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胡瑗的治学与为师之道
胡瑗的为人师表与榜样教育
一
、
教 必 以正 , 深孚 众望
胡瑗 认为 . 为人师 表 , 先要通 过 自己的人 格魅力 来教 育和感 染学 生 , 以教师 必须 “ 首 所 正身 ” 。他 的 学 生徐积 常对人 说 :吾 于安定 之 门 , “ 所得 多矣 , 言之在 耳 , 字也 不违也 。” 执教后 , 一 他 常在众 多学 生面
有用 、 有文 。 臣 、 君 父子 、 仁义 、 礼乐 , 历世 不可变 者 , 其体 也 。 书 、 诗 史传 、 子集 、 法后世者 , 文也 。 垂 其 举
而措 之天下 , 能润泽 斯 民 , 归于 皇极者 , 用也 。 国家累朝 取 士 , 以体 用为 本 , 尚声 律浮华 之 词 , 其 不 而 是
第 1卷 1
第 4期
宁波 教 育 学 院学 报
J URNAL OFNI O NGB I T T T F E O NS I U E O DUC I AT ON
Vo . 1 N . I1 o4 Au .0 9 g2 0
20 0 9年 8月
胡瑗 的为人师表 与榜样教 育
强调一 个“ ” 。他 说 :得 其正 道盖 上之 临下 , 正 字 “ 必得 其正 道 , 一失 于 正而 入于邪 , 下之从 也 , 若 则 若影
响之效 。 固不 可 以无 正也 。”1 [ 2
胡 瑗一 生始 终坚 持 正人 正 已的信 条 , 躬行 实践 , 率先 垂范 , 注意利 用 自身 高 尚 的道德 行 为来教 育 学生 、 感染 学生 。欧 阳修 在《 胡先生 墓表》 中说 :先生之 德在 乎人 , 待表 而见 于后世 , “ 不 然非 此无 以慰学 者之思 。乃 揭于其 墓之原 。”】 胡瑗 认为 , 【n 3 l 要做 到正就 应 当不断修 洁 自居 、 自新 其德 。也 就是要 修身 。 他说 :人 不 能修洁其 已, 能 自新 其德 , “ 不 不务 升进而 自处 于卑下 之位 , 为人所 不与 也 。 园 ” 只有不 断修洁 自居 、 自新 其德 , 才能 始终保 持一个 “ ” 。 正 字 胡瑗把 “ 复性 明心 ” 看着是 正人 心 的根 本要求 。 他说 :君子 “ 之人 . 能 复其性 , 若 明其心 , 至于思 虑之 间 , 不善 之事 , 先改之 , 此是 复其 性为 德之 根本 也 。” 在 有 必 如 翻 胡瑗 看来 , 只要君子 做到 “ 复其性 ” 就 能排 除邪 恶 , , 内积 善道 。“ 子之 人 , 君 既能先 复其 性 , 邪恶 不萌 于 心, 而善道 充积于 内 , 以发 于外 , 有非 妄之事 矣 。”J 无 [ 2 只要人 们注 重加 强道德 修养 ,所在 必有所 成功 ” “ 。
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观点
浅谈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观点【摘要】北宋教育家胡瑗认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提出了“明体达用”的教育目的,首创分斋教学制度,设“经义”、“治世”二斋,身教言传,留一世美名,对今天仍有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胡瑗教育思想分斋教学胡瑗,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与孙复、石介被后人尊称为“宋初三先生”。
作为教育家的胡瑗有不少教育观点,至今看来仍有其值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一教育的作用胡瑗在所撰《松滋县学记》中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教育观点。
几句话开宗明义,言简意赅地分析了教育的重要性,批判了从初唐到北宋学校教育各种弊病,如轻教育、学风不正,认为已经“违背先王之道”。
作为教育家的胡瑗忧国忧民,从教育的角度思考国家兴亡之理,认为教育才是治国安邦之本,他相信教育的力量,因此才会对子贡的“夫子不可及”的观点不苟同,认为“孔子固学于人,而后为孔子”。
二教育的目的在宋仁宗宝元时期,取士不以“体用为本”,专讲声律、浮华词藻,人才培养脱离现实生活,学校教育颓废,面对这样的消极现状,胡瑗提出以“明体达用”为教育目的的观点。
所谓“明体”,是指懂得君臣父子、仁义礼乐等封建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达用”,即将“体”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即后来教育中经常提倡的知行合一,从而使教育不是为了应付科举,而是知书达礼,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运用于实践。
在这样的教育目的下,胡瑗的人才观不再是单一、功利、片面的,而是全面发展、人尽其才、经世致用的,而是将教育、人才培养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扭转宋代浮靡的学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教育的内容根据教育的目的,教育内容可分为“体”和“用”。
具体而言,“用”可为胡瑗所创立的分斋制度中的“治事”之学,但以“体”为本,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则是圣人之道,仁义礼乐。
胡瑗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胡瑗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胡瑗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胡瑗的教育思想,探讨其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胡瑗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劳”全面素质。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这意味着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和教学技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胡瑗提出了“以学治学”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要想实现专业化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和教学水平。
