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精选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精
选6篇)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
孩子们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认识比较肤浅,只是简单的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现象而已。

我不由得思考:这节课我要讲些什么呢?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呢?我想,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可以在这节课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

所以,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我直接揭示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点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在初步揭示概念的基础上,我呈现了坐缆车、滑滑梯的图片,引导孩子们明白直线运动的“直线”包括横线、竖线、斜线。

上一届就有孩子认为滑滑梯和坐缆车不是平移,因为方向是斜的,他们认为只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才是平移。

这一设计有助于提前预防这一错误的出现。

另外,我还呈现了“荡秋千”,引起孩子们思考、讨论:荡秋千是否是旋转现象?有一部分孩子认为“荡秋千”不是旋转现象,理由有二:一是认为它没有旋转中心,二是认为没有旋转够一周。

针对没有旋转中心的说法,很多孩子强烈反驳,表示“荡秋千”是有旋转中心的,并在课件上描了出来,成功说服大家。

针对“没有旋转够一周”这一意见,我举例进行了反驳,我说:“体育老师最爱喊的口令是向左转、向右转,我们没有转完一周吧,可是我们旋转了。

”孩子们恍然大悟。

在这里由于孩子们还没有接触过圆弧,我便没有直接揭示圆弧运动这一词
语,只是说:虽然没有旋转够一周,但其运动轨迹是圆周的一部分。

由此,让孩子们明白像“荡秋千”这样的现象也是旋转。

然后,我又呈现了自动旋转门和开大铁门两个情景,让孩子们判断其是否属于旋转现象,孩子们立马判断其属于旋转现象。

我追问道:“与之前的旋转现象相比,自动门和大门的旋转有何不同?”孩子们陷入了沉思和自言自语。

于是我提示道:有谁知道旋转门是绕着哪里在旋转的?很多孩子依然在找中心点,但描出来后又发现不对,最后孩子们描出了旋转门的中心轴,并表示之前的旋转现象是绕着一个点在旋转,而这两个门是绕着一条线段在旋转。

我补充道,数学里把你们说的线段叫做轴,旋转门是绕着中心轴在旋转的。

于是,我进一步揭示了旋转的内涵,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者一条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实际上应该是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作圆弧运动或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由于孩子们不了解圆弧,我也就没有补充。

)最后,通过练一练的第2题,我向孩子们揭示了“在平移过程中,方向、大小、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

”在此基础上我追问孩子们:“那在旋转运动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呢?”孩子们基本都能想到,大小和形状没有变化,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试一试”共有两个问题。

问题一: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材准备了棋子、铅笔和三角尺让孩子们在格子图上平移,这三样东西依次对应点、线、面。

孩子们几乎都能正确平移棋子和铅笔,一部分孩子能正确平移三角尺,另一部分孩子的错误在于:横边和竖边都画得比原图短,改变了图形的形状,因此,我再次强调“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形状、方向不变”。

GH分享了画平移后的三角尺的方法——先平移竖边,再平移横边,连接两个端点画出斜边。

我及时的追问孩子们:“什么最
好平移?什么平移起来麻烦一些?”优生能想到棋子和铅笔好平移,因为它们结构简单;三角尺麻烦一些,因为它的结构相对复杂一些。

在GH 方法的基础上,我分享了“平移关键点”的方法。

找出图形的关键点,按要求依次平移关键点,最后顺次连接关键点即可。

接着,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练习,练习结果一塌糊涂,优生倒是不存在问题,不管是使用自己的方法,还是老师教授的方法,都能做对。

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哪种方法都不管用。

他们的问题在于空间想象力差,又不愿意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操作。

例如:FHY就只平移一个关键点,剩下的部分完全按照感觉去画,但她的空间感不太好,所画的边要么长于原图,要么短于原图。

课后我也在想:是不是点对他们来说过于抽象了。

于是,我准备明天再强调一下GH的方法:逐条平移线段,先平移竖线和横线,再连接端点画出斜线。

“试一试”的问题二:描述物体平移的过程。

描述物体平移的过程难在准确描述平移的格子数(距离)。

教材呈现了铅笔和三角尺,由于铅笔近似于一条线段,描述起来没有问题。

但在后来的练习中发现还是有小部分同学存在问题,他们在描述铅笔(线段)平移时,总是数最近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数对应点之间的距离,ZXR就是这么错的。

