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西北地区
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中国地理的知识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和载体。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等区域概况;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联系已学的知识,探究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成因,说明其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工业和交通的影响,以及农业进行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方法】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法、同桌互助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出主题
通过一组相关的图片的展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材料一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图
整理小结:区域的大体范围和位置
思考:该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1分钟)
二、提供材料,发现问题
【承转】在该专题,我们要学习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与自然地理知识的整合,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整合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探究一:请结合所给图文资料,独立、自主地完成下列问题(6分钟)
(一)与自然地理的整合
1、宇宙中的地球
材料二我国太阳辐射量、年降水量分布图
思考:(1)该区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2)该区域包括的热量带?主要分布的省区?
2、地球的大气
思考:(1)该区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2)影响该区域的天气系统主要是___________,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气象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上的水
思考:(1)该区域的水循环方式有哪些类型?________、______
(2)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_________、______
(3)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
4、地表形态的塑造
思考:(1)影响该区域的主要的地质作用?
(2)形成的地表形态有哪些类型?
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思考:(1)该区域的整体性体现在以______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
(2)差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与人文地理知识上的整合
1、人口与城市
资料:西北地区的面积占到了全国的30%,人口大约只占全国总数的4%,汉族约占全区人口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边缘,这里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
【活动】同桌交流说出问题的答案(2分钟)
思考:(1) 以塔里木盆地为例,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
(2)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区位因素是什么?
(3)由材料可知,该区域地广人稀,那么为了缓解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过大,人口可以大量迁入吗?理由是什么?
【承转】在西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是重点。
【合作探究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案上的三个问题(4分钟)
材料三农牧业分布图、灌溉农业分布区图
思考:(1)农业类型除了种植业以外,还有哪些农业类型,分布在哪些地区?
(2)根据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该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条件是什么?
资料: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
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3)牧民为什么要转场?
材料四矿产资源和铁路分布图
资料: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稀土矿的探明储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包头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和稀土冶炼基地。
克拉玛依和玉门油田在全国石油的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河西走廓的金昌,是中国有名的“镍都”。
根据以上图文资料,独立思考以下3个问题(2分钟)
问题:(1)分析一下该区域除了矿产资源优势外,还有哪些方面的资源优势?
(2)根据已有的资料,推断该区域的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3)根据环境条件,说明塔里木盆地内城市间交通联系适宜发展航空运输业的理由。
【承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区域的发展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材料五西北荒漠和草原分布图
资料: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
2014年4月23日,新疆尉犁县遭遇强沙尘暴。
据当地气象局消息,当日12时县域内能见度几乎为零,白天瞬间变黑夜,使当地的农业等多个部门受其影响,尤其是给棉花的生产带来潜在的威胁。
据统计,2013年新疆棉花种植总面积为2538万亩,总产量已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
合作探究三:
问题:
(1)分析新疆尉犁县遭遇强沙尘暴的原因(6分)
(2)简述此次沙尘暴对当地棉花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
材料六资源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
【随堂练习】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小题。
小题1:关于①资源调配路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
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
小题2: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
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B.污染严重,水质差
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小题3: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
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课堂小结】根据所学内容,整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对照着答案,自己订正。
【板书设计】
补充资料:
1、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
这里利用黄河流向微微倾斜的自然坡度,开挖引水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
宁夏平原至今保存有秦渠、汉渠等著名渠道。
平原上沟渠纵横,阡陌相连,稻田密布,村舍向望,被人誉为“塞上江南”。
河套平原发展成为“塞上米粮川”。
2、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的灌溉农业仅限于高山山麓的冲积平原上,这里土质较好,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充足,利用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荒垦殖,引水灌溉,把荒漠变成了肥沃的绿洲。
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是我国长绒绵的主要产区,这里无霜期较长,夏季气温高,积温量大,日照充分。
3、新疆吐鲁番盆地,有引地下水灌溉的特殊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O公里。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学情分析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之一,区域地理是高三地理备考的重头戏。
