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成人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肥胖患者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心电图磁共振影像学诊断检查、评估管理、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

肥胖患者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心电图磁共振影像学诊断检查、评估管理、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

肥胖患者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学、心电图磁共振影像学诊断检查、评估管理、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肥胖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复杂性、渐进性以及对心血管疾病(CVD)结果的影响等,在治疗超重/肥胖患者的CVD时,从诊断到长期治疗,均面临着许多临床挑战,需多学科综合管理。

病理生理学重度肥胖患者脂肪过度堆积会导致的中心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影响心脏形态和心室功能。

在肥胖患者中可观察到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增加、室壁应力增加、左心室和右心室肥厚和增大、睡眠呼吸暂停和肺动脉高压等病理生理学变化,可导致左心室和右心室衰竭。

CVD常见诊断检查多种技术可用于评估和诊断肥胖相关CVD,但肥胖会影响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和性能。

心电图。

肥胖导致的形态学变化和技术挑战可能会影响心电图诊断的准确性,包括心脏移位、心脏负荷增加、心脏肥大,以及胸壁皮下组织脂肪堆积引起的心脏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增宽。

其他复杂因素包括慢性肺部疾病、QRS低电压和电轴左偏、下外侧导联的非特异性T波低平,以及下壁心肌梗死假阳性标准发生率增加。

经胸超声心动图。

肥胖相关的不良声学窗口会限制超声心动图。

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和心包积液在肥胖患者中很难区分。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假阳性积液(伪心包积液)的常见原因。

压力测试。

运动压力测试可能受到肥胖人群的运动能力差、跑步机重量限制和心电图限制等因素的影响。

BMI>40kg/m²的患者可选择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压力测试,以减少肥胖对图像解释的影响。

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CCTA)。

CCTA图像质量随BMI 升高而降低,在BMI>40kg/m²的人群中不建议使用。

使用特定肥胖方案的双源计算机断层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当辐射量增加32%-54%时,图像质量和噪声均有所改善,但关于工作台重量和机架直径的限制仍然存在。

心脏磁共振成像(CMR)。

设备孔径、不耐受重复屏气以及心脏和胸部线圈之间的距离延长,会将低CMR图像质量。

中国全国范围的疾病的横断面研究的例子

中国全国范围的疾病的横断面研究的例子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疾病的流行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全国范围内各种疾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进行横断面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横断面研究是一种广泛用于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人裙中疾病的分布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

在我国,有许多例子可以作为全国范围疾病横断面研究的典型案例。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例子:1. 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在我国,肥胖和糖尿病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横断面研究可以比较不同地区、不同芳龄和性莂的人裙中肥胖与糖尿病的患病率,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研究结果对于预防和管理肥胖和糖尿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吸烟与肺癌的关系研究:我国是世界上吸烟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吸烟与肺癌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一项全国范围的横断面研究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芳龄和性莂的吸烟人裙进行调查,分析吸烟与肺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为控烟和预防肺癌提供科学依据。

3. 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我国作为疫情的起源地和控制地,进行了大量的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这些调查包括对不同地区、不同人裙和不同时间点的病例进行分析,以及病毒的传播规律和变异情况等。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对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防控和治疗策略提供了宝贵经验。

4. 结核病的传播与控制研究: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病高发国家之一,结核病的传播与控制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结核病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裙和不同时期的结核病发病率和传播途径,为结核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上述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全国范围疾病横断面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些研究不仅为我们了解疾病的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数据和经验,也为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析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分析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分析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一、引言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

它们造成了无数人的生命损失和社会负担。

在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方面,了解并纠正相关的风险因素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减少这些风险因素提出建议。

二、危险因素一: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心肌梗塞、中风和其他严重并发症。

造成高血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年龄、家族遗传、肥胖、饮食过量等。

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壁弹性降低,容易形成硬化斑块,增加了患上高血压的风险。

2. 遗传:有亲属患有高血压的个体更容易患高血压,基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肥胖:肥胖是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体内脂肪堆积增加,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

4. 高盐饮食:过多摄入含盐量较高的食物会使体内水分增多,导致血压升高。

为降低高血压风险,建议控制体重、减少盐摄入、保持良好的饮食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三、危险因素二: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可避免危险因素之一。

香烟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会对血管产生不良影响。

1. 尼古丁:尼古丁刺激神经系统和肾上腺素释放,导致心跳加快、动脉收缩以及提高了心脏负荷。

2. 一氧化碳:吸烟者体内一氧化碳浓度明显升高,它会与血红蛋白结合,损害氧气输送至全身组织。

针对吸烟这一风险因素,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就是戒烟。

戒烟不仅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能改善肺部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四、危险因素三:高胆固醇水平高胆固醇水平被认为是冠心病和中风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在人体内,胆固醇是一种重要的脂质物质,但过高的胆固醇水平可以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1.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被称为“好胆固醇”,它有助于清除体内多余的低密度脂蛋白(LDL)。

当HDL水平较低时,就会导致胆固醇在动脉壁上沉积。

2. 低密度脂蛋白(LDL):LDL被称为“坏胆固醇”,其富含胆固醇,并容易在动脉壁上形成斑块。

肥胖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肥胖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脂肪组织病理 义可分两 型 , 体质性 肥胖 症( 即 幼年起 病 型肥
胖症 ) 和藕得性肥胖症( 成 于神经 、 内分泌 和代谢 紊乱 基础
作 者单位 : 03 北京 . [ 07 0 中国^ 层解放军海军息 脏
维普资讯
34 J
Ti j djMa 0 2 Vo 3 o5 a i Me nn y2 0 . 1 0N
肥胖 确定为一种严重疾 病 目前按 发病机 制和病 因将 肥胖
症( ) 病 分为两大类 : 2 1 单纯 胜肥胖症 . 无 明显内分泌和代谢性病因者称为单
表 2 亚 洲成人 B 标 准及 患相关 疾病 危险” M1
纯性肥胖症 . 是最常见的~种 , 占 9 % 根 据发病 年龄和 约 5
>2 / t时 , 4 9 n2 相关疾病 危险性增 加 3倍 , 囡此认 为亚耕『
人 最 适 宜 的 B 为 l . ~2 . gm2 超 重 ≥ 2 g m MI 8 5 2 9k / ; 3k / 和
肥胖≥2 n 5k / 为切点 。 我 国肥胖 切点 WG ) 在 2 0 年 6月 总分析我 国大 (( 二 01
而使用标 准体重 则缺 乏数 据的支持
表 1 WH O成 人 1 标 准及 患相关癀病 危险 : 3 MI
目前临床上广泛 采用 BMI WC 和 F作 为肥 胖程 度和脂
肪区域性分 布指标 , 也更适用 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 查 其他测 定体脂量及体脂分布方法 , 包括 区别腹型肥胖 是内脏 脂肪型还 是皮下脂肪 型肥 胖的影像技 术等 , 均要求使用科学 的仪器 , 费用极 其昂贵 . 这些专门的方 法更适 用于科研 .
I 2 3 切点 的碲定 . 1 MI
是 以随着 B 的增加 , MI 各种 危险因

