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汉、魏、1

合集下载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秦朝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秦朝

第一节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想之争 第三节 对农、工、商关系的认识及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节 “重义轻利”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与冲突 第五节 土地制度思想的演变及实践 第六节 中国古代的治生思想
第一节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社会经济 发展概况
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家内外环境的变化,以桑弘羊为代表将 国家干预主义作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模式。
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在汉代得到了传承和强化, 东汉时期的王符提出了“农工商各有本末”的观 点,对以往的农本商末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解释。
“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命题,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思想成为此后两千多 年中国社会以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的先声。
二、“善者因之”的经济思想
(一)司马迁“善因”论的主要内容 (二)司马迁的“善因论”与亚当·斯密自由放任思
想的比较
第二节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想之争
三、国家对于工商业的掌控和干预
(一)桑弘羊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及政策措施
(1)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 (2)均输。 (3)平准。
第三章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秦朝、汉 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思想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掌握: 1.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
要政策措施。 2. “义利”思想在汉代的演化及“重义轻利”思想统治地
位的确立。 3.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土地制度思想的演变。
目录
二、《四民月令》中的治生思想
(一)《四民月令》中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按照自给自足的原则安排生产活动。 第二,农、工、商兼营。 第三,重视教育。 第四,综合利用、量入为出的财务管理思想。

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章节题库(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才出品】

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章节题库(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才出品】

第3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民族乐器琵琶属于()。

A.弹拨乐器B.打击乐器C.拉弦乐器D.吹奏乐器【答案】A【解析】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

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2.“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乐器的弹奏声。

A.琵琶B.古筝C.扬琴D.风琴【答案】A【解析】“大珠小珠落玉盘”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凸显的是琵琶的弹奏声。

3.下列乐器属于弹拨乐器的是()。

A.中阮B.中胡C.高胡D.板胡【答案】A【解析】阮是“阮咸”、“阮咸琵琶”的简称,弹拨乐器,是古琵琶的一种。

现在使用的改良阮分为四种:低阮、大阮、中阮、小阮。

4.《十面埋伏》属于()乐器作品。

A.二胡B.古琴C.琵琶D.古筝【答案】C【解析】《十面埋伏是》一首汉族琵琶大曲,同时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

为上乘的艺术佳作。

5.秦汉时期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是()。

A.太常寺B.乐府C.鼓吹署D.行院【答案】B【解析】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人数曾达1000余人。

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

6.秦汉时期兴起的()是一种以吹管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A.相和歌B.鼓吹乐C.清商乐D.百戏【答案】B【解析】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

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

7.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一首表现“楚汉相争”的琵琶独奏曲是()。

A.《十面埋伏》B.《平湖秋月》C.《汉宫秋月》D.《阳春自雪》【答案】A【解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纵横】【阶段特征】政治上: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王朝走向衰败。

三国鼎立的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思想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秦汉时期史学、文学、科学技术、艺术都有突出成就。

【知识建构】【考点梳理】第9课秦统一中国(p44)一、秦灭六国——实现统一1.条件:①使秦国国富兵强,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②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

③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这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

2.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结果:(时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定都。

4.意义:结束了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二、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目的:适应,加强(二)内容1、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2、中央政权机构:由、、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掌控3、地方行政制度:废除(制度),建立由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三)影响1、郡县制的实行,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三、秦代的统一措施(一)目的:适应(二)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影响:使政令能够在;有利于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影响: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上①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影响: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②开凿灵渠 ※影响: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4、民族关系上 ①对南方: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越族地区设郡管理 ②对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三)影响1、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价秦始皇:功绩:(1)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知识点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1、“舞阳骨笛”或“贾湖骨笛”,由鹤类尺骨制成,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

2、“彩陶盆”内壁有三组舞者,舞姿优美,富有节奏感。

3、音乐的起源:a、巫术说b、情感说c、模仿说d、劳动说4、古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5、乐舞:《韶》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6、古乐器:鼓、磬、编磬、钟、编钟、古笛、埙等。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1、西周礼乐制度“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2、西周设立第一个礼乐机构——春管。

春秋时期,学术下移,孔子办私学,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教材《诗经》。

3、周代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分成“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五音”:宫、商、角、徵、羽。

