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2019最新编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冬,体会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长江和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它的甘甜哺育着华夏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河流是多么的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哪里吗?她的出身是什么?今天,我们将把目光聚焦在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欣赏那里的奇异风光。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本课程将围绕游记的文体特点、写作手法、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分 析,引导学生领略文章所蕴含的自然美、人文美和情感美。
0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手法,难点在于领悟文章所表达的
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掌握游记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了解长江源头的 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背景。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模拟长江源头生态环境恶化的场景, 引导学生思考应对措施,培养其环保 意识。
课堂检测与反馈评价机制建立
课堂检测
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 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程度。
反馈评价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 其优点和进步,指出需要 改进的地方,提供改进建 议。
机制建立
建立定期的课堂检测和反 馈评价机制,跟踪学生的 学习进度和效果,及时调 整教学策略。
预习下一课内容提示
下一课的主题和内容
下一课将介绍长江上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包括金沙江、岷江等支流的地 理特点和文化背景。
预习要求和目标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了解长江上游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为课堂学 习和讨论做好准备。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创作背景
长江源头
长江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 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它 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气候 变化密切相关。
创作动机
马丽华在深入青藏高原进行科学 考察的过程中,被长江源头的壮 美景色所震撼,产生了以长江源 头为背景进行创作的想法。
相关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
地域文化
长江源头地区是藏族的聚居地,有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这里的 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在本次《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导入,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长江的发源地,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适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表述方式,以便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在学习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时,可通过例句、造句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掌握其用法。
2.教学难点பைடு நூலகம்
-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各拉丹东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写作中,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东的位置、地理特点及生态环境。
2.学习课文中所描述的各拉丹东的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以及当地民俗文化。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如:“蜿蜒曲折”、“海拔”、“生态环境”等。
-对课文中的长句、复杂句进行准确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长江源头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此方面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源头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江源头的壮丽风光,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中所描述的各拉丹冬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2.难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的解释,以及诗歌的鉴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3.诗歌鉴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2.地图:准备中国地图,标注长江源头的位置;3.资料:收集有关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民俗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江源头的壮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长江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长江是什么样的河流,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长江吗?你觉得长江对中国人民有什么意义?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长江的话题,例如:长江的流域、长江的经济价值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梳理游踪,了解课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2.品味语言,感受各拉丹冬雄奇圣洁之美。
3.体会作者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预习成果】一、基础知识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黧.黑( lí )砾.石( lì )敦.实( dūn )蠕.动( rú )熠熠.烁烁( yì )豁.然(huò) 腈.纶(jīnɡ) 演绎.(yì)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ɡ)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虔诚__:恭敬而有诚意。
__懈怠__:松懈懒惰。
__风云变幻__:像风和云那样变幻不定。
比喻局势动荡不定,复杂多变。
__历历在目__:指远处的物体或某种景象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__川流不息__:(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__漫不经心__: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各拉丹冬简介:“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是青海西藏交界的唐古拉山脉中的最大雪山,雪山的方向呈南北向,长约60千米,东西宽约20千米。
山峰一般海拔5500米以上,6000米的山峰有40座左右,其中最高峰为各拉丹冬雪峰,海拔6621米,也是唐古拉山脉主峰。
雪峰下发育现代冰川约有130条,总面积达790.38平方千米。
其中,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融水蜿蜒流下,为沱沱河上源,也就是长江正源所在。
二、我的疑问【课文感知】。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它讲述了民族英雄各拉丹冬率领民众开垦祖国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针对这一古诗名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结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化的敏感度和理解深度;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深入解读古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意象和艺术手法;2.分析古诗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坚韧、拼搏的民族精神;3.了解古诗中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所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分析古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3.思考古诗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的启示和思考。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对古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引导和解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高度。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剖析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3.现场体验式教学:学生分组到长江源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感受自然风光和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总之,针对中国古代著名叙事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现场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鉴赏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意义,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古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我们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和现场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课堂上,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例如,在分析课文结构时,他们能够准确地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各拉丹东的描绘来表达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描述方法和修辞手法:课文运用了丰富的描述方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生需学会识别并模仿运用,以提高写作能力。
