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生态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合集下载

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探析

生态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式探析

面和辩证地把握研究对象 , 用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的 系统化和网络化的观点, 从线性 因果关系分析过渡
到网络因果关系分析 , 认识和解决与生命有关 的问 题[ 2 ] 6 卜配 。它更看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是相
互区别 , 反对首要次要之分 , 拒绝突出任何 中 t l , 。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表现为一个关爱生命 、 尊重 生命 , 培育具有高尚思想品德、 正确价值判断以及敏 锐批判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的动态过程 。教育的主 体、 环境 、 教育过程 ( 教育模式 ) 组 成思想政治教育
( 或空间) 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 动植物与其所 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它强调系统 中各 因子之 间
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以及功能上 的统一 , 含有 系 统、 整体 、 联 系、 和谐、 共生 和动态 平衡之 意… 。 生态学方法 , 就是用生态观点思考研究事物和观察 世界 , 其特点主要是追求整体性 、 系统性、 动态性 , 全
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协调好 自身特有的生态系 统, 具体讲就是要处理好教育与环境 、 教育与社会、 当前与长远、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保证 自 身 内部构成 要素之间的互动和耦合 , 使之与开放社会信息系统、 社会实践系统、 群体需求和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 相协调 , 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J 。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教育系统 中各因子间的动态平衡性、 共生 性、 生命陛、 整体性, 体现出生态性特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生态本性决定了将生 态学方法介入教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以生态学的 原则来解释教育现象 , 可以看出决定思想政治理论 教育效力的不是任何单个教育 因素 , 而是多种 因素 所构成的“ 教育生态系统” 。反恩思想政治理论教 育危机的实质 , 确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态化 的理 念, 并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生态化的理论建构 与现实建设 , 是走 出转 型时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危

聚人气·增底气·长灵气·接地气——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教研新思路

聚人气·增底气·长灵气·接地气——一体化视域下思政课教研新思路

中旁过沒教学参考E-m a il:zhongzhengcan8197@]思政育人|思想政治课的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育人不仅在于育才,还在于育德。

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必须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育人质量。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态文明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

在情境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态文明的课程资源,设置生态环境、低碳生活等或真实或虚拟的情境,着眼于情绪体验,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变说教式教法为情感激发式教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感,从而提高教育实效。

在活动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国内外生态环境现状,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或分享心得,变封闭式教法为开放式教法,让学生在分析现实问题中丰富理论知识,增强“实 在”感悟和生态意识。

应该说,创设情境、诱发实在体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既能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又能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增强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

立足知行统一,创新行为实践。

生态问题与人们对待自然的行为紧密相关。

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自觉践行。

只有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找到理论与现实的切人点,把课堂所学方法应用到具体实践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因此,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理论传授中,而要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在亲身感受中观照自身的认识和行为,从而自觉学习、理解和实践生态文明理论。

具体而言,一是组织学生到秦岭、黄河及黄土高原等地进行实地学习和体验,让学生在深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过程中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切实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二是利用科普宣传日,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加大生态文明教育与影响的力度。

如组织植树节、爱鸟周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

三是从身边小事做起,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理念,自觉抵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教育


生 态教育 及 其 对 大 学 生 的意 义
求 从根 本 上革 新 人 们 的思 想 观 念 , 立 生 态 整 体 树
观、 和谐 观 , 担 起 个 性 与 社 会 发 展 的责 任 , 极 承 积 融 入社 会 、 政治 改革 之 中 。[ 1 1  ̄2 1 3 1- 2 大学 生生 态教 育 的重 要 意义 。虽 然 目前 大 . 学 教育 在 中 国已经 大众化 , 不 可 否认 的是 , 学 但 大 生 还是 社会 的精 英 和 国家建 设 的栋 梁 。在 中 国快
生正 确 认 识 国 情 和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客 观 规 律 ,
… …
育 。“ 高等 学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承 担 着 对 大 学 生 进 行 系统 的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教 育 的 任 务 , 对 大 是 学 生进 行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主 渠 道 。 ①而 马克 思 主 ”
收 稿 日期 :0 1 1 5 2 1 —1 ~0
德、 身体 等 全 面发 展 的 。但 长 期 以来 , 重智 育 、 注
包 括高 等教 育在 内的教 育发 展 中的一 个 问题 。而
提 出 了一种 新 的 道 德 观 : 类 是 其 周 围 世界 的 一 忽 视德 育特 别是 忽 视对 大学 生 的生 态 教 育是 目前 人
筹 兼顾 , 中 包 括 统 筹 兼 顾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 展 。 其
科 技 工 作 者 、 育 工 作 者 、 人 、 型 农 民 等 教 工 新 等—— 他们 的一言 一行 决定 着 未来 国家 生态 发 展 的走 向 。因此 , 实施 可持续 发 展 战 略来 看 , 大 从 对
会 主义 所要 建设 的四大文 明。而科 学 发 展观 更 是 为生态 文 明建设 指 明 了方 向。科 学发 展 观 的第 一

