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二十章 社会建设【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1.什么是社会保障?它包含哪些基本项目?答:(1)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最基本的含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的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
(2)社会保障包含的基本项目按较为普遍的看法,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包括两个部分:①现金补偿,又称“收入保障”。
其又可分为: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制度、普遍保障制度、依据经济状况调查的保障制度;②提供服务,包括实物资助和服务,又称为“实物补助”。
美国将社会保障分为五个部分,包括:老年、伤残、死亡;疾病与生育;工伤;失业;家属津贴。
2.什么是社会工作?其基本功能有哪些?答:(1)社会工作的含义社会工作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①恢复功能恢复不能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社会工作应当承担起的主要任务。
这种恢复,包括直接给予帮助,还包括生理功能的恢复和心理功能的健全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善调整。
②协调功能社会工作者要反复地提醒政府和社会各界注意到未受到损害和受到损害这两类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差异,通过社会立法和社会服务来保证受损害人的利益得到一定的照顾和补偿。
③稳定功能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损益不一,尤其是某一群体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
社会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这部分人身上,借助社会的力量,帮助他们提高社会生活能力,使他们与整个社会融合在一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编【圣才出品】
郑杭⽣《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编【圣才出品】第⼆部分课后习题第⼀编社会运⾏概述第⼀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的?答:社会学产⽣于19世纪三、四⼗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
(1)两⼤⾰命是社会学产⽣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命使社会从⽣产⼒到⽣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了变化。
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对社会学的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并没有带来普遍的“⾃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盾等。
这些社会运⾏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多德、霍布斯等⼈的影响,⽽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关于“⼈⽣不能⽆群”等思想的启⽰。
②从康德到⿊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科学观点的影响,⼜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一、概念题1.功能主义视角(中财2007年研)答:功能主义视角主张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
社会某一部分的运转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
基于功能主义的上述理论取向,在以功能主义视角的研究中,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为了实现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应该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2.社会运行机制(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即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整合(中财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整合是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即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由三个部分组成:整合对象、整合中心、整合过程。
社会整合的对象很多、很复杂。
整合中心是指能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产生吸附力量,使之凝聚为社会整体的社会事物。
整合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①自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下而上的整合过程;②自上而下的整合过程。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北科大2010年研)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主要原因包括:(1)传统的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的观点都有缺陷,既不能满足于承认只有个人是真实的,也不能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存在于社会之中便认定只有社会才是真实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①社会是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是社会性的人类物质,它构成了整个真实的历史;②个人之间是处在不断地互相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1.社会学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答:(1)自18世纪末叶起,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和思想大革命,到19世纪30一4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完成。
另一次是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欧洲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两次大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失业、犯罪等等。
(3)对于这些问题用传统的方法和在原有的科学体系内已无法做出满意的解释和回答,于是,社会学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独立的新学科便应运而生,它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以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寻求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内容,并且将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哪些特点?答:(1)立足于实践原则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认为研究者要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创新理论,同时用源于实践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最基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其他特点都是在这个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2)思维方式的辩证性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眼光,对事物开展动态的矛盾分析,要把各种社会事实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开展具体分析,既要重视事物的实践过程,也要注意事物的空间位置。
(3)研究方式的批判性批判性,是要审查现存事物存在的根据,揭示其存在的合法性或被异化、扭曲的原因,以积极的眼光否定其消极性、肯定其合理性,推进事物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因此,批判不仅仅是对消极现象的否定与推翻,批判还是对积极现象的肯定与维护。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反向社会化2.集体行为3.社会学想象力4.文化丛5.解释性理解6.社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简述默顿功能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及其特征。
2.简述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3.以帕森斯的AGIL分析框架阐释行动系统。
4.简述城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5.哈贝马斯是怎样论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从社会安全阀制度谈谈你对社会控制适度的思考。
2.结合迪尔凯姆的“自杀论”,谈谈你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反向社会化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2.集体行为答:集群行为又称为集体行动或集合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包括:①人数众多。
