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含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原理》
学习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作业练习一(第1、2、3章)
一、名词解释题
1.政治
答: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 非零和博弈
答:非零和博弈是政治博弈的两大类型之一,即一方参加者的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所失。

它们不完全是敌对的,而且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在这种状况时,自己的所得并不与他人的所失的大小相等,连自己的幸福也未必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即使伤害他人也可能“损人不利己”,所以博弈双方存在“双赢”的可能,进而合作。

3.公共选择理论
答:公共选择理论:属于理性选择主义中的一种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

该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题与政治系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员政治等。

该理论的方法是经济学方法,像经济学一样,其理论的基本行为假设是,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最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4.人格型权力
答: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的崇敬,那么影响力则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

具有人格型权力的人并不一定占居官职,人们对他们的服从主要是因为其人格因素。

当然,在现代政治中,来自机构中的权威与来自个人的人格魅力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5.政治文化
答:1956年,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用以替代传统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等概念,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分析框架。

我们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

6.政治社会化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能动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政治的解释。

答:(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2.简述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答:西方政治学最早发源于古希腊,创始人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其所著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

从《政治学》开始,按照历史顺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古典主义时期、旧制度主义时期、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以及今天的新制度主义时期。

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中叶的政治学都可
以称为古典主义政治学。

其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以及近代的马基雅弗利、布丹、霍布斯、洛克、格劳秀斯、孟德斯鸠和卢梭等。

从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政治学系(1887年)到20世纪中叶,是政治学的旧制度主义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政治学进入发展的兴盛期,行为主义政治学迅速崛
起,它带动政治学研究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研究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

70年代以后,现代政治学进入到理性选择主义时期(或称“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时期)。

从20世纪70-80年代,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重新发现“制度”的价值,西方政治学进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时期。

罗尔斯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3.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科学性。

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先是为无产阶级的
利益服务的。

第三,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西欧革命运动中产生的,同时也在革命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四,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是一种发展的学说。

随着人类政治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政治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将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并不断得到补充、发展和完善。

4.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要有以下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2)经济分析法;(3)阶级分析法;(4)制度主义研究方法。

5.政治权力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政治权力就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而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力的本质是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其形式是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权力就是掌握了巨大经济、文化资源的社会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而产生的一种对国民实行有效控制的能力。

或者说,政治权力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

6.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有哪些特征?
答: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具有合法性,因为其权力分配形式是选举制,有资格的选民介入了权力分配过程。

但由于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经济的运行不再受政治操控,这样,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虽然倡导公民在政治上的平等,但并没有摧毁现实的即经济领域内的不平等。

7. 我国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党管干部原则下的选举与选拔相结合的权力分配制度。

选拔是自上而下的过程,选举是自下而上的过程。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建构国家机关体系,配置国家权力,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划分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军事指挥权、审判权和检察权,以及根据在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关之间分配相应职权。

8.政治文化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政治文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影响政治制度;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9. 意识形态有何政治功能?
答: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提升社会主导价值;引领政治社会化过程;强化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三、分析或论述题。

1.什么是政治?为什么说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答: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

这是因为,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0页)。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物,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128页)具体地说,政治就是就是要争取政权和保持政权,而政治统治的工具就是国家机器。

因此,一切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都是围绕国家政权这一社会公共权力而展开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答:制度主义以各种政治制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国家宪法、国家政体、政府形式、权力分配结构等。

虽然制度主义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政治学发展的制度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包含着丰富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其中所蕴含的制度主义方法论对后来的制度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制度主义的一系列概念,诸如作为技术的生产力、作为权力结构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突变方式的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作为最重要社会关系的阶级关系以及制度变迁中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等,都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政治学不可忽视的概念。

3.如何理解权力、权威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
.答:(1)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合法性关心的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

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

合法性不仅是一个权力问题,它还涉及到权力和权威的基础。

(2)实现合法性权力主要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信仰体系为合法性提供理论基础,有限政府要求政府势力不超过法律。

(3)在合法性权力中,关键是权威。

权力是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

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服从和支持。

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对权威的安排则属于认同,服从不等同于认同,权力可能使人服从,但却得不到忠诚。

(4)权力和权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

权威被所有人当作正当法则接受,权威的行使既为同意者认可,也为反对者容忍,面对权力人们反对或支持,对权威则是服从。

(5)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是关键。

它要求: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6)权威虽然在合法性上产生,但有独立性,反过来会促进合法性的稳固性。

4.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对政治体系的维持有何影响?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能动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体系的维持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从政治文化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和创造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现有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上精心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政治社会灌输、传递的首先是既有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政治规则规范和政治行为模式。

正是通过政治灌输和传递,政治社会化使既有的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和延续。

政治社会化过程又是通过一定的政治实践来完成的。

在社会政治实践中,社会成员会联系自己的利益要求,部分或全部改变社会政治文化,创造出新的政治文化。

其次,从政治体系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政治体系能否维持或改变的重要
因素。

政治社会化对于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实现的。

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他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维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反之,当政治社会化过程使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离心离德,乃至要求推翻现有政治体系而代之以新的政治体系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作业练习二(第4、5、6章)
一、名词解释题
1.社会契约说
答:社会契约说:其观点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鸠鲁,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格劳秀斯、洛克、卢梭等人完善了这一学说。

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形成了国家。

社会契约说是17世纪和18世纪最有名的政治理论。

2.威权主义国家
答:威权主义国家:是指那些既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继进入资本主义行列,人们把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称为威权主义。

3.失败国家
答:失败国家或国家失败:是一个古老现象,例如“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华民国以及今天的索马里、苏丹、津巴布韦等都是典型的失败国家。

