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对话美国文学青年

合集下载

莫言与美国文学青年约翰·兰多夫·桑顿对话

莫言与美国文学青年约翰·兰多夫·桑顿对话
同理心也涉及到了中国经验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现实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各种各样的看法,也有很多批评,我想对中国目前社会的现实如果没有认真调查,只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妄加评议是不负责任的。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对,但反过来说,“己之所欲”就可以强加于人吗?“己之所欲”也不能强加于人。即便你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国家里是实验过多少年的,都是正确的,但是你也不能强行加到别人头上或者别的国家头上。我们还是应该相信,中国能有今天,这和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是分不开的,处理中国面临的一切问题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我想中国人肯定会欢迎来自世界各地、各个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批评和帮助,但这样的批评和帮助必须是友好的,不能是强加的,不能把你的经验强行加给别人,这是我读小桑顿的书时很感慨的地方,要有同理心。
我特别喜欢小桑顿的曾祖父老桑顿对他的教育,老桑顿教育孩子第一做人要有勇气,第二要有责任感,第三要有同理心。要有勇气、责任感,我们都有同感。所谓的同理心,就是希望一个人要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能够替别人着想。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人际交流,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顺畅许多。如果永远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想和你交朋友是很痛苦的。同理心要求你换位思考,但能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可能会受到中国人的欢迎。如果仅仅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别人,我想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做邻居都是很不可爱的。
坐标、视角与观点
莫言: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地看待外国。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一个美国人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国家,我想他也很难正确看待其他的国家。我们每一个人也一样,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自己、看待自己,很难正确地公平地评价别人。怎么样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国家,包括怎么样正确看待自己的学校,这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能够把自己判断的比较准确,我想得出来的外部判断才有可能比较靠谱,否则本身是一个自大狂,必然看到别人都渺小。本来你是一个把自己的一切都看得无比完美,我想别人在你眼里可能没有一点是好处。当然要获得一种公正的、客观的、甚至有点谦逊的眼光,需要很多的修养。我觉得我们应该为之努力。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范曾:杨先生,今天非常高兴,您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我记得我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就是科学的。

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我大概能看懂十分之二。

凡是公式的部分全看不懂,可是看了这个呢,我觉得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您认识他,而且您对他的评价很高,可是他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

杨振宁: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

讲起这个诺贝尔奖,我要问莫言一个问题。

你跟我走了不同的道路,我们的出身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个大学教授的儿子。

你走了文学的路,我走了科学的路。

我们两个人走上了斯德哥尔摩获奖的这个台上。

可是我走上奖台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我的感受跟一个美国的诺贝尔学奖获得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要问莫言,你去年在斯德哥尔摩获奖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一个感受,你这个得奖跟一个英国人在那得奖或者一个法国人在那得奖是不一样的。

莫言:我觉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样,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的作家,尤其是关于文学奖在中国的几十年来一直是个热点的问题,我是深受其扰,在没得奖之前,每年到了九月份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很多的电话,一会说你今年怎么样,一会又说你认为谁能得谁不得,后来就干脆这段时间不接电话,不回答。

所以这个时候,我就感觉这个得奖者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所研究的科学对象了。

他已经不是个人了。

所以领奖的时候,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领奖者,不是一个被观察者,而变成了一个观察者。

我站在这个舞台上,我在看国王、看王后,看国王后面那两个漂亮的女儿。

当然我也看台下,看我的太太和我的女儿。

所以也有人问我,你在领奖的时候,从国王手里面接到这个奖牌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没有想到,都是在观察。

范曾:我想问杨教授,你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

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莫言:我想文学创作和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

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

2012年莫言在瑞典学院的演讲中英对照

2012年莫言在瑞典学院的演讲中英对照

2012年莫言在瑞典学院的演讲中英对照如果看到,请您读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0时30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英文由Howard Goldblatt翻译: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Distinguished members of the Swedish Academy, Ladies and Gentlemen: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Through the mediums of television and the Internet, I imagine that everyone here has at least a nodding acquaintance with far-off Northeast Gaomi Township. You may have seen myninety-year-old father, as well as my brothers, my sister, my wife and my daughter, even my granddaughter, now a year and four months old. But the person who is most on my mind at this moment, my mother, is someone you will never see. Many people have shared in the honor of winning this prize, everyone but her.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莫言与福克纳创作动因

莫言与福克纳创作动因

探析莫言与福克纳创作动因摘要:莫言与福克纳这对跨越时空的小说大家在文学准备期,同样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培育了他们对文学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审美力;同样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加了知识储备;同样借助创作改变现状从而实现人生抱负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走向渐趋成功的文学之途。

关键词:莫言;福克纳;创作动因;比较分析一个人何以成为作家是一个迄今为止在文学的创作发生学上尚无法给予满意答复的问题,也是文学史和作家传记研究力图解答的问题。

我们愿意承认除了内在的天赋异禀,一个作家的生成与诸多外部因素相关,尤其是与作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相关。

在对莫言和福克纳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两位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受着不同文化传统熏陶的作家在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尤其是在对他们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生活经历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以下分别加以讨论。

一、民间故事的滋养莫言和福克纳在少年时代都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陶冶。

莫言回忆说:“就像诸多作家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一样,就像诸多作家都从老祖母讲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学灵感一样,我也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祖母,我也从我的祖母的故事里汲取了文学的营养。