他们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学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语文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胡瑗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他主张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独立个性和创造力。
这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和引导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也要求语文教师本身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胡瑗的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全面素质的培养、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都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当今社会,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胡瑗教育思想浅析
验, 对宋代及 后世 的学校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 响。他一生不
进科 场 , 淡于功 名和仕途 , 全力 献身教席 , 为宋代人 才 的培
养和教育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 的贡献 ,他 的教育思想至今仍 值得我们借鉴 。
摘 要 胡 瑗 是 我 国北 宋 时期 的 学者 和教 育 家 .他 从 治 国
利 民、 学 而 致 用 的实 际 出 发 , 提 倡“ 明体达用 ” 的教 育 目的 .
归于皇极者 , 其用也l l l 。” 所谓 ? 明体” , 即“ 明夫圣 人体用 , 以为政教之本 ” 。就是
c r e a t e s s e p a r a t e c l a s s t e a c hi n g s y s t e m a nd s umma r i z e s a s e t o f
胡瑗 “ 明体 达用 ” 教育 思想 的确 立 , 不仅顺 应 了北 宋政
教 改 教 法
胡瑗教育思想浅析
李
中图 分 类 号 : G4 0 — 0 9 文 献 标识 码 : A
楠
1 3 0 0 2 4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4) 3 5 — 0 0 2 4 — 0 2
( 东北师 范大 学教 育 学部 吉林 ・ 长春
胡瑗 , 我国北宋初年著名 的学者 和教育家 , 因祖居陕西 安定 , 人称安定先生 。他与孙复 、 石介并称为“ 宋初三先生” ,
同为开创宋学的先驱。胡瑗毕生从事教育事业 , 在苏州郡学
胡瑗的安民之道与仁治之术
胡瑗 (9 — 0 9 字翼之 , 9 3 15 ) 泰州海 陵人 , 称“ 世 安定
先生”为 “ , 宋初三先生” 之一 , 代义理易学 的先驱 , 宋 也 是与南宋 思想家朱熹 齐名的宋代最 有成就 的教育家 。
易》 复卦彖词时认 为“ 圣贤之心 以生成 天下 为心”指 出 ,
孤独穷 民之无告者 , 均使之不失其所 , 如此是为众人 之 长也 。”3 所 以, 治者要使天下人对 自己信服 , E4 17 z 统 最根 本 的问题就 在于实施仁政 , 而要施行仁政 。 必须 确立 民
本思想 , 以仁 治国、 以德化 民, 安民养 民、 被恩及 民。同 时, 还要积极发挥 “ 仁教”礼教 ” “ 的作用 。
一
施政 君子必 仿天 地之 德 , 仁 以行仁政 。为此 , 怀 统治 者要 通过 自己的仁德 来感 化 民众 ,满足 民众 的各 种 需求 , 民众 安居乐 业 。而统 治者 要 以仁 治 国 , 先 使 必
求 “ ” 大人 者 , 仁 。“ 大才 大德之人也 。” 3 以 , 子 [ 2 粮所 君 之人 , 先求 仁 义 以益 于 身 , 后 推及 于天 下 , 下 应 然 天 “ 可 长裕” 琛 下 胡瑗 还要求圣人 “ 则 [辞。 2 模范天地 , 以施化 辅, 相天地 以保 民”3辞 。保 民就要“ 以仁爱 生成于 [ 上 2 系 能
、
仁义之道与以德化 民
胡瑗认为 ,观 民之道 , 以德化 ”持 。所 以他主 “ 必 [卦 2
张在治理 国家 的过程 中。 善于 Nhomakorabea德化人 。 应 胡瑗 以秦始
再论胡瑗的大中之道
不能窥 伺而起 害也 。” 】 正 因为 “ }卷 l ( 中道 ” 如此好 处 , 以他 认 为 , 子做 事要 “ 有 所 君 使天 下之 人无 过无 不及 而尽合 于 中” 卷 ) 。[ 】 (
胡瑗 的中道思想 实际上 是 中庸思想 的发挥 。 中庸 》 《 的基本 思想 是发挥 儒家 折衷调 和 的思想 。 中庸 在
把 中庸 之 道 改 造 为 “ 中之 道 ” 大 。他 把 天下 为公 看 是 “ 中之 道 ” 大 的前 提 , 为 守 “ 必 须 以 天 下 为 重 , 民 众 为 重 : 认 中” 以
把 刚 柔 相 济 看是 “ 中之 道 ” 本 质要 求 , 调 顺 时顺 势 、 刚 有 柔 、 大 的 强 有 动静 有 常 ; 时他 认 为 “ 中之 道 ” 有 灵 活 性 同 大 具 的 特征 , 能 死 守“ 不 中道 ” 特 殊情 况可 以特 殊 处理 。 , 关键 词 : 胡瑗 ; 下 为公 ; 柔相 济 : 智 灵 活 ; 中之 道 天 刚 机 大 中 图分 类 号 : 0 G 2
道” 内涵 非常 丰富 , 且很有 特 色 。研 究胡瑗 的“ 中之道 ” 对 于我 们提 高社会 管理 水平 、 进和谐 社会 建 大 , 推
设 有着重 要 的借 鉴意 义。
一
、
“ 中之 道” 大 的前 提是 天下 为公
