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历史演变和主要成果两个方面探讨了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古代文学研究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章介绍了近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趋势,分析了近代文学研究在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如何与传统文学研究进行对比和结合。
本文总结了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的比较和分析,促进了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为我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历史演变、主要成果、兴起、发展趋势、比较、重要性、展望。
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历史演变、风格特点、作者生平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的学科领域。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金文,而古代文学研究则逐渐形成于汉代至宋代,经历了唐宋八大家的整理和总结,以及明清四库全书的编纂,逐渐建立了完善的研究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词、曲、文、小说等多种体裁,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
古代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整理、研究方法的探讨以及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后人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和成果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为后续正文部分对比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背景和参考依据。
1.2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近代文学研究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
随着中国近代文学逐渐走向成熟,近代文学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近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得益于学术界对近现代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关注,研究者开始将文学作品置于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近代文学在急风暴雨中步履艰难而又急促地走完了它的全程,在中国文学的近代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中国近代文学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终结,又是现代文学的胚胎和先声,并开启了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
中国近代文学是历史转型期的文学,又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撞击的大潮之中,因此它具有许多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新内蕴、新形式和新特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倘与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相比,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差距。
但,许多专家学者在这块处女地上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仍值得我们珍视。
今天适逢世纪之交,回顾一下本世纪来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不论是从总结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史的角度,还是对推动21世纪的近代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文学的终点是“五四”运动,然而早在“五四”前,就已有人着手近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如寅半生(钟骏文)的《小说闲评》(1906)、俞明震《觚庵漫笔》(1907 —1908)、刘师培的《论近世文学之变迁》(1907)、李详的《论桐城派》(1909),以上这些笔记和评论文字多是对某一作品和某一文派即兴式的评论,也有关于作家真实姓名的考索和身世的介绍,总的说还比较零碎、肤浅,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更谈不到对近代文学整体的探讨和发展规律的揭示。
但在“五四”前的笔记和文章中也有个别有价值的见解,如《谭瀛室随笔》指出《官场现形记》的结构“仿《儒林外史》,每一人演述完峻,即递入他人,全书以此蝉联而下,盖章回小说之变体也”(注:转引自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下册,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第415页。
)。
再如黄人的《小说小话》评《三侠五义》云:“豪情壮采,可集剑侠传之大成,排《水浒记(传)》之壁垒”;“而摹写人情冷暖,世途险恶,亦曲尽其妙,不独为侠义添颊毫也”(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5—376页。
)。
像如上这类中肯的、有见地的评论在当时并不多见。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近代中国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自20世纪初起,中国近代小说研究逐渐兴起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历史,并分析其研究方法和成果。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
在这个时期,许多学者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小说研究。
他们致力于整理、研究和评价中国古代小说,为后来的近代小说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小说界出现了一股新的声音,开始关注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尝试用小说来反映和批判社会现象。
这一时期的小说家如胡风、巴金等,他们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小说的面貌,并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近代小说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的小说研究逐渐脱离封建旧制,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变革对小说的影响,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创作手法。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并得到了更多学者的重视和关注。