积极管理肥胖_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积极管理肥胖_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643· E-mail:zgqkyx@ ·述评·【编者按】 2021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超50%,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达10%,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

肥胖既是独立的疾病,又与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

本文结合美国心脏协会于2021年发布的《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声明,探讨肥胖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及肥胖管理对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作用。

同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并提出几点学术问题,期待引发学者思考,共助学术进步!积极管理肥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郭雨阳,曾庆春*【摘要】 2021-04-22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一项关于《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声明,总结了肥胖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以及心房颤动诊断、临床管理以及预后的影响。

本文结合我国临床的实际情况对该声明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心血管内科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肥胖;冠心病;心力衰竭;猝死,心脏;心房颤动【中图分类号】 R 54 R 589.2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116郭雨阳,曾庆春. 积极管理肥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6):643-650.[]GUO Y Y,ZENG Q C. Actively managing obesity to reduce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2,25(6):643-650.Actively Managing Obesity to Reduce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GUO Yuyang ,ZENG Qingchu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Nanfang Hospital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ENG Qingchun ,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 ;E-mail :qingchunzeng@【Abstract 】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tatement released by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on April22,2021,gives a summary of the impact of obesity on the diagnosis,clinical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heart failure,sudden cardiac death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In view of the present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tent of the statement in detail,aiming to provide guidance relevant to domestic cardiovascular management practices.【Key words 】 Cardiovascular diseases;Obesity;Coronary disease;Heart failure;Death,sudden,cardiac;Atrial fibrillation声明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心血管内科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引言: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健康威胁之一。

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而一系列危险因素被认为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管理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展开分析。

一、不可控因素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逐渐增加。

尤其是中年及老年人群,他们通常更容易罹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问题。

2. 性别:男性相较于女性更容易出现某些类型的心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

但女性在绝经后可能会面临更高的风险。

3. 遗传基因:个体所拥有的基因组也会对罹患心血管疾病产生影响。

若亲属中有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风险增加。

二、可控因素1. 吸烟:吸烟是一种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吸入的尼古丁和有害化学物质会导致动脉壁收缩,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表明,戒烟可以显著减少罹患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心肌梗死、中风以及其他心血管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量摄取盐分以及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缺乏锻炼、肥胖)都可能引发高血压。

适度控制体重、限制盐分摄入、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和运动可以帮助预防高血压。

3. 高胆固醇水平:高胆固醇与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

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可能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

通过控制饮食,特别是减少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可有效控制血脂水平。

4. 糖尿病: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壁,导致动脉硬化和其他心血管问题。

对于已经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积极管理血糖水平非常重要。

5.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容易引发肥胖、高血压和其他与心血管健康相关的问题。

适度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以帮助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6. 高脂肪饮食:过多摄入富含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食物会增加罹患心脑血管事件(如冠心病)的风险。

取而代之,选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的健康油脂,如橄榄油、亚麻籽和鲑鱼可以改善血脂水平。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中包括心脏病、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一类的病症。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包括许多危险因素。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危险因素,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并采取措施预防心血管疾病。

第一,吸烟。

吸烟是一种对身体健康极其有害的行为。

报道表明,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在烟草燃烧时会释放大量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会直接进入人体,损害心脏和血管,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吸烟。

第二,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当血液通过心脏时,会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压力。

如果这种压力不断增加,就会导致血管壁扩张,可以长期导致高血压。

高血压会直接影响心脏的健康,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肥大,最终可能导致心衰。

第三,高胆固醇。

胆固醇是人体内的一种脂质,有助于身体正常运转。

但是,如果胆固醇水平过高,就会对心血管健康构成威胁。

高胆固醇会在血管内依附,并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在长期内导致动脉变硬、血管变窄和心脏循环系统的不良影响。

第四,缺乏锻炼。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能够锻炼心脏和血管,改善心血管健康。

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身体不适、肥胖以及对心血管健康的不利影响。

第五,饮食不健康。

我们日常饮食中一些高脂肪、高糖、高盐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可以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我们应该适度饮食,减少对这类食物的依赖,食用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奶制品、瘦肉和鱼类的食物。

第六,遗传。

遗传因素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原因。

遗传与其他因素一起起作用,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发生。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存在并多种多样。

如果我们了解并注意这些危险因素,我们可能会更好地预防心血管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健康,适当锻炼,戒烟戒酒,并尽可能缓解压力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如何预测自己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通过早期预防,从而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表 1 两组 B IS P D P F G T 、C变化 ( ±s M 、B 、 B 、I 、 C T )
体重正常组( =16 ) n 46 超重肥胖组 ( =9 1 n 8)
收稿 日期 .0711 ; 回日期 :0731 * 0..5 修 2 20 ..
作 者简介 : 李珊(96)女 , 17一, 医师 , 从事心脑 m管 防治工作。 病
以血清 , ≥17m o 1 I 1 .0 m l 为高甘 油 三 酯血 症 ; 血 G / 以 清 T I57m o 1 C .0 m l 为高胆 固醇血 症H 。 > / J 13 统计 学方法 : 部 数据 以 Fxr . . 全 opo60录入 校
11 对 象 :0 1 参 加 我 院 健 康 体 检 且 年 龄 在 . 20 年 2 ~6 岁 的人群 , 5 4 均为城镇 居 民 , 共计 28 人 , 61 其 中男性 17 5 2人 , 女性 10 19人 , 均 年龄 4 .1 平 18 ± 96 。到随访结 束时 , 访或 资料不全 24人 , .7岁 失 3 随访 有效 率 9 . %。 13 12 方 法 : 该 人 群进 行 健 康 体检 , 检 者 空腹 . 对 参 1 时 以上 , 0小 清晨 7~9时采 静脉 血 , 部生 化指 全 标采用 日立 70 60全 血动 生 化 分 析仪 测 定 。记 录
油三酯血症 的危险性增加 17、 高胆 固醇血症 的危险性增加 50。B I . 患 8 . 8 M 每上升一个单 位 ,B 上升 1 7 , SP .4 3 D P上升 092T B .3 ,G上升 0 12 T . ,C上升 009但 与 FG变化无线性关系 。结论 B I 9 .9 ; P M 增高可以促进其他如血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它的深远影响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它的深远影响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它的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患有高血压疾病,肥胖症,冠心病以及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着,据相关数据表明,每年临床中由于心血管类型疾病而导致死亡的患者人数要明显高于传染性疾病以及其他类型疾病的患者。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其危险的因素进行研究也显得更加具有着临床的实际应用意义。

