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综合练习一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练习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儿童、社会、知识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问题。

2、德国的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人。

3、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更能解释人类的学习行为。

为此他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
条件强化、泛化作用、消退作用。

4、在认知学派中,皮亚杰提出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个人的图式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
的过程;布鲁纳主张采用发现法;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和“先行组织者”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

5、在帕森斯等人的影响下杰克逊第一次在他的著作《教育生活》中使用“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一词。

6、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四种社会系统要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塑造着现实中的课程、教学。

7、课程设计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它大体包含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为价值层面上
的课程设计,一为具体技术层面上的课程设计。

8、课程设计中涉及的课程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价四种。

9、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10、我国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新设置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也属于一种超学科的综合课程。

11、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

12、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的目标、生成性取向的目标、表现性(表意)取向的目标三种。

13、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控制、激励和评价功能。

14、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具体而言,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

15、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形成了一个从抽象、宏观到具体、微观的目标网络。

该网络包括了下列三个维度的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目标。

17、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围绕以下几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18、从教育发展过程看,基本形成这样几种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

19、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本着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的原则进行,努力使新课程结构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20、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21、学校里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和
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

22、在新课程计划中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
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3、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有不同的层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层面:教材的改变、组织方
式的改变、角色或行为的改变、知识和理解的改变、价值的内化。

24、从上至下的课程实施策略有两种模式,即调查与发展模式和多因素策略模式。

在多因素策略模式
中,雷伯曼(A. Lieberman)等人的研究提出三个关键性的概念:发展、参与、支持。

25、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
控制。

26、从总体上,各个国家的改革呈现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走向融合、平衡的趋势,
而且体现出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共同特点与性质:民主化趋势、规范化、多元化、弹性化、整合化趋势。

27、人们对教学过程本质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
程的统一。

28、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如下功能: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教学过程有
如下的特点:双边性、认知性、实践性。

29、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
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30、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是: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

31、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乐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创
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愉快中高效率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

教学艺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学各组成部分的艺术,而狭义的教学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

32、教学艺术具有如下特征:创造性、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

3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

二、选择题
1、以下哪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D)
A布鲁纳B华生C加涅D罗杰斯
2、流派强调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流派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A)
A行为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B建构主义流派,认知学派
C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D建构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流派
3、儿童中心、“做中学”的课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B)哲学流派的影响?
A存在主义B实用主义C分析哲学
4、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较为适用;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则更佳。

(C)
A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B表现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C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
5、下列哪位是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主张者?(A)
A泰勒B斯腾豪斯 C 斯瓦布
6、下列哪种课程设计模式主张教师参与课程设计?(C)
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集体审议模式D自然设计模式
7、根据艾斯纳(E. W. Eisner)的三种课程与教学目标类型划分,我国目前开展的研究性课程,很多就是使用
(C)。

A 行为目标
B 表现性目标C问题解决目标
8、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和心理呈现方式,越低年级越适合(B),越高年级越适合学科的(A)。

A逻辑组织B心理组织
9、按照课程的类型,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属于(D)。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10、观点一:“教师的作用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与他的学生一起来创造课程,将课程的实施过程看作课程形成过程的一部分”;观点二:“课程实施过程中主动对课程方案研究的修正,可以作为实施的一部分,而且是成功的实施所必须的”。

请问上述两种分别是什么样的课程实施观的体现?(B、C)
A 忠实观B参与制定观C互动调试观
11、根据课程实施的五个层面,的改变是课程实施取得实质性效果的重要标志;根据霍尔和劳克斯的使用水平测量量表,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使用新课程水平的最低限度要达致( A )水平,才算已经实施了新课程。

A角色或行为,常规化 B 组织方式,精致化C知识和理解,整合D教材,创新
12、以下哪国主要实行地方分权型型课程管理模式?(A)
A 美国B俄罗斯 C 日本D法国
13、新教育派认为,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C)应该是中心。

A教材B教师C学生
14、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之争,集中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什么规律?(B)
A教与学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C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D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
15、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是(C)。

