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4)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9)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9)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9)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判断平衡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平衡的概念2. 判断平衡的方法3. 平衡的实践应用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判断平衡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判断平衡的技巧。

3. 实践: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平衡的乐趣。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衡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衡。

3. 实践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平衡。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和判断方法的掌握。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1. 平衡教具:天平、杠杆等。

2. 教学课件:PPT、视频等。

教学建议1. 在讲解平衡的概念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要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乐趣中体验。

3. 在教学评价上,要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判断平衡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平衡的知识。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步骤”部分。

教学步骤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掌握知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衡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平衡的基本原理:杠杆原理、力矩平衡、质心等。

2. 平衡现象的观察与操作:生活中的平衡现象、自制平衡玩具等。

3. 平衡问题的解决: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平衡点、设计平衡结构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衡的基本原理,平衡现象的观察与操作。

2. 教学难点:平衡问题的解决,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平衡架、砝码、尺子、绳子等。

2. 学具:自制平衡玩具、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平衡原理:a.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探究平衡的基本原理。

b. 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总结平衡原理。

3. 实践操作:a. 学生自主设计平衡玩具,并进行实验操作。

b. 学生互相交流、评价,优化平衡玩具设计。

4. 解决实际问题:a. 提出问题: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设计稳定的平衡结构?b.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c. 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解决方案,总结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5. 总结与拓展:a.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平衡原理的理解。

b. 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六、课后作业1. 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并记录下来。

2. 设计一个平衡玩具,并解释其平衡原理。

七、板书设计1. 平衡的基本原理2. 平衡现象的观察与操作3. 平衡问题的解决八、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3)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有趣的平衡”,来自于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11页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原理,明白影响杠杆平衡的主要因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

2、弄清楚要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左边物体的重量与物体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等于右边物体的重量与物体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也就是说当一端物体的重量与距离保持不变时,另外一端的物体的重量和距离的乘积是一定的,他们成反比例关系。

3、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

4、建立积极探索的思想,明确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凸显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学习知识的纵向延展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当一端的物体与距离保持不变时,另外一端的物体与距离的乘积一定,也就是说他们成反比例关系。

难点、本次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在尽可能减少误差的情况下顺利的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并总结出实验的结论与规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杠杆尺、勾码、称、实验记录单、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教师出示菜市场上大妈卖菜称重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然后回答随后的问题:一是大妈在称重时所使用的是什么工具,你知道它的名称吗?二是当这种称重工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时,我们的称重才算顺利完成,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举手发言。

学生1回答道:大妈在称重时使用的是一种叫称的工具。

师点评: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其实,称的名称挺多的,有的叫棒称,有的叫杠称,等等,地方不同,叫法也可能不同。

学生2回答道:当这种称重工具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时,我们的称重才算顺利完成,我可以用平衡二字来形容这种状态。

师点评:这位同学的回答非常中肯,没错,这就是一种平衡状态。

3、教师通过PPT揭示本次教学主题“有趣的平衡”。

(二)教学主要过程:1、认识杆称和天平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种常见的称重工具:杆称和天平接下来,通过PPT出示称与简易天平的简单结构图。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9)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9)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9)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第五综合与实践,这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讨有趣的平衡。

我们将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并掌握平衡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衡的概念,并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2. 学会使用工具和仪器进行平衡实验,掌握实验方法。

3. 能够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衡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难点:学会使用工具和仪器进行平衡实验,掌握实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尺、小球、细线、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如天平、人站在独木桥上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衡的概念。

2. 讲解:接着,我会详细讲解平衡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意义。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平衡尺、小球、细线、钩码等教具,进行平衡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平衡现象,并尝试解释平衡的原因。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使一个不稳定的结构保持平衡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衡的概念平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平衡现象:如天平、人站在独木桥上等。

平衡的实验方法使用平衡尺、小球、细线、钩码等教具进行实验。

观察和记录平衡现象,尝试解释平衡的原因。

平衡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使一个不稳定的结构保持平衡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平衡的概念,并给出两个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2. 描述平衡实验的过程,并说明如何解释平衡的原因。

3.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

答案:1. 平衡的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10)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10)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衡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平衡的定义与特点2. 平衡的分类3. 平衡原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衡的定义与特点,平衡原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衡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衡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衡现象。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平衡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平衡的定义与特点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平衡的定义、特点,并举例说明。

3. 演示平衡现象利用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衡现象,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4.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平衡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5. 课堂讨论与分享各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共同总结平衡原理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测试,评价学生对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学生对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6整理和复习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6整理和复习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 6 整理和复习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 6 整理和复习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一、教学内容1. 学习平衡的定义和条件,理解平衡的概念。

