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靠高稳定计量自动化终端的关键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CAN总线的压滤机组协同管理终端的研究与开发》范文

《基于CAN总线的压滤机组协同管理终端的研究与开发》范文

《基于CAN总线的压滤机组协同管理终端的研究与开发》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压滤机作为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固液分离设备,其智能化和协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因其高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并开发基于CAN 总线的压滤机组协同管理终端,以提高压滤机组的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二、压滤机组及CAN总线概述压滤机是一种常用的固液分离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食品、医药等领域。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压力使浆状物在滤布上形成滤饼,实现固液分离。

CAN总线是一种通信协议,具有实时性高、通信速率快、可连接设备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

三、基于CAN总线的压滤机组协同管理终端的研究1. 系统架构设计本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由多个压滤机单元、CAN通信模块、中央控制单元等组成。

每个压滤机单元通过CAN总线与中央控制单元进行通信,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

2. 硬件设计硬件设计包括压滤机单元的传感器、执行器、CAN通信模块等。

传感器用于采集压滤机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数据,执行器用于控制压滤机的运行和操作。

CAN通信模块负责实现各压滤机单元与中央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

3.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协同管理等功能。

数据采集模块负责从传感器中获取压滤机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数据。

数据处理模块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协同管理提供支持。

协同管理模块负责实现各压滤机单元的协同管理和优化运行。

四、协同管理终端的开发与实现1. 数据通信协议的制定为保证各压滤机单元与中央控制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需要制定合理的数据通信协议。

协议应包括数据格式、传输速率、错误处理等内容。

2. 终端软件的开发根据软件设计需求,开发终端软件。

软件应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方便操作和维护。

同时,软件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

附件10“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1—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关于成品油自动计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关于成品油自动计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

关于成品油自动计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摘要:随着电子、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稳步发展,石油产品的测量技术逐步从人工测量向自动测量方面发展,仪表技术呈现出了高精度、高可靠性、并且现场化的新局面。

关键词:自动计量、现场、发展趋势1立式金属罐自动计量系统立式金属罐自动计量系统(以下简称自动计量系统)是通过现场自动化仪表直接或间接测量罐内油品的质量、体积、温度、密度等相关参数,以非人工的方式完成库存盘点或贸易交接的系统。

自动计量系统可归为三类,即自动液位计量系统、静压计量系统和混合式计量系统。

1.1自动液位计量系统在国内很早便有人提出在成品油交易应用体积交接,与国际贸易惯例接轨,但是由于国内已成型的、并且较为成熟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等诸多因素限制,很难短期内完成改变。

1.2 静压计量系统该系统相当于国外的HTG系统,由美国首先提出的一种以压力、温度传感器为主要测量元件的自动计量系统,但该系统通过传感器测量出来的密度和密度缺乏代表性,与整个油罐内油品的平均密度和温度差异较大,其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1.3混合式油罐测量系统混合式系统具体分类主要是根据液位计类型分为:雷达式、伺服式、磁致伸缩式混合系统等。

该系统可以测量罐内油品液位、质量、计量体积和标准体积以及计量密度和标准密度,可以满足多种形式的计量交接。

其测量原理主要是通过液位仪、压力传感器和自动油罐温度计测量各项参数并执行系统内部换算,得到所需数值。

具体计算方式同自动液位计量系统和静压计量系统相同。

2便携式密度计在油品计量工作中,密度作为计量工作中的必需参数,其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对整个计量工作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在油品计量工作中普遍采用人工计量方法,但其准确性、及时性收到的外界影响因素较多,而便携式密度计可以有效的规避干扰因素,从而提高整个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避免数量纠纷。

2.1便携式密度计测量原理振荡管法的原理是:利用基于电磁引发的玻璃U型管的振荡频率,即利用一块磁铁固定在U型玻璃测量管上,由振荡器使其产生振动,玻璃管的振动周期将被振动传感器测量得到。

工业自动化中的自动化仪表与计量技术

工业自动化中的自动化仪表与计量技术
计量技术
是指对各种物理量进行测量、记录、分析和管理的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计 量技术是实现精确控制和高效生产的重要手段。
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01
萌芽阶段
工业自动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但真正的工业自动化
萌芽是在20世纪初,随着电气技术和控制理论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将
各种自动化元件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集成化和微型化
为了满足现代工业生产 的需求,计量技术将趋 向于集成化和微型化, 实现多参数、多功能的 综合测量,同时减小设 备体积和重量,降低成
本和能耗。
无线化和远程化
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 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 计量技术趋向于无线化 和远程化,实现远程数 据采集、传输和处理, 提高了测量的灵活性和
可靠性。
工业自动化中的自动 化仪表与计量技术
目 录
• 工业自动化概述 • 自动化仪表的种类与功能 • 计量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 自动化仪表与计量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工业自动化概述
工业自动化的定义与特点
自动化仪表
是指在工业自动化中使用的各种仪表,如压力仪表、温度仪表、流量仪表、物 位仪表等,用于检测和控制系统中的各种参数,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和安全。
04
自动化仪表与计量技术 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自动化仪表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
集成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自动化仪表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自主完成 更复杂的操作和控制任务。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自动化仪 表将趋向于集成化,实现多功能的综合控 制。
无线化
高精度和高可靠性
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自动化仪表 趋向于无线化,降低了布线成本和难度, 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技术攻关项目指南题目

