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姓氏四大支系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

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女真先世女真先世称肃慎、挹娄、勿吉、靺鞨。

女真源出自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靺鞨,原居住在今黑龙江与松花江合流以下的黑龙江流域的南北地区,后来黑水靺鞨有一部分向南迁徙。

当契丹建国后,在译名上始被称为“女真”。

在女真始祖函普时,生女真完颜部居住在仆干水(今牡丹江、镜泊湖附近)。

函普从今朝鲜的咸镜北道(当是黑水靺鞨一支迁于此者)来到居住在仆干水的完颜部,因他为之立约解决了完颜部与其他部族的哄斗,娶同部与完颜邻寨姓结徙姑丹、名鼻察异酋长的室女为妻。

后女真众酋长结盟,函普又被推为首领。

从此,完颜部内便出现函普一系的完颜氏(宗室完颜)与其原来同部的完颜氏(异姓完颜),以及与函普有族属关系的疏族(同姓完颜)。

后来又出现以完颜等几个著姓为主的包括各姓在内的白姓与黑姓几个婚姻集团。

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军事部落联盟函普时女真已进入父权制的氏族社会末期,到献祖绥可时又迁居到海古水,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革,开始冶铁、耕垦树艺、修筑房屋、造舟,定居在按出联盟首长的地位。

景祖把昭祖所建立的军事部落联盟组织更加扩大和发展,对那些不肯听命的各部加以制服,于是“景祖稍役属诸部,自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①①《金史》卷1《世纪》。

联盟组织空前扩大和发展起来。

景祖被辽任命为“生女真部族节度使”,官属、纪纲渐立。

所谓官属,只不过是军事联盟内的职掌分工的制度化。

《金史·百官志·序》:“金自景祖始建官属,统诸部以专征伐,嶷然自为一国。

其官长,皆曰勃极烈,..其部长曰勃堇,统数部者曰忽鲁。

”勃堇出现在始祖时,勃极烈是勃堇的转音,勃极烈与勃堇分职,据此记载则出现在景祖立官属时,即勃极烈成为联盟中最高职掌的官长之称,而勃堇为部长之称。

但景祖、世祖身为军事联盟首长,仍称“诸部长”、“众部长”,不称“都勃极烈”,地方的小部落联盟首长亦称“都部长”,直至穆宗由于太祖的建议才取消地方称“都部长”的资格。

女真的大概发展历程

女真的大概发展历程

女真的大概发展历程女真(Nüzhen),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后成为金朝建立者。

女真的大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兴、崛起和灭亡。

初兴阶段是指女真当初的形成与崛起的时期。

女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的女真是多个部落联盟。

在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受到鲜卑族的影响,女真部落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族群。

公元907年,女真建立了后来的辽国。

在辽国时期,女真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独立时期。

辽国强大的统治体系使女真得以独立扩张,并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女真部落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将女真的领土从河北一路向北扩展到东北地区,奠定了后来金朝的基础。

崛起阶段是女真最为辉煌的时期。

公元1115年,女真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并成为皇帝。

阿骨打继续扩张女真的领土,不仅向南攻击了北宋,还一度威胁到了南方的东南沿海。

金朝的统治时期,社会繁荣昌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金朝的灭亡阶段始于公元1234年的蒙古帝国入侵。

蒙古的铁骑如同洪水般涌入金朝的领土,金朝的统治者完颜宗望无力抵抗蒙古军队的强大威力。

经过几年的抵抗与纷争,金朝最终在1234年被蒙古灭亡。

女真的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却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女真在初兴阶段不断壮大,逐渐形成独立的民族身份。

在崛起阶段,女真建立了金朝,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统治者。

然而,金朝的灭亡也宣告了女真的终结。

尽管女真在历史舞台上的光辉只短暂存在,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女真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各个民族的元素,同时也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刺激。

女真的文化遗产以及历史背景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成为研究者们倾心探究的对象。

总的来说,女真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辉煌而短暂的时期。

女真在形成与崛起的阶段展现了强大的力量,但在面对蒙古帝国的入侵时却无法抵挡。

女真的历史成就虽然逐渐消逝,但其文化与历史的痕迹依然留存,留给后世人们以深思和启示。

女真族历史简介:雄踞东北3000年,曾经两次入主中原

女真族历史简介:雄踞东北3000年,曾经两次入主中原

女真族历史简介:雄踞东北3000年,曾经两次入主中原女真族,是中国五大民族之一,在建国之前统称为“满洲”,之后被细分为了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等。

女真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多个政权,两次入主中原,对中国版图的奠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不过大多数对女真族的历史还不太清楚,本文就简单梳理一下源流。

一,肃慎和扶余:女真族的两大族源女真族主要生活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金史》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号勿吉。

勿吉古肃慎地也。

”女真一词来源于宋朝,“本名朱里真,番语。

讹为女真”。

可见女真、靺鞨、勿吉、肃慎都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称呼。

1635年,皇太极规定所有的女真族全部改为满洲,这就是满族名称的来源。

女真族的族源至少有两个支系,一个是肃慎系,一个是扶余系。

先来说肃慎。

肃慎是一支古老的民族,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一带,先秦时期称之为“海外肃慎”。

在先秦时期,人们将肃慎来朝视为王朝盛名远播的典范,如周武王时期,肃慎曾经“进贡”了楛矢、石砮,于是《左传》上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可见当时的中原人认为肃慎也是属于天下的一部分。

两汉、魏晋时期,肃慎也一直和中原保持朝贡贸易,肃慎主要出产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属,从中可见其民族擅长于射箭。

两汉到三国时期,又将肃慎称之为挹娄,《三国志·挹娄传》记载:“挹娄……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