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②无组织性。
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③行为者相互依赖。
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社会学想象力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中提出的。
它是一种心智品质,可以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到的情况来发展理性,以便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的事,总结在他们之中还有什么事可能发生;它是一种视角转换即换位思考的能力,帮助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它还是一种发散思维能力,能帮助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从现在到历史,从此物想到彼物。
4.文化丛答:文化丛由一组意义相连、功能协调并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元素组成的更大的功能单位,它通常包含有多个文化元素。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打印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6 小题共 30 分) 1.自致角色 答: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是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 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 件有关。自致角色的取得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韦伯对权威做过类型学的划分,分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合法权威。 (1)传统权威 传统权威依赖于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的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这种权 威包括老年人权威、族长权威、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一权威的特征,权威的 实施者往往是一种永久性的先赋角色。 从整个传统型权威的组织情况来看,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缺乏固定的组织权限,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 ②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往往由统治者或由他所委派的人员以个人身份,直接地对 事情作出决定; ③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实行聘任和决定晋升; ④选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据是统治者的主观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 力; ⑤官吏没有固定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金。 (2)感召权威 感召权威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魅力为基础。宗教领袖常常具有这样的权威。如社会 革命时期的政党领袖,如毛泽东、斯大林。 感召型权威含两方面因素: ①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 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 ②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 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 (3)合法权威
6.社会唯名论 答: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 理论观点。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 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 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 唯名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完整版>精研学习䋞>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社会学权威教材之一。
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框架图表体系,通俗易懂易记本书每章的知识梳理框图,在全方位把握重要考点的同时,提纲挈领地以知识框架思维导图形式,呈现重要的考点、难点,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更容易记忆。
2.整理名校笔记,归纳考点难点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考点难点进行了整理,对部分关键词进行了标记,并将全书考点按照重要程度分为一星(一般了解)至五星(熟练掌握),以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3.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社会学相关辅导资料,对每章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部分给出了提示。
4.精选考研真题,补充典型习题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社会学考研真题,并补充了典型习题。
所选习题涵盖的知识点全面,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要深深牢记:考研不同一般考试,概念题(名词解释)要当作简答题来回答,简答题要当作论述题来解答,而论述题的答案要像是论文,多答不扣分。
有的论述题的答案简直就是一份优秀的论文(其实很多考研真题就是选自一篇专题论文,完全需要当作论文来回答)!试读(部分内容)隐藏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概述★★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1-1)表1-1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1-2)表1-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1-3)表1-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5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1-4)表1-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6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1-5)表1-5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7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1-6)表1-6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研究对象。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章节题库-第二十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二十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一、概念题1.社会工作(北科大2011年研;中财2009年研;吉林大学2003年研)答:社会工作是指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社会福利(人大2010年研)答: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
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3.社会工作者(武大2010年研)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
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
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4.福利国家(华东理工2011年研)答:福利国家是指一种人为的行动选择与政治建构的产物,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它既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后果,也是公民权与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它是针对修复或消除市场经济的缺陷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不仅隐含深刻的政治企图,也包含着对经济活动调整的意蕴。
福利国家的主要目标不仅是为因遭受偶然变故和市场剥夺而导致的个人贫困与不足提供补偿,同时也是对社会关系进行的一种重组。
因此,福利国家既有均等化的效果,也形成新的社会分层。
在资本主义内部,福利国家的发展路径与背景有着相似的特点,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人口老龄化2.中层理论3.社会化4.性别角色5.城市化6.虚拟社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简述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2.简述什么是群体规范。
3.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协调作用。
4.简述角色冲突及其主要类型。
5.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试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
