-(∠PBC+∠PCB)=125°;(2)∵∠MBC=∠ACB+∠A,∠NCB=∠ABC+∠A,∴∠MBC+∠NCB=∠ACB+∠A+∠ABC+∠A=180°+∠A,∵点Q是∠MBC和∠N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QBC=12∠MBC,∠QCB=12∠NCB,∴∠QBC+∠QCB=12(∠MBC+∠NCB)=12(180°+∠A)=90°+12∠A,∴∠Q=180°-(∠QBC+∠QCB)=180°-90°+12∠A=90°-12∠A;(3)∵CQ为△ABC的外角∠NCB的角平分线,∴CE是△ABC的外角∠ACF的平分线,∴∠ACF=2∠BCF,∵BE平分∠ABC,∴∠ABC=2∠EBC,∵∠ECF=∠EBC+∠E,∴2∠ECF=2∠EBC+2∠E,即∠ACF=∠BC+2∠E,∵∠ACF=∠ABC+∠A,∴∠A=2∠E,即∠E=12∠A,∵∠EBQ=∠EBC+∠CBQ=12∠ABC+12∠MBC=12(∠ABC+∠A+∠ACB) =90°,如果△BQE中,存在一个内角等于另一个内角的3倍,那么分为四种情况:①∠EBQ=3∠E=90°,则∠E=30°,∠A=2∠E=60°;②∠EBQ=3∠Q,则∠Q=30°,∠E=60°,∠A=2∠E=120°;③∠Q=3∠E,则∠E=22.5°,∠A=2∠E=45°;④∠E=3∠Q,则∠E=67.5°,∠A=2∠E=135°,综合上述,∠A的度数是45°或60°或120°或13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点,熟练掌握知识点及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是解题的关键.29.如图,在△ABC中,∠B=58°,三角形两外角的角平分线交于点E,则∠AEC=.【答案】61°【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平角定义求得∠DAC+∠ACF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得∠EAC+∠ECA的度数,即可解答.【详解】解:∵∠B+∠BAC+∠BCA=180°,∠B=58°,∴∠BAC+∠BCA=180°-∠B=180°-58°=122°,∵∠BAC+∠DAC=180°,∠BCA+∠ACF=180°,∴∠DAC+∠ACF=360°-(∠BAC+∠BCA)=360°-122°=238°,∵AE平分∠DAC,CE平分∠ACF,∴∠EAC=12∠DAC,∠ECA=12∠ACF,∴∠EAC+∠ECA=12(∠DAC+∠ACF)=119°,∵∠EAC+∠ECA+∠AEC=180°,∴∠AEC=180°-(∠EAC+∠ECA)=180°-119°=61°,故答案为:61°.【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定义,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答的关键.30.如图,△ABC两个外角∠CBD、∠B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A=40°,求∠BOC的度数.【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CBD、∠B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OBC=12(∠A+∠ACB),∠OCB=12(∠A+∠ABC),∴∠OBC +∠OCB =12(∠A +∠ACB +∠ABC +∠A ),∵∠A +∠ACB +∠ABC =180°,∴∠OBC +∠OCB =90°+12∠A ,在△OBC 中,∠BOC =180°-(∠OBC +∠OCB )=180°-(90°+12∠A )=90°-12∠A ,∵∠A =40°,∴∠BOC =90°-12×40°=90°-20°=70°.【题型08:内外角平分线模型】内外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P 、CP 分别为∠ABC 、∠ACE 的角平分线【结论】∠P =12∠A 【典例8】(1)如图1,在△ABC 中,BP 平分∠ABC ,CP 平分∠ACB ,求证:∠P =90°+12∠A ;(2)如图2,在△ABC 中,BP 平分∠ABC ,CP 平分外角∠ACE ,猜想∠P 和∠A 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证明过程见解答;(2)∠P =12∠A .【解答】(1)证明:∵A +∠ABC +∠ACB =180°,∴∠ABC +∠ACB =180°-∠A ,∵BP 平分∠ABC ,CP 平分∠ACB ,∴∠PCB =12∠ACB ,∠PBC =12∠ABC ,∴∠P =180°-(∠PCB +∠PBC )=180°-12(∠ACB +∠ABC )=180°-12(180°-∠A )=90°+12∠A ;(2)猜想:∠P=12∠A证明:∵∠ACE=∠A+∠ABC,∴∠A=∠ACE-∠ABC,∵∠PCE=∠P+∠PBC,∴∠P=∠PCE-∠PBC,又∵BP平分∠ABC,CP平分∠ACE,∴∠PBC=12∠ABC,∠PCE=12∠ACE,∴∠P=12∠ACE-12∠ABC=12(∠ACE-∠ABC)=12∠A.31.如图,在△ABC中,BO、CO分别平分∠ABC,∠ACB,BO的延长线交外角∠ACD的角平分线于点E.以下结论:①∠1=2∠2;②∠BOC=3∠2;③∠BOC=90°+∠2;④∠BOC=90°+∠1.其中正确的结论有(填序号).【答案】①③/③①【分析】依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得到∠1=2∠2,∠BOC=90°+12∠1,∠BOC=90°+∠2,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CE为外角∠ACD的平分线,BE平分∠ABC,∴∠DCE=12∠ACD,∠DBE=12∠ABC,又∵∠DCE是△BCE的外角,∴∠2=∠DCE-∠DBE=12∠ACD-∠ABC=12∠1,即∠1=2∠2,故①正确;∵BO、CO分别平分∠ABC,∠ACB,∴∠OBC=12∠ABC,∠OCB=12∠ACB,∴∠BOC=180°-∠OBC+∠OCB=180°-12∠ABC+∠ACB=180°-12180°-∠1=90°+12∠1,故④错误;∵CO平分∠ACB,CE平分∠ACD,∴∠ACO=12∠ACB,∠ACE=12ACD,∴∠OCE =12∠ACB +∠ACD =12×180°=90°,∵∠BOC 是△COE 的外角,∴∠BOC =∠OCE +∠2=90°+∠2,故②错误、③正确;综上,正确的有①③.故答案为:①③.【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32.如图,在△ABC 中,∠A =α,∠ABC 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1,得∠A 1;∠A 1BC 与∠A 1C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 2,得A 2;⋯;∠A 2019BC 与∠A 2019C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 2020,得∠A 2020,则∠A 2020=.【答案】α22020【分析】结合题意,根据角平分线、三角形外角、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得∠A 1=12∠A ,同理得∠A 2=12∠A 1=α22;再根据数字规律的性质分析,即可得到答案.【详解】根据题意,∠A =α,∠ABC 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1∴∠A 1=180°-12∠ABC -∠ACB -12∠ACD ∵∠ACD =∠A +∠ABC∴∠A 1=180°-∠ABC -∠ACB -12∠A ∵∠A +∠ABC +∠ACB =180°∴∠A 1=12∠A 同理,得∠A 2=12∠A 1=12×12∠A =α22;∠A 3=12∠A 2=12×12×12∠A =α23;∠A 4=12∠A 3=12×12×12×12∠A =α24;⋯∠A n =12∠A n -1=α2n ∴∠A 2020=α22020故答案为:α220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和数字规律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外角、角平分线、数字规律的性质,从而完成求解.33.