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濒临消失的古镇、古村的现状及保护策略——以山西省朔州市利民镇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4期(总第500期)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振兴概念的提出,我国越来越重视历史遗产和文化以及传统古村镇的保护和开发。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文物局主要着眼于对村镇中拥有的历史遗产和建筑等的物质文化价值的考察,从而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命名和保护,国家文化部主要着眼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镇一级)的保护和普查,这些工作都比较看重古村镇中是否拥有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遗产,然而,我国部分古村镇的历史建筑及文物已经遭遇损毁或破坏,不少古村镇还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人员流失严重等难题,生存现状堪忧。

本文以山西省朔州市利民镇为例,说明这类古村镇的现状及保护。

1 山西朔州利民古镇的历史及现状
利民古镇,坐落于山西省朔州市西部三十五公里处的山间盆地,据《宁武府志》载:利民堡“原达沐河之故地。

明成化十七年巡抚秦纮筑,以指挥守之。

嘉靖十八年,中丞陈讲设守备,改筑城堡于狮子坪,万历十四年(1586年)甃石,周五百七十丈,城高三丈六尺,门三,东西无考,其南曰‘南安’”,《山西通志》也曾记载:利民堡“东至朔州治六十里,西至八角堡四十里,南至神池堡六十里,北至边墙三里。

利民堡北,出荞麦川口,为朔州、井坪孔道。

利民堡旧名达沐河。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都御史秦纮筑土堡,方五里余,高二仞余,厚一仞余,门楼三,以指挥防守。

正德时增展。

嘉靖十八年(1539)都御史陈讲设守备,建仓(利民仓,堡内西北隅)。

万历四年砌石城,周三里二百四十步,高连女墙二丈五尺。


利民古镇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是阻扼胡骑南下的重要关口,是壁垒坚固、屯兵、储粮的内长城十八隘口之一的军事要地,也是清代以来山西人“走西口”的重要通道。

利民古镇曾有着辉煌的过去,其城堡“周五百七十丈,城高三丈六尺,门三,东西无考”,利民古城堡只有东、南、西三个城门,又因城东南与西南呈圆弧形,形状特别像放倒的油篓,并且当地盛产胡油,故民间称之为“油篓城”。

城内街道民居整齐划一,井然有序;旧有文武衙门各1座,过街牌楼5座,楼阁6座,戏台10余座,大小庙宇10余座;民国时尚有本埠外地商铺42家,油坊36家,其中不乏晋商著名字号,是晋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抗战时期,八路军120师在这里开辟了西山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争,使之成为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李林、康世恩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但是,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以后,利民古镇已经跟大多数传统村落一样,遭到了严重的破环,只剩下少数的断壁残垣还在证明着它曾经繁华的存在。

现在的利民古镇,由于其经济发展相对薄弱,造成了人口的不断外流,大部分已经是“人走屋空”,传统民居坍塌严重,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随之消失的,还有许多古老的文化习俗和风俗传统。

其实,这样逐渐面临消失的古镇古村落还有很多,比如郑州千年古村马固村、海口西秀镇好俗村、浙江东阳古村等。

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冯骥才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曾经说道:“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10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

中国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这些古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


2 我国部分古村镇濒临消失的原因及保护中存在的困难
古村镇是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古村镇的濒临消失的原因,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经济衰退落后
大部分濒临消失的古村镇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地的经济不发达。

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多,比如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还有历史变迁、国家政策等等很多方面。

以朔州市利民镇为例,古利民堡之所以兴旺繁荣的原因,一主要得益于它在古时重要的军事地位,二是利民堡在过去以胡麻为主要的经济作物,盛产胡麻油,商人也主要以开油坊、磨坊、粉坊等进行往来交易。

现在这两个条件均已经不具备。

宋代庄季裕《鸡肋编》曾说:“油通四方,可食与燃者,惟胡麻为上”,明朝 《天工开物》中也说:“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子、黄豆、菘菜子为上”,可见胡麻油在古时食用油中的地位。

而现在,胡麻油已经不是主流的食用油,被花生油、橄榄油等代替。

因此,
我国濒临消失的古镇、古村的现状及保护策略
——以山西省朔州市利民镇为例
张晓娟
(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北京 朝阳 100029)
[摘要]以山西省朔州市利民镇为例,说明了我国濒临消失的古镇、古村的现状,并阐述了我国部分古村镇濒临消失的原因及保护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对这类古村镇实施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濒临消失;古村镇;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9-29
[作者简介]张晓娟(1983—),女,山西朔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管理及城市发展。