但我更可以骄傲的是,我除了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祖母之外,还有一个会讲故事的爷爷,还有一个比爷爷更会讲故事的大爷爷——我爷爷的哥哥,除了我的爷爷奶奶大爷爷之外,村里凡是上了点岁数的人,都是满肚子的故事。

”〔1〕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莫言从小就浸染在一个非常浓厚的口头文学氛围里。

他奶奶非常爱讲鬼怪和妖精的故事,而他爷爷更是讲故事的好手。

爷爷虽然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却有满肚子的野史学问。

他的故事,从三皇五帝讲到满清民国,盗贼、妓女、侠客无所不包,而且无论名人轶事或是神狐鬼怪,他都能讲得活灵活现。

此外,由于莫言上完小学五年級就被迫辍学回家务农,在劳动的过程中和劳动的间隙里,也听到村里人讲的许多故事。

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培养了他的文学敏感性,培育了他的审美取向(他的创作在雅俗之间总是往俗的一头靠近),也激发了他的想象力。

莫言获奖感言演讲稿背后的故事

莫言获奖感言演讲稿背后的故事

莫言获奖感言演讲稿背后的故事2021年4月20日,中国著名作家莫言获得了美国《纽约时报》颁发的“翻译出版奖”(“The Best Translated Book Award”),这也是中国作品首次获得该奖项。

在领奖时,莫言发表了一篇感言演讲稿,感性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文学与翻译的理解和感受,掀起了文学界的热议。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演讲稿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名叫吴野的年轻翻译。

吴野早年从事过电子商务行业,但对文学的热爱一直没有消减,于是他决定放弃高薪的工作,专心从事文学翻译。

在他的努力下,一些中国文学作品被成功地引进了海外市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然而,这场成功背后,却有着吴野艰苦卓绝的付出。

他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文学作品,深入挖掘其内涵和语言特点,苦心研究和琢磨每个词语的表意和情感色彩,才能尽量真实地表达原文的精髓。

他还要面对翻译起来极为困难的一些语言现象,比如汉语的省略和象征手法,以及西方文化的其他独特特点。

这些问题,都需要吴野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才能让翻译的成果贴近原作,保持其完整和精彩。

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吴野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上的压力。

他并没有丰厚的资金支持,需要自己负担一切费用,包括版权费、排版费、推广费等。

而这些费用都是高昂的,且需要抵御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甚至还需要忍受一些别有用心的行业黑幕。

吴野常常要奋斗到深夜,捉摸着如何更好地将作品呈现,如何更好地宣传,如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学。

然而,吴野没有放弃。

他坚信,文学是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和文化,它能够超越国界和种族,沟通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传达对生命和人性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他也深知,只有将优秀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舞台上,才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正是因为有像吴野这样的翻译者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莫言在美国文学界的辉煌。

他的获奖感言演讲稿,是对这些翻译者静默付出的致敬,也是对文学翻译自身价值的思考和反思。

莫言杨振宁范曾致青春科学与文学对话录

莫言杨振宁范曾致青春科学与文学对话录

莫言杨振宁范曾致青春:科学与文学对话录2013年05月17日 08:01:4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4版【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5月15日,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左)、著名作家莫言(右)以及担任主持人的著名学者、书画家范曾在对话活动中。

新华社记者公磊摄杨振宁:做研究,从了解别人做了些什么转为自己找问题,不气馁地做下去,就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我最想说的是,自强不息。

范曾:诚恳是最重要的品质,诚外无物,做人一定要诚实。

首先要诚实,其次才是要做有智慧的人。

莫言:借用王蒙的书名,我想说青春万岁。

……5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界、文学界、书画艺术界的三位大师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书画国学大师,杨振宁91岁、范曾75岁、莫言58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300多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大师们用自己的人生实践和智慧,与北大学子们围绕理想、奋斗、勤奋、贫穷、年轻人成才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杨振宁:科学是年轻人的事业在谈到科学家与文学家成功的年龄时,35岁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说,一般来讲,尤其是数学和理论物理,二三十岁的人是势不可当的。

他举例说,海森堡和狄拉克都是二十几岁取得的成就,爱因斯坦26岁的时候是瑞士专利局的小职员,一年之内写了6篇文章,其中3篇是世界级的。

有一些领域,年轻人是适宜走进去的。

年轻人知识面不够广,要解决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时,就会不顾一切,只专注于研究这个问题。

在文学领域就不同,年纪大了,生活阅历丰富了,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就能做得非常成功,像杜甫最重要的诗歌是在晚年创作的。

在文学方面,创意发生的来源和科学是不一样的。

莫言在谈到自己早期的创作时,坦言尽管当时的作品不成熟,也不能去改动。

“这涉及文德,当然,错别字还是要改一下的,你们得允许作家写错别字!”莫言:崇拜科学,来生要研究天文学什么样的人是天才?莫言眼里,二十多岁就做出了重大物理学的发现的杨振宁肯定是天才。

莫言在德国的演讲,他的口才比文才还厉害

莫言在德国的演讲,他的口才比文才还厉害

看进去的东西,不是口才;讲出来的,才是口才;吸收进去的,不是口才,表达出来的才是口才。

我们知道,莫言的文才很棒,但他的口才更棒,不信,先看看他在德国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以下为莫言在德国的演讲内容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开了两天会,终于谈到了文学。

(笑声)上个月,我因为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出院以后身体虚弱,本来想跟有关方面打个招呼,在家养病,不来参加这个会议。

