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要求】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知道刘邓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学习解放军艰苦奋斗、坚持抗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温故知新,设置问题:
1、全面内战是什么时间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作答: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
教师呈现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识图能力。
2、全面进攻被瓦解之后,又发动了对哪里的重点进攻?
学生作答:1947年3月,国民党开始发动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同样在地图上呈现陕北与山东解放区的地理位置,学生能够了解战争的基本形势与国民党进攻的地域范围。
呈现“1946年6月内战爆发时”和“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兵力对比图,提问学生能够看出随时间发展兵力对比有何变化,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得出结论:国民党仍然占据优势,但是国共兵力对比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由此引申本课主题,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被瓦解,此时随革命形势发展,我们如何才能扭亏为盈,取得内战的胜利呢,共产党审时度势,决定以史为鉴:
出示两句名谚:“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战国】荀子”
“得君子心者得诸侯;得诸侯心者得士大夫;得民心者得天下——【西晋】司马懿”
由此,抛出问题:思考两位大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共性?
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并翻译,得到“重视百姓的作用”、“得民心”的重要信息;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取得“民心”呢?
从而呈现本课学习结构: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得民心——土地改革
二、用民心——三大战役
三、聚民心——渡江战役
教师转折:中国最多的是农民,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得到民心的关键,从而导入第一子目:
一、得民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呈现“封建时期农民遭遇剥削的漫画”,以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绘制的“农村、地主人口与占有土地比例的饼形图”。
设置课堂探究1: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中国土地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阅读并分析材料,经过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农民生活条件恶劣。
观看视频(约1min17’),找出为了“得民心”中共做出了什么样的决策?这对战争胜利有何影响?根据学生结论结合视频材料,总结:
1.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出示解放区土地革命时期《人民着手丈量土地》、《推倒地主立的界碑》、《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几幅照片,让学生感受土地革命为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
3.作用:①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从而出示“最后一碗米用作军粮,最后一尺布来缝军装,最后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学生感受理解“得民心”的含义,土地改革对于解放战争的重大推促作用。
教师转折:得到民心,我们就应顺应民心,加紧作战取得和平,故而开始发动战略进攻:
二、用民心——三大战役
出示地图,再次点明国民党进攻重点在于陕北和山东,出示地理位置,让学生找到大别山所在区域,并思考这样的战术,有何作用。用毛泽东的话进行点明:“蒋介石两个拳头一伸, 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要对准胸膛插上一刀,插入他们的心脏-----毛泽东”,挺进大别山,直逼武汉和南京两个国民党心脏地区。
总结基本史实:
1.刘邓挺进大别山
时间:1947年夏
部队:刘伯承、邓小平;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影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再次呈现,国共兵力对比图,学生再次对比“1947年8月挺进大别山后”此时兵力对比差距变小,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具备。
出示材料“1948年解放战争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的退守沈阳、北平、徐州3个战场上。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说明战略决战的时机也已经成熟,点明“沈阳、北平、徐州”,从而由此三个城市相继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设计课堂活动:各位小军事家,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战役,找出该战役的时间、地点、部队、将领、意义,并思考战争中用了什么样的战术?(计划活动时间3min)
2.三大战役
小组内选择学生并进行提问,明确基本史实:
(1)辽沈战役
时间:1948年9月-11月
地点:东北
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
将领:林彪、罗荣桓
意义:解放了东北全境
出示东北区域地图,学生根据教材,可知作战顺序是锦州→长春→沈阳,抛出问题为什么先打锦州?让学生理解攻下锦州,可以切断国民党物资补给和援兵,明白何为战术“关门打狗”,了解共产党的作战智慧。
接着出示兵力对比表,让学生观察“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兵力对比的变化,可以看出共产党第一次超出了国民党的人数,辽沈战役后,国共实力对比开始扭转。
(2)淮海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地点: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部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将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意义: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出示苏皖鲁豫区域地图,根据动画让学生了解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围绕周边城市进行循环作战,明白何为战术“黑虎掏心”,了解共产党的作战智慧。
出示“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和支前历史照片,深化得民心出示中国共产党作战得到了大量民众的支持,点明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3)平津战役
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地点:华北(北平、天津、张家口)
部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将领: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意义: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出示京津冀区域地图,学生根据教材,可知作战顺序是打击张家口、天津,进而夹击北平,从而明白何为战术“瓮中捉鳖”,了解共产党的作战智慧。
在此强调,北平是和平解放的,没有经过战斗,抛出课堂探究2 :平津战役中,中共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北平?
出示《北平人民庆祝解放》、《解放军进驻北平》、《解放军在街头休息》照片,明确当时和平改编的将领是“傅作义”,学生自主得出结论:①北平和平是人心所向,和平解放减少人民伤亡。②保护北平城市和文物。
3.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呈现三大战役结果表格,总结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