胡瑗 十分强 调“ 中道 ” 的作用 。他认为 圣人做 一切事 情都 要按 中道行 事 。他说 :圣人 执 中道 , “ 其功 施 布 而无 所不 至 , 贤者 智者 皆可 以俯 而就之 , 者不 肖者 皆可企 而及 之 , 使 愚 以至一 民一物 , 欲使 无不得 其 宜 而 皆合 于 中道 , 是其 德施 普也 。 f 又说 :一 门之 内得其 中 , ”] 1 ( “ 则父 义母 慈子孝 , 兄友弟 恭 。 廷之 内得其 朝
胡瑗的教育思想
胡瑗的教育思想摘要胡瑗教育思想丰富,其“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明体达用”等思想和首创分斋教学制度对后世影响较大。
教人有法,与学生亲如父子,是胡瑗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胡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对今天教育工作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胡瑗教化明体达用分斋教学示范胡瑗(993—1059),北宋泰州海陵(今如皋)人。
胡瑗祖上世居安定(今陕西省安定县),门人学者“溯其源”,称其为“安定先生”。
胡瑗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与孙复、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同为宋初理学先驱。
《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序录》云:“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
但就教育而言,胡瑗的影响则更大。
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对宋初教育理论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教育主张有些至今仍对我们有启发。
一、“天下之治”在人才的教育作用论胡瑗深刻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他在《松滋儒学记》一文中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①精辟地阐明了实现“天下之治”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学校教育的思想。
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批评自汉唐到宋初的学校教育所存在的各种弊病,认为已违背“先王教化之意”。
主张改革教育,改变空疏的“俗学”,讲授穷经治事的实学,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胡瑗重视学校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不只是局限于文职人才。
他从宋朝当时边事频繁,迫切需要军事人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中国教育史上较早地提出设立武学,培养既“知忠孝仁义之道”,又“知制胜御敌之术”的武职人才。
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最初设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但设置仅数月即废。
胡瑗认为这是由于“官非其人”,而不是不要设置武学。
翌年,他上书请设武学,并提出了如何设立的具体主张。
他说:“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
胡瑗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胡瑗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作者:耿红卫程成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20年第03期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今江苏泰州人,世居陕西路的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
胡瑗继承孔孟等人的儒学思想,凭借踏实沉稳的学风,成为北宋理学大家。
除了理学家,胡瑗更是一位锐意改革进取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以其开创性、前瞻性、独特性、实用性令人耳目一新。
而胡瑗提倡的博学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思想、综合性教育思想和榜样教育思想为当下语文教师如何塑造自己,从而引领学生成才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对其专业发展具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胡瑗的博学思想为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胡瑗博学思想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自身,也涉及学生。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包罗万象涉及面广的学科,教师不注重博学多才,就只能就教材教教材,而不能从教材中跳出来;而学生不注重博学,就无法满足语文学科对于他们的基本要求。
“博学”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根基,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
胡瑗提倡教师博学。
作为教人学习的教师,博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胡瑗对于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精神是“则当果决其行,而力学、审思、强问、笃行,使其性明志通又且养育其德,以修其志,使其道之大成,至于圣贤而后已,然后发其所畜,以教化于人也”。
他希望教师是“性明德隆志通之士”,这样的人,经历了知识的洗礼,才有资格掌管教化。
