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麻醉医师镇静镇痛指导(中文)
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指南
2018版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标签: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2018∙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前言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其常见原因包括:(1)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患者因为病重而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2)环境因素:患者被约束于病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噪音(机器声、报警声、呼喊声等),睡眠剥夺,邻床患者的抢救或去世等;(3)隐匿性疼痛:气管插管及其他各种插管,长时间卧床;(4)对未来命运的忧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心等。
上述因素使患者感到极度的"无助"和"恐惧",构成对患者的恶性刺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使患者因为这种"无助与恐惧"而躁动挣扎,危及其生命安全。
重症医学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我们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注意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与恐惧感,使患者不感知、不注意、不记忆或者遗忘其在危重阶段的各种痛苦,避免这些痛苦及其所引发的焦虑和躁动增加各器官的代谢负担,加重患者的病情或影响其接受治疗。
因此,镇痛和镇静应作为ICU内患者的常规治疗。
2006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撰写了《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奠定了中国重症患者镇痛镇静的基础。
近十年来,国内及国际重症医学界对疼痛、焦虑及谵妄等问题更加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较多文献,关于疼痛、焦虑、谵妄及其防治的理念也有了逐渐的变迁,更加强调早期干预,以镇痛治疗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尽可能减少镇痛镇静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鉴于上述进展,为更新重症医学工作者对镇痛、镇静及谵妄防治的认识并规范其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在2006年指导意见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归纳和构建了5部分内容,共19个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重要问题,应用目前循证医学常用的GRADE (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方法,更新修订了本《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
ICU镇痛镇静指南
ICU镇痛镇静指南《ICU 镇痛镇静指南》一、镇痛镇静的目的首先,我们要明确在 ICU 中进行镇痛镇静的主要目的。
其一是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无论是由于疾病本身、手术创伤还是各种医疗操作所引起的。
其二是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让他们在身体极度脆弱的情况下,心理上能相对放松和安宁。
其三是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这有助于维持身体各系统的稳定,促进疾病的恢复。
其四是便于进行医疗护理操作,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二、评估患者的需求在决定实施镇痛镇静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疼痛程度、意识状态、器官功能等。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疼痛数字评分法(NRS)、面部表情疼痛评分法等用于评估疼痛,以及 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RASS)、镇静程度评估表(SAS)等用于评估镇静程度。
对于能够表达自身感受的患者,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
而对于无法交流的患者,则需要通过观察其表情、动作、生理指标等方面来判断其疼痛和不适的程度。
三、镇痛药物的选择在 ICU 中,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和非阿片类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
阿片类药物是强效的镇痛药,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芬太尼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适用于需要快速控制疼痛的情况。