技术攻关项目指南题目

99:4。

5V高电压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研发100: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研发101:动力锂电池全温区智能热失控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发102:基于开放式自动需求响应的能源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研发103:锂离子电池智能充电关键技术研发104:高效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源关键技术研发105:二次电池/超级电容复合储能器件关键技术研发106:用于电动船的锂电池关键技术研发107: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中高压大电流能量转换关键技术研发108:基于光纤传感的核电站核废水处理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发109:宽温高功率镍氢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发110:底部注液型全密封圆柱电池关键技术研发111: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关键技术研发112:向日跟踪的高转化率太阳能系统关键技术研发113:锂离子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114:高效微型光伏逆变器关键技术研发115:基于动态分光技术的聚光太阳能光伏系统关键技术研发116:分布式锂电池直流高压系统关键技术研发117:锂离子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118:大型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发119:基于物联网的光伏电站在线智能监测诊断关键技术研发120:超低温动力电池关键技术研发121:智能电网配网自动化终端技术的关键技术研发122:高效热交换谷电蓄能环保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123:铁路大型客站智能化能效管理综合平台的关键技术研发124:冷水机组节能环保综合水处理技术装置关键技术研发125:基于大数据运维的空调低功耗智能控制器的关键技术研发126:建筑节能抗震保温一体化应用关键技术研发127:高安全等级智能可调光LED防爆灯系统关键技术研发128:高效节能中央空调蓄冰移峰填谷的关键技术研发129:智能压力调控供水管网降漏关键技术研发130:户外便携式智能太阳能组件IV曲线测试仪关键技术研发131:高安全宽温度的超级电容启动电源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132:高效节能型高频模块化UPS的关键技术研发133:面向高速公路零排放链式微电网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134:LED/UV智能固化设备关键技术研发135:精密电路高效环保除尘关键技术研发136:高效节能型微模块数据中心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137:开关电源的高能效固态电容器关键技术研发138:工业变频器节能控制云系统平台的关键技术研发139:环保型轻合金微弧电泳复合处理装备及工艺关键技术研发140:具有故障检测功能的智能工业照明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141:基于水泥行业的能耗监控和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发142:多温蓄冷型节能高低温试验箱设备关键技术研发143:光伏建筑一体化智能导光照明系统关键技术研发144:水气循环制冷设备的优化设计和节能环保的关键技术研发145:列车节能空调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及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146:建筑结构物低噪无尘切割关键技术研发147:新型太阳能光热技术与建筑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148:高压并网发电机组的远程监测与诊断的关键技术研发149:压缩空气系统综合节能关键技术研发150:太阳能光敏及远程控制照明系统关键技术研发151:智能化高效节能型变频热泵控制器的关键技术研发152:大功率电驱系统硬件在环仿真开发及测试平台的关键技术研发153:车载脉宽调控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154:降低VOC排放的绿色印刷关键技术研究155:应用于废液中金属离子回收用新型离子交换树脂关键技术研发156:高效高精度大空间五轴联动精雕机关键技术研发157:制冷系统余热回收关键技术研发158:舰船用反渗透海水装置关键技术研发159:高频高效直立C型精密连接器关键技术研发160:混合动力车启停电源关键技术研发161:大型低成本海水淡化与污水处理系统关键技术研发162:基于多冷源网膜蒸发式变频空调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163:节能环保型钢构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研发164:面向新一代光网互连系统的超精密光纤端面处理关键技术研究165:新型陶瓷介质基站射频部件开发166:消费级电子产品无线充电关键技术研究167:骨干网200Gbps和400Gbps相干光通信核心光器件和模块的开发168:高效率低成本多缆集成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169:充电桩/站数据采集、传输和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170:共生于调频广播的北斗增强信息播发技术171:新一代超大容量分组交换样机开发172:智能安全加密手机173:高功率密度、快速(充速≤20min满电量)智能型充电器关键技术研发174:基于微波和WIFI技术的高速移动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175:基于相干光调制的光载无线太赫兹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176:面向下一代RRU用的光电复合缆关键技术研发177:服务5G通讯服务器的高功率CPU 3D散熱的关键技术研究178:环保型高性能滤波器盖板开发关键技术研究179:端到端自适应服务质量控制技术180:基于高介电基底的超材料共形天线关键技术研发181:新一代4K超高清广播级演播室摄像机关键技术研发182:LTE+PDT宽窄带融合多媒体警用集群终端的研发183:面向移动设备的多媒体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及应用184:高性能控制类SoPC185:植入式医疗电子的高密度封装集成关键技术研发186:立体多层叠die闪存控制芯片关键技术研发187:基于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面板的显示驱动芯片研究188:服务机器人微型编码器的关键技术及控制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189:物联网智能化移动目标感应控制SOC芯片研发190:高性能外挂式柔性显示触摸控制芯片关键技术的研发191:飞行器精密进近导航着陆设备的研发192:基于3DGIS与BIM融合技术的交通基础设施智慧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193:基于无人机的城市综合运行实时监测模型与平台开发194:基于冲击脉冲技术的轨道交通列车轴承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研究195:基于无人机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指挥机器人196:基于TOF的车载双摄像头远距离测距关键技术研究197:深度ADAS算法在低成本嵌入式GPU上的实现与产业化198:新一代车载安全驾驶辅助系统关键技术研发199:智能车牌与SPS地表面识别定位的大数据车联网关键技术研发200: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公交线网优化及智能调度关键技术研发201:面向无人驾驶公交的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202:基于5.8G车路协同自由流路径精准识别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203:基于区块链高效、安全共识机制的关键技术研究204: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监管与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205:赋码检测及码关联一体化系统206:基于云环境下移动安全支出身份认证的关键技术研究207:基于动态业务数据的移动安全支付的关键技术研发208:基于云平台智能安防识别领域的步态识别技术研究209:“云盾"基于VMI技术的虚拟安全手机系统210:基于云计算的互联网下的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211:核电智慧工厂解决方案的开发212:短波长紫外光通信用UVC LED模块关键技术研发213:高密度超薄型刚挠结合板层压关键技术研发214:基于透明荧光陶瓷材料的千瓦级LED光源封装关键技术研究215:高密度低损耗光纤连接器关键技术研发216:量子点光致发光器件关键技术研发217:应用于轨道交通的微型振动能量采集器件关键技术研究218:高速DFB半导体激光器设计和封装技术研发及规模化生产219:基于WiFi的云化天线技术研发220:新型液晶显示模组异形切割关键技术研究221:基于电磁原理的新型自动对焦马达关键技术研究222:面向航天航空微波通信的超薄多层高密度IC封装基板研发223:大负载旋转变压器的高精度高可靠旋变激磁振荡器的研制224:面向下一代5G通信Small Cell基站的陶瓷滤波器关键技术研发225:电动汽车充电桩检测大功率电阻负载技术研发226:智能可穿戴设备用高保真平衡电枢式受话器超微型化及生产全自动化关键技术研发227:基于超低剖面石墨烯二维透明柔性新型天线的研发228:面向 5G时代摄像头2.5G MIPI采集自动化测试系统开发229:裸眼3D双折射液晶透镜工艺关键技术研究230:现代物流在鲜活水产业内应用和推广的关键技术研究231:支持自助收发功能的智能物流终端系统关键技术的研发232:智能机器人+基于全向智能搬运机器人的自动化物流系统233:重要历史事件的知识图谱建设和可视化平台开发234:基于CTP的高精度柔性印刷关键技术的研发235:移动互联网终端智慧养老平台视频支撑关键技术236:互联网+电动汽车充电站智能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发237:跨境电商大数据平台分析挖掘及社会服务平台238:基于机器人技术的变电站设备自动化巡检系统关键技术研发239:增强虚拟现实智能声光场景识别与照明一体化系统关键技术研发240:基于坚果OS的智能投影关键技术研发241:混合网络架构与家庭智能宽带路由器关键技术研究242:基于HI—END级高保真度的智能化数字音频解码关键技术研发243:IPTV广电新媒体实时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系统及应用平台关键技术研究244: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与无人机技术的桥梁智能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245:装配式绿色建筑工业化生产安装关键技术的研发246:硬质岩体“绳锯水平切割+液体二氧化碳竖向割裂”综合爆裂施工技术研究247:工业控制自愈合恢复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248:面向虚拟地理环境的PM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验收规范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验收规范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验收规范篇一: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XX附件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XX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指南内容信息技术领域1. 超级计算机高效能计算机(三期)高效能计算机一期和二期集中部署了新一代高效能计算机系统、超算应用社区、典型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等课题。