人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博学对教师来说是其职业生涯的必修课,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教师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何在各方面做到让学生信服,亲其师而信其道?反观胡瑗自身,他就是博学之师的代名词。
据《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胡瑗在泰山书院求学十余载,日日夜夜,一心向学,笔耕不辍,连家书也只是略读,转眼便又埋首书卷中去,“不为外物所动,不为情绪所迁”是他求学生涯的真实写照。
宋代名师胡瑗的为学、为师和为人
① 明嘉靖年间在此建祠,祀孙复、石介二先生,题额“ 仰德堂” ,后增祀胡瑗,称三贤祠. 清道光年 间徐宗干重修
时,又 增 祀 宋 焘 和赵 国麟 , 改 名 为 五 贤 祠 . 才
12 0
温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1) 2 卷第 3 2 0第 3 0 期
信 上有 “ 安 ”二 字 ,就 不再读 下去 ,将信 丢弃 在涧 中 ,故 此涧 被后人 命名 为 “ 书涧 ” 平 投 。后人 有 感于他 这种 “ 为外物所 动 ,不为 情绪所迁 ”的专心 致志精 神 ,纷纷 写诗题 词 。明朝万 历六年 不
一
、
为学:攻 苦食淡,沉潜 笃实
胡瑗 出生在 家道 中落 的官 宦家庭 ,不过 ,家里 还 是设法 让他 受到 了较好 的早期教 育 ;所 以他
七岁就 擅长 作文 ,十三 岁就 读通 五经 ,邻居 认为 他长 大后会 出类 拔萃 。但他 在科 举上 不顺利 ,几 次都 名落孙 山,受挫折 后 ,他 的心 情 免不 了失落 。然 而他 没有气 馁 ,通 过 反思 ,他 认为 原 因在 于 自己功 底还 不够 ,需要努 力 弥补 。可 每况 愈下 的家 庭难 以给 他提供 像样 的读 书条 件 ,于 是他选 择
宋 代 名 师 胡 瑗 的为 学 、为 师 和 为 人
文正 东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 206 ) 00 2
摘 要 :宋代名 师胡瑗 广受赞颂 ,这源于他在为学 、为师和为人方面的修养 。泰 山苦读奠定 了他深厚 的学术基础; 矢志教职与 因材施教 的结合 ,使他在教 书育人上成绩 斐然 ;与人 交往 不谄 不骄 、醇厚和 第 2Fra bibliotek卷第 3期 3
Vb . O 3 l23 N
胡瑗的出处有道与他的修身之术
2013年第2期No.2.201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 nal of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2013年6月Jun.2013胡瑗的出处有道与他的修身之术*张树俊(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摘要:胡瑗主张出而用世,反对做隐者。
但出也要讲原则,要“合道”,既要顺时而出,也要注意道德修身和本领培养,为出打好素质基础。
出了以后对自己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善于改过迁善,积小善,去小恶,防微杜渐;要强化官德修养,注意复性明心、自新其德,以自己优良的品德掌权济世。
关键词:胡瑗;出处观;修身思想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388(2013)02-0081-03Hu Yuan’s World View and His Art of Self-cultivationZHANG Shu-jun(Taizhou CPC Party School,Taizhou225300,China)Abstract:Hu Yuan advocated bearing a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society and was against topay no attention to affairs of human life.Heheld that people should not involved in the material life on the one hand,and focused on self-cultivation and skills training on the other,so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quality for hermitic life.The hermit should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mselves.For example,they must a-bandon the bad manners,advocate charitable deeds and strengthen the official ethics training,so that they can live properly in the world withtheir ethnics and moralities.Key words:Hu Yuan;world view;self-cultivation thinking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泰州海陵人,祖籍陕西安定堡,故人称安定先生。
胡瑗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
胡瑗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启示胡瑗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胡瑗强调"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一思想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意味着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懂、说得清、写得顺、做得对,并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拥有更好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胡瑗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以身作则。