南北朝时期称之为勿吉,《魏书·勿吉传》记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

从史料来看,肃慎到勿吉都是生活在森林之中的渔猎民族,但是也有少量的农耕。

扶余,最开始和肃慎是并列的,生活在肃慎南部。

扶余人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比较多,因而社会比肃慎先进,很早就出现了农耕。

在西汉时期,扶余就建立了国家,强盛一时。

在两汉之交扶余人朱蒙又建立了高句丽国,此后不断强盛,不仅完全取代了扶余王朝,还占据了“汉四郡”。

女真族——精选推荐

女真族——精选推荐

女真族女真(又名女贞和女直),亦作女真族。

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

直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至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遂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简史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古满语支。

女真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公元2至4世纪时期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

辽代又称“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又以化程度区分辽南境者为熟女真,辽北境不属编户者为生女真。

金朝时从称“女真”,因女真一词来自古代女真语(jusen 或julcen )因此在明代音译汉字时也写作:诸申、朱里真、等。

到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

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人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金朝、东夏、扈伦、后金(清朝前身)等古代政权。

亦作女真族。

女真人“女真”在15世纪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清朝以后,“女真”的主体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一些边远地区的分支未融入满洲族,今天分别形成赫哲、鄂伦春、夫尼赫、满珲、等同属通古斯满语语支的新民族。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号勿吉。

勿吉古肃慎地也。

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

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

女真族

女真族

• 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南宋臣附,成 为当时中国名义上的中央政权。后迁都中都,再迁都至 汴京(今河南开封)。天兴三年(1234年)时灭於蒙古 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10位帝王。 • 金朝时期,随着封建化的深入,社会经济获得一定 的发展。除了畜牧业的优势外,其农业、手工业以及商 业也有所进步。金朝文化深受汉族影响,取得了相应的 成就,其中戏剧较为突出,并产生了元好问等著名文学 家。当然客观的说: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文化,比起 南宋来金朝还差得很远。 • 女真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还有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文字 最早是由一个叫完颜希尹创制的,他仿照汉字楷书,参 照契丹文而创制了女真大字。后来,又颁行一种女真小 字,是仿照契丹字和汉字的偏旁创制而成,流传至今的 女真文已经不多,女真文字一直沿用到明代,凡是在女 真族地区任职的文武官员,晋京朝见的奏疏、表章,一 律要用女真文字书写。
• 在辽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 共计十万户。辽代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 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 海。居于咸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至束沫江(今松花 江)之间,以辉发河流域为中心的称之为“回 跋”(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宁江州(今吉林夫 余石头城子)东北,直至黑龙江中下游的称之为 “生女真”;居乌苏里江以东而近东海 (日本海) 的称之为“东海女真”。 • 契丹人对女真族的政策,是实行“分而治 之”。他们把强宗大姓骗至辽东半岛,编入契丹 国籍,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 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 之东,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 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 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辽 国还特别设了一些王府,目的在于以女真治女真。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女真的大概发展历程

女真的大概发展历程

女真的大概发展历程女真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0世纪。

在过去的千年间,女真族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和变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

女真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胡族,最早出现在中国历史记载中的女真族是在5世纪的北魏时期。

经过几个世纪的迁徙和融合,女真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到了10世纪初,女真族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崛起。

他们建立了一个称为女真国的政权,统一了周边的部族。

女真国的建立者是一位叫耶律阿保机的首领,他在位期间成功地征服了周边的部落,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11世纪初,女真国开始与北宋朝进行接触和交流。

尤其是在女真国的第二任国王耶律大石的时期,女真国逐渐与北宋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女真国向北宋朝朝贡,与其进行贸易往来,并且派出使节与北宋进行外交交流。

然而,女真国在11世纪中叶发生了重大变故。

金朝的建立者完颜阿骨打发动了一系列征服女真国的战争,并最终征服了女真国。

女真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不复存在,其统治者被迫臣服于金朝。

在金朝统治下,女真族逐渐融入中国社会。

他们使用金朝的官员,学习汉族的文化和语言,并且参与金朝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女真族也在金朝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3世纪初,由于蒙古帝国的崛起,金朝开始衰落。

女真族在这一时期也遭受了很大的苦难。

蒙古帝国的军队征服了金朝,女真族再次成为一个被征服的民族。

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女真族逐渐转为蒙古化。

他们接受了蒙古族的文化和宗教,并且在蒙古帝国的军队和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

女真族的历史发展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密切相连。

他们曾经建立过独立的政权,也被蒙古帝国和金朝征服过。

女真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许多挣扎和变迁,最终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女真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点

女真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点

女真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点女真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000年前的辽朝时期。

女真人最初居住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后来逐渐南迁,形成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和山东等地的大片居民区。

女真族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特点,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一、历史发展女真族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游牧生活、中期的建国状态和后期的统构天下。

早期阶段,女真人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

他们曾在中国东北地区内外游牧,甚至还有多次南下进入中原地区。

在对外交往中,女真人与契丹人、独立部落等族群经常接触,并吸收了他们的文化和制度。

在此期间,女真人的经济和文化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期阶段,金朝建立,女真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金朝是由盛京女真族自立而建立的,而且成为了中国五代十国之一。

在这个时期,女真人的经济和文化再次得到了提高。

金朝迎娶大宋公主,从而拉近了中国与金朝的关系,双方的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

后期阶段,金朝统治中国长达120年之久。

这个时期,女真族的发展获得了历史性的飞跃。

金朝的世袭制和皇权专制,为女真族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金朝的统治下,女真人的文化得到活跃,数十万的士人涌入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金朝士族的代表。

同时,建立了包括女真、汉、契丹、柔然、回鹘等在内的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宗社制度,扩大了中国与外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到了元朝时期,元朝建立了起来。