三期将在前期的基础上,重点支持E级超级计算机新型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预研和超算重大应用工具集研发,为“十三五”超级计算机的研制打下基础。

下设3个研究方向,执行期限2年。

E级超级计算机新型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路线研究针对高效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基于自主可控核心器件,研究面向E级的高效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提出突破制约系统功耗、性能、规模等扩展瓶颈的技术思路,形成国际领先的高效能E级超级计算机系统方案。

经过模拟验证的E级系统可实施方案,性能功耗比达到30GFLOPS/W以上,核心器件自主可控。

(建议超算研制优势单位合作并联合国内相关单位共同申报。

)空气动力学高性能数值模拟环境(数值风洞)—亚跨超声速飞行器数值模拟软件系统面向航空航天飞行器和高速列车等高价值目标的优化设计,针对空气动力学复杂流动研究与流固耦合多学科优化设计等对高性能数值模拟的需求,完成数值风洞的软硬件环境的总体架构设计。

研究可扩展的前后处理软件平台,研制亚跨超声速飞行器数值模拟软件系统,构建适应于亚跨超声速飞行器研究的数值风洞系统。

在亿亿次量级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系统上,实现十万核量级的大规模数值模拟。

所研发的软件并行效率达到30%以上,针对国家相关重大专项中明确的飞行器目标,获得高价值的专家数据和数值模拟成果,为这些飞行器的优化设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核能反应堆高性能数值模拟环境(数值反应堆)—材料性能优化软件系统面向国家核能开发,针对裂变反应堆的性能优化、延寿和运行安全性等挑战性难题以及新堆自主创新设计等重大任务对高性能数值模拟的需求,自主研发反应堆重要材料的性能优化软件系统。

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

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

03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配电系统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围绕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展开讨论,探究其应用场景、技术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电力自动化管理技术,它由多个终端设备组成,包括配电变压器、配电开关、电能计量设备等。

这些设备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配电系统,实现对配电系统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它可以应用于城市配电网、农村配电网、工业配电网等领域。

在城市配电网中,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停电时间。

在农村配电网中,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农村电力系统的全面监控和管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工业配电网中,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工业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

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实时性: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可以实现对配电系统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配电系统中的故障和异常情况。

2.可靠性: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采用高可靠性设备,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灵活性: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采用灵活的通信网络,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配电系统需求。

4.多功能性: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包括遥测、遥控、遥信等。

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将越来越智能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动化管理和故障诊断。

2.网络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将越来越网络化,能够更好地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

3.模块化: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将越来越模块化,能够更好地实现系统的灵活配置和扩展。

4.集成化: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将越来越集成化,能够将多种功能集成到一个终端设备中,减少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航天二院706所

航天二院706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七〇六所企业简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始建于1957年,是我国最早从事计算机研究的大型骨干专业研究所之一,是以计算机软硬件研制及产品开发应用为主,集研究、设计、试验、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国防领域计算机与控制技术核心研究所。

产品涉及嵌入式计算机软硬件、信息安全、网络存储、软件工程与评测、惯性测量、射频识别、芯片设计、电磁兼容、数控等专业领域,是总装备部军用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专业组成员单位,是总装备部军用计算机研制生产定点单位。