但我妻子说:既然已经答应了别人,就应该信守承诺,尽管你一爬楼梯就冒虚汗,但我建议你还是要去。

你若不去,对会议主办方很不尊重。

听妻子话,我来了。

我临出门的时候,妻子对我说:听说德国的高压锅特别好,你买一个带回来。

(笑声)我这才明白她让我来的真正目的是让我来买锅。

(笑声)我前天上午已经完成了任务,买了个高压锅在床头放着。

(笑声)这次来呢,我还知道德国某些媒体给我上背上了一个黑锅——非常抱歉,可能给同传翻译的女士增加了困难,中国人将强加于自己的不实之词称为‘背黑锅’——中国有一些小报经常这样干,经常造我的谣言。

我没想到像德国这样号称严谨的国家的媒体也会这么干。

(笑声,掌声)由此我也明白,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差不多。

(笑声,掌声)这次我来法兰克福,收获很大,买回了一个银光闪闪的高压锅,同时卸下了一个黑锅。

我是山东人,山东人大男子主义,如果一个男人听老婆的话会被人瞧不起的,我这次来才体会到老婆的话一定要听。

(笑声,掌声)我如果不来,第一买不回高压锅,第二我的黑锅就要背到底了。

我老婆的话体现了两个很宝贵的原则,一个是要履行承诺,答应了别人一定要做到;第二个就是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拿过来。

德国的锅好,我们就买德国的锅。

(掌声)我老婆的这两点宝贵品质值得很多人学习。

前天晚上我给她发了个短信,把我这次的行动做了汇报。

她给我回短信:再买一个高压锅。

(笑声)两个高压锅太沉了!我就给她撒了一个谎:德国海关规定每个人只能买一个高压锅。

假如我们的德国朋友不反对,不怕中国人把德国的高压锅买得涨价的话,我回去会利用我在中国的影响,写文章宣传德国锅的好处,让全中国的家庭主妇都让她们的丈夫来买锅。

杨振宁莫言范曾北大对话

杨振宁莫言范曾北大对话

杨振宁莫言范曾北大对话
畅谈科学文学梦想奋斗
2013-5-16 5:25:08 来源:《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16日 01 版)
光明日报北京5月15日电(记者邓晖通讯员刘梦)今天,91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58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78岁的著名艺术家、北大讲席教授范曾的邀请下齐聚北京大学,为上百名青年学子献上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的思想盛宴。

3位大家的智慧对话是一场科学与文学的互动。

短短2个小时里,他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谈科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谈对美的认识、谈宗教、谈哲学。

同时,这更是一场前辈大师与青年人的珍贵对话。

青年代表面对杨振宁,发问做研究这条路实在太寂寞,如何坚持;面对莫言,追问作家得奖是否压力大于动力,如何看待“诚”与“信”;面对范曾,疑惑搞艺术最需要天赋,勤能否补拙、笨鸟如何先飞?3位大家娓娓道来,谈自己的梦想和奋斗,也用有温度、有韵味的对话为年轻学子传递成长正能量。

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_姜智芹

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_姜智芹
批评与阐释
当代文坛 2005年第 5期
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
姜智芹

莫言是一位在国内国外都享有极高声誉的作家 ,他的作 品题材广泛 ,内容深刻 ,情节曲折诡秘 ,语言汪洋恣肆 ,其作 品之多 ,获奖之多 ,翻译成外文之多 ,在国内作家中都是不多 见的 。其重要作品如《红高粱 》、《天堂蒜薹之歌 》、《酒国 》、 《丰乳肥臀 》、《师傅越来越幽默 》、《檀香刑 》、《十三步 》等已 被译成英文 、法文 、德文 、意大利文 、瑞典文 、韩文 、挪威文 、日 文 、希伯来文 、德文 、荷兰文 、西班牙文等多国文字 ,被国外权 威人士称为“中国最有希望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瑞典文 学院惟一的汉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主理人马悦然先生甚至在 上海等地两次提到 ,中国最有希望获诺贝尔奖的作家是莫 言 。曾获 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也 公开说 :“要 是 让 我 来 选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获 奖 者 , 我 就 选 莫 言 。”①
国外的新闻媒体也热情赞扬 。《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认为“莫言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 , ”“莫言在国际文 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作品会赢得美国读者的青睐 ,就 像昆德拉和加西亚 ·马尔克斯曾经受到美国读者的喜爱那 样 ”⑨。《时报 ·文学副刊 》( Times L iterary Supp lement)则认 为 :“莫言显示出他是鲁迅 ———一位深切忧思中国人命运的 优秀作家的真正继承人 。”⑩《出版者周刊 》( Publishers W eek2 ly)对《丰乳肥臀 》的评价是 :“引人入胜的细节 ,毫不畏缩的 描写 ……莫言的这部小说是一次感官的盛宴 ……莫言的描 写非常大胆 ,有时甚至极为冷酷 ,因为他的幽默来自恐怖的 东西 ,而整个故事非常吸引人 ,构思精巧 ,结构紧凑 ,更有许 多有趣的插曲 ,带给读者满意的阅读 ……小说充满野性 ,令 人回味无穷 ……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λϖ《华盛顿图 书邮购大世界 》( The W ashington Post’s Book World)认为《丰 乳肥臀 》“这部长篇巨著有 500 余页 ,几乎跨越了整个 20世 纪 ,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 ”λω。对于莫言的短篇 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 》,《纽约时报书评 》(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这样评论道 :“莫言把日常生活中的灾难 编织成一种有用的 、令人振奋的 、罕见的东西 。”λξ《华盛顿时 报 》( The W ashington Times)则刊登文章说 :“被视为中国的 威廉 ·福克纳 ,有着加西亚 ·马尔克斯魔幻风格的莫言 ,对 中国乡村的描写有一种魔幻般的抒情诗情调 ,对政府的腐败 不乏嘲讽 ,黑色幽默和超自然的描述灌注其间 ……即使对不 熟悉中国作品的读者来说 ,这八个故事也令他耳目一新 …… 他的作品万花筒一般地反映了中国的当代现实 。”λψ而英美 学界重量级文学评论刊物《今日世界文学 》(World L iterature Today)认为 :“《师傅越来越幽默 》中的几个短篇展示了作者 毋庸置疑的创作才华 ……莫言所表现出的叙事技巧可看作 是一种中国式的巴洛克 ,充满了华丽 、诡异的想象 。”λζ