【初步认识】(1)如图1,BM 平分∠ABC ,CM 平分外角∠ACD ,若∠A =80°,则∠M =°.【变式探究】(2)已知ABCD 为四边形,E 为边AB 延长线上一点,如图2,∠ADC =110°,∠BCD =120°,∠DAB 和∠CB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则∠F =°.【继续探索】(3)已知ABCD 为四边形,E 为边AB 延长线上一点,如图3,∠ADC =α,∠BCD =β,且α+β>180°,∠DAB 和∠CBE 的平分线交于点F ,求∠F 与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终极挑战】(4)如果将(3)中的条件α+β>180°改为α+β<180°,再分别作∠DAB 和∠CBE 的平分线,且两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交于点F ,那么∠F 与α、β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结论.(不用说明理由)【答案】(1)40;(2)25;(3)∠F =12α+12β-90°,理由见解析;(4)∠F =90°-12α-12β【分析】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1)利用角平分线定义和三角形外交的性质可探究出∠M =12∠A ,即可求解;(2)延长AD 、BC 相交于G ,先求出∠G 的度数,然后同(1)得出∠F =12∠G ,即可求解;(3)类似(2)探究即可;(4)延长DA ,CB 相交于G ,延长BA ,先求出∠G =180°-α-β,再判断AF 平分∠NAG ,FB 平分∠ABG ,然后同(1)得出∠F =12∠G ,即可求解.【详解】解:∵BM 平分∠ABC ,CM 平分外角∠ACD ,∴∠MBC =12∠ABC ,∠MCD =12∠ACD ,∵∠A =∠ACD -∠ABC ,∠M =∠MCD -∠MBD ,∴∠M =12∠ACD -12∠ABC =12∠A ,∵∠A =80°,∴∠M =40°,故答案为:40;(2)延长AD 、BC 相交于G ,∵∠ADC =110°,∠BCD =120°,∴∠GDC =70°,∠GCD =60°,∴∠G =50°,同(1)可证∠F =12∠G ,∴∠F =25°,故答案为:25;(3)∠F =12α+12β-90°理由:延长AD 、BC 相交于G ,∵∠ADC =α,∠BCD =β,∴∠GDC =180°-α,∠GCD =180°-β,∴∠G =α+β-180°,由(2)知∠F =12∠G ,∴∠F =12α+12β-90°;(4)∠F =90°-12α-12β理由:延长DA ,CB 相交于G ,延长BA ,∵∠ADC =α,∠BCD =β,α+β<180°,∴∠G =180°-α-β,∵AM 平分∠DAB ,∴∠DAM =∠BAM ,∵∠NAF =∠MAB ,∠GAF =∠DAM ,∴∠NAF =∠GAF ,∴AF 平分∠NAG ,同理FB 平分∠ABG ,同(1)可证∠F =12∠G ,∴∠F =12∠G =90°-12α-12β.。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归纳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归纳1. 直线模型:直线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可以用直线方程y = kx + b 来表示。
其中,k 是斜率,b 是截距。
2. 点模型:点是几何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可以用坐标(x, y) 来表示。
3. 线段模型: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确定的有限长度的直线部分。
线段可以用起点和终点的坐标来表示。
4. 射线模型:射线是由一个端点和一个方向确定的无限延伸的直线部分。
射线可以用起点和方向向量来表示。
5. 角模型: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和这两条射线之间的夹角组成的。
角可以用顶点、始边和终边来表示。
6. 三角形模型: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内角组成的多边形。
三角形可以用三边的长度和三个内角的大小来表示。
7. 四边形模型:四边形是由四条边和四个内角组成的多边形。
四边形可以用四边的长度和四个内角的大小来表示。
8. 圆模型:圆是由一个圆心和一个半径确定的平面上的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的图形。
圆可以用圆心和半径来表示。
9. 椭圆模型:椭圆是由两个焦点和一个长轴、短轴确定的平面上的所有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图形。
椭圆可以用两个焦点和长轴、短轴的长度来表示。
10. 双曲线模型:双曲线是由两个焦点和一个实轴、虚轴确定的平面上的所有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图形。
双曲线可以用两个焦点和实轴、虚轴的长度来表示。
11. 正多边形模型:正多边形是由相等的边和相等的内角组成的多边形。
正多边形可以用边数和内角度数来表示。
12. 梯形模型:梯形是由一对平行边和一对非平行边组成的四边形。
梯形可以用两对边的长度和夹角来表示。
13. 矩形模型:矩形是由四个直角和两对相等的边组成的四边形。
矩形可以用两对边的长度和夹角来表示。
14. 正方形模型: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它的四个边都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可以用边长来表示。
15. 三角形面积模型: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边长度和高来计算,公式为S = (底边长度×高) / 2。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及解析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及解析几何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形状、大小、结构和空间关系等内容。
初中数学中的几何部分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模型来帮助我们进行学习和解析。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及其解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几何概念。
一、平面几何模型1. 平面图形模型平面图形模型可以通过纸片、卡纸或者其他材料制作而成。
例如,矩形模型可以通过两个相等的矩形纸片叠放而成,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矩形的性质,如长宽相等、对角线相等、相邻边互相垂直等。
类似地,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不同的图形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材料来制作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性质和特点。
2. 折纸模型折纸模型是平面几何中常用的模型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纸张的折叠来制作出不同的图形。
例如,通过将一个正方形纸张对折,可以制作出一个正方形、一个矩形或者一个等边三角形。