拥有国防科技工业软件测试与评价实验室、中国航天软件评测中心、国家保密科技评测中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分中心。

技术实力1.技术领域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致力于军队信息化建设,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注重技术积累与创新,形成嵌入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存储技术、软件工程与评测技术、惯性测量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芯片设计技术、电磁兼容及电能质量、数控技术等优势技术。

与结构工艺、电源、可靠性等支撑专业共同构建较为完善、互为支撑的专业体系。

获得国防科技工业局50项科研许可和41项生产许可,拥有国家专利45项。

主板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刊《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承担了多项国防重点型号任务和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产品广泛应用于各军兵种、政府机关,以及航天航空、电力能源、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

嵌入式计算机技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建立了先进的嵌入式计算机EDA设计开发、仿真分析及测试验证环境,掌握了嵌入式系统系统总体架构设计、高速电路设计、千万门级FPGA设计、固件和设备驱动软件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抗恶劣环境设计等关键技术,具有面向多种体系架构自主开发板级产品和整机系统的能力。

遵循开放式通用技术标准,基于X86、DSP、PowerPC、龙芯、飞腾等多种高性能处理器,开发了不同体系架构多种总线多个系列的嵌入式高性能计算机产品。

捷联惯性测量技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建有完备的惯性技术试验室,拥有高精度温控三轴位置速率转台、高精度寻北仪等一系列专业标定测试设备,突破了快速启动,大动态、抗恶劣环境,小型化、低功耗、高精度等核心技术,具备惯性测量装置总体设计能力。

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平台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平台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平台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挖掘平台在云计算环境下的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云计算平台的优势在于其高性能、高可靠性和灵活性,可以为数据挖掘平台提供更好的服务。

本文将探讨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平台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一、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平台架构1. 云计算环境下的基础架构在云计算环境下,数据挖掘平台的基础架构通常包括数据存储、计算资源、数据处理和用户接口等组成部分。

数据存储部分可以采用云存储服务,如亚马逊S3、谷歌云存储等,以满足大规模数据存储的需求。

计算资源则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虚拟机实例,实现弹性扩展和计算资源的动态分配。

数据处理部分则需要支持分布式计算框架,如Hadoop、Spark等,以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处理和并行计算。

用户接口部分需要提供友好的数据挖掘工具和可视化界面,以方便用户进行数据挖掘任务的配置和管理。

2. 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平台架构设计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平台架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云环境的特点,包括弹性扩展、高可用性和安全性等。

在架构设计上,可以采用微服务架构,将数据挖掘平台拆分为多个小型服务,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和运行,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也可以通过容器化技术,如Docker和Kubernetes,实现数据挖掘平台的部署和管理,以支持快速部署和弹性运行。

架构设计还需要考虑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和审计等技术,保障数据挖掘平台在云环境下的安全性。

二、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平台关键技术研究1. 大数据存储和管理在云计算环境下,数据挖掘平台需要面对大规模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挑战。

针对这一挑战,可以采用分布式存储系统,如HDFS、Ceph等,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备份。

也可以引入数据管理技术,如数据分区、索引和压缩等,提高数据的访问效率和存储利用率。

2. 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处理数据挖掘任务通常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的分布式计算和并行处理,以实现高效的数据挖掘算法。

航天二院706所

航天二院706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七〇六所企业简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始建于1957年,是我国最早从事计算机研究的大型骨干专业研究所之一,是以计算机软硬件研制及产品开发应用为主,集研究、设计、试验、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国防领域计算机与控制技术核心研究所。

产品涉及嵌入式计算机软硬件、信息安全、网络存储、软件工程与评测、惯性测量、射频识别、芯片设计、电磁兼容、数控等专业领域,是总装备部军用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专业组成员单位,是总装备部军用计算机研制生产定点单位。

拥有国防科技工业软件测试与评价实验室、中国航天软件评测中心、国家保密科技评测中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分中心。

技术实力1.技术领域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致力于军队信息化建设,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注重技术积累与创新,形成嵌入式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存储技术、软件工程与评测技术、惯性测量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芯片设计技术、电磁兼容及电能质量、数控技术等优势技术。

与结构工艺、电源、可靠性等支撑专业共同构建较为完善、互为支撑的专业体系。

获得国防科技工业局50项科研许可和41项生产许可,拥有国家专利45项。

主板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刊《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承担了多项国防重点型号任务和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产品广泛应用于各军兵种、政府机关,以及航天航空、电力能源、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

嵌入式计算机技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建立了先进的嵌入式计算机EDA设计开发、仿真分析及测试验证环境,掌握了嵌入式系统系统总体架构设计、高速电路设计、千万门级FPGA设计、固件和设备驱动软件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抗恶劣环境设计等关键技术,具有面向多种体系架构自主开发板级产品和整机系统的能力。

遵循开放式通用技术标准,基于X86、DSP、PowerPC、龙芯、飞腾等多种高性能处理器,开发了不同体系架构多种总线多个系列的嵌入式高性能计算机产品。

捷联惯性测量技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建有完备的惯性技术试验室,拥有高精度温控三轴位置速率转台、高精度寻北仪等一系列专业标定测试设备,突破了快速启动,大动态、抗恶劣环境,小型化、低功耗、高精度等核心技术,具备惯性测量装置总体设计能力。

电力系统中的智能电能计量与数据监测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智能电能计量与数据监测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智能电能计量与数据监测研究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电能计量与数据监测在电力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智能电能计量系统通过实时监测、采集和分析电能数据,可以帮助电力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和优化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首先,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可以提供精确的电能计量和电能数据采集。

