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碑文墓志隶书刻字精品赏析

合集下载

名帖赏析

名帖赏析

背景: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 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相传魏武帝 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峄山碑》风格解析
直观感受:
章法:
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字的结构上紧 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
《峄山碑》风格解析
风格精致典雅 一派贵族风范 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结构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 线条骨气丰匀,方圆 绝妙严谨工稳 增强“中锋”意识
吴昌硕临 《石鼓文》
吴昌硕临《石鼓文》相关信息
名称:临《石鼓文》 书体:大篆 书家:吴昌硕(1844-1927) 材质:纸本 年代:清 成就:西冷印社首任社长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
碑与帖
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
“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 “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 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 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 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 手段。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 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 资料。

出现于东汉之初, 极盛于汉桓帝、灵 帝时期。 将歌功颂德、立传、 纪事的文字,先按 字的点画墨道两侧, 钩摹在石上,成 “空心字”,或是 直接用红色颜料写 在石上,即书丹上 石,然后再经镌刻 而立于某纪念处的 称“碑”,古代碑 石上的字为书法名 家、高手所书,字 迹可供后人取法。 将碑石上的字用薄 纸、焦墨捶拓下来 再经装裱的称为 “拓本”,通常也 称为“碑”。
小篆后的第二座高峰。因书家自身才能、审美取向以及在金石学诸方面的修养和对书法创作理解的差异性, 清代篆书可分为两大流派:一派以王澍、钱坫、孙星衍、洪亮吉、罗振玉为代表,长于金石考据,在古文字 研究方面修养深厚;另一派是将其他书体笔法融入篆法,将才情、审美观念注入到字里行间,在前人的基础 上另辟蹊径,以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黄牧甫为代表。前者有倡导 之功,后者则有承前启后之力,二者各有所重,共同构成了清代篆书创作的主线。就对篆书的发展有启示及 推动之功的当为后者。

东汉隶书《衡方碑》赏析:肥厚古拙,风致高雅

东汉隶书《衡方碑》赏析:肥厚古拙,风致高雅

东汉隶书《衡方碑》赏析:肥厚古拙,风致高雅
衡方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属四大汉隶之一,其现存的书法精品《衡方碑》,史料价值丰厚。

衡方,字兴祖,东汉平陆人(即山东汶上县人),曾任会稽东部都尉,右北平(汉朝郡名,今河北省)太守,颍川太守。

在汉恒帝时为保卫皇宫的卫尉,统六师之帅。

门生故吏朱登等乃镌石以颂其功德。

碑文末行有两行小字:“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

”翁方纲氏以为朱登是书碑人。

此碑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为著名汉碑之一。

此碑字结体宽博,笔画肥厚古拙,方圆兼备,风致高雅,体势雄伟。

在章法布白上,行密格满,与《史晨》、《曹全》相异趣。

碑额阳文隶书,尤有气魄,结体严整,笔画圆劲,看似平正而神采飞动。

《衡方碑》碑拓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

东汉建宁元年(公元
168年)九月立,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德碑。

碑23行,行36字,隶书。

碑阴存题名二列,字甚漫漶。

碑额阳文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二行十字,二行之间有竖格线。

碑原在山东汶上县西南十五里郭家楼前,清雍正八年汶水泛滥,碑陷卧,后重立。

现藏山东泰安岱庙。

存世最早的拓本为明本,首行“方”字,第六行“都尉将”的“将”字未损。

《李誉墓志》字帖赏析

《李誉墓志》字帖赏析
1.欧体字的横式斜切 或逆峰、或临空,欧体字在横式上具 有的独到之处,在于入笔的方式与运笔的 气势,其角度和运行操纵可控,具有一定 程度的神来之笔意味,不拘于小节。 2.欧体字的隶书意蕴 尽管欧阳询在隶书造诣上不比楷书, 但是并不妨碍其借鉴隶书的种种写法。 在欧阳询的字帖中,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 隶书的意蕴和气息,不同的是,这种借鉴 并不是完全吸收,而是一种相对融合。欧 阳询在楷书撰写的部分环节采取隶书的 书写方式,特别是悬针的隶书用法,更为
关键词:欧体字 书法 墓志字帖 赏析
《欧体书风小楷墓志集萃》采取胶装 加线装的装订方式,共计 50页,8开大小, 汇集了欧阳询撰写的墓志 6篇,是除《九 成宫》外,欧阳询最为精华的楷书书法集 萃之一。《李誉墓志》出自《欧体书风小楷 墓志集萃》第二集,据说是欧阳询生前的 最后一篇墓志。80多岁时,欧阳询的书 法已臻化境。《李誉墓志》展现其书法的精 髓和情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更是人们 学习和仿效的重要参照。笔者通过对《欧 体书风小楷墓志集萃》中《李誉墓志》字帖 的赏析,参照其他墓志字帖字体,梳理和 研究欧体字的特点,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 解欧体字和欧体书风。
笔锋轻重,一气呵成,笔画纵横,需凝聚精 神。欧体字讲究气势和意蕴,往往审视字 形字势,四方均匀有余地,八面留白有呼 应,不论长短粗细,均取中庸之道,文字结 构做到疏密有致、心思细密,忌讳慌忙起 笔,未准备而走字形,同时也不建议放慢 速度,这样会失去字体骨架的玄机。字不 求瘦、不求细、不求肥、不求浊,讲究自然 顺畅、收放自如。每每行文下笔皆有妙 处,平正中见险绝。
2.《李誉墓志》充满了对故友的怀念 之情
李 誉 曾 与 欧 阳 询 同 朝 为 官 ,彼 此 相 识,在文化艺术爱好上有共同语言,且可 以推断出两人为同朝好友。因此,为好友 写的墓志,字里行间传达了欧阳询的怀念 之情。其书法表现更为扎实,像是呵护; 字体更为方正,像是纪念;字形更为稳定, 像是表达。欧阳询似乎想要通过《李誉墓 志》展现老友的品德、文采等。