二、研究方法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方法多样,其中包括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批评研究等。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分析,学者们能够深入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和社会影响;通过比较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异同,可以找到其共同的创作特点和风格;通过批评研究,可以对小说进行深入的评价和分析,揭示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也成为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文学与社会、政治、哲学、历史等领域之间的关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小说,丰富了研究的内容和深度。
三、研究成果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成果丰富多样,既有研究小说的思想内涵、艺术特点,又有研究小说与社会现象、人类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在小说的思想内涵方面,研究者们揭示了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思想观点和主题。
例如,鲁迅的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命运,对封建礼教、民族压迫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沈从文的小说则表达了对农村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中国近代文学背景简析
中国近代文学背景简析近代文学是指中国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思想观念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思想背景三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文学的背景进行简析。
一、社会背景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起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
这种社会背景下,文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积极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内容。
同时,社会的变革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素材,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二、文化背景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起与文化背景的变迁密切相关。
19世纪末,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开始被质疑和颠覆。
这种文化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学表达方式,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三、思想背景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起与思想背景的变革密不可分。
19世纪末,中国正面临着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
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对人们思维方式的主导地位,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这种思想背景下,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命运和未来,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文学的兴起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思想背景的变革密不可分。
社会的变革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文化的变迁使得文学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的变革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中国近代文学的背景对于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近代文学的背景分析仅仅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简要解读,要全面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还需要对具体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20 世纪70 年代末全面复兴。
1978 年, 华东师范大学最早举办比较文学讲座, 初露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端倪。
1979 年, 钱钟书的《管锥编》问世, 吹响了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的号角。
1981 年, 北京大学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会( 现改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 出版了大批译著和理论著作以及《中国比较文学通讯》。在其影响下, 全国有十几所大专院校分别成立了类似的机构, 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 不少省市也纷纷建立了类似的学术团体。
30 年代: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主任瑞恰慈应邀到清华任教, 开设了“比较文学”和“文学批评”两门课程。这是中国大学第一个以“比较文学”命名的正式课程。
吴宓在任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期间, 继续开设“ 中西诗之比较”、“ 古希腊罗马文学”等讲座。
1931 年, 傅东华翻译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
40 年代:朱光潜《诗艺》、钱钟书《谈艺录》、伍蠡甫《谈艺录》、李广田《诗的艺术》、李健吾《咀华二集》等相继出版。
总起来看:有以下因素促成了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 国外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翻译和介绍; 部分高校开设了比较文学的课程或讲座; 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参与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从西方文学中获取了大量营养。
90 年代后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列入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程。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展示出了广阔的前景。
时至今日, 各类比较文学的著作、译著、文章等硕果累累, 全国各地已经有百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都大批涌现。
有学者认为, 中国比较文学的全面复兴主要得益于以下方面的因素: 国外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译介和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大量引进; 与国外比较文学界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以及专门杂志的创办; 比较文学列入高等学校的正式课程, 各级研究生的培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硕果累累等。
简述中国文学分类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先秦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