吗啡则作用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密切监测其副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轻中度疼痛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严重疼痛往往效果不佳,且在一些患者中可能会影响肾功能,使用时也需谨慎。
四、镇静药物的选择常用的镇静药物有苯二氮䓬类(如咪达唑仑)、丙泊酚等。
咪达唑仑具有抗焦虑、催眠和遗忘的作用,但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导致蓄积和苏醒延迟。
丙泊酚起效迅速,苏醒快,但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选择镇静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
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丙泊酚;而对于肝功能受损的患者,咪达唑仑的使用则需要谨慎调整剂量。
五、实施镇痛镇静治疗在开始治疗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ICU镇痛镇静指南
ICU镇痛镇静指南ICU镇痛镇静是重症监护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减轻疼痛,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和镇静药物的使用。
因此,合理有效地进行ICU镇痛镇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ICU镇痛镇静的指南,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管理ICU患者的疼痛和镇静情况。
一、镇痛指南1.评估疼痛:ICU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往往处于疼痛的状态,因此需要及时进行疼痛评估。
医护人员应该通过病史询问、观察患者表情、监测生理指标等方式,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缓解。
2.药物管理:ICU患者的疼痛常常需要使用药物来缓解,一般常用的药物包括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疼痛程度,合理选择药物和给药途径,避免因药物过量或不当使用而引发不良反应。
3.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管理外,ICU患者的疼痛还可以通过非药物治疗来缓解,比如音乐疗法、按摩、瑜伽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其舒适度。
4.定期评估:ICU患者的疼痛情况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疼痛得到有效的缓解。
5.团队合作:ICU疼痛管理需要医护团队的共同合作,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等。
各个成员应该密切配合,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疼痛管理服务。
二、镇静指南1.评估镇静需求:ICU患者由于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刺激性,常常需要进行镇静以提高舒适度和减轻焦虑。
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要,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镇静。
2.镇静药物选择:ICU患者的镇静药物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来确定,一般常用的药物包括咪达唑仑、丙泊酚等。
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途径。
3.镇静深度监测:在进行镇静治疗时,医护人员应该定期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确保患者在合适的镇静状态下,并避免因药物过量而引起不良反应。
4.镇静和机械通气的协调:ICU患者常常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医护人员应该合理安排镇静和机械通气的时间,确保患者的通气和镇静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
ICU镇痛镇静指南
ICU镇痛镇静指南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患者需求的不断提升,重症监护病房(ICU)镇痛镇静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ICU镇痛镇静指南,作为指导医护人员合理应用镇痛镇静药物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ICU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具有重要意义。
1. 指南背景和目的ICU镇痛镇静指南是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的研究数据,旨在减少ICU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提高其舒适度,减轻对心脏和呼吸系统的不良影响,促进康复。
指南的核心目的是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准确和有效的指导,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镇痛镇静治疗。
