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名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授名录(钢铁冶金研究所)
杜钢
男,1954年生人,教授,钢铁冶金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高炉炼铁、冶金过程控制。

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高炉炉缸炉底侵蚀及数学模型”的研究工作,完成或正在进行多项基金项目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

辽宁省金属学会炼铁分会秘书;全国炼铁情报网东北分网网长。

教授课程《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冶金过程自动控制》、《CAD 基础》。

姜茂发
男,195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钢铁冶金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洁净钢生产工艺及理论、冶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稀土功能材料等。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教学奖科技奖7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4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

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电热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稀土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金属材料工程与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Journal of Ecotechnology Research 杂志编委。

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沈阳市优秀专家。

获得辽宁省五四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授课程《钢铁冶金特论》、《钢铁冶金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对策》、《洁净钢生产工艺及理论》、《冶金工程概论》等。

姜周华
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钢铁冶金研究所副所长,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特殊钢冶金与材料学。

共主持完成70多项科研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26篇,出版教材1部,学术著作2部。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是中国首位获“IEC1906”国际大奖的专家。

获10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项。

曾担任《中国冶金百科全书》“钢铁冶金卷”特冶分支副主编。

先后担任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理事、特种冶金与炉外精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铸造学会电渣冶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和《特殊钢》杂志编委。

乌克兰国立冶金大学名誉教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教授课程《炉外处理》、《合金钢冶炼》、《凝固理论》。

沈峰满
男,1958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主要研究方向:高炉喷煤工艺开发、高炉炼铁合理炉料结构的研究、冶金废弃物资源化、纯净钢冶炼技术与理论、冶金物理化学。

承担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30余项,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5项、教学改革项目6项,获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

发表学术论文120
余篇著作2部,发明专利5项。

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第六届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金属材料工程与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系列,日本钢铁协会会员。

教授课程《冶金物理化学》、《冶金实验研究方法与仪器分析》、《钢铁冶金学》、《统计热力学》等。

于景坤
男,196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耐火材料、高温陶瓷、固体电解质、钢铁冶金。

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三等奖,日本耐火物技术协会进步奖。

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合作项目。

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被EI收录30余篇,被ISTP收录4篇。

中国金属学会炼钢辅助材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HINA'S REFRACTORIES》杂志编委,《耐火材料》杂志编委,全国耐火材料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2004年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

教授课程《耐火材料与燃料燃烧》、《耐火材料理论与应用》、《冶金实验方法与测试技术》。

朱苗勇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现任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

兼任中国金属学会连铸分会理事,青年连铸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冶金反应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Journal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冶金过程的模拟仿真、检测与控制,钢的高效连铸。

承担国家创新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30余项科研项目。

出版《钢的精炼过程数学物理模拟》、《冶金过程数值模拟分析技术的应用》、《金属材料制备工艺的计算机模拟》3部学术专著(合著)和主编《现代冶金学(钢铁冶金卷)》教材1部,发表论文110余篇,著作和论文被他引200余次,其中SCI他引50余次,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冶金学科技术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2006)。

已培养博士和硕士(包括工程硕士)53名。

邹宗树
男,1958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钢铁冶金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冶金传输及反应工程、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炉外精炼、连铸、粉体工程、熔融还原。

近五年承担包括国家技术创新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技术开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2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和EI收录。

研究生培养获原冶金部教学成果一等奖。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学术委员会、冶金工艺理论学术委员会和非高炉炼铁学术委员会委员。

多次获校优秀教师称号,宝钢优秀教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和高校学科拔尖人才,教授课程《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过程冶金传输现象》、《钢铁冶金专业英语》、《冶金宏观动力学》。

教授名录(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所)
冯乃祥
男,1944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轻金属冶金,铝电解工艺过程理论与技术问题。

在该学科具有国际前沿性的以节能为中心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上开展研究工作。

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多个来自于电解铝厂,同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二项。

发表论文130余篇。

出版专著2部。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轻金属学会铝电解专业委员会委员。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教授课程《铝冶金新进展》、《熔盐电化学及其应用》。

刘奎仁
男,1967年生人,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有色金属冶金,新能源材料。

作为项目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完成了十余项课题,如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沈阳市科技创新重点项目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863引导项目1项等。

迄今已获
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有5篇被SCI检索,10篇被EI检索。

教授课程《有色金属冶金学》、《环境腐蚀理论与应用》、《新能源材料》、《环境工程》。

涂赣峰
涂赣峰,男,1964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总经理,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稀土冶金及应用、有色冶金物理化学、冶金工业生态学。