传统的电能计量系统需要手动读取电表并记录,存在人为误读和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而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和通信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采集和传输电能数据,准确记录用电量和负荷分布情况。

这不仅为电力系统的计量结算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调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可以实现用电行为分析和负荷预测。

通过对电能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用户的用电行为和用电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电力供应策略和节电措施。

同时,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用电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预测未来的负荷需求,为电力系统的调度和运行提供准确的预测结果。

除了用电行为分析和负荷预测,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还可以提供电力系统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

传统的电力系统监测只能通过手工巡检和抽样检测来获取运行状态信息,费时费力且不够准确。

而智能电能计量系统可以利用自动化控制和传感技术,实时监测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参数,例如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及时发现异常和故障,并及时报警和处理。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停电和故障损失。

此外,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还可以与电网调度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电力统计、能耗分析、效率评估等功能。

通过与智能电能计量系统的联动,电力系统可以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能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智能电能计量系统还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用电信息和节能建议,激励用户减少能源消耗和用电成本。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智能电能计量系统也面临一些挑战。

电力系统中的高精度电能计量技术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高精度电能计量技术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高精度电能计量技术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增长,高精度电能计量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准确测量电能是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和电力市场公平交易的基础。

本文将重点探讨电力系统中的高精度电能计量技术,包括其研究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电能计量是指对电能进行准确测量的过程。

在电力系统中,准确计量电能对于实现电力市场的公平交易,保护用户权益,优化电力系统运行和能源管理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电能的特点以及电力系统的复杂性,传统的电能计量技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测量误差较大、实时性不高等。

因此,发展高精度电能计量技术成为电力系统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

二、现状分析目前,电力系统中的高精度电能计量技术主要以智能电能表和电能质量监测仪为代表。

智能电能表通过引入微处理器、通信模块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电能的高精度计量和数据采集,具有测量误差小、实时性高、远程监测等优点。

电能质量监测仪主要用于对供电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能够提供准确的电能计量数据,帮助发现和解决供电质量问题。

此外,高精度电能计量技术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电能计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揭示电力系统中的潜在问题,为运营商提供决策支持,进一步优化电力系统运行。

三、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电力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高精度电能计量技术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以下是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1. 智能化和自动化:未来的高精度电能计量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

智能电能表将进一步融入智能电网,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缝连接和互动,实现对电能的自动化测量和管理。

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将有助于解决电能计量数据的可信问题。

未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能计量系统将得到广泛应用,确保计量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可追溯。

3. 网络安全保障:随着电力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安全将成为高精度电能计量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

电力计量自动化建设与方案

电力计量自动化建设与方案

浅谈电力计量自动化建设与方案探讨摘要:电力计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介绍了电力计量自动化方案要求和目的,以及电力计量自动化总体方案,即通过终端采集,数据传输、交换、保存等;并从终端数据采集装置的功能需求和自动计算,数据交换方案分析了电力计量自动化建设的关键步骤。

关键词:电力计量;自动化;方案寄存器一、电力计量自动化方案要求(一)要保证系统高可靠性、高准确性和数据完整性,体现在系统总体设计中,即计量自动化系统采用双机冗余设计。

从前置采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到网络设备、采集通道均采用双机冗余配置,支持自动切换。

同时在站端和客户端采用高可靠性、高性能的采集监测管理终端。

(二)要保证系统易扩展性,体现在系统总体设计时必须整体考虑,统一规划、设计、必须严格按照最新的国际、国家、电力行业标准,统一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确保系统易于实现与供电部门sgi86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等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易于实现与省公司、相关市公司、所辖县市局及与所辖电厂的相关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易于实现电网规模扩展和软件高级功能扩展。

(三)要保证数据编码统一,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原始数据来源多个系统,如大客户负荷管理系统、地区厂站电能量遥测系统、低压集中抄表系统和配变监测计量及其他系统或终端来获取数据,为保证数据唯一性,对各类档案信息应建立统一的编码系统。

二、电力计量自动化总体方案根据上述建设原则和要求,终端设备层有不同计量现场,它们将信息,如实时电能量信息、计量事件及电气运行信息等通过通信层的电力通信网及公共无线数据网传输到主站采集层;通信接入设备将信息从通信网络收到后,根据信息报头区分信息类别进行信息解析处理,并将解析后的计量信息传送到采集服务器,以便送到业务应用处理层。

数据交换即业务处理层,从采集服务器收集到数据后,根据需要及时进行业务数据展现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计量现场信息写入数据库服务器;同时根据需要从数据库服务器读取历史数据和档案数据进行业务处理和业务展现,业务处理后的数据及时写入数据库服务器。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研究智能电网,也称为智能电力系统,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电力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的一种新型电力系统形式。

它具有高可靠性、高效率、低成本等诸多优点,可以更好地满足大量电力用户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电网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在发展中,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被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别介绍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研究。

一、智能电网的通信技术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智能电网的核心环节。

通信技术用于传输电力信息,在智能电网中,通常是利用互联网、通信网络以及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等技术,把各种信息进行传递、获取和处理。

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无线通信技术是智能电网通信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目前,无线通信技术已成为智能电网上的主流通信方法。

其优点是传输速度快、通信距离远、通信方式多样化等。

同时,无线通信技术的成本较低,优点十分突出。

移动通信技术是基于智能电网运行需求而研发的一种通信技术。

它采用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等技术,实现对用户进行实时信息传递和实时控制。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网络通信技术。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低成本等优点,在智能电网中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自适应和感知,从而让设备具备更加智能化和自主化。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实现多资源、多用户、多应用的动态共享,同时提供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

所以,在智能电网中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更加高效地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和处理。