在元朝时期,女真族的特点逐渐淡化,并逐渐与汉族融合。

但女真族的历史因其独特性而得到了广泛认可与研究,并留下了浓重的文化痕迹。

二、文化特点1、宗教女真族的宗教多样化。

早期游牧时期,女真人信仰的是自然形神,包括山神、水神、龙神等各种神灵。

中期建国时期,受契丹的影响,女真人逐渐信仰起契丹教。

金代以后,随着汉族的融合加深,女真族逐渐转向佛教,不少女真族皇室成员甚至皈依佛教。

2、文学女真族文学造诣颇高,长期以来都有用汉字创作文学作品的历史。

《女真语编年史》是女真族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史书,成书于金代晚期,是研究女真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

中国古代各民族--女真概要

中国古代各民族--女真概要

• 乌拉部所在地设兀良哈卫,由乌拉部首领担任卫指挥。乌拉部与哈达部同祖, 原来都居住在呼兰河下游,后分别南下,迁至开原南关外的一部形成哈达部,
迁至乌拉河沿岸的形成乌拉部,乌拉河即今第二松花江。乌拉部人曾在此修 建了乌拉城。
• 辉发部居住地设有肥河卫、呕罕河卫及兀者卫等。辉发部原居于松花江下游,
后迁至忽剌温江(今呼兰河),称忽剌温女真。后因受蒙古人侵扰,南迁至
5
建立后金,开战大明
萨尔浒战役
这场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 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 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6
后金(明代)
• 后金,1616~1636年。
• 明朝永乐时,明朝欲压制北元残馀势力,在中国东北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 开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
• 建州女真族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 部族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迁,最终定 居於赫图阿拉。
• 由于凡察、董山叔侄为掌卫印发生争执,明朝于1442年从建州左卫中 分出建州右卫,以凡察掌建州右卫事,董山掌左卫印。
• 建州三卫由此形成。建州女真以苏子河流域为中心,势力日趋强大, 董山逐渐成为建州三卫的首领,并给明朝造成压力。
• 明朝对此采取分化、限制政策,引起女真各部的不满,董山于是联合 海西女真,进攻明朝的辽东地区。明朝联合朝鲜夹击建州,董山被杀。
• 明朝中叶,海西女真的分布范围大致在开原、兀 良哈以东,东临日本海,北至松花江,并逐渐形 成了哈达、乌拉、叶赫、辉发“扈伦四部”。
• 扈伦四部结成军事联盟、共推盟主,一度成为女 真各部中最强大的势力。
13
扈伦四部
• 明朝在海西女真之地也设有许多卫所。

海西女真历史乌拉哈萨虎贝勒家谱

海西女真历史乌拉哈萨虎贝勒家谱

海西女真历史乌拉哈萨虎贝勒家谱海西女真历史乌拉哈萨虎贝勒家谱扈伦四部(海西女真)与建州(建州女真)四卫.同为明代女真社会中的强大集团,他们予清初共同构成了满洲族共同体的主体部分。

海西女真有72个老姓,我的家族老姓就是其中之一。

满洲族历史以及清史集中主要介绍的诞生爱新觉罗家族的建州女真,扈伦四部是满族研究中比较薄弱的一环,由于史料比较缺乏,对其渊源、世系和历史活动一直了解不甚清楚.因而发掘、整理有关扈伦四部的史料.始终是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九八四年初.在乌拉部当年活动中心地区内乌拉部后人的手中,发现了两分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花名档册和一幅巨型彩绘满文谱图。

“哈萨虎”约为满语Hashu的音译,意思是“左”。

与拉左贝勒在档册和谱图中均指乌拉部的首领布占太等人,两分档册和一幅谱图。

为研究扈伦四部中乌拉部的情况,提供了一些比较新鲜的史料,提出了一些可供进一步探讨研究的新线索.是扈伦四部史料发掘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新发现。

为供研究者参考,这里就三分文献的保存、发现经过及其主要内容略加介绍。

保存和发现经过两分汉文花名档册,一幅满文谱图,分别发现于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满族乡弓通村和九台县虻卡满族乡的锦州村。

这两个地方均位于明末海西女真乌拉部活动的中心地区之内。

史载:明嘉靖年间,乌拉部补烟“尽收兀喇诸部,率众于兀喇河洪尼处筑城称王”,“因居兀喇河岸,故名兀喇”。

①乌拉(兀喇)河即今之松花江,于洪尼所筑之城一般定在今永吉县乌拉街镇北约二百五十米处的乌拉古城,但也可能是在相距不远的富尔哈城。

②不管乌拉城定于何处,乌拉街满族乡弓通村均位于乌拉部的中心区内这是不成问题的。

虻卡满族乡锦州村在乌拉街北约六里,也在乌拉部中心区范围之内.万历四十一年(1012),努尔哈赤攻克乌拉河西之六城后,曾于距乌拉大城西门二里河对岸之金州城宿营.3金州城被占后,此部乌拉人北逃,今之锦州村当即逃亡者新居之地.所以沿用了金州一—锦州之地名。

一六一三年乌拉部覆亡后,其后裔虽有迁徙流散,大部仍居于原活动区内,以后并相继被编入八旗,成为建州女真创建的满洲族的一部分.入清之后,康熙十五年(1678),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移驻吉林乌拉城,大批满洲族进一步聚居于周围地区.从此,这一带成为东北满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生活在吉林的女真各部

生活在吉林的女真各部

生活在吉林的女真各部女真,又称女贞或女直(辽朝时期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名讳,遂称女直),生活在“白山黑水”间,是从中国古代东北民族肃慎演变而来,汉至两晋时期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改称勿吉,隋唐时期又称靺鞮。