东晋名冠古今隶书碑刻《好大王碑》高清全图放大珍藏版(附艺术特色讲解)

东晋名冠古今隶书碑刻《好大王碑》高清全图放大珍藏版(附艺术特色讲解)

东晋名冠古今⾪书碑刻《好⼤王碑》⾼清全图放⼤珍藏版(附艺术特⾊讲解)全称《⾼丽好⼤王碑》,⼜称《⼴开⼟王境平安好⼤王碑》全称《⾼丽好⼤王碑》,⼜称《⼴开⼟王境平安好⼤王碑》, 它是⾼句丽第⼗九代王国——“冈上⼴开⼟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句丽重要碑刻。

清光绪年间(1880年前后)出⼟。

在吉林省集安市东 4公⾥在太王与果树两乡交界的公路旁,其西约 200⽶处为好太王陵。

好太王,名安,《三国史记》作谈德,391年即位,号永乐太王,逝于412年,谥号国冈上⼴开⼟境平安好太王。

据考此碑为东晋义熙⼗年(414)刻,是其⼦长寿王建⽴的。

为六⽶多⾼的巨碑。

好⼤王碑赏析碑由⼀⽅柱形⾓砾凝灰岩巨⽯略加修琢⽽成,⽯质粗砺,碑⾯不平。

⾼6.39⽶,底部宽1.34~1.97⽶,顶部宽1~1.6⽶,第3⾯最宽处可达2⽶。

整个碑体矗⽴在⼀块花岗岩⽯板上。

碑的四⾯均凿有天地格,⽽后再施竖栏。

碑⽂镌刻在竖栏内,四⾯环刻,共44⾏,每⾏⾜字41字,原刻总计1775字,其中 141字已脱落⽆法辨识。

碑⽂为汉字 , ⼤⼩在 9-10 厘⽶左右 , 为⽅严厚重的⾪书 ,少波磔,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形成⼀种⽅⽅正正的书法风格 , 是我国书法由⾪⼊楷的重要例证之⼀。

书法⽅严端庄、朴茂古拙,备受书家赏识。

碑⽯原貌局部碑⽂内容分3部分:第⼀部分记述⾼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并简述好太王的⾏状;第⼆部分记述好太王征碑丽、伐百济、救新罗、败倭寇、征东夫余过程中攻城掠地并掠得⽣⼝等史实;第三部分根据好太王遗教,对好太王墓守墓⼈烟户来源和家数作了详细记载,并刻记不得转卖守墓⼈的法令。

碑铭是研究⾼句丽历史的珍贵资料,由于内容涉及朝鲜半岛和当年⽇本列岛倭⼈的活动,所以⾃光绪初年发现以来,备受中外史家关注。

由于碑体严重风化,碑⽂剥蚀不清,加之传世拓本多是经拓⼯⽤⽯灰在碑⾯上作了修补之后制成的,致使对此碑的释读分歧很⼤。

80年代初,中国学者经过深⼊调查,新识读89字,认定各家有争议的字62个,查明过去认为是脱⽂⽽实际⽆字29个,共解决了180字,从⽽使好太王碑的研究有了巨⼤突破。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一、石门颂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二、乙瑛碑《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三、礼器碑《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四、华山碑汉代隶书代表,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书”字样。《华山碑》是汉碑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五、鲜于璜碑《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如佩刀贯甲的大汉将军,颇具阳刚之壮美(尤其是碑阴)。《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地位,可谓是上乘秦汉,下启魏晋,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蒹众美。《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的名碑。对于书法的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与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六、衡方碑《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足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说:“《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七、史晨碑《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八、西狭颂《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图》是对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对西狭碑文的生动补充,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迹。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九、曹全碑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洵神品也。”十、张迁碑《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莱子侯刻石 新朝时期隶书书法碑刻