二、智能电网的协议标准化智能电网的建设离不开协议标准化。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对协议标准进行明确和规范,利用现有的通信方式和通信技术实现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协议的标准化对于提高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和提高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智能电网和其相关设备,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了规定。

其中,通信协议标准是智能电网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协议标准。

MEC的关键技术与组网思路研究

MEC的关键技术与组网思路研究

MEC的关键技术与组网思路研究随着5G时代的到来,无线通信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5G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 MEC)技术为实现低时延、高可靠性、大带宽等5G关键性能指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将对MEC的关键技术和组网思路进行研究,探讨其在5G网络中的应用前景。

一、MEC的概念和特点MEC是一种将云计算和网络计算能力移植到网络边缘的技术,它充分利用移动通信系统中部署的边缘服务器资源,提供低时延、高可靠性的计算和存储服务,为移动用户和物联网设备提供更快速、更智能的应用服务。

与传统的云计算相比,MEC更加靠近用户、设备和数据源,可以实现更快速的数据处理和传输,满足移动通信系统对低时延和高带宽的需求。

MEC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边缘计算:MEC技术将计算和存储资源部署在网络边缘的基站、小区等位置,充分利用边缘计算能力,实现低时延的数据处理和应用服务。

2、网络互联:MEC系统可以与传统的云计算系统、核心网络等进行互联,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提高计算和存储效率。

3、开放接口:MEC系统提供开放的接口标准,使得第三方开发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开发和部署应用程序,丰富网络的功能和价值。

4、多样化应用:MEC系统支持多种应用场景,包括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为不同领域提供定制化的边缘计算服务。

二、MEC的关键技术1、边缘计算资源管理技术在MEC系统中,如何有效管理边缘计算资源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边缘服务器资源受到限制,需要对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以保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边缘计算资源管理技术需要考虑实时性、灵活性和智能化,可以采用虚拟化、容器化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资源的动态分配和调整。

2、边缘网络通信技术在MEC系统中,边缘计算节点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以实现协同计算、数据共享等功能。

边缘网络通信技术需要考虑数据传输的时延、可靠性和安全性,可以采用SDN(软件定义网络)、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等技术,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和管理。

《2024年复杂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复杂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范文

《复杂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复杂装备在各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然而,这些装备的复杂性、高精度和高可靠性要求使得其维护和故障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s and Health Management,PHM)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维护策略,旨在通过实时监测和预测装备的健康状态,以实现预防性维护和延长使用寿命。

本文将重点探讨复杂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复杂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概述复杂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是一种集成了传感器技术、数据处理、预测算法和健康评估等多项技术的综合维护策略。

它通过实时监测装备的运行状态,分析其性能参数和健康指标,预测潜在故障,并提供相应的维护建议,以实现装备的高效、可靠和长寿命运行。

三、关键技术研究(一)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复杂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的基础。

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装备的各项性能参数和健康指标,如温度、压力、振动等。

针对复杂装备的特点,需要研发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传感器,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是复杂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的核心。

通过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等操作,可以提取出装备的健康状态信息。

此外,还需要运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预测模型和健康评估模型,以实现对装备性能的预测和健康状态的评估。

(三)预测算法研究预测算法是复杂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针对不同类型的装备和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研发适用于该领域的预测算法。

常见的预测算法包括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等。

这些算法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预测装备的未来状态和潜在故障。

(四)健康评估与维护决策支持健康评估与维护决策支持是复杂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的最终目标。

通过对装备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其剩余使用寿命和潜在故障风险。

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关键技术探讨

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关键技术探讨

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关键技术探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高精度测量技术在众多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航空航天到精密制造,从医疗诊断到地质勘探,高精度测量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

它不仅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还能在工业生产中保障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那么,实现高精度测量的关键技术究竟有哪些呢?首先,传感器技术是高精度测量的基础。

传感器就如同测量系统的“眼睛”,负责感知和捕捉被测量对象的各种信息。

为了实现高精度测量,传感器需要具备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低噪声和良好的稳定性。

例如,在光学测量中,高精度的光电传感器能够将微弱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精确地测量光的强度、波长等参数。

而在力学测量中,应变片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等则能够灵敏地感知微小的力和变形。

同时,传感器的校准和补偿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

由于传感器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因此需要通过校准来确定其测量误差,并进行相应的补偿。

校准的过程通常需要使用高精度的标准器具,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校准方法,以确保传感器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其次,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对于高精度测量至关重要。

在测量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需要经过采集、传输和处理才能得到有价值的测量结果。

在数据采集方面,高速、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卡是关键设备。

它能够以极快的速度采集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此外,为了避免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失真和干扰,还需要采用合适的传输方式和抗干扰措施。

数据处理则是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这涉及到多种数学算法和信号处理技术,如滤波、拟合、插值等。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去除噪声、消除误差,并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再者,测量系统的精度评估与误差分析也是高精度测量技术的重要环节。

只有清楚地了解测量系统的误差来源和大小,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测量精度。

误差来源通常包括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系统本身的缺陷或测量方法不当导致的,可以通过校准、修正等方法来减小。

工业 5g 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 测试方法 -回复

工业 5g 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 测试方法 -回复

工业5g 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回复工业5G终端通信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被视为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为了确保5G终端在工业场景中的高效运行和可靠通信,工业5G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也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工业5G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的问题。

第一步:了解工业5G终端通信的基本要求工业5G终端通信通用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低延迟:工业应用对通信的实时性要求很高,所以5G终端通信应具备低延迟特性,以满足工业自动化应用的需求。

2. 高可靠性:工业环境通常复杂多变,所以工业5G终端通信要求具备高可靠性,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