其中最为强盛的是松花江中游的粟末靺鞮和黑龙江中下游的黑水靺鞮,女真族即由黑水靺鞮发展而来。

明朝时期,女真主要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分。

在吉林地区聚集的较为强盛的当属海西女真中的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扈伦四部。

明代海西的狭义地域,是指以忽剌温河(今呼兰河)流域为中心,东至松花江下游,西至嫩江以东,南至松花江中游,西南至伊通河口附近宾州站(今吉林省农安东北松花江畔),这一略成三角形的广大地区。

海西女真最初主要生活在这一地区内。

自明初起,松花江下游的女真族,开始了持续百余年之久的民族迁徙。

其迁徙形式主要是以卫所或较大集团为单位,大批南下,逐渐向汉族聚居的辽东地区靠近,其大致方向:建州女真向东南,海西女真向西南。

主要分布在吉林地区的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扈伦四部,源于原居地在忽剌温河及其以东地区的塔山左、塔鲁木及弗提等三卫。

自15世纪末,塔山左卫等三卫从忽剌温地区开始迁徙,经历了七八十年之久,最后分别进入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四河流域。

海西女真中的一部所以要南迁,其内在的动力首先是寻求更为优越的农耕、畜牧、狩猎、采集等自然生活环境,以满足不断繁衍的氏族人口的生活需要。

塔山左卫等三卫的一些氏族部落由于人口增加,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周围较易获取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不得不迁往他处,寻找新的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而扈伦四部最后定居的地方,正是一些土质肥沃,江河山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其次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女真,对中原汉族的物质文化和先进技术的需要加大了。

据史书记载:“海西、建州诸夷衣食皆易自内陆”,“布帛米盐农器仰给汉”。

女真不断向辽东地区迁移靠近,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经济交流,通过朝贡、马市贸易等渠道,用自己采集和渔猎到的特产,换取汉族的生产工具和米、布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各种兵器等等。

海西女真叶赫、哈达两部的衰落

海西女真叶赫、哈达两部的衰落

海西女真叶赫、哈达两部的衰落海西女真四部的叶赫部原居于松花江北岸,其祖先打叶为该卫指挥,正德年间,明廷授其后裔祝孔革为左都督,后祝孔革帅部族迁至开原以北的叶赫利河,他的两个孙子逞家奴,仰加奴为指挥签事,在北关构筑东西两城,势力日盛,海西女真许多部众望风归附,成为海西女真中的一支强大力量。

海西女真另外力量较强的是哈达部,哈达部原居于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以东之塔山左卫,其祖先佛剌出为都指挥签事。

十六世纪初,其后裔王忠袭为卫都督,从呼兰河签到开原靖安堡小清河上游居住,即明廷所谓的南关。

其部众强盛,凡建州,海西,毛邻等一百八十二卫皆畏其兵威。

王忠死后,其侄王台袭职,海西各部尽服从台。

他对明廷“最忠顺”“东陲晏然,耕牧三十年,台有力焉。

明后期女真地区的形势是复杂的,女真各部、蒙古、明三方势力,既有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又有频繁的掠夺和战争。

海西女真的叶赫,哈达两个力量较强的部族的衰落是由其相互攻杀所导致的。

1573年,桀骜不驯的建州卫的王臬不满明廷的压榨,起兵侵犯辽东,二年后,被明军打败,逃往哈达部,被王台执送明朝被杀害。

王台被明廷授予“龙虎将军”。

五年后,建州的王兀堂两次起兵(建奴一直不老实),也被明朝大将李成梁镇压。

几年后,王台死去,王台的儿子虎儿罕,康古陆,猛骨勃罗相互争权,叶赫部逞家奴企图趁机控制哈达部。

当明朝欲扶持王台孙子歹商袭职时,逞家奴,仰家奴反对,这两个兄弟遭到明廷的诱杀。

逞家奴,仰家奴的儿子卡塞和那林勃罗,联络蒙古,并暗结歹商的两个叔叔做内应发兵攻打歹商,被明廷出兵镇压。

从此之后,当初相当强大的海西女真的叶赫,哈达女真两大部在互相攻伐中不断衰落了,明廷对其分而治之,逐步削弱的目的可以说是达到了。

明朝对边疆民族一贯的分化和削弱政策看起来是成功的。

然而,原来力量弱小的建州女真却在此期间发展壮大起来,原来被明廷视为草芥的努尔哈赤却成了心头大患,海西女真叶赫和哈达两部都先后被建州女真击败,吸收了叶赫、哈达两部的建州女真逐步发展成了与明廷争雄天下的冤家对手。

中国历代民族问题盘点——女真(完整版)

中国历代民族问题盘点——女真(完整版)

中国历代民族问题盘点——女真(完整版)与羌族一样,女真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东北部地区。

现如今中国五大民族之一的满族,就是女真人在与其他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中逐渐形成的。

事实上,但凡在历史上能留下痕迹的民族,无不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血统传承。

只有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民族发展才能具备更强的活力,大汉民族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正是因为我们自始至终,秉承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锐意进取的发展原则,才能创造出延续数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十六个字可不是口号那么简单,这是最科学的方法论,是大智慧!多多体悟,受益良多!愿与诸君共勉!女真早期历史古代东北四大民族系统:肃慎、东胡、濊貊(音会莫)、汉族。

关于女真族最早的源头应该要追溯到四千年前居住在东北地区的肃慎人。

与古羌族(青铜时代,生活在中原王朝西部地区的一众族群的统称)类似,肃慎也并非某个民族的称谓,而是指代一个族群,即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众多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的统称,他们应该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原住民。

东胡、濊貊(音会莫)以及汉族都是后来相继从西部、南部迁徙而来,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族群。

