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一.复习巩固:
1.本课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描写了春节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师板书:时间顺序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曲《元日》让我们沉浸春节的喜庆与欢乐中,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北京,去感受首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⑵.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

试着用你的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师:(过渡)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3.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⑴.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⑵.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⑶.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首先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第二是有详有略)
四.妙笔生辉日日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样的春节,但感受却不同,请把自己过春节时感受最深的情景详略得当地写一写。

课后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通过阅读,找出春节“高潮”的日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最后,让学生动笔把自己春节活动中感受最深的情景写一写,从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首先是以读促悟。

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

第二是充分发挥了阅多媒体的作用,并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

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
了学生的积累。

第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
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体会详略得当、总分结构、准确用词等写法的好处。

3.以文带代文,学习《除夕》《本命年的回想》《青玉案·元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描写的“除夕”“十五”这两个日子,通过朗读感悟
体会详略得当、总分结构、准确用词等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引入新课
美好古老的传统节日,各具特色的地方节日中蕴含着一份份美好动人的情感,一种种支撑民族脊背的精神,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再次走进《北京的春节》一课,去体验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二.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1.这一课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腊八.小年、除夕、初一.十五.十九”六个日子,在这六个日子里,作者详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十五”四个日子。

这样写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让人读了感觉清楚明了,重点突出,如果面面俱到,会让人感觉文章非常臃肿,让人读着不够轻快明了。

2.复习回顾课文内容
3.总结写作法宝一: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三.在美读中悟情,在悦写中提升
1.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作者描写最详细的四个日子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反复
读读,体会写法,加以批注。

2.反馈交流:
1)学习“除夕”部分
①教师总结读。

②围绕中心句强调读。

③本段中心句:除夕真热闹。

在作家老舍的笔下除夕夜是热闹的,那在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地区除夕夜又是怎样的呢?
④以文带文:
A、斯妤《除夕》
B、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⑤比较三两位作家笔下的除夕的异同之处。

相同点:都写出了除夕夜的红火喜庆,都采用了总分的写法。

不同点是描写的侧重点不同,描写的角度不同,一个抓住了热闹、一个抓住了忙碌,一个抓住了欢乐而又庄严,然后从各方面围绕重点去写。

⑥总结写作法宝二:总分结构,条理清晰。

⑦朗读地方节日特色文档。

⑧学生课堂练写。

⑨分享交流、评价。

以上是我们交流学习的除夕部分,现在我们来学习“十五”部分,如果说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那什么又是元宵节的高潮就是灯了。

3.学习元宵节部分。

1)换词朗读: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都是玻璃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都是牛角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文中的一律、清一色、通通表示什么意思?我们把它们都换成“都”,感觉怎么样?
2)比较换词的效果,总结写作法宝三:准确用词,生动表达。

汉语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或词语来表达。

这样可以避免言语呆板枯燥,也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当然文中妙不可言的美文表达还有很多呢。

3)朗读感悟
这妙不可言的是回环反复的美——大人赏灯: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这妙不可言的是简洁流畅的美——小孩玩灯: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妙不可言的是留白遐想的美——吃元宵: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元宵节是这么的美好快乐,那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笔下元宵节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4)以文带文:《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教师诵读译文,学生读原文。

简析助理解:在这首词中的元宵佳节之日作者都描写了些什么呢?有马、有车、有灯、有人。

那马、那车、那灯、那人、何其美哉!绘声、绘色、绘形、绘神,让人回味无穷·······一切的美好都会让人回味无穷,最后请同学们带着这份回味无穷
和本堂课学到的三大写作法宝完成课后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巩固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节日。

2.背诵《九月十日即事》和《鹊桥仙》。

板书:
北京的春节
腊八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小年除夕总分写法条理清晰初一十五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十九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抓住描写元宵两个自然段,体验节日气氛。

3.体会文章的的写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我也喜欢过节。

古代的诗人还把节日写进了诗歌。

瞧,杜牧这样写清明节,请读……苏轼这样写中秋节,请读……王维这样写重阳节,请读……王安石这样写春节,请再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板书课题。

