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完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完美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吝啬.(sè)萦.绕(yíng)忏.悔(chàn)锲.而不舍(qiè)
B.霎.时(shà)呜咽.(yè)妖娆.(ráo)参差.不齐(cī)C.恍.惚(huǎng)拮据.(jū)归省.(xǐng)骇.人听闻(hài)D.拘泥.(nì)徘徊.(huí)寒噤.(jìn)拾.级而上(shí)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端详悲怆迫不及待孤立无援
B.潦草倔强语无伦次悔人不倦
C.宣泄诓骗戛然而止缩手无策
D.决别青睐惊慌失措锐不可当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站在曾国藩故居前,我不禁浮想联翩
....,时空转换,似乎看见了这位伟人驰骋疆场的英姿。

B.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年轻人要怀着目空一切
....的豪情壮志,敢于迎接任何前所未有的挑战。

C.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的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
恶痛疾
...。

D.诵读经典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
是不容置疑
....的。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电影《流浪地球》以其盛大的场景、震撼人心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为方便市民出行,德州市公交公司自5月27日起,增加了公交109路运营车辆,缩短了运营间隔时间。

C.在2019年苏迪曼杯锦标赛上,中国队和日本队进行了争夺冠亚军的决赛,最终中国队成功捧杯。

D.仔细观察多彩生活,广泛阅读文学名著,适时记录生活点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①你会发现,烦恼正渐渐消散。

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

②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草的力量。

③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苦恼过?面对学业的受挫,你是否沮丧过?
④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7、默写。

(1)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3)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

(4)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5)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6)悉以咨之,________________,优劣得所。

(7)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8)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中直抒胸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9)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述国事和自身境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鲁肃简公①劲正,不徇爱憎,出于天性。

素与曹襄悼②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

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日有佳事”。

鲁闻之,顾婿张昷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

”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

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门矣。

”鲁大惊曰:“诸公误也。

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

”嗟叹久之,遽觉气塞。

急召医视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是夕,肃简薨。

李谘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③。

”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注释)①鲁肃简公:即鲁宗道,曾与李谘讨论茶税法。

②曹襄悼:即曹利用。

武人出身,真宗时恃功逞威,仁宗时被罢免,自缢而死。

③崇山谪去:此处借典故说曹利用被贬。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徇.爱憎(无原则地顺从)
B.天圣中因.议茶法(凭借)
C.谪.洪州(降职)
D.嗟叹久之,遽.觉(突然)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B.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C.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D.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宗道与曹利用素来不和,他被贬官也是因为曹利用的排挤。

B.皇上了解了实情后撤销了对鲁宗道的罢官令,只是扣了他的俸禄。

C.鲁宗道认为曹利用还是尽忠职守的,只是不学无术,脾气倔强。

D.李谘的诗,表达了对鲁宗道为曹利用抱不平而气绝身亡的遗憾。

4.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
(2)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尊严是自己给的
叶春雷
①我们常常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尊严是别人给的。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是,因为自己有尊严,别人才会尊重你。

②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一部叫《先生》的专题片,有一集讲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1948年梅校长到了美国,管理清华大学庚款奖学金。

美国人曾经返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奖学金,帮助成立清华大学,并资助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到美国留学。

据专题片介绍,梅校长是出了名的“老报”,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他给自己定的薪水是月薪三百元。

当时国民党当局觉得过意不去,要求梅校长将薪水提升到月薪一千二百元,但是遭到梅先生的拒绝:“我自己定下的规矩,怎么能自己改动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梅先生的清廉,还有梅先生的慎独精神,手中握着这样大一笔基金,随便手松一点,就可以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而且政府也开了口子,何必如此自苦?甚至还近乎自虐,但梅先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如此严苛地对待自己,实际上,他让自己活得非常有尊严,这样才赢得大家的一致尊重。

③一个人的尊严,不是别人的恩赐,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是道德自律的自动生成物。