2.试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主要维度。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人口老龄化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
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
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2.中层理论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
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
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3.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十九章 社会政策——第二十章 社会建设)【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社会政策1.什么是社会政策,它有哪些特点?答:(1)社会政策的含义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2)社会政策的特点①社会政策具有社会性目标②社会政策要体现全社会共有的价值③政府的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向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其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2.试述西方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答:西方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主要包括:(1)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①社会背景18和19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西方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破产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无产者,他们在城市社会生活中面临着失业、贫困、疾病等各种风险。
另一方面,快速的工业化使得无产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②典型理论a.古典自由主义提出“经济人”假设,说明人都是受经济理性支配的动物,必然会关心自己的利益;每个人追求物质财富的活动虽然利己,但将它们合在一起就会促进人类的幸福。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公益的最有效方法,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同时,他也认为应该关心劳动者的福利,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b.马克思主义理论其认为工人阶级的一切苦难都来自资本家的剥削,因而将资本主义私有制视为革命的对象,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人人平等、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的西方社会政策理论,主要以古典自由主义为代表,主要基于人道主义“仁爱”、“人性”和自然权利观念。
以人道主义的道德动机为出发点,而以维护人的平等和尊严为目的的自然权利理论,成为19世纪以前社会政策的主要思想观念基础。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政策理论①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阶段过渡,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各国的职责范围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一些国家的政府开始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方式承担起维持、保障其公民福利的责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组织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章社会组织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答:(1)组织的概念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初级群体;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组织的特点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特征:①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②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③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
失去目标,便意味着组织活动失去其合理依据。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它包括两个方面:①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
②对外是指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
(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组织活动都是围绕着组织目标进行的,这种活动是否有效益或效率,以及效益和效率如何,就看它活动的结果接近于组织目标的程度。
3.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答:(1)非正式群体的概念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其内部有确定的结构、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向。
(2)非正式群体的产生a.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从而导致非正式关系的产生;b.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简答题1.社会学的特征是什么?答:社会学的特征主要包括:(1)综合性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综合性特征表现在:①社会学不是仅仅研究某一类社会现象,而是以研究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社会现象为己任,并且在研究这些社会现象时不是从某一社会关系中去研究现象或事物的某一种属性,而是要联系多种关系、多种因素对某种社会现象作综合分析。
②它在研究某一领域的社会现象时,不可避免地要借用这个领域专门学科的观点和概念,使其与社会学的观点联系起来,对现象作综合考察。
(2)经验性社会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这是因为社会学的经验性特征比较突出。
经验性特征表现在:①社会学知识体系中的经验研究是这个学科的基础,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理论和方法,没有经验研究就不会有社会学。
②它最初是在实证主义原则的指导下把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变成一门科学。
(3)应用性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应用性是指它的知识可以直接普遍地应用于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生活的组织领导者和社会生活中的一般行动者,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社会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2.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是什么?答:社会学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1)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包括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和中层理论(或称中间理论)三个层次理论。
(2)社会学方法和技术归纳起来,社会学的方法论有三大种类: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②实证主义的方法论;③主观主义的方法论。
(3)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是指对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迁的调查研究,包括客观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估预测等调查报告。
3.社会学的基本视角有哪些?答:社会学的基本视角主要有:(1)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一些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出现和变化看作是受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支配的。
(2)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当代的结构功能分析理论的代表是帕森斯和默顿。
结构功能分析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协调的、各部分之间互相整合的行动体系。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杭生考研重点整理一、全部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与各系统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围之。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与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与其相互联系,以与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