新课标明确要求“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因此高考要突出区域地理与高中地理中基本原理的紧密结合,重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
实际上区域地理在地理学中的定位就是对地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是对地理理论进行研究的素材。
因为高考题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提取自然和人文信息,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由于高三学生在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后,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所以本节课设计了图文资料相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合作探究、自主回答问题均符合基本的学情和德育思想的教育。
由于学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学案中更多是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展示了高考的各个方面。
同时图片与PPT结合起来,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容量较大,有个别问题的设置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得到体现,如果让学生在课下的时间提前进行预习,那么效果会好很多。
效果分析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讲授地理知识,其实,学生接受的地理知识可能只是知识的文本或符号,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地理知识的意义。
真正的地理课堂不仅强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而且要让学生真正“说”出来。
学生的“说”的过程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教师的“讲”的过程就是一个“输入”的过程。
本教学设计是围绕生活中真实的问题设计教学,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思考,让学生通过解决与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来掌握相应的知识,学习生活化的地理,学会主动学习和感悟生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1、目的明确
教学指令(如完成问题所需要的时间等)明确,设计问题巧妙,重难点清晰,拓展训练有的放矢。
对于出现的问题,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2、思路清晰
本节课采用了三大块专题对区域的学习做了介绍,有效的结合了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的课上疲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练习和小结巩固刚刚学到的新知识,体现了高考中能力的要求。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的灵活,面对课上突变问题的灵活反应,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形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4、展示媒体技术
针对课堂沉稳的环境,PPT中很巧妙的设计了一些小的动画,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不易分心。
而且图片展示的动画形式多样,不枯燥。
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本节课是高三二轮复习课,问题的设置有些难度,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稍微吃力。
比如说在回答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时,成绩较好的隋鑫同学回答的要点也不是很全,还需要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指导与分析,所以课上的时间显得不那么充分。
整节课有些部分是需要进行相关调整的,三部分内容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也有自主学习的部分,还有同桌互助形式,到最后的小结部分,时间可以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整理这节课的疑难问题,相信效果会更好一些。
相信在下一堂课,抽出时间进行必要的巩固,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复习课,而且是高考的热点区域。
如果按照区域地理的学习步骤,自然地理方面(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和人文地理方面(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两大方面来展开,那么与必修一的联系不是那么密切,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没有较好的体现,不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设计中,由与自然地理整合、与人文地理整合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三个平行标题构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关于高中地理要求的所有知识,容量较大,对学生综合运用自然地理知识解决区域工农业、交通发展问题的能力,进行可持续发展站方面要求较高。
在教材中安排了相当数量的“活动”内容,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旨在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材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是与必修一的思路相近,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建立关于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结构。
其中很多方面又体现了能力的要求,比如分析太阳能资源丰富、昼
夜温差大等等。
人文地理部分很好的体现了必修二的知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和交通。
西北地区针对着优势资源,发展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因地制宜进行发展很好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尤其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西北地区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中以棉花受到沙尘暴的危害为例题,既考察了基础知识,又在实地考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学生是进行二轮的专题复习,所以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较高。
高考是以对区域的考察为目标,分析区域的特征以及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
西北地区是在学习了北方和南方地区之后,后面的青藏地区可以设置相应的学案让学生自己进行专题复习。
相信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评测练习题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
内蒙古呼和浩特硅矿、土地、光照等资源丰富,为此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努力打造“中国硅都”。
结合图4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内蒙古地区发展光伏产业的条件,叙述错误的是
A.硅矿储量丰富,生产原料充足
B.能源丰富,为晶体硅提纯提供电力
C.科技发达,人才优势显著
D.降水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2、根据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特点,内蒙古最适宜发展光伏产业的
A.上游和中游产业
B.上游和下游产业
C.中游和下游产业
D.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
近年我国提出产业转移的相关意见,指出中西部地区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
矿产开发和加工、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并集中布局。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区位优势是
①劳动力廉价②资源丰富③技术先进④土地租金低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4、产业集中布局的目的是
①促进专业化②取得规模效应③实现资源共享④扩大城市规模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图3为某地5月13-14日沙尘暴区及其移动路径图,图中实线表示能见度等值线(单位:千米),虚线表示沙尘暴的位置和时间。