标签: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深远影响;研究1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1高血压据相关研究认为,人体舒张压的增高并不能够表明高血压在临床中的严重程度,相反,其在高血压疾病的早期较为常见,而人体脉压的增大同心血管疾病的冠心病,脑卒中以及总死亡率却呈现出正相关的态势。

当血压具有着较大的波动性时,将会对靶器官造成较大的损害。

1.2血脂异常血脂的异常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危险性因素。

当前研究认为,虽然我国民众血清胆固醇的水平较低,然而胆固醇的水平仍然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几率以及急性冠心病发病几率的十分重要的危险性因素,并且,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的血脂水平也会随之而不断增加,因此,在日后相当的一段时间之内,我国人民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仍然会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女性的患病率即危险性因素的水平增加的幅度将会明显大于男性。

1.3糖尿病糖尿病是当前临床中冠心病患者独立并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危险性的因素,人体内部胰岛素的抵抗将会导致一系列代谢的紊乱情况出现,将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因素的聚集。

相关研究人员认为,高血糖与高血压疾病的患病率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加,但高血脂疾病则并无十分明显的年龄差异。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高血糖与高血压是其产生心血管疾病的身份主要的危险性因素,因此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其疾病的预防应重点放在血糖与血压的控制方面上,降脂则更应在中年的前期以及青年时期进行。

1.4肥胖绝大多数人们都具有着一定的认知,认为肥胖与超重是导致出现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十分显著的文献性因素,一般情况下,随着体重指数水平的不断上升,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会随之而不断增加,肥胖是导致人们出现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疾病的共同的十分重要的危险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群的平均水平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是个体的水平将会保持在原有的百分比。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措施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措施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引起心脏病、心肌梗塞、中风等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

治疗措施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治疗措施危险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可导致血管硬化、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等,进而导致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发生。

2.高血脂高血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当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过高时,会导致血管硬化、血栓形成等,增加发生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3.吸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收缩等,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肥胖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肥胖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治疗措施1.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适当的运动、健康饮食、戒烟等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

如降压药、降脂药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3.手术治疗在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

如心脏搭桥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疾病,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也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

关注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bstrac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a common disease that can cause harm to human health, including heart diseas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roke, etc. Its risk factors include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smoking, obesity, etc. Treatment measures include changing lifestyles, drug treatment, surgical treatment, and so on.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risk factor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etail.Key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 treatment measures Risk factors1.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 is the main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ypertension can cause arteriosclerosis, increased blood viscosity, thrombosis, etc., and further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heart disease, stroke, and other diseases.2. HyperlipidemiaHyperlipidemia is also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disease. When the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 content in the blood is too high, it can cause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increase the risk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3. SmokingSmoking can cause damage to endothelial cells of blood vessels, vasoconstriction, and accelerate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4. ObesityObesity is one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besity can cause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and other diseases, increasing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Treatment measures1. Changing lifestyleChanging lifestyle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ppropriate exercise, healthy diet, quitting smoking, etc., all help reduce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2. Drug treatmentDrug treatment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controll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tihypertensive drugs, lipid-lowering drugs, etc.,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3. Surgical treatment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urgical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condition. For exampl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leev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Conclusion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a disease that threatens human health. Its risk factors include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and so on.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 should change our lifestyle. Drug treatment and surgical treatment can als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condi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and controlling the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和损伤,如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血压、中风等。

重庆市育龄期妇女中心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重庆市育龄期妇女中心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危险 因素的关联性 。方法 在重庆市 “ 一小 时经 济圈” 内采 用整群抽 样 的方法抽取 87 9名 l 5 6 8— 9岁的在职成 年妇 女 ,以其 中683名年龄在 1 4 3 8— 9岁正 处于育龄期 的妇 女为研 究对象。测量其 身高、WC 、体质量 ,计算其 体质指数 ( M ) 和 WH BI R,检测其血压 、血脂、血糖等指标 的水平 。分析 非中・肥 胖组 ( z c WHR< . 0 5且 wC< O c 8 m)和 中心肥 胖组 ( R≥O 5或 WC - 0c WH . - >8 m)各指标 间有无 差异以及 两组间心血 管病 危险 因素 聚集发 生率有无 差异,用 lgsc oi i t 回归分析 中心肥胖与・a 管疾病各危险 因素闻的关联性 。结果 c r z 在 683名育龄期妇女 中,有 109名 (5 6 % ) 为 3 6 1.4 中心肥胖。非 中心肥 胖组 与中心肥胖组 WC、收缩压、舒 张压、总胆 固醇、三酰甘 油、高密度脂 蛋 白、低 密度 脂蛋 白、 血糖水平比较 ,差异 均有统计 学意义 ( 0 0 ) 中心肥胖组危险 因素聚集的发 生率为 3 .6 ,非 中心肥 胖组 的发 P< . 1 。 97 % 生率为 1 .8 ,两组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 ) o ii 37 % P< . 5 。L g t s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 ,中心肥胖的独 立危 险 因素是居住地 区、年龄 、收缩压 、舒张压、三酰甘 油、高密度脂蛋 白和血糖 。结论

m aue eesbet t dcs f e h,WC o yw i t l dp s r,b o pdadbodguoe Bd as esr i t s ujc ei i i t dnh sh n e o h g ,bd eg ,bo r s e l dl i lo lcs. oym s h o e u o i n idx( M )adWH e a ua d Weaa zdtecr l e nie e entenn—cnrl b sygop ( R< n e B I n R w r cl le . l e or a didcs t e o e c t n y h et bw h e t e i ru WH ao t 0 5adWC< 0c . n 8 m)adtecn a o ei ru WHR ̄0 5o >8 m). g t g si ayiw sdt e- n et l b syg p( h r t o > . r  ̄ 0c WC o s e e on 1 i crr s nal s a ue x i ss o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肥胖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它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其中心血管疾病是与肥胖最密切相关的疾病之一。