像梅校长这样有慎独精神的人,尊严感也就随之产生。

而且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不是我有钱或者有权势,我就活得有尊严。

尊严来自一个人的道德自律,和你的财富与权势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一个有钱有权势的人,为什么大家都会来奉承他,他不是很有尊严吗?我想说的是,那不是尊严,那只是一种威压。

这种威压随金钱和权势的累积而不断强化,也会随金钱和权势的消减而消减。

当我们抱怨世态炎凉的时候,其实只是在抱怨我们丧失了金钱和权势的威压,所以大家不尊重我们了。

如果我是一个靠道德自律赢得自身尊严的人,我就不会抱怨世态炎凉。

因为这种尊严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丧失,除非你腐化堕落。

比起
嗟来之物的金钱和权势,尊严感自然要牢靠得多。

梅校长临终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有相当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居然没有一分钱的积蓄。

我想,大家绝不会说:“梅校长真是穷困潦倒啊!”大家只会说:“这是一个多么有尊严的人啊!”
④当我们明白了尊严不是金钱和权势的附属品,尊严只能是道德自律的衍化物,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即使我不名一文,即使我毫无权势,我也是可以给自己尊严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了。

颜回的快乐,是一种拥有尊严的快乐。

同样在《庄子》里,提到颜回的同学原宪,那也是一个穷愁潦倒却活得非常有尊严的人。

当原宪的另一位同学,大富豪大外交家社会名流子贡乘着大马车经过原宪居住的陋室,而对原宪进行揶揄挖苦的时候,原宪傲然地说:“像你这样靠拉帮结派、逢迎媚世、毫无操守换来的宝马香车,我根本不屑一顾。

”子贡是否如原宪说的那样不堪,我们不去讨论,我想说,原宪对自己的操守有一种自信,所以他虽然穷愁潦倒,但依然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⑤一个人一旦活得有尊严感,那即使瓮牖绳枢、瓦灶绳床,也可以怡然自乐,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一样赢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原载《读书文摘》,有改动)1.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只有严苛地对待自己,才能活得有尊严。

B.尊严是自己给的。

C.有慎独精神的人,尊严感也就随之产生。

D.一个人一旦活得有尊严感,即使一文不名,也可以怡然自乐。

2.在本文的论证中,没有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道理论证D.比喻论证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论据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选文第②段只使用了事实论据。

B.选文第③段论证了靠道德自律赢得自身尊严,这种尊严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丧失的道理。

C.选文第④段中“明白了这一点”中的“这”指的是“尊严不是金钱和权势的
附属品,尊严只能是道德自律的衍化物”。

D.“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故乡的小镇
①我常去江南,熟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小镇;我作客中原,领略过“驴马满街转”的山区小镇;我远游云南边陲,欣赏过芭蕉树掩映竹楼的傣家小镇……然而,最让我留恋的还是古典淳朴的故乡小镇。

②故乡小镇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

古时候,这里梓树成林,绿遍乡野,因此,人们把她取名为“林梓”。

早先,古镇就一条窄窄的石街,不到一里长。

两边是一些木拼门的各式店铺,一家挨一家,鳞次栉比,店堂正门大多贴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九江”的红纸对联。

店门两边的墙砖早已被岁月的风霜剥蚀成一幅零乱的画。

镇西头是一座石桥,通扬运河从桥下浩荡北流。

清澈的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小镇人。

③晨曦初露,四乡八村的农民便头顶晓星残月,肩挑手提,来小镇赶集。

人们的木屐踩在苔痕斑驳的青石板街上,叮咚作响,似一支悦耳的晨曲,唤醒了酣睡中的小镇。

此时早起的商家已卸下门板开始招揽顾客。

蒸笼上的包子热气腾腾,烧饼店里的油香弥散在空中。

张婶的小吃摊前是最热闹的,一条旧长桌临街搁着,四周是几张板凳。

一只用油桶改制成的炉子成天燃烧着,大铁锅里的水翻滚着冒着阵阵热气,花上一元钱就可以喝到一碗又嫩又香的豆腐脑儿,上面必定漂着青绿的葱花。

镇上的潮糕店小有名气,用本地产的糯米磨成米粉制成的潮糕,清香四溢,甜美可口,独具风味。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下驾,品尝潮糕后大加赞赏,从此林梓潮糕名声大振,流传至今。