论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论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论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论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论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

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

作为政治课教师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一、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不受学生喜欢的原因。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如“填鸭式”、“一言堂”,说教式等存在着教条化、教学方法机械、教学手段单调等弊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师恪守了教师、课堂和课本三中心,其不良后果是导致了学生原有的自主愿望的日渐消退,自主潜能的长期埋没,终至于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无所适从,影响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发挥。

教育人本论认为,学生应该是永远的学习的主人,强调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它的三大基本目标是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为了激发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活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每一位政治课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力,就应该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建立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

二、建立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目标和原则。

1、建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应达到的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是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好政治课知识;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认识和分析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其话语体系的创新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思想活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就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话语体系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一、现状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话语体系主要包括有讲义解读、经典诵读、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形式,这种话语体系传统而古板,缺乏新意和活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教育水平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面临着创新的迫切需求。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应当向大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话语体系创新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深入探讨问题,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创新思路1. 强化互动交流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小组讨论、学生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话语的交流和共建,使学生在话语交流中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要成为话语的参与者。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想的碰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结合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实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精神。

3. 借助多媒体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浅析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析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析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中职思想政治课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不仅负责传授知识,更承担着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

因此,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德育教育的定义、德育教育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意义、德育教育的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德育教育的定义德育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情感教育、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引导,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优秀的道德素养和行为风范的教育活动。

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使学生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方面形成合理正确的认识和实践;形成良好的心灵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此为基础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比较成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敬业精神。

1.贯彻全人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是指在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承担重要的开发任务,其教育特点界定了其在全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修养。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反思和改进的机会,让他们逐渐具备情感控制、自我观察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等,增强个人认识与思考的能力。

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道德问题,以此来增强自身素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职学生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德育教育可以对他们进行人文熏陶,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行为方式和品质素养。

通过德育教育的引导,中职学生可以建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形成自我约束和规范化行为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的实践策略1.落实创新教学理念,打造德育教育课堂。

创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进行创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境、问题和学生,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

德育视角下的小学思政课教学

德育视角下的小学思政课教学

德育视角下的小学思政课教学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小学小学思政课程的深入挖掘,使其在德育中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理清自身的行为准则,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德育;小学思政课教学;教学策略;前言:小学思政课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通过该课程,学生不但可以掌握与“法律”有关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对“道德”的认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从而培养出一种高尚的品德。

文章通过对小学小学思政课课程的具体内容的分析,对小学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实施最优的德育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借鉴。

本文从德育的角度,论述了小学小学思政课中的德育教育策略。

一、以需求为导向,德育不留痕迹在小学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和提高自己的德育意识,重视不同时期的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摒弃“应试教育”的死板观念,防止德育的知识化、行政化,使德育工作更接近于学生的生活,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小学生的年龄偏小,这个时候正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其现实发展的需要,并在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早上,同学们要背着书包去学校,出门的时候,跟母亲说一声“再见!”在与父母告别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关爱教育”;学生在学校道路上横穿马路时,要养成“走人行横道”的良好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规则意识”;在乘坐学校的交通工具中,要做到“安静”,要养成良好的乘车习惯,培养小学生的社会公德观念。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初中生的社会性发展需要,教师要重视其发展需要,把德育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从而规范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精华小学思政课教材是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资源,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结构上,作者把德育的主题融入到各种生活主题之中,把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相结合,对其进行单元、课程的设计。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围绕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 的创新实践、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展开,为提 升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THANKS
感谢观看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3-10-28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及问题 •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案例分析与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公民 意识的重要途径。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体验式教学
总结词
实践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能力的重 要途径。
VS
详细描述
为了提高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教师 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体验式教 学,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 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 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 识和实践能力。
04
案例分析与应用
案例一
总结词
缺乏对热点话题的筛选和引导,导致学生误解社会现象,产 生负面情绪。
详细描述
某初中思政课程中引入了社会热点话题,但未经过筛选和引 导,导致学生误解社会现象,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对社会产 生怀疑态度。
案例二
总结词
过度依赖多媒体资源,导致教学内容肤浅,缺乏深度和广度。
详细描述
例子
政治课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而未能充分利用多 媒体、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总结词
实践环节薄弱
详细描述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往往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对所学知识 理解不深,难以真正掌握。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摘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是课改的新要求。