莫言谈外语:会外语比请翻译更容易成功

莫言谈外语:会外语比请翻译更容易成功

莫言谈外语:会外语比请翻译更容易成功莫言:会外语比请翻译更容易成功莫言在中美文化论坛上大叹"语言问题"苦经由中国文化部与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跨文化双边对话"学术研讨会15日至16日在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

中美三十多名学者进行了交流与研讨,今年他们关注的一个话题是文化交流中怎么也绕不开的"翻译问题"。

越流利越难翻译因为讲话太多才起了"莫言"的笔名,但直到要他说英语,这位中国著名作家才真正做到"莫言"。

"真的,像我这样一句英语也不会讲的人,要来文化交流,如果没有翻译,根本无法进行。

""于丹的口才太好了,一个废字也没有,听写下来就是一篇可以刊登的文章。

但是对那些同声翻译们来说,他们不喜欢于丹。

" 出席会议的莫言话锋一转,"同声翻译喜欢我这样废话多的人。

"之前,同来加大伯克利分校参加论坛活动的于丹,在发言中一如既往,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一气呵成。

不过,如果听英语翻译的话,那真叫作是"老鸭汤变成冬瓜汤",味道差好多。

而且,不少内容没法翻出来,也根本来不及翻。

其实,从英语翻到中文,同样也有一点问题,一些专有名词,一些人名,都不是那么好翻的。

中国书要让洋人翻一部中国小说请一个精通中文的外国人译比请一个精通外文的中国人翻,更容易被外国人接受。

毕竟,最终的读者是外国人。

说到翻译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外国人,年过古稀的美国人葛浩文被中美媒体称为"唯一首席接生婆"。

他不但翻译准确,而且,从不越俎代庖,坚守翻译本道。

他与莫言的合作最愉快,也翻过莫言最多的小说(6本)。

于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她的《于丹•论语心得》在海外已被译成28个语种,33个版本,总发行量已经超过了37万册。

"这主要得益于出版社选了一个好的英语版翻译艾斯特。

中国作家难“走出去” 莫言作品在美10年卖万本

中国作家难“走出去” 莫言作品在美10年卖万本

中国作家难“走出去” 莫言作品在美10年卖万本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走出国门,很多中国作品在海外出版,这些作品在国外是否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中国作家在美国出版有哪些故事,20日上午,朱文、吴帆、薛欣然这三位拥有在美国出版作品经历的作家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讲述他们在美国的出版经历。

该活动是拙见·第三届南方国际文学周“首届南方国际出版论坛”其中的一场。

莫言作品十年才卖一万本谈及在美国的出版经历,作为华语文学界较少能够双语写作的吴帆表示,当年她完成自己的作品后,寄给一些美国的版权代理商,希望能够出版。

而出版商给她的反馈则是:书写的不错,但是太隐晦,没有把要说的东西说清楚,并且希望结尾应该有个明确的结局,而不是开放式的。

“当时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于美国文化、美国文学,我作为一个写作者,重新看到我自己在他们的文学里面是怎么被看待的、中国文学是怎么被看待的。

”吴帆不愿意为他人而改掉自己的作品,所以她没有在美国找到代理,幸运的是,她遇到了托笔·伊迪(托笔·伊迪协会创始人及总监),是以她的书先在澳大利亚和欧洲出版,获得好评后,才回到美国出版。

“托笔·伊迪见我的第一句:…吴帆你住在美国,但是你知道,对于一个中国作家来说,美国市场是最难进入的。

‟中国作家对欧美市场非常看重,经常谈怎么走出去,这一点我自己有非常深的感受。

”作品曾经被翻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出版的自由作家朱文也介绍道,多年前,中国作家中在美国最知名的是莫言,可是十年才卖了一万本。

西方评论家对中国不了解有趣的是,吴帆的作品在世界上绕了一圈,重新回到美国后,有一些自称“了解中国”的出版人或者编辑来找她,但这些所谓“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他们跟我说5分钟的话就是跟中国人交流了,他们所谓的中国作品是类似于谭恩美这样在美国长大的不会中文的作家写的《喜福会》,这种充满了奇奇怪怪东西的作品,这种作品在西方被接受的程度很高,而且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正统。

莫言们的文化对话

莫言们的文化对话

莫言们的文化对话作者:苏杨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12期莫言:“民间外交官”的日本想象超越国界的文学交往,促成了莫言作为一名“民间外交官”的身份。