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十五”攻关计划,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沈阳市科技振兴一等奖、辽宁省优秀青年科技一等奖等。

中国稀土学会理事。

教授课程《冶金工程概论》。

王兆文
男,1964年生人,教授,有色冶金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轻金属冶金、熔盐电解,电极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近年来在低温铝电解理论和铝电解槽惰性电极系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承担的项目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任课题组长;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的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面上项目两项。

在国内外发表文章5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2部。

2001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2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有色矿冶》杂志编委。

辽宁省青年学术带头人。

教授课程:《熔盐电化学原理与应用》、《轻金属冶金工艺学》、《铝电解》、《冶金导论》。

吴文远(暂无资料)
杨洪英
女,1960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冶金技术,贵金属冶金、工艺矿物学、生态修复。

杨洪英教授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生物冶金和贵金属冶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主持973计划子课题、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二十多项企业攻关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1部,教材2部。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担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贵金属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授课程《生物冶金》、《生物冶金理论与技术》、《工艺矿物学》、《晶体生长基础》、《三废处理及环境保护》、《晶体光学》。

姚广春
男,1947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铝冶金、铝材料、先进材料制备。

主持承担了国家高技术“863”重点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辽宁省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等十余项。

创造了铝电解碳阳极活化和直流电弧炉制取铝硅合金两项铝冶金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了泡沫铝、耐腐蚀光亮铝合金、电厂烟道灰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等几种先进材料。

目前正在开发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铝电解惰性阳极材料、石墨粉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等先进材料。

获中国发明专利5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

主编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授课程《先进材料制备技术》、《有色冶金的新进展》、《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研究方法》。

翟秀静
女,1951年生人,教授,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新材料制备(包括纳米材料、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等新能源材料)和湿法冶金。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研究成果获二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讲授课程《冶金物理化学》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

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5部。

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重金属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熔盐化学委员会委员。

《有色矿冶》杂志编委。

教授课程《冶金物理化学》、《超细粉制备》、《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和《现代物质结构研究方法》。

张廷安
男,196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冶金动力学及反应工程学、材料的自蔓延反应高温合成。

以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利用为背景,研究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多相反应动力学及其反应机理,快速反应过程,新型冶金反应器的分析、优化与控制。

曾承担冶金部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国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

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已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2部。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反应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冶金标协理事,政协沈阳市和平区常委。

教授课程《化工原理》、《冶金单元操作》、《冶金传输原理》、《宏观动力学及其研究方法》、《传输原理》、《冶金反应工程学》等。

教授名录(材料研究所)
单玉桥
男,1954年生人,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技术。

作为课题执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超导中心下达的熔融织构YBaCuO高温超导体镀银防护层的研究,高温超导体故障电流限制器的研究基础课题及攻关课题。

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省科委下达的熔融织构YBCO超导体水蒸气腐蚀及其表面防护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23篇,SCI和EI收录10篇。

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省教委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教授课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材料化学》。

连法增
男,194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

从事无磁瓷封定膨胀合金、永磁合金、新型铁基晶态、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高饱和磁感铁氮化合物、非晶软磁材料及其应用等领域研究。

新型稀土铁基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等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

获国家授权专利两项。

中国仪器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理事,辽宁省应用磁学会副理事长,《功能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杂志编委。

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授《工程材料学》、《磁性能与应用设计》、《磁性物理学》等课程。

主编出版《工程材料学》和《材料物理性能》。

刘常升
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东北大学教务处处长。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激光应用技术。

承担国家“973”和“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

出版《激光表面改性与纳米材料制备》等专译著,申报国家
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

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委会委员、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材料工程分会理事长、2004年薄膜与涂层国际会议组织与技术委员会委员。

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当选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教授课程《材料学》、《材料表面工程》。

刘春明
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材料断裂的物理学与化学。

一直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的基础理论和新材料开发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纯金属材料制备、钢铁材料与铝合金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设计及控制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

先后主持或参加了30余项国家研究课题和企业合作项目。

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次被SCI、EI或ISTP收录。

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兼任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低合金钢专业委员会委员,金相与显微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属学报》、《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东北大学学报》、《材料与冶金学报》编委,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

教授课程《钢铁材料学》、《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原理与控制技术》。

秦高梧
197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会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日本纳米学会会员。

1988~1998年就读于东北大学材料系材料学专业,1998年末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9年初以英国皇家科学院访问学者身份在牛津大学从事三维原子探针的应用研究,1999~2006年就职于(国立)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研究员。