据说早在虞舜、大禹的时代,肃慎人便与中原有过接触。

大禹铸九鼎分九州时,还曾遣使来贡。

武王伐纣时,肃慎送来“楛(音户)矢石砮(音努)”,一种弓箭,即用长白山区的楛木(有认为是桦木)制作的箭杆;用松花江中坚硬的青石磨制的箭头。

可见,那时的肃慎人还处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而中原王朝早在千年前便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

从楛矢石砮的出现,就能看出肃慎人民风彪悍,精于射术。

后来的女真人之所以能纵横天下正是因为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春秋时期,肃慎人所居之地已纳入周朝的势力范围。

其后的历史不详。

究其原因,应该是随着东胡、濊貊、汉人等族群的迁入,肃慎人被迫不断向东北更深处远徙,与中原王朝的交往被彻底阻隔,致使其相关史料极其稀少。

女真三大部——精选推荐

女真三大部——精选推荐

⼥真三⼤部建州⼥真,⼥真族三⼤部之⼀,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带。

建州⼥真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地⽅,是胡⾥改(乌德盖⼈)、斡脱怜⼆万户的部族族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

明初,被分称为建州⼥真、海西⼥真和东海⼥真三部分,建州⼥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带,海西⼥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东海⼥真分布在⿊龙江和库页岛等地。

到嘉靖年间(1522—1566),分散聚居于辽东的东北边:建州⼥真分布在抚顺关以东,海西⼥真散居于开原以北。

明朝在他们新的聚居地设置了三个地⽅军事⾏政机构,包括建州卫(建于正统三年)、建州左卫(建于正统五年)和建州右卫(建于正统七年),委任各部⾸领,依照旧俗,各统其属。

有⼈说建州⼥真在凡察前也是野⼈⼥真。

建州⼥真8部及其分布为:苏克素护(亦作苏护或苏浒)河部,因居地临⽔得名,今称苏⼦河;哲陈部,哲陈为满语,疆、城郭之意,因居建州⼥真区域西北⾓得名,地在今苏⼦河与浑河合流处⼀带;完颜(⼀作王甲)部,分布在今新宾满族⾃治县东北的浑江上游地区;浑河部,以⽔得名,约分布在今抚顺市东南的浑河流域地区;栋(⼀作董)鄂部,以⽔得名,居今称⼤雅⼉浒河流域;鸭绿江部,居今鸭绿江上游地区,有⼈认为该部居民是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图们江流域来投的⽑怜卫⼈;讷殷部,以⽔得名,地在今松花江上游地区;珠舍⾥部,分布在朱⾊冷河(今⼆道江)流域,地在今吉林省安图县境。

前⼈常称前5部为满洲5部,后3部为长⽩⼭3部。

表明建州⼥真区域,东⾄鸭绿江,西抵抚顺市,南有辽宁县桓仁县境,北达图们江的⼴⼤地区。

[5]海西⼥真,⼀作扈伦四部。

明朝⼈对居住在松花江⼤屈折处及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真⼈的统称。

因松花江⼤屈折处在元代称海西,故名。

明中叶后,各部南迁,形成乌拉、哈达、辉发、叶赫四部。

社会经济有较快发展。

从事农业辅以畜牧、狩猎业。

有专业铁匠,能将输⼊铁器加⼯制成兵器或⽣产⼯具。

明设羁縻卫、所,各部⾸领均受明封号,分别授予都督、都督⾦事、都指挥、⼲百户、镇抚等职,并给予印信、敕书、冠带。

女真-满洲姓氏对照表

女真-满洲姓氏对照表

女真-满洲姓氏对照表先看段文章片段:“女真与满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金史》记载的女真姓氏有完颜、乌古论、纥石烈、徒单、女奚、兀颜、蒲察、颜盏、温迪罕、石抹、奥屯、孛术鲁、移剌、斡勒、纳剌、夹谷、裴满、尼忙古、斡准、阿典、阿里侃,温敦,吾鲁,抹颜,都烈,散答, 呵不哈,乌林答,仆散,术虎,古里甲····至金朝后期,几乎所有的女真姓氏都有相应的汉姓,据陈述先生统计,金代女真人译改的汉姓共计59个。

