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制作电磁铁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单元(1制作电磁铁)教案第—单元(听话的电磁铁)
1制作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模仿奥斯特的发觉,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合理猜测。
用X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根本性质。
在玩电磁铁的过程中发觉并提出问题。
会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提出简单的设想、方案或思路。
感情、态度价值观:
学习奥斯特认真、细致、努力的科学研究精神。
体验与他人合作有助于增进思考。
科学知识:
了解电能产生磁。
了解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局部构成,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难点:做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引导学生
在“玩〞中观察发觉,提出新的问题。
第—课时
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进行分析
建立解释模型,了解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从而体验科学史上这一发觉的过
程,意
识到留意观察、特长思考的品质的重要。
(教学打算)
1. 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 教师打算:电池盒、小电珠、灯座、〔铜芯〕导线、指南针、铁屑等。
(教学建议)
磁的根本性质是三年级下册学习过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适时复习
回忆,有利于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方案一
一、谈话导入
1820年的一天,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觉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
你们想知
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
二、模仿奥斯特的发觉
1. 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实验桌上还放着指南针,无
意中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2.桌上有老师打算的材料。
请你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模仿实验呢?
3. 学生思考答复。
老师依据学生设计实验的情况予以适当的指导。
( 提示
学生实验时要将小磁针与导线平行地放置在导线的下方或上方,然后接通电流,
观察通电时小磁针N极的指向有什么变化。
)
4. 学生活动。
5. 你们有什么发觉?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
6. 现在你们认为奥斯特的猜测是什么?
7.电流可以产生磁。
那通电导线可以吸引铁吗?
8.学生猜测后提供一些铁屑学生实验验证。
三、验证奥斯特的猜测
1. 奥斯特在发觉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继续研
究,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
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导线沿着同一个
方向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
又会发觉什么呢?
2. 学生活动
3. 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觉?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四、总结拓展
1、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
但是他却用铁的
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
随后他的发觉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
和开展。
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2、想一想: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检验?
方案二
一、谈话导入
1820年的一天,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实验桌上
还放着指南针。
无意中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从此揭开了电与磁关
系的
秘密!你们想了解这个秘密是什么吗?
二、模仿奥斯特的发觉
〔一〕复习回忆
一个简单电路由哪些局部组成,如何连接?〔短路、断路〕
关于“磁〞,你们已经了解些什么?〔能也只能吸铁;磁极、指示南北、同
极相斥异极相吸、磁化〕
〔二〕新授
1. 奥斯特当年做实验的时候,到底发生什么现象呢?你们想当一次奥斯特,
重现他当年的实验吗?
2.桌上有老师打算的材料。
你还记得奥斯特的实验是怎样做的吗?
3.学生思考答复。
〔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指南针放在导线下〕老师依据学
生设计实验的情况予以适当的指导。
( 提示学生实验时要将小磁针与导线平行地
放置在导线的下方或上方,然后接通电流,〔观察重点:指南针小磁针N 极的指
向有什么变化。
)
4.学生活动。
5.你们有什么发觉?〔导线通电后磁针发证偏转。
〕
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在哪些情况下磁针会发生偏转呢?a.铁;b.磁〕
6.现在你认为奥斯特的猜测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其实是询问学生
解释现象时自己的猜测。
学生意见可能有两种:a.导线通电后变成了铁;
b.导线
通电后有了磁性。
教师要持中立态度:都有可能〕
三、验证奥斯特的猜测
1.如何推断导线通电后是变成铁还是有了磁性?〔通电导线是否可以吸铁〕
2.提供一些铁屑学生实验验证。
3.交流实验现象,总结:奥斯特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你能用最简介的文字
说明吗?
〔导线通电后能产生磁性—电能产生磁—电生磁〕
四、总结拓展
1.通电导线有磁性,想一想,我们能利用这个现象做些什么?