5、战国末年,俞伯牙、钟子期知音的故事《高山》、《流水》。

6、湖北随县出土“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

7、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墨子“非乐”。

老子“大音希声”。

第三章:秦、汉、魏、晋时期1、秦创建乐府,汉代兴盛,是以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机构。

2、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代表作《声无哀乐论》。

第四章:隋唐时期1、宫廷燕乐唐玄宗创作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2、“太常寺”是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太常寺规模庞大,乐工数量空前,其中有著名乐工——李龟年。

第五章:宋、元时期1、市民音乐蓬勃发展,音乐活动中心是“瓦子勾栏”。

2、戏曲分杂剧与南戏两大体系。

其中元杂剧代表剧目: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

第六章:明、清时期1、南戏在流行中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至明代形成“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2、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革,成为“昆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京剧的形成。

两大声腔:西皮强与二黄腔。

京剧鼻祖:谭鑫培。

第七章:中华民国时期1、学堂乐歌例《送别》、《共产儿童团歌》、《团结就是力量》2、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中国美学史》第三章 秦汉美学

《中国美学史》第三章 秦汉美学

目录
第一节 秦汉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秦汉美学的时空范围
– 二、秦汉美学的基本领域 – 三、秦汉美学的多面演进
第二节 秦汉美学的主体境界:巨丽
– 一、秦汉大一统与巨丽美学 – 二、事、辞、经:对巨丽美学的规范 – 三、诗人、辞人、骚人:巨丽的美学标准
目录
第三节 秦汉的音乐宇宙
– 一、阴阳五行与音乐宇宙
小篆《会稽刻石》(李斯)
汉隶《曹全碑》
第二节 秦汉美学的主体境界:巨丽
一、秦汉大一统与巨丽美学
– 秦汉的大一统,形成了秦汉美学对“大”的推崇,在美学上体现为巨丽。司马相如在《子虚 赋》《上林赋》中,把齐国的车骑之壮、楚国的云梦泽之大,与天子的上林苑相比较,而称 上林苑之美为“巨丽”。在司马相如的描写中,上林苑是天子拥有天下的象征,由此而产生 的巨丽形成了秦汉美学的主体境界。巨丽是从秦开始的秦汉人对胸怀和宇宙之大的追求,汉 武帝之后对巨丽之美引进了儒家的思想规范。
律吕黄钟大吕姑洗仲吕季节孟冬仲冬季冬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月份111210时辰季节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姑洗仲吕黄钟大吕时辰天干甲乙丙丁乐器琴瑟青阳明堂因宇宙的音乐本质显出了自然现象的音乐性进而使得社会中君臣管理者的行为呈现为一种音乐性在音乐性的韵律的指导下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也表现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行为
《子虚上林图》(仇英)
巨丽的前身“大”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在远古,最初是指天(宇宙),反映在先秦的文献
里,孔子的“惟天为大”(《论语·泰伯》),老子的“天大地大”(《老子》),庄子的
“夫天地,古之所大也”(《庄子·天道》)。然后是帝王圣人因效法天而大,尧因为法天被 孔子赞为大,老子也讲王法天而成四大(《老子》古本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之一,到了孟子,“大”成了执道以论政的士人,因养浩然之气,“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孟子·尽心下》),同时《老子》古本四大中的“王亦大”改为“人亦大”,这人既是帝 王也可是士人。帝王与士人经过春秋战国的数百年演进,共创了秦皇的世界,这时的“大”从 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帝王胸怀之大,二是由帝王的胸怀之大而实现的宇宙之大,三是士人用文 艺来表现这一大的宇宙而成的文人的胸怀之大和文艺所呈现的宇宙之大。

《中外室内设计史》第三章

《中外室内设计史》第三章
庭院式住宅最普遍,种类也最多,既有方 形、长方形之分,也有一字形、曲尺形、三合 式、四合式、日字形之分,但其基本结构大多 是“一堂二内”。
第三章 • 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三、民居与楼阁
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 标志之一。东汉中后期的墓中明器中常有高达三四层 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 楼划分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战国铜 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上,满足遮阳、避雨和 凭栏眺望的要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收 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虚实明暗的对比, 创造中国阁楼的特殊风格。
第三章 • 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二、宫殿、陵墓与佛教建筑
骊山皇陵九层之台的陵上享堂
第三章 • 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二、宫殿、陵墓与佛教建筑
(三)佛教建筑 随着佛教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砖砌佛塔。建 于北魏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 除塔刹部分的石雕外,其通体由一种灰黄色的砖砌就。 除此之外,石窟寺也开始大量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留 存至今的主要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 洛阳龙门石窟,以及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第三章 • 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一、墙面、地面与顶棚
西汉壁画的实例可以西汉晚期的
洛阳卜千秋墓壁画为代表:全墓壁画
以阴阳五行为架构,描绘了引魂升天、