通过折纸模型的制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图形的性质,并且锻炼了空间想象能力和手工操作能力。
3. 各类角度模型角度是几何中的重要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判断各类角度,可以使用角度模型进行学习和实践。
例如,通过两条相交的直线和一把量角器或者两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制作出不同的角度模型,比如直角、锐角和钝角。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角度的概念和性质,并且能够通过角度模型进行角度测量和判断。
二、立体几何模型1. 空间几何模型立体几何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判断空间关系。
例如,通过连接适量的珠子和棍子,可以制作出不同的空间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这样的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立体图形的性质,如面数、棱数和顶点数,并且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2. 立体切割模型立体切割模型可以将复杂的立体图形简化为多个平面图形的组合。
例如,通过将一个长方体切割成多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的各种性质和关系。
初中数学十大模型
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几何十大模型1、模型一:“12345”模型
2、模型二:“半角”模型
对称半角模型
旋转半角模型
3、模型三:“角平分线”模型
角平分线定理角平分线+垂线=等腰三角
形
角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必呈现
角平分线+垂线=等腰三角形
4、模型四:“手拉手”模型
条件:1、两个等腰三角形;2、顶角相等;3、顶点重合。
结论:1、手相等;2、三角形全等;3、手的夹角相等;
4、顶点连手的交点得平分。
5、模型五:“将军饮马”模型
6、模型六:“中点”模型
【模型1】倍长
1、倍长中线;
2、倍长类中线;
3、中点遇平行延长相交
【模型2】遇多个中点,构造中位线
1.直接连接中点;
2.连对角线取中点再相连
7、模型七:“邻边相等的对角互补”模型
【模型1】
【条件】如图,四边形ABCD中,AB=AD,∠BAD+∠BCD=∠ABC+∠ADC=180°【结论】AC平分∠BCD
【模型2】
【条件】如图,四边形ABCD中,AB=AD,∠BAD=∠BCD=90°
【结论】①∠ACB=∠ACD=45°②BC+CD=V2AC
8、模型八:“一线三角”模型
【条件】∠EDF=∠B=∠C,且DE=DF
【结论】△BDE=△CFD
9、模型九:“弦图”模型
【条件】正方形内或外互相垂直的四条线段
【结论】新构成了同心的正方形
10、模型十:费马点。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大全(精心整理)
三线八角同位角找F型内错角找Z型同旁内角找U型拐角模型1.锯齿形∠2=∠1+∠3 ∠1+∠2=∠3+∠42.鹰嘴型鹰嘴+小=大∠2=∠1+∠3 ∠2=∠1+∠33.铅笔头型∠1+∠2+∠3=360° ∠1+∠2+∠3+∠4=540°180×(n-1)等积变换模型S△ACD=S△BCD 八字模型∠A+∠B=∠C+∠DAD+BC>AB+CD飞镖模型∠D=∠B+∠C+∠AAB+AC>BD+CD内内角平分线模型∠A∠D=90°+12内外角平分线模型∠D=1∠A2外外角平分线模型∠D=90°-1∠A2平行平分出等腰模型HG=HM等面积模型 D是BC的中点S△ABD= S△ACD 倍长中线模型:D是BC的中点S△FBD= S△ECD角平分线构造全等模型角平分线垂直两边角平分线垂直中间角平分线构造轴对称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三垂模型拉手模型大小等边三角形虚线相等且夹角为60°大小等腰三角形顶角为a,虚线相等,且夹角为a大小等腰直角三角形虚线相等且夹角为90°大小正方形虚线相等,且夹角为90°半角模型正方形ABCD ∠EDF=45°得:EF=AE+CFCD=AD,∠ADC=90°,∠EDF=45°,∠A+∠C=180°得:EF=AE+CF∠BADAB=AD,∠B+∠D=180°,∠EAF=12得:EF=BE+DFAB=AC,∠BAC=90°,∠DAE=45°得:DE2=BD2+CE2△CEF为直角三角形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初一数学几何模型总结
几何模型A D一、八字模型:结论:1、∠A+∠B=∠C+∠DB C 2、AD+CD <AC+DB(外边之和小于内边之和)A二、飞镖模型:D 结论:1、∠A+∠B+∠C=∠D2、AB+AC>BD+DC ((外边之和大于内边之和)B CA E C三、王冠模型:结论:∠A+∠C=2∠EB DA四、内角平分线模型P 结论:∠P =900+1∠A2BCA五、内角平分线模型∠AB C 结论:∠P =900 - 12PA P 六、一内一外角平分线模型∠A结论:∠P = 12B C1、 两角相等2、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3、角的两边上关于角平分线对称两点的连线垂直于角平分线4、角的两边上关于角平分线对称两点到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连线所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翻折及对称,对称即全等)5、沿角一边上任一点做另一边的平行线与角平分线的相交,必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6、沿角一边上任一点做角平分线的平行线与角的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的相交,必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A7、角分线定理:AB AC =BPCPB P C二、垂直平分线用法1、 垂直平分线性质:垂直平分线上任一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
中心:题中若给出中线,可延长一倍,以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将分散条件集中在一个三角形内A P B1、两线段相等AP=BPAP 2、直角三角线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以直接用)AC即:BP= 12B CA3、中位线: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中线连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BCM N 边的一半。
即MN∥BC ,MN=12B C4、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5、中点四边形(不能直接用)一、全等三角形1、全等三角形对应关系(性质):①、对应边相等;②、对应角相等;③、通过平移、旋转、对称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相等;④、三线、周长、面积均相等;(三线:角平分线,中线,高线)2、全等三角形判定:①、定义法(注意SSA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②、边角边(SAS):两边对应边相等,夹角也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③、边边边(SSS):三条边均对应边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④、角边角(ASA):两个对应角相等,夹边也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⑤、角角边(AAS):两个对应角相等,临边也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⑥、直角三角线(HL):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一组直角边分别对应相等;则。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总结