2. 学习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平衡,掌握判断平衡的方法。

3. 学习如何调整物体的位置和重量来达到平衡,掌握调整平衡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衡的概念,学会判断和调整平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衡的概念,学会判断和调整平衡。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条件,并能够通过实验和活动来验证和平衡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1. 教具:平衡尺、钩码、小球、木块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包括平衡尺、钩码、小球、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平衡实验,引发学生对平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平衡的定义和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调整物体的位置和重量来达到平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平衡的概念。

4. 练习:给学生发放学具,让学生自主进行平衡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平衡的定义和条件。

2. 判断平衡的方法。

3. 调整平衡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根据平衡的定义和条件,判断下列物体是否平衡,并说明原因。

答案:题目1. 平衡答案:物体是平衡的,因为它的重心位于支点上。

题目2. 平衡答案:物体是不平衡的,因为它的重心没有位于支点上。

2. 根据给定的物体位置和重量,调整物体的位置和重量,使其达到平衡。

答案:题目1.答案:将物体重心向左移动,使其位于支点上。

题目2.答案:将物体向上移动,使其重心位于支点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活动,理解和掌握了平衡的概念,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地判断和调整平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2)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6单元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我今天要教学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6单元的综合与实践的第4课时,主题是“有趣的平衡”。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发现和理解平衡的概念,并能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尺子、天平、砝码、小球等。

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课程,我会拿出一个天平和一些砝码,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平衡,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然后,我会讲解平衡的原理,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调整砝码的位置,使得天平保持平衡。

在课程的我会设计一些作业,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作业题目包括:1. 通过实际的操作,尝试解决一些平衡问题;2. 思考,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会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我会思考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反应,以及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教学。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思考,平衡的知识如何应用到生活中,如何运用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是我今天的教学计划,我相信通过实践和思考,学生一定能理解和掌握平衡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衡的知识至关重要。

我需要重点关注实践情景的引入。

通过拿出天平和砝码,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是学生理解平衡原理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天平的平衡状态,以及砝码的位置对平衡的影响。

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际的操作,找到平衡的条件。

我需要重点关注平衡原理的讲解。

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是学生掌握平衡知识的关键。

在这个阶段,我会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例子,解释平衡的原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通过调整砝码的位置,使得天平保持平衡。

我需要重点关注作业的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4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4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4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天平的平衡原理,能运用天平进行物体的质量比较。

2. 能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解决平衡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天平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平衡和平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哪些是平衡的,哪些是不平衡的。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天平吗?它是如何工作的?二、探究天平的平衡原理(10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一个天平,让学生通过放置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天平的两边,观察天平的平衡情况。

2. 引导学生总结天平的平衡原理:当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平衡。

三、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出示问题:如何用天平称出1千克和2千克的物体?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分享小组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一些平衡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天平的平衡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师总结,强调天平的平衡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评价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天平平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天平的平衡原理,并能运用天平进行物体的质量比较。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2023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2023秋)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趣的平衡》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天平平衡的情况?”比如,在市场上称重时,如何通过调整物品的位置使天平保持平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衡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天平平衡原理和质量与距离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天平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天平平衡的基本原理。
4.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探索平衡原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敢于创新,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5.增强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问题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与交流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天平的平衡原理:重点讲解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掌握质量与力的平衡关系。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抽象思维;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注重实验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有趣的平衡》这一课后,我深感学生对平衡原理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天平的平衡状态,对质量与距离的关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学生在理解天平平衡原理时,虽然能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在抽象出数学表达式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提炼出一般性规律,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2)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并掌握平衡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平衡的基本原理。

2. 如何运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平衡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发现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1. 平衡尺或平衡杆。

2. 小物品,如铅笔、橡皮、硬币等。

3. 平衡实验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平衡尺或平衡杆,进行简单的平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平衡现象。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平衡现象?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二、探究(10分钟)1. 分组进行平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平衡的基本原理。

2. 引导学生总结平衡原理,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三、应用(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如如何使不平衡的天平达到平衡,让学生运用平衡原理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平衡原理?四、拓展(5分钟)1.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并进行分享。

2. 引导学生思考: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平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平衡的基本原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通过探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衡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平衡原理的关键步骤,对于学生理解平衡概念和原理至关重要。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4(有趣的平衡)-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4(有趣的平衡)-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4(有趣的平衡)人教版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5.4(有趣的平衡)人教版我是一名教师,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有趣的平衡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六章的第5节,主要学习了平衡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衡的定义,掌握判断平衡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能够运用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于平衡的判断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平衡的原理进行解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平衡游戏,引发学生对平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我使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平衡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衡的原理。