吉祥永生和镇墓辟邪3个内汉后期的壁画可以河北安平

东汉墓室壁画为代表:内容十分丰
富,主要以车马出行图的形式描绘
第三章 • 第一节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空间发展状况 二、宫殿、陵墓与佛教建筑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P2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P4—5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P7—8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P7—P8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P12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P15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1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P24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P27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P31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P32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_第三章_中国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备

_第三章_中国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备



此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
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 的道德习俗 。
两汉的学校制度的初步形成
太学
中央官学 鸿都门学
官学 汉代的学校系统 私学
地方官学 书馆 经馆
宫邸学
郡国学 县道邑校 乡庠 聚序
(一)两汉时期的太学
1、太学的设置及发展(公元前124年) 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博士和博士弟子。 3、太学的教学内容: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 学(熹平石经) 4、太学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大都授、 次第相传。 5、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6、太学的考试制度和方法:“设科射策”。
政府机关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育, 以培养刀笔小吏。
吏师制度的影响:
众所周知,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后来由 于私学的发展,才出现专门以传授文化知识为 职业的教师。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 上的一大进步。 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 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倒退。
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 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 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 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 新的道德习俗。
汉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一、汉初
背景:汉初统治者重视总结秦二世而亡的 历史教训,他们认为,频繁的战争、大兴 土木和严刑峻法是秦灭亡的主要因素。 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 想
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策
1、儒学得到了恢复和传播,并受到当 时学者的尊敬和朝廷的礼遇。 2、汉初以黄老学术作为政治的指导思 想,因此道家思想流传甚广。 3、汉初因学习法家、刑名之学等其他各 家的学说而受朝廷重视的也为数不少。
三、禁游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邦无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整本知识点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整本知识点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整本知识点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是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重要一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术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整本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章:古代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形成古代人类的起源是人类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将从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形成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包括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祖先的发现。

通过人类文化遗存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人类的进化轨迹,并通过化石的发现来追溯人类祖先的历史。

2. 文明的形成文明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演变,包括莫亚文明、尼安德特人文明、旧石器时代文明等。

第二章:古代中国社会的初步发展古代中国社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历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章节将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初步发展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分析这段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演变。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点。

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思想文化、经济发展等都具有一定的特点,我们将对其进行详细剖析。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统一和社会制度的建立秦汉时期的统一和社会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 秦朝的统一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战国时期的结束和秦朝的建立。

我们将详细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和对中国历史的积极影响。

2. 汉朝的兴起和社会制度的建立汉朝的兴起是秦朝统一后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本部分将对汉朝的兴起和社会制度的建立进行阐述和分析。

第四章: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和统一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社会分裂和统一的过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P2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P4—5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P7—8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P7—P8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P12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P15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1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P24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P27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P31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3中国音乐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3中国音乐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

第一节、概述。

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

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有更多典章文物遗世,缺乏清晰的历史脉络,但大一统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驰道、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思想以及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公元前179-公元前141)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的新的历史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中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动荡、分裂、割据为特点。

从三国建立,到梁、陈灭亡的三个半世纪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北方先后出现了20多个政权;南方前后经历了六个王朝。

在这种分裂状态下,战乱不可避免,各个政权的分立、对峙,也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局面,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特别是由于局部战争而造成的民族迁徙和融合,使得中原文化传统在并未中断的情况下进一步融会外来文化而得到新的继承和发展。

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刘徽、祖冲之贡献卓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出现,标志着农学的成熟;此外在医药、地理、冶铁、纺织等方面均涌现出灿若星汉的科技成果。