所以要在这一点上进行强化,进一步让他们感受最近点之间的距离不是平移的距离。

平移三角尺要麻烦一些,我引导孩子们在图形上描出一对对应点,描述点的平移过程就是描述三角尺的平移过程。

最后,在两种答案都出现以后,我让孩子们找出两种答案之间的共同之处。

孩子们发现两种答案所描述的方向和格数是相同的,只是先后顺序不一样。

于是,我追问孩子们:要描述平移过程要说清楚哪些元素。

HZH表示要说明方向和格数,我补充道:格数就是距离,我们要说明方向和距离。

在评讲练一练第4题“俄罗斯方块”时,题目没有给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所以我
让孩子们先根据题目要求想象出方块应该落在哪里,然后再找出对应点,描述出方块的平移过程。

总之,在今天的独立练习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后期来解决。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2
本节课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按照“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将图形进行平移——拓展延伸”的教学进行设计,体现以下特点: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课始,拍摄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电梯、风扇、风车、旋转门、伸缩门等,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现象,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按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分类,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平移和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这是认识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

但是在表述现象时还是不清楚。

二、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巧妙突破平移距离的难点。

数学教学是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同桌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创新。

平移的距离是这节课的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想出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在这个环节上,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猜测、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
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

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

因此,教学中,我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层次化,设计了点的平移、线的平移再到简单图形的平移,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

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当然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课堂练习巩固较少,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不够强等。

为进一步平移距离的方法打下基础,所以当学生数火箭又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时,学生就越来越清楚感悟到要知道这个物体平移了几格,就只要数其中的一个部分平移了几格就可以了。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3
《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这一模块中的一个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内容,吴正宪是第一次执教,我也是第一次观看。

当我听说在这次“第二届吴正宪、潘小明教学艺术研讨会”上,吴正宪这次展示的课,除了有我原来观看过的“平均数”以外,还有一堂新的展示课——《平移和旋转》时,我感到兴奋。

同时也直觉地感觉到吴正宪确实是踏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

今天,在实施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她没有停留在理念上的学习,而是把内化了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出来.展示出来。

我认为一个人深刻的学习在于把学习到的理念体现在外化行为中。

吴正宪不仅把原来她展示过多次的课在今天以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重新加以设计,而且勇于选择过去没有展示过、又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来作新的探索。

我内心为她这种勇于不断作出新的尝试、新的实践的精神而喝彩。

在过去的10年中。

她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再实
践,她能把小学数学教研员这一平凡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这就使得这10年不平凡了。

就《平移和旋转》这一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来看,我的思考是: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

平移和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

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人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

这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而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

没有空间观念。

就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

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

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

因此吴正宪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个目标既符合儿童空间知觉认知发展的特点。

又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

其次,她创设了有效教学的情境和策略。

科学的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在本节课中,吴正宪以多元智慧理论作指导,在课堂情境上,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晤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教师呈现一幅带格的平面图,两位小朋友分别在不同位置,学校处在中间,让学生想像两位小朋友如何到达学校。

这是一个促使学生应用智慧的设计,因为通过学生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实
际上是让学生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另一方面,在到学校的途中还要有旋转(转个方向),再平移,这两个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呈现,又很符合实际情况,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在这个环节中,如果再增加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形,让学生通过平移和旋转来组成有趣的图形,则会更有童趣。

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总之。

整个情境的创设体现了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

这也是当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念的体现。

再次,本节课也体现了吴正宪一贯的教学风格——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喜欢教师,喜欢数学课。

总之,师生是在民主、友好的氛围中,通过课堂教学的人际多边互动活动,高高兴兴地感悟数学的魅力和价值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吴正宪身上体现了以下这个一、二、三。

一是她总有一个目标——明天比今天更美好。

在达到这个目标上,她把握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的前提是,抓住今天,脚踏实地地过好今天。

二是两个翅膀、两本书。

她具备一个人成功的两个翅膀——“爱”和“会”。

她爱生活,爱教师职业,爱数学学科,爱每一个学生。

她也会生活,会当教师,会教数学学科,会爱每一个学生。

“爱”和“会”的良性循环就促使她总是那么充满青春活力和追求。

另外,她读好了儿童需要这本书,同时也用她模范的言行写好了以身作则这本书。

三是三“天”、三个“我”和三句话。

三“天”是指她能求实地反思昨天,自信地面对今天,理智地展望明天;三个“我”是理想中的我、现实中的我、别人心目中的我。

这三个“我”,对吴正宪来说,有相当大的吻合度;三句话
是: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

我想这个一、二、三将伴随着她的人生足迹,让她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扎实、更光彩——用她的成功去换取年轻教师和学生们比她更成功。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4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如拉抽屉、国旗的徐徐上升、螺旋桨、风车的旋转等,孩子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如何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理性认识?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在教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直观的演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拿一个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

“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

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我认为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展现生动的游乐情景,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运动的?
二、帮助学生将运动感觉进行抽象、平移是指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改变,旋转是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