3. 实践: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平衡木和小球来实际操作平衡的概念。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平衡的理解。

4. 练习:我设计了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衡的原理进行解答。

通过练习题的解答,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设计了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包括平衡的定义、判断方法和平衡的应用。

通过板书的展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平衡的知识。

七、作业设计(1)一个物体放在平衡木上,如何判断它是平衡的?(2)一个天平两边放着不同质量的物体,如何使天平平衡?2. 答案:(1)一个物体放在平衡木上,可以通过观察物体是否在平衡木的中心线上来判断是否平衡。

如果物体在中心线上,且不倾斜,则物体是平衡的。

(2)一个天平两边放着不同质量的物体,可以通过移动物体在天平两边的位置来使天平平衡。

可以将较重的物体向较轻的一边移动,或将较轻的物体向较重的一边移动,直到天平两边平衡为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平衡概念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衡的定义和判断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2)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衡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创造平衡状态。

2. 掌握平衡的条件,能够解释和验证平衡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平衡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教学难点:1. 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平衡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教学准备:1. 平衡尺或平衡板。

2. 不同重量的物品,如石头、书本等。

3. 记录用的纸张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二、探究活动(15分钟)1. 教师出示平衡尺或平衡板,引导学生观察平衡尺的形状和结构。

2. 教师提问:“如何使平衡尺保持平衡?”3.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平衡的条件是两边的重量相等。

”4.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平衡尺进行平衡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平衡尺和不同重量的物品。

2.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平衡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提问:“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平衡的条件是两边的重量相等。

”3. 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平衡现象吗?”4.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平衡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跷跷板、天平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中的平衡现象,并记录下来。

”2. 学生记录作业内容。

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探究活动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综合与实践-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综合与实践部分,具体是关于有趣的平衡的内容。

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包括平衡的定义、平衡的条件、平衡的判断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的条件,能够运用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于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有关平衡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平衡尺、小球、支架等,以及学生用的练习册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平衡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平衡?”。

2. 例题讲解:接着,我利用教具,展示平衡的定义和条件,并进行详细的讲解。

3. 随堂练习:然后,我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完成练习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平衡的定义、平衡的条件等内容,通过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如果一个物体在支架上保持静止,那么这个物体是如何保持平衡的?(2) 如果一个物体在支架上不平衡,你应该如何调整支架,使物体保持平衡?2. 答案:(1) 物体保持平衡是因为它的重心位于支架的支持面上,且重力与支持力相等、反向、共线。

(2) 如果物体不平衡,可以通过调整支架的位置或角度,使物体的重心移动到支持面上,从而达到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有趣的平衡,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对于平衡的概念和条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5)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1、本课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如何提升课内操作活动的效度?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

”如何以“学科整合”为基点,明“综合实践”之目标。

磨课要点1、起点知识起点:学生已经在六年级上学期《科学》课中对简单的工具——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学习了比例的相关知识,这恰好可以作为数学中实施《有趣的平衡》教学活动的基础。

已有生活认知:平衡现象(如跷跷板)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他们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未上升到学科的层面。

思维特点: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和研究能力。

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不够全面仔细,有一定的分析交流能力,但在归纳能力上比较欠缺。

我们应充分考虑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逐层深入的启发式提问,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更高层次。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和“建立联系沟通的学习方法”。

2、终点。

探究并发现平衡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过程与方法。

课堂上,将尽可能地以活动的“层次感”显现探究的“过程性”,推动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为后续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在操作活动中,需要兼顾和协调“开放性”与“目标性”之间的关系,始终明确“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重点使学生经历“操作体会、领悟应用、联系沟通”的完整过程,让“实践”和“综合”两类目标在不同的环节中紧密联系而又各有侧重,使学生不断地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体会到更为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111~112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并发现在“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刻度数×棋子数”的条件下杠杆平衡的规律,了解它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探究过程,习得探究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4)

课题:有趣的平衡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主题:有趣的平衡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复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第12册114.115页,有趣的平衡。

复习目标:
通过翘翘板游戏感受平衡和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左边的棋子数量乘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乘刻度数。

教学重点:发现“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其中某一边乘积一定时,另一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评价任务:
通过试验和游戏,发现左边的棋子数量乘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乘刻度数,初步感受杠杆原理。

同时发现当左边的棋子数乘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复习过程:
课后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4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4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5.4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并能运用这一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这一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 难点:理解并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杠杆模型、砝码、尺子、绳子等。

-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一套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杠杆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杠杆的平衡。