1989年,《红高粱》便被介绍到日本,日本读者对“父老乡亲们,日本鬼子就要来了”这样的字句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排斥心理,莫言说:“这说明,那些日本读者有胸怀,有自省能力。

”1994年,大江健三郎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演说上说:“正是这些形象系统,使我得以植根于我边缘的日本乃至边缘的土地,同时开拓出一条到达和表现普遍性的道路。

不久后,这些系统还把我同韩国的金芝河、中国的莫言等结合到了一起。

”大江健三郎曾预言莫言获诺奖。

2002年,大江健三郎曾去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过年,两人的友谊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天,莫言从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里读到了这样一个句子:“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站在河边的一块踏石上舔着热水。

”他感到眼前出现了一幅鲜明的画面,仿佛能够感受到水的热气和狗的气息。

于是,小说《白狗秋千架》出炉。

1999年,《丰乳肥臀》日文版面世,第一次去日本的莫言踏上了伊豆半岛,走进了川端康成写作《伊豆舞女》的房间,“首先有一种缅怀先贤的仪式感,然后就非常感慨。

当年读他的小说时,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一天来到这里。

”随后几次去日本,他又两次参观了川端童年时的故居。

在川端的故乡,当地的学校邀请他去演讲,台下年轻的女生们不停地问关于文学、童年、故乡等方面的问题。

法国大使的贾平凹之恋贾平凹曾两次获得法国的文学奖,两次的命运却大不相同。

去年年初,贾平凹获得了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这是贾平凹继1987年《浮躁》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1997年《废都》获得法国费米那文学奖之后,又一次获得国际文学艺术大奖。

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将勋章授给贾平凹时说:“法国人热爱中国文学,其中包括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文学。

当然也爱中国当代文学,那些以转型中的中国为主题、反映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种种细节,几乎贯穿了贾平凹先生的所有作品。

莫言海外遇读者

莫言海外遇读者

莫言海外遇读者夏爱华【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1页(P57)【作者】夏爱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0年11月1日,中西文学论坛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塞万提斯学院演讲厅开幕。

中国作家铁凝、莫言、阿来等应邀参加了盛会。

中国作家和西班牙作家欢聚一堂,共同畅谈文学与写作的意义所在。

盛会结束时,中国驻西班牙大使对铁凝说,使馆的工作人员,包括司机,厨师,对中国现在的文学发展趋势都不是很了解。

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去一次,和他们座谈一下。

使馆的人都想见见你们,和你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

莫言说,今天我觉得身体有点不舒服。

铁凝说,使馆这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我们还是去吧。

莫言说,行,那我今天就舍命陪君子吧。

中国作家们来到使馆,受到全体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

气氛热烈,大家坦诚交流,对中国文学的进程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转眼两个半小时过去了,面对面的对话依然没有停止。

所有的人都不肯离开,这使得中国作家们也不好意思先行告退,于是交流继续进行。

两个小时后,大使说,今天的交流很圆满,我请大家吃饭。

话刚出口,就见莫言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原来他一直在咬牙坚持,不肯提前退场。

而实际上,当时他已经胃穿孔了。

大家赶紧把他就近送到一家离使馆最近的私人医院。

他的病非常危险,需要大量新鲜血液。

使馆工作人员全来了,他们争相为莫言输血,使莫言最终转危为安,恢复了健康。

因此,莫言曾笑着对铁凝说:“我现在是三斤欧洲血,一颗中国心。

”为莫言治疗的主治医师,个性严谨,不苟言笑。

他刚刚看完西班牙文的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觉得作品写得非常好。

他亲手为莫言做手术。

手术完成后,有人告诉他,说这个病人是一位中国作家。

他耸耸肩说,哦,是吗?第二天,他去查房。

站在莫言的病床前,他注意到床头挂的牌子上的汉语拼音字母,他一个一个地拼音,惊喜地说,原来你就是那个中国作家莫言啊!太巧了,我刚读过你写的《丰乳肥臀》,写得真好,我很喜欢。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致辞英文演讲稿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致辞英文演讲稿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致辞英文演讲稿以下这篇演讲稿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XX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在瑞典学院发表的领奖演讲《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莫言在这次演讲中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讲述了自己如何成为一个用笔来讲故事的人的过程。

莫言表示,自己今后还要继续讲自己的故事。

distinguishedmembersoftheswedishacademy,ladiesandgent lemen:throughthemediumsoftelevisionandtheinternet,iim aginethateveryoneherehasatleastanoddingacquaintancewi thfar-offnortheastgaomitownship.youmayhaveseenmyninety-year-oldfather,aswellasmybrothers,mysister,mywifeandmydaug hter,evenmygranddaughter,nowayearandfourmonthsold.but thepersonwhoismostonmymindatthismoment,mymother,issom eoneyouwillneversee.manypeoplehavesharedinthehonorofw inningthisprize,everyonebuther.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mymotherwasbornin1922anddiedin1994.weburiedherinapeac styearwewereforcedtomovehe rgravefartherawayfromthevillageinordertomakeroomforaproposedrailline.whenwedugupthegrave,wesawthatthecoffi nhadrottedawayandthatherbodyhadmergedwiththedampearth aroundit.sowedugupsomeofthatsoil,asymbolicact,andtook ittothenewgravesite.thatwaswhenigraspedtheknowledgeth atmymotherhadbecomepartoftheearth,andthatwhenispoketo motherearth,iwasreallyspeakingtomymother.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与莫言对话:文学,“从伤口长出翅膀”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与莫言对话:文学,“从伤口长出翅膀”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与莫言对话:文学,“从伤口长出翅膀”阿多尼斯莫言阿多尼斯刚刚在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获得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

