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复习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一直都是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认识是人类理解世界、指导实践的主观活动。
实践和认识之间既有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也存在独立性和矛盾性。
因此,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哲学家、思想家关注和探索的话题。
实践与认识的互动与影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来源和动力。
人类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不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验证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实践过的认识才能得到验证和完善。
实践不断推动认识的发展,通过实践得到的新认识又反哺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与引领认识是实践的灵魂,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
认识可以提炼经验、总结规律,指导个体和社会的实践活动。
人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需要依靠认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
认识为实践提供方向、目标和方法论,推动实践向着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发展。
因此,认识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之间既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和冲突的一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认识又必须靠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认识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但实践又能否决和修正不正确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者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从而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
结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哲学思想史上重要的课题之一,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个体认识能力的重要基础。
只有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个体认识水平。
试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试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关于人的认识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的要素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和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
认识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浅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姓名:王赛英班级:广告11——1 学号:11104040112浅谈“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它突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呢?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
毛泽东曾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7页)。
假如没有实践,那么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就必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先验论和唯心论,世上绝无“生而知之”和“不学而能”的人。
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
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
不过,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社会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即提出新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会成为一种巨大力量,把认识推向前进。
社会实践不仅提出新的课题和需要,而且给解决课题、满足需要积累了经验和提供手段。
凭借实践提供的经验和手段,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和知识便得到了发展,即把认识引向了深入和产生了新的知识。
实践还推动着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是说,实践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考研政治每日一练!什么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kaoyan/考研政治每日一练!什么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导读:2016考研在于每天坚持的努力,每天坚持一点,就能取得不错的收获!文都网校分享《考研政治每日一练》。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答案:C 解析: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实践高于认识。
所以,C选项是正确选项;ABD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不选。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又指导着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获得认识;而只有在认识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
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原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的重要原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接触和感知世界,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比如,我们学习骑自行车,就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平衡、转弯、刹车等技能。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骑车的技巧,形成自己的认识。
再比如,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他们才能够发现新的规律和现象,获得新的认识。
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根基,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其次,认识又指导着实践。
在我们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依靠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比如,一个人要修理自行车,如果他没有相关的知识和认识,就很难完成修理工作。
只有通过学习和积累相关知识,才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心中有数。
再比如,一个企业要开拓市场,如果他对市场的认识不够深入,就很难取得成功。
因此,认识是指导实践的灯塔,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会盲目和无序。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实践又需要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
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动,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实践,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从实践中获取新的认识;同时也要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指导和规范我们的实践行动。
总之,实践和认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取得更好的成果。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双赢。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有什么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全面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全面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键词】理解认识辩证关系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就人类认识整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既要反对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客观唯心主义又要反对认识是人脑自生的主观唯心主义。
但是,就一个具体的人而言,获得认识的途径除了参加实践得到直接经验外,还可以学习书本知识或他人的实践经验即间接经验,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必事事亲躬,然而间接经验只是“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因此,只重视实践而轻视间接经验的学习以及只重视间接经验而放弃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过程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完成的。
其次,人的认识中存在的错误、片面性、肤浅性、不充分性等都是靠实践来纠正、补充和深化的。
其三,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其四,实践的发展给人们不断地提供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世界的奥秘。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离开了指导实践这个根本目的,认识也就没有意义了。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自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即实践本身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直接的现实。
实践能把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产生客观的物质结果,从而由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一般来说,凡是在实践中被证实了,达到预期目的的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这是就一般而言,但我们不能由此将其绝对化,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检验认识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今天的实践不能充分证实或证伪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则可能证明。
为此我们需正确理解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考研政治当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
下面老师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做详细的讲解。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首先,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其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再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政治知识: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政治知识: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导读】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政治知识《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马哲中第四节认识论我们学习了实践和认识的定义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那接下来我们要重点把握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说到辩证关系无非就是一个决定另一个,另一个对这个具有反作用。
实践和认识也是如此。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与实践。
这里我们重点要分清实践决定认识的具体四点内容: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正如毛泽东所言“要想知道梨子甜不甜亲口尝一尝就知道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自己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而另外一部分较难的不好自己亲身实践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通过书本,老师传授等各种途径。
但是无论是书本也好还是老师的讲授也好,这些都能够追本溯源找到亲身实践的这个人。
所以我们发现无论是直接经验也好还是间接经验也好其实都是从实践中获得,所以我们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例如“近山知鸟音,靠水识鱼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判断是不是来源的关键就是看是不是认识从实践中得来,也就是“有无”的问题。