2. 患者评估与监测在ICU镇痛镇静治疗中,合理的患者评估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医护人员应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并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焦虑程度、镇静效果以及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指标等各个方面。
3. 镇痛治疗针对ICU患者的镇痛治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以及酮米洛富林等非阿片类药物。
非药物治疗则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支持等手段。
4. 镇静治疗ICU患者的镇静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
通常情况下,首选的镇静药物为咪达唑仑或丙泊酚,其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副作用小等优点。
对于需要持续镇静的患者,可以采用静脉泵输注等方式进行药物给予。
5. 镇痛镇静治疗的风险与不良事件无论是镇痛治疗还是镇静治疗,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良事件。
医护人员在应用镇痛镇静药物时应注意用药剂量的准确计算,避免过量使用;同时,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
6. 镇痛镇静治疗的评估和调整针对ICU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医护人员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和镇静效果,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理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每位患者的治疗计划都应是个体化的,以确保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ICU镇痛镇静指南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可靠的指导,以确保ICU患者得到合理、安全和高效的镇痛镇静治疗。
《ICU镇痛镇静指南》课件
对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遵循ICU镇痛镇静指南的益处
1 提高患者满意度
通过科学的镇痛镇静管理,提供更好的护理体验。
2 减少并发症
规范的镇痛镇静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3 提升护理质量
遵循指南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总结和建议
《ICU镇痛镇静指南》为医护人员提供了科学、规范的镇痛镇静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 质量。
ICU镇痛镇静指南的内容
ICU镇痛镇静指南涵盖了镇痛镇静的评估方法、镇痛镇静药物的选择与管理、 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ICU镇痛镇静指 镇静治疗计划。
注重安全
严格控制药物给予的剂量和频率,避免不必要 的不良反应。
严密观察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镇痛镇静效果,及时调 整药物剂量。
《ICU镇痛镇静指南》PPT 课件
ICU镇痛镇静指南是为了提供ICU患者有效的镇痛和镇静管理方案。
背景介绍
ICU是重症监护室的缩写,是提供专业护理和医疗的救治环境。
ICU镇痛镇静的重要性
ICU镇痛镇静对患者的舒适和康复至关重要,有助于减轻疼痛和焦虑,提高治疗效果。
ICU镇痛镇静指南的目的
ICU镇痛镇静指南的目的是为医护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以确保患者获 得优质和安全的护理。
ICU镇痛镇静指南2024
ICU镇痛镇静指南2024《ICU 镇痛镇静指南 2024》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
为了减轻这些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合理的镇痛镇静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是 2024 年 ICU 镇痛镇静的指南要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镇痛镇静的目标。
这不仅仅是让患者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更重要的是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维持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过度镇静带来的不良影响。
比如,要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不受抑制,循环系统稳定,以及神经系统功能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
评估患者的疼痛和镇静程度是第一步。
这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评估工具。
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包括面部表情评分法、数字评分法等。
对于镇静程度的评估,则可以通过 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RASS)等工具来实现。