-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杠杆?它们是如何保持平衡的?2. 探究:- 分组实验:每组学生尝试使用杠杆模型和砝码,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

-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尝试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 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 讲解与演示:-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明确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 通过实际例子,展示如何运用这一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与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

5.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疑问。

6. 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 在讲解和演示环节,教师应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

- 在练习与应用环节,教师应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3)《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1—112页《有趣的平衡》教学目标1、学生探究并发现在“左边棋子数×刻度数=右边棋子数×刻度数”的条件下杠杆平衡的规律,了解它与比例关系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探究过程,习得探究方法。

2、学习运用杠杆平衡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发现“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其中某一边乘积一定时,另一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准备:纸管、塑料袋、棋子、绳子、支架、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境导入课件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情境:师:现在你们是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了,可以玩一些有挑战性的游戏了,对吗?师:先热热身!学生起立,伸开双臂,单脚保持平衡,5秒钟。

表演正式开始:学生伸出食指,将一支笔平放在食指上保持平衡,然后慢慢坐下。

师;为表演成功的同学庆祝一下(鼓掌);没有成功的同学也要保持心里的平衡,待会儿还有更多更大的挑战等着你们呢。

师:玩到现在,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今天的这节活动课的主题是什么?生:平衡师:对,今天的活动就叫有趣的平衡(板书;有趣的平衡)【玩翘翘板和平衡游戏,可以促进学生活动热情和认知目标的双迁移,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明确活动主题,激发学生参与和探究的兴趣】二.探究与发现活动一:演示实验,初步感知1.演示实验师借助纸管和支架,操作后让纸管保持平衡,学生观察感悟2、课件出示,师介绍杠杆简易装置。

(纸管及刻度、塑料袋、棋子、绳子)新知探究中点123456612345左边右边师:虽然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是今天借助它们,你一定会有重大的发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2)

有趣的平衡【教学内容】有趣的平衡。

【教学目的】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原理,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关系。

经历应用反比例关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实验操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发现“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其中某一边乘积一定时,另一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复习讲授】1.教师:谁能说一说反比例的意义?能举例说明两种相关的量成反比例吗?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2.组织活动。

(1)制作实验用具。

教师提前布置实验用具,学生准备。

①准备的竹竿长度是一米,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②在竹竿中点处打孔栓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③从中点处开始每隔8㎝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

④选用的棋子、装棋子的塑料袋要完全一样。

(2)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①CAI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平衡?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平衡。

②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2: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③课件展示第三幅图,问题3:左边的塑料袋放在刻度3上,放入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平衡?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要放3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④课件展示第四幅图,问题4: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指导。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人教新课标

有趣的平衡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右边的棋子数×刻度数”这一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

发现当“左边的棋子数×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棋子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与挖掘,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

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

3、通过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的习惯。

通过小组合作,拓宽学生思维视野,感悟差异,丰富学习经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发现“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其中某一边乘积一定时,另一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准备杠杆尺、棋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这几幅图都共同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跷跷板、天平等图片)解释其中蕴含的知识引入新课。

二、探索规律1.平衡(一):(1)如果塑料袋挂在尺子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2)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让学生通过操作后得出结论。

(3)你有什么体会?要保证尺子平衡:中点左右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到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平衡(二)(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才能保持平衡呢?在刻度2上呢?让学生通过操作后得出结论。

(3)你有什么体会?平衡时,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乘积相等。

实验乘积左边右边棋子数刻度数棋子数刻度数1 12 6 4 32 1234 23 164 4 84 16 1 2 85 24 12 2 46 24 3 4 63.平衡(三)(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2)实验活动①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活动。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教案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5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有趣的平衡教案新人教版
师:我们先来研究前面两个问题。(课件出示表格)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实验后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3个才能平衡。
预设2: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2个才能平衡。
师:先不做实验,猜想一下在刻度2上呢?
【学情预设】预设1:重量。(板书:重量)
预设2:距离。(板书:距离)教学笔记
2.课件展示倾斜的跷跷板。
师:怎样做,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学情预设】预设1:轻的一端加重,重的一端减轻。(教师追问:轻的一端加重或重的一端减轻是改变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改变了重量。)
预设2:轻的一端物品往后移,重的一端物品往前移。(教师追问:轻的一端物品往后移,重的一端物品往前移。实际上改变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改变了距离。)
【设计意图】第(2)题:可以列比例解决这个问题:80∶100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知道玩跷跷板、用木棍撬起大石头都是应用了杠杆原理,体会竹竿的平衡与这两个实例内在原理的一致性。
=100∶(),得到125kg,把梨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梨会有125kg。
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应用到一些实际生活问题中去,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就放3个棋子。
师:我们的猜测正确吗?动手实验一下。(学生实验后汇报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发现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持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14—115页《有趣的平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右边的勾码数×刻度数”这一规律,初步感受杠杆原理。