本文将探讨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预防和治疗策略。

肥胖的定义与流行病学肥胖通常通过体重指数(BMI)来定义,BMI超过30被定义为肥胖。

全球范围内,肥胖的患病率正在上升,这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高热量饮食和缺乏运动有关。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肥胖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中风。

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包括:- 胰岛素抵抗: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 炎症:肥胖组织释放炎症因子,增加心血管系统炎症反应。

- 脂代谢紊乱:肥胖导致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这些因素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 心脏负荷增加:肥胖增加了心脏的负担,长期过载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预防和治疗策略1. 生活方式的改变:增加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改善饮食习惯,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食品的摄入。

2. 体重管理:通过健康饮食和定期锻炼,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4.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5. 心理支持: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需要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结论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和定期体检,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对于已经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患者,合理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人群体重指数变化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方法跟踪随访2001年参加我院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人群,复查该人群3年后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FI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观察体重正常者与超重肥胖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BMI变化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及BMI变化值与其他危险因素变化值之间的关系。

结果超重肥胖人群由2001年的40.09%上升到2004年的44.38%;超重肥胖组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均高于体重正常组;超重肥胖组较体重正常组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6.88、患高血糖的危险性增加2.04、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2.24、患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危险性增加1.78、患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性增加5.08。

BMI每上升一个单位,SBP上升1·374,DBP上升0.932,TG上升0.192,TG 上升0.099;但与FIG变化无线性关系。

结论BMI增高可以促进其他如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标签:体重指数(BMI);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超重和肥胖在国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极大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我们在2001年至2004年对参加我院健康体检的25~64岁人群进行跟踪随访,观察体重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1年参加我院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人群,均为城镇居民,共计2681人,其中男性1572人,女性1109人,平均年龄41.8l±9.67岁。