莱子侯刻石 新朝时期隶书书法碑刻

莱子侯刻石新朝时期隶书书法碑刻在中国历史上,新朝时期(公元841-859年)是一个特殊而有历史意义的时期。

当时,隶书书法兴盛发展,受到政府官员和社会精英们的青睐。

莱子侯刻石就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书法碑刻作品,凝聚着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莱子侯刻石,又称“莱子侯墓志铭”,是一件新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书法碑刻作品,也是欧洲文化学术界长期注目和研究的重要文物。

这件书法碑刻作品采用隶书书体,文字清晰流畅,字体端正秀丽,笔势挥洒灵动,为新朝时期的书法史添加了一件珍贵的财富。

莱子侯刻石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安陵,可追溯至新朝时期末,属于人安陵墓内的四大碑刻之一。

据说,莱子侯是当时宦官莱赤的曾孙,担任河南宣政使,后被封为“侯”爵。

记载在莱子侯刻石上的文字内容,相当丰富:它记录了莱子侯的生平事迹,介绍了他的学识、勤政、乐学著作等信息。

文中称:“侯道行八七,崇义维同,河南边及山水清,四方闻其节令。

”由此可见,莱子侯深得百姓和社会精英的支持,在当时官场中受到高度的尊重。

另外,通过莱子侯刻石,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

文中提到:“今世节准,捍礼门,宗孝乱服,断绪钦庆。

”这说明在新朝时期,政府实行严格的礼法,禁止宗族贵族越界结交,使得当时家庭教育受到良好的约束。

莱子侯刻石的文字,丰富了当时的文化历史底蕴,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为文化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材料。

莱子侯刻石是中国宣政的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为新朝时期的书法史添加了一件珍贵的财富,也为中国今后的文化发展指明了道路。

在新朝时期,隶书书法以其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在政府官员和文人们中栖息并得到高度重视。

莱子侯刻石正是一件宝贵的文物,向文物研究者展示了当时宣政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记忆。

如今,莱子侯刻石仍然保存完好,成为洛阳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丰富了当时文化历史底蕴,也激发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提醒着我们中国古代书法之美和历史之重。

碑帖赏析隶书经典《张迁碑》,看看这些字到底有多美!

碑帖赏析隶书经典《张迁碑》,看看这些字到底有多美!

碑帖赏析隶书经典《张迁碑》,看看这些字到底有多美!明朝时候,山东东阿县旧县村出土了一件稀世文物——《张迁碑》,它的拓片作为我国八件书法精品之一,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精选院,并影印在故宫编印的《国宝》一书中。

《张迁碑》碑文书法“字字有情性,字字如天成”,是汉代隶书经典范本。

格调高古、浑厚雄强,深具“大巧若拙”的风范。

原碑现保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

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

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

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

鸿文重东国雅艺树南宗良配双温穆新兰独芬芳东国:国,都城。

东国当指东都洛阳。

南宗:我国山水画自唐以后分南宗、北宗两大流派。

南宗源于王维,重渲染而少勾勒;北宗源于李思训父子,重写实而多用重彩。

弦月留虚性暮云生远阴悬流排后出落日送鸦归幕云:暮通“暮”,幕云即“暮云”。

远阴:阴,“荫”古字,远阴即“远荫”。

县流:县,“悬”本字,县流即“悬流”。

雅:“鸦”本字。

受书文中子决策武安君诗书多岁月城市有山林文中子:即隋王通,字仲淹,王勃祖父,曾仿《家语》《法言》例著《中说》(即《文中子中说》)。

武安君:指战国赵国良将李牧。

牧守赵北边,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匈奴不敢犯。

以军功封武安君。

七略述天禄九流宗兰台披书留雪苑载策上云门七略:书名,汉刘撰,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