这些文化成果构成的文化环境显示着文化开放、交融的魅力。

在此文化背景下,音乐史上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

从汉高祖刘邦起,统治者对民间音乐的偏爱即影响着民间音乐的发展。

乐府机构的建立,采集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即或旌旗猎猎的仪仗鼓吹音乐,也多用世俗性歌词;歌舞伎乐中百戏的形式绽开新花;相和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不断丰富、完善;随着魏晋间民族音乐大融合的发展趋势,汉时的相和歌辗转南北,演变为清商乐;中原音乐和西域及北狄诸乐的保存与输入形成隋唐七部乐、九部乐的雏形;随着世俗音乐潮流的发展壮大还孕育了这一时期歌舞戏的产生。

初三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初三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初三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一章:秦朝的建立与威权统治一、秦国的形成1. 秦国的地理位置与原始社会2. 秦国的部落联盟与国家形成3. 秦国与周朝的关系二、秦王朝的崛起1. 商鞅变法的实施与推动2. 秦国的军事发展与征服3.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封禅制度三、秦朝的威权统治1. 秦始皇的集权制度与中央集权2. 封建制度与皇权统治3. 儒法两家的兼并与反秦义军的兴起第二章:汉朝的建立与文化繁荣一、刘邦的起义与汉朝的建立1. 救亡图存与项羽之间的斗争2. 功臣和亲信的重用与建设3. 汉武帝的法制建设与中央集权二、汉朝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1. 邓家盛衰与郡县制的推行2.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3. 文化教育与科技的进步三、王莽及新朝的兴起与衰亡1. 新政策与改革措施的推行2. 王莽的农业改革与政权建立3. 赤眉军的兴起与新朝的覆灭第三章:三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一、东汉的瓦解与黄巾军起义1. 内外因素与东汉末年政治危机2. 黄巾军起义与宦官专政3. 统一与分裂的演变过程二、兴起的魏蜀吴三国1. 曹操的统一北方与蜀汉的抵抗2. 孙权的吴国建立与东吴盛世3. 三国鼎立与各国政权的特点三、司马家族与西晋的建立1. 同族政权的建立与三统治2. 西晋的政治发展与名士荟萃3. 内忧外患与西晋的灭亡第四章: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一、晋朝的覆灭与五胡乱华1. 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与南方分裂2. 北魏的建立与北方统一趋势3. 南朝文化与北方民族融合二、南朝宋、齐、梁、陈的建立1. 南朝政权的兴衰与社会变迁2. 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3.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三、北魏、西魏、北周、隋朝的统一1. 北方统一的过程与阶段2. 北方政权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交流3. 隋朝的兴起与统一中国第五章:唐朝与大唐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1. 高祖李渊的起义与唐朝的奠基2. 唐朝的宰相制度与科举制度3. 贞观之治与盛世的特点二、唐朝的经济繁荣与文化艺术1. 大运河与陆海交通的发展2. 唐朝的人文思想与文化成就3. 诗歌、绘画与建筑艺术的繁荣三、安禄山之乱与唐朝的衰亡1. 安史之乱与唐朝政治危机2. 藩镇割据与唐朝的南北分裂3. 唐朝的灭亡与五代十国的兴起第六章:宋朝与北宋的政治繁荣一、北宋的建立与政治制度1. 祖逖的北伐与北宋的建立2. 北宋的科举制度与县试制度3. 北宋宰相与士人政治二、北宋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1. 京杭大运河与经济繁荣2. 宋代思想与文化成就3. 宋代绘画与诗词的繁荣三、党争与政治危机1. 王安石变法与新旧党争2. 欧阳修与范仲淹的政治思想3. 宋辽西夏金四大政权的交替更多历史复习提纲,请继续阅读下一篇。

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名校考研真题(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才出品】

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名校考研真题(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才出品】

第3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一、单项选择题“乐府”机构成熟于()。

【青岛大学2012年研】A.西汉B.宋朝C.唐朝D.秦朝【答案】A二、名词解释1.相和歌【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研;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聊城大学2013、2012年研;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研】答:相和歌是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

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清唱的“徒歌”,后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终形成了以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朝会、祀神乃至汉族民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等,主要的三种调式为清、平、瑟三调。

相和歌大部分来自民间,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2.清商乐【河北大学2014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研】答:清商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音乐,是相和歌和吴歌、西声逐渐融合成的一种新颖音乐。