本文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教学过程举例说明了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时事政治进行德育渗透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与教学规律,行之有效,效果明显。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途径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最根本的任务。

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高考导向和影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十分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首要目标,而道德、理想、价值观等思想道德教育则成了附属的东西。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中学德育工作是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新的时期教改的必由之路,它关系到能否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点”,让德育内容潜入学生的心灵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德育内容丰富多彩、俯首可拾,教师只要有心、用心去深入挖掘,便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

如在高一经济常识《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观赏“人民币”上的图案,讲解道: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了毛泽东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我国著名的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杭州西湖。

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

学生学习完这一内容,除了了解经济常识的道理,还深深地感到“一个强大的祖国,一定要有强大的信用体系”,他们对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教材中的德育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讨论法等,把教材中的思想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维融合模式创新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维融合模式创新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维融合模式创新①王诗渊,杨静(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556000)[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学习、实践探索、实践感受非常必要。

在当前课程思政逐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同样需要作出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以适合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教学要求。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专门设置思政课实践教学教研室的高校不多、实践教学项目相对单一、学生对实践教学认知认同不高、缺少网络实践教学的方式补充等困境。

探索把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专业课实践与思政课实践的结合、线上线下实践的结合,共同形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维融合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尝试的新路径。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7-0066-0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提升。

“实践教学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用生动鲜活的实际使学生深化对重难点内容的认识,加深对理论的认同。

”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一系列的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数课程理论性强、很多具有政治、历史、文化、法律等多学科内容交织。

这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从全局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维度,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实践学习的多维度融合模式,从顶层设计谋划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十分重要和必要。

我们从五个维度探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维度融合模式,以期不断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推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发展。

“生态德育”及其嵌入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策略初探

“生态德育”及其嵌入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策略初探

“生态德育”及其嵌入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策略初探摘要:从主体维度而言,生态危机表现为人的异化而导致对自然任意支配和掠夺,确立人对自然的实践理性即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是根本途径。

生态德育根本旨趣是推动人形成保护生态的实践理性,高校是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场域,通过强化生态德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生态理性、环保责任意识和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生态德育可以嵌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生态德育;高校;嵌入课堂;实践策略2012年我们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以高屋建瓴态势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我们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形势下,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努力营造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责任。

对生态德育而言,就要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学术责任和实践担当,而随着高校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影响越来越巨大,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德育,培养生态理念更是刻不容缓,基于这一判断,本文通过对生态德育的阐释,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德育的实践策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理性、环保责任意识和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德育:发展保护生态的实践理性对“生态”范畴的学术史考察,首先是对“生态”这一概念作历史回顾。

从词源学意义上考察,生态(Ec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Oikos Logia,其意是“住所”、“家”或“栖息地”,指涉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属于自然范畴,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

随后,“生态”这一范畴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并超出原有的自然哲学意义的理解,转变为一种生态价值论或生态方法论,并规定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1]166。

这一理论指认主要是通过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工作完成的,以此说明人类在何种意义上承担保护自然的道德责任。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阵地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作者:杜娟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1年第02期《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是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

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理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对于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浅谈以下几点尝试。

让德育插上时事的翅膀关注时事,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强。

作为政治老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教材,注意收集时事信息,捕捉德育契机。

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当时恰巧讲到《自立自强》这一课,我及时收集新闻信息、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利用新闻发布的环节让学生点评抗震救灾中的故事。

由于新闻本身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这时,教师不用更多说教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小故事,大道理”。