天禄:汉宫中藏书阁名。

汉高祖时建,在未央宫内。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

后泛指各学术流派。

兰台:本为汉时宫内收藏典籍处。

后泛指宫廷藏书处。

风月归诗伯山林重隐流鸿休征百禄雅颂进三多诗伯:诗坛宗伯、诗坛领袖。

鸿休:指鸿业、大统。

雅颂:《诗》雅颂的合称。

此指诗文之事。

三多: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语出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张迁碑》里的这些字,你认识吗?1.對(对)2.八3.麗(丽)4.拜5.幣(币)6.不7.除8.惟9.二10.觌11.方12.高13.公14.貢(贡)15.故16.國(国)17.漢(汉)18.賀(贺)19.後(后)20.荒21.諱(讳)22.己23.家24.建25.賤(贱)26.晋27.京28.景29.君30.克31.孔32.昆33.蘭(兰)34.吏35.魯(鲁)36.民37.珮38.騫(骞)39.遷(迁)40.五41.乾42.亲43.區(区)44.然45.人46.上47.聲(声)48.詩(诗)49.石50.示51.數(数)52.思53.颂54.宿55.龍(龙)56.棠57.同58.萬(万)59.為(为)60. 瑋(玮)61.文62. 間(间)63.吾64.西65.奚66.細(细)67.享68.萧69.孝70.興(兴)71.宣72.陽(阳)73.也74.夷75.億(亿)76.隱(隐)77.友78.有79.苑80.怨81.曰82.月83.載(载)84.在85.張(张)86.震87.忠88.周89.善90.温﹀。

隶书有名的碑帖

隶书有名的碑帖

隶书有名的碑帖
隶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写体系,其书写特点是部首清晰、笔画精细、规整整齐,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碑帖是隶书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碑帖:
1.《广陵散绝句》
这是东晋时期隶书大家王羲之所书,记录了其在广陵期间的见闻和感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之一。

2.《麻姑仙坛记》
此碑位于河南洛阳白马寺,是南齐时期司马相如撰写的一篇散文,王羲之为其书写隶书,其笔势雄健有力,较好地表现了文章意境。

3.《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原本是一份招待宴客的帖子,后来被赋予了文学意义。

此帖不仅书法精品,而且其内容也有深意,成为了中华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4.《洛神赋》
洛神赋是东晋时期大文学家曹植所作,此碑为唐代张旭所书。

张旭隶书流畅,书写妍丽,富有变化。

此碑不仅是隶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列举汉代碑刻隶书10种

列举汉代碑刻隶书10种

列举汉代碑刻隶书10种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碑刻隶书非常有特色。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汉代碑刻隶书的十种类型,并对每一种进行简要介绍。

1. 《丁令碑》:这是一种记载丁令事件的碑刻。

丁令是汉代的一个官员,他在任职期间为民众办理了很多实事,深受人民的爱戴。

这个碑刻记录了丁令的事迹,表彰了他的贡献。

2. 《秦汉诸侯王碑》:这是一种记录秦汉时期诸侯王的碑刻。

这些碑刻记载了诸侯王的姓名、封地和功绩等信息,是研究秦汉时期地方政权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3. 《汉武帝碑》:这是一种纪念汉武帝刘彻的碑刻。

汉武帝是汉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碑刻记录了汉武帝的事迹和他对国家的贡献。

4. 《韩非子碑》:这是一种纪念韩非子的碑刻。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韩非子》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碑刻记录了韩非子的事迹和他的学说。

5. 《张骞碑》:这是一种纪念张骞的碑刻。

张骞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使节和探险家,他率领使团成功地开辟了丝绸之路。

这个碑刻记录了张骞的事迹和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6. 《郑国渠碑》:这是一种纪念郑国渠的碑刻。

郑国渠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工程师,他设计并修建了郑国渠,为中国的农田灌溉和交通运输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碑刻记录了郑国渠的事迹和他的技术成就。

7. 《铜雀台碑》:这是一种纪念铜雀台的碑刻。

铜雀台是汉代的一座重要建筑,是皇帝举行宴会和接见重要官员的地方。

这个碑刻记录了铜雀台的建造过程和它的历史意义。

8. 《三蒙碑》:这是一种纪念三蒙的碑刻。

三蒙是汉代的一位著名将军,他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多次击败敌军。

这个碑刻记录了三蒙的事迹和他对国家的贡献。

9. 《太学碑》:这是一种纪念太学的碑刻。

太学是汉代的一所重要学府,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地方。

这个碑刻记录了太学的历史和它的教育成就。

10. 《九章算术碑》:这是一种纪念九章算术的碑刻。

东汉隶书《裴岑纪功碑》两种墓志塔铭书法欣赏

东汉隶书《裴岑纪功碑》两种墓志塔铭书法欣赏

东汉隶书《裴岑纪功碑》两种墓志塔铭书法欣赏
东汉隶书《裴岑纪功碑》全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

顺帝永和二年(137)立于巴里坤。

此碑字体系以篆入隶,圆劲古厚,气势磅礴。

字形较它碑为长,宽博大度,章法茂密。

郑爰居先生寒松堂旧藏本
郑爰居先生题跋釋文:汉裴岑纪功碑在甘肃巴里坤,以道远难致固有翻本,然误“海祠”作“德祠”,又凡□皆作○,余藏有金寿门先生临本亦如是,以寿翁之酷耆金石尚未见真本,其原拓之难遘可知。

