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项10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专项10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传统文化)
限时:30分钟满分:29分得分:
[一](17分)
材料一近日,四川三星堆考古新成果的发布,让神秘的古蜀遗址备受瞩目。

3号坑出土了127根象牙、100多件青铜器,尤为引人注目。

顶尊跪坐人像是3号坑出土的重要文物。

三星堆2号坑曾出土过类似形象的青铜物件,只有15厘米左右,而这件青铜器有1.15米高。

人像头顶的铜尊接近长江流域铜尊的造型,而肩部的4条龙形附件则是三星堆特有的纹饰,其中2条龙与1号青铜神树上装饰的龙很相似。

这是古蜀人在借鉴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改造,体现了古蜀国独树一帜的文化面貌。

登上网络热搜的金面具残件出自5号坑。

它的含金量为85%左右,外形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完整黄金面具相似。

根据目前所见的半张面具推测,这件黄金面具完整的重量超过500克,是已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

在6号坑发现了一具神秘的“木匣”,长约1.7米,宽约0.4米,内外均涂抹朱砂。

这种木器在成都平原的考古中非常罕见,其内部未发现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有可能曾经存放的是丝织品或酒、肉等易腐化、易挥发的物品。

(摘编自2021年3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材料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三星堆考古发掘不仅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

这次出土的文物和以往的经历表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玉琮、陶盉等,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有很多相似性,确切地说是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

例如,三星堆文化中具有良渚文化玉琮风格的因素,显示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影响。

我们常说,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原以外的地区与华夏文明无关。

随着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等多地考古成果的推进,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也被更多地展露出来。

这也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例证。

(摘编自2021年3月21日“新华网”)材料三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重要文物,媒体在报道出土的重要文物中提到“青铜神树”。

书迷们认为南派三叔在之前写的《盗墓笔记:秦岭神树》中已经预言到了“青铜神树”的存在,将南派三叔推上热搜。

随后,央视新闻主持人在相关直播中,现场连线盗墓题材小说
作者南派三叔,引起各方强烈争议,将“盗墓不等于考古”的话题顶上微博热搜。

(摘编自《舆情关注:央视报道三星堆直播连线南派三叔引争议》)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登上网络热搜的金面具残件出自三星堆5号坑,重量超过500克,是已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黄金面具。

B.在6号坑发现的神秘“木匣”,其内部未发现文物,这种木器在成都平原的考古中非常罕见。

C.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玉琮、陶盉等,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有很多相似性,是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

D.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中原以外的古蜀文明、长江文化等对中华文明也有重要贡献。

【解析】材料一原文是“根据目前所见的半张面具推测,这件黄金面具完整的重量超过500克”,而不是“金面具残件”“重量超过500克”。

2.材料一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列数字、作比较。

(2分)将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顶尊跪坐人像与2号坑曾出土过的类似形象的青铜物件作比较,并列出数字,具体说明了顶尊跪坐人像高大的特点,突出了它的特殊性。

(2分)
3.请根据材料三的图一和图二,分别写出一条有意义的结论。

(4分)
①舆情信息量先陡然增长,至3月21日到达顶点,此后几天,相关舆情信息量逐渐回落;②对“央视报道三星堆直播连线南派三叔”事件,网友评论不一,将近一半的网友对央视行为表示批评,只有少数网友表示理解。

(每点2分,4分)
4.在“盗墓不等于考古”的微博话题下,不少网友发表了留言。

请你结合材料二、三,对下面的网友留言进行评论。

(要求:有观点有理由,不少于120字)(6分)
@阴阳自然:考古和盗墓行为是完全一样的,没经过墓主人同意就开棺挖掘的都是盗墓,包括考古。

您好,您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1分)考古与盗墓性质完全不同,盗墓是为了个人非法的利益,并且会对文物造成极大的破坏,而考古有着重要的重义。

(2分)就拿此次三星堆考古来说,不仅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加深了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还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例证。

(3分)
[二](12分)
材料一
被遗忘的传统家书
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

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曾有记者在500名大学生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制成的图表:
材料二
家书何以“抵万金”
电话、微信、QQ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

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

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写信人用一字一句将其装满,当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

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了2000余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

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中科院教授李蓝)
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

同时,家书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天津理工大学教授李正中)
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

(傅敏)
材料三
传统家书将何去何从
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

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之间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

(“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张海鹰)
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

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黄桂萍)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因此而变淡。

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

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山东大学生蔡锐)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材料一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电话与家人联系,其次是微信,而写家书的人很少。

B.因为书法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所以中国传统书信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

C.从调查数据看,传统家书最明显的不足是不够快捷方便。

主要是书写慢,邮寄麻烦。

D.阅读家书,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

【解析】B项,强加因果,说法不正确。

2.阅读材料二,分点概括传统家书所具有的优点。

(5分)
①家书是盛放思念和牵挂的容器;②家书兼具家教的功能;③家书具有收藏价值;④家书是种礼仪文化;⑤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

(每点1分,共5分)
3.有人认为传统家书会逐渐消失,有人认为不会消失。

你的观点呢?请结合材料三简要阐述。

(4分)
示例一:我认为家书会逐渐消失。

(1分)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更便捷,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越来越少的人选择书信作为联系方式,家书的消失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3分)
示例二:我认为家书不会消失。

(1分)中国传统家书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生命力。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