(课件1)
2.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北京的春节有了自己的了解,来,我们复习一下吧!
二.复习回顾
1.连一连(课件2:出示时间及风俗)
北京的春节前后共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老舍先生在课文中重点提到了以下时间,分别是:腊八——腊月十九——腊月二十三——除夕——元宵。

在这些时间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呢?你能准确地连一连吗?
2.对,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们在过年时丰富而有趣的活动。

(课件3,春节活动图片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贴春联、观灯等。

配乐,教师点击)
同学们,感受到没有,春节来了,春节真的来了!如果让你选择,春节期间你最喜欢做什么呢?
过渡:是啊,过年就是这么热闹、快乐、喜庆,让人回味无穷。

再回到课题,北京的春节和我们这儿的春节有哪些不同呢?答案就藏在课文里,快找找!
三.精读品悟
预设一:学生汇报,我们这儿不熬腊八粥,不泡腊八蒜。

(这腊八粥可不是一般的粥,书上是这样介绍的,出示生读。

是啊,这就是南方、北方地区文化习俗的差异)
预设二:学生汇报,我们不买杂拌儿(你知道什么是杂拌儿吗?)生读。

这么多于果掺和着蜜饯吃下,那嘴里满是什么滋味?(生答)这滋味一直甜到心里头,想想就忍不住要流口水。

谁再来读?(推荐朗读高手)
预设三:我们二十四过小年,北京二十三过小年,还家家祭灶王爷。

(你真会联系生活学习。

对,过小年的时间不一样)
预设四:我们没有庙会逛。

(出示逛庙会的图片介绍庙会。

提起北京的庙会那真可以算得上是春节的一大盛会。

初五.初六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纷纷涌向庙会,
据图片逐一介绍)
预设五:元宵节,我们家中没有那多好玩的灯。

(怎么个好玩法,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生读十三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师引导读出注释“走马灯”。

光是这样想想,就是一种享受啊!再从家中走到大街上,你还会看到什么景象?引出十二自然段的学习)
1)好一个悬灯结彩,好一个火炽而美丽。

我还想知道大街上到底都挂了哪些灯,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故事)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可以看出来。

灯的图案多:“《红楼梦》《水浒传》”人物多,可以感受到。

3)正是有了这么多各式各样灯的装饰,元宵节才变得一(生答)美丽。

因而
老舍先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句子:变色,分男、女生读)这是拿元宵节和除夕、元旦——(生答:作比较),以此突出——元宵节。

四.体会写法
同学们,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这一比啊,我们发现这北京的春节还真是活动多样,气氛热闹啊!而且,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到了北京独特的年文化。

刚才,我们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学习。

其实,我们还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样表达出北京春节的那份热闹、喜庆的。

例如:
1.打比方(出示:这不是粥……农业展览会)
什么意思,明白吗?(生谈理解)看看,腊八粥里有各种米、各种豆,还有各种干果,数数一共列举了几种?(生一一列举)何止这些,还有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我们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这些统统都藏在一个省略号里,它们在腊八这天纷纷聚拢来,多像开——(生:农业展览会)这样一打比方,感觉怎样?(生谈)
2.引入传说
过渡: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第六自然段也写得特别有趣。

(出示原句,再出示删除的段落,比较一下,谁来谈谈)
(删除传说,生体会其带来的趣味性)
3.破折号(补充说明,突出强调)。

没时间就作为课外延伸。

一篇文章里竞出现了达八处之多的破折号,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呢?因为时间关系,就留给大家课后去探究,去思考。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了北京的春节,再一次感受到浓郁的传统年文化;我们还从作者的角度破译了写作的一些表达技巧。

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阅读的热情与习惯,相信大家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张敏,津市市第二小学高级语文教师。

人如其名。

张——张弛有道,是她对语文教学孜孜追求的一种境界;敏——敏而好学,是她身体力行的一种人生态度。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本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

而传承千百年的中国传统风俗文化节日“春节”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朴素而生动的表达出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温馨和美好,是帮助学生了解传统风俗拓展有关只是的很有用的素材。