学者金圣叹认为中国古代有六位才子写的书最值得去阅读,这六本书分别是,先秦散文《庄子》、屈原《离骚》、司马迁《史记》、杜甫之诗、以及施耐庵《水浒传》,这五部书堪称中国古代的五朵奇葩。为什么《红楼梦》没有名列其中呢?也许你会这样问,答案如果告诉你的话,也许你会感到可笑,但这是情理之中——因为在金圣叹去世之后,曹雪芹才降临于世,可谓是可悲可叹。在文学成就上,《红楼梦》的的确确算得上是中国的国书,独一无二绝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西厢记》虽然是戏曲,但在日常生活中、或在语文教学中、或在学者研究文学中,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有很多写法、文章结构值得学习。与《西厢记》并列的而但不被人所认可的《金瓶梅》就大为悲哀了,因为《金瓶梅》中有很多天请说爱关于两性的敏感问题,如果单单抛开这一点,我们会发现,它的写作水平堪称一流,要不现在的《金瓶梅》仍然不断地印刷,但是在遇到黄色的句段时,便会有这样的提醒“此处删去XXX字”。
90年代的文学作品,有了明显的特点在里面。网络文学开始盛行,最初的创始人是台湾的一个叫“痞子蔡”的网络作家,慢慢散开来,很多人接受了这种文学形式。在当代,我极力推荐余华的作品,像《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等……
《活着》这本书写得比较现实但又比较伤感,干起感情脆弱容易动情的人会哭的泪一把鼻涕一把,不信的话你去试试瞧,看了余华的书,会感觉到有些事情不可思议,但他去而确实实地存在。这就是我所探寻生活最深处的精髓。
60年代的社会动乱,初期并没有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所以文学史上算是空白。
70、80年代文学开始复苏,大批的文学青年开始创作,有的回顾文革时期的伤痛,这些书是非常抢眼的,然后就是反映社会底层人民,同情疾苦的作品,像刘心武的《班主任》、宗璞的《红豆》。有一位值得我们大家去关注的一个作家是张贤亮,它的小说《男人的一半》、《绿化树》、被改编成为电影的《木马》,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希望我们尽可能多看一些这样的书籍,有利无弊。
郭沫若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郭沫若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见证者。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文学家涌现出来,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的思考。
而郭沫若则是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文学家和学者,他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是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作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学者。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对文学的热爱,为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郭沫若的文学研究涵盖了从明清小说到现代诗歌的广泛领域,他对于文学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让人钦佩不已。
郭沫若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期。
在他的诗集《古韵集》中,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还对古代文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借鉴。
他对于古代文学的熟悉和理解,为他后来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对明清小说的评论和解读,对古代戏剧的研究以及对现代诗歌的分析等。
在郭沫若的研究中,他对明清小说的研究尤为重要。
他认为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宝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通过对明清小说的精读和解读,揭示了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他对《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的研究,使人们对这些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除了对明清小说的研究,郭沫若还对古代戏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古代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他对元曲的研究尤为深入,通过对元曲的解读和分析,他揭示了其中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他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戏剧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郭沫若对现代诗歌的研究也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现代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的创作和批评方面。
他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创作实践和对其他诗人作品的评论,提出了自己对诗歌的审美观点和创作理念。
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郭沫若的学术研究不仅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重视。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概况,包括各自的发展历程和研究重点。
然后详细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接着,分析了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最后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研究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结论部分阐述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学研究的进展和现状,以及其在文学界和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 方法, 发展, 成果, 现状, 问题, 新思路, 比较, 意义, 展望, 未来1. 引言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概况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代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研究内容。
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艺术精华,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古代文学研究以其开创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途径。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要包括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与评介、文学理论研究等内容,其中文学史研究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部分。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整理、分类和分析,可以揭示出古代文学的演变脉络和特点,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和学术交流。
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认可和赞誉。