2.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搜集更多关于奥斯特的故事。
板书设计:
电电和磁
奥斯特
磁导线通电,磁针偏转电能生磁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通过学生制作制作铁钉电磁铁、探究电磁铁,了解电磁铁具有接通
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逝的根本性质,养成认真细致、乐于合作的品质。
(教学打算)。
1. 学生自备:透明胶、回形针、电池
2. 教师打算:绝缘导线〔约1米长〕、淬过火的铁钉、开关、钢棒、木棒、
铝棒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什么?〔电能够产生磁--通电导线有磁性,能够使磁针发生偏转,却不能吸引铁屑!〕
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通电线圈吸起回形针呢?1825年,英国人斯特金依据“通
电导线有磁性〞这一发觉创造了电磁铁,我们也来做一个吧。
〔板书课题:电磁
铁〕
二、新授
〔一〕制作电磁铁,探究根本性质
1.请学生阅读课文P3铁钉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2.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制作要领:
⑴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⑴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⑴两头要留有适当的引线。
制作完电磁铁,怎么了解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用X电磁铁接触回形针〕
3.学生动手制作铁钉电磁铁,并自由实验。
〔教师巡视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
观察电磁铁接通电源和断开电源时接触回形针各有什么发觉。
〕
〔二〕、研究电磁铁的制作材料
1、我们现在来观察一下电磁铁的构造,它可以分成几局部?
2、学生观察后答复。
3、如果把铁钉换成别的物体,在电路接通后,还能吸引回形针吗?
4、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测,然后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实验中搞好记录。
被导线缠绕的物体
能否吸引回形针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介绍磁化现象。
三、总结回忆
1、我们这一节课制作和研究了电磁铁,请认真回忆一下我们的实验过程,
想想你有什么发觉,把你的发觉写下来。
2、学生独立整理,写出自己的发觉。
3、学生汇报整理的情况,师生共同进行条理化的总结。
四、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课外用制作的电磁铁实验,看关于电磁铁,你会产生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本课时让学生通过玩电磁铁发觉并提出问题,然后是依据问题提出猜测,最
后尝试着制定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这个猜测。
(教学打算)
1. 学生自备:透明胶、回形针或大头针、电池
2. 教师打算:铁钉电磁铁材料、开关、电池盒、指南针、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安排同学们课外玩玩电磁铁,这一节课我们来继续玩电磁铁。
你想怎样玩电磁铁呢?
2、让学生讲一讲他们课外的玩法,教师相机启发学生应用已知磁铁性质的
知识,设计电磁铁的实验。
二、学生分小组玩电磁铁
1.刚刚同学们讲了很多的玩法,下面我们就来分小组玩一玩。
提出要求:
组长主持本组活动。
本次活动时间为15分钟,小组活动要有序有效必须先动
脑再动手。
同组同学先想一想,与本组同学说一说自己打算怎么玩,然后才
能动手实验。
各小组间要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个组玩法多、发觉多;玩过
后哪组提出的问题多!记录员注意做好记载。
2.学生分小组做电磁铁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3.分组商量:你们有哪些玩法?哪些发觉?提出了那些问题?填写P5面的
问题卡片
4.共同梳理分组汇报:玩法、发觉和问题
重点:你们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提出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5.教师肯定鼓励性评价各小组活动表现。
三、制定研究方案。
1.刚刚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是的,这些问题
必须通过实验研究才能解决。
〕
2.强调制定方案的意义。
为了使我们的实验研究有肯定的目的性,实验研究的过程能保持较为正确的
方向,使研究活动能有序的开展。
我们需要在实验前学会制定方案。
这是一种科
学的方法,科学家正是用这种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大自然的奇异的。
3.选取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介绍制定方案的程序
⑴方案前要依据问题先提出猜测,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做出猜测。
⑴做出猜测后就要制定方案了。
你觉得方案应该写清楚一些什么内容呢?
⑴学生依据以前的探究经验答复。
⑴介绍并示范制定一份合理可行的方案
包含的工程有: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猜测、实验的材料、实验的方法、步骤
等。
4.各组自选一个关于电磁铁的问题初步制定一个研究方案,写在科学文件夹
上。
5.小组内互评,推举本组制定得最好的方案,课后给教师批阅。
评价标准:查看方案工程是否齐全,是否提出了活动的大致思路。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都依据提出的问题制定了研究方案,下一步就要动手研究了。
请同学
们课外进行相应的研究,看谁有新发觉哦!
板书设计:
实验方案
我的问题:电磁铁……?
我的猜测:电磁铁……。
实验材料:电池、导线、铁钉、……实验方法:〔比照实验法
操纵条件:比照条件:〕
实验步骤:1.……
2.……
3.……〔可图、文结合〕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