-文化背景知识: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举例:
- “各拉丹东”是长江的发源地,教师可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其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加深学生的印象。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和运用: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词,如“各拉丹东”、“冰川”、“溯源”等,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词汇,教师应通过实例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并学会运用。
-文章结构与主题: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对长江源头的赞美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发源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江源头的奥秘。
-文化内涵的挖掘: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意义,需要教师引导探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教案教案(可编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教案教案(可编辑)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优质课。
文章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同时,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探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地理环境和探险活动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地理环境和探险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对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地理环境和探险活动的描述。
2.突破策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2.谈话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4.案例分析法:分析探险活动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关于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地理环境、探险活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课堂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各拉丹东地理环境和探险活动的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各拉丹冬雪山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在此地的生活经历。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本文旨在通过描写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景色和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较低,对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可能不易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欣赏课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1)分析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写作、演讲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播放音乐、诗歌等音频文件。
3.纸张、笔等学习用品:供学生书写、绘画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大家共同评价和讨论。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成为长江源头的守护者”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长江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学生对课文中一些抽象的描述和寓意较难理解,如“各拉丹冬的神秘与神圣”。
解决方法:教师运用图解、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词汇运用: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新学词汇的能力较弱,如“冰川”、“雪峰”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理解:学生能准确理解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对长江发源地及自然景观的描述,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
举例:如“各拉丹冬的冰川如何壮观”,“作者如何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等。
(2)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源头”、“冰川”、“雪峰”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保护长江源头最重要的是什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词汇的准确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喻句子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描绘自然景观时的作用。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描写青藏高原美丽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散文。
该篇散文既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壮美景色,又揭示了当地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结合教案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详细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了解长江源头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
3.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全民族的多元共存和交流。
二、教学设计1.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长江的流经地区和重要性,同时介绍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
让学生谈论自己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创设情景:学生作为旅游导游,向国内外游客介绍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文化。
2.阅读让学生预览全文,通过分段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讲解词语:高原、草甸、绿草如茵、河谷、悬崖峭壁、白雪皑皑、藏羚羊、草原、帐篷、唐卡、缠绕、茶马古道等词语。
3.理解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1)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如何?(2)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和物品有哪些?(3)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诗情画意的色彩?4.整合通过简单组织,让学生按照常见的散文结构理解文章的构思:开头的自然风景描写,中间的藏族文化展示,结尾的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和寄托。
缺词和填空测试。
5.拓展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藏族民俗文化进一步了解和深入了解。
例如:(1)了解藏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了解藏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主题导入法通过提问、情境化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长江源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各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之间的关联。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各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之间的关联。
三、教学重点:1. 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各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1. 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之间的关联。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之间的关联。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之间的关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长江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长江?2. 讲解: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长江源头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被称为“长江第一源”。
2. 展示图片:长江源头所在地——青藏高原。
三、各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各拉丹东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是长江源头地区的一座著名雪山。
2. 展示图片:各拉丹东雪山。
四、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之间的关联(10分钟)1. 讲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各拉丹东是长江源头地区的重要水源地之一。
2. 展示图片:长江源头地区的水文观测站。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问: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什么疑问吗?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长江源头地区的水文观测站,深入了解长江源头和各拉丹东之间的关联。
六、教学活动:探索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1. 目的:让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2.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小组报告3. 活动内容: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b.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了解所选择的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精品教案(第一课时)共3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精品教案(第一课时)共3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精品教案(第一课时)1【导言】《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是一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散文,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祖国的壮美山河和辽阔草原。