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古代文学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1.2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概况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浅谈中国近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区别
浅谈中国近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区别中国近代史在文学范畴讲,不同于纯粹的历史学划分规律,但是中国的近代文学史研究主要还是在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开展的,从基本的划分年限就可以看得出来(1840--1919年)。
谈到古典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区别,我们主要考虑的还是,近代史与古代史的本质区别。
文学包含的范围无非就是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四个方面,但是不同时期,它们在各自的艺术表达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原因是与各自的历史背景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的。
首先,其区别在内容上的区别尤为明显。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从闭关锁国再次与世界沟通的时期,但这时的沟通已经不同于唐王朝时的中国那样,在任何时候,中国一直在羞辱中接近资本主义文明。
在这种沟通的关系中,中国的世界地位总是很卑微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文化领域,近代文学家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豪情壮志,相反,他们不再一味地追求浪漫和新奇,而是埋下头来反思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也开始试图用文学的方式来探究这个时代的出路。
在文学作品的内容上看,近代文学不在只局限于个人感情的抒发上,就诗歌而言,龚自珍与杜甫有相似之处,他们对国家充满了爱,但是,不同之处还是很明显的。
比如,杜甫多抒发爱国之情,并没有将唐王朝的统治上升到主要的思想层面。
龚自珍则从自己仕途失意上看到清政府的腐败,他能看到士大夫的腐朽和无能,痛恶他们结党营私,鱼肉百姓,对时代却并无半点用处。
龚自珍和他同时代的一大批文学家一样,在一定程度上都意识到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存在的危机。
鸦片战争爆发了,清政府马上就显得不堪一击,其实在这之前,龚自珍早已觉察到了,他的政治主张在诗歌中表现不算突出,但在他的散文中则大幅度揭露时弊,主张改革。
这与整个世界的风起云涌的工业革命是分不开的。
从1840年开始,中国的社会就开始发生质变了,国家的矛盾已不再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单方面的矛盾,事实上国家变得复杂起来。
不但统治者开始惶恐,人民也开始觉醒,这种觉醒首先需要有先知先觉者来挥动旗帜发出呼号。
近代文学国学知识点总结
近代文学国学知识点总结近代文学国学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近代文学和国学两部分的知识点。
近代文学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的文学创作,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这些知识点包括思想、艺术、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近代文学知识点总结1. 新文学运动新文学运动是近代文学的重要事件,这是一场以反对旧有文学体制和探索新的文学形式为特征的文学变革运动。
在新文学运动中,作家们提出了“文学革命”,旨在改变旧有的文学写作形式和文学思想观念。
新文学运动是近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现代派诗歌现代派诗歌是新文学运动的成果之一,它主张诗歌应具有现代性和前卫性,不再受传统诗歌形式的限制,提倡对诗歌形式、语言和内容的全新创作。
现代派诗歌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风格,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近代文学的重要背景。
五四运动的爆发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激发了作家们的反传统、反封建的思想和创作热情,为近代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鲁迅文学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5. 新文学作家新文学运动催生了一大批新文学作家,这些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积极探索新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段,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对近代文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6. 文学思潮近代文学中出现了多种文学思潮,例如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等。
这些文学思潮各具特色,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7.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文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和总结。
二、国学知识点总结1. 国学的概念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它包括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一、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到今,中国文学不断发展演变,然而,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依然持续地存在。
本文将从文学发展历程、文学作品类型、文学思想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二、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可以从甲骨文、金文、汉字文、唐诗宋词等各个方面进行划分。
从文字的演变过程看,在《春秋》时期形成了考古学证实的篆书、大篆、小篆等文字,随后发展成了隶书、楷书等书体。
古代文化对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古代的经典文献如《诗经》、《论语》、《左传》等,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重要影响。
特别是唐诗宋词一类作品的形成,感染了以后创作的诗歌。
三、作品类型中国古代文学主要包含诗歌、散文、小说等类型。
诗歌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目的是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描绘百川之流、赞美伟大的人物。
最著名的诗人当属唐代的杜甫和李白。
[1]杜甫的《三吏》、《咏怀古迹五首》等作品,广受后世所推崇。
宋代的苏轼,被称为“文学巨匠”,其代表作有《赤壁赋》、《东坡屐》等。
[2]与诗歌不同的是,散文主要是以文笔优美、文字流畅为特点的作品,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小说则是继承了《红楼梦》等之后,又发扬了完形小说、章回小说、笔记体小说等类型。
四、文学思想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是古代文学的精髓所在。