阿多尼斯(1930——),原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伯尔,叙利亚著名诗人。

1947年他进入大马士革大学学习,1954年毕业于该校哲学专业。

在此前后,他开始使用“阿多尼斯”笔名写作。

阿多尼斯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诗人、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当代最杰出的阿拉伯诗人,在世界诗坛享有盛誉。

迄今共出版《风中的树叶》、《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之歌》、《这是我的名字》等22部诗集,并著有文化、文学论著近20种及部分译著。

他对阿拉伯文化的深刻反思,对诗歌现代化的积极倡导,都在阿拉伯文化界引发争议,并产生广泛影响。

他曾获布鲁塞尔文学奖、马其顿金冠诗歌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奖项。

近年来,他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李萍文/图昨天,在北京举行的“'从伤口长出翅膀’:文学在古老东方的使命——阿多尼斯与莫言及中国作家的对谈”活动中,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之一、83岁的叙利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有了一次面对面的对话。

这是阿多尼斯第四次中国行,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来中国。

与诺奖一直擦肩而过的他,在回答媒体关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时,曾表示“我对莫言不熟悉”。

此次他刚刚获得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第三届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在对话中,他笑着说:“非常荣幸今天能够与伟大的作家莫言进行对话,在阿拉伯语中,我们也开始初步了解莫言的作品了。

”据介绍,“从伤口长出翅膀”是阿多尼斯诗歌中的一句话,以此为对话的主题隐喻了文学和历史记忆、生命经验、精神创伤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国人也相信“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

同时,中国和阿拉伯民族有着近似的文化背景和近代命运,古老的东方的久远的文化,被殖民的近代历史,许多近似的民族精神创伤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个体记忆。

莫言在德国的演讲稿开场白

莫言在德国的演讲稿开场白

莫言在德国的演讲稿开场白
亲爱的朋友们,
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思想和经验。

作为中国文学界的一员,我深感荣
幸能够有机会在德国与大家交流,探讨文学、文化和人类的共同关注点。

德国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正因为这样,我相信在今天的演讲中,我们将会有更多的交流和共鸣。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它能够传递情感、启发思考、唤醒良知。

无论我们
来自何方,文学都是一种普遍的语言,它能够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差异,让我们与世界
上的人们达成共鸣。

作为一名作家,我相信文学的力量。

它能够打破界限,拓宽视野,让我们意识到人类
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通过文学,我们能够了解其他文化的世界观、价值
观和生活方式,进而打破偏见和误解。

在我看来,文学是一个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文化和民族。

我们需要通过文学的力量,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为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世界而努力。

今天,我希望我们能够共同探讨文学的力量,探索文化的多样性,共同寻求解决人类
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路径。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莫言在德国的演讲稿开场白

莫言在德国的演讲稿开场白

莫言在德国的演讲稿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朋友,感谢你们今天能够前来参加我的演讲。

我是中国的作家莫言,现在身在德国,很高兴能够和你们分享我的经历和想法。

来到德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一开始对这个陌生的国度感到好奇兴奋,到逐渐适应和融入这里的生活,我对德国的认识不断地深入和拓展。

这个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赫尔曼·黑塞、弗里德里希·尼采、马克思等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在这
里诞生和传播,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我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也能够深入反思和探讨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性。

德国与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这种差异既包含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蕴含着互补与交流的可能。

作为一个作家,我始终相信文学是跨越国界的语言,它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人们的心灵紧密相连。

因此,我想既要分享我的文学和思考,也要与各位德国朋友展开对话和交流。

我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极境,或许能够为你们带来一些新的视野和感受,也期望你们能够和我分享你们的观点和独特的经验。

在这个充满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彼此理解和尊重,才能够建立真正的友谊和合作。

因此,今天的演讲将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表演,它更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和对话的机会。

我希望你们能够尽情提问和讨论,让
我们一起走进文化交流的宝库,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和人性的多样性。

谢谢。

英语读者如何看莫言——译迪伦·苏尔(Dylan Suher)《莫言四十一炮檀香刑》及其他

英语读者如何看莫言——译迪伦·苏尔(Dylan Suher)《莫言四十一炮檀香刑》及其他

- 248-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英语读者如何看莫言——译迪伦·苏尔(Dylan Suher)《莫言<四十一炮><檀香刑>》及其他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兰【摘要】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首位摘得此桂冠的中国作家,莫言受到了来自全世界读者、评论家等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本文结合其几部作品的中文原文和英文译本,汇集了西方学者、教授、评论家通过其英译文本对莫言及其作品的评价。

【关键词】莫言 英译本 书评从莫言2012年10月获诺贝尔奖到现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对莫言获奖的争议就毋庸赘言了,而莫言研究也成为学术界一大热点。

网络上随便一搜就可以看到,除了各种选集、文集,还有访谈录、获奖感言深度解析,莫言作品的各种分析和研究,前几日还看到一本《莫言研究硕博论文选编》。

作为首位获此桂冠的土生土长中国作家,莫言及其作品都迎来了国内一片赞扬之声。

同为乡土文学作家的余华评价莫言的作品时说“90%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说他“是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他的独特思维、艺术个性,都已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摘取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