初中教材本身就是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时常寻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小故事作为导入,还让班级中朗诵较好的学生讲故事,学生在欣赏中学到了做人的道理,然后设置一些问题,再引出教材中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就会比较自然,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例如在学习《担当自己的责任》时,我搜集了“马班邮路”投递员王顺友的故事。

王顺友是一名普通的邮递员,从事马班邮路投递工作。

二十年,他足可重走长征21回;二十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

他被人们称为“世上最亲邮递员”。

在课堂上,我不仅讲述了他的故事,还用投影仪打出了他的形象……学生在回答“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人物?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现在的责任是什么?”时都特别认真。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进路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进路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进路摘要:高校思政课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对新时代思政课基本经验的总结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

在坚持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基本准则的同时,我们需要紧扣时代的“大视野”,结合社会的“大课堂”,集聚多个参与主体的育人“大合力”,以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思想引领功能。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育人;实践进路2021年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 善用“大思政课”是办好、讲好、用好思政课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大思政课”指导思想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遵循。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育人的科学内涵(一)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树立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深刻揭示了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

“大思政课”以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通过恢宏开阔的国际视野、兼济天下的人类情怀、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和生动鲜活的社会素材等思政元素,丰富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前瞻意识和使命担当,真正实现思政课的内化、外化和实践,更好地落实提升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效。

在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大思政课”让当代大学生在国际国内复杂环境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磨砺理想信念、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学与思、知与行的有机统一,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论生活世界视域下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论生活世界视域下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无疑 ,如 何 根据 思 想 政 治 理论 课 自身
信奉 。根据这 些典 型的特 征 ,不难理 解 ,为 教 学 正面 临着 时 代 的 极 为严 峻 的 挑 战 ,我 了进 一 步 改 善 思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 教学 , 不 们 的 教育 环 境 和 教 学对 象 改 变 了 ,而 教 学 仅 必须 加 强 课 程 自身的 科 学 研 究 以深 刻地 模 式 ,尤 其 是 实 践 教 学 模式 已经 根 本 不适 “ 住 事 物 的根 本” 抓 ,而 且还 必须 深 入 到 教 应 时 代 的要 求 了 ,可 以 说 ,它们 由于 没 有 育 对 象 ,即 青 年 大 学 生 的 生 活 现 实 中去 ,
以 生 活实 践 中 事物 存在 和 发 展 的 逻辑 关 系 说 明和 解 释 事 物 自身 , 以丰 富 多彩 的 实践 教 学 说 明 复 杂 的 社 会 问题 。 很 好 地 紧跟 时 代 步 伐 而适 时 或 超 前 地进 行 改 革 和完 善 , 已经 远 远 滞后 干 时 代 发 展 的 步伐 。
的特 殊 性 ,培 养 和 塑 造 大批 具 有 较 高 的马
克 思 主 义理 论 素 养 和 科学 的 世 界 观 、 人生 观 、价 值观 ,具 有 丰 富 的实 践 经 验 ,能够 运 用 马 克 思 主义 基 本 原 则 、 方法 和 观 点分 析和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 社 会 主 义现 代 化 建设 事 业 的 接班 人 ,始 终 是 广大 高 校 政 治 理论 课 教 师应 当深 入 研 究 的 历 史 性 课 题 。
克思 主 义 理论 对伺 题 的 解 决 不 是 单纯 求助
于 理 论 自身 的逻 辑 自洽 性 ,相 反 ,是把 问 思想 政 治 理 论 课 不 仅应 该 凭 借 自身真 正 的 且还 应 该 具 有 鲜 明 的实 践 性 品 格 ,具 有现 实性 和 时 代性 ,能 够准 确 地 分 析 和 解 释现 实生 活 中的 复 杂 社 会现 象 和 具 体 问题 ,从 而能 够 以 自身 的丰 富 的 内容 和 强 有 力 的感 性魅 力使 青 年 大学 生 自觉 地 喜欢 、 热 爱 和

生态德育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生态德育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德育的概念、意义和内涵;(2)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挑战;(3)掌握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3)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情感;(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态德育的概念和内涵;(2)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挑战;(3)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2. 教学难点:(1)如何将生态德育理念融入学生日常生活;(2)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生态保护实践活动;(3)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环境的短片,引起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2)提问:你们认为生态环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2. 生态德育知识讲解(1)介绍生态德育的概念、意义和内涵;(2)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挑战;(3)讲解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3. 生态德育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如何将生态德育理念融入学生日常生活;(2)开展“绿色校园”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3)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了解环保技术。