胡瑗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和引领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的修养和表达能力,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语言示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不断学习和更新,以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胡瑗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发展。
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通过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营造积极、和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信息冲击和思维碎片化时代的能力。
胡瑗的教育思想强调课程的整合与创新。
胡瑗认为,教育是一个整体,不同学科之间应该相互融通、相互贯通。
语文教师要注重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加强跨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革,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胡瑗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创设适当的语文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胡瑗的教育思想
胡瑗的教育思想
胡瑗的教育思想是明体达用。
胡瑗为了贯彻“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创立了分斋教学的制度。
他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
经义主要学习六经;治事又分为治民、讲武、堰水(水利)和历算等科。
凡人治事斋的学生每人选一个主科,同时加选一个副科。
另外还附设小学。
这种大胆尝试,即使学生能领悟圣人经典义理,又能学到实际应用的本领,胜任行政、军事、水利等专门性工作。
实践证明,这种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人才。
如长于经义之学的孙觉、朱临、倪天隐等,长于政事的范纯仁(范仲淹之子)、钱公辅等,长于文艺的钱藻、腾元发等,长于军事的苗授、卢秉等,还有长于水利的刘彝等人。
09中国教育史:胡瑗的教育思想
教育家胡瑗宋朝称得上是个重“文”轻“武”的朝代。
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可以“马上得天下”却不可“马上治之”的道理,皇帝的位子刚一坐稳,就迫不及待地“杯酒”释了那些战功赫赫的武将们的兵权,转而把战争年代隐于幕后的文臣推到了统治的前台。
在当时形势下,这样做有不利的一面。
因为大宋王朝虽然建立了,但周边的“国际”环境并不太平,北边辽国和西北的西夏一直在旁边觊觎,“亡我之心不死”。
一旦边境事起,宋朝外交与“武功”的贫弱立马暴露无遗,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也没能得到丝毫改变。
然而,正是在这种边境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却带来了我国古代历史上艺术、学术和科学技术领域少有的辉煌时代,惊奇之余,多少让人感到有点意外。
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宋朝对文士的重视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
宋太祖将尊重儒者、不杀文臣及言事官定为祖宗家法,这为知识分子创造了比较宽松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说话大胆了,思维活跃了,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学术及艺术大家走来了,印刷术发明了,《梦溪笔谈》付梓了,代表新儒学的理学出现了……这一切之中,少不了泰州人胡瑗的一份功劳。
一、安定先生胡瑗生于993年,这一年,是宋朝建立的第三十三个年头。
经过三十多年的治理,社会已逐步安定下来,地处大海之滨、长江之北的泰州,也由于盐业的进一步繁荣,进入历史上少有的兴盛时期。
街长五里,商号林立,园林愈百,寺庙遍布,逐渐成为江淮地区以盐粮集散为主的中心港口城市。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兴盛,范仲淹来了,滕子京来了,晏殊来了,秦观也来了……,来来去去之间,一首首歌咏泰州的诗词永远地留了下来,成就了泰州“文昌北宋”的美誉。
历史有时就是一种机缘。
如果不是这种机缘,谁也不能解释胡瑗怎么能和范仲淹、滕子京、宋仁宗等人联系在一起。
胡瑗祖上世居陕西安定(今陕西安定县),因他的祖父胡修己任泰州司寇参军,遂举家迁居泰州海陵。
他的父亲胡讷很有才学,曾任宁海军节度推官,胡瑗受他的影响不小。
胡瑗的教育思想
胡瑗的教育思想胡瑗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胡瑗的教育思想(801)2011年4月13日摘要胡瑗教育思想丰富,其“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明体达用”等思想和首创分斋教学制度对后世影响较大。
教人有法,与学生亲如父子,是胡瑗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胡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对今天教育工作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胡瑗教化明体达用分斋教学示范胡瑗(993—1059),北宋泰州海陵(今如皋)人。
胡瑗祖上世居安定(今陕西省安定县),门人学者“溯其源”,称其为“安定先生”。