其作品以爱情为题材为主,风格较纤柔绮丽,主要用于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

清商乐包括“中原旧曲”、“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三种成分。

南北朝以后,清商乐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隋唐时期,清商乐列入多部乐中。

清商乐所用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15种。

“清商三调”是沿用“相和三调”而来,即平调、清调、瑟调。

3.《声无哀乐论》【聊城大学2014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声无哀乐论》是我国一部古代音乐美学论著,嵇康作。

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感情与音乐二者之间并无关系,音乐中并不包含哀乐情感的变化。

这使他走向了一个极端,但《声无哀乐论》中也涉及了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国1700多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至今仍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并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常识》读后感

《中国历史常识》读后感

《中国历史常识》读后感《中国历史常识》读后感《中国历史常识》是一本深入浅出、内容详尽的历史读物,通过对中国历史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的介绍,使我对中国的历史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每个章节的细化总结。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起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起源和主要的历史遗迹。

书中详细描述了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

通过对这些文化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

书中详细描述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这段历史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第三章秦朝和汉朝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秦朝和汉朝两个重要的朝代。

书中详细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实行的一系列改革。

同时,也介绍了汉朝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汉朝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书中详细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混乱和文化繁荣。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但也是文化艺术得以大力发展的一个阶段。

第五章隋朝和唐朝第五章主要介绍了隋朝和唐朝两个辉煌的朝代。

书中详细描述了隋朝的统一和唐朝的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六章宋朝和元朝第六章主要介绍了宋朝和元朝两个重要的朝代。

书中详细描述了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以及元朝的统治和对中国的影响。

这两个朝代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七章明朝和清朝第七章主要介绍了明朝和清朝两个后期的朝代。

书中详细描述了明朝的兴盛和衰落,以及清朝的统治和对中国的改革。

这两个朝代对中国的历史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 分封制度:指封建时代君主将国家的土地划分成诸多封邑,领地赐给亲信、官员等,以巩固君主权力和统治地位。

2. 诸侯争霸:指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战争,为争夺霸权而展开的一系列冲突。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1.简述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过程。

答:我国秘书工作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

那一时期也就成为我国国家秘书工作的孕育时期。

夏朝已有了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

由于有关夏朝的记载甚少,至今尚难断定其秘书工作已经形成。

但是,秘书工作已在夏朝萌发。

商朝已有了不同名目、不同职掌、不同层次的史官,商朝末年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有了甲骨文书,文书档案工作起步。

因此,我国的秘书工作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孕育,经夏朝萌发,至迟在殷商已经形成。

2.简述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的产生及影响。

答:商朝末年,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激增,国事日趋繁忙。

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也相应增加了,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处理各方面事务,这样,就促使了专门秘书机构的产生。

据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商朝末年,朝廷中出现了秘书机构——太史寮,其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事宜,其结构虽然简单,却是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3.简述甲骨文书。

答: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甲骨文书是商王室用甲骨文写下的,记录以商王室的各种活动的文书,已初步具备文书的基本要素。

4.试分析“管理”与“文字”两大条件对秘书工作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答: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

各文明古国的进化史都证实了这一点。

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和秘书工作。

因此,文字和公务文书的出现,是秘书工作起源的一个社会条件。

第三章 秦汉时期法律制度

第三章 秦汉时期法律制度

焚书 坑儒 法家极权思想的必 然体现
(二)汉朝法制指导思想的演变
第一阶段:汉初黄老思想为主 无为而治和与民休息 文武并用和德刑相济 约法省刑和罚不患薄
陆贾:“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敬谨”(《新语》) 贾谊:“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秦至汉初法制指导思想的转变原因 历史教训 社会状况 统治集团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五类 第六类
《法律答问》 《封诊式》 《为吏之道》 《语书》 《日书》甲 《日书》乙
官方对法律的解释说明。 关于审判原则、诉讼程序和案例等法律文书。 各级官吏遵守的一些行政规则和要求。 地方长官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告。 类似后世农历、卜筮的书籍。
2、汉朝时期的立法活动:
问题: 从制度层面上说,“亲属相隐”制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 阶段? 从思想层面上说,“亲亲相隐”体现了什么样的立法观念?
1935年《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将相隐的范围扩大至五等 亲以内的血亲,三等亲以内的姻亲。1945年的《中华民国 刑事诉讼法》第167条规定了亲属的证言特免权。第169 条规定了职业关系特免权。 我国刑法第307条规定“妨害作证罪”及“帮助毁灭、伪 造证据罪”,第310条规定“窝藏、包庇罪”:基本上将 亲属在一定范围内的容隐行为排除在合法范围之外。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 都有作证的义务”。
本章讲授内容
一、秦汉时期法制指导思想的演变a
二、秦汉时期的立法概况b
三、秦汉时期主要法律制度的发展c
四、秦汉时期的诉讼审判制度d
一、秦汉法制指导思想 的演变
(一)秦朝奉行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策略
1、“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
2、“事皆决于法”
3、严刑峻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先秦六朝部分《中国文学史》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使用教材: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汉魏六朝文学总绪论1、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文学与政治、礼教关系密切;两大永恒的文学主题:用世与隐逸。

