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题分数:100分Ⅰ卷
选择题(共76分)
单选题,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共38题,每题2分,共76分。

1.《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这说明宗法制的
重要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B.兄终弟及C.大宗与小宗对立D.神权与王权结合
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3.历来的政治斗争本质上都是权力和利益之争,而政治制度则是实现和维护权力与利益的重要工
具。

以此角度来认识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下图图中①至④依次应填入
A.①王位世袭制②礼乐制度③分封制④井田制B.①王位世袭制②分封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
C.①分封制②王位世袭制③礼乐制度④井田制D.①王位世袭制②井田制③礼乐制度④分封制
4.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5.下表所示为西周初期和中期同姓公卿与异姓公卿(有姓氏可考)的占比情况。

这一变化反映了
时期
同姓公卿异姓公卿西周初期
62.5%37.5%西周中期
76.2%
23.8%
A.分封制规模的缩小B.家国同构观念的强化C.大一统格局的形成D.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6.有学者说,分封制对于周王室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统治前期极大地巩固了天子的权威;面对于周边蛮夷之地来说,实则是一场从上而下的浩大的“文化殖民”。

该论述反映出A.西周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B.分封制传播了西周文化C.周王借分封制实施文化专制
D.周王室崇尚以文治国
7.商朝“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因此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
“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D.促使中央权力实现高度集中
8.春秋时期,齐之管仲、鲍叔牙,秦之百里奚、由余,楚之令尹子文、孙叔敖等,出身低下却因才能而位居卿相等高位。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更是以选贤任能作为任官标准。

这些做法
A.维护了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B.导致了周天子地位的衰落
C.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D.巩固了世卿世禄的分封制
9.通过检索《墨子》、《孟子》、《老子》等11部战国文献发现‘道’出现了2300多次,‘义’出现了1424次,而且“道”、“义”在各部均有较为突出的观念地位。

这说明
A.“道”“义”是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B.诸子百家追求着共同的政治理想
C.百家交融是百家争鸣的最终归宿D.百家争鸣出现了汇流的思想倾向
10.春秋初期,诸侯国中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华夏族)”。

而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

出现这一变化说明
A.战国时期局部统一的基本实现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并发展
C.国家治理体现家国一体的色彩D.周代分封制下的疆域得到扩展
11.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说“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这主要说明
A.分封制崩坏违背了历史进步B.战国时期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C.各家在治国思想上大同小异D.民本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
12.商鞅变法中国家干预经济,是为了确保以君主专制为轴心的国家政治制度,并且希望以此控制社会财富的流通,从而达到垄断物质资源配置的权力。

下列措施能实现其意图的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C.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D.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13.孔子在对人性的论述中,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同时孔子认为,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或自省,以防范他人和自己内心的“不仁”。

材料表明孔子
A.抨击了人性本恶观点B.认为人潜意识中存在恶念
C.反对关于人性的争论D.消除了人们内心中的恶念
14.由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确切结论是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垦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A.秦朝高度重视法制建设B.都县制度利于中央集权
C.强盛的秦朝存在严重的政治危机D.历代高度评价秦始皇统一和秦制
15.秦兼并六国之后,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东汉的都城洛阳则是“处于中土,平夷洞达,万方幅凑”的交通枢钮。

这说明
A.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B.秦汉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C.交通是秦汉地方治理核心D.国家疆域得到了不断扩大
16.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丞相与九卿的行政机构和隶属关系明确,形似现代国家的政府总理与下属各部部长。

据此可知,秦朝
A.构建了完善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B.中央机构设置对后世影响深远
C.中央行政机构设置水平领先世界D.中央政府行政机构具有合理性
17.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通常伴随着国家瓦解,这种现象引起古代学者的反思,并逐渐形成“强政权,弱国家”的解释性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强政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另一方面弱化了国家本身的凝聚力。

下列制度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县与分封并行制D.科举制
18.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

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
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
19.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表。

据此可知,秦、楚兴修水利的目的之一是国别名称史料表述
秦都江堰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楚子胥渎子胥渎,盖入郢所开也
期思陂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巢肥运河楚子(平王)为舟师。