其主张“中庸之道”,以中庸之道为崇尚的精神意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玄学、道学、儒学、佛学等多样的思维模式,这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有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近代文学领域出现的“新文化” 运动,对中国的现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结论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是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文化渊源的部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中国文化取得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含近代)文学常识经典版(精简至尊版)
龙门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串讲一、先秦时期1.诗歌A.《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2)《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
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列为“六经”之一。
(诗、书、礼、易、乐、春秋)(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表现手法为“赋”“比”“兴”,合称“六义”。
(4)“六艺”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B.楚辞(1)《诗经》和“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代表先秦诗歌的最高成就,开创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到西汉刘向编辑成书,《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
(2)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离骚》是现存第一篇抒情长诗。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
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宋玉,屈原弟子,主要作品有《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
2.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原名《书》,儒家“六经”之一,又称“书经”。
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2)《春秋》: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一般认为是孔子所作。
儒家“六经”之一。
开创了编年的体例。
核心思想是“尊王攘夷”。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
(3)《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相传由左丘明所著,以记言为主,按照八国分别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的历史。
(4)《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先秦史家散文的高峰。
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作。
(5)《战国策》:战国“杂史”,纵横家言。
由西汉刘向整理汇编而成,国别体史书。
3.先秦诸子散文《汉书·艺文志》所谓“九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家。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第一、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以中国上古至近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等。
第二、培养方案各研究生招生单位的培养方案、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复旦大学为例: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宽广的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系统的专业理论、独立的科研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良好的人文素质、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古代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注:各个院校的研究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下以北京大学为例)2、研究方向(01)先秦两汉文学(02)魏晋隋唐文学(03)宋元文学(04)明清近代文学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③(617)中国古代文学④(852)古代文学专业基础第三、推荐院校全国高校中实力较强招生院校: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扬州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河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第四、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中最值得炫耀的瑰宝,它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但在提升素质,升华思想,增加内涵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该专业的毕业生知识广阔,适应能力强,尤其在文化界大有用武之地。
相较于文学类的其他专业而言,中国古代文学的就业率比其他专业要高,中国古代文学在不少高校还是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比较多,有一定的就业压力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摘要】近代中国文学研究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丰富多元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中西文学交流与影响、文学思潮与学派的兴起、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的演变、作家群体与作品产出的变迁以及文学理论与话语权的争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诸多成就,其中包括对中西文学传统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对文学思潮和学派的深入研究、对文学批评方法的不断创新、对作家群体和作品产出的全面关注以及对文学理论话语权的争夺。
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将面临更加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跨领域研究,以推动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和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西文学交流、文学思潮、学派、文学批评、研究方法、作家群体、作品产出、文学理论、话语权、成就、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背景近代中国文学研究自二十世纪初开始逐渐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不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文学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近代中国文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历史变迁,还可以探讨文学作品在这一背景下所呈现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背景中,一些重要事件和影响因素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如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文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加速进行;抗战时期文学的蓬勃发展,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文学的崛起和发展,体现了文学对社会主义现实的认同与批判。