2、中国文学的演进:文学演进的两种基本因素。

第一,外部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种族、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内部因素的影响: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的影响(文体发展、朝代、区域的不平衡);文学演进过程中相反相成因素的互动(俗与雅、复古与革新、文与道的互动)。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的分期。

上古期(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期、第二段秦汉期。

中古期(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期(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编定与流传《诗经》的产生时间与区域《诗经》的编纂三家诗毛诗第二节《诗经》的分类“六义说”风、雅、颂第三节《诗经》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色赋、比、兴句式和章法颂的不同语言风格。

思考题:(1)《诗经》的分类与表现手法。

(2)《诗经》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楚辞》第一节“楚辞”的产生“楚辞”的基本含义多种文化的交融楚地文化风俗“楚辞”产生与文学自身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屈原与楚辞其他作家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辨析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三节《诗经》、《楚辞》的影响对后世文人精神的影响两种艺术风格的影响比兴与象征手法的影响思考题:(1)“楚辞”的含义。

(2)《诗经》与《楚辞》的影响。

第四章先秦叙事散文(历史散文)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形成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从《尚书》到《春秋》——散文的形成第二节《左传》的叙事与记言以记事为纲结构特点叙事特点人物形象记言特点。

第三节《国语》与《战国策》记言中叙事《国语》的特点《战国策》的特点第四节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史传文学的源头叙事散文的楷模小说的雏形。

古代文学之汉魏六朝文学资料

古代文学之汉魏六朝文学资料

汉代文学第一章汉代散文一、《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二、汉高祖(前206)-----汉惠帝刘盈(前194)-----吕后(前187)-----汉文帝刘恒(前179)-----汉景帝刘启(前156)-----汉武帝刘彻(前140)三、“黄老之学”:汉初道家学派----黄老学派的学说。

“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老学派以《老子》为依据,认为虚无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道”是无为的,人效法“道”也应该无为。

因而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也就是适应时势,顺其自然。

高祖、文帝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政策,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四、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又作《治安策》)、《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五、晁错的政论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说景帝削吴》六、贾谊、晁错政论文的异同:同:1、内外政策立场观点一致2、文风明白了当,激烈迫切,尽所欲言。

异:1、贾谊文章辞藻华丽,喜用夸张排比甚至有些堆砌;晁错文章浅显质实,朴实无华。

---晁错比贾谊略乏文采。

2、贾谊文章思想敏锐,出言大胆直率;晁错文章见解深刻,说理透辟。

---二人各有千秋。

但晁文不如贾文感情激荡,富有鼓动性;而贾文不如晁文简练明快,词旨通达。

3、贾谊文章气势纵横,但思维不够严密,建议不够实在;晁错文章分析事物具体细致,建议比较切合实际。

---晁文中的建议可操作性强,贾文反之。

---贾谊的政论文是文学性的政论文,晁错的政论文是实用性的政论文第二章《史记》1、《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2、“李陵之祸”贰师将军李广利路博德因杅将军公孙敖李绪3、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天子称本纪”;“时势主宰者”《秦本纪》、《项羽本纪》“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配焉。

关于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关于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关于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初一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P2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P4—5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P7—8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P7—P8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P12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P15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1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P24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P27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P31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P32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初中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锦集三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锦集三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锦集三篇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须要长期的探究和积累。

前人的阅历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需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七年级历史必背学问点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历史必背学问点1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分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4、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确定作用。

P25、北京人运用自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驾驭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P4—5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运用磨制石器P7—8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P7—8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P7—P8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P12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其次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P15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P21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P24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觉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妙的四羊方尊P26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旺盛,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绚丽的青铜文明。