方儒兄得此本则确为原拓,嘱书数语因以及之。

爰居郑再时。

清末翻刻本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裴岑紀功碑 .隸書翻刻. 巴里坤, 東漢永和2年[137]8月. 托裱, 墨紙尺寸: 113 x 49 cm. 淸末翻刻淸末拓.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5.。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作品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作品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作品
汉代隶书著名碑刻作品有:
1.《石经》:是东汉时期刻成的,共46卷,收录了《周礼》、《仪礼》、《礼记》、《尚书》等文献。

2.《张骞碑》: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在阿尔泰山一带所立的石碑,记录了他的旅程和对西域地理、人文、历史的描述。

3.《武侯祠汉简》:是西汉时期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所用的兵书,包括了诸葛亮的战略和策略思想。

4.《岳阳楼记》:是东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游览时所写的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5.《广陵散》:是东晋琴师吴景略所作的琴曲,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珍品。

高清碑帖|东晋《王建之墓志》

高清碑帖|东晋《王建之墓志》

高清碑帖|东晋《王建之墓志》《王建之墓志》,南京北郊象山六朝时期东晋王氏家族古墓1999年出土,是六朝墓志书法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此志字体隶书带篆意,横画虽有波挑,但波挑收敛,体势明显具有一定楷书的特点。

其中有的字隶意浓厚,与汉隶十分相近。

又有个别字具有明显仿古的篆书遗意,极富有装饰性,实属罕见,为《兰亭序》书法真伪的辩论提供了新佐证,对继续深入探讨六朝书法及中国书法的演变有重要意义。

象山乃东晋初年尚书仆射王彬家族墓所在地。

王彬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叔父。

同时出土的墓志还有王企之墓志和王建之的妻子刘媚子墓志。

王建之死于晋废帝太和六年(371,即简文帝咸安元年,是年十一月改元,王建之死于闰十月,在改元以前,故犹称太和六年),五十五岁,故其生年当在晋元帝建武元年晋故振武将军、鄱阳太守、都亭侯琅耶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王建之,字荣妣,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彬之孙,故给事黄门侍郎、都亭侯彭之之长子,本州迎西曹,不行。

袭封都亭侯。

州檄主簿、建威参军、太学博士、州别驾,不行。

长山令、廷尉监、尚书右丞、车骑长史、尚书左丞、中书侍郎、振威将军、鄱阳太守,春秋五十五,泰和六年闰月丙寅朔十二日丁丑,薨于郡官舍。

夫人南阳涅阳刘氏,先建之半年薨,咸安二年三月甲午朔十四日丁未迁神,其年四月癸亥朔廿六日戊子,合葬旧墓,在丹杨建康之白石,丹杨令君墓之东。

故刻石为识。

二男未识不育。

大女玉龟,次女道末,并二岁亡。

小女张愿,适济阴卞嗣之,字奉伯。

小男纪之,字元万。

建之母弟翘之,见庐陵太守;小弟朔之,前太宰从事中郎。

释文:晋故振武将军、鄱阳太守、都亭侯琅耶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王建之,字荣妣,故散骑常侍、特进、卫将军、尚书左仆射、都亭肃侯彬之孙,故给事黄门侍郎、都亭侯彭之之长子,本州迎西曹,不行。

袭封都亭侯。

州檄主簿、建威参军、太学博士、州别驾,不行。

长山令、廷尉监、尚书右丞、车骑长史、尚书左丞、中书侍郎、振威将军、鄱阳太守,春秋五十五,泰和六年闰月丙寅朔十二日丁丑,薨于郡官舍。

碑文——精选推荐

碑文——精选推荐

碑文1.碑文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

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

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墓碑,是碑文的一种。

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

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

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一个是唐朝的韩愈。

东汉学者、书法家蔡邕坦诚地表白过:“吾为天下碑文多矣,多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他写了一辈子的碑文,只有一篇《郭有道(名泰、字宗林)碑文》是名副其实的,其它的碑文则都颂非其人,可见他作墓碑大多是对人溢美过誉的。

唐代韩愈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道齐天下之溺”的思想家、大文豪,一生写了大量碑文,而千古传诵的只有《柳子厚(宗元)墓志铭》。

宋、明、清等时代,著名文人写的碑文,真是汗牛充栋,却只有明代文学家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脍炙人口。