这些历史事件和文学现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丰富内容和复杂背景。
通过对近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特点,同时也为我们后续探讨文学的思潮、作家、批评方法等方面打下基础。
中国近代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作为一名中国近代文学的学者,我认为,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起点,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近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半期,这期间,西方文化和哲学思想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
这种文化的传播,为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文学经历了多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作家和众多优秀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不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它们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深刻展现了人类的悲欢离合,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铁路时期,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到来。
这一时期内,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庐山谣》、《狂人日记》、《春蚕》等。
这些作品深入探究了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以新的方式刻画了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表达出了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不再是从西方文化中汲取灵感,而是摆脱了西方文化的束缚而展现出中国的本土气质和独特风貌。
同时,中国近代文学的主题也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社会文化上升到了民族和国家层面。
著名作家鲁迅、茅盾、丁玲、巴金等人的作品,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影响时代的文学经典。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中国近代文学进入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多元化的文化风格和艺术语言,反映了中国现代城市文化的特点和思想意识。
尤其在诗歌和小说领域,出现了不少新的创作理念和风格,表现出了深刻而多元化的个体体验和文化批判精神。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文学是一个多元化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文学,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000字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跨越了明清两朝、民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具有丰富的文学形态和内容。
下面就中国古代近代文学进行简要的介绍。
史书类文学:史书是古代文学重要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徐霞客、李时中等人的旅游作品和天启、顺治、康熙年间的《北京通志》、《南京通志》等史书,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戏曲类文学:明清时期,戏曲流行,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如《西厢记》、《牡丹亭》等。
这些作品继承了以前的传统,又注入了当时的时代气息,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小说类文学:明清时期的小说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其中,金瓶梅、红楼梦、镜花缘、儒林外史等都是当时的杰出代表。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风貌,也得到了较高的文学评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散文类文学:明清时期的散文,主要表现为咏物和游记两类。
其中,又以《东篱乐府》、《杂志》等属于咏物类散文的代表作品最为著名。
《游苏杭录》、《东篱乐府》则是旅游类散文的杰出作品。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转型期,具有贯穿于整个时期的议论风潮和思想矛盾。
时至今日,陈独秀、鲁迅、丁玲等代表人物的作品,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的部分介绍。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历史的变迁,同时也表现出中国文学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一残叶的时代《三国志演义》现存的刊本以嘉靖壬午本(注:“嘉靖壬午本”即学术界习称的“嘉靖本”。
严格地说,“嘉靖本”的简称是不准确的。
因为刊行于嘉靖年间的《三国志演义》刊本不只一种。
例如,。
)。
可能性二:现存《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并非原来的面貌,它经过了后人的重新装订。
但,这里所说的“后人”,是指嘉靖八年至四十五年(1529~1566)之间的人。
因此,残叶有可能出于嘉靖八年至四十五年之间刊行的某个《三国志演义》刊本。
可能性二实际上派生于可能性一。
可能性三:《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保持着原先的面貌。
换句话说,残叶是在嘉靖八年被当作衬叶使用的。
因此,残叶必然出于嘉靖元年至八年之间的某个《三国志演义》刊本,甚或是嘉靖元年之前的某个刊本。
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极小,甚至几乎没有;第二种可能性也很小;只有第三种可能性方能成立。
17页。
)《明本文拟着重探讨:残叶与几个现存刊本的关系,残叶与几个已佚刊本的关系,残叶的出现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二残叶全文兹移录残叶全文于下:“……复兴故父之基,即当重修庙宇,四时祭祀。
”祝毕,出庙上马,回顾众将曰:“吾欲过岭去看刘繇寨栅。
”众将皆当不住,遂同上岭,南望村林。
伏路小军飞报刘繇云:“孙策自领十数骑,径过岭来看寨栅。
”繇曰:“此必是孙策诱敌之计,不可追之。
”太史慈踊于前曰:“此时不捉,更待何时?”刘繇阻当不住,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
”拍马赶去,众将皆笑。
“那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
……三残叶与嘉靖壬午本在嘉靖壬午本中,和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三第九节。