”台湾作家龙应台评论他说“最泥土的人就最国际。

每回读莫言的小说,都会感叹,我不如他。

”同样是台湾作家的骆以军也称莫言“是个天才。

”笔者不禁想到,国内虽然一片叫好之声,但获奖的毕竟是其英译文本,那英语读者对其作品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众所周知,莫言的作品英译全部由葛浩文历时近20年时间翻译完成。

葛浩文,英文原名Howard Goldblat ,美国汉学家,被西方评论家称为“当代中文小说英译第一人”(《芝加哥读者报》),其译作包括莫言、萧红、白先勇、杨绛、冯骥才、王朔、刘震云等二十多位名家的五十多部作品。

笔者摘取了几篇对莫言的英译文本的代表性书评,并翻译了其中一篇,向大家介绍英语世界读者对莫言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对话美国文学青年:世界如何想象与书写中国2013年07月02日07:46 来源:光明日报杜羽、计亚男图为莫言(右一)、约翰·兰多夫·桑顿(中)与主持人李潘在对话现场。

光明日报北京6月30日电(记者杜羽、计亚男)30日,58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22岁的美国文学青年约翰·兰多夫·桑顿坐在了一起。

在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承办的“世界如何想象与书写中国——跨越大洋的文学对话”活动上,两位作家共叙文学与写作,畅谈东西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中国作家莫言,扎根于中国大地,一直把写作目光对准中国乡村。

现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兰多夫·桑顿,14岁时曾到北京游学一年,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美丽的国家》一书。

他们肤色不同,阅历迥异,对中国、对文学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认知,对话现场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引发听者的思考。

本报副总编辑刘伟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说:“中国是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几代作家的努力下,莫言脱颖而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值得我们骄傲。

小桑顿能够和我们的文学大师对话,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是非常幸运的。

我们的文学大师有一种胸怀,而且北京师范大学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也体现了北师大传统的人文特色,特别是包容的、宽阔的胸怀。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鲁迅文学院作家班青年作家代表300余人聆听了这场对话。

时间:6月30日地点:北京师范大学新图书馆开场白董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文学是文化的一个载体,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各个国家老百姓重要的社会经验、民族精神以及国家的特征。

在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文学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们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理解,既有想象的层面,也有真实理解的层面,更有尊重的层面。

一个作家要真正地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自己和他国的文化,就必须置身于那种特定的文化之中,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读者从一种想象的文化到真正理解的文化、尊重的文化。

随着中国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各个国家的作家,用他们的笔来描绘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描绘出中国人和世界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家园的共同愿景。

莫言:今天这个活动非常有趣。

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而且是在中国一个比较老的人和美国一个很年轻的人之间围绕文学来谈话。

今年桑顿22岁,我是58岁,按照中国的属相,我们两个都是属羊的,属羊的人都比较温顺,我们一老一小两只羊,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中国的一些问题。

约翰·兰多夫·桑顿:我非常高兴和莫言先生对话,我读过莫言先生的书,受到很多启发。

这场对话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荣幸,我想我们的对话会非常有意义。

现实的中国与文学的中国莫言:我的小说里所描写到的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各种侧面,其中有悲壮的、荒诞的、温柔的、美好的,也有邪恶的,我想这都是我们生活当中本来就有的现象。

文学的任何想象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不可能是凭空的想象,都是从生活当中得来的。

当然一个作家的描写不可能是对生活进行一种简单的照相式的描写,而是把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经过想象、加工,通过塑造人物,通过优美的文学语言,赋予生活以艺术性。

这样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既是来自生活,又是高于生活的。

我们既可以通过读这样的文学作品,了解作家所描写的中国和世界,也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普及到对全人类以及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描写,所以很多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作家的本土,但也超越本土。

约翰·兰多夫·桑顿:在我来中国之前,其实对中国的理解非常有限,所以我是以一个非常开放的心态来观察中国、挖掘中国、体验中国。

没有谁给我灌输关于中国的任何想象,我的先见很少、预期也很少,所以当我来到中国的时候,对中国的感觉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我的美国朋友对中国有不同的观点。

没有来过中国,或者没有学过中文的人,对中国的认识未必准确。

我曾在中国待了一年,虽然也是很短的时间,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比过去更深入、更全面。

我写的《美丽的国家》中很多故事建立在这一年在中国生活的基础之上,把这些生活的素材进行加工、扩充,有美的,也有丑的,但是没有办法说是完全真实的,因为它是一个想象的结果。

我对中国整体的印象就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莫言:桑顿来中国时,是十几岁的小孩。

来到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度,住在一个陌生人家里,和中国的孩子在一个网球训练中心打网球,他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心理、儿童的眼睛来感受中国。

他当然看到了很多中国的现象,看到了中国拥挤的交通,看到了遍地的尘土,看到了空中的雾霾,也看到了很多令他感到不舒服的现象。

他的着眼点始终在人身上,我想感受最深的不是中国的外部物质环境,而是中国人。

比如一起打球的小朋友博伟,练排球出身的网球教练,大老板家里的司机,一直陪同他的维多利亚小姐,还有四个人挤在一个狭小房间的保姆们,他的眼睛盯着这些人,用心灵来感受这些人,感受到他们的善良、纯朴,当然也有狡猾、肤浅,他把这些写出来了。