A整体性B简约性C操作性D针对性
16、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指导思想、目标、程序、策略和评价等基本要素有机构成的整体,自身
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机制,这体现了教学模式的(A)。

A整体性B简约性C操作性D针对性
17、(D)是教学模式结果要素中的的核心因素,对其它因素具有指向和制约作用,也是教学评
价的标准和尺度。

A 理论基础B活动程序C实现条件D功能目标
18、以下几种教学模式,(A)突出地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是人类
传播系统知识经验最经济的模式之一,也是我国基本的教学模式。

A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B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C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D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19、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

A个别教学B分组教学C开放课堂D班级授课
20、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
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确切来说,叫做(D)。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小组教学D复式教学
21、(C)阶段,标志着教学手段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A高新技术阶段B直观教具阶段C视听媒体阶段D文字书籍阶段
22、现代媒体的作用是对于人类感官的延伸, (D)是对人类视、听觉同时的延伸。

A 综合媒体B音响媒体C文字图像媒体D视听媒体
23、以某一类评价对象的群体的整体状况为参照系的评价叫做(B);西方的目标参照测验,属于
一种(A)。

A 绝对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D终结性评价
三、简答题
1、分析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答案要点:
对学习观的影响,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更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对学生观的影响,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2、简述文化传统、社会制约课程与教学的纬度。

答案要点:
从宏观上,四个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从微观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组织和人际关系。

具体包括社会系统要素制约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组织、制约着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选择,师生各自的意识影响课堂上的人际交往。

3、简述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答案要点:
第一,为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第二,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

第三,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第四,为课程与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

4、简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类型特点及其适用性。

答案要点:
分科课程:
定义,即学科课程,它是根据……组成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具体见教材85页)。

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

优点:有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正因如此,分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显要位置。

缺陷:第一,导致学科数量的无限膨胀。

第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第三,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第四,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课程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分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课程:
定义:即统整课程……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综合课程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评价:克服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可以解决学校课程拥挤的现象,可以使课程中分裂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世界课程改革实践来看,各国都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5、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具有知识安排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

但是从学科课程的价值取向上看,它偏
向于社会本位,从认识论上看,它偏向于理性主义,看重理论和间接经验的获得。

因而,在实践中学科课程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与直接经验。

正是针对学科课程的这一缺陷,出现了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活动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几个特点。

更重视了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需要与创造,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

这些都是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

但是无可否认,活动课程在实践中有很大的弊端。

首先,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系统知识的忽略,在实践中走向“儿童中心主义”。

其次,活动课程容易导致对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发展的忽略,走向“活动主义”。

6、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必修课程中内含着的是民族、国家和人类共同的文化要素。

功能是多方面的:⑴选择和传递社会主流文化;⑵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⑶使儿童获得某一教育程度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⑷促进儿童体质、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等等。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两类。

从目前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看,充实或完善选修制度是各国课程政策的主要方向。

发展选修制度必须在观念上有以下的认识: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所以选修课程的设立应突出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

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
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不存在主次的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

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

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由共同标准的评估保证的有效的学习。

7、通过何种方式能实现课程的整合?
答案要点:
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育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各方面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

课程整合是为了形成最优化的课程横向结构。

课程整合指的不仅是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

三种课程整合理论:科目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

科目整合理论主要是针对学校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为的是建构学校科目之间的有机联系;科目整合在进行科目整合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儿童自身。

儿童中心整合理论解放了儿童,促进了儿童个性的发展,但却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代价的。

注重学科与儿童相统一的课程整合理论,在构建整合的科目结构的同时,也注重儿童的兴趣、特点和要求,把课程内容同儿童的生活经验也进行整合。

8、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何在?
答案要点:详见教材129页至130页。

其一,对整体课程体系的意义
其二,对课程开发参与者——学生的意义
其三,对课程开发参与者——教师的意义
其四,对课程开发参与者——学校的意义
其五,在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的使用上的意义。

9简述教学过程六个阶段的划分。

答案要点:
心理准备阶段:心理准备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一种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认知兴趣。

感知知识阶段:感知知识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事物(物体、现象等)进行观看、触摸等,从而
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的基础。