4. 交流分享(1)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成果;(2)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经验和感悟;(3)教师总结点评。

5. 课后拓展(1)布置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生态德育的论文或心得体会;(2)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志愿活动。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2)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3)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成长。

2. 结果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2)评价学生在社区环保志愿活动中的表现;(3)评估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2. 实践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生态德育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思政元素融合育人研究专题(三)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思政元素融合育人研究专题(三)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思政元素融合育人研究专题(三)作者:许华庚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2年第03期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那么,如何做到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地在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变成了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目前,“课程思政”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课程体系与育人方向的创新与升华。

但是,如何践行好“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如何在各个学科中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化元素?如何实施思政化元素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政治站位、把控“思政育人”方向,才能充分立足“思政元素”育人效果。

一、提高政治站位,领会“课程思政”重要性今年是迈向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从全国大中小学校各阶段教师的比例看,各学段均有20%的教师是思政课教师,80%的教师是语、数、英、物、化、生、体、美、劳、科学、音乐、计算机等专业文化课程的教师,不难看出,发挥好这80%教师的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这些专业文化课程的教师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就必须多学科配合、多内容结合、多领域融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即从只有专业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育,向每一门学科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思政”进行转变;必须重新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新体系;必须让全体教育工作者都置身于《道德与法治》育人领域的思政育人元素研究,做到入心、入脑、入课堂、入社会实践……才能发挥全学科育人功能、落实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才能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谈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智共生性

谈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智共生性

谈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智共生性南京市湖熟高级中学孙建军《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可见,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求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相配合完成德育工作。

思想政治课是以公民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的。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德育途径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常识课,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其题中应有之意,但它用德育点统帅知识点,用知识点支撑德育点。

它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不仅是目的,而且也是手段。

它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常识教育达到“培养学生的公民独立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公民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这个根本目的。

这是当代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程的内在特质。

思想政治课既要体现“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要反映“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这一特点在高中思想政治,特别是《经济生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思想政治课不是单纯的德育课程。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社会实践证明,学生的社会主义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不需要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认知的支持。

政治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常识教育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兼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不仅担负着提升中学生科学常识素养的任务,而且其德育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科学常识教学基础之上。

借助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常识的智力支撑和理论的威力发挥思想教育功能,正是思想政治课区别日常德育工作的内在特性。