读图回答5~7题。
图3
5.沙尘暴最强时间发生在
A.13日02时B.13日08时C.13日20时D.14日20时
6.此次沙尘暴移动过程中所经地区的最显著风向是
A.偏南风B.偏北风C.偏东风D.偏西风7.乌鲁木齐没有受到此次沙尘暴影响的原因最可能是
A.河网稠密B.植被覆盖率高C.山地阻挡D.距沙漠远
读我国某山脉90°E附近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8、M坡最有可能是()
A.东坡
B.西坡
C.南坡
D.北坡
9、N坡缺失云杉林带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气温低
B.海拔高,气温低
C.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D.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中国陆上风力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位于“三北”和东部沿海地区,下图表示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生产企业分布。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0. 影响风力发电机组生产企业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技术
B.风能大小
C.市场
D.政策
11. 随着风力发电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弃风”现象比较突出(弃风是指风机处于正
常情况下,由于当地电网接纳能力不足等导致风电场风机暂停发电的现象),下列关于“弃风”现象最突出的省份及解决弃风现象最有效的措施正确的是
A.黑龙江———控制风电发展规模,大力发展火电
B.江苏———提高当地的工业化水平,扩大电能消费市场
C.河北———大力发展有色冶金工业消耗多余电能
D.内蒙古———使用超高压输电技术跨区域输电
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
图6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3.牧民转场主要受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D.聚落分布的影响
读祁连山区某小流域不同海拔植被分布状况图,回答14-15题。
14.该流域
A.处温带季风气候区
B.海拔越低荒漠所占面积比值越大
C.深居内陆夏季气温高
D.降水随海拔升高先增后减
15.该流域内阴坡林地明显多于阳坡,主要原因可能是阴坡
A.蒸发少
B.温度高
C.降水多
D.坡度大
图2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的变化(单位:km2)。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6: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17: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川侵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
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8: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19: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
21: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
22: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
在我国进入“高铁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高铁站建设也方兴未艾,而部分河运却日益衰弱。
2014年2月26日,中国首条在高原高海拔和戈壁荒漠地区开通的高速铁路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汉江全长1532公里,流域涉及6省市。
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回答23-24
题。
23.兰州等大城市高铁车站远离主城区,布局在城市核心区的边缘,其主要原因是
A.高铁站用地面积广,郊区地价较低,可大大降低成本
B.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城市化步伐
C.远离主城区,便于旅客集散
D.位于城乡结合部方便居民出行
24.兰新高铁沿线修建了长达440千米的防护措施,在一些路段还出现了地上隧道。
这些防护措施和隧道的作用是
A.防沙尘暴B.防泥石流C.防动物穿行D.防大风
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
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5.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26.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 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2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27、“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8、“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29.(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
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空前繁盛。
图7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路线图。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时提出,在陆上古丝绸之路范围上建设丝绸
之路经济带。
(1)试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意义。
(8分)
(2)唐中后期,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哪些优势。
(8分)(3)请你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0分
30、图10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1)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
(2)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
【参考答案】
1-5 CBDAB 6-10 DCDCC 11-15 DCADA 16-20 ACABD
21-25 BBBDB 26-28 BCD
解析:
1、根据题意光伏就是把“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内蒙古说明光伏资源丰富,但于是经济落后,所以科技落后。
2、根据图形和内蒙古的实际,有光资源,有硅资源,因此适合发展上游和下游产业。
3、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低,劳动力廉价,①对。
自然资源丰富,②对。
技术不如东部先进,
③错。
土地租金低,④对。
所以B对。
4、产业集中布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生产专业化,①对。
扩大规模,取得规模效应,②对。
企业相互靠近,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③对。
集中布局可能导致城市规模扩大,但扩大城市规模不是集中的目的,④错。
所以A对。
5、沙尘暴越强,能见度越低。
读图可看出:民丰附近能见度最低,13日08时沙尘暴从此经过,因此B项正确。
6、由图中虚线的移动方向可知最显著的风向,图中虚线大致自西向东运动。
7、从地理位置看,此次沙尘暴发生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侧,由于天山阻挡,所以乌鲁木齐没有受到此次沙尘暴影响。
8、该山脉位于90°E附近且基带为温带荒漠带,则必然位于我国新疆地区,该山海拔达5 000米以上,可能为天山。
干旱区山地森林带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山坡,M坡有云杉林、而N 坡无森林带,说明M坡水分条件较好,则M坡为迎风坡和阴坡(即北坡)。
9、依上题分析,N坡处于背风坡而水分条件较差,故无森林带分布。
10、图中显示我国风力发电机组生产企业集中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上述地区经济发达,电力资源需求量大,市场因素是影响风力发电机组生产企业分布的主导因素。
11、从题干中可知,弃风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发电量超出了电网接纳能力,因此应使用超高压输电技术跨区域输电,最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地区是风力资源丰富但电网不足的内蒙古。
12、从图中等高线不可以看出只有③全线等高线比较稀疏,山坡坡度较为平缓,适宜牲畜爬坡迁移,而①、②、④都有部分路段坡度较陡,不利于牲畜迁徙,故答案选C。
13、牧民转场主要受草场垂直分布影响,夏季山上牧场草类茂盛,饲料丰富,气候温和,冬季山水草类枯死,气温很低,不利于牲畜越冬,冬季山下气温相对较高,有利于牲畜越冬,故选A。
14、由低海拔到高海拔森林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在海拔3000—3200米之间森林面积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