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完整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512107703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开课教研室:信息与计算科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汇编语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的认识,掌握微型机的硬件系统。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门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并辅之以课堂讨论、课堂练习、做实验、作业及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该课程的要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占总学时的70%,其它教学手段占总学时的30%。
课时分配:48课时本课程的理论课时:32课时本课程的实践课时:16课时考核形式: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查。
成绩构成: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70%,期中考试、考勤、平时作业、上机和实验共占总成绩的30%。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 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微处理器的发展历史,理解计算机的常用术语,理解和掌握冯·诺依曼的计算机设计思想,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掌握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了解计算机中常用的编码。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程,理解并掌握各种数制转换(2、8、10、16进制之间的互相转换)。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计算机系统组成,数制转换。
教学难点是计算机系统组成,数制转换。
4.教学内容(1)微处理器的发展历史主要知识点:微机的概念,微处理器的发展。
(2)计算机的常用术语主要知识点:字长,主频,运算速度,存储容量,位,字节。
(3)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主要知识点:冯·诺依曼的计算机设计思想,硬件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系统组成。
(4)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主要知识点: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的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科技创新实验。
前两个层次实验,只给出实验任务,由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和程序,拟订实验方法和步骤。
第三个层次的实验,由学生自拟题目,自选器件,独立设计电路和程序,并付诸实现。
实验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式是在实验室利用实验箱和计算机进行硬件和软件实验,第二种方式是采用EDI技术手段,使学生学会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方法。
经过多层次、多方式教学的全面训练后,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计算机接口技术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能力。
2. 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手册,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 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测试原理,熟练运用实验工具和开发环境。
4. 能独立撰写设计说明,正确绘制计算机测控系统的各类图纸。
5. 课前做好预习,准确分析实验结果。
二、课程目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是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之后而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可作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和通信工程类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理工科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计算机技术理论知识。
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本科)、通信工程(本科)。
主要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双踪示波器、微机接口技术和EDA实验箱、逻辑测试笔、信号发生器、稳压电源、计算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任务、性质和作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为大学三年级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结构原理及编程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电类本科生的必修课。
要求学生了解16位机的原理、结构,掌握指令系统,学会一般性程序的设计。
了解接口技术,初始化编程及原则性控制方法的实施。
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为独立地进行有关课题的毕业设计或将来工作中从事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1.理论讲授2.实验3.教学环节的安排及学时分配4.教材(参考书)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马春燕段承先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参考书:《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戴梅萼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李大友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沈美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三、大纲说明1.本课程各章的重、难点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重点:原码、反码和补码及补码的运算规则。
难点:补码及补码运算。
第二章微处理器及其结构重点:8086和80486微处理器的结构、工作方式及系统的组成。
难点:8086和80486微处理器的结构。
第三章指令系统重点:80486实地址方式下的寻址方式、数据传送类指令、算术运算类指令、逻辑运算类指令和程序控制类指令。
难点:80486的寻址方式。
第四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重点:80486汇编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及设计方法。
难点:80486汇编语言程序的设计方法。
第五章存储器重点: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的分类及功能、存储器的扩展设计。
难点:存储器的扩展设计、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第六章中断技术重点:中断的概念及处理过程,80486的中断系统和中断操作。
难点:中断的处理过程及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第七章 I/O接口技术重点:输入/输出接口的功能及控制方式,可编程接口芯片8255、8254、8237、8251、0832、0809的结构、编程以及应用难点:输入/输出接口的控制方式、8255、8254、0832、0809的结构、编程以及应用第八章微机总线技术重点:PCI总线、通用串行总线USB、高速串行总线 IEEE 1394的概念及标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含思政)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含思政)教学大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含思政)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1. 掌握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原理;2. 熟悉微机硬件平台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 学会使用微机编程工具和调试器进行编程和调试;4. 熟悉各种常用接口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够进行接口调试和开发;5. 增强思政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发扬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微机系统概述- 微型计算机发展历程-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微型计算机的功能结构2. 微机硬件平台- 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和基本组成部分- 微处理器和主板的功能和结构- 内存和存储器的原理和分类- 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分类和接口技术3. 微机编程工具和调试器- 常用的编程语言和编译器- 调试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调试技巧-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概述4. 常用接口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串口、并口、USB接口的原理和应用- 中断控制器和DMA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 A/D、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5.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实验- 微机系统硬件实验- 接口技术实验- 编程调试实验6. 思政教育-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弘扬民族文化和道德风尚- 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三、教学方法1. 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实验演示;2. 提倡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讲解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教材参考1. 《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陆敏,高敏编著2.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董辉,陈志勇编著3.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实践》赵英民,严培昭编著4. 《伦理学》王国维著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占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成绩等;2. 期中考试占30%;3. 期末考试占40%。