2006年3月被东北大学聘为教授、博导。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包括(1)低维材料(零维纳米粒子,一维纳米线和二维薄膜)的热力学、低维材料制备的新方法、低维材料的物理/化学特异性能及其相关器件设计;(2)新型大块材料的相图测定和热力学计算以及基于此的新型合金设计。

近年来,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入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文章影响因子大于4.0的6篇),SCI源刊他人引用、评价百余次。

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新型超高密度磁记录媒体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2)Mg基合金相图、热力学计算与网络专家系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2010;(3)Mg-Al-Zn(Mn)系合金设计与组织控制,中-美-加三国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技部,2007-2012。

教授《磁性材料》和《微观组织热力学》。

茹红强
男,1962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兼)。

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陶瓷材料,特种耐火材料,粉末冶金新材料。

主持和参加了二十多项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国家、省部级鉴定四项。

目前主持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军工项目一项。

首次成功合成高性能的Sialon/SiC复相材料,使这种优质材料低成本生产成为可能;开发研制的无压烧结碳化硅陶瓷材料和无压烧结碳化硼陶瓷材料,其材料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

发表论文70多篇。

兼任东北大学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
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

教授课程《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学》、《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粉体制备技术》。

沙玉辉
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

主要从事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

发表论文被收录35篇次。

2000年被授予东北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1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先进磁性材料原理与应用》。

孙旭东
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在英国Surrey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透明陶瓷材料,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光子晶体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多孔材料,粉末冶金技术。

承担和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

在Chem. Mater、Acta Mater.、J. Phys. Chem. C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30多篇次。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

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

先后获得“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辽宁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或奖励。

教授课程《工程概论》、《先进陶瓷材料》。

王磊
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观组织控制与强韧化,材料保证,高温材料与智能材料。

主持或参加了36项国家重点、攻关科研及国际合作研究科研工作。

目前正在承担的有包括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国防科工委攻关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8项。

其中有6项为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

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8篇次。

出版和合著出版专著4部,其中1部获部级奖励。

主编及参编教材各1部。

教授课程《材料强韧学》、《材料系统工程导论》、《高温材料学》、《材料的强度与组织控制理论》、《材料断裂力学基础》、《材料保证学特论》、《材料学》。

王沿东
男,196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材料,中子散射技术,功能与结构纳米材料。

先后开展金属织构、金属间化合物、应力测量与分析、中子衍射与同步辐射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

目前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子课题一项。

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篇次,收录率100%。

获1996年第十一届国际材料织构会议青年科学家论文奖(唯一的理论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与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获奖人)各1项。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晶体学会会员。

教授课程《织构材料三维取向分析》。

赵刚
男,195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铝合金。

主要从事高性能变形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理论、组织与性能控制的研究。

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关于高强高韧铝合金研究的科技攻关项目,目前负责国家“973”计划
专题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

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11篇。

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

《轻合金加工技术》杂志特邀编委,中国冶金教育学会材料学科教学研究会理事。

教授课程《材料工程导论》、《材料制备与加工》、《有色金属材料学》。

赵骧
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外场(强磁场、电场)热处理,材料的织构与性能。

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有:强磁场下凝固与热处理制备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场作用下金属板材再结晶织构的形成与演变机理和强磁场下铁碳合金固态相变线的演变机理和铁碳相图(固态)的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EI收录25篇,ISTP收录11篇;参编教材一本,合著专著1部。

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教授课程《织构材料的性能预报和晶界设计》、《现代材料测试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宗亚平
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计算机模拟与显微组织设计。

研究颗粒复合体的应力应变分布,设计最佳显微组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制备;相场法材料显微组织演变的计算机模拟,显微组织最佳控制;构件温度场、热应力、热处理工艺模拟技术。

出版教材2部,电子课件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其中SCI收录9篇,被引用52次,EI收录13篇。

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所研究的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冶金部科技成果奖,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

获国家教学成果、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

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金属学会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工模具钢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大学学报编委。

目前讲授课程:《材料学基础》、《材料组织与性能的计算机模拟》。

左良
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副校长,材料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结构设计、表征与模拟,高性能金属织构材料。

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等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10余篇次。

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博士、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沈阳市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

现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十五”863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东北大学学报》主编、《材料与冶金学报》主编、法国Metz 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市科协副主席。

教授课程《材料界面工程概论》、《织构材料性能预报与晶界设计》。

蒋敏
女,1964年生人,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合金微观组织模拟与控制及新材料设计。

长期从事合金相变与相平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采用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合金的稳态化与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