古人的墓碑、墓志都有定制。

碑多是长方形,螭首龟趺。

碑头用篆体书写某朝某官某人墓碑,叫做“篆额”。

墓志较小,多为方形,刻石加盖,上写某官某人墓志,叫做“书盖”。

有了“篆额”和“书盖”,碑文、志文的前面就不必再刻题目了。

墓碑文的题目。

称墓碑铭并序的,是先序,次碑,后铭;称墓志铭并序的,先序,次志,后铭;称墓志或墓碑的,有志或有碑而无铭;称墓铭的,有铭而无志;也有虽只名志或碑,却各项都具备的。

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

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

铭文是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

墓碑、墓志所包括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志求简明而碑尚丰丽。

2.碑文的影响经过两千年历史的陶治,碑文已形成一座特殊的文化宝库。

隶书碑刻《居摄两坟坛刻石》和高清《韩仁铭》

隶书碑刻《居摄两坟坛刻石》和高清《韩仁铭》

隶书碑刻《居摄两坟坛刻石》和高清《韩仁铭》
闻是书画 2018-09-17 17:06:20
东汉隶书碑刻。

石碑篆额题《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

熹平四年立于荥阳。

金正大五年,为荥阳县令李天翼发现,清康熙间一度失所,后重新发现,移置荥阳县署。

碑石已断,止存上截,《金石萃编》载:石高六尺九寸,宽三尺八寸,字凡八行,每行存字十九。

书法“优绰郁拔,端然如铜斛玉律,不可亵视。

”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称此碑篆额:“十字长短随势为之,王虚舟谓不规规就方整,故行间茂密是也。

此与《张迁碑》额皆汉篆之最得势者。

”传世拓本以“为窂君谓京”等字未损者为旧。

德古斋有砖摹本,易辨。

居摄两坟坛刻石
清以前发现的西汉石刻甚少,据宋尤袤《砚北杂记》说:“闻自新莽恶称汉德,凡有石刻,皆令仆而磨之,仍严其禁。

”赵明诚《金石录》仅著录《居摄两坟坛》、《五凤刻石》两种。

今藏于曲阜孔庙的《居摄两坟坛刻石》篆书弥为珍贵。

清方朔评此刻书法“篆法古婉曲折,笔画多寡随势为之,不拘于纵横方格也。

相其手笔,在汉篆中超出《嵩岳少室》、《开母》二石铭之上,周鼓秦刻而后此为后劲”。

史上隶书的八种风格及代表作

史上隶书的八种风格及代表作

史上隶书的八种风格及代表作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篆书发展而来。

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今天,史上最美8大隶书碑帖,终于聚到一起了!01/ 张迁碑《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

古朴淳厚,雄强大气,堪称汉碑中此类风格的代表作。

通篇运笔多采“方笔”,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

字内布白较少,厚重感、体积感较之其他汉碑尤为明显,每个字所占用的空间也较为匀称,复杂的变化都表现在笔画内部。

该碑在结体上以扁方为主,构字形态独特,方整劲挺,结构谨严,笔法凝练。

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

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

02/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刻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十月二十一日。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从此碑的书艺上看,其用笔特征是很明显的。

逆入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婉丽绰约,明媚多方。

此碑的阴柔之美为其特色。

婀娜多姿,体态窕窈,艳而不俗,秀而尤清,中宫紧收,精气内藏,舒展如群鹤翔翅,雅静端庄,得华贵于古厚之中,寓清秀于风月之间,笔精墨妙,丰腴蕴藉,情驰神纵,超逸优游,意气灵和,开明丽清雅一路。

03/礼器碑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

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

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04/史晨碑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

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隶书有名的碑帖

隶书有名的碑帖

隶书有名的碑帖
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字体,因其方正工整而被称为“隶”,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隶书碑帖:
1.《石鼓文》:南朝梁武帝时期所刻的石碑,现存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的石鼓岭。

该碑刻有4000余字,是隶书的代表作之一。

2.《钟繇碑》:东晋书法家钟繇所书的墓志铭,现存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寺。

该碑上的隶书字体方正规整,笔画刚劲有力,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3.《颜勤礼碑》: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题写的碑文,现存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阳龙门石窟中。

该碑上的隶书字体雄浑挺拔、气势磅礴,展现出了唐代书法的高峰。

4.《徐福碑》:唐代书法家张旭所书刻的碑文,现存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岛。

该碑上的隶书字体深受后世书法家的追捧,成为唐代书法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一些著名的隶书碑帖,它们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东汉隶书《朝侯小子残石》严谨秀丽波动有致