以略吴疆
A.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B.服务于战争的需要
C.便利商品贸易流通D.治理河湖洪水泛滥
20.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21.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任命过哪位人物担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
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担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
22.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曾五次巡视原东方六国地区,在泰山等名山大川之上多次举行各类祭祀活动,并留有众多宣扬“为统一而战、解救六国人民于倒悬”为主要内容的碑文石刻。

这反映了A.原六国统治残暴而不得人心B.秦朝的统一受六国民众拥护
C.秦朝注重塑造民众心理认同D.秦始皇具有勤政爱民的一面
23.下表为“西汉初期中央管辖的郡县和封国力量的对比”,据此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A.西汉初年政治日趋腐败B.“无为”思想不得人心
C.诸侯强大威胁中央集权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24.西汉初年规定,“天下人皆直成边三日”,文帝在位时将成边改为三年一次;萧何建未央宫遭到高祖的斥责;文帝想修露台,听说需要百金(一百万钱)便放弃了。

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A.奖励垦殖,稳固封建政权B.努力废秦苛法,减轻租赋
C.招抚流民,加强统治力量D.注意节省民力,发展生产
25.在看到“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之困境后,董仲舒上书指出,“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上书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改正朔而贵君权B.说明中央集权的重要性
C.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D.阐述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26.《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

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

”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27.有学者写道,直到“西汉文景时期,文化上的战国局面依然存在”,“当时一些儒家学者和大臣站出来,批判法家学说和秦朝的法治政策,警告汉朝皇帝,秦朝的老路走不通”。

据此判断,这位学者意在
A.批判秦代严刑苛法的恶果B.阐述文化“大一统”之必要
C.践行“无为而治”的要求D.推动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需要
28.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反映董仲舒的主张是
A.天人感应B.心外无物C.格物致知D.知行合一
29.北魏孝文帝以身作则,鼓励胡汉通婚。

他曾娶汉族贵女为妃,如范阳卢敏之女、清河崔宗伯之女、荥阳郑羲之女、太原王琼之女、陇西李冲之女。

这推动了A.拓跋氏政治地位的提高B.北魏皇族正统地位的确立
C.鲜卑族生活习惯的改变D.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
30.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

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A.北魏、西晋、北周B.西晋、前秦、后周
C.西晋、北魏、北周D.北魏、前秦、西晋
31.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曜、石勒先后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

随后,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B.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
C.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D.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32.“东汉以来各地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导致了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促成了三分天下格局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

材料中“又前进了一步”是指
①局部地区统一为全国大一统莫定了基础②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促进了局部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④人口的迁移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33.“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在说汉话问题上
A.采取一视同仁的举措B.态度坚定且具策略性
C.承认汉话比北语先进D.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
34.《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B.自然条件优越
C.劳动力充足D.技术先进
35.东晋一代,一直是琅玡王氏、颖川庾氏、谁国恒氏、陈郡謝氏等几个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乎没有什么权力。

这说明,东晋
A.统治集团矛盾尖锐B.门阀内部斗争激烈
C.士族专权现象凸显D.中央权力不断削弱
36.“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下列史实符合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是
A.东晋延续了西晋统治时期的政治体制B.三国时期吴国开发了江南地区经济
C.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D.十六国大都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
37.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

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A.民族交融与繁荣开放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民族融合与区域开发D.中外交流与政权分裂38.下图为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晋归义羌侯印”,类似的还有“魏归义氐侯印”和“晋归义氐王印”,它们的印文均为小篆,是曹魏或西晋中央政府颁赐给少数民族部落酋长的。

这类金印可
以佐证
A.当地少数民族普遍使用汉字B.中央对地方实施了武力镇压
C.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习俗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4分)
39.(1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

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

……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内迁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
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6分)40.(1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新的开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至于元嘉(424年一453年)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
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门上环钮),盖
东西之极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

——《宋书》(南朝)
材料二经济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上,垦田面积日益增多,牛耕已经普遍推行,
粪肥也在推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江南种植……其次表
现在手工业,冶铁技术也有显著进步,创杂炼生鏢法……养蚕缫丝技术大见提高。

由于江南河流纵横,为适应经济、军事的需要,造船业特别兴旺。

其它如烧瓷、造纸、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经济的发展促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建康之外,
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社会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