发现当“左边的勾码数×刻度数”不变时,“右边的勾码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2、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与挖掘,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培养思维的周密性、全面性。

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积累动手实验活动的经验,丰富活动体验。

3、通过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的习惯。

通过小组合作与分享,拓宽学生思维视野,感悟差异,丰富学习经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左边的刻度数×钩码数=右边的刻度数×钩码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其中某一边乘积一定时,另一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简易秤、勾码、小组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感悟影响平衡的因素
1.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这两幅图都共同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
2.师:你能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平衡与什么有关吗?
(质量)(板书)
平衡还与什么有关呀?
生:平衡还与距离有关。

(板书:距离)
师:那么,在平衡中质量和距离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呢?这节课我们
就来研究《有趣的平衡》。

(板书课题)
3.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请大家先来看活动准备和说明(大屏幕出示并随之在距离和质量的下面分别板书刻度数和勾码数);再来看活动要求(大屏幕出示)。

了解了活动的有关要求我们就开始活动。

请大家先来进行第一个活动的内容。

二、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如果钩码挂在米尺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钩码才能保持平衡?
②如果左右放入同样多的钩码,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③发现的规律是:____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在相同的刻度处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钩码,米尺就能平衡。

(4)教者演示验证。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1)媒体出示探索的问题:
①如果在米尺的左边刻度3上,放4个钩码,在米尺的右边刻度4上,放几个钩码才能平衡?
②如果在米尺的左边刻度6上,放1个钩码,在米尺的右边刻度3上,放几个钩码呢?在刻度2上呢?
③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探索的方式:小组合作,分工明确。

(2)小组汇报。

(教者随汇报在大屏幕上出示数据)
(3)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的第一个实验结论是否也符合这个规律呢?(生汇报)
(4)教者操作演示验证。

(5)老师再次引导学生概括规律。

并板书
左边刻度数×钩码数=右边刻度数×钩码数
(6)教师小结: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拴绳子的那个点就是支点。

3.活动三: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得到了平衡的规律。

下就请大家根据平衡的规律的思考一下:
(1)提问: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持平衡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

右边刻度: 1 2 3 4 6
对应的棋子数:_____(12、6、4、3、2)(2)学生做实验进行验证。

同学们,你们总结出的这条平衡的规律,是否科学准确呢?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验证。

下面我们来实际验证一下你在右边刻度上所放的钩码是否使米尺保持平衡。

(3)教者小结:通过刚才的验证发现我们在右边所放的钩码数量是正确的,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当左边的刻度数和钩码数的乘积一定时,右边的刻度数和钩码数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反比例关系)(大屏幕出示结论)
4.拓展延伸
活动四:探索在米尺两端不同刻度挂多个棋子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有了那么多的发现,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咱们下面增加些难度。

刚才我们在铁棒左右两边一个刻度上挂勾码总结出了这条平衡规律,如果在铁棒左右两边多个刻度上挂勾码,还符合这条规律吗?这一次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寻找结论。

(1)大屏幕出示实验内容。

(2)学生分组实验。

(教者巡视指导)
(3)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生汇报)
(4)师:单凭你们的实验结论就能说这条规律是真理吗?得需要更多的验证。

这么多人听课老师也想表现一下,你们同意吗?
请大家出题老师验证。

(5)生出题师生共同验证。

(6)师:不同的实验数据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说明这个规律是正确的。

实际上这是一条已经被科学验证的规律。

希望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操作,理解它。

出示课件:左边勾码数与刻度数乘积之和等于右边勾码数与刻度数乘积之和。

四、联系生活,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其实平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应用,谁能说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的关于平衡例子?(生汇报)
2.大家说的很正确,下就请大家看看称是怎样应用平衡进行称物体质量的。

(教者大屏幕演示秤的原理)。

3、我们已经了解了平衡的规律和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下面就请大家利用平衡的规律来解决问题。

(1)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和妹妹到公园去玩翘翘板,小明体重44千克,妹妹体重35千克。

如果要让翘翘板两边平衡,你至少可以想出几种办法?
(2)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3)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

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

有一天,当他向农民们购买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卖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
五、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你相信吗?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质量距离
棋子数刻度数
左边棋子数×刻度数=右边棋子数×刻度数
左边刻度数×棋子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棋子数成反比例。

小组活动记录表活动二(1)
活动二(2)
活动三
活动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