通过这些评估,我们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状态,调整镇痛镇静方案。
在选择镇痛镇静药物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
例如,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慎重选择经肾脏排泄的药物。
常用的镇痛药物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镇静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如咪达唑仑,以及非苯二氮䓬类,如右美托咪定等。
用药剂量和给药方式也需要严格把控。
一般来说,初始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
给药方式可以是持续静脉输注、间断静脉注射或者皮下注射等。
在调整药物剂量时,要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的原则,以避免药物过量导致的不良反应。
在实施镇痛镇静治疗的过程中,密切的监测是必不可少的。
这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如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以及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的观察。
同时,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另外,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ICU 环境封闭,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因此,除了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也非常重要。
镇静镇痛常规
镇静镇痛常规(一)重症患者镇静常规1、判断患者目前的精神状态,如存在焦虑、躁动等需要处理的情况,则需要进行镇静治疗。
2、使用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评估,如Ramsay评分、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以及肌肉活动评分(MAAS)等方法。
表1 Ramsay镇静深度评分状态临床症状分值清醒焦虑或易激惹,或不安,或两者都有 1清醒能合作,定位感好,平静 2清醒只对指令应答 3睡眠对眉间轻扣或大的听觉刺激反应轻快 4睡眠对眉间轻扣或大的听觉刺激反应迟钝 5睡眠对眉间轻扣或大的听觉刺激无反应 6表2 SAS镇静深度评分状态临床症状分值不能唤醒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或有轻微反应,无法交流或对指令应答 1非常镇静对身体的刺激能唤醒,但无法交流或对指令应答,能自发移动 2镇静能被唤醒或轻摇唤醒,但随后又入睡,能对简单指令应答 3安静和合作安静、易醒、能对指令应答 4激惹紧张、中度激惹、试图坐起、口头提醒能使其平静 5非常激惹尽管经口头提醒仍不能平静,咬气管导管,需要固定患者肢体 67危险性激惹患者试图拔除气管导管或输液管、攀越床栏,攻击医护人员、不停翻滚,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表3 MAAS镇静深度评分状态临床症状分值无反应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0只对伤害性刺激有反应对伤害性刺激开眼或皱眉或转头向刺激方向,或移动肢体 12对唤名或触摸有反应睁眼或皱眉或转头向刺激方向,或在大声唤名或被触摸时移动肢体安静和合作无需外界刺激,患者能自发活动和有目的地调整被单和衣3服,能对指令应答4静息和合作无需外界刺激,患者能自发活动和寻找被单或导管或不盖被服,能对指令应答激惹无需外界刺激,患者能自发活动和试图坐起或将肢体移出5床外,不能可靠地对指令应答非常激惹无需外界刺激,患者能自发活动,试图拔除气管导管或输6液管或不停翻滚或攻击医护人员或试图攀越床栏,不能按指令平静3、对焦虑、躁动的患者进行处理与治疗(1)非药物治疗:去除引起患者焦虑与躁动的原因(见表4),包括保持患者舒适,提供充分镇痛,完善环境,让患者充分了解所做治疗的目的与意义。
非麻醉患者的镇静镇痛原则通用课件
贷款业务流程简介
总结词
贷款业务流程包括客户申请、调查评估、审批放款和 贷后管理四个环节。
详细描述
客户申请是贷款业务流程的起点,客户需要向金融机构 提交申请表格及相关资料。调查评估是金融机构对客户 进行信用评估和还款能力评估的过程,以确定是否符合 贷款条件。审批放款是金融机构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决定 是否发放贷款,并确定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等条件。 贷后管理是金融机构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跟踪管理,确 保客户按时还款,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逾期或不良贷款。
调查工具
包括问卷、访谈记录表、实地考察记 录表、抵押物评估报告等,以及必要 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调查计划和时间安排
调查计 划
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对象、时间安排、调查流程和人员分工等,确 保调查工作的有序进行。
时间安排
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和调查目的,合理安排调查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调查任务。同时,要与客户提前沟通好时间安排,确保客户能够配合调查工作。