胡瑗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与孙复、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同为宋初理学先驱。
《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序录》云:“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
但就教育而言,胡瑗的影响则更大。
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对宋初教育理论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教育主张有些至今仍对我们有启发。
一、“天下之治”在人才的教育作用论胡瑗深刻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他在《松滋儒学记》一文中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精辟地阐明了实现“天下之治”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学校教育的思想。
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批评自汉唐到宋初的学校教育所存在的各种弊病,认为已违背“先王教化之意”。
主张改革教育,改变空疏的“俗学”,讲授穷经治事的实学,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胡瑗重视学校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不只是局限于文职人才。
他从宋朝当时边事频繁,迫切需要军事人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中国教育史上较早地提出设立武学,培养既“知忠孝仁义之道”,又“知制胜御敌之术”的武职人才。
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最初设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但设置仅数月即废。
胡瑗认为这是由于“官非其人”,而不是不要设置武学。
胡瑗师道观浅析
就善作文章 ,l 岁能通五经 。家族虽世代为官 , 3 但到他出世时候 , 家道已经中落。为了求学 , 他 2 岁就离家北上 , 0 到泰 山书院攻读 1 年才返家。 0 随即在苏州一带从事私学教育 , 后受知遇于苏州 知事范仲淹 , 所以 , 景祜二年 ( 05 苏州郡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学建成 ,4 3岁的胡瑗就被聘请为郡学教师。庆 历二年 ( 02 又应湖州知事腾宗谅之邀 , 14 ), 任
时, 寂寞永久。有教育之名而无教育之实。”L 3 J 和 “ 生徒散归 , 讲官倚席 , 但为游寓之所 , 殊无 肄习之法 , 居常听讲者,一二十人尔。”[ 一 4 眦’ 1
地方官学也差不多 , 如范仲淹应晏殊之邀任教南 京府学 , 晚上去检查 , 发现有学生不守纪律早 回
湖州州学教授。 在苏州 、 湖州教学的二 十多年中, 胡瑗摸索总结出一套有 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 人 称之为 “ 苏湖教法”。庆历四年 ( 04 朝廷 14 ), 设立太学 ,专门派人来 向胡瑗取经 。皇{ 右四年 (02 , 15 ) 再受范仲淹举荐 , 花甲之年 的胡瑗进
恢复传说中尧舜禹三代重视学校传统 , 让学校成 为“ 教化之本” [ 。1 6 为此他在教育实践 中围绕 “ 体
用”、 “ 实学”、 “ 教化”,在重振师道 、培育
正月 , 病不能上朝 , 以太常博士退休 , 归依在杭 州做官的儿子 , 不久逝世于杭州 , 葬在湖州 , 在 他 的出生地如皋也有衣冠冢。在其职业生涯中, 绝大部分时间在从事教育 , 为北宋培养 出了一批 干练的官员 ,南宋宁宗赵扩赐谥号 “ 文昭”。
向使得教育积弊丛生 , 同时也使一批有真才实学 的读书人名落孙山, 如满腹经纶的胡瑗就 “ 科举 累不第”。lJ 1胡瑗等有识之士批评这种教育模 。
胡瑗的政治思想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胡瑗的政治思想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2010-12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胡瑗(公元993年—1059年),字翼之,泰州海陵人。
他不仅是宋代理学的先驱,更是名扬海内外的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安定,故人称安定先生。
胡瑗对宋初私学、官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宋明理学的兴起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胡瑗一生贡献于教育事业,正是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孕育了他其它多方面的思想及见解。
再加上北宋“积贫积弱”的时代特点和“庆历新政”的影响,促使他的政治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在治国方面,他主张以德治国,从政治统治需要的立场出发,将政治手段与道德修养相联系,强调君王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以礼治国,他认为礼是处理政事的指导原则,处理政事如果不遵循礼,便无法施行。
在民生方面,他坚持安民之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以民为本是统治者在维护国家政治统治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点,是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
在改革方面,他提倡政治改革,主张变通,只有变革才能解决北宋的政治社会之弊,通则变,变则久,否则,社会的政治危机无法解决。