作为一篇文言文的散文,它的语言幽雅诗意、偏重于描绘感性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具有思想深邃、富有哲理性的特点。
今天,我们将此篇文章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意义,欣赏文学美学,提升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分析】1. 教师导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有机会到长江源头游玩,你会如何感受、体验这一场宏伟、神秘的自然奇观?通过简略介绍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猜测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2.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点、线、面”的方式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整篇文文分解成段落、句子和词语逐一剖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文本解读: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的方式,理解文章的意义。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部分文本,让同学们围绕这部分内容进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例如: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话有何含义?2)“干巴巴的地方,为什么长不出绿草?因为有一股烈风。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一典故在本篇文章中有何寓意?4. 文学欣赏对文学语言进行欣赏,感受语言之美,品味文化之美。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凭借生动的描写、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高原草原与大江源头的雄奇舞姿,让我们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幻想。
如何将感性理解与理性思考相结合,让学生放飞思维、挖掘信息?5.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自由反思、定位焦点,发挥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给定或自编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创作。
例如: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用不少于500字的篇幅,写下你对本篇文章中“巨石、水”所表达的内涵和感受。
2)等到又一年长江滚滚东流,你会如何再次体验这种独特的旅游方式?请用50-100词的语言描述你的想象。
新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2套(2019最新修订)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根据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相关链接】1、地理位置:各拉丹东冰川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0 米,姜根迪如海拔6548 米,有南北两条呈半孤形的大冰川,南支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冰川尾部有两公里的冰塔林。
这高耸入云的冰雪山体和晶宝皎洁的大冰川,是万里长江的源泉。
冰塔林中,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冰清玉洁,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有藏野驴、藏野牛、藏羚、雪鸡等珍禽异兽,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2、气候特点:高寒是这个地区的基本特点。
全州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全年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8℃,年最低气温-42℃,最高气温28℃。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扛()棱角()虔诚()蠕动()凄凉()懈怠()蜿蜒()(2)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安营扎寨:风云变幻:接踵而至:历历在目:漫不经心:2、再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的句子,复述作者在各拉丹东的所见所感。
导航:重点关注描写雪域高原美景的段落。
3、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2、作者在各拉丹东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概括。
3、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语句,以此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伴随这些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拓展提升】文本阅读: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长江和黄河同属中国的母亲河。
长江全长6380公里,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世界第三大河。
长江支流纵多,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说课稿2课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说课稿2课时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18课,本文通过作者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实地考察,描绘了各拉丹东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展现了我国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文章以记叙为主,兼有说明、议论的特点,语言优美,富有文学色彩。
学习本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文章的大意和主题能进行初步分析。
但他们对各拉丹东地区的了解可能有限,对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东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学会文中涉及的地理、生态、民俗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尊重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各拉丹东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拉丹东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各拉丹东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画出文中不懂的字词和语句。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辅导解答。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参考答案:作者看到这奇美的景色,感到眩晕,不由得感叹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课堂完成作业。
巩固课堂所学过的知识。
课堂小结
祖国河山之美,不只是一个各拉丹东,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美的东西。有一位哲人这样说:“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请擦亮你的双眼,从生活中发现美吧。
(3)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4)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3、请根据语境,再仿写一句话,使之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
每一朵鲜花,都有结出果实的梦想;每一滴雨露,都有滋润大地的梦想;每一座高山,都有仰望星空的梦想。
6、讨论:“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后面用的是句号,你对些有何看法?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
句号正确。因为作者本来就没有问的意思,只是在陈述这冰塔林给她的一种感觉。
应该用问号。因为“是否”一词是表示正反问的,所以是问句。
应用感叹号。因为这一句是用来表达作者对冰林之美由衷的赞叹。
应用问号加感叹号。因为“是否”表示正反问,而此句也表达了作者对冰林的由衷赞美。
选择性笔记。
积累文学常识。
资料链接
各拉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由一大片南北长达50余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攒聚约50余条巨龙般的山岳冰川群所组成,位于东经9l°,北纬33.5°,海拔6 621米。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同时,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熠熠:闪烁的样子。
笔记。
积累字词。
深层探究
1、读第一段中“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一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明确:作者把各拉丹东比作披白色披风的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东高大雄壮,表达出作者对各拉丹东的崇敬之情。
讨论交流并作笔记。
分析文章主题思想。
写法探究
1、由远及近,移步换景,展现冰塔林的雄奇与壮美。
明确:各拉丹东山脚——富有雕塑感。
冰河——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
冰塔林——神奇、壮美(“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
2、边叙边悟,思考人生.
于由静止的冰塔林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中,看出了宁静中生命的躁动,面对美丽璀璨的冰川,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因而赋予看似死寂的冰川以生命无限生长的力量。作者由这奇美的景致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写法值得借鉴。
听。
通过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
奇美璀璨的景色
生命躁动
无限力量
各拉丹东山脚——富有雕塑感。
冰河——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
冰塔林——神奇、壮美
笔记。
形象地掌握本课知识结构。
第二部分(4-14段)写我在冰塔林的经历和所见到的奇观。
第三部分(15段)感受到各拉丹东所孕育的生命。
思考问题。
讨论交流。
抓住文章重点。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走近作者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7、第12段作者说“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把。”你如何理解?