P27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2]
在此文化背景下,音乐史上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 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从汉高祖刘邦起,统治者对民间音乐的偏爱即影响着民 间音乐的发展。 乐府机构的建立,采集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即或旌旗猎猎的仪仗鼓吹音乐,也 多用世俗性歌词;歌舞伎乐中百戏的形式绽开新花;相和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 更不断丰富、完善;随着魏晋间民族音乐大融合的发展趋势,汉时的相和歌辗 转南北,演变为清商乐;中原音乐和西域及北狄诸乐的保存与输入形成隋唐七 部乐、九部乐的雏形;随着世俗音乐潮流的发展壮大还孕育了这一时期歌舞戏 的产生。 音乐思想的发展则突破了定为一尊的儒家音乐思想的束缚,随着“玄学”的兴 起,崇尚清谈之士,实现着儒、道互补的新的音乐主张,稽康的《声无哀乐论》 成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名篇。 秦汉时期乐器的发展,吹管乐器笛、笳、角等伴随着鼓吹乐的产生日趋兴盛; 七弦琴从形制到演奏技法趋于成熟,琴家、琴曲也逐渐增多。弹弦乐器箜篌、 琵琶亦得到流传。魏晋期间受到提倡的器乐曲,从体裁到内容都更为丰富。 乐律学领域则出现了计算精密的京房六十律,并在相和歌基础上形成了“相和 三调”的乐学理论。南北朝期间纯律实践成果的出现,无神论律学家何承天新 律、荀勖(xu)笛律及其“管口校正”的发现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
第四节

相 和 歌[2]
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还体现在:
‚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唐·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反映出相和歌作为一种俗乐歌曲,它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广泛的群众性。 它还是魏晋时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形式——清商乐的先声。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


由此可知,汉魏相和大曲已具备了三段式(与西方曲式结构不同)歌舞曲的基 本结构原则。这种结构原则直接影响到更为成熟的隋唐歌舞大曲的结构。
第五节 清 商 乐[1]
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 的俗乐之总称。 ——三国时期,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作有大量清商曲辞,设立清商署,专 门管理清商乐。 ——两晋时北方的相和歌、清商乐因战乱传播到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 合、 发展。 ——北魏孝文帝时,南方的清商乐又传到北方,在宫廷中作为“华夏正声”受 到较大的重视 。 ‚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 (见《魏书· 乐志》) 清商乐遂成为全国性民间音乐的总称。
第三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589)
第一节

概述



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有 更多典章文物遗世,缺乏清晰的历史脉络,但大一统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驰 道、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思想 以及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汉承秦制。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 (公元前179—公元前141)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 140—公元前87)接连出现 了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人了中古伎乐的新的历 史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中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 期。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动荡、分裂、割据为特点。从三国建立,到梁、 陈灭亡的三个半世纪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 分裂状态。北方先后出现了20多个政权;南方前后经历了六个王朝。在这种分 裂状态下,战乱不可避免,各个政权的分立、对峙,也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 局面,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特别是由于局部战争而造成的民 族迁徙和融合,使得中原文化传统在并未中断的情况下进一步融合外来文化而 得到新的继承和发展。 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刘徽、祖冲之贡献卓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出现, 标志着农学的成熟;此外在医药、地理、冶铁、纺织等方面均涌现出灿若星汉 的科技成果。这些文化成果构成的文化环境显示着文化开放、交融的魅力。
2、李延年是西汉乐府中重要的音乐家。他是中山人,出身倡门,地位卑微。
他的音乐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担任协律都尉。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音乐的 四大瑰宝
鼓 吹 相和歌 清商乐 百 戏
第三节

鼓 吹[1]
鼓吹乐:是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 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秦汉之际,乐器的发展已脱离了上古时代凝重、质朴的特点。纤细柔婉的管
乐府[2]
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之风加以发展,并由此而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 趋势。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除演奏员外, 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乐府中重要的音乐家是李延年。他是中山人,出身倡门,地位卑微。他的音乐 才能很受汉武帝的赏识。其主要成就是能够创作歌曲,即所谓“为之新声曲”、 “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晋书· 乐志》)这是 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7年,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减,至使乐府由盛变衰。作为音乐机构 的乐府渐趋衰落了,但封建政权建立类似机构的传统却存在得相当久远。