学情分析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

因此在《北京的
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明确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腊八的风俗、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
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看看表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春节),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这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老舍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那现在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老舍?
二.初读感知
(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完成以下三个题目:
1.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作者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3.作者详写的是哪几个日子,略写的是哪几个日子?
(二)交流
1.检查生字词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
3.作者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
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从这道练习题中,你发现作者在写这篇课文时是
按什么顺序写的?(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4.作者详写的是哪几个日子,略写的是哪几个日子?从这道题的回答中,你发
现作者利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啊?
三.研读赏析
请你从作者详写的四个日子中任选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好好研读相关段落,看看这个日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并且还要划出其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并简单的做一下批注。

(一)腊八
腊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重点句交流: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引号里面是个什么句子?文章当中引用这样的句子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师小结:老舍先生很喜欢在文章中引用俗语,使自己的文章显得通俗易懂。

后来“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了。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你们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好在哪里?通过老舍说的这句话,你感觉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幽默风趣)带着这种风趣幽默,再读这句话。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1.你对这个句子怎么做的批注?(抓色如翡翠色味双全)腊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读到这里时,你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个又一个饺子,吃得很香很美味)你想不想吃?那让我们把这两个词送入句子中美美的品一品这腊八蒜吧。

(读到年底、、、、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指名读,齐读)
作者利用了两个词,就使腊八蒜这么馋人,那你觉得作者在语言利用上有什么特点啊?(简练准确)
(二)除夕
除夕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守夜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除夕留给大家的总体印象是热闹。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除夕真热闹!”这句话,你你会发现这一句是个什么句子?除了以上同学谈到的那一些,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闹?看来字里行间都在写热闹,让大家一起读出这种热闹。

再看一下这段文字,在结构上特点?
(三)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重点句: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对比)
那这一天人们有哪些活动呢?请结合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这类提示性的词语来说。

(四)元宵节
春节的高潮是一个接着一个,过完了除夕、过初一,那春节的第三个高潮是什么?(元宵节)你怎么知道的?(重点句: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品读“又”字)
那请同学们同位合作学习元宵节部分,看看元宵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部分在写法上又有什么特点呢?可从从表达手法和结构特点两方面考虑。

1)说说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观花灯吃元宵)
2)作者着重写了哪部分?那你现在知道表达特点这个空该填什么了么?
3)作者把花灯描写得这么详细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从文中找出这个句子,你会发现元宵节时,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四.总结提升
(一)学完这节课,你在课文内容或写作方法上有哪些收获呢?
(二)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1梁实秋的《过年》,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1.借助“龙语语文”资源辅助教学,将平面的语言文字内容直观化、具体化、
形象化,利用了“龙语语文”里大量的有关过春节的实景图片、影像,给学生予视觉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缩短了学生时空距离。

2.借助龙语电子课本辅助教学,在分析课文时,借助电子课本出示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电子课本里的关键词语,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讨论疑难句子的含义,推敲词语句式表达效果,培养了学生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抽象思维能力。


3.利用“龙语语文”广阔的教材资源查询相关资料,不失为拓展课堂,进行综
合实践的一个很好途径。

有了网络中丰富的素材、资料,我们可以把课堂延伸到更深远的空间,给学生提供有关各个民族节日习俗的信息,利用丰富的资源,向学生提供有关各民族春节习俗的资料、图片、研究网站等网页链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文章描写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情分析】
每年的春节对孩子来说比较了解,可遥远的首都居民是怎么过春节的?距离农村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

虽然六年级的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受年龄限制,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他们了解北京春节的相关资料非常的狭窄,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龙语语文”优异资源,借助“龙语语文”平台,既调动起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又激发出他们的探知欲,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3.学习作者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从整体把握内容,了解春节习俗。

2.通过“龙语语文”网络优异广阔的资源辅助教学,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

2.利用龙语资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更多的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龙语资源库资料链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视频,创境导入
1.播放课件:欣赏一段视频。

(利用“龙语语文”《北京的春节》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其他拓展模块——过年的视频资料。


观看过后,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那你们见过首都北京的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吗?播放童谣(引用“龙语语文”教材资源知识拓展里的童谣和民谣):
过春节的民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