初中数学几何模型总结几何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般会在压轴题中进行考察,而掌握几何模型能够为考试节省不少时间,这次整理了常用的各大模型,一定要认真掌握哦~全等变换平移: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对称: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旋转: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对称全等模型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
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
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对称半角模型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22.5°、15°及有一个角是30°直角三角形的对称(翻折),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旋转全等模型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旋转半角模型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自旋转模型构造方法: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共旋转模型说明:旋转中所成的全等三角形,第三边所成的角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
通过“8”字模型可以证明。
模型变形说明:模型变形主要是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夹角的变化,另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的混用。
当遇到复杂图形找不到旋转全等时,先找两个正多边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公共顶点,围绕公共顶点找到两组相邻等线段,分组组成三角形证全等。
中点旋转:说明:两个正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及两个图形顶点连线的中点,证明另外两个顶点与中点所成图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方法是倍长所要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转化成要证明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已知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或者正方形)公旋转顶点,通过证明旋转全等三角形证明倍长后的大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角度计算中11个经典模型(56页wo rd)模型1猪脚模型图1 图2【条件】如图1【结论】∠3=∠1+∠2【证明】如图2,过拐点作平行线∠1=∠4,∠5=∠2∠3=∠4+∠5=∠1+∠2即∠3=∠1+∠2例题1 如图,∠BCD=70°,AB∥DE,则∠α与∠β满足()A.∠α+∠β=110°B.∠α+∠β=70°C.∠β﹣∠α=70°D.∠α+∠β=90°【分析】过点C作CF∥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CF=∠α,∠DCF=∠β,即可解答.【解析】如图,过点C作CF∥AB,∵AB∥DE,∴AB∥CF∥DE,∴∠BCF=∠α,∠DCF=∠β,∵∠BCD=70°,∴∠BCD =∠BCF+∠DCF=∠α+∠β=70°,∴∠α+∠β=70°.故选B.【小结】考查平行线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是解题关键.变式1 如图,AB //EF ,∠D =90°,则α,β,γ的大小关系是( )A .βαγ=+B .90βαγ=+-︒C .90βγα=+︒-D .90βαγ=+︒-【解析】如图,过点C 和点D 作CG //AB ,DH //AB ,∵CG //AB ,DH //AB ,∴CG //DH //AB ,∵AB //EF ,∴AB //EF //CG //DH ,∵CG //AB ,∴∠BCG =α,∴∠GCD =∠BCD -∠BCG =β-α,∵CG //DH ,∴∠CDH =∠GCD =β-α, ∵HD //EF ,∴∠HDE =γ,∵∠EDC =∠HDE +∠CDH =90°,∴γ+β-α=90°,∴β=α+90°-γ.故选:D . 模型2 铅笔模型图1 图2【条件】如图1【结论】∠1+∠2+∠3=360°【证明】如图2,过拐点作平行线根据同旁内角互补得,∠1+∠4=180°,∠2+∠5=180°又∠3=∠4+∠5所以∠1+∠2+∠3=∠1+∠2+∠4+∠5=360°【推广】∠1+∠2+∠3+…+∠n = 180°(n -1)【即变异铅笔模型】变式2 综合探究:已知//AB CD ,点M 、N 分别是AB 、CD 上两点,点G 在AB 、CD 之间,连接MG 、NG .图1 图2 (1)如图1,若GM GN ⊥,求AMG CNG +∠∠的度数;(2)如图2,若点P 是CD 下方一点,MG 平分BMP ∠,ND 平分GNP ∠,已知40BMG ∠=︒,求MGN MPN ∠+∠的度数.【解析】(1)如图1,过G 作//GH AB ,//AB CD ,////GH AB CD ∴AMG HGM ∴∠=∠,CNG HGN =∠∠,MG NG ⊥90MGN MGH NCH AMG CNG ∴∠=∠+∠=∠+∠=︒图1(2)如图2,过G 作//GK AB ,过点P 作//PQ AB 设GND α∠=//GK AB ,//AB CD ,//GK CD ∴KGN GND α∴∠=∠=,//GK AB ,40BMG ∠=︒,40MGK BMG ∴∠=∠=︒ MG 平分BMP ∠,ND 平分GNP ∠,40GMP BMG ∴∠=∠=︒,80BMP ∴∠=︒, //PQ AB ,80MPQ BMP ∴∠=∠=︒,ND 平分CNP ∠,DNP GND α∴∠=∠=, //AB CD ,//PQ CD ∴,QPN DNP α∴∠=∠=,40MGN α∴∠=︒+,80MPN α∠=︒-,4080120MGN MPN αα∴∠+∠=︒++︒-=︒图2模型3双垂直模型【条件】∠B=∠D=∠ACE=90°.【结论】∠BAC=∠DCE,∠ACB=∠CED.【证明】∵∠B=∠D=∠ACE=90°∴∠BAC+∠ACB=90°又∠ECD+∠ACB=90°∴∠BAC=∠DCE同理,∠ACB+∠DCE =90°,且∠CED+∠DCE =90°∴∠ACB=∠CED,得证。