3. 大带宽:工业应用通常需要传输大量数据,因此5G终端通信需要具备高带宽特性,以支持工业数据的高效传输。

4. 物联网支持:工业应用中常常需要连接大量的设备和传感器,所以5G终端通信要求具备物联网支持,以实现工业设备的互联互通。

第二步:了解工业5G终端通信的测试方法为了确保工业5G终端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测试方法:1. 信号覆盖测试:通过在工业场景中测试5G终端信号覆盖范围,评估终端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

2. 通信质量测试:评估5G终端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包括信号强度、误码率、信噪比等指标的测试。

3. 延迟测试:模拟工业场景中的实时通信需求,测试5G终端的通信延迟,以确保满足工业自动化应用的要求。

4. 带宽测试:测试5G终端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以验证其能够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大容量数据处理的能力。

5. 互操作性测试:测试5G终端与其他设备和系统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确保其能够与工业网络和设备进行良好的通信。

第三步:重点介绍测试方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1. 天线技术:天线是5G终端通信的关键组成部分,影响着信号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在测试中,可以采用天线参数测试和天线分布测试等方法来评估终端通信的天线性能。

现代计量测试仪器特点分析与发展趋势探讨

现代计量测试仪器特点分析与发展趋势探讨

现代计量测试仪器特点分析与发展趋势探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现代计量测试仪器也越来越普及和多样化。

它们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自动化、高速度、高智能化等特点,能够满足工业、农业、医疗、环保、能源、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等各个领域的测试需求。

接下来将就现代计量测试仪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特点分析1. 高精度:现代计量测试仪器具备高精度的特点。

它们可以在纳秒级别、微米级别、毫米级别、甚至更高的精度下进行测试和测量,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2. 高稳定性:现代计量测试仪器具备高稳定性的特点。

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工况条件下,保持稳定的测试结果和性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3. 高可靠性:现代计量测试仪器具备高可靠性的特点。

它们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测试验证,能够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可靠的测试性能。

4. 高自动化:现代计量测试仪器具备高自动化的特点。

它们可以自动完成测试和测量过程,减少人工干预的误差,提高测试的效率和准确度。

二、发展趋势探讨1.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计量测试仪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测试的精度和可靠性。

2. 微纳米级测试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微纳米级测试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现代计量测试仪器可以在纳米级别甚至更小的范围内进行测试和测量。

3. 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现代计量测试仪器越来越注重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与其他设备进行连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提高测试的效率和可靠性。

4. 多功能、多模式、多领域的应用:现代计量测试仪器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不仅能够满足工业、农业、医疗、环保、能源、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等各个领域的测试需求,还能够实现多种测试模式和多种功能的测试和测量。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现代计量测试仪器在精度、稳定性、可靠性、自动化、速度、智能化等方面都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和突破,成为各行各业测试和测量的重要工具和设备。

高可靠R80515集成开发环境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可靠R80515集成开发环境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可靠R80515集成开发环境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嵌入式系统作为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在嵌入式系统中,CPU是核心,而CPU的性能、功耗、面积等关键指标是嵌入式系统设计者必须关注的重点。

其中,高可靠性是嵌入式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嵌入式系统常常运作在恶劣的环境下,比如高温、高湿、强电磁干扰等,因此需要采用一些高可靠的技术来保证系统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而R80515是一种高可靠嵌入式CPU,采用了一些专门的设计技术来提高其可靠性。

因此,研究R80515集成开发环境的关键技术,可以更好地推广R80515 CPU,在嵌入式系统中广泛应用。

二、选题意义1.提高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R80515采用了多项高可靠的设计技术,如纠错码、三重模式等,可以在不增加芯片面积的情况下提高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

研究R80515集成开发环境的关键技术,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提高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

2.优化嵌入式系统性能R80515 CPU具有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等优点,可以帮助嵌入式系统设计者更好地满足各类应用需求。

研究R80515集成开发环境的关键技术,可以更好地发挥其性能优势,优化嵌入式系统性能。

3.推广R80515 CPU的应用研究R80515集成开发环境的关键技术,可以更好地推广R80515 CPU的应用,扩大其市场占有率,提高其竞争力。

这对于提高我国嵌入式系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1.研究R80515集成开发环境的关键技术本项目将研究R80515集成开发环境的关键技术,包括编译器、仿真器、调试器、下载器等。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掌握这些关键技术的实现原理和优化方法,为R80515 CPU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2.实现R80515集成开发环境本项目将实现R80515集成开发环境,并提供完整的开发工具链,包括集成开发环境、工具链和开发文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可靠高稳定计量自动化终端的关键技
术研究
摘要: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计量自动化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电力计量自动化终端是电力系统的关键组成,其是否健康稳定运行决定了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

然而由于外部环境和系统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计量自动化终端容易出现各种故障问题。

为确保计量自动化终端的稳定运行,有必要对其进行故障检测。

目前,主要是通过人工定期检测或校准以发现计量自动化终端的故障和潜在故障。

这种方法虽然可排除一定的计量自动化终端故障,但其对故障的识别率不高,且工作量较大,工作效率也较低。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计量自动化终端的故障诊断带来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计量自动化终端;模块化设计;高精度计量;双卡单待
引言
近几年各供电公司普遍实现了智能电能表的建设应用。

而电能计量仪表自动化库房系统可以与网络化相适应的自动化设施为物质基础,迅速、快捷的对智能电能表进行管理,解决智能电能表应用环境下高效率与劳动强度大、计量仪表存放条件与密集存储之间的矛盾。

基于此,研究电能计量仪表自动化库房系统的设计应用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计量自动化终端概述
量自动化系统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社会中的各行业和各领域,逐渐向着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转变。