到随访结束时,失访或资料不全234人,随访有效率91.3%。

1.2方法:对该人群进行健康体检,参检者空腹10小时以上,清晨7~9时采静脉血,全部生化指标采用日立7600全血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社区超重及肥胖居民内脏脂肪指数与冠心病风险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社区超重及肥胖居民内脏脂肪指数与冠心病风险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社区超重及肥胖居民内脏脂肪指数与冠心病风险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冯山玉,陈宇瑶摘要 目的:调查社区超重及肥胖居民的内脏脂肪指数(V F I)水平,并分析其与冠心病相关风险指标的相关性㊂方法:调查鹤壁市某社区126名超重及肥胖居民的人口学资料,采用P e a r s o n 相关性分析男性与女性的V F I 与体脂指标[体质指数(B M I )㊁脂肪量(F M )㊁体脂率(B F P )]㊁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 C )㊁三酰甘油(T G )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 L -C )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 L -C )]㊁冠心病风险指标[动脉硬化指数(A I )㊁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 I P )㊁血脂综合指数(L C I )]的相关性㊂结果:不同性别居民B M I ㊁B F P ㊁T G ㊁A I ㊁A I P ㊁L C I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男性居民V F I 与B M I ㊁F M ㊁B F P ㊁T G ㊁A I P 指标呈正相关(P <0.05),女性居民V F I 与B M I ㊁F M ㊁B F P ㊁T G ㊁A I P 指标呈正相关(P <0.05)㊂结论:在肥胖及超重人群中,T G ㊁A I P 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男性㊁女性的V F I 与B M I ㊁F M ㊁B F P ㊁T G ㊁A I P 紧密相关㊂临床护理中应重点关注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㊁V F I 等水平变化,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预防冠心病发生㊂关键词 超重及肥胖居民;内脏脂肪指数;冠心病风险;健康促进社区调查K e yw o r d s o v e r w e i g h t a n do b e s e r e s i d e n t s ;V i s c e r a l F a t I n d e x ;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 d i s e a s e r i s k ;h e a l t h p r o m o t i o n c o mm u n i t y s u r v e y d o i :10.12104/j.i s s n .1674-4748.2024.08.044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㊁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超重及肥胖发生率随之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公共健康的严重问题㊂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的超重及肥胖率为42%,其中腹部肥胖发病率为26%,且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1]㊂内脏脂肪指数(V F I)是评估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中心性肥胖病人一般比周围性肥胖病人有较高的慢性病发生风险;而肥胖作为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过多的内脏脂肪极易堆积在血管㊁心脏㊁肝脏和肾脏等相邻器官内,造成机体慢性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生,继而增大了糖尿病㊁非酒精性脂肪肝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2-5]㊂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社区超重及肥胖居民的V F I 水平,并分析其与冠心病相关风险指标的相关性㊂现报道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鹤壁市某社区126名超重及肥胖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人,女70人,年龄在20~38(29.13ʃ3.16)岁,体质指数(B M I )为(35.82ʃ5.26)k g/m 2㊂纳入标准:所调查的居民均符合超重及肥胖诊断标准[6],在当地生活超过5年,资料完整㊂排除标准:存在家族遗传病史,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㊁心功能不全,伴有认知功能障碍㊂1.2 方法1.2.1 V F I 测试V F I 又称为内脏脂肪等级,经C T 腹部影像学检查对内脏周围脂肪进行扫描,获得脂肪面积,使用内脏作者简介 冯山玉,主管护师,本科,单位:458030,鹤壁市人民医院;陈宇瑶单位:458030,鹤壁市人民医院㊂引用信息 冯山玉,陈宇瑶.社区超重及肥胖居民内脏脂肪指数与冠心病风险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 ].全科护理,2024,22(8):1573-1575.脂肪面积(c m 2)除以10c m 2得出的结果称之为V F I㊂V F I 在1~9,内脏脂肪面积<100c m 2,属于正常范围;V F I 在10~14,内脏脂肪面积在100~<150c m 2,属于偏高;V F I 在15~29,内脏脂肪面积为150~<300c m 2,属于高水平;V F I 为30,内脏脂肪面积为ȡ300c m 2,属于很高水平㊂1.2.2 体脂指标测量在静息状态下使用深圳市宝安区健邦仪器厂生产的健邦B O D Y 型身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居民B M I㊁脂肪量(F M )㊁体脂率(B F P )㊂1.2.3 血脂指标测量在居民空腹状态下抽取其静脉血3m L 置于促凝管内,分离血清,采用直接法-过氧化氢酶清除法检测总胆固醇(T C )㊁三酰甘油(T G )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 D L -C )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 L -C )水平㊂1.2.4 冠心病风险指标计算根据上述指标计算出非高密度脂蛋白(n o n -H D L -C)㊁动脉硬化指数(A I )㊁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 I P )㊁血脂综合指数(L C I )㊂(n o n -H D L -C )=T C -(H D L -C );A I =(T C -H D L -C )/H D L -C ;A I P =l o g(T G /H D L -C );L C I =T C ˑT Gˑ(L D L -C )/(H D L -C )㊂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4.0统计软件分析126名超重及肥胖居民数据㊂定性资料用人数㊁百分比(%)表示,比较用χ2检验;血脂指标㊁冠心病风险指标等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比较用t 检验或方差分析;V F I 与体脂指标㊁血脂指标㊁冠心病风险指标的相关性应用P e a r s o n 相关性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不同性别居民的体脂指标㊁血脂指标㊁冠心病风险指标比较不同性别居民B M I ㊁B F P ㊁T G ㊁A I ㊁A I P ㊁L C I 水平㊃3751㊃全科护理2024年4月第22卷第8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表1不同性别居民的体脂指标㊁血脂指标㊁冠心病风险指标比较(xʃs)项目男性居民(n=56)女性居民(n=70)t值P V F I16.04ʃ3.3915.66ʃ3.120.6520.516 B M I(k g/m2)37.01ʃ4.5134.63ʃ4.982.7760.006 F M(k g)40.03ʃ1.3839.72ʃ9.980.1610.872 B F P(%)36.96ʃ6.0442.81ʃ6.30-5.273<0.001 T C(mm o l/L)5.33ʃ1.065.15ʃ0.931.0090.315 T G(mm o l/L)2.15ʃ0.571.42ʃ0.656.675<0.001 H D L-C(mm o l/L)1.31ʃ0.281.30ʃ0.250.1220.903 L D L-C(mm o l/L)3.10ʃ1.242.95ʃ1.020.7120.478 A I3.05ʃ0.863.99ʃ0.86-6.042<0.001 A I P0.18ʃ0.070.06ʃ0.0113.545<0.001 L C I17.58ʃ4.5525.32ʃ7.32-6.908<0.0012.2不同性别居民V F I与体脂指标㊁血脂指标㊁冠心病风险指标的相关性分析P e a r s o 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居民V F I与B M I㊁F M㊁B F P㊁T G㊁A I P水平呈正相关(P<0.05),女性居民V F I与B M I㊁F M㊁B F P㊁T G㊁A I P水平呈正相关(P<0.05)㊂见表2㊂表2不同性别居民V F I与体脂指标㊁血脂指标㊁冠心病风险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项目男性居民V F Ir值P女性居民V F Ir值PB M I0.751<0.0010.853<0.001 F M0.911<0.0010.733<0.001 B F P0.775<0.0010.727<0.001 T C0.2170.1080.1490.217 T G0.775<0.0010.743<0.001 H D L-C0.2120.1160.1240.306 L D L-C0.2510.0620.1620.181 A I0.0680.6200.1170.334 A I P0.776<0.0010.763<0.001 LC I0.2190.1050.1620.1803讨论3.1超重及肥胖人群的V F I现状肥胖及超重是人体脂肪组织过度堆积所造成的一种状态,不仅表现出体重的增加,还表现为慢性炎症性状态,主要涉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其与脂肪组织的相互结合等一系列免疫障碍,与慢性炎症共同被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因素[7-9]㊂相关研究显示,约70%的肥胖及超重人群会有代谢异常现象,其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为31%,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大2倍,而全因死亡风险增大1.5倍[10]㊂与其他肥胖指标相比,V F I是需采用专业仪器才可准确测量的指标,便于内在脂肪的测量,且其与多种新陈代谢疾病相关㊂适量的内脏脂肪会对人体各个脏器起到保护作用,过度的内脏脂肪会诱发脂肪肝㊁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代谢综合征等疾病[11-12]㊂因此,过多的内脏脂肪堆积是机体代谢紊乱的病理基础,对其实施有效防治尤为重要㊂3.2超重及肥胖人群V F I与体脂指标的关系本研究对鹤壁市不同性别人群的V F I及体脂指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性超重及肥胖居民的B M I明显高于女性超重及肥胖居民,B F P明显低于女性超重及肥胖居民(P<0.05)㊂可能因为女性和男性脂肪分布特征不尽相同,导致B M I㊁B F P出现明显差异㊂男性和女性机体所分泌的荷尔蒙不同,成年男性在体重增长的同时,脂肪㊁肌肉量也在增加,而成年女性体重增加主要以脂肪增加为主;男性脂肪堆积大部分为内脏脂肪的增加,女性脂肪堆积并非都是内脏脂肪,大多为皮下脂肪㊂而B M I是由体重㊁身高计算得出的,男性B M I大于正常范围并不代表脂肪含量一定超标,肌肉发达者同时也会出现B M I指数超标[13-14]㊂因此,男性V F I预测时准确性较高的并非B M I而是B F P;女性B F P虽然可预测V F I,但其皮下脂肪远多于内脏脂肪,故在女性V F I预测时B M I准确率高于B F P㊂3.3超重及肥胖人群V F I与血脂水平㊁冠心病风险指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㊁女性肥胖及超重人群V F I 与B M I㊁F M㊁B F P㊁T G㊁A I 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 0.05),表明肥胖及超重人群的血脂紊乱是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㊂一般性肥胖指标B