首先在学生比划完后,我再用语言描述、配合动作的比划,带领学生再次体味这些运动的感觉的同时,用笔划出他们的运动轨迹,对两类运动进行分类。

这样学生由感性认识转移到了对运动轨迹的认识,让认识进一步抽象和深化。

三、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给与学生数学素养的滋养。

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的运动变换,在学生区分出平移和旋转后,教材还安排学生进一步认识平移,观察方格纸上平移前后的位置,并会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也就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掌握了化线为点的数学方法,自然就会探索出化形为点的方法。

平移和旋转一课是实验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学生也有一定的实际生活经验。

但是在教学时,学生对于平移、旋转、摆动等现象混淆不清,对于在方格纸上数出图形平移后的格子数,学生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几格理解成两个物体中间的间隔。

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把一个物体平移几格的实际意义。

从生活中引入平移,每个星期一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

想一想,你能用手势表示出国旗是怎么动的吗?学生尝试用动作表示,这样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你在哪里还看到过这样的运动方式吗?
我在关窗和开窗的时候,窗户平移的。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5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
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观光缆车、升降国旗、螺旋桨、风扇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平面图形也就是想想做做1中的题目,我不给学生动态的演示了,让孩子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能力来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最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让学生列举还有什么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是旋转,同学们说了好多好多,但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例如:生1:飞机的运动是旋转。

生2:飞机的运动是平移。

我说:“飞机的运动到底是平移还是旋转?大家讨论讨论。

”最终得出比较正确的说法:飞机的运动是平移,而它的螺旋桨的.运动却是旋转。

生3:钟摆的运动是平移,移左又移右。

(这个现象学生非常感兴趣)立即有人反对:不对,钟摆的运动是围着中间的点进行旋转的,不是平移。

看,小小的钟摆围绕着平移和旋转引发了学生们诸多的猜想和议论,但我觉得每一个声音都包含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每一个提议都是对自已所学的一种再创,而每一个反驳都是对知识的再吸收。

在此基础上按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很多学生都按平移和旋转把它们分成了两类,我适时讲述:象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象电风扇的风叶、飞机的螺旋桨和挂钟的钟摆这样的运动叫旋转,同学们接受得还不错。

学习完这一环节,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6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但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寻找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孩子进入海底世界去观看动物们做的运动,有了这一吸引孩子目光的导入和形象逼真的动画,学生能够清楚的分辨出是两种不一样的运动,有了这一表象,对今天的课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但孩子在看的同时,却发出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老师,这不是真的动物;老师,这都是假的;老师,你骗人??我只是想通过这个情境来引入,孩子却特别较真的来看待这些事,有时老师的话语有一丁点错都不行,我为有这群认真观察的孩子不知是高兴还是伤心。

虽然有个不好的插曲,但孩子还是从情境中发现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现象。

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直观演示,区分两种运动现象。

有了一个直观的导入,接着让孩子观看一些图片,分辨图片中的运动现象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难,所以这一过程过得很快,学生分辨得也很准,并且在一幅图中出现两种不同现象时也能从孩子嘴中听到不同的声
音,比如在升国旗的图中,国旗向上升是平移,国旗靠滑轮上升,滑轮是在旋转的。

孩子通过有多媒体的展示,有了更为直观的观察,这帮助了孩子看那不会动的课本,让学生更贴近生活,感知运动。

三、从点开始,解决平移问题
让学生学会区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并不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教会孩子怎样画平移图形,而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层层深入,从点——线——面,一步一步的往下。

在点的教学上,我不仅仅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并在黑板上演示,再在电脑上演示,有了这三步,归纳出点平移的要点。

而线的平移,我先将线转化为点,再让孩子来说怎么移,最后用电脑演示。

面则转化为线,线又变成点,最终都回到点的平移。

就这样,孩子清楚的知道了平移一个图形时先移点再连线。

而对于数图形平移了几格时,直接在孩子建立了平移图形的表象上,让孩子来完成,而问题出现了,不同的答案都出来了,但也有正确的答案,我让他自己来描述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孩子来教孩子,教的孩子更自信了,学的孩子更认真了。

所以在有些问题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孩子自己来说,有时比我自己说上一百句都还要管用。

就这样,本节课的难点也被我一一突破。

四、总结回顾,知识升华
在总结时,我让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孩子能说出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点,并能说出画平移图形时要先移点再连线。

最主要,我在最后还设置了一道思考题,这道思考题是让孩子来看看火车停下时,哪节车厢走的路最长,说了是思考题,但有的孩子比较轻率,胡乱猜,并没有进行思考就直接判断,在这里我提醒孩子要思考,看看每节车厢走了几格之后再来判断,有了思考过程后,孩子恍然大悟,每节车厢走的路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