例题2 如图,在△ABC中,∠ACB=90°,F是AC延长线上一点,FD⊥AB,垂足为D,FD与BC相交于点E,∠BED=55°.求∠A的度数.【解析】∵FD⊥AB于D,∴∠BED+∠B=90°,∵∠ACB=90°,∴∠A+∠B=90°,∴∠A=∠BED=55°.变式3如图,△ABC中,∠B=∠C,FD⊥BC,DE⊥AB,∠AFD=152°,求∠A的度数.【解析】∵DF⊥BC,∴∠FDC=90°,∵∠AFD=152°,∴∠C=∠AFD﹣∠FDC=152°﹣90°=62°,∵∠B=∠C,∴∠A=180°﹣∠B﹣∠C=180°﹣62°﹣62°=56°.变式4如图,在△ACB中,∠ACB=90°,CD⊥AB于D.(1)求证:∠ACD=∠B;(2)若AF平分∠CAB分别交CD、BC于E、F,求证:∠CEF=∠CFE.【解析】证明:(1)∵∠ACB=90゜,CD⊥AB于D,∴∠ACD+∠BCD=90°,∠B+∠BCD=90°,∴∠ACD=∠B;(2)在Rt△AFC中,∠CF A=90°﹣∠CAF,同理在Rt△AED中,∠AED=90°﹣∠DAE.又∵AF平分∠CAB,∴∠CAF=∠DAE,∴∠AED=∠CFE,又∵∠CEF=∠AED,∴∠CEF=∠CFE.变式5(1)如图①,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CD与∠B 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如图②,在Rt△ABC中,∠C=90°,D、E分别在AC,AB上,且∠ADE=∠B,判断△ADE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3)如图③,在Rt△ABC和Rt△DBE中,∠C=90°,∠E=90°,AB⊥BD,点C,B,E在同一直线上,∠A与∠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解析】(1)∠ACD=∠B,理由如下:∵在Rt△ABC中,∠ACB=90°,CD⊥AB,∴∠ACD+∠A=∠B+∠DCB=90°,∴∠ACD=∠B;(2)△ADE是直角三角形.∵在Rt△ABC中,∠C=90°,D、E分别在AC,AB上,且∠ADE=∠B,∠A为公共角,∴∠AED=∠ACB=90°,∴△ADE是直角三角新;(3)∠A+∠D=90°.∵在Rt△ABC和Rt△DBE中,∠C=90°,∠E=90°,AB⊥BD,∴∠ABC+∠A=∠ABC+∠DBE=∠DBE+∠D=90°,∴∠A+∠D=90°.模型4A字模型图1【条件】图1中三种情况【结论】∠1=∠2例题3 如图所示,△ABC中,∠C=75°,若沿图中虚线截去∠C,则∠1+∠2等于多少度?【解析】∵∠A+∠B+∠C=180°,∴∠A+∠B=180°﹣∠C,∵∠C=75°,∴∠A+∠B=180°﹣75°=105°,∵∠1+∠2+∠A+∠B=360°,∴∠1+∠2=360°﹣(∠A+∠B),∴∠1+∠2=360°﹣105°=255°.变式6如图,已知∠A=40°,求∠1+∠2+∠3+∠4的度数.【解析】∵∠A=40°,∴∠1+∠2=∠3+∠4=180°﹣∠A=140°.∴∠1+∠2+∠3+∠4=280°.模型5双内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 P、C P分别为∠ABC、∠ACB的角平分线.1∠A.【结论】∠P=90°+2例题4 如图,△ABC中,(1)若∠B=70°,点P是△ABC的∠BAC和∠ACB的平分线的交点,求∠APC的度数.(2)如果把(1)中∠B=70°这个条件去掉,试探索∠APC和∠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析】(1)∵∠B=70°,∴∠BAC+∠BCA=110°,∵点P是△ABC的∠BAC和∠ACB的平分线的交点,∴∠P AC=∠BAC,∠PCA=∠BCA,∴∠P AC+∠PCA=(∠P AC+∠PCA)=×110°=55°,∴∠P=180°﹣55°=125°;(2)∵点P是△ABC的∠BAC和∠ACB的平分线的交点,∴∠P AC=∠BAC,∠PCA=∠BCA,∴∠P AC+∠PCA=(∠P AC+∠PCA),∴∠P=180°﹣(∠P AC+∠PCA)=180°﹣(∠BAC+∠BCA)=180°﹣(180°﹣∠B)=90°+∠B.变式7如图,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1)如图1,已知∠ABC=40°,∠ACB=60°,求∠BOC的度数.(2)如图2,已知∠A=90°,求∠BOC的度数.(3)如图1,设∠A=m°,求∠BOC的度数.【解析】(1)∵BC平分∠ABC,∠ABC=40°,∴∠OBC=∠ABC=20°,∵CO平分∠ACB,∠ACB=60°,∴∠OCB=∠ACB=30°,∴∠BOC=180°﹣20°﹣30°=130°.(2)∵∠A=90°,∴∠ABC+∠ACB=180°﹣90°=90°,又∵∠OBC=∠ABC,∠OCB=∠ACB,∴∠OBC+∠OCB=45°,∴∠BOC=180°﹣45°=135°.(3)∵∠A=m°∴∠ABC+∠ACB=180°﹣m°,又∵∠OBC=∠ABC,∠OCB=∠ACB,∴∠OBC+∠OCB=90°﹣m°,∴∠BOC=90°+m°.变式8已知在△ABC中,∠A=100°,点D在△ABC的内部连接BD,CD,且∠ABD=∠CBD,∠ACD=∠BCD.(1)如图1,求∠BDC的度数;(2)如图2,延长BD交AC于点E,延长CD交AB于点F,若∠AED﹣∠AFD=12°,求∠ACF的度数.【解析】(1)∵∠A=100°,∴∠ABC+∠ACB=80°,又∵∠ABD=∠CBD,∠ACD=∠BCD,∴∠CBD=∠ABC,∠BCD=∠ACB,∴∠CBD+∠BCD=(∠ABC+∠ACB)=40°,∴∠BDC=180°﹣40°=140°;(2)设∠ACF=α,则∠BCD=α,∵∠BDC=140°,∴∠CBD=40°﹣α=∠ABD,∵∠AED是△DCE的外角,∠AFD是△BDF的外角,∴∠AED=∠ACF+∠CDF,∠AFD=∠ABE+∠BDF,∴∠AED﹣∠AFD=∠ACF+∠CDF﹣∠ABE﹣∠BDE=α﹣(40°﹣α)=12°,解得α=26°,∴∠ACF=26°.变式9已知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如图1,在△ABC中,∠ABC的角平分线BO与∠ACB的角平分线CO的交点为O(1)若∠A=70°,求∠BOC的度数;(2)若∠A=a,求∠BOC的度数;1∠ABC,∠(3)如图2,若BO、CO分别是∠ABC、∠ACB的三等分线,也就是∠OBC=31∠ACB,∠A=a,求∠BOC的度数.OCB=3【解析】(1)∵∠A=70°,∴∠ABC+∠ACB=180°﹣∠A=110°,∵在△ABC中,∠ABC的角平分线BO与∠ACB的角平分线CO的交点为O,∴∠OBC=∠ABC,∠OCB=ACB,∴∠OBC+∠OCB=(∠ABC+∠ACB)=55°,∴∠BOC=180°﹣(∠OBC+∠OCB)=125°;(2)∵∠A=α,∴∠ABC+∠ACB=180°﹣∠A=180°﹣α,∵在△ABC中,∠ABC的角平分线BO与∠ACB的角平分线CO的交点为O,∴∠OBC=∠ABC,∠OCB=ACB,∴∠OBC+∠OCB=(∠ABC+∠ACB)=(180°﹣α)=90°﹣,∴∠BOC=180°﹣(∠OBC+∠OCB)=180°﹣(90°﹣)=90°+;(3)∵∠A=α,∴∠ABC+∠ACB=180°﹣∠A=180°﹣α,∵∠OBC=∠ABC,∠OCB=∠ACB,∴∠OBC+∠OCB=(∠ABC+∠ACB)=(180°﹣α)=60°﹣,∴∠BOC=180°﹣(∠OBC+∠OCB)=180°﹣(60°﹣)=120°+.模型6内外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 P、C P分别为∠ABC、∠ACE的角平分线1∠A【结论】∠P=2例题5 如图,△ABC中,∠ABC与∠ACB的外角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1)已知∠A=60°,求∠E的度数;(2)直接写出∠A与∠E的数量关系:.【解析】(1)∵CE、BE分别平分∠ACD、∠ABC,∴∠ECD=∠ACD,∠EBC=∠ABC,∴∠E=∠ECD﹣∠EBD=(∠ACD﹣∠ABC)=∠A=30°;(2)由(1)得,∠E=∠A,∴∠A=2∠E变式10如图,△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CP与内角∠ABC平分线BP交于点P,若∠BPC=40°,求∠CAB的度数.【解析】在△ABC中,∠ACD=∠BAC+∠ABC,在△PBC中,∠PCD=∠BPC+∠PBC,∵PB、PC分别是∠ABC和∠ACD的平分线,∴∠PCD=∠ACD,∠PBC=∠ABC,∴∠PCD=∠BPC+∠PBC=40°+∠ABC,∴∠ACD=∠ABC+40°,∴∠ACD﹣∠ABC=80°,∴∠BAC=∠ACD﹣∠ABC=80°,即∠CAB=80°.