明确:此句与第10段“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相照应,表明自己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和这冰林融为一体,表达出了作者对这冰塔林由衷的喜爱之情。
8、“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一句有什么作用?
煞风景(shā)挪动(nuó)接踵而至(zhǒng)
2、生词积累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黧黑:形容黑。
懈怠:松散怠慢。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2、在第5段中,作者写肩扛大冰凌行走冰谷中时用了“蠕动”一词,请说说明个词的妙处在哪里?
明确:“蠕动”一词使用的是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当作蠕动的虫子来写,突出了在冰谷中行走的艰难,也照应了第一部分中对各拉丹东恶劣环境的描写。
3、怎么理解“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一句?
明确:作者说“一部分的精神和生命寄存在这里”即把自己对各拉丹东的感情都寄存在这里,并且,作者把各拉丹东比作“仙境”,两者结合,表达出了作者对各拉丹东由衷的热爱。
巩固提高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蜷卧()腈纶()明媚()砾石()
lí黑()qián诚()huò然()nuó动()
(quán jīng mèi lì
黧虔豁挪)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熠熠烁烁:阳光闪烁的样子。)
(2)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了解。
了解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积累
1、生字积累
黧黑(lí)棱角(léng)虔诚(qián)
蠕动(rú)豁然(huò)懈怠(dài)
演绎(yì)明媚(mèi)酝酿(yùn niàng)
砾石(lì)眩晕(xuàn)蜷卧(quán)
腈纶(jīng)皱褶(zhě)熠熠(yì)
烁烁(shuò)骤然(zhòu)磅礴(páng bó)
笔记。
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写作方法。
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感悟。一朵小花,我们会感悟它的一花独放;一棵小树,我们会感悟到它的孤独与坚强;一只小鸟,我们会感悟到它的自由与浪漫……那么,你的身边有什么东西值得你感悟的呢?用250字左右写出你身边的景物,并展开联想,写出你的感悟。
想一想,做一做。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4、细读第11段,这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冰塔林之美?
明确:形态美:挺拔、敦实的、奇形怪状、蜿蜒而立。
色泽美: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觉美:这波纹就是年轮。
5、如何理解“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一句?
明确:作者把阳光和风比作刻刀,既生动又形象,热情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这冰塔林雕凿得如此之美。
主旨探究
作者通过游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作者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见到了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欣赏到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塔林,表现了作者对高原雪域雄奇壮美景色的热爱之情,感悟到在静止的冰塔林下生命的躁动,在坚冰之上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及冰川无限的生命力量。
明确:长江源头,在静止不变的坚冰之下不断地向前流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于静止中孕育力量,终有一天,能展现自己的雄奇与绝美。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那些看似死寂的冰川,其实暗含着力量,孕育着生命。每一个伟大的生命,其实都是在看似静止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壮大,最终成为气势磅礴的奇观,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9、作者用“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一句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课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单元
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积累“黧黑、蜷卧、熠熠、接踵而至”等词语
2、根据作者的游览过程,理清文章的脉络。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重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方法。
2、在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的同时,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明确:作者用“活”而不用“生活”,说明各拉丹东不再是生命的禁区,这里不仅孕育了长江,也孕育了生命。这是作者对各拉丹东的赞美之情的体现。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比哈修辞手法的作用的理解。
重点词语的理解。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
对重点段落的分析。
标点符号的运用.。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
结尾的作用。
难点
在阅读中品味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去过雪域高原吗?喜欢那茫茫高原的雄壮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感受一下雪域高原的雄壮美吧(展示图片)这组图片就来自雪域高原的格拉丹东。如果想更多地了解各拉丹东,我们就随着当代女作家走进各拉丹东吧。
听。
用图片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1、作者主要写的是各拉丹东的哪个地方?它有什么特点?
明确:冰塔林。其特点是神奇和壮美。
2、在文中找出能表现冰塔林的神奇和壮美的词语或句子。
明确:“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