5 第十四章社会
变迁与社会现 代化
第十五章城市 化
第十六章集体 行为与社会运 动
第十七章社会 问题
第十八章社会 控制
第十九章社会 政策
第二十章社会 建设
2013年复旦大
学社会发展与 公共政策学院
1
社会学概论
(代码884)
考研真题及详
解 2013年中央财
经大学社会发 2
展学院社会学
5 理论(代码
852)考研真 题及详解(文 法学院、冶金 与生态工程学 院共用)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理论(代码
614)考研真
题及详解
2013年东北财
3 经大学社会学
专业社会学 (代码613) 考研真题及详 解2 0 1 3 年 北 京 科 技大学社会学
4 理论(代码
852)考研真 题及详解(文 法学院、冶金 与生态工程学 院2 0共1 3用年)中 山 大
5 学社会学与人
类学学院社会 学理论(代码 648)考研真 题及详解
读书笔记
本书是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教材的配套e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 华。 (3)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5)最新考研真题和答案,可免费升级获得。
精彩摘录
社会学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目录分析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 物质基础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 究对象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 社会运行
第四章社会运 行与社会文化
第五章社会学 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 化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 会群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圣才出品】
第五编 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第二十一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1.试述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包括哪些部分?答: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如图21-4所示。
图21-4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1)方法论①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a.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做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
b.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角。
人文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研究常常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进行。
(2)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是指可以独立完成某项特定的社会学研究任务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四种。
①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或结构访谈的方式,直接从取自某个总体的样本那里系统地收集资料的方法。
②实验研究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法的主要特征就是控制情境和变量来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以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实施场所的不同,实验可以分为两大类: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
③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的社会研究方式,参与观察、个案研究是重要的实地研究的形式,其本质特点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参与观察和询问,去感受、感悟研究对象的行为方式及其在这些行为方式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内容,以逐步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社会生活的理解。
④文献研究主要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式,研究数据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二手资料。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建设)【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社会建设1.如何理解社会建设概念的一些现实关怀?答:(1)社会建设的概念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与永续发展。
社会建设的核心内涵是发展社会事业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
(2)社会建设的主要关怀有:①对社会建设的秩序关怀这种关怀强调社会建设主要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追求社会秩序与和谐。
②对社会建设的民生关怀这种关怀主要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实际情况,强调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进步以改善民生质量的重要性。
③对社会建设的风险关怀这种关怀与对社会建设的秩序关怀、民生关怀密切相关,在实际政策中,有时也被整合到秩序关怀与民生关怀中。
这种关怀认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是反思现代化进程,建立健全社会风险的识别、处理和防范机制,改进国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确保社会安全。
④对社会建设的结构关怀这种关怀主要是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快速和失常的结构分化,强调优化社会结构的重要性。
社会建设是指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中,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最重要的是促进利益协调和增进社会成员的共识;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最重要的是改善公共物品供给和拓展社会互助与志愿服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最重要的是改进资源利用和促进环境保护。
⑤对社会建设的价值关怀这种关怀主要针对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客观出现的价值观念多样化以及某种程度上的信仰危机,强调建设主流价值观念对于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性。
⑥对社会建设的历史关怀这种关怀强调社会建设的历史性,即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建设进行具体分析,社会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社会公正论对当今社会建设的启示?答:(1)社会公正的含义社会公正是维持社会团结、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价值基础和相应制度安排,是一个社会得以维系并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社会建设
一、概念题
1.社会福利[人大2010年研]
答: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
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2.城市建设
答: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和永续发展。
二、简答题
1.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答:(1)斯宾塞把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他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通常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有机体理论。
(2)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两个原则基础之上。
①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论”思想,体现他对社会的静态研究;
②认为社会进化是自然地、渐进地实现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体现他对社会的动态研究。
(3)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人集合体。
在一切发达的社会有机实体中,都存在三个系统:支持系统,它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的产品;分配系统,它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调节系统,它保证社会各个组织部分服从于整体。
承担这三大系统功能的是各种社会设置,如家庭、礼仪、政治、教会、职业和工业。
正是这些设置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机制。
2.如何理解社会转型是发展理论的新的议题?