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1148050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学分:3.5 学时:72讲课学时:54 实践/实验学时:18适用专业:软件工程(嵌入式应用开发方向)先修课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一、课程目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软件工程(嵌入式应用开发方向)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程。
该课程容兼顾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具有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
要求学生:掌握8086的系统结构;理解8086指令系统;熟练编写汇编语言程序;理解I/O系统;掌握微机的中断技术及中断控制器8259A芯片;了解微机的DMA及DMA 控制器8237A;学会使用可编程接口芯片8253、8255A、8250/8251等;了解Pentium 系列微机的原理及常用总线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工作原理、基本组成与系统结构,使学生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软件、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容1. 微型计算机概述教学要求: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基本结构;理解并掌握微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容:微型计算机的发展;Z微型计算机的组成;Z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结构;ZN微机的工作原理。
2. 8086系统结构教学要求:掌握8086微处理器的结构;掌握8086的存储器分段;掌握8086MPU的总线周期;掌握8086的系统总线形成。
教学容:Z 8086微处理器的结构及8086的存储器分段技术;Z 8086引脚和功能;8086的总线周期;ZN 8086的时序及8086系统总线形成。
3. 8086指令系统教学要求:了解8086指令基本格式;掌握8086寻址方式;理解并掌握8086不同类型的指令。
教学容:8086指令基本格式;寻址方式;Z传送类指令;ZN 运算类指令;ZN控制转移类指令。
实验容:实验一 Debug的使用Debug的R命令查看微型的寄存器;Debug的D命令查看微机的存的容;Debug的E命令修改存的容;Debug的U命令查看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对应关系;Debug的A命令、G命令、T命令使用汇编指令,运行汇编程序段。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64学时Microcomputer Principles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三、先修课程: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四、适用专业:五、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具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同时能对基本的微机硬件接口电路进行分析与设计。
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整机的工作流程;2.掌握8088/8086微处理器(CPU)的基本结构;了解指令的寻址方式,熟悉8088/8086 CPU的指令系统;3.掌握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4.了解微机中总线的判决和握手技术及总线分类;5.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掌握RAM及ROM的内部组成、工作原理及与CPU的接口技术;6.熟悉中断原理、中断方式及中断响应的过程;7.掌握微型计算机基本I/O接口技术;熟悉常用接口(包括定时/计数、并行通信、串行通信等)芯片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
七、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概述6学时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特点;计算机中数的表示与编码;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8088/8086微处理器8学时8088/8086CPU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8088/8086CPU的外部特性(包括引脚信号、工作模式等);8088/8086CPU最小模式下总线操作时序。
3.8088/8086微处理器指令系统9学时寻址方式;*** 8088/8086CPU指令系统;4.8088/8086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9学时汇编语言源程序格式;汇编语言语句格式、伪指令语句;常用DOS功能调用;基本结构程序设计方法;*** 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5.微机总线4学时总线概述;8088/8086最大模式下总线信号的形成;总线判决和握手技术;微机系统总线分类(ISA、EISA、PCI等)。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衔接及综合应用的课程。
尤其微处理器大量发展和计算机渗透嵌入各种仪表和控制系统后,“微机原理与应用”成为组构系统的基本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着重介绍微型计算机基本构成及应用方法。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电路与电子学》、《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并为《单片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打下基础。
它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这门学科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微型计算机基本构成与外界联系(广义输入/输出)的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计算机的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学习微处理器芯片基本功能、指令系统、构成微型计算机的外围芯片,以及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接口芯片。
掌握微型计算机结构特点,以及实现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连接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和了解各种典型环境下接口设计原则;熟悉和正确选择常用的几种大规模集成接口电路。
二、课程目标1.知道《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知道该课程的研究领域和技术前景;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拓宽微型计算机应用的领域和范围的思路和概念。
3.掌握微型计算机结构特点,以及实现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连接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和了解常用的微处理器,并运用微处理器和典型接口集成电路,设计出基本的微型计算机及其应用系统.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介绍微机的原理和接口技术,培养学生对微机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以及掌握通过接口与外围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微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微机系统的硬件结构和功能;3.熟悉微机的总线结构和总线控制;4.理解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5.学会使用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6.能够进行简单的接口设计和调试。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微机系统概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程-常用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分类和特点-微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2.微机的总线结构和总线控制-总线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总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总线控制技术3.存储器和I/O设备的接口-存储器接口技术-I/O设备接口技术4.中断和DMA技术-中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中断处理过程-DMA技术的原理和应用5.接口技术概述-接口技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常见的接口标准和应用场景6.常用接口技术实例分析-RS-232接口-USB接口-SPI接口-I2C接口7.接口设计与调试-接口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接口调试和故障处理技巧8.实验与实践-学生将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接口电路,并进行调试和测试。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演示、示意图等方式,介绍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现,让学生亲自动手掌握接口技术的实际应用。