M I㊁B F P㊁F M与中心性肥胖评估指标V F I可从不同方面来反映人体的肥胖情况,各指标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㊂B M I升高可诱发交感神经活化,增加了外周血管收缩能力和尿钠排泄障碍,促使肥胖居民血压升高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出现㊂肥胖及超重人群脂肪含量增加会造成居民机体代谢异常以及脂肪因子失衡,增快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进程,继而增大冠心病发生风险㊂T G水平异常升高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㊃4751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A p r i l2024V o l.22N o.8一,传统的单项血脂指标与冠心病患病的关系已得到临床的证实,但T G㊁A I㊁A I P㊁L C I等综合性血脂指标更能预测冠心病的发生[15-16]㊂血脂指标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促进因素,其特征表现为L D L-C㊁T G水平上升,而A I P是由T G与H D L-C两种指标计算得出的,与单一的血脂指标相比,A I P更能反映出抗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两脂质之间的作用[17-18]㊂A I P可间接反映出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 d L D L)水平,s d L D L是L D L-C内颗粒最小的亚组,其极易穿透于血管内皮堆积在冠状动脉壁上,也会受到氧化作用修饰并被巨噬细胞所侵蚀,最终生成泡沫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张树远等[19]研究结果一致㊂s d L D L与冠心病紧密相关,受到氧化作用的s d L D L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存在相关关系,继而增大了冠心病的发生风险,与晏彪等[20]研究结果一致㊂3.4超重及肥胖人群防治冠心病策略肥胖及超重人群体重降低5%~10%后即可获得明显的健康收益,包括血糖㊁血压㊁L D L-C㊁T G水平下降以及H D L-C水平升高,病人冠心病发生风险降低,与宋佳慧等[21]研究结果一致㊂降低肥胖及超重人群患冠心病风险的生活方式干预对策具体如下㊂1)生活规律:告知病人养成良好㊁规律的生活习惯,确保充足的睡眠,养成早睡早起以及午间小憩的习惯;在晚上睡觉前使用温水泡脚,消除疲劳,有助于睡眠㊂2)合理膳食:饮食原则为低脂肪㊁低热量㊁低碳水化合物以及高优质蛋白质,并确保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做好定时定量㊁少食多餐,每天进餐4次或5次,每次六七成饱;应绝对戒烟,不提倡饮酒,禁食含有酒精的饮料和食物㊂3)运动干预:根据居民个人喜好㊁生活习惯等制订科学的运动方案,指导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户外活动,以散步㊁慢跑㊁打乒乓球等有氧运动为主,可结合保健操㊁太极拳等休闲运动㊂每天晨起以慢跑㊁散步㊁打太极拳等活动为主,傍晚以保健操㊁气功㊁广场健身舞等活动为主;早晨不宜空腹进行运动,应在饭后1h 左右进行活动㊂每天2次或3次,每周进行4~7次运动㊂综上所述,在肥胖及超重人群中,T G㊁A I P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男性㊁女性的V F I与B M I㊁F M㊁B F P㊁T G㊁A I P紧密相关㊂临床护理中应重点关注超重及肥胖人群血脂㊁V F I等水平变化,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预防冠心病发生㊂肥胖及超重人群的血脂紊乱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经综合性血脂指标可预测出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组织的病理变化,为居民日后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㊂参考文献:[1]朱韶华.基于W e bo f S c i e n c e数据库的2012 2021年肥胖症研究在流行病学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J].医学信息,2022,35(24):40-45.[2]樊永旺,马骏,邱健,等.不同肥胖指标对冠心病㊁高血压及其合并糖尿病患者患病风险的评估作用[J].山东医药,2017,57(1):11-14.[3] S A B R IH.C e n t r a l o b e s i t y a s s e s s m e n t t h r o u g hw a i s t c i r c u m f e r e n c em e a s u r e m e n tc o m p a r e d t o v i s c e r a lf a t a n a l y s i s m e a s u r e d b yb i o e l ec t r i c i m p ed a n c e[J].J o u r n a l o f t h eA c a de m y o fN u t r i t i o na n dD i e t e t i c s,2023,123(9):A23.[4] K A B I R M H,R A HMA NSA,K AM R U Z Z AMA N M.G e n e r a l a n da b d o m i n a l o b e s i t y a n dd i e t a r y n u t r i e n t i n t a k ea m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s t u d e n t s i nB a n g l a d e s h:a 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s t u d y t a r g e t i n gp o t e n t i a l r i s k f a c t o r s[J].C l i n i c a lN u t r i t i o nE S P E N,2023,57:587-597. [5]刘旭,王文辰,马春艳.基于健康促进模型的结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体力活动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22,29(11):59-64.[6]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9):711-717.[7] H AMM E R M D,A N D E R S E N A J,L A R S E N S C,e ta l.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 g e n e r a la n dc e n t r a lo b e s i t y a n dt h er i s k so fc o r o n a r y h e a r td i se a s ei n w o m e n w i t h a n d w i t h o u taf a m i l i a lp r e d i s p o s i t i o nt oo b e s i t y:f i n d i n g sf r o m t h eD a n i s hn u r s ec o h o r t [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o fO b e s i t y(2005),2022,46(2):433-436.[8] M O Z A F A RS A A D A T I H,S A B O U RS,M A N S O U R N I A M A,e t a l.E f f e c tm o d i f i c a t i o no f g e n e r a l a n dc e n t r a l o b e s i t y b y s e xa n da g eo n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o u t c o m e s:t a r g e t e d m a x i m u m l i k e l i h o o de s t i m a t i o n i nt h e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r i s ki nc o mm u n i t i e ss t u d y[J].D i a b e t e s&M e t a b o l i c S y n d r o m e,2021,15(2):479-485.[9]党海明,王佳丽,王莹,等.血清新型脂肪因子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在体质量正常和肥胖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J].中国综合临床,2018,34(5):394-399.[10] E N G I N A.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 a n d p r e v a l e n c e o f o b e s i t y a n dm e t a b o l i cs y n d r o m e[J].A d v a n c e s i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 M e d i c i n ea n dB i o l o g y, 2017,960:1-17.[11]曾斯琴,吴新怡,董燕飞,等.超重及肥胖成人内脏脂肪指数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2021,32(12):1506-1510. [12]段绍杰,刘尊敬,陈佳良,等.脂质蓄积指数和内脏脂肪指数对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4211-4217.[13]J A I N M,S I N G H C,A G A RWA LP.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 f o o d p a t t e r n s,c e n t r a l o b e s i t y m e a s u r e s a n dm e t a b o l i c r i s k f a c t o r s f o r c o r o n a r yh e a r t d i s e a s e i na d u l t m e n[J].I n d i a nJ o u r n a lo fP u b l i c H e a l t hR e s e a r c h&D e v e l o p m e n t,2018,9(9):71.[14]杨媛,周光清,李宛霖,等.不同肥胖指标在高尿酸血症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比较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4):453-460.[15]刘少凯,张彦伟,王春晖,等.高脂血症人群预测潜在冠心病风险模型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5): 885-888.[16]石宝兰,王红,张向阳.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在早发冠心病发生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的评估价值[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23,21(5):422-427.[17]胥巧云,覃倩,代术蓉,等.老年体检人群血脂异常检出情况及其与冠心病发病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3,27(3): 276-278.[18]马珂琳,连欢,王亚柱,等.冠心病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22,30(6):490-494.[19]张树远,王端乐.脂质蓄积指数联合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对冠心病稳定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J].海南医学,2023,34(3):330-334.[20]晏彪,张思思,邓媛,等.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联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冠心病患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8,18(2):121-122.[21]宋佳慧,潘驰,李斐斐,等.青岛市成年人体质指数与冠心病发病关联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9):1357-1363.(收稿日期:2023-07-20;修回日期:2024-04-17)(本文编辑李进鹏)㊃5751㊃全科护理2024年4月第22卷第8期。