胡瑗不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值得肯定的,对北宋后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所著的《周易口义》,从解经的角度论述了王道之论,通过大量的例举事实,并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来说明伦理纲常,为儒家思想的延续及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他的政治思想为宋代理学的形成提供了依据,构成理学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胡瑗;政治思想;影响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Hu Yuan(993-1059BC),from Hai Ling of Tai Zhou.He’s not only the forerunner of philosophy,but also known as educationist home and abroad.Settled in AnDing of Shan Xi when he was a child,so people call him Mr.AnDing.Hu Yuan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on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of private and officer study in the early stage of Song,while the rising of philosophy.Hu Yuan contributed his whole life on education.It i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he breeded a variety of other ideas and views.In addition,the characteristic of Bei Song is “poor and week”,and the impact of“new politics of Qingli”,cased his political ideas gradually change and maturity.On the aspect of government,he advocated by virtue,from te standpoint of the rule requires of political,and moral,political means should be consistent,besides,the king’s self-virtue training is also very important;governed by rite,he thought of handling political affairs is the guiding principle in dealing with political affairs,or it can’t be followed.In people’s livelihood,he insisted on smoothing and steadying people’s heart,putting the people’s interests on the first,which is a ruler for the country’s political regime in the process must be the focus of concern is the very basic principles of govern country and people.His political reform,and proposes ideas,only to change and to solve the years of policitical society of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Clear out will change,change will be long.Otherwise,the political crisis can’t be solved.Whether in the education field or political field,Hu Yuan’s achievements are affirmed,has somewhat adversely affected to the late years of BeiSong.《Zhou Yi Kou Yi》,which is written by him,with the understanding and a lot of facts to explain ethical class order to restore the way that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that is the role of the political ideas.In the meanwhile,he also provid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science based on a physical form and move to maturity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Key words:Hu Yuan;Polictical ideas;Influenc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胡瑗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现实思考