满洲人(通古斯人)只有少数贵族有姓,比如爱新觉罗。

家喻户晓《水浒传》里记载了一些女真大姓,像完颜这些姓在满洲人的名字里却根本看不见·····”这个观点对不对,先看下女真那些哈拉在满洲里面能不能找到,能找到多少序号唐代称谓辽、金时期称谓明清时期称谓1 完颜氏(白号)完颜氏2 赤盏(石盏)(白号)持嘉氏、石佳氏3 那懒(纳兰)(白号)纳喇氏4 排磨申(婆由满)裴满(白号)费莫氏5 秃丹秃答图尔塔拉氏(索伦)6 独斤独吉(白号)多锦氏7 奥敦(奥纯、奥炖)奥屯(黑号)鄂通氏8 纥石烈(白号)赫舍里氏9 酿剜耨碗(白号)钮旺坚氏10 棹索准葛(黑号)珠尔克氏(索伦)11 梦剜蒙古(黑号)莽果氏12 阿番孛木律阿不罕(白号)阿礼哈氏13 驼满(白号)图们氏14 温迪掀温迪罕(白号)温特赫氏15 拗兀居霍域(白号)宏义氏16 尼漫古尼庞古(白号)尼玛哈氏17 棹角术甲(黑号)珠佳氏18 兀毡孛木律兀里坦(白号)乌尔汉氏19 孛木律孛术鲁(白号)博都哩氏、富珠理氏20 遇雨隆吾古伦(白号)吴库理氏21 晃兀黄掴(白号)洪果氏22 独顶(独鼎)(白号)都克达氏23 阿迭(白号)24 乌凌兀林答(白号)吴尔达氏、吴灵阿氏25 蒲察(普察)(黑号)富察氏26 乌延(兀颜)(白号)乌雅氏27 徒单(白号)图克坦氏28 仆散(白号)布萨氏29 温敦(温都)(白号)温都氏、温屯氏30 庞古潘术古(白号)31 夹谷(白号)瓜尔佳氏32 术虎(白号)珠格氏33 移剌答(白号)34 斡勒(白号)斡勒氏(达斡尔)35 斡准(白号)鄂岳氏36 把(白号)37 卓鲁(白号)绰络氏、卓多穆氏(蒙古)38 回特(白号)辉和氏39 黑罕(白号)40 会兰(白号)辉罗氏41 沈谷(白号)42 塞蒲里(白号)色穆奇理氏43 吾古孙(白号)乌苏氏44 石敦(白号)45 卓驼(白号)卓特氏(蒙古)46 阿厮准(白号)47 匹独思(白号)48 谙石剌(白号)乌什拉氏49 石古苦(白号)索龙古斯氏50 缀罕(白号)51 光吉剌(白号)广佳52 阿典(白号)阿克占氏53 阿勒根(白号)朱尔根氏54 纳合(白号)纳哈塔氏55 蒲鲜(白号)布希氏56 古里甲(白号)瓜尔佳氏57 聂摸栾(白号)58 抹拈(白号)穆燕氏59 磨辇(黑号)穆燕氏60 纳坦(白号)纳塔氏61 兀撒惹(白号)62 阿鲜(白号)63 把古(白号)64 温古孙(白号)乌苏氏65 撒合烈(白号)塞赫理氏66 吾塞(白号)乌色氏67 和速嘉(白号)哈萨喇氏、赫书氏68 能偃(白号)钮颜氏、纳雅氏(蒙古)69 阿里班(白号)阿勒班氏70 聂散(白号)71 女奚烈(白号)钮祜禄氏72 蒲速烈(白号)富色勒氏73 颜盏(白号)颜扎氏74 蒲古里(白号)博和哩氏75 必兰(白号)碧喇氏76 斡雷(白号)乌噜氏77 拓特(白号)托罗特氏(蒙古)78 盍散(白号)尼沙氏79 撒答牙(白号)萨克达氏、沙达喇氏80 阿速(白号)阿苏氏81 撒笺(白号)萨察氏82 准土谷(白号)83 纳谋鲁(白号)那木都鲁氏84 业速布(白号)叶穆氏85 安煦烈(白号)额苏哩氏86 爱申(白号)87 拿可(白号)88 贵益昆(白号)郭珲氏89 温撒(白号)温察氏、沃色氏90 梭罕(白号)91 霍域(白号)赫宜氏92 唐括(黑号)唐古氏93 蒲速(黑号)94 粘哥(黑号)钮祜禄氏、钮赫氏95 斜卯(黑号)锡墨勒氏96 谙蛮(黑号)爱满氏97 独虎(黑号)都克塔理氏98 术鲁(黑号)珠鲁氏99 益辇(黑号)100 帖暖(黑号)托谟氏101 苏孛辇(黑号)102 斜烈赛密勒氏103 乌萨扎(辽女真旧部)乌苏占氏104 山只昆(金蒙古旧部)撤穆衮氏(蒙古)105 石抹(契丹姓)舒穆禄氏106 乌孙107 移剌(辽国姓耶律)伊喇氏108 耶律叶禄氏109 移室(契丹姓)伊苏氏110 博勒和(金婆速火部)博尔济克氏(蒙古)111 遥辇(契丹姓)112 遥里(库莫奚姓)113 伯德(库莫奚姓)拜格氏114 奥里(库莫奚姓)115 梅知(库莫奚姓)穆齐氏116 揣(库莫奚姓)117 主隈(辽女真旧部)118 坞塔(辽女真旧部)119 鳖古德(辽女真旧部)120 大佳氏(渤海国姓)戴佳氏(大佳氏)根据以上列出的我们可以得出这些:1.女真与满洲的哈拉多数是同源同族,是同语音不同汉字写法2.在蒙古可汗“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汉语者,同蒙古人”的政策下确实有一部女真变成了蒙古,还有的变成了亲缘民族索伦的组成部分3.辽金时期的女真融合了一部分契丹和库莫奚,但是并不影响主体企图通过这些分割我们民族的历史是徒劳的。

女真族:别称女贞与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女真族:别称女贞与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女真族:别称女贞与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本文导读:11世纪向契丹称臣。

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

完颜绥可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河)其子完颜石鲁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

石鲁之子完颜乌古乃又合并了许多部落。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

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

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设斡朵里、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女真人和水达达。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

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1615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后金。

1635年皇太极改为满州族。

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号勿吉。

勿吉古肃慎地也。

元魏时,勿吉有七部:隋称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宋朝人说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语。

讹为女真”。

可见,朱里真是汉名。

为避辽兴宗耶律真的讳,改称女直,也写作女质。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现在7世纪。

元朝文献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达达、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别称。

蒙古语中称女真为阿勒坛,谓金帝阿勒坛汗,它本是全体女真人的族称。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招抚女真族。

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儿彻惕”、“主儿扯惕”、“拙尔察歹”,满语称之为“珠申”、“诸申”。

明朝中后期中原人称之为鞑靼、鞑虏、北虏等,其军队被称为虏兵。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改族名女真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的名称正式出现。

满清贵族姓氏的现状和研究报告

满清贵族姓氏的现状和研究报告

满清贵族姓氏的现状和研究报告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封建王朝,在王朝初期保留了很多的民族特色,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汉文化元素。

一、姓氏追究与发展女真部落起源于东北白山黑水一带,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范围。

爱新觉罗的觉罗是女真部落的一个姓氏,意思为“远方”,而爱新翻译为汉语就是“金”的意思,金是努尔哈赤起兵后建立的政权称号,以国姓冠在姓之前,算是将这个姓氏提高了一个崇高的地位。