成功案例三
某农业项目贷款调查
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一
某个人消费贷款调查失败
失败案例二
某房地产项目贷款调查失败
失败案例三
某制造业企业贷款调查失败
案例启示和建 议
启示二
成功的现场调查需要深入了解 客户情况,核实相关资料。
建议二
完善现场调查流程,确保调查 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启示一
现场调查是贷款审批的重要环 节,必须认真对待。
询问借款人的还款计划、资金 来源和还款意愿,评估其还款 能力和诚信度。
与借款人的员工、供应商和客 户等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了 解其业务合作和信誉情况。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借款人的财务报表、税务申 报、银行流水等数据,进行综合
非麻醉患者的镇静镇痛原则
on exercise or at night
10. Do you have asthma or bronchitis? 11. Do you smoke? 12. Do you have epilepsy? 13. Do you have diabetes? 14. Do you suffer from anaemia, bruise easily
四、食道镜检查治疗的麻醉
• 合理的镇静技术:
MAC技术,实施镇静麻醉
–减少病人的不良感受,提高对检查的耐受性 –稳定心肺功能,防止心、肺并发症
消化道内镜检查术的麻醉
• 麻醉处理 :
– 咪达唑仑、丙泊酚、芬太尼及其衍生物和 氯胺酮
– 小剂量咪达唑仑(1.5~2mg)伍用丙泊酚 (1~1.5mg/kg)为首选
1. Have you had anything to eat or drink in the last 4 hrs?
2. Have you had any previous operations? 3. Will you go home alone? 4. Have you, or anybody in your family, ever
三、气管、支气管镜检查与 支气管造影的麻醉
• 气管支气管镜检查
– 择期/急诊 – 麻醉前准备:同全麻 – 麻醉处理:成人-表麻,小儿-全麻 – 并发症:心律紊乱、喉水肿、呕吐误吸
• 支气管造影
– 麻醉前准备:控制炎症,按全麻准备 – 麻醉处理:成人-表麻,小儿-全麻插管 – 拔管指征 – 并发症:气道阻塞窒息、心脏停搏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
镇静镇痛操作规范一、镇静镇痛目的和意义在镇痛和镇静治疗之前,应尽量明确使患者产生疼痛及焦虑躁动等症状的原因,尽可能采用各种非药物手段(包括环境、心理、物理疗法等)祛除或减轻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
(一)、消除或减轻病人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二)、帮助改善病人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消除病人对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
(三)、减轻消除病人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阻止病人无意识行为(例如挣扎)干扰治疗,保护病人生命安全。
(四)、降低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
(五)、减少各种应激对组织器官系统损害。
二、镇静镇痛的原则镇静镇痛不仅仅是用药,还要遵循Master原则!M 经常观察用药反应A 考虑可供选择的药物S 用药谨慎、缓慢(剂量方面)T 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E 要有受过培训的医生护士R 评价脏器功能和用药方案三、镇静镇痛治疗的指征(一)、疼痛疼痛是因损伤刺激致情感痛苦而产生的一种不适感觉。
诱因:原发疾病、各种监测治疗手段、睡眠不足代谢改变等应激反应,全身肌肉僵直痉挛等致功能障碍。
(二)、焦虑焦虑是强烈的忧郁。
不确定或恐惧状态是其主要特征,有躯体症状紧张感。
诱因:环境的光、音、温刺激,本身疾病,高强度医源刺激,各种疼痛对亲人朋友的思念等等。
(三)、躁动躁动是伴有不停动作的易激惹状态。
诱因:疼痛、失眠、各种有创操作、失去支配自身能力的恐惧感等。
(四)、谵妄谵妄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过性的意识混乱的状态,短时间出现意识障碍和认知功能改变。
是其主要特征。
诱因:焦虑、麻醉、缺氧、代谢异常、循环不稳定、神经系统病变。
(五)、睡眠障碍失眠:睡眠质量或者数量达不到正常需要的主观感觉体验。
诱因:光刺激、医用设备的使用、医源性刺激等。
四、镇静镇痛疗效观察与评价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着重强调“适度”,忌“过度”或“不足”,需对疼痛及意识状态镇静镇痛疗效进行准确的评价,病人的自述是观察评价的可靠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麻醉医师的镇静镇痛指南由于麻醉师专业知识的关系,他们在镇静镇痛的药理、生理及临床应用中有着深刻的理解及熟练的运用,因此,他们常被邀请参与制定镇静镇痛的诊断及治疗的政策与操作流程。
为了协助麻醉师这方面的工作,美国麻醉师协会(ASA)修定了“非麻醉医师的镇静镇痛指南”,该指南详尽地罗列了镇静镇痛的诊治建议。
这些建议根据临床需要可分为被接受的、被否定的、新修改的,因此该指南不是绝对的标准,遵守指南的建议进行临床诊治亦不能保证特定的结果。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到指南只是临床研究进展的最新诠释,它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学术论文、专家见解、科研研究的可行性数据分析。