残叶和嘉靖壬午本的行款不同。
残叶为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
而嘉靖壬午本为每半叶九行,每行十七字。
这个差异是相当明显的。
残叶有句读,嘉靖壬午本也有句读。
但是,二者的句读不同。
例如,残叶(在下面的引文中,句号以“。
”表示,读号以“,”表示):太史慈暗喜。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信息和收获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探讨语言规律和文学规律的学科。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可以让人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评思维和创作能力,为今后从事文学创作、教学、翻译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到诸多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例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研读和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评眼光。
同时,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功底,提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包括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研究,例如鲁迅、茅盾、巴金等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社会背景,认识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领悟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培养对当代文学创作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为他们今后的文学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注重对语言文字规律的研究,包括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语言文字的结构、运用和演变规律,培养他们的语言分析和表达能力,为今后从事翻译、编辑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例如文学评论写作、文学翻译、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实践课程。
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自己的文学批评和创作能力,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提高语言文字的功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批评思维和创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一残叶的时代《三国志演义》现存的刊本以嘉靖壬午本(注:“嘉靖壬午本”即学术界习称的“嘉靖本”。
严格地说,“嘉靖本”的简称是不准确的。
因为刊行于嘉靖年间的《三国志演义》刊本不只一种。
例如,叶逢春刊本即刊行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
因此,改称其为“嘉靖壬午本”,比较合适。
该本卷首有修髯子嘉靖壬午《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一般认为该本即刊行于此年。
壬午是嘉靖元年(1522)。
)为最早。
在它之前,有没有更早的刊本?——这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一残叶的时代《三国志演义》残叶的发现,有助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所谓“残叶”,指的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某个明刊本《三国志演义》的残叶。
此残叶保存于《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之中。
《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八卷,共两册,其前后衬叶恰恰是《三国志演义》某个版本的残叶。
怎样判断此残叶的刊行年代呢?首先,可以确定,残叶所附存的《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刊行于明代嘉靖八年(1529)。
这就有了三种可能性。
可能性一:现存《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并非原来的面貌,它经过了后人的重新装订。
这里所说的“后人”,是指嘉靖之后(例如,万历年间)的人。
换句话说,残叶不是刊刻于嘉靖年间,而是刊刻于万历年间、明末;甚或是刊刻于清代,也说不定。
可能性二:现存《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并非原来的面貌,它经过了后人的重新装订。
但,这里所说的“后人”,是指嘉靖八年至四十五年(1529~1566)之间的人。
因此,残叶有可能出于嘉靖八年至四十五年之间刊行的某个《三国志演义》刊本。
可能性二实际上派生于可能性一。
可能性三:《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保持着原先的面貌。
换句话说,残叶是在嘉靖八年被当作衬叶使用的。
因此,残叶必然出于嘉靖元年至八年之间的某个《三国志演义》刊本,甚或是嘉靖元年之前的某个刊本。
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极小,甚至几乎没有;第二种可能性也很小;只有第三种可能性方能成立。
这是因为:第一,上海图书馆收藏的那个《陶渊明集》,看不出有改装的痕迹。
它无疑是原装原貌。
第二,从纸张、字体、版式看,残叶断非嘉靖之后的产物。
最早发现残叶的沈津认为,残叶为成化、弘治年间刻本[1]。
魏安的看法和沈津略有不同。
她一方面指出,残叶“虽然仅存五百余字,但从版式及字体来看,好像出于一个很早的刊本,其刊行年代很有可能是早于任何现存版本(包括嘉靖本)”[2](p5);另一方面,她又说,“《三国演义》到嘉靖元年才有刊本问世,残叶大概是出于一个嘉靖间的刊本,可能就是嘉靖元年修髯子引原本或其直接子孙本”[2](p12)。
关于残叶的刊行年代,我基本上同意沈津的判断。
魏安还说,残叶“或许就是刘若愚所记录的经厂本”[2](p12),“我认为上海残叶可能就是司礼监刊本的残叶”[2](p92)。
张宗伟也说,“我同意魏安的推测:上海残叶所出的版本可能就是刘若愚记录的经厂本。
”(注:张宗伟:《〈三国演义〉版本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17页。
)关于残叶是否经厂本或司礼监刊本的问题,我将在另一篇论文中加以探讨(注:请参阅拙文《明人书目著录〈三国志演义〉刊本五种考略》。
)。
本文拟着重探讨:残叶与几个现存刊本的关系,残叶与几个已佚刊本的关系,残叶的出现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二残叶全文兹移录残叶全文于下:“……复兴故父之基,即当重修庙宇,四时祭祀。
”祝毕,出庙上马,回顾众将曰:“吾欲过岭去看刘繇寨栅。
”众将皆当不住,遂同上岭,南望村林。
伏路小军飞报刘繇云:“孙策自领十数骑,径过岭来看寨栅。
”繇曰:“此必是孙策诱敌之计,不可追之。
”太史慈踊于前曰:“此时不捉,更待何时?”刘繇阻当不住,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
”拍马赶去,众将皆笑。
却说孙策看了半晌,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
”正行过岭来,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策回头视之,见两匹马飞下岭来。
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策横枪立马于岭下待之。
太史慈高叫曰:“那个是孙策?”策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便是东莱太史慈也,特来捉孙策。
”策笑曰:“我便是,你两个齐来bìng@①我,吾不俱你!我若怕你,非英雄也!”慈曰:“你便使众人都来,我亦不怕你也!”纵马横抢,直取孙策,策挺枪来迎。