原先是没有认识的在实践中才获得了认识,这是体现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会催生出新的需要,会改进观测的设备,会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等,能够推动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让认识更加深入更加高级更加全面。
正如恩格斯的名言“人的智力水平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认识由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也就是实践作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源能够把一直向前推进,推动认识发展。
所以这里解决的是“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认识原先有只不过较为低级不深入不全面,因为实践产生了新的研究设备所以让人们认识事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从而推动了认识的进步。
例如,“中国天眼”的研制成功,让人们可以更细致的探测研究宇宙,更好的观测脉冲星。
这就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我们的认识要以回归到实践中为目的去认识,而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也就是要学会能够把理论转换成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政治知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时间具有反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的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变化发展的实践出发。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要求发挥正确的认识,即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克服错误的认识关于这个原理的考察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结合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你可将上述观点先打上,然后逐层分析)第二,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可能会包括上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第 1 页 共 1 页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为方便各位考生复习,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为各位考生将2016考研政治马原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进行详细介绍,希望通过些内容可以提高考生的学习效率。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需要掌握几大重要的原理及其相关方法论,这是考研答题的理论依据。
7.8月份暑期复习,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把握,加强政治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和记忆。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老师分享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
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易考分析题)原理:(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活动最终的目的(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活动起反作用,尤其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能够对实践活动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正确的理性认识,能够正确的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实践活动目标的实现。
(2)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活动,妨碍实践目标的实现。
方法论:第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第二,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
第三,只有充分尊重实践,才能有力的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综合探究:
பைடு நூலகம்
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
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7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
并进行了理性总结。
第一个 2004年 集中强调了农民增收问题 七个“一号文件”
第二个 2005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的发出,体现了
第三个 2006年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个 2007年 发展现代农业
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正确的认识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有积极的 指导作用;
基础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错误的认识、 则会把实践引向
实践
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
反作用(双重作用) 与否的唯一标准
歧途。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提供
实践的发展
完备的 促进 认识工具
认识的发展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实践
遇到
产生
新问题
新要求
推动 探索和研究
新认识
②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思考:如何看待课本p45 庄子的“齐是非” 和“是非莫辩”的思想。
庄子认为找不到一个标准判断是非, 其实陷入了不可知论的错误。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这个道理的?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 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 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16考研政治难点解析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笔记·写作》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笔记·写作》
数学冲刺
管理类联考数学冲刺串讲,系统串联知识体系,指导考生针对核心题深度 学习
8
刘京环
《考研管综初数冲刺讲义》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预测 4 套卷》
逻辑冲刺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教程》
高等数学
强化课程,依据考试大纲及历真题介绍分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 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命题方向和常见的解题思想,结合强化课,帮助考生 进一步强化解题思路。
24
李擂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包含服务:
1、全程 24 小时在线答疑
2、1 次择校择专业指导
3、3 次计划调整服务
4、3 次阶段性测评
5、5 次作文批改
经济类联考数学全程规划班
掌握经济类联考数学的复习方法,制定全复习规划
1
李擂
《考研经综数学导学讲义》
无
逻辑真题解析
王诚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写作》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写作》
冲刺串讲
各科冲刺串讲,系统串讲各科知识体系,指导考生针对核心考点进行深度 学习。
8
李擂
《考研经综数学冲刺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预测 4 套卷》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教程》
高等数学
强化课程,依据考试大纲及历真题介绍分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 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命题方向和常见的解题思想,结合强化课,帮助考生 进一步强化解题思路。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 (而且只是 ),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
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 ?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 ,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实践和认识的基本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基本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基本关系原理是指实践和认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推动。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感知和了解外部世界,通过实践经验来积累知识和技能。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让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变得具体和实在。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支撑,没有实践作为基础,认识将变得虚无缥缈。
另一方面,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和推动。
人们的认识能力可以指导实践活动的方向和目标,可以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认识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推动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认识是实践的动力和价值所在,没有认识的引领,实践将陷入盲目和无效。
实践和认识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实践不断提供新的事物和情境,挑战和激发人们的认识能力;而认识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中政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高中政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高中政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指在高中政治实践中,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而这种认识又促进了政治实践的发展和改进。
具体而言,高中政治实践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政治认识不断深化,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治现象和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到验证和完善。
同时,政治认识也为高中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有效地指引实践活动的方向和进程。
例如,人们在进行选举活动时,需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理论支持,才能更好地完成选举任务。
反过来,通过实践活动对政治认识的探索和实践,又可以反馈回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理论认识,推动政治认识的发展。
因此,高中政治实践和政治认识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互动中推动着彼此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考研政治复习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来源:文都图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考研政治中较为抽象的一个部分,对于这部分的学习,首先要对基本原理有着清晰的认识,下面就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来介绍一下。
首先是实践与认识的主题。
1.实践是人类(主体)能动地改造世界(客体)的物质性活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人们既能如实反映客体的本来面目,也能对反映进人脑的客体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客观世界本来没有的事物。
3.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以及价值关系,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其次是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体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2.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准确预测实践发展趋势,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最后是实践与认识相统一。
1.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这需要将实践与认识相统一。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3.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人类的实践与认
识永无止境,我们应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同学们可以找来任燕翔老师的《考研思想政治理论主观题应试宝典》这本书。
此书内容丰富,紧扣考纲,讲解详细,相信可以帮助同学们稳步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