变式11如图所示,已知BD为△ABC的角平分线,CD为△ABC外角∠ACE的平分线,且与BD交于点D;(1)若∠ABC=60°,∠DCE=70°,则∠D=°;(2)若∠ABC=70°,∠A=80°,则∠D=°;(3)当∠ABC和∠ACB在变化,而∠A始终保持不变,则∠D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含∠A的式子表示∠D)【解析】(1)∵BD为△ABC的角平分线,∠ABC=60°,∴∠DBC=30°,∵∠DCE=70°,∴∠D=∠DCE﹣∠DBC=70°﹣30°=40°;(2)∵∠ABC=70°,∠A=80°,∴∠ACE=150°∵BD为△ABC的角平分线,CD为△ABC外角∠ACE的平分线,∴∠DBC=∠ABC=35°,∠DCE=∠ACE=75°,∴∠D=∠DCE﹣∠DBC=75°﹣35°=40°;(3)不变化,理由:∵∠DCE=∠DBC+∠D,∴∠D=∠ACE﹣∠ABC=(∠A+∠ABC)﹣∠ABC=∠A.变式12如图,已知BD是△ABC的角平分线,CD是△ABC的外角∠ACE的外角平分线,CD与BD交于点D.(1)若∠A=50°,则∠D=;(2)若∠A=80°,则∠D=;(3)若∠A=130°,则∠D=;(4)若∠D=36°,则∠A=;(5)综上所述,你会得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结论的准确性.【解析】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CD是△ABC的外角∠ACE的平分线,∴∠ACE=2∠2,∠ABC=2∠1,∵∠ACE=∠ABC+∠A,∴2∠2=2∠1+∠A,而∠2=∠1+∠D,∴2∠2=2∠1+2∠D,∴∠A=2∠D,即∠D=∠A,(1)当若∠A=50°,则∠D=25°;(2)若∠A=80°,则∠D=40°;(3)若∠A=130°,则∠D=65°.(4)若∠D=36°,则∠A=72°,(5)综上所述,∠D=∠A;模型7双外角平分线模型【条件】B P、C P分别为∠EBC、∠BCF的角平分线.1∠A.【结论】∠P=90°-2例题6 如图,△ABC 中,分别延长△ABC 的边AB 、AC 到D 、E ,∠CBD与∠BC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爱动脑筋的小明在写作业的时发现如下规律:(1)若∠A =60°,则∠P = °; (2)若∠A =40°,则∠P = °;(3)若∠A =100°,则∠P = °; (4)请用数学表达式归纳∠A 与∠P 的关系 .【解析】(1)∵∠A =60°,∴∠ABC +∠ACB =180°﹣60°=120°,∠DBC +∠BCE =360°﹣120°=240°,又∵∠CBD 与∠BC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 ,∴∠PBC =∠DBC ,∠PCB =∠BCE , ∴∠PBC +∠PCB =(∠DBC +∠ECB )=120°,∴∠P =60°.(2)70°;(3)40°(4)∠P =90°﹣∠A .理由如下:∵BP 平分∠DBC ,CP 平分∠BCE ,∴∠DBC =2∠CBP ,∠BCE =2∠BCP又∵∠DBC =∠A +∠ACB ∠BCE =∠A +∠ABC ,∴2∠CBP =∠A +∠ACB ,2∠BCP =∠A +∠ABC ,∴2∠CBP +2∠BCP =∠A +∠ACB +∠A +∠ABC =180°+∠A ,∴∠CBP +∠BCP =90°+∠A 又∵∠CBP +∠BCP +∠P =180°,∴∠P =90°﹣∠A .变式13 BD 、CD 分别是△ABC 两个外角∠CBE 、∠BCF 平分线,求证∠BDC =90°21∠A .【解析】证明:∵BD 、CD 分别是∠CBE 、∠BCF 的平分线∴∠DBC =∠EBC ,∠BCD =∠BCF ,∵∠CBE 、∠BCF 是△ABC 的两个外角∴∠CBE +∠BCF =360°﹣(180°﹣∠A )=180°+∠A∴∠DBC+∠BCD=(∠EBC+∠BCF)=(180°+∠A)=90°+∠A,在△DBC中,∠BDC=180°﹣(∠DBC+∠BCD)=180°﹣(90°+∠A)=90°﹣∠A.变式14如图,BI,CI分别平分△ABC的外角∠DBC和∠ECB,(1)若∠ABC=40°,∠ACB=36°,求∠BIC的大小;(2)若∠A=96°,试求∠BIC;(3)根据前面问题的求解,请归纳∠BIC和∠A的数量关系并进行证明.【解析】(1)如图所示,∵∠ABC=40°,∠ACB=36°,∴∠DBC=140°,∠ECB=144°,又∵BI,CI分别平分△ABC的外角∠DBC和∠ECB,∴∠3=∠DBC=70°,∠4=∠ECB=72°,∴△BCI中,∠I=180°﹣70°﹣72°=38°;(2)∵∠A=96°,∴∠1+∠2=84°,∴∠DBC+∠ECB=276°,又∵BI,CI分别平分△ABC的外角∠DBC和∠ECB,∴∠3+∠4=(∠DBC+∠ECB)=×276°=138°,∴△BCI中,∠I=180°﹣138°=42°;(3)∠BIC=90°﹣∠A.证明:△ABC中,∠1+∠2=180°﹣∠A,∴∠DBC+∠ECB=360°﹣(180°﹣∠A)=180°+∠A,又∵BI,CI分别平分△ABC的外角∠DBC和∠ECB,∴∠3+∠4=(∠DBC+∠ECB)=×(180°+∠A)=90°+∠A,∴△BCI中,∠I=180°﹣(∠3+∠4)=180°﹣(90°+∠A)=90°﹣∠A.变式15如图,在△ABC中,BD,CD是内角平分线,BP,CP是∠ABC,∠ACB的外角平分线,分别交于点D,P.(1)若∠A=30°,求∠BDC,∠BPC的度数.(2)若∠A=m°,求∠BDC,∠BPC的度数(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说明理由)(3)想一想,∠A的大小变化,对∠D+∠P的值是否有影响,若有影响,请说明理由,若无影响,直接求出其值.【解析】(1)∵BD,CD是内角平分线,∴∠CBD+∠BCD=(∠ABC+∠ACB),∵∠A+∠ABC+∠ACB=180°,∠A=30°,∴∠ABC+∠ACB=150°,∴∠CBD+∠BCD=75°.又∵∠BDC+∠CBD+∠BCD=180°,∴∠BDC=105°.∵∠CBE+∠BCF=360°﹣(∠ABC+∠ACB)=210°,BP,CP是∠ABC,∠ACB外角平分线∴∠CBP+∠BCP=(∠CBE+∠BCF)=105°,∵∠BPC+∠CBP+∠BCP=180°,∴∠BPC=75°.(2)根据(1)的求角过程可知:∠BDC=90°+°,∠BPC=90°﹣°.(3)∵∠D+∠P=90°+°+90°﹣°=180°为定值,∴∠A的大小变化,对∠D+∠P的值无影响.模型8共定点角平分线和高线模型【条件】△ABC中,AH是高、AD是∠BAC的角平分线1(∠B-∠C),即共顶点高线与角平分线夹角等于两底角之差的一半【结论】∠HAD=2例题7 如图,在ABC ∆中,AD 、AE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50B ∠=︒,60C ∠=°,则DAE =∠__________度.【解析】在△ABC 中,∵∠B =50°,∠C =60°,∴∠BAC =180°-∠B -∠C =180°-50°-60°=70°,∵AE 是ABC ∆的角平分线,∴∠EAC =12∠BAC =12×70°=35°, ∵AD 是△ABC 的高,∴∠ADC =90°∴在△ADC 中,∠DAC =180°-∠ADC -∠C =180°-90°-60°=30°,∴∠DAE =∠EAC -∠DAC =35°-30°=5°.变式16 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是高,AE 、BF 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 ,50BAC ∠=︒,70C ∠=︒,求DAC ∠、BOA ∠的度数.【解析】AD 是ABC ∆的高,90ADC ∴∠=︒在ADC ∆中,90907020DAC C ∠=︒-∠=︒-︒=︒在ABC ∆中,180180507060ABC BAC C ∠=︒-∠-∠=︒-︒-︒=︒AE ∵、BF 是角平分线,11603022∴∠=∠=⨯︒=︒ABO ABC 11502522BAO BAC ∠=∠=⨯︒=︒ 在ABC ∆中,1801803025125BOA ABO BAO ∠=︒-∠-∠=︒-︒-︒=︒变式17 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高,AE 是∠BAC 的平分线,∠EAD =15°,∠B =40°. (1)求∠C 的度数.(2)若:∠EAD =α,∠B =β,其余条件不变,直接写出用含α,β的式子表示∠C 的度数.