东汉隶书《朝侯小子残石》严谨秀丽波动有致

东汉隶书《朝侯小子残石》严谨秀丽波动有致
朝侯小子残石,碑高84.3cm,宽81.6cm。

拓本隶书,装裱成轴,纵74cm,横78.5cm,存196字。

录文16行,每行十四、五字不等。

碑阴漫漶,有“种树”等字数行。

无年月。

碑以首行有“朝侯之小子也”几字而得名。

“朝”之上一字已损,朝侯殆为某朝侯,然已不可考。

碑文记述了死者生前宦迹、死因及家属哀伤之情,富文学色彩。

此碑于1914年在陕西西安附近出土,先后为闫甘园和周季木收藏,今藏故宫博物院。

书法类《曹全碑》,严谨秀丽,波磔有力多变化。

秦文锦评谕此残石说:“书体的《孔宙》《史晨》之间,逊其浑厚而劲利过之。

亦妙刻也”。

其笔划完好。

在现存为数很多的汉代残石之中,《朝侯小子残石》的书法属於“上品”。

|朝侯小子残石|
释文//
□朝侯之小子也,□□□□□□□履参,学兼游夏,服勤体□,□俭而度。

一介学中大主,晨以被抱,为童冠讲,远近称僚。

赠送礼赙五百万以上,君皆不受竭不见。

虽二连居丧,孟献加等,无以逾焉。

行以君为首郡,请署主簿、督邮、五官掾。

否好不废过,憎知其善,每休归,在家匿廉。

除郎中、拜谒者,以能名为光禄所上。

讨奸雄,除其蟊贼,曜德戢兵,怕然无为。

□卜葬含忧,憔顇精伤,神越终殁之日声,形销气尽,遂以毁灭。

英彦惜,痛老小,死而不朽,当在祀典者矣。

故表斯碑以□之真。

辞赙:距賵高志,凌云烝烝;其孝顽凶,哀动穹旻;脉并气结,以陨厥身。

(□为缺字)
| 局部放大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碑文墓志隶书刻字精品赏析
————————————————————————————————作者: ————————————————————————————————日期:

古代碑文墓志隶书刻字精品赏析
发表时间:2013-09-05来源:河南博物院作者:佚名浏览次数:89文章字体:大中小打印
摘要: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此时,人文蔚起,书学称盛,立碑之风大兴,传世汉隶碑刻精品甚多。

经过魏晋南北朝,在隶变楷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隶书的形状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汉隶、魏隶、晋隶、唐隶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在石刻上跳动着不同的韵律。

隶书是我国文字形体与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上继周秦,下启魏晋,是篆字的变体,亦为楷书的前身。

隶书减少了小篆的笔划,化篆的曲线为直线,削繁就简,变圆为方,变连为断,变多点为一划,“隶变”决定了汉字发展史的方向,是文字由繁趋简、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此时,人文蔚起,书学称盛,立碑之风大兴,传世汉隶碑刻精品甚多。

经过魏晋南北朝,在隶变楷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隶书的形状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汉隶、魏隶、晋隶、唐隶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在石刻上跳动着不同的韵律。

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

《韩仁铭》、《甘陵相尚府君碑》(图五)、《肥致碑》皆为汉隶代表之作。

汉隶强调横和捺的装饰作用,从而形成了波势和折尾,显得舒展多姿,气象外耀。

和篆书相比,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把弧线拉直,增加了笔的停顿,从而使笔划有了粗细巧拙的变化;汉隶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形状取势为扁方横势,布列均匀平整,给人以高古典雅的神韵。

此时出现了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蔡邕,他以标准汉隶刻写《熹平石经》(图六),以为楷模。

图五东汉《甘陵相尚博碑》拓片局部
图六东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拓片局部
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

曹魏时期著名的开国两大碑刻《上尊号奏碑》(图七)、《受禅表》虽为隶法,但字形和汉隶很不相同。

隶书渐取方折的笔势而显得险绝奇伟、挺拔劲健,有人评其书法: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历。

斩钉截铁。

使隶法为之一变,后世称之为“黄初体”或“魏隶”,是汉隶的第一次演变,为六朝真书之祖。

图七三国魏《上尊号奏碑》拓片局部
西晋碑刻墓志皆为隶书,承袭魏隶,在书写上几无区别。

书体严谨端庄,气象雍容,字体的间架结构和用笔方法切近,风格相同。

与汉隶相比,加强了方折顿挫。

横画为方整的“折刀头”,撇笔收笔出方棱角;左右对称的两竖不再垂直而是分张外拓;右钩不再是又长又重的弯钩而是短小平挑接近楷法。

尽管各志体有方扁,笔有肥瘦,技有粗精,但皆具有上述特征。

这些墓志皆出土于汉魏洛阳和偃师,具有显著的时代和地方特色,有学者称为“西晋洛阳体”。

如《三临辟雍碑》(图八)、《徐义墓志》(图九)等书体工整,自然天成。

有尚韵之美,近人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图八晋《三临辟雍碑》拓片局部
图九晋《徐义墓志》拓片局部
北魏出现的魏碑体是向楷书的过渡阶段。

但在北魏后期及东魏、北齐至隋代的书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复古现象,即隶书又重新流行。

尤其是在东魏、北齐的统治中心邺都范围内出土的墓志几乎皆为隶体,风格划一,如北齐窦泰(图十)、娄黑女、石信墓志等,说明北朝在楷书过渡之中的不稳定性,楷书的基本形式和法度尚不完备。