胡瑗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现实思考作者:周振威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01期摘要:北宋硕儒胡瑗,毕身躬行教育,其教育思想及实践多有创新,超越时代。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本文回溯胡瑗办学从教历程中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主张及实践活动之内容,引起大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思考,以求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些许裨益。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现实思考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5-2胡瑗(9931059),北宋著名的儒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提出了“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明体达用”等教育主张;在教学实践上大胆创新,创立了苏湖分斋教学法。
其教育主张和教学实践不仅在当时是一种创举,即便在今天,也吸引了诸多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深刻的思考。
笔者试借助对胡瑗办学从教历程中富有创新意义的主张及实践活动的简单回顾,提出自己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和设想。
一、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因材施教当代教育中,能否有效解决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矛盾,已经成为评判教育活动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统一要求,但如果就此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资质等方面的差异,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目的。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为我们合理解决这个矛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首先,胡瑗对其多达1700余人的学生进行“甄别人物”,然后“各因其所长而教之”,最终达到“人皆乐从,而有成效”的结果。
从胡瑗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有如下领悟: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首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追求一致,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要求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实现发展。
以应试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僵化落后,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致使很多人错过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机。
社会各界都在呼吁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尽快抛弃应试教育模式,走向素质教育,这里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应该是能够促成个性完善发展的教育。
浅析胡瑗的治国训民及其教育主张论文
浅析胡瑗的治国训民及其教育主张论文摘要:胡瑗在继承孔孟政治理想的基础上,更重视“王道”社会实现手段的多样化,重视教育为现实社会服务。
胡瑗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播圣人之道,所以他高度重视“圣化”的治国作用。
因此,他主张一方面要知人善任,广纳天下贤才;另一方面要依靠教育,让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关键词:胡瑗;学校教育;圣人之道;治国贤才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人,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与孙复、石介合称为“宋初三先生”。
胡瑗的教育目的就是实现“王道”社会的理想,并在继承孔孟政治理想的基础上,重视“王道”社会实现手段的多样化,重视教育为现实社会服务。
一、启发愚蒙,统一万民胡瑗大兴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启发愚蒙,统一民众的思想和意志。
胡瑗认为,教育是行天下大道之举。
他说:“天之所以生圣人者,必将有以益于天下,而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举天下之教化,行天下之大道也。
”在治理国家这一重大问题上,胡瑗一直强调刚严互济。
他说:“利物足以和义者,言君子法天霜露之气而成就万物皆有其渐,故始以仁义礼乐教之、导之,然民有不令不肖者,虽善教之,而终不能迁,则必用刑罚以整齐之,使不至于乱,而皆得其利又以渐而成治,使天下之物各得其宜也。
”显然,在行仁义礼乐之教与用刑罚以齐之的关系上,胡瑗更强调仁义礼乐之教。
就兵伐来说,兵乃凶事也,非不得已绝不使用。
他举例说:“秦之始皇,汉之孝武,隋之炀帝,皆贪一时之欲,恃一己之威,穷兵黩武,长征远伐,使天下之男死不得缘南亩,天下之女疲不得就蚕室,而劳于馈饷,流离四郊,以至老母吊其子,幼妇哭其夫,怨毒之气彻于骨髓,愁痛之声沦于肠胃,此皆为寇不利之明效也。
”明所以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办好教育,并通过广泛的教育活动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首先,学校要发挥启发愚蒙、去恶扬善的作用。
胡瑗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强调改过迁善,所以他反复强调教育要引导人们“进善除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