店铺里的老师傅边做边卖,生意十分红火。

④到了早晨,集市上人头攒动,男女老少,或蹲或站,一脸憨厚相,一身土布衣。

他们虽也讨价还价,但决不缺斤少两。

地摊上农副产品应有尽有。

青菜、包菜、蒜葱还闪着亮晶晶的晨露;盆里鲢鱼、鲫鱼时而摆尾游弋,时而又蹦又跳;大公鸡、小鸭子在买卖人的手中扑腾着、挣扎着……日头渐高,赶集的人陆续散去。

此时,高出屋顶被熏得乌黑的烟囱,冒出了丝丝缕缕的炊烟。

⑤夜晚,小镇是静谧的。

只有镇公所门楼下挂着的两盏大红灯笼,映出一团
橘红的亮色,给小镇的夜平添了一份朦胧的诗意。

⑥光阴荏苒,而今,故乡的小镇旧貌换新颜。

狭窄的石街不见了,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从镇口一直延伸向县城;低矮破旧的平房也被一幢幢或古典或洋气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

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有恍如在繁华城市的感觉。

透过飞檐亭阁,雕梁画栋,同样能感到现代生活跳动的脉搏。

(有删改)1.文章题目为“故乡的小镇”,开篇却写到了“水乡小镇”、“山区小镇”、“傣家小镇”,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文章第①段中说“最让我留恋的还是古典淳朴的故乡小镇”,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我”留恋小镇的什么。

3.结合上下文,请赏析第②段中的划线句。

店门两边的墙砖早已被岁月的风霜剥蚀成一幅零乱的画。

4.文章第③段划线句详细描写了张婶小吃摊的场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本文与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都以回忆家乡为题材,阅读下面文字,说说两位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

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跟下。

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摘自《本命年的回想》)
四、写作题(40分)
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路上,我们总还有一本想读未读的书、一堂想听未听的课、一次想去未去的旅行、一位想交未交的朋友、一些想说未说的话、一份想还未还的人情……回望过往,立足当下,这些想做未做的事情,是会成为你人生中的遗憾,还是成为你奋勇前行的动力呢?
阅读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请以“遗憾,从未缺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

D
A
B
C
D
A
决眦入归鸟箫鼓追随春社近谁家玉笛暗飞声千里共婵娟切问而近思必能使行阵和睦荣辱偕忘断肠人在天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二
1.B
2.C
3.D
4.⑴贬斥大臣,哪儿该这么仓促!⑵只是他向来不学无术,倔强得很,有时不识好歹,此外并无大过错。


1.B
2.D
3.B
1.用其他小镇的各具特色衬托出故乡小镇古典淳朴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我”对故乡小镇的留恋之情。

2.小镇的欢快与热闹;小镇浓浓的人情味,乡人热情淳朴;小镇安详、静谧的生活。

3.比喻,以“零乱的画”比喻岁月雕刻的痕迹,形象生动地写出古镇历史的悠久,表达了对古镇的赞美。

4.寄托了作者对小镇生活的深切留恋;使小镇集市的图景更真实、更具体,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增添文章趣味性。

5.《故乡的小镇》表达了对故乡小镇旧貌的留恋,对小镇“新颜”繁华、欣欣向荣的赞美。

《本命年的回想》抒发了回忆往事时内心的轻松快乐、充满童趣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昔日大年的怀念、向往,对大年风俗渐淡的惋惜。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