2010年我国正常体重成人中心型肥胖流行状况分析

2010年我国正常体重成人中心型肥胖流行状况分析

2010年我国正常体重成人中心型肥胖流行状况分析2010年我国正常体重成人中心型肥胖流行状况分析引言:肥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不仅在发达国家,也在逐渐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日益突显。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正常体重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趋势也在快速上升。

本文将对2010年我国正常体重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状况进行分析。

一、概述中心型肥胖指的是肥胖集中在腹部的一种类型。

这种肥胖与多种代谢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2010年我国正常体重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肥胖的定义主要采用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衡量。

BMI是一个比较常用的体质量指数,通过体重和身高的比值来反映一个人的体脂肪含量。

通常,BMI≥24表示超重,BMI≥28表示肥胖。

另外,腰围也是测量中心型肥胖的重要指标,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被定义为中心型肥胖。

三、2010年我国正常体重成人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状况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成年人肥胖率约为14.8%,其中超重率为33.6%。

其中,男性超重率为32.9%,女性为34.3%。

而中心型肥胖的流行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为19.8%,女性为28.8%。

四、成因分析中心型肥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

首先,我国人口中心型肥胖的高发率与西方饮食习惯的传播有关。

高糖、高脂肪以及高盐的饮食习惯加剧了中心型肥胖的发生。

其次,生活节奏加快和久坐不动的现代生活方式也是导致中心型肥胖的原因之一。

最后,遗传因素也是中心型肥胖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遗传背景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中心型肥胖更加普遍。

五、对策与建议针对中心型肥胖的流行趋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干预。

首先,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

通过普及健康知识,使人们认识到中心型肥胖与健康的关联,从而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

心源性猝死与肥胖的关系及减肥建议

心源性猝死与肥胖的关系及减肥建议

心源性猝死与肥胖的关系及减肥建议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突发、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生命健康构成了重要威胁。

与此同时,肥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渐严重。

那么,心源性猝死与肥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并为减肥者提供相关建议。

1.心源性猝死与肥胖的关联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原因,导致心脏突发停止跳动而造成的猝死。

而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既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易导致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

1.1 肥胖与心脏疾病肥胖和心脏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表明,肥胖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进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肥胖身体的过度脂肪堆积不仅会引起血管的病理性改变,还会加重心脏负担,降低心脏的功能。

1.2 肥胖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肥胖人士一般都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

过度的腹部脂肪堆积会引发慢性炎症反应,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进而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2.减肥建议既然肥胖与心源性猝死存在明确的关联,减肥就成了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几点减肥建议供读者参考。

2.1 合理控制膳食合理控制膳食是减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健康食物的摄入。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和食物搭配,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防止过度饮食导致的肥胖问题。

2.2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有效消耗身体多余脂肪,促进新陈代谢的运行。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瑜伽等,坚持每周规律进行,可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2.3 控制体重合理的体重控制对于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病风险至关重要。

制定适合自己的体重管理目标,并坚持通过合理膳食和运动控制体重。

定期测量体重变化,记录下来,分析体重变化规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4 形成健康生活方式除了饮食和运动之外,还应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心脏病患者的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关系

心脏病患者的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关系

心脏病患者的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

而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是心脏病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

本文将探讨心脏病患者的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一、肥胖与心脏病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组织过多,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状态。

长期以来,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肥胖与心脏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输出量,导致心脏增大和扩张。

其次,肥胖还会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脏病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心脏病发生的风险。

此外,肥胖还与糖尿病密切相关,而糖尿病也是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二、代谢综合征与心脏病代谢综合征是一种集中表现为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代谢紊乱状况。

这种紊乱状态会导致心脏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首先,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肥厚、扩张,并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可能性。

其次,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导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增加心脏病的患病风险。

高血脂则会引起血管异常变化,进一步增加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三、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肥胖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重要诱因之一。

肥胖时脂肪细胞增多,导致脂肪组织釋放脂肪酸和细胞因子增加。

这些物质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从而引发代谢紊乱。

其次,代谢综合征与肥胖形成恶性循环,相互促进疾病的发展。

代谢综合征引起的炎症和慢性低度炎症状态进一步增加了脂肪细胞扩增和人体脂肪积累的风险,加重了肥胖症状。

四、对心脏健康的影响心脏病患者的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不仅影响了心脏健康,也增加了其它疾病的风险。

首先,心脏病患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脏功能减退。

其次,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还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心脏病风险。