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登基称大汗后,他仿效汉文化改革了女真族的很多文化习俗,比如将族名从女真改为满洲、国号从“金”变成“清”,还有一个举措是将“爱新觉罗”定为国姓,只适用于皇室内部使用。

这样以来非皇族成员不能再使用单独的“觉罗”作姓氏,他们便就地取材在觉罗前加上其他此语以示区分,最多的是加上自己族群所居住的地名,这样就出现西林觉罗、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等很多不同的觉罗姓氏,前面的伊尔根、西林等都是地方名称。

就像汉族的桐城张氏、常熟翁氏一样。

除了觉罗姓,其他的女真姓氏也是大致仿效,例如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辉发那拉氏等,那拉是姓氏,叶赫、乌拉是地名。

在不断的发展使用中,地名加单纯姓氏的组合姓氏被广泛使用,成为新的姓氏。

此后“爱新觉罗”作为国姓被使用了二百多年。

到了清朝灭亡的时候,国内"排满"情绪高涨,有些皇族被迫改了姓氏,最常见的是改为“金”,如末代皇帝溥仪的亲弟弟溥任将名字改为“金友之”。

直到现代以来,国家发扬民族平等的思想,有不少的皇族后裔重新改回原来的“爱新觉罗”姓氏。

二、近支与远支区别这时候的皇族人数相对较少,但为了区分近支和远支,在爱新觉罗内部又进行了“宗室”和“觉罗”的区分。

从追尊的努尔哈赤祖父景祖翼皇帝觉昌安后代进行区分,觉昌安有六子,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及子孙后裔为大宗,这是近支,称为“宗室”;其余五子及后裔子孙为小宗,这是远支,称为“觉罗”。

这个区别没有改变“爱新觉罗”的国姓,只是在远近称呼上有所区别。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女真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女真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女真女真是中国古代活跃于东北的少数民族,一般认为它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有渊源关系。

五代时,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从此该名取代靺鞨,辽代因避兴宗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真”。

其后多有沿用者。

女真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足以与蒙古媲美。

先是女真族完颜部建立金朝,后是建州女真建立清朝,入主中原数百年之久。

黑水靺鞨唐朝时建立渤海郡国,后为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消灭,女真族此后即臣服于辽国。

契丹人依据统治方式的不同,分其为熟女真和生女真。

熟女真以曷苏馆女真为主,居住在今辽宁及吉林南部。

其人户编入辽之户籍,按户抽丁,称为“系籍女真”或“系辽籍女真”,首领接受辽官号与信印。

生女真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中下游及长白山等地,不属辽直接管辖,人户不入辽户籍,只纳贡赋,称为不系籍女真或不系辽籍女真。

契丹人还按其分布地区,把女真分为南女真、北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国女真、长白山女真、滨海女真、乙典女真、奥衍女真等,各部互不统属。

宋人则把辽统治下的女真划分为熟女真、回跋、生女真、东海女真、黄头女真。

辽代女真语言基本一致,习俗相近,地域相邻,基本从事同一经济类型,兼营渔猎和农业,但比重不同,反映了各部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生女真中的完颜部逐渐强大,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治铁技术,出现了私有财产,阶级分化明显。

该部于北宋政和五年(115年)建立国家,国号为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灭辽,取代其在东北的统治。

在此过程中,完颜部实现了女真的军事统一,将女真人完全编入猛安谋克,计口授田,保聚土地,从事耕战,并创制了女真字,与汉字同为金朝通用文字。

金代统治时期,女真社会有显著的发展,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

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于蒙古。

迁入中原各地的女真人同汉人杂居,逐新融合于汉族。

元代统治时期,留居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又分裂为许多部落。

元朝在东北设辽阳行省,下设开元路、合兰府水达达路、奚关等总管府,再下分设万户府,管辖女真人。

女真姓氏“觉罗”源自赵姓,徽钦二帝后裔为何成了八旗主力?

女真姓氏“觉罗”源自赵姓,徽钦二帝后裔为何成了八旗主力?

女真姓氏“觉罗”源自赵姓,徽钦二帝后裔为何成了八旗主力?董鄂部是建州女真五部中的一个部。

满清兴起时董鄂部加入最早,清初五大臣之一的何和礼,顺治时大臣费扬古都是该部,董鄂妃是顺治皇帝的皇后。

然而,这一八旗强部,其祖先却是北宋的徽钦二帝。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金帅命钦宗在青城金营中跪听金太宗诏书,宣布徽宗与钦宗为庶人。

金国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

传说徽钦二帝被金国关押坐井观天,实际上他们只是被软禁。

起先,金国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侯”。

皇统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将死去的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

金国对待徽钦二人,借鉴了历史上做法,封了爵位。

虽然是亡国君,生活待遇还算是不错。

宋徽钦二帝及赵氏宗族三千多人皆同俘,迁于松花江畔的五国头城,即今牡丹江入松花江口的伊兰县地。

这些人逐渐融合成为元明时女真人的一部分,他们改原来的“赵”姓为“觉罗”(jiaolao)。

在松花江一带的女真人宋裔,明朝时一部分后随胡里改、斡朵怜两万府南迁,辗转落脚于辽宁董鄂,以地方命名为建州董鄂部。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 , 25岁的努尔哈赤以13副盔甲起兵之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董鄂部首领何和礼率部人投奔努尔哈赤,自此后,董鄂部一直是八旗中主力。