学生是思想政治课的直接作用对象,育人功能是当代政治课的本体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相互融合 , 各类人员交往频繁 。在 这样 一个复杂 、 多样 、
行比较 与选择 的产 物” 。于是 , 思想政 治理论课 教学便遇
到 了一 个 现 实 而 又 突 出 的 问 题 , 怎 样 为 具 有 不 同 成 长 背 即
景、 多样化的个性特征 以及多样 化 的价 值取 向的大学 生 , 打
造一个 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 体系 为主导 , 弘扬 正气 、 健康 向
生态论是研究存 在于 生物与环境 之 间的各种 因素相 互 联 系和相互 作用 的关 系 的科学 , 它强 调人 类对 自然 界 的尊 重, 强调人与 自然环境 的和谐 统一 , 强调 整个生 态系统 的平 衡循环 。在 当今社会 , 态论 的基本 原理 、 法和理念 , 生 方 已逐 渐被人类用来解决各种各样 的社会 问题 。所 谓德育生态 , 指 的是 “ 德育与其环境所形成 的结构 以及这种结构表现 出来 的
牢 把 握 先 进 文 化 的 前 进 方 向 ,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共 同理 想 以
这种生态系统是一个 完整 的循 环体 , 所有 循环链条 都是相 “
互 联 系 的” 的原 理 告 诉 我 们 , 造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生 态 型 教 营
为核 心 , 坚持 唱响 主旋律 、 好 主动仗 , 打 以科 学 的理论 武装
学环境应该在关注其 整体 性的 同时 , 注意发挥 社会 、 家庭 和 学校等三个要素 的作用 。 1 加强舆论导向建设 , . 打造整体协 调的生态型社会 教育
环 境
在 当下 中国, 想政 治理论课 教学 与过去相 比较 , 内 思 其 容、 条件与方式 、 法都发 生 了深 刻变 化。对 外开放 环境 的 方 扩大 , 经济全球化浪 潮 的全 球性 推进 , 虚拟 网络与信 息社会
21 00年第 3期 总第 11 9 期
黑龙江 高教研 究
H i n j n ee rh s n H g e d ct n e o gi gR sac e ih r u a o l a o E i
No 3 2 0 . 01 s ra1No. 9l ei . 1
德育生态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人, 以正确 的舆论 引导人 , 以高尚的精 神塑造人 , 以优秀 的作 品鼓舞人 。( ) 3 以民族精 神和时代 精神为重 要支撑 , 以社会 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 , 弘扬主旋律 、 弘扬社会正气 。 2 加强家庭美德建设 , . 打造适应社会 与时代同步 的生态
型家 庭 环 境
上 的生 态 型社 会 教 育 环 境 , 为思 想 政 治理 论 课 教 学 工 作 的全 面实 施 提 供 舆 论 保 障 。
功 能关 系。德育生态 系统 的基 本要 素是 以教师为 主体 的社
会 道德建构 、 以学生为 主体 的个 体道 德建构 、 学校 环境 和社 会环境 。社会道德建构与个体道德 建构共生共存 ; 德育 因素
形 成 等 三 个 基本 问题 , 出 了一 些 新 的 观 点 。 提
关键词 : 德育 生态论 ; 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 学; 生态型教 学环境 ; 生态型 师生关系; 生态化评价体 系
中 图分 类号 :6 2 1 G 4 .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6 4 2 1 ) 3— 16— 3 10 2 1 ( 00 0 03 0
家庭 , 为社会 的基本 细胞 , 作 不是脱 离社会 的孤立 存在 物, 而是所有社会 组织 中反映社会 生活 变化最 敏感 、 最迅速 的单元 , 其结 构以及 相应 的家庭文 化诸 如伦理 关系 、 道德规 范等就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巨大变化 , 从而极大地影
的多角度拓展 , 使得社会更加开放 , 各个领域相互渗 透 , 各种

大众传媒多样化的条件下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学社 会环境的 建设必须依赖主流传媒 , 唱响主旋律 , 加强舆论导 向建设 , 以 强烈 的 自信征服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 加强舆论导 向建设 , 必须坚持 以下几个原则 : 1 坚持 以 ()
马克 思 列 宁主 义 、 泽 东 思 想 、 小 平 理 论 和 “ 个 代 表 ” 毛 邓 三 重
徐 海 祥
( 齐齐哈尔大学 马克思 主义学 院, 黑龙 江 齐齐哈尔 110 ) 6 06 摘要 : 育生态论作为一种生 态论取向的学校道德教 育理论 为优 化思 想政 治理论课 教 学提供 了新 的思维方式 和研 究方 德
法 。文章以德 育生态论 为视 角, 围绕思想政 治理论课 生态型教 学环境的营造 、 生态型师生 关系的构建 以及 生态化评 价体 系的
确 , 党 和人 民之 福 ; 论 导 向错 误 , 党 和 人 民之 祸 。 在 是 舆 是 ”
与学校环境 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关联 , 构成德育生 态系
统 的动态性整体结构” 。这种生态论取 向的学校道德教 育 … 理论 , 为我们提 高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 的实效性 提供 了全新
的思 维 方 式 和科 学 的研 究 方 法 。

பைடு நூலகம்
营造 思想政 治理 论课 生态型教 学环 境
美 国学者韦斯科夫说 : 整个地球是一个 大的封闭系统 , “ 他 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生产环节相互 关联所组成 ; 每一个小环
节 的产 物 或 废 物 的输 出 也 是 另 一 个 小 环 节 的 原 料 输 入 。 ”
要思想为指导 , 持解放思想 、 坚 实事求 是 、 与时俱进 。( ) 2 牢
回应上述 问题 的对 策是下 大 力气 加强 舆论 导 向建设 。
江泽 民指 出 : 历 史 经 验 反 复 证 明 , 论 导 向 正 确 与 否 , 于 “ 舆 对
我们党 的成长和壮大 , 于人 民政 权 的建 立和巩 固 , 于人 对 对 民的团结 和 国家 的繁荣 富强 , 有重 要作 用 。舆论 导 向正 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