此次的修订包括对1995年来收录入指南的数据,并扩大了镇静的范围。
定义镇静镇痛指出了通过全身麻醉的最小剂量的一连续过程。
ASA 完善了镇静镇痛的定义,见下表。
本指南特别适用于浅镇静及深镇静。
镇静分级目的为了使临床医师在进行镇静镇痛治疗时尽可能降低风险,本指南提供了两大:(1)允许病人通过缓解焦虑、不适、疼痛来忍受不愉快的经历;(2)对于小孩及不合作患者,只要能制动,则可感动舒适。
但有时候,这类镇静镇痛会带来呼吸循环抑制,这需要临床医师迅速做出判断及处理以避免出现脑损伤、心跳停止甚至死亡。
应用本指南旨在扩大镇静镇痛的应用范围。
对镇静镇痛做出合理的悬着有赖于临床医师的经验及患者的耐受力与需要。
但是临床应用过程中,麻醉的深度往往比预计的要深,因为不能预测到病人对镇静镇痛药物的反应程度,药理学家打算生产一种在预计剂量但可以使麻醉水平比计划要深的麻药。
中度镇静指对病人在手术疼痛刺激时管理好呼吸道,而深镇静是指对手术病人的呼吸、循环有效管理。
镇静水平的建议中提到医生镇静水平的选择,举例来说,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气道评估、术前禁食、复苏过程及医院应急设备来为病人选择镇静方案。
工作队成员和顾问ASA任命10名成员的工作(1)检讨专责小组公布的证据;(2)获得顾问小组的意见,顾问小组由经常从事镇静镇痛工作并具有这方面权利的非麻醉医师和牙医组成(见附录1)(3)使可能受到指南影响的社区医生达成共识。
工作队员包括美国各个区的公立或民营医院的麻醉科医生、胃肠病学专家、ASA的方法学专家成员。
本指南是更新和修订ASA“镇静和镇痛的非麻醉医师的指南”。
专责小组通过五个步骤修订与更新了指南。
首先,对原来的研究报告的有关修改和更新进行了审查和分析,对非麻醉医师制定的镇静管理文章进行了新的评估。
第二,专家顾问小组要求:(1)参加关于镇静镇痛期间的安全干预与各种有效方法的实施的研究(2)审查和评论工作队的初步报告草稿。
第三,工作队在两个主要国家举行会议,并做好草案的记录工作。
国家组织表示已向大多数镇静镇痛专家发出了邀请。
第四,顾问就完成修订和更新指南的可行性及财政支出进行了调查。
最后,现在所提供的所有信息都被工作队用来制定指南。
证据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循征的指南均以严格的分析的态度来编写。
为了更明白易懂,该指南运用了描述性用语,比起专业术语更易理解,而数据真实可靠。
这些描述性用语的定义如下。
下列关于科学数据可靠性的术语描述均从科学文献中获得:推荐:大量有效的研究表明临床干预和临床结果的统计学分析P<0.01提示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建议:病历报告和描述性研究为临床干预和临床结果的定向评估提供了足够的证据,但这种定性类信息不允许统计评估。
可疑:没有有效的数据证明临床干预与临床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原因在于数据不够或者队列比较不存在差异下列描述性用语缺乏有效的科学证据支持:不确定:发布研究用,但他们不能用于描述临床干预与临床结果的关系,因为这些研究要么不符合预先设定为指南“焦点”的内容,要么不能清楚地解释研究设计和问题分析的调查结果的因果关系。
不足:太少相关研究论证该临床干预和临床结果的关系。
沉默:至今仍找不到描述两者关系的文章。
下列术语用于描述影响程度,以1分到5分5分制分为5个层次,3分表示中立。
强烈推荐:5分推荐:4分中立:3分反对:2分强烈反对:1分指引病人评估目前仍无相关研究指出为病人行镇静镇痛治疗前进行评估与镇静镇痛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之间存在关系。
有研究建议一些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无论接受中度还是深度镇静镇痛,都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顾问们非常赞成适当的治疗前评估(病史、体格检查)可增加令人满意的镇静效果的可能性,并可降低中度及深度镇静带来的不良反应。
医生进行镇静镇痛治疗时应该要了解病人麻醉药物使用病史及其对麻药的反应如何。
这些病史包括:(1)主要系统、器官功能异常(2)局部及全身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时的不良反应(3)药物过敏史、目前使用的药物及药物间存在的潜在的相互作用(4)最后口服药物的性质及时间(5)烟酒及药物服用史。
病人镇静镇痛治疗前应该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心肺听诊、呼吸道评估。
实验研究应根据病人的基本医疗条件及所需的镇静镇痛效果来设计,而前面设计的镇静镇痛治疗前评估应在镇静开始前完成。
准备目前尚缺乏有关镇静镇痛治疗前评估病人(或未成年人或不具民事能力的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是有利的的报道。
专家认为对需中度镇静的患者进行麻醉前评估风险、效益及镇静镇痛方案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对需深度镇静的患者则推荐上述行为。
镇静剂及止痛剂对呼吸的抑制取决于镇静镇痛的深度。
因此,专家认为:禁食能降低风险对中度镇静患者是推荐级别,而对深度镇静则为强烈推荐级别。
在急诊手术情况下,术前不可能做到禁食,因此认为此类病人需建立镇静药物的靶浓度(如给予尽可能少的镇静剂),对中度镇静患者是推荐级别,而对深度镇静则强烈推荐。
文献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禁食能降低中度镇静及深度麻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建议。
病人(或未成年及不具民事能力的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应该了解并同意承担镇静镇痛治疗所带来的效益、风险、不良反应,并参与选择镇静镇痛的治疗方案。
ASA的“禁食指南”建议病人进行镇静镇痛治疗前应禁食一段时间以达到胃排空的目的(表II)。