此外,代谢综合征还会增加患者发生中风和冠心病的可能性,进一步危及心脏健康。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宾建平;高方;朱智明
【期刊名称】《新医学》
【年(卷),期】2003(34)1
【摘要】@@ 1 引言rn肥胖对心血管危害的研究显示,体重指数大于30kg/m2和体重指数25~30 kg/m2的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分别为37%和21%,而体重指数小于25 kg/m2的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仅为10%.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宾建平;高方;朱智明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510515;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510515;北京海军总医院心内科,1007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北京市顺义区人群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J], 张艳艳;何朝;赵莹颖;杨帅帅;李征;白如冰;孙昕霙
2.肥胖少年颈围、腰围与心肺耐力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J], 李新;李晓彤;王正珍;王艳
3.有氧运动及抗阻运动改善肥胖大学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J], 陈影;张爽;余珍;潘利妞;张伟宏;杨东斌
4.乌鲁木齐地区老年肥胖症患病率及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J], 陈忠山;
曲捷;陈世明
5.非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J], 陈文婧;阿依古丽·玉素甫;程蕊蕊;杨娟;诸葛瑾慧;张明琛;姚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年龄组肥胖指标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年龄组肥胖指标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年龄组肥胖指标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吴林飞;郑黎芳;张奇;倪利英【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年(卷),期】2022(22)1【摘要】目的对不同年龄组的肥胖指标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12月在嵊州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体检者684例,分析肥胖指标[腰高比(WHtR)、体质量指数(BMI)、体脂肪率(BF)]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相关性。

结果20~39岁组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风险相关肥胖指标为WHtR、BMI;40~59岁组与高血压、高血糖风险相关肥胖指标为WHtR、BMI、BF,与高血脂风险相关肥胖指标为WHtR、BF;≥60岁组与高血压风险相关肥胖指标为BF,与高血脂、高血糖风险相关肥胖指标为BMI。

WHtR、BMI和BF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均有鉴别作用,但其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各不同,WHtR、BMI对预测高血糖风险最灵敏,BF对预测高血压风险最灵敏;WHtR对预测高血压风险最具特异性,BMI、BF对预测高血脂风险最具特异性。

结论不同年龄组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肥胖指标不同,20~39岁人群建议控制WHtR、BMI,40~59岁人群建议控制WHtR、BMI、BF,60岁以上人群建议控制BMI、BF,以更好预防及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总页数】4页(P90-92)【作者】吴林飞;郑黎芳;张奇;倪利英【作者单位】浙江省嵊州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全科医学科;浙江省嵊州市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嵊州分院)健康管理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相关文献】1.朝医四象体质人群不同类型肥胖指标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2.女性不同肥胖测定指标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评价3.乌鲁木齐地区老年肥胖症患病率及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4.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肥胖与炎性指标、疾病严重程度指标和心血管疾患危险因素指标相关性分析5.亚临床甲减症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区成人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我区成人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它们的关系。

方法:以我区人群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其年龄在20至65岁不等。

结果:(见正文),结论:超重、肥胖、腹部肥胖等与许多慢性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cvd。

【关键词】肥胖超重;心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r136.0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199-02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3月至12月,以我区人群为研究对象,年龄都在20至65岁不等。

获取男性资料6620份,女性资料5380份,总共获取12000份资料,应答率为83.9%
1.2 研究内容和诊断标准:
对调查人群用统一的方法进行身高测量、体重测量、腰围以及血压的测量。

血生化指标的测定要求比较高,因此必须要在标准化的实验室进行测量,测量的项目有:tg(甘油三脂、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固醇)、血糖。

根据我国有关血脂异常防治建议的标准,hdlc<0.90mol/l的被定义为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 ≥1.69mmol/l的被定义为高甘油三脂,tc≥5.69mmol/l的被定义为高总胆固醇;判定高血压的标准是sbp≥140mmhg或dbp≥90mmhg
或是是否有高血压史。

判定高血糖的标准是空腹血糖≥6.1mmol/l 或是是否有糖尿病史。

判定超重的标准为体重指数(bmi)是否超过24kg/m2,判定肥胖的标准是体重指数(bmi)是否超过28kg/m 2。

判定男性腹部肥胖的标准是腰围≥85cm,
女性腹部肥胖的标准是腰围≥80cm。

1.3 统计分析:使用数据库软件(epida-ta
2.0)对原始的数据做双份录入,且要更正错误的数据信息。

用趋势χ2检验分析发生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危险性增大的趋势是否与肥胖程度增加有关系,再次检验年龄调整后的x2。

使用统计软件sas统计p值,p<0.05的结果为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体质指数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异常的关系:
从表1中发现,女性的超重和肥胖率明显低于男性,体重指数越高,危险因素异常和2个以上异常聚焦的发生率增长就越明显,其p值都小于0.0001,年龄调整后的x2仍有显著性变化。

从表中可看出超重患者发生上述异常的概率是正常体重着得2倍到3倍左右,肥胖患者发生上述异常的概率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到4倍左右,由此可见,肥胖对cvd危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相比较而言,超重和肥胖对高总胆固醇的影响稍低。

2.2 腹部肥胖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异常的关系:
从表2中发现女性的腹部肥胖明显低于男性。

从χ2检验结
果可发现,腹部肥胖明显增大了上述异常的发生率。

年龄调整后的χ2仍有显著性变化,从表2中课看出男性腹部肥胖患者发生危险因素的概率是正常腹围者得2倍到3倍左右,女性是正常腹围者的2倍到4倍左右。

3 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超重、肥胖、腹部肥胖与许多慢性病,特别是与cvd及其危险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近20年的资料调查发现,我国超重肥胖人数在大幅度增长,肥胖人数的增长将成为我们将要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将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经济问题产生巨大的压力,所以当前防治超重、肥胖以及腹部肥胖成为防治慢性病的关键之一。

以我区人群为研究调查对象,调查结果表明超重、肥胖以及腹部肥胖在人群占有相当高的比重,成倍增加了cvd危险因素异常的发生,超重、肥胖、腹部肥胖与cvd主要危险因素异常的关系与文献报告结论一致。

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控制超胖和肥胖可以大幅度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尤其是多个危险因素的聚焦发生。

控制超重,可以减少38%-51%危险因素的聚焦的发生;控制肥胖,可减少11%-18%;控制腹部肥胖可减少40%-55%.由这些数据可看出控制超重、肥胖和腹部肥胖可以大幅度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具有很重要的潜在的公共卫生意义。

参考文献
[1]武阳丰,周北凡,陶寿淇,等.我国中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1-15.
[2]刘静,吴兆苏,曾哲淳,等.11省市自然人群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
志,1997,25(6)∶468-472.
[3]陈春明.肥胖问题-我国公共卫生的新挑战.我国中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
志,2002,23(1)∶1-2
作者单位:415000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