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败。
程普等暗暗称奇:“好个太史慈!”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佯输败走,引入深山,急回马走。
孙策赶来,太史慈暗喜,不入旧路上岭,却转过山背后。
策赶到,慈喝策曰:“你若是大丈夫,和你bìng@①个你死我活!”策叱之曰:“走的不算男子汉!”两个又斗三十合。
慈心中自忖:“这厮有十二从人,我只一个,便活捉了他,也吃众人夺去。
再引一程,教这厮每没寻处。
”又诈败走,而大叫曰:“休来赶我!”策喝曰:“你却休走!”一直赶到平川之地。
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
策一枪搠来,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
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
……三残叶与嘉靖壬午本在嘉靖壬午本中,和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三第九节。
残叶和嘉靖壬午本的行款不同。
残叶为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
而嘉靖壬午本为每半叶九行,每行十七字。
这个差异是相当明显的。
残叶有句读,嘉靖壬午本也有句读。
但是,二者的句读不同。
例如,残叶(在下面的引文中,句号以“。
”表示,读号以“,”表示):太史慈暗喜。
不入旧路,上岭,却转。
过山背后。
一共五个句读号。
“上岭”二字之后是个读号,位于“岭”字和“却”字的中间。
其他四个是句号,都在该字的右下侧。
而嘉靖壬午本只有三个句号,没有读号:太史慈暗喜。
不入旧路上岭。
却转过山背后。
比残叶少了“路”、“转”二字右下侧的那两个句号。
其他的例子还有:例二,残叶:“众将皆当不住。
遂同上岭。
南望村林。
”(三个句号)。
——嘉靖壬午本:“众将皆当不住。
遂同上岭南望村林。
”(两个句号。
)例三,残叶:“大叫曰。
有胆气者跟我来。
诸将不动。
惟有一小将曰。
太史慈,真猛将也。
”(五个句号,一个读号。
)——嘉靖壬午本:“大叫曰。
有胆气者,跟我来。
诸将不动。
惟有一小将,曰。
太史慈真猛将也。
”(五个句号,两个读号。
)例四,残叶:“却说,孙策看了半晌。
程普向前曰。
可以早回。
正行过岭来。
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
”(五个句号,两个读号。
)——嘉靖壬午本:“却说,孙策看了半晌。
程普向前,曰。
可以早回。
正行过岭来。
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
”(五个句号,三个读号。
)二者句读的不同,表明残叶既不是嘉靖壬午本的母本,也不是嘉靖壬午本的子本。
当然,不能排除一种例外的情况:子本在抄录、翻刻母本的时候,文字没有改动,句读却作了调整。
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极少数。
一般来说,书商、工匠们是不愿意在这些方面多花时间、心思和精力的。
残叶和嘉靖壬午本,不但行款不同,句读不同,文字也有不同。
试举五例如下:例一,残叶“众将皆笑”,嘉靖壬午本作“众皆大笑”。
字词的搭配起了变化。
例二,残叶“你两个齐来bìng@①我”,嘉靖壬午本作“你两个一齐来bìng@①我”,比残叶多了一个“一”字。
例三,残叶“也吃众人夺去”,嘉靖壬午本作“也叫众人夺去”。
“吃”和“叫”意义相同,只不过“吃”字更接近于宋元俗语。
例四,残叶“策一枪搠来”,嘉靖壬午本作“策一枪搠去来”,多了一个“去”字。
例五,残叶“都滚下马来”,嘉靖壬午本作“都滚下马”,没有最后那个“来”字。
文字的不同,同样表明,残叶既不是嘉靖壬午本的母本,也不是嘉靖壬午本的子本。
但,需要指出的是,残叶和嘉靖壬午本这种文字的不同,毕竟只限于个别字词的歧异,无妨大局。
不妨说,它们倒有可能列身于同一个版本系统之内,因为在《三国志演义》不同的版本系统之间,从内容到形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四残叶与周曰校刊本以上说的是残叶和嘉靖壬午本的比较。
周曰校刊本和嘉靖壬午本同属于一个版本系统。
周曰校刊本和残叶之间有没有母本或子本的关系呢?周曰校刊本现存三种:甲本、乙本和丙本(注:请参阅拙文《〈三国志演义〉周曰校刊本四种试论》,《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
)。
甲本是个残本,没有残叶那一节;丙本文字基本上和乙本相同,——姑且不论。
仅以周曰校刊本乙本(以下简称为“周曰校刊本”)与残叶作比较如下:在周曰校刊本中,和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二第九节。
残叶和周曰校刊本的行款不同。
残叶为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
而周曰校刊本甲本为每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四字,乙本、丙本为每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六字。
若将周曰校刊本和残叶、嘉靖壬午本文字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可以举出三类例句。
第一类,周曰校刊本异于残叶,而同于嘉靖壬午本。
例如,残叶“众将皆笑”。
周曰校刊本作“众皆大笑”。
“众”下加“将”,缩小了范围,表示不包括士卒;“笑”上加“大”,强化了笑的力度。
嘉靖壬午本同于周曰校刊本。
第二类,周曰校刊本异于残叶、嘉靖壬午本。
例如,残叶:“孙策赶来”。
嘉靖壬午本同于残叶。
周曰校刊本则作“策赶来”,只有名,而没有姓。
第三类,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异于嘉靖壬午本。
例一,残叶:“这厮有十二从人”。
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
而嘉靖壬午本作“这所有十三从人”。
(关于这个例子,在下文第七节还要细说。
)例二,残叶:“也吃众人夺去”。
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
而嘉靖壬午本作“也叫众人夺去”,“吃”变成了“叫”。
例三,残叶:“策一枪搠来”。
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
而嘉靖壬午本作“策一枪搠去来”,多了一个“去”字。
例四,“都滚下马来”。
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
而嘉靖壬午本作“都滚下马”,没有那个“来”字。
文字虽有出入,毕竟是细微的。
这不妨碍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
五残叶与叶逢春刊本试再比勘残叶和叶逢春刊本的文字。
(在比勘中,凡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之处,都一一注明;余象斗刊本独异之处,则在下文第六节加以论述。
)叶逢春刊本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不同。
它们不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
因此,残叶和叶逢春刊本文字歧异的程度,要远远地大于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
在叶逢春刊本中,和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二第五节。
不难发现,残叶异于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而同于叶逢春刊本的,仅有一例。
即上文第三节、第四节所说的“众将皆笑”四字,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作“众皆大笑”。
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则同于残叶。
此外,叶逢春刊本异于残叶、嘉靖壬午本或周曰校刊本的例子,比比皆是。
试举三十六例于下:例一,残叶:“复兴故父之基”。
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
而叶逢春刊本作“兴复故父之基”,“复”、“兴”二字颠倒。
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
例二,残叶:“吾欲过岭去看刘繇寨栅”。
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
而叶逢春刊本作“吾欲过岭行看刘繇寨”,“去”变成了“行”,似乎欠通;另外,又没有那个“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