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散文之都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祭十二郎文(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韩愈
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虚词使用的妙处。

2.学会运用提要钩玄、反复诵读及因声求气等方法体悟文章情感。

3.体会文章在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2重点难点
3教学方法
3.活动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4教学过程
4.1 教学步骤
新设计
【课前布置预习】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和课后相关链接,疏通文义,概括内容。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回顾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结合本单元赏析指导讨论“气脉中贯”与“散而不乱”的关系。

一、随情入境,赏一篇落泪千古的至情美文。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时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生命是那样
的脆弱,可能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

虽然亲人的亡故会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但是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幸,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
是这样一篇含悲咀哀、感人至深却流传千年的绝唱——《祭十二郎文》。

,祭祀。

从示,以手持肉,祭奠亡者。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

二、提要钩玄,看一回人生的沉浮跌宕。

本篇文章主要叙写了作者与十二郎之间聚散离合,抒发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切哀悼,因为文章较长,老师给大家范读部分内容,后半部分自读,同学们注意正音、断句,并抓住表时间的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去看一回韩愈的人生沉浮跌宕。

(学生小组讨论)
“少”(幼时):失双亲;失兄长;“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 少年孤苦、人丁不兴)
“年十九”(成年):三会三别,终不果
来。

(仕途不顺) “去年”(年未四十):“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未老先衰) “今年”:叙述自己越来越差的身体状况
“今”:叙述让仆人祭奠侄儿、抚慰遗孤的情
况。

(子女年幼)
“自今以往”:讲述自己后半生的打算就是教养后辈。

(1-3,回顾自己与老成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

4-9,表达自己在得到老成死讯后的痛苦心情。

10-12交代老成后事的安排,再次祭奠亡灵。

)
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29岁才开始入仕途。

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四处漂泊。

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

这也是同学们在上课之前问我为什么祭十二郎,作者却不写十二郎如何如何,总是写“吾”如何、如何。

三、批文入情,寻一份凋零的人间至情
1.作者这样的叙事方式,是有讲究的,是为下文表情达意作铺垫。

也就是说作者叙事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抒情服务。

韩愈在叙事中除了悲伤十二郎之死外还寄予了自己哪些其他的情感?请同学们合作交流。

明确:悲①少年孤苦②人丁不兴③仕途不顺④未老先衰⑤子女年幼
悔①聚少离多②求斗禄辍汝③病不知时④殁不知日
⑤未抚尸尽哀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正因为悲痛,所以就产生了悔恨。

“悔”是“悲”的继续、延伸与深化,是对侄儿至真至切的爱,是作者至情至义的体现。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这一特点的。

“散而不乱”与“气脉中贯”是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文章叙事的内容紧紧围绕叔侄二人生离死别的中心来写,虽然所写多生活琐事,但紧紧围绕悲悔之情,以情感的线将琐事串起,融抒情于叙事,叙事抒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体现了散文气脉中贯、散而不乱的特点。

而言之有事,以事显情,寓情于事,又体现了韩愈古文运动的主张。

四、因声求气,听一场穿越阴阳的倾诉。

1.语气贯通,邪乎也矣表深情。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者有什么样的情就会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而读者想要了解作者的情感,就必须通过言,通过语言的节奏和音韵来
反推,也就是在诗歌鉴赏章节学过的因声求气。

下面我们就以第5自然段为例,合作探究文章中虚词使用在节奏、音韵上的特点说说虚词使用在表情达意上的的妙处。

(自由诵读)
环节一:师删除第5段的部分语气词,生齐读,师生共同揣读。

(生硬、不顺畅)
师还原虚词,请一生读。

(流畅)
环节二: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表格教师给出表格示例,请同学补充完整。

原文语

情感三“邪”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
邪? 步步深入,层层否定。

怀疑。

(疑) 三“乎”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
乎? 反问,责问,对人生无尽的感慨和疑问。

(问)
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四“也”
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
也,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
也? 分析现状,使语气得以暂时舒缓、使情感得以收敛。

(析)
五“矣”
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
矣! 肯定、无奈。

从“天”“神”“理”“寿”得出结论,寿命不可预知。

(断)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环节三:再读,读出情感。

教师小结:古人评说本文:“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通过同一虚词的连用,不同虚词语音语调的变化、句式的变化既增强了语言的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
动人心。

2.吾汝相称,对谈面泣悲不已。

提问:十二郎远殁他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之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字,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质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

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叔侄情深,感受到作者的悲戚。

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

五、归纳总结说所得。

生结:
师结:人遭遇到的空前的孤独和无助,正是基于对亲情与功名的两
难选择—选择功名,就可能会失去亲情;选择亲情,便不能创建事业家园。

正是对人类遭遇的这种无法把握的命运悲剧的深刻思考和对死亡这种巨大的人生苦难的咀嚼中,韩愈获得了生命的顿悟,获得了人生的觉醒。

然而,老师认为:这悲和悔还会是后世文人两难的抉择,不是嘛?你们怎么看?
六、课外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袁枚的《祭妹文》,再与《祭十二郎文》进行比较,两篇文章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试比较它们抒情方式的异同。

板书设计:
悲悔不已绝调千年
韩愈
宦海沉浮 (悲) ——祭——(悔)叔侄情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