第五节 清 商 乐[3]
吴歌、西曲的曲词多为五字四句为一段,另外还有附加成分“送声”、“和 声”。它们或在曲前,或在曲后出现,大致具有“引子”或“尾声”的含义
第四周内容回顾
7、乐律理论 京房六十律, “相和三调”纯律、新律、笛律、“管口校正”法的发现 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8、乐府兴衰 秦代——汉初——武帝(前140—前87)——哀帝罢乐府(公元前7年)
提问环节命题
1、乐

2、李延年
提问环节答案
1、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第二节 乐府
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它的设置,可以上 溯到秦代。1976年2月在秦始皇陵区的一个建筑遗址中,发掘到错金银钮钟一枚, 钮上刻有“乐府”二字,可知秦代已有乐府。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乐府较多地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 职司,汉武帝时的乐府曾“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 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书· 礼乐志》)
第五节 清 商 乐[2]
清商乐的形式结构略同相和诸曲,其宫调系统亦与相和诸曲相同,并称“三 调”。 今存清商曲辞,多为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与东晋时南迁所传入的中 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和西曲。 ——吴歌在东晋、南朝时颇盛,流传于以建康(南京)为中心的地区。 多为民歌,如《子夜歌》、《上声歌》、《子夜四时歌》等。 ——西曲的产生较吴歌略晚,时在南朝宋、齐、梁时期,流传地区大体以今 江陵为中心。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即以曲倚(伴奏)歌。 其作品除民歌外,亦有文人所作。民歌类作品如《莫愁乐》、《那呵滩》 等等。
第四节

相 和 歌[5]
相和大曲中的艳:原为楚国民间歌曲形式,可能与歌舞的形象和动作有关。 一般出现在大曲前,有时出现在中间,起到引子的作用。音乐婉转抒情。

相和大曲中的解:在大曲中段的主体部分多次出现,是大曲乐段的量词,数解 并置的中段是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 相和大曲中的趋:原为吴地民歌,属于整个大曲的高潮部分。 多出现在结尾,速度较快。
弦乐器更多地代替了‚以钜为美‛的‚钟磬乐‛。器乐演奏形式明显地向轻便 和灵巧的方向发展。
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围猎生活中,人们将笳、角等带有游牧生活气息的吹 管乐器用于弋猎队伍,开始有了‚鼓吹‛乐的形式。这就是班壹在北方边地游 牧生涯中草创的‚鸣笳以和箫声‛的鼓吹乐。
第三节

鼓 吹[2]
在西汉时,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鼓吹乐又分为鼓吹和横吹。 ‚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 ……有鼓、角者为横吹,马上所奏者是也‛。(郭茂倩《乐府诗集》)

作为鼓吹的仪仗音乐后来又有‚黄门鼓吹‛之称,它施于殿庭,置于官署,甚 至在宫庭宴饮中也常有运用。 而作为军乐的鼓吹,东汉时又称‚短箫铙歌‛。以短箫和铙为主奏乐器。

第三节

鼓 吹[3]
在现存鼓吹曲词中,有一些表现汉代人民现实生活内容的歌辞。 《战城南》《紫骝马歌》述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有所思》《上邪》反映了人民的爱情生活。(郭茂倩《乐府诗集》)
趋段与乱段(相当于结束段,给出悲欢离合的结局。大概用快板或慢板)
第四节

相 和 歌[4]
以大曲《白鹄(hu)》曲词为例,可以看出相和大曲的一般性结构: 《白鹄》古词四解 (《宋书· 乐志》) (艳) 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一解) 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裴回。 (二解)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 (三解) 乐哉新相知,忧来生别离。踌躇(chouchu)顾群侣,泪下不自知 (四解) (趋) 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道远归还难。妾当守空房, 闭门下重关。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今日乐相乐,延年万岁期。

鼓吹乐的形式在汉代一些墓葬的画像砖中可以见到。 鼓吹作为礼仪音乐在汉以后得以延续。 特别在民间更有着广阔的发展基础,现存各种鼓吹、吹打、吹歌、锣鼓等,可 以说都与鼓吹的发展有关。
第四节

相 和 歌[1]
汉代,北方兴起了一种称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 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徒歌‛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 歌‛ 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需要 敲击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竹‛类乐器)
琵琶
四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琶
第四节

相 和 歌[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