-220-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4期(总第500期)
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军事地位的缺失和经济作物的淘汰,是造成古利民堡现在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2.2 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
少部分中国古村镇由于古建筑、古文化遗产等保护较好,可以发展旅游业从而拉动当地经济,比如山西平遥古城、贵州青岩古镇等热门旅游景区。

而大部分濒临消失的古村镇其文化遗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方面是由于在抗日战争及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的严重毁损,另一方面是当地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的,认为一些珍贵的古建筑、古民居是落后的象征,随意拆除、破坏、买卖。

比如利民堡的村民随意拆除古城墙,将城墙的石头盖房子、窑洞等的行为,甚至一些农村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也被遗弃。

2.3 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凋零
经济的落后、文化遗产的破坏,导致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匮乏。

教育、医疗、交通等各方面随着经济的衰退变得更加落后,村民逐渐搬迁到交通便捷、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的城镇居住,使得古村镇的房屋逐渐破败,人口越来越少,甚至只剩留守老人。

以朔州市利民堡为例,利民堡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人口达到3000人,现在,利民镇的总人口仅剩500人。

人口的凋零使得这部分古村镇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形态随之消失,逐渐濒临破败。

而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这些传统古村镇保护起来更加困难,经费不足,人员缺失,单纯的修复古建筑不能够起到持续保护的作用。

怎样开发当地的经济条件和改善基础设施,使得当地居民能够回归家园,这是这些濒临消失的古村镇普遍面临的问题。

3 我国部分濒临消失古村镇保护的意义及价值许多濒临消失的古村镇如今已经成为留守老人们的养老地,甚至成为“绿野仙踪”,那么它们是否还值得保护和开发呢?
3.1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此后,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先后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可见国家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视。

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因此,乡村振兴,尤其保护和开发濒临消失的传统古村镇,“对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

”3.2 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和乡愁
1978年,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直至21世纪初,中国拥有了大小型城市1000多座,城市人口占比达30%。

城市人口暴涨的背后是大批移动人口的地域流动。

他们背井离乡,抛弃世辈厮守的土地,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汹涌的城市化进程中。

然而,城市中大同小异的钢筋水泥森林、千篇一律的城市格局、快速的城市生活节奏和沉重的生存压力、片面追求物质和快餐式的城市文化,已经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现代人开始向往乡村的慢节奏生活,部分城市人已经开始回归田园。

大部分城市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乡愁”,并梦想着可以为家乡的建设和回归出谋划策,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朔州市利民堡为例,部分有能力的捐出巨资,还原部分古庙宇;有的利民人致力于家乡的振兴发展,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经济作物,已经小有成效;在利民镇村委会号召修复古城门时,生活在城市的利民人纷纷捐款,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于家乡的热爱和能够看到家乡重新焕发生机的渴望。

同时,农村人口的涌入固然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更对一些城市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无论从城市和乡村的角度出发,还是以现代人的愿望出发,保护和开发古村镇,就是保护我们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

3.3 文化传承的载体
中国传统古村镇是 中国古民俗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综合载体,承载着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风俗遗迹,在这些历史遗迹中凝聚着中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智慧和生活传统,对传统村镇的有效保护与开发,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以山西省朔州市利民镇为例,山西省具有中国最古老的历史遗迹,荟萃着诸多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和人文风俗的古建筑和古村镇,这些古村镇也是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文化的精髓,保护当地的传统古村镇,可以更好的了解和传承两黄文化和晋商文化,同时,山西的民俗文化特色享誉海内,被称为“民歌之乡”“民俗文化的海洋”,比如利民镇元宵节闹社火的习俗: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踢鼓子拉花、扭秧歌等当地特色表演,正月里“忌针”和点灯盏等习俗,许多习俗随着古镇的衰落,已经逐渐被遗忘。

中国古村镇的文化脉搏,就体现在这些当地最淳朴的民风民俗之中。

因此,传统古村镇是一种活态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保护好传统古村镇,才能延续中华文化传承,理清乡村文化的脉络。

4 我国部分濒临消失古村镇的保护开发对策的思考传统古村镇是一个地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人们心目中的“乡愁”和精神家园,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民俗文化,如何使传统村落得到保护和发展就极为重要和紧迫。

4.1 建立长效机制,保护和修复传统古村镇的“原生态”
保护和修复传统古村镇的“原生态”,包括保护和修复传统古 村镇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当地的绿化、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

以利民镇为例,现在的利民镇因长年干旱缺水,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壁垒之一。

然而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宁武府知府魏元枢修初稿《宁武府志》记载“达沐河:出县北利民堡南辛窑村山麓,平地涌泉,其水澄彻,冬月犹温,岸草不枯。