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尽量出示实物、呈现事情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有关现场,为学生感知创造机会与条件。

理解知识阶段:理解是在学生上一阶段获得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概念,从而把握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阶段。

巩固知识阶段:巩固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这是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特
点所决定的。

运用知识阶段: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各种课业中,用实践检验知识,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使所学
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不只是过程的最后阶段,而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评定,是以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为根据的,及时、公正的评定,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
发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和指导学生的学。

10、如何理解教学模式的作用?
答案要点:
定位:教学模式的作用最主要的在于它起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功能,为建立教学理论
与教学实践的畅通联系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而言:
(一)转化教学原理,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基本理论的具体化,相对于教学的基本理论来说,教学模式是在更具体的层次上对这些理论的模拟;由于使抽象的理论便于模仿和操作,对广大实际教学工作者在设计和组织各种具体教学活动方面,教学模式就具有了相应的指导作用。

(二)提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
个别教学经验经过概括、整理、系统化为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到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可以为教学理论不断充实发展提供各种个体素材。

11、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第一,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应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强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的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

第二,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
每节课有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更要依据实际条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防止教法格式化。

第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学科性质不同,或者即使同一学科,但各节课教材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也有不同。

第五,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
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第六,与教师特点相适应:
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经验和个性特长等都是教师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应该考虑的因素。

第七,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
教学环境及设备条件的差异,制约教学方法的选择。

12、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使学生接受的信息更加一致,标准;加深学生的感知度;可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

从教学活动出发,
提供有效的交互;教学活动更加有趣;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从教育的整体发展出发,
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扩大教育规模。

13、现代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的一般原则?
答案要点:
依据教学目标:
每个单元、每个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 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

依据教学内容:
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

根据学生变量: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

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结合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加以使用。

14、简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答案要点: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凋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

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凋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

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四、论述题(释例)
如这样一个题目:试述五种课程设计取向的含义并简单评价。

可爱项展开加以适当论
述:
(1)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主张学校课程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最有价值的学科的教学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

重点强调知识、技能和各种学科的价值。

倾向于教师为中心。

重视用讲解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揭示价值观。

优点是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文化传统的继承,教学及评价易于管理,缺点是学科的封闭性易造成知识统一体的割裂,脱离现实生活,而且较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等。

(2)认知过程取向:强调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必要技能和过程。

设计强调问题解决,强调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相结合。

在知识量激增的情况下,改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但该取向课程的实施,对实施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际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

(3)人本主义取向:主张学校课程应该向学生提供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的经验。

认为学校课程应当为增强个体的自我概念以达到自我实现提供机会。

教师必须提供一个有力的情境,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学习。

人本主义取向很关注教学内容,但同时也很注重过程。

人本主义取向较注意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但人本主义课程较少关注社会需要,人本主义者重视其方法、技巧和经验,较忽略他们所设计的学程的长期效果。

(4)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强调学校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要使社会成为更加理想的社会。

在课程中要表现社会需要、社会问题、现实的理想和未来憧憬。

社会重建取向旨在发展、提高学习者的批评意识,帮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小组讨论和社会调查等参与到社会的结构与管理之中。

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有着吸引人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教育是否及能否承担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重任颇令人怀疑。

(5)技术学取向:强调运用各种设备和媒体,确定更有效的方法完成事先所期望的任务。

科技取向重视目标的确定,科技取向的课程设计又称为行为矫正取向。

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常常运用其他课程取向的观点。

科技取向的优点是能够通过合理安排学习次序提高教学效率,并易于监察学习者的进展等。

但它较少注意教学环境(包括学校组织、教师态度等)的改善,而且对难以程序化的学习任务无能为力,且有学习较为个人化,社会化程度差之弊。

又如,这样的题目: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修养?其答案要点,可分别回答:
1.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包括:
科学性: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性指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精练,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教育性:教学语言当然具有教育性。

教学语言应该是经过教师深思熟虑,能够给学生的心灵以震撼和启迪的教育性语言,它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作用。

启发性:教学语言应该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跟随教师语言叙述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口语化:通过口语化的教学,把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术语表述出来,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该注意使用规范的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