但是,作为一种国家理论,“失败国家”是冷战以后、尤其是9·11事件以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家为新干涉主义和防止恐怖主义的威胁而发明的而发明的一个说辞。

4.政党制度
答: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

与政党政治相比而言,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的下位概念,它侧重于政党本质及其履行政治职能的内容的揭示。

所要回答的是政党政治诸原理的实现途径、方式、方法等问题,解决的是“怎么做”
的问题。

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5.利益集团
答:利益集团:就是社会中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在西方,利益集团又称利益团体、压力团体、院外活动集团等。

6.政治人
答:政治人: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政治人”的概念。

所谓政治人,就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要处于社会关系中,但人并不必然要进入政治关系中。

只有既享有政治权利又享用政治权利的人才进入政治阶层,才能成为政治人。

二、简答题。

1. 简述西方关于国家起源的几种学说。

答:(1)国家神权说。

认为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是神或上帝为了保护人类而创造的。

(2)社会共同体说。

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及有益的团体。

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的善而建立。

(3)社会契约说。

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
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形成了国家。

(4)国家统治说。

国家的存在就意味着政府的存在,政府是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机关。

(5)法律现象说。

认为国家是一种法律现象,是一种法律体系或法律秩序的现象。

把国家看成是法律的产物。

2. 民族国家建构中有哪些危机?
答:有学者认为,民族国家的建构通常需要经历五种危机,这就是:
(1)认同性危机。

(2)合法性危机。

(3)渗透性危机。

(4)参与性危机。

(5)分配
性危机。

3.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国家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一般认为,民族国家由以下要素构成:(1)领土。

(2)人口。

(3)主权。

(4)政府。

4.何谓国家形态?现实政治中有哪些国家形态?
答:所谓国家形态,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所形成的治理结构以及由此治理结构而产生的行为特征和治理绩效。

现实政治中存在以下几种国家形态:
(1)失败国家。

(2)依附性国家以及相关形态国家。

(3)自主性国家。

5.政党有何基本特征?
答:政党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政党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结构与社会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这些成分包括个体公民和由他们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宗教组织
及其他组织。

第二,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三,政党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一定的政治纲领。

6.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制定。

(2)利益表达。

(3)动员和社会化功能。

(4)精英的形成与遴选。

7.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有哪些?
答: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可以分为两类:一党制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8个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8.我国新兴社会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在我国,新兴社会组织的政治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民主化。

(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

(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

9.在现代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般有哪些?
答:在现代国家,公民一般享有以下权利:
(1)保障个人自由,不受干扰的权利,思想自由、平等的权利和少数民族以及妇女的权利等。

(2)争取社会进步和幸福的权利。

(3)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

(4)言论自由和了解情况的权利。

(5)参加选举的权利。

(6)为集体要求而自由结社的权利。

与此同时,公民需要履行的义务有:(1)热爱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安全。

(2)守法。

三、分析或论述题。

1.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分析国家的起源及其本质。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大量史料证明,在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只能实现原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消费品,遇事共同协商解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也就开始分化,社会上也就出现了具有不同利益的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基本对立的阶级。

在经济
上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工具来使自己的统治固定化、合法化。

这种新的控制社会的工具便是国家。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本质论述的全面理解,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组织,是一个历史现象。

(2)国家主要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其实质是阶级专政。

(3)国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殊机器。

2.试分析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

答: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族国家也一直是全球化进程的受益者和主要推动者。

然而,自6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开始向民族国家原有的稳固地位发起了挑战,这是因为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挑战国家主权的各种因素,如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拥有的共同利益以及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增多等。

经济的全球化首先使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巨大的冲击,跨国公司也正在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而取代传统国家和政治组织的单位。

国家主权受到的冲击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在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和安全领域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进程,民族国家在经济、社会方面让渡一部分主权势在必行,一些国家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也愿意让渡一部分这方面的主权。

但是,主权的让渡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政治和安全事务方面,正常情况下,国家主权不应该受到外来力量的削弱。

这是因为:首先,在民族国家不可能迅速消亡的时候,主权可以保卫其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其次,从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国家主权可以维护地区稳定,而它是国际和平建构的基本要件。

3.比较分析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各自的优缺点。

答:(1)一党制的优点:政局较为稳定,政策延续性强,政策出台周期短,运作快。

缺点:缺乏在野党的监督,腐败比较泛滥,国家的政策往往倾斜到执政党一党的局部利益
上来,民主程度低,政治生活缺乏活力。

(2)两党制的优点:轮流执政,政治生活比较活跃,民主程度高,政策制定考虑到各阶层的利益,比较完备,监督有力,清廉程度高。

缺点:竞选的费用大,两党间
互相攻击,丑闻不断,政府信誉扫地,政策制定周期长,过程复杂,政策连续性
不强,在应对突发紧急事件时不如一党制快捷。

(3)多党制与两党制的优缺点相似,不同之处就是某党要执政必须联合其他小党,组成执政联盟共同执政,优点是各社会阶层都有广泛的代表性,缺点是当针对政府
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解散重新选举,容易引发政局动荡,不利于政局稳定。

4.结合现实,分析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式多党制的原因。

答:第一,历史表明,多党制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史上,中国尝试实行多党竞争的议会民主制,但都没有成功。

事实证明,西方的多党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第二,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的多党制。

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只有适合本国国情,不断完善和发展,才是有效的、富有生机的。

照搬照抄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
功。

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
实行西方的多党制,给东欧政治秩序带来巨大震荡。

9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国家的压力下,非洲许多国家不顾本国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的多党
制,结果造成政党斗争、民族分裂和种族仇杀,多党制给非洲带来的不是民
主,而是灾难。

第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政
治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的
结晶。

这一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壤中,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
益,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
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