图十北齐《窦泰墓志》拓片局部
隋代隶书墓志在隋志中占有很大比例。

据统计,在《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隋朝280余方墓志中,隶书墓志占有70余方,占隋墓志总数的四分之一。

在楷书兴盛时期,出现如此多的隶书墓志,是北朝后期文字复古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楷书的正常发展[2]。

此时篆、隶楷书中往往夹杂着一些隶书的笔法,还出现了以楷体为主,篆隶杂糅的混合体,其结果是既无古法又少新意。

如隋尔朱端、关明、马�、任轨墓志皆为隶书之作,其中关明墓志(图十一),隶法基本纯正,志文规矩整齐,笔笔认真,字字端正,但隶书中间杂楷体,对隶书传统的理解尚嫌肤浅。

尔朱端墓志(图十二)隶法比较纯正,线条瘦劲,笔法熟练,虽间有楷书写法但并不突出,是为隋代隶书中的佼佼者。

图十一隋《关明墓志》拓片局部图十二隋《尔朱端墓志》拓片局部初唐出土墓志,隶楷混杂,继续承北朝至隋文字复古的余波。

如关道爱(图十三)、屈突通墓志等。

图十三唐《关道爱墓志》拓片局部
由于唐玄宗喜爱八分书,盛唐后涌现出隶书的高潮。

唐玄宗存世的隶书碑刻以《纪泰山铭》和《石台孝经》为世人皆知。

《纪泰山铭》刻于唐开元十三年,
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时,曾在大观峰下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俗称“唐摩崖”,玄宗亲书八分字体凿刻于石崖之上,其书浑厚苍劲,“若鸾凤翔于云烟之表”(图十四)。

《石台孝经》(图十五)碑文是唐玄宗以隶书御笔书写文帝孔子所撰《孝经》并作注;由唐肃宗题写碑额,三帝行文,昭示后人,是西安碑林国宝级文物,碑石坚细,至今仍光莹如漆。

李隆基因此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

图十四李隆基书《泰山铭》拓片局部
图十五李隆基书《石台孝经》拓片局部
此时墓志出土隶书作品佳作云集。

如河南博物院藏《张庭�墓志》(图十六),徐浩之子徐珙书崔�甫、崔沔、崔皑、王媛等家族墓志,张若芬书张休光墓志等等,皆为唐代隶书佳作。

图十六唐《张庭�墓志》拓片局部
唐代隶书称为唐隶,与汉隶同为隶书,但是不同的时代其风格迥然不同。

汉代人是以篆作隶,天然的具有古朴之趣。

而唐人以楷法作隶,与汉隶相比,失去了浑朴苍劲的风骨,但却整齐、规范,别有一种特殊的韵味。

此时的隶书法度严谨,除点画沿用汉隶笔法圆润而顿挫外,将汉隶中的篆味去掉,以楷入隶,结体加高,成为唐隶特有的风貌。

宋代苏、黄、米、蔡行草溢扬,不拘法度,追求意趣,占据宋代书法的主流。

故此隶书至宋,问津者极少,隶书的冷落,使隶体艺术本身亦更为凝滞僵化。

此时亦有独出心裁,卓尔不群的隶书碑志传世。

如司马光所书《王尚恭墓志》(图十七)是宋代隶书佳作。

图十七宋《王尚恭墓志》拓片局部
李阳冰篆书的崔�甫墓志盖是唐代墓志中的一大亮点。

篆法中废千余年后,到唐代李阳冰出,始行改观,他的真迹篆书《崔�甫墓志盖》“运笔如蚕吐丝,骨力如绵裹铁”。

他的篆书是直接取法秦代李斯,他也自诩为“(李)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可见他对小篆的研究是颇有功夫的。

因此唐李阳冰被誉为继“小篆之祖”李斯之后的第一能手。

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把他与张旭、颜真卿并列归于神品。

在唐时颜真卿所书的碑刻,李阳冰多题其额,欲成联壁之美。

观其书法风貌,确是从《泰山刻石》、《峄山碑》诸碑中而来。

李阳冰篆书留传的碑刻多为宋代重刻,如现存西安碑林唐大历二年(767年)《三坟记》(图十八)和唐大历二年(767年)《栖先茔记》等。

其中《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纵势而修长,线条遒劲,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

为李阳冰代表作,清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
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

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


图十八李阳冰《三坟记》局部
崔�甫墓志是河南博物院保存完好的、仅有的一方唐代宰相级别的墓志,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也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从志文隶体到志盖篆书,皆有特色。

尤其是墓志盖虽只有12个大字,但李阳冰的传世作品多是宋人重刻,已经不能完整保存其点划的美感,此为李阳冰篆书原刻,完好如新,丝毫未损,实乃凤毛麟角,极其珍贵难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