在此背景下,电力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对自身生产做出了科学性的调整,其中计量运维工作实行自动化,就是极为关键的调整措施。

而实现计量运维工作自动化,必须依赖于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此系统需要建立在通信技术、自动化工艺、数据传输等技术基础上,通过整合多种科学技术的功能,使得计量运维自动化系统不断完善和升级。

当前
计量自动化系统在计量运维工作中的应用,具有三方面的特色能力。

①提高计量
运维工作的效率。

传统方式的运维工作,需要人工参与和实施,并且还要做好详
细安排,以此避免计量运维工作出现问题。

但是采用计量自动化系统后,就可以
由机械代替人工,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外界因素对运维工作的限制,还大大提高了
运维工作的效率。

②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自动报警工作。

众所周知,电力计量系统的构成较为复杂,并且需要长期处在运行状态,这就极有可能导致
电力系统出现故障问题,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

而当计量自动化系统应
用后,一旦电力计量系统出现故障问题,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自动报警,继而
告知维修人员需要尽快排除故障。

③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还可以实现远程抄
表作业。

传统抄表工作需要人工进行,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极易出现例如漏抄、
抄错等错误。

而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则可以有效缩短抄表工作的时间,还预
防了抄表工作中的种种错误。

2计量自动化终端存在的不足
目前,国外适应电力市场的计量自动化终端技术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各国根
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都具备适应电力市场结算需求的计量自动化终端的技术规范和
检测规范。

虽然国内已初步进行相关适应性技术规范的编写,但国内现安装的负
控终端仍未进行全面改造,采用的通信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采集密度也无法
满足电力现货市场。

计量自动化终端频发故障也增大了运维技术难度和运维经费,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电力现货市场电量结算要求,在实时性和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
诸多不足之处。

3高可靠高稳定计量自动化终端关键技术
3.1 交流电模拟量信号技术
自动化终端对交流电压和电流采集精度要求达到0.2级,且满足高可靠高
稳定计量功能和保护功能,其关键技术是对采样器件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模数
转换。

因此,需选用合适精度的电流互感器,以及合适的AD采集转换电路,同
时需要对ADC芯片提供的采集数据进行选型,以满足应用业务需求。

主要核心
技术:ADC的精度、功耗、抗干扰性、一致性及稳定性。

从硬件设计考虑,需
关注模拟量信号在送入到ADC芯片时,需滤除干扰的同时保证信号不发生失真
和相移,且能保证交流19次谐波不受影响。

3.2监测系统
在电力计量自动化系统中监测系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线路损耗管
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对配电网系统中线路的损耗情况加以全面分析。

通过
多维度的监测管理能够对线路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

在配电网中需要对线路
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控制,把收集的数据参数传送至末端设备,通过末端设备对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处理分析。

在配电网中应用监测系统能
够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线路故障处理自动化,将电力营销系统和运行系统
相互结合,把运行数据传输至营销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营销管理工作,避
免在实际工作中因人为原因导致数据错误等问题,不仅能够降低线损,同时能够
提升工作质量以及效率。

3.3上位机模块
为满足实际计量自动化纵断的状态监测和故障预测需求,研究将上位机模块
分为参数配置、数据管理、数据显示、数据分析四个子模块进行设计。

参数配置
主要是对通道和信号采集的采样率进行配置,以满足计量自动化终端的实际需求;数据管理主要是将下位机硬盘中的数据传输到上位机电脑中,以便于后续的数据
分析;数据显示与数据管理相互配合,可向用户展示计量自动化终端的实时监测
情况;数据分析配合数据管理,主要是对上位机的状态识别和故障预测等数据进
行分析。

3.4备用电源管理技术
采用纯光伏板能源电池供电;太阳能电池板将光照能量转换为电能,通过充
电控制电路充电至储能电池储电。

输出12V电源通过辅助端子给终端正常工作
提供电能。

备用电源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设计:1)光伏系统供电及电池供
电防反接设计;2)光伏供电系统升压、降压电路设计;3)电池充放电电流检
测和电压检测;4)电池充电电压判断设计,防止电池过度充电设计。

3.5自动统计
线路损耗管理中,通过应用电力计量自动化能够对线路损耗进行自动化统计。

在自动统计的基础上,四分线损方法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统计管理质量。

通过应
用电力计量自动化技术能够根据线路电压的不同对不同周期电力损耗进行设置统计,对电压等级和电力损耗之间的联系加以分析。

在以往的模式下,配电网中线
路比较多,对于线路的长度估算较为困难,所以很难对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进行准
确统计,应用电力计量自动化技术能够减轻统计工作量,提高工作质量以及效率,能够对线路中存在的故障加以及时地发现,确保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结束语
文中基于物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构建出新
型的电能计量资产库房管理系统,实现各种电能计量资产不同数据信息的采集、
存储、追溯、分类、管理等,进一步提供各种情况下的数据查询、数据分类、数
据溯源、安全访问,实现了电能计量资产数据信息的进库、出库的等管理。

随着
电能技术的发展、电力计量器具的广泛使用、应用,在面对计量资产器具智能库
房管理时,智能化库房管理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广大用户的急需,也是计量资产管理、运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西峰.计量自动化仪表常用维修方法探究[J].南方农
机,2019,50(24):264.
[2]蔡彩云.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电量采集和计量的运用[J].南方农
机,2019,50(24):181.
[3]谢稳.计量自动化系统在计量运维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时代农
机,2019,46(12):41-42.
[4]樊淑贤,程骏,赵枫,朱琳艳.电能计量大数据对计量装置运维的应用[J].
通讯世界,2019,26(12):260-261.
[5]胡皓鹏,孙勇,阙华坤.超大规模计量自动化系统高效集中采集技术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32(12):111-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