曲折(下转P232) 
-221-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4期(总第500期)
通交流,以提升北戴河村文创产业的综合实力。

4 结论
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十分艰巨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工程。

借助新兴的文创产业,将传统村落的风土人情转化成文创产品,不仅能够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环境,还能够推动村落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能够对传统村落文化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是一箭三雕的有效举措。

传统村落的根源就是文化,也就是说,文化是传统村落的文创产品的命脉。

北戴河村文创产品的设计应从现有问题出发,紧抓文化命脉关键点,将北戴河村文化特征元素融入文创产品的开发中,让北戴河村的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地方特色,又能适应时代创新的设计潮流。

借助文创产品,来深化人们对北戴河村的了解与认知,以其独有的文创魅力来推动对北戴河村的保护与开发。

[参考文献]
[1] 张乐,宗敏.徽州传统村落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策略[J].景德镇学院学
报,2019(03).
[2] 郝凝辉.文创产品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J].工业设计,2016(06).
[3] 孙月平.论高附加值[J]企业活力,1997(05).
[4] 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
(04).
[5] 祁嘉华,王俊.陕西古村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
报,2010(02).
[6] 季诚迁.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上接P221)西南,流入五寨县至三岔堡,凡九十里,与五寨南山水合。

”古利民镇南,曾有一片高山湖泊,史称“弥泽”,民间俗称“海子”,海子以南至今尚有海子堰村,海子以北原有镇海楼一座。

侵华日军占领期间,为了消除经常隐蔽抗日力量的青纱帐而引水泄湖,至此改为农田。

水文勘测显示,弥泽原址地下尚有丰富的泉水资源。

因此,利民镇由于长期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导致干旱缺水,建立长效的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机制,改善当地的缺水现状,恢复“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也是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保护和修复传统古村镇的人文生态环境,包括当地的古建筑,传统民居等人文的“原生态”环境。

而不是靠大拆大建,完全摈弃传统和“原生态”,来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全新的农村。

4.2 综合协调规划,科学发展当地经济
要综合协调规划,根据当地的特色,科学发展当地经济。

以利民镇为例,“利民镇地处温带,平均海拔 1300 米,无霜期 110 天,全镇以莜麦、土豆、大豆、豌豆、胡麻等高寒作物种植为主”,目前,已经有企业在儿女山区率先示范推广藜麦种植,并将公司开在村民家门口,逐步实现了这一地区的种植业与本地区特色的结合,激发了农民参与种植与改革的热情,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使得公司也得到发展,并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又如,利民镇在儿女山顶投资修建了观光长廊、古峰火台、凉亭等标志性建筑,为本镇开发旅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又有人在当地原址投资修建了财神庙、娘娘庙等仿古建筑,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利民镇先后扶持了民营养殖业荣耀生态养殖公司以及民营大宇淀粉加工厂,为当地农民解决了卖土豆难的问题。

扶持当地经济,必须依托于当地的特色,不能盲目参考其他地区和村镇,可以采取画点成面的方法,逐步开展畜牧业、种植业、旅游业等相关的项目开发,逐步的在当地形成产业链,综合协调和规划,从而科学的促进和发展当地经济。

4.3 积极宣传引导,保护和开发传统古村镇的“活态文化”
古村镇之所以具有生命,除了其具有古老的传统建筑以外,最重要的是村民传统的生活状态,也就是古村镇的“活态文化”,而这种“活态文化”已经随着当地古建筑的消失和时代的变迁逐渐面临消亡。

保护当地的“活态文化”,并不是要求人们回到传统的生活状态,而是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保护活态的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比如像一些民间的剪纸、刺绣等艺术,必须要以人为介质来继承和传扬,体现了文化的活态传承特性。

民间艺术不仅需要传承,甚至可以形成产业还促进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再比如一些当地的传统民俗节日,在保留和传承的同时,可以通过媒体介质并结合当地的旅游特色,一方面使当地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宣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人们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才会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从而为其保护和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传统村镇的“活态文化”以及传统村镇本身才会更有生命力。

5 结语
以山西省朔州市利民镇为例,我国部分古村镇正以不可预测的速度消失,与之一同消失的,不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国的乡土文化与民俗,是人们藏在心底的乡愁,保护这类古村镇具有重大的意义。

应该跟紧国家乡村振兴的步伐,对这类村镇进行大力的保护和开发,才能保持延续中华文化传承,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解决城乡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 王德刚.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北方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典型案例研究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2] 祁嘉华,孙晶.古村落的价值认定与可持续发展——从新农村建设谈起
[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3] 邹宁宁.谈谈新形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兰台世界,2015(12).
-2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