3.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难题。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计算机系统结构与接口技术》六、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成果等。
2.期末考试:涉及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七、教学保障措施1.配备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提供实验场所和工具。
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_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30097 课程英文名称: 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 学时数:40 学分:2.5适用专业:自动化开课单位:自动化教研室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工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际上掌握微机的接口技术,常用芯片的使用,特别是可编程芯片的使用,使学生对微型计算机技术中的重要部分接口技术能深人理解、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使学生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软件、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
2.学会使用常用微机接口芯片,可编程芯片的初始化。
三、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
四、新大纲的改革说明无教学大纲一、理论教学部分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教学内容: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分类、微型计算机系统。
教学目标:对微型计算机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第二章 16微和32微处理器教学内容:16位微处理器8086的的结构、引脚信号、操作时序、中断系统;关于80386的有关知识;指令流水线和地址流水线。
教学重点:中断矢量表,指令流水线,地址流水线。
教学难点:中断矢量。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8086微处理器的硬件结构,指令的操作时序,中断响应过程。
第三章存储器和高速缓存技术教学内容:存储器和存储部件,微机系统中存储器体系结构。
教学重点:中断矢量表,指令流水线,地址流水线。
教学难点:中断矢量。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8086微处理器的硬件结构,指令的操作时序,中断响应过程。
第四章微型计算机和外设的数据传输教学内容:CPU和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信号,CPU和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
教学重点:三种传送方式。
教学难点:三种传送方式及编程。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微机中为什么要用接口电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案大纲
一、课程说明
二、实验教案目标与要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实验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堂教案的补充,是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不但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验证相关理论知识,实验动手能力得到初步训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实验方法,使其树立工程观点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微机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基本汇编语言设计技术。
要求学生通过此课程掌握微机系统的构成原理与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掌握基于16位微处理器实验平台的基本接口电路的实现与测试方法,及简单微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初步掌握分析简单电路,编写调试汇编语言程序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三、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四、实验报告及要求
通常,实验报告应包含以下6项内容:
(1)实验目的
(2)实验设备及环境
(3)实验原理(或软件)
(4)实验内容、方法及过程
(5)实验现象与结果及其分析(计算)
(6)实验心得
要求:(1)-(4)可以打印,(5)、(6)内容必须当场记录或拍照,手写或粘贴到报告;分析应具体写出原理或推算过程,并给出是否正确结论。
五、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实验操作考查+实验报告
执笔人:沈文龙审核人:陈玮审定人:黄朝辉。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案大纲一、课程说明二、学时分配表三、教案目的与要求1.本课程总体教案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上机操作,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微机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初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微机接口技术,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并为其它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教案要求是通过课堂教案与演示,课后习题练习等环节,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解计算机硬件原理,能够设计或调试基本的微机硬件接口及驱动程序等多方面的技能。
2.各章教案要求和知识考核点(一)微型计算机系统概述目的和要求:主要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构造及微型计算机工作过程。
重点: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难点:微型计算机工作过程(二)微处理器目的和要求:掌握寄存器结构、作用、引脚功能、存储器分段与物理地址形成、最小最大模式的概念和系统组建、系统总线形成;理解存储器读写时序;了解微处理器的发展。
重点: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寄存器、堆栈,引脚及其功能;最小最大模式下系统总线形成;存储器分段与物理地址形成难点:的内部结构、典型时序分析(三)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寻址的概念;的种基本的寻址方式及有效地址的计算;掌握指令系统重点:掌握寻址方式;掌握常用指令的功能和用法难点:区别指令的正确与错误。
(四)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目的和要求:了解汇编语言特点、汇编程序功能、汇编语言结构;掌握汇编语言中的表达式、伪指令、宏定义的含义和用法;掌握功能调用基本,返回方法,了解文件管理;理解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含子程序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能编写、运行、调试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
教案重点:汇编的概念及其方法, 掌握汇编程序的基本格式,常用运算符的使用方法,汇编的步骤;顺序程序、分支程序、循环程序、含子程序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案难点:伪指令、宏定义的用法;程序设计算法与流程图。
(五)输入输出接口目的与要求:掌握输入输出的基本概念;的编址方法、特点;与外设数据传递的方式及接口技术;理解程序控制传送方式、中断传送方式;掌握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
术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四川大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rincipleofMicrocomputerandInterfaceTechnology)课程类别:基础及专业基础课
名称: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作者:何小海、刘嘉勇、严华、宁芊、刘新民、陈文静、宋翠家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
五、主要参考资料
1、周明德,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倪继烈、刘新民,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
5、沈美明、温冬婵,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