史称董鄂部是后金统一建州女真,统一东北女真各部,进而进军中原的重要“兵赋之源”。

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后金满族第一大姓为伊尔根觉罗氏,其汉姓为“赵”。

《黑龙江志稿·氏族》载:“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

”。

女真部落分布

女真部落分布

女真部落分布女真(juxen )乃古代肃慎人之后裔。

女真出自黑水靺鞨驻地,分布于松花江流域以及黑龙江中下游。

南部女真人因接近中原地区,故而社会生产力方面较为先进,称为——熟女真,分布于北部(包括今天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女真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迟缓,保持古老的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狩猎、捕鱼、采摘)由于其历史原因加之环境因素,使得诸部长期处于散乱状态。

在世人看来,这些女真人均为游散之小群体,故而称为——野人女真(野人女真是指其缺乏管理且生产力方面落后,并非是野蛮无知之人)。

女真一词在历史上有不同的称谓:朱里贞,朱尔根,朱虑贞等,皆为音译词(其含义为森林里的群体,也可以理解为森林的主人)。

《金史》记载:金之先出自靺鞨,居肃慎之地,东临大海,南接高丽,其后建立渤海国,后被契丹所灭!后期由于避讳辽国皇帝的名讳,一度改称(女直),建立金国的女真人源自黑龙江一带,即金河女真(完颜部)。

综上所述,女真一词来源于肃慎一词的音变。

肃慎一词早在3000 多年前的商代就见于甲骨文。

(在今天山东省费县以东二十里处,即肃山。

)后沿渤海湾迁到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以及日本海域。

选自《东夷源流史》。

建立大金国的女真人属于黑水靺鞨,而黑水靺鞨分为七大部分,居住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流域)安车骨部,为完颜氏居住地,后建立大金国,以金水为名,遂称金源大地,可以断定完颜部乃由肃慎后裔先期融入安车骨部,乃肃慎之后裔。

反观宋史(中原地区)记载:女真人分为生女真,熟女真,黄头女真(源自室韦),东海女真,也可称为南女真和北女真。

相对于中原地区,契丹人(辽国)将女真人划分更为详细,如:1. 黄龙府女真——居于今吉林农安一带,辽有黄龙府女真部大王府。

由罗涅河女真以及斡户、户塞两路组成。

2. 鸭绿江女真——辽设立鸭绿江女真大王府。

又称五节度熟女真。

3. 乙典女真部——散居于今天的辽宁省南部和东部地区。

《辽史. 营卫志》记载:乙典女真部,隶属南府,居于高州以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真族姓氏四大支系及其发展
女真族姓氏四大支系及其发展
金代女真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氏族比隋唐时期靺鞨族大大增加,
姓氏也随之增加。

金史记载,金代女真人共有115个姓氏。

女真族姓氏特点是有"白号之姓" 与"黑号之姓"的区别,并且分为四大支系。

女真人姓氏"白号之姓"共分三个支系,99个姓氏。

"黑号之姓"只有一个支系,16个姓氏。

《金史·百官志》记载:
一.白号之姓:
1.一大支系共27姓氏为:完颜、温迪罕、夹谷、陀满、仆散、术虎、
移刺答、斡勒、斡准、把鲁、阿不罕、卓鲁、回特、黑罕、会兰、沈谷、塞薄里、吾古孙、石敦、卓陀、阿厮准、匹独思、潘术古、谙石刻、石古苦、缀罕、光吉刺,皆封金源郡.
2.二大支系共30姓氏为:裴满、徒单、温敦、兀林答、阿典、纥石烈、
纳兰、勃术鲁、阿勒根、纳合、石盏、蒲鲜、古里甲、阿迭、聂模栾、
抹拈、纳坦、兀撒惹、阿鲜、把古、温占孙、祷怨、撒合烈、吾塞、
和速嘉、能堰、阿里班、兀里坦、聂散、蒲速烈,皆封广平郡.
3.三大支系共26姓氏为:吾古论、兀颜、女奚烈、独吉、黄蝈、颜盏、
蒲古里、必兰、斡雷、独鼎、尼龙窟、拓特、盍散、撒答牙、阿
速、
撒刻、准土谷、纳谋鲁、业速布、安煦烈、爱申、拿可、贵益昆、温撒、梭罕、霍域,皆封陇西郡.
二.黑号之姓为四大支系共16姓氏:
唐括、蒲察、术甲、蒙古、蒲速、粘割、奥屯、斜卯、准葛、谙蛮、
独虎、术鲁、磨辇、益辇、贴暖、苏勃辇,皆封彭城郡.
满族氏族仍然是一种血缘群体,满语称氏族为"哈拉--穆昆"。

它的成员由源出于一个共同体的祖先及若干个子孙的共同意识所维系,
也是对他们的血缘关系的承认。

他们有共同的意识,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氏族神灵,共同的语言,
共同的生活习俗,共同的禁忌。

他们的氏族内部在确定每一个氏族成员的权利时具有关键作用。

氏族形成之初,尽管大家都明白相互的亲属和辈数关系,但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在满文创立之后,氏族谱牒记录了每一个成员在氏族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满族共同体形成之初,有三个较大的群体,每个群体中又包含着若干个氏族。

这三个较大的群体分别是:佛满洲--即源远流长的老满洲(也称陈满洲),
主要分布地区是:长白山区,松花江上游、中游,牡丹江上游、中游及图们江流域。

依彻满洲--即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征服的女真诸部(也称新满洲),
主要分布地区是:松花江下游、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及外兴安岭、库页岛地区。

蒙古满洲--即原来的蒙古人、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达斡尔人等,被满洲八旗军征服之后人旗者,主要分布地区是:
黑龙江上源、呼伦贝尔草原及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满族统一东北地区之后,随着满族社会的发展,氏族也发生了变化,
一个较大的氏族分支成为若干个较小的氏族。

到清朝中期满族的氏族已经发展到6000多个。

清朝雍正年间纂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收录的满洲氏族达到648个。

其中满洲"著姓"151个,满洲"中姓"144个,满洲"稀姓"353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