【解析】(1)∵AD ⊥BC ,∴∠ADC =∠ADB =90°,∵∠B =40°,∴∠BAD =90°-40°=50°,∵∠EAD =15°,∴∠BAE =50°-15°=35°,∵AE 平分∠BAC ,∴∠CAE =∠BAE =12∠BAC =35°,∴∠BAC =70°, ∴∠C =180°-∠BAC -∠B =180°-70°-40°=70°;(2)∵AD ⊥BC ,∴∠ADC =∠ADB =90°,∵∠B =β,∴∠BAD =90°-β, ∵∠EAD =α,∴∠BAE =90°-β-α,∵AE 平分∠BAC ,∴∠CAE =∠BAE =12∠BAC =90°-β-α, ∴∠BAC =180°-2β-2α,∴∠C =180°-∠BAC -∠B =180°-(180°-2β-2α)-β=β+2α. 变式18 如图,BD 、BE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46A ∠=︒,74ABC ∠=︒,求DBE ∠的度数.【解析】∵BD 是ABC ∆的高,∴∠ABD =90904644A ︒-∠=︒-︒=︒,∵BE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E =11743722ABC ∠=⨯︒=︒, ∴44377DBE ABD ABE ∠=∠-∠=︒-︒=︒.模型9 8字模型【条件】AE 、BD 相交于点C【结论】∠A +∠B =∠D +∠E .例题8 图1,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D 、CB ,我们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8字形”.如图2,在图1的条件下,∠DAB 和∠BCD 的平分线AP 和CP 相交于点P ,并且与CD 、AB 分别相交于M 、N .试解答下列问题:(1)在图1中,请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2)仔细观察,在图2中“8字形”的个数:个;(3)图2中,当∠D=50度,∠B=40度时,求∠P的度数.(4)图2中∠D和∠B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问∠P与∠D、∠B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解析】(1)∵∠A+∠D+∠AOD=∠C+∠B+∠BOC=180°,∠AOD=∠BOC,∴∠A+∠D=∠C+∠B;(2)①线段AB、CD相交于点O,形成“8字形”;②线段AN、CM相交于点O,形成“8字形”;③线段AB、CP相交于点N,形成“8字形”;④线段AB、CM相交于点O,形成“8字形”;⑤线段AP、CD相交于点M,形成“8字形”;⑥线段AN、CD相交于点O,形成“8字形”;故“8字形”共有6个;(3)∠DAP+∠D=∠P+∠DCP,①∠PCB+∠B=∠P AB+∠P,②∵∠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DAP=∠P AB,∠DCP=∠PCB,①+②得:∠DAP+∠D+∠PCB+∠B=∠P+∠DCP+∠P AB+∠P,即2∠P=∠D+∠B,又∵∠D=50度,∠B=40度,∴2∠P=50°+40°,∴∠P=45°;(4)关系:2∠P=∠D+∠B.由∠D+∠1+∠2=∠B+∠3+∠4①由∠ONC=∠B+∠4=∠P+∠2,②①+②得:∠D+2∠B+2∠1+2∠3=∠B+2∠3+2∠P+2∠1,∠D+2∠B=2∠P+∠B,即2∠P=∠D+∠B.变式19 已知:如图,AM ,CM 分别平分∠BAD 和∠BCD .①若∠B =32°,∠D =38°,求∠M 的度数;②探索∠M 与∠B 、∠D 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析】①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B +∠BAM =∠M +∠BCM ,∴∠BAM ﹣∠BCM =∠M ﹣∠B ,同理,∠MAD ﹣∠MCD =∠D ﹣∠M ,∵AM 、CM 分别平分∠BAD 和∠BCD ,∴∠BAM =∠MAD ,∠BCM =∠MCD , ∴∠M ﹣∠B =∠D ﹣∠M ,∴∠M =(∠B +∠D )=(32°+38°)=35°;②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B +∠BAM =∠M +∠BCM ,∴∠BAM ﹣∠BCM =∠M ﹣∠B , 同理,∠MAD ﹣∠MCD =∠D ﹣∠M ,∵AM 、CM 分别平分∠BAD 和∠BCD ,∴∠BAM =∠MAD ,∠BCM =∠MCD , ∴∠M ﹣∠B =∠D ﹣∠M ,∴∠M =(∠B +∠D ).变式20 如图1,已知线段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C 、BD ,则我们把形如这样的图形称为“8字型”.(1)求证:∠A +∠C =∠B +∠D ;(2)如图2,若∠CAB 和∠BDC 的平分线AP 和DP 相交于点P ,且与CD 、AB 分别相交于点M 、N .①以线段AC 为边的“8字型”有 个,以点O 为交点的“8字型”有 个; ②若∠B =100°,∠C =120°,求∠P 的度数;③若角平分线中角的关系改为“∠CAP=31∠CAB ,∠CDP=31∠CDB ”,试探究∠P 与∠B 、∠C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理由.【解析】(1)证明:在图1中,有∠A +∠C =180°﹣∠AOC ,∠B +∠D =180°﹣∠BOD , ∵∠AOC =∠BOD ,∴∠A +∠C =∠B +∠D ;(2)解:①3;4;②以M 为交点“8字型”中,有∠P +∠CDP =∠C +∠CAP ,以N 为交点“8字型”中,有∠P +∠BAP =∠B +∠BDP∴2∠P +∠BAP +∠CDP =∠B +∠C +∠CAP +∠BDP ,∵AP 、DP 分别平分∠CAB 和∠BDC ,∴∠BAP =∠CAP ,∠CDP =∠BDP ,∴2∠P =∠B +∠C ,∵∠B =100°,∠C =120°,∴∠P =(∠B +∠C )=(100°+120°)=110°; ③3∠P =∠B +2∠C ,其理由是:∵∠CAP =∠CAB ,∠CDP =∠CDB ,∴∠BAP =∠CAB ,∠BDP =∠CDB , 以M 为交点“8字型”中,有∠P +∠CDP =∠C +∠CAP ,以N 为交点“8字型”中,有∠P +∠BAP =∠B +∠BDP∴∠C ﹣∠P =∠CDP ﹣∠CAP =(∠CDB ﹣∠CAB ),∠P ﹣∠B =∠BDP ﹣∠BAP =(∠CDB ﹣∠CAB ).∴2(∠C ﹣∠P )=∠P ﹣∠B ,∴3∠P =∠B +2∠C .变式21 (1)如图1的图形我们把它称为“8字形”,请说理证明∠A +∠B =∠C +∠D(2)如图2,AP 、CP 分别平分∠BAD 、∠BCD ,若∠ABC =20°,∠ADC =26°,求∠P 的度数(可直接使用问题(1)中的结论)(3)如图3,直线AP 平分∠BAD 的外角∠F AD ,CP 平分∠BCD 的外角∠BCE ,若 ∠ABC =36°,∠ADC =16°,猜想∠P 的度数为(4)在图4中,若设∠C =x ,∠B =y ,∠CAP=31∠CAB ,∠CDP=31∠CDB ,试问∠P 与∠C、∠B之间的数量关系为(用x、y表示∠P)(5)在图5中,AP平分∠BAD,CP平分∠BCD的外角∠BCE,猜想∠P与∠B、∠D的关系,直接写出结论.【解析】(1)证明:在△AOB中,∠A+∠B+∠AOB=180°,在△COD中,∠C+∠D+∠COD=180°,∵∠AOB=∠COD,∴∠A+∠B=∠C+∠D;(2)如图2,∵AP、CP分别平分∠BAD,∠BCD,∴∠1=∠2,∠3=∠4,由(1)的结论得:,①+②得2∠P+∠2+∠3=∠1+∠4+∠B+∠D,∴∠P=(∠B+∠D)=23°;(3)如图3,∵AP平分∠BAD的外角∠F AD,CP平分∠BCD的外角∠BCE,∴∠1=∠2,∠3=∠4,∴∠P AD=180°﹣∠2,∠PCD=180°﹣∠3,∵∠P+(180°﹣∠1)=∠D+(180°﹣∠3),∠P+∠1=∠B+∠4,∴2∠P=∠B+∠D,∴∠P=(∠B+∠D)=×(36°+16°)=26°;(4)同法可得:∠P=x+y;(5)同法可得:∠P=.模型10飞镖模型图1 图2 图3【条件】四边形AB P C如图1所示【结论】∠B P C=∠A+∠B+∠C.例题9 (1)探究:如图1,求证:∠BOC=∠A+∠B+∠C.(2)应用:如图2,∠ABC=100°,∠DEF=130°,求∠A+∠C+∠D+∠F的度数.