如果仅仅描写中国的高楼大厦、遍地垃圾,就不是一个小作家应该做的事情。

当然外部的环境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灵,我想他的着重点还是盯着人,用心来感受中国,这一点我是很欣赏的。

坐标、视角与观点莫言: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地看待外国。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一个美国人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国家,我想他也很难正确看待其他的国家。

我们每一个人也一样,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自己、看待自己,很难正确地公平地评价别人。

怎么样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国家,包括怎么样正确看待自己的学校,这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只有能够把自己判断的比较准确,我想得出来的外部判断才有可能比较靠谱,否则本身是一个自大狂,必然看到别人都渺小。

本来你是一个把自己的一切都看得无比完美,我想别人在你眼里可能没有一点是好处。

当然要获得一种公正的、客观的、甚至有点谦逊的眼光,需要很多的修养。

我觉得我们应该为之努力。

如果我们要来评判今天的中国,第一是要有一个方向,纵向来看,我们拿过去的中国、昨天的中国、前天的中国来和今天的中国比较,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

另外要拿外部来和内部对比,我们看了美国、法国、世界上其他先进的国家,也看了世界上目前在经济上不如中国的国家,用他们来对比当下的中国,又是一种结论。

如果仅仅站在一个角度来看,得出的结论可能差别很大。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前几年我在家里面和我的父亲、侄子一起吃饭,那时候我父亲88岁,我父亲非常感慨地说,今天这个社会目前的生活是他人生当中最好的阶段。

我侄子是“80后”,他立刻就反驳爷爷的意见。

我当时就笑了,觉得两个都有道理。

我父亲是1923年出生的老人,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战争、饥饿、动乱,人生的所有灾难都经过了,拿自己80多年的中国来比较当下的中国,他认为现在是最好的时期。

你能说他说得不对吗?一定是他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我觉得父亲讲得有道理。

我侄子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他生下来以后没有经历过饥饿,那时中国已经改革开放,农民的生活也比较富裕了,他现在是和左右来比较,他看到他的同学本事没有他大,但是当上了局长、科长,为什么?因为他们可能家里有后台。

他看到有的人没有他聪明,但是发了财,成了老板,因为他们可能运用了不正当手段。

他和周围的人一比较,就觉得当下社会是贪污腐败、横行霸道、一无是处。

因此一老一小对中国当下有两种看法。

对中国社会进行比较公正的判断,要有一个纵的方向和一个横的方向,然后汇成一个十字,汇成一个焦点,这样才比较准确。

我想我们看外国,外国人看中国,我希望用历史的观点,用不同的坐标来参照。

约翰·兰多夫·桑顿:美国的历史看上去很辉煌,但实际上也是经过一些挫折的。

目前来说,美国社会自豪于现在的发展,有些人可能不愿意了解其他的文化,实际上美国之外还有广阔的世界,所以我想美国人出国留学、了解其他的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认为美国也是全世界的一部分。

经验、人性与同理心莫言: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属于文学所描述和所表达的对象,但文学最重要的是要表现人的复杂性。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写人不可能不触及到环境。

关于中国经验,这是最近几年来提得很响的一个概念,我想有中国经验,也有美国经验;有美国经验,也有欧洲的经验。

总而言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独特的环境、独特的人文背景,这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现状,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我特别喜欢小桑顿的曾祖父老桑顿对他的教育,老桑顿教育孩子第一做人要有勇气,第二要有责任感,第三要有同理心。

要有勇气、责任感,我们都有同感。

所谓的同理心,就是希望一个人要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能够替别人着想。

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人际交流,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顺畅许多。

如果永远站在个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我想和你交朋友是很痛苦的。

同理心要求你换位思考,但能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可能会受到中国人的欢迎。

如果仅仅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别人,我想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做邻居都是很不可爱的。

同理心也涉及到了中国经验的问题。

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的现实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各种各样的看法,也有很多批评,我想对中国目前社会的现实如果没有认真调查,只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妄加评议是不负责任的。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对,但反过来说,“己之所欲”就可以强加于人吗?“己之所欲”也不能强加于人。

即便你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样的处理方式,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国家里是实验过多少年的,都是正确的,但是你也不能强行加到别人头上或者别的国家头上。

我们还是应该相信,中国能有今天,这和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是分不开的,处理中国面临的一切问题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

我想中国人肯定会欢迎来自世界各地、各个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批评和帮助,但这样的批评和帮助必须是友好的,不能是强加的,不能把你的经验强行加给别人,这是我读小桑顿的书时很感慨的地方,要有同理心。

上个世纪80年代,我的小说《红高粱》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在柏林得了奖以后有很多批评,说张艺谋是迎合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故意给西方人看中国的落后面。

那时候,这种批评是很强烈的。

但无论是作为写小说的我,还是作为当导演的张艺谋,我们都没有出过国门,我们也不知道有“东方主义”,起码我不知道西方人到底喜欢中国的什么。

而且我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也没有想到我的小说将来要翻译成外文给外国人去看,更没有想象到我的小说会被拍成电影给西方人去看,我写作时就是用自己的内心来写,我感觉我心里压了很多话要说出来,所以我就开始写。

同时我也要为历史上的祖先们来写作,他们在中国的历史上上演了那么多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故事,跟他们相比,我觉得我们显得很苍白,我觉得应该用鲜活的语言把祖先的光辉业绩、敢作敢当表现出来,这是我写作的动力和初衷,谁也没有想到“东方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