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社会转型是发展理论的新的议题:
(1)转型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无论在起始点还是现实的结构性制约条件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逻辑上,都有着明显的独特性。
发展理论的宏观脉络,往往来自于比较历史分析,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都是如此。
如果从比较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必须将其置于一个基本的背景之中,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现代性的形成与扩张。
在现代化理论看来,西方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发展理论那里,虽然发展理论学家们没有更多地讨论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但其设定的发展目标与过程,暗含的仍然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
(2)而转型国家的社会转型过程却并非是从传统社会开始。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社会主义运动不是与现代性毫不相关的,恰恰相反,社会主义运动是对现代性的一种独特反应,作为文明的一种形态,它用新的框架组合了诸多的现代性因素。
哈耶克就认为,极权主义起源于一种过于相信理性能力的认识方法,一种基于这种认识方法的政治经济支配。
而我们知道,对于人的理性的崇尚,恰恰是现代性的核心内涵。
(3)在阿伦特对极权主义体制的分析中,无论是作为极权主义体制基础的“群众”,
还是其组织形式与意识形态,都可以在其中发现现代性的元素。
而且,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社会主义几乎都是诞生在落后国家,至少以现代性的眼光来看是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们也几乎无例外地承认这种落后性,并由此引发了种种的“赶超运动”。
(4)现代化理论中的趋同论在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方向”上的趋同现象,并将其归因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与必然后果。
但实际上,从现代性的角度说,这两个似乎针锋相对的文明本身就有很强的亲和性。
3.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
答:涂尔干(迪尔凯姆)把社会团结区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类型,用来分析所有的社会,而不是社会中的组织。
(1)机械团结社会的特征
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它的主要特征是:
①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很小,集体成员具有类似的特质,即情绪感受类似、价值观类似、信仰也类似;
②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分化,这样的社会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③个人的行动总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和集体的;
④社会成员的相互依赖性低,社会联系的纽带松弛;
⑤社会同宗教联结在一起,宗教观念渗透了整个社会;
⑥要求绝对一致的压力不断压抑着人的个性,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⑦社会成员信仰、情感、意愿的高度同质性只有在分工不发达时才是可能的;
⑧机械团结的社会的法律特征是压制性制裁,这种法律表现了集体意识的力量,其任务是严惩那些破坏了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个人。
它把任何威胁或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对罪犯的惩罚不是合理地分析他对社会规范的实际破坏程度,也不考虑惩罚是否合适,实施惩罚仅仅是为了表达社会成员对集体的激情,对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的义愤,从而强化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巩固社会秩序的基础。
(2)有机团结社会的特征
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主要发生在现代发达的社会。
①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②分工越细,个性越鲜明,每个人对社会和其他人的依赖性越深,因而社会整体的统一性也就越大。
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
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造成人们彼此的相互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感。
③有机团结社会的法律是恢复性的,其功能是把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使之有序地相处,维护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即“拨乱反正,把已经变得混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
三、论述题
1.试论迪尔凯姆社会团结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于增进社会和谐有何重要启示。
答:(1)涂尔干(迪尔凯姆)社会团结论的主要观点
①正常发展的社会分工在促进现代社会团结方面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社会分工是社会团结的物质基础;
②现代社会团结所遭受的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度分工的个人与群体活动的相互配合不够;
第二,与高度分工相联系的日趋增长的异质性和个性;
第三,阶级制度与外在的不平等。
③涂尔干(迪尔凯姆)强调促进社会分工正常发展,主张利用各种规范,包括法律与道德。
强调道德规范的调节在促进社会团结中的重要作用。
倡导建立与现代社会分工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
(2)社会团结论对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启示
①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动社会建设要有新思路,不能拘泥于传统经验,应该着眼于研究现代社会的趋势,发现并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和防范其消极影响;
②应当注意防范现代化进程中个人主义的极端膨胀,防止社会的失范和原子化,以免威胁到社会整体的运行和发展;
③在现代化进程中应高度重视规范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在协调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2.叙述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并运用该理论的某一观点或某位学者的观点对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相关试题:功能冲突论者科塞如何阐述说明群体内冲突的功能和外群体冲突的功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1)冲突理论的思想来源
①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
a.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在财产和生产资料占有上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这种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不平等是社会冲突的根源之所在。
b.自从私有制出现后,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他人,社会出现了两个主要的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两个主要阶级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c.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d.阶级斗争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
②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
a.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社会中冲突是普遍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b.社会的冲突不仅是利益的反映,而且是敌对本能的反映。
人类具有先天的敌对冲动的本能。
c.社会冲突的作用并非一定是消极的,社会冲突是促进社会有机体团结和统一的过程。
d.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冲突群体各方的团结紧密程度、情感投入程度及对冲突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
e.冲突越作为一种能达到明确目标的手段,冲突激烈的可能性就越小。
f.群体间的冲突越激烈、越频繁,群体间的界限越明显、越牢固,各群体内部的团结也越紧密。
g.群体之间的冲突越是不激烈,冲突对群体的整合作用就可能发生。
在一定的条件下,起初激烈的冲突有可能变得缓和,从而给社会整合带来积极的结果。
③韦伯的社会冲突思想
a.社会冲突起源于三个条件,即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性,报酬的分配和低水平的社会流动率。
b.由于权力、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所以,财富精英同时也是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那些没有财富的人往往没有权力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