【解析】(1)连接OA,∵∠3是△ABO的外角,∴∠1+∠B=∠3,①∵∠4是△AOC的外角,∴∠2+∠C=∠4,②①+②得,∠1+∠B+∠2+∠C=∠3+∠4,即∠BOC=∠A+∠B+∠C;(2)连接AD,同(1)可得,∠F+∠2+∠3=∠DEF③,∠1+∠4+∠C=∠ABC④,③+④得,∠F+∠2+∠3+∠1+∠4+∠C=∠DEF+∠ABC=130°+100°=230°,即∠A+∠C+∠D+∠F=230°.变式22材料阅读:如图①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圆规.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规形图”.解决问题:(1)观察“规形图”,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两个问题:Ⅰ.如图②,把一块三角尺DEF放置在△AB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DE,DF恰好经过点B,C,若∠A=40°,则∠ABD+∠ACD=°.Ⅱ.如图③,BD平分∠ABP,CD平分∠ACP,若∠A=40°,∠BPC=130°,求∠BDC度数.【解析】(1)如图①,连接AD并延长至点F,根据外角的性质,可得∠BDF=∠BAD+∠B,∠CDF=∠C+∠CAD,又∵∠BDC=∠BDF+∠CDF,∠BAC=∠BAD+∠CAD,∴∠BDC=∠A+∠B+∠C;(2)Ⅰ.由(1)可得,∠BDC=∠ABD+∠ACD+∠A;又∵∠A=40°,∠D=90°,∴∠ABD+∠ACD=90°﹣40°=50°,Ⅱ.由(1),可得∠BPC=∠BAC+∠ABP+∠ACP,∠BDC=∠BAC+∠ABD+∠ACD,∴∠ABP+∠ACP=∠BPC﹣∠BAC=130°﹣40°=90°,又∵BD平分∠ABP,CD平分∠ACP,∴∠ABD+∠ACD=(∠ABP+∠ACP)=45°,∴∠BDC=45°+40°=85°.变式23在数学学习中整体思想与转化思想是我们常用到的数学思想.如图(1)中,求∠A+∠B+∠C+∠D+∠E的度数等于多少时,我们可以连接CD,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则有∠B+∠E=∠ECD+∠BDC,这样∠A、∠B、∠C、∠D、∠E的和就转化到同一个△ACD中,即∠A+∠B+∠C+∠D+∠E=180°.尝试练习:图(2)中∠A+∠B+∠C+∠D+∠E的度数等于.图(3)中∠A+∠B+∠C+∠D+∠E的度数等于.图(4)中∠A+∠B+∠C+∠D+∠E+∠F的度数等于.【解析】如图(2),连接CE,则有∠A+∠B=∠AEC+∠BCE,∴∠A+∠B+∠DCB+∠D+∠DEA=180°;同理:图(3)中∠A+∠B+∠C+∠D+∠E=180°;图(4)中∠A+∠B+∠C+∠D+∠E+∠F=360°.变式24已知:点D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连接AD、CD.(1)如图1,若∠A=28°,∠B=72°,∠C=11°,求∠ADC;(2)如图2,若存在一点P,使得PB平分∠ABC,同时PD平分∠ADC,探究∠A,∠P,∠C的关系并证明;(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将点D移至∠ABC的外部,其它条件不变,探究∠A,∠P,∠C的关系并证明.【解析】(1)如图1,延长AD交BC于E.在△ABE中,∠AEC=∠A+∠B=28°+72°=100°,在△DEC中,∠ADC=∠AEC+∠C=100°+11°=111°.(2)∠A﹣∠C=2∠P,理由如下:如图2,∠5=∠A+∠1,∠5=∠P+∠3,∴∠A+∠1=∠P+∠3,∵PB平分∠ABC,PD平分∠ADC,∴∠1=∠2,∠3=∠4,∴∠A+∠2=∠P+∠4,由(1)知∠4=∠2+∠P+∠C,∴∠A+∠2=∠P+∠2+∠P+∠C,∴∠A﹣∠C=2∠P.(3)∠A+∠C=2∠P,理由如下:同(2)理知∠A+∠1=∠P+∠3,∠C+∠4=∠P+∠2,∴∠A+∠C+∠1+∠4=2∠P+∠2+∠3,∵PB平分∠ABC,PD平分∠ADC,∴∠1=∠2,∠3=∠4,∴∠1+∠4=∠2+∠3,∴∠A+∠C=2∠P.模型11筝型【结论】∠P BD+∠P CE=∠A+∠P例题10 如图,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在边AB、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A与A′重合.(1)若∠A=75°,则∠1+∠2=.(2)若∠A=n°,则∠1+∠2=.(3)由(1)(2)探索∠A与∠1+∠2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1)∵△A′DE是△ABC翻折变换而成,∴∠AED=∠A′ED,∠ADE=∠A′DE,∠A=∠A′=75°,∴∠AED+∠ADE=∠A′ED+∠A′DE=180°﹣75°=105°,∴∠1+∠2=360°﹣2×105°=150°.(2)∵)∵△A′DE是△ABC翻折变换而成,∴∠AED=∠A′ED,∠ADE=∠A′DE,∠A=∠A′=n°,∴∠AED+∠ADE=∠A′ED+∠A′DE=180°﹣n°,∴∠1+∠2=360°﹣2(180°﹣n°)=2n°,∴∠1+∠2=2n°;(3)由(1)、(2)可知,2∠A=∠1+∠2.变式25动手操作:一个三角形的纸片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点Aˊ处.观察猜想(1)如图1,若∠A=40°,则∠1+∠2=°;若∠A=55°,则∠1+∠2=°;若∠A=n°,则∠1+∠2=°.探索证明:(2)利用图1,探索∠1、∠2与∠A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拓展应用:(3)如图2,把△ABC折叠后,BA′平分∠ABC,CA′平分∠ACB,若∠1+∠2=108°,利用(2)中结论求∠BA′C的度数.【解析】(1)∵点A沿DE折叠落在点A′的位置,∴∠ADE=∠A′DE,∠AED=∠A′ED,∴∠ADE=(180°﹣∠1),∠AED=(180°﹣∠2)在△ADE中,∠A+∠ADE+∠AED=180°,∴40°+(180°﹣∠1)+(180°﹣∠2)=180°,整理得∠1+∠2=80°;同理∠A=55°,则∠1+∠2=110°;∠A=n°,则∠1+∠2=2n°;(2)∠1+∠2=2∠A,理由:∵∠BDE、∠CED是△ADE的两个外角,∴∠BDE=∠A+∠AED,∠CED=∠A+∠ADE,∴∠BDE+∠CED=∠A+∠AED+∠A+∠ADE,∴∠1+∠ADE+∠2+∠AED=2∠A+∠AED+∠ADE,即∠1+∠2=2∠A;(3)由(1)∠1+∠2=2∠A,得2∠A=108°,∴∠A=54°,∵BA'平分∠ABC,CA'平分∠ACB,∴∠A'BC+∠A'CB=(∠ABC+∠ACB)=(180°﹣∠A)=90°﹣∠A.∴∠BA'C=180°﹣(∠A'BC+∠A'CB),=180°(90°﹣∠A)=90°+∠A=117°.变式26Rt△ABC中,∠C=90°,点D、E分别是△ABC边AC、BC上的点,点P是一动点.令∠PDA=∠1,∠PEB=∠2,∠DPE=∠α.(1)若点P在线段AB上,如图(1)所示,且∠α=50°,求∠1+∠2的度数;(2)若点P在边AB上运动,如图(2)所示,则∠α、∠1、∠2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并说明理由;(3)若点P运动到边AB的延长线上,如图(3)所示,直接写出∠α、∠1、∠2之间关系为:.(不需说明理由).【解析】(1)如图1中,连接PC.∵∠1=∠DCP+∠DPC,∠2=∠PCE+∠CPE,∴∠1+∠2=(∠DCP+∠PCE)+(∠DPC+∠EPC),∵∠DCP+∠PCE=90°,∠DPC+∠EPC=α=50°,∴∠1+∠2=140°.(2)结论:∠1+∠2=90°+α.理由如图2中,连接PC.∵∠1=∠DCP+∠DPC,∠2=∠PCE+∠CPE,∴∠1+∠2=(∠DCP+∠PCE)+(∠DPC+∠EPC),∵∠DCP+∠PCE=90°,∠DPC+∠EPC=α,∴∠1+∠2=90°+α.(3)如图3中,∵∠1=∠C+∠COD,∠COD=∠2+α,∵∠C=90°,∴∠1=90°+∠2+α.故答案为∠1=90°+∠2+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