如果紧急或其他因素不能使胃排空而又需镇静镇痛治疗时,在治疗方案选择上必须把误吸考虑在内(1)镇静的目标水平(2)镇静镇痛治疗能否推迟(3)能否通过气管插管进行气道保护。
监测意识水平:通过患者在镇静镇痛治疗过程中对医师发出的指令的执行情况进行判断。
言语反应表明患者仍存在自主呼吸。
病人仅能对疼痛刺激产生回避说明到了深度镇静状态,此时接近全身麻醉,可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通过对中度或深度镇静治疗的患者进行意识水平的监测来提高治疗效果或降低风险的结论,目前的研究结果是持中立态度的,但专家则强烈推荐。
工作队成员相信,如果能及时(如心血管失代偿或脑缺氧发生前)发现及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很多镇静镇痛的并发症可避免,因此缺乏监测的镇静镇痛治疗可能会提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肺通气:工作队认为镇静镇痛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和呼吸道梗阻。
对于中度和深度镇静,文献数据不足以证明通过视诊或听诊来监测肺通气功能有利的。
然而,专家强烈推荐在镇静镇痛过程中通过视诊或听诊来监测肺通气功能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监测二氧化碳来降低风险,对中度镇静是中立的,而对深度麻醉是推荐的。
工作队认为,在患者意识丧失不能控制自己身体的情况下,通过呼出的二氧化碳或其他手段进行自动呼吸暂停监测可能会降低中度及深度镇静的风险,同时告诫医生,阻抗体积描记法可能无法检测呼吸道梗阻。
专责小组强调,因为通气与氧合的生理过程是分开的,因此脉搏血氧监测氧合不能代替通气功能的监测。
氧合:公布的数据显示血氧饱和度监测能有效地检测出镇静镇痛患者的低氧血症。
专家强烈推荐镇静镇痛治疗过程中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因为它能早期发现低氧血症,并能降低不良反应(如心脏骤停、死亡)的反生率。
而专责小组则认为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优于仅仅临床评估。
血流动力学:虽然目前公布的数据不足以得出结论,但是工作队仍认为镇静镇痛可能会减弱集体对低血容量的自身代偿能力。
另一方面,如果镇静镇痛不足,病人可能存在潜在危害机体的自主应激反应(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等)。
患者心率、血压的早期监测能帮助医生及时地发现问题、尽早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专家强烈地推荐常规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能降低中度及中度镇静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对于中度及重度镇静,绝大多数专家表示一旦建立稳定的镇静状态,生命体征需间隔5分钟观察一次。
专家强烈推荐持续的心电监护在深度镇静中可降低风险,但对中度镇静患者使用心电监护可降低风险持中立态度。
然而,专责小组认为中度镇静患者使用是否能降低风险需根据患者病情(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或显著心律失常等)而异。
建议。
在中度镇静时应常规监测患者的言语反应,除非无法正确地做出反应(如青少年、精神病或不合作的患者)或者该动作可能是有害的。
在深度镇静时,除非有禁忌症,要不需更大的刺激来监测病人以避免他进入了全身麻醉状态。
当言语反应不能应用时(如口腔手术、胃镜),可通过“竖起大拇指”或其他有意识的动作来回应言语或触觉的刺激。
如果病人能自主呼吸及必要时深呼吸表明患者处于中度镇静状态。
请注意,对疼痛刺激减弱的反应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反应,亦不能代表处于全身麻醉状态。
所有进行镇静镇痛的患者应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设定适当的报警阈值。
如果报警时能发出一个连续的血氧饱和度发生提示如“嘟嘟”声,对监测是非常有帮助的。
此外,通气功能应通过视诊或听诊来监测。
所有深度镇静病人及中度镇静中不能直接观察通气情况的病人可监测呼出二氧化碳浓度。
如果可以,应在镇静镇痛前开始测量血压。
一旦镇静镇痛建立,血压应间隔5分钟测量一次,除非这种监测受干扰(如小儿磁共振成像、袖带压的刺激能唤醒镇静病人)。
心电监测应用于所有深镇静病人,它应用于具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的中度镇静患者。
监控参数记录文献对于同时监测病人的意识水平、呼吸功能或血流动力学是有利的观点是中立的,专家推荐中度麻醉同时进行,而对重度麻醉则为强烈推荐。
工作队的共识是除非技术排除(如不合作病人),生命体征及呼吸变化应在镇静镇痛前开始记录,镇静镇痛过程中定期记录,复苏及出室亦做记录。
同时工作队认为,当时记录病人的资料(自动或手写的)有可能披露趋势,可以证明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发展过程。
此外,手写记录能保证及时察觉病人病情的变化。
对于中度和深度镇静,应评估病人的意识水平、通气、氧合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应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情况及治疗时间长短分类定时记录。
至少,这应该是(1)在镇静镇痛治疗的开始(2)镇静镇痛药物使用后(3)治疗过程中定期观察监测(4)复苏开始(5)出室前。
专人负责病人监测的有效性虽然文献没涉及到,但工作队认为不可能为个人设置能在镇静镇痛过程中充分了解病人情况的程序。
对于中度镇静,专家推荐对病人进行个人监测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并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