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欣赏》课程之沙头角鱼灯舞课堂教学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欣赏》课程之沙头角鱼灯舞课堂教学初探
作者:吴丹
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7期
摘要:本文提出《舞蹈欣赏》课程的教学方式可打破单纯的理论与鉴赏内容结合,调整为专题式课堂教学。

并以沙头角鱼灯舞为例,简要阐述课堂教学目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内容,运用场景教学法,将教师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充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拓思维,在学生各自的专业领域发挥一定作用。

关键词:沙头角鱼灯舞专题式教学场景教学法
高校开设《舞蹈欣赏》课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该课程旨在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综合素质、塑造完美人格等发挥有利效果。

现国内高校开设此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1.按照风格种类划分2.按经典舞蹈作品划分3. 按作品创编方式分类。

除去以上三种,《舞蹈欣赏》课程的教学方式可打破单纯的理论与鉴赏内容结合,调整为专题式课堂教学。

所谓专题式教学,就是将某一类舞蹈与传统文化相连的知识背景,从某一个角度出发,抽出并整理为特定专题,以小见大,使学生感受舞蹈表达文化内涵的过程。

如非遗的舞蹈方面的专题,我们可探讨其与当地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传承至今的过程。

教学中则采取场景教学法,将非遗舞蹈中有意思的点与实践点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完成教学。

总之,专题式课堂教学始终保持一个原则,即深入浅出,贴近生活。

才能有效的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舞蹈艺术的能力。

本着传承传统舞蹈文化的宗旨。

作者将非遗舞蹈纳入《舞蹈欣赏》课程,并作为专题之一进行教学。

本文以沙头角鱼灯舞为例,试设计鱼灯舞的课堂教学过程,为非遗传统舞蹈教学提供参照。

一、鱼灯舞教学目的与意义
本文设计沙头角鱼灯舞的课堂教学,其教学目的主要有三:1.掌握沙头角鱼灯舞概念与形式;2.掌握沙头角鱼灯舞的本体与内涵意义;3.创作肢体动作,表达各自对鱼灯舞的印象。

概念与形式是基础,传达鱼灯舞知识;舞蹈本体动作的学习为深入体会知识的桥梁,内涵寓于本体中,因而动作风格的独特性得以传承;本体与内涵体验完成后,退而观之,创作肢体动作多角度呈现鱼灯舞印象。

以上三者相辅相成,递进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沙头角鱼灯舞课堂教学过程及目的同样蕴含着教育意义:1.提高学生认识非遗传统舞蹈的能力,进而主动研究并运用有效方法进行传播,达到传承目的。

2.建立传统文化艺术的观念,
从而学习认识传统艺术的方式方法。

3.从传承人看本体,从自身表达思想,有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形成。

3.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眼光与角度,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做准备。

二、鱼灯舞教学设计
《舞蹈欣赏》课程作为公选课通常为32-36学时,其中沙头角鱼灯舞共6学时。

分为三个环节:1.基本理论(3学时)。

这部分教学主要由沙头角鱼灯舞的概念与形式、互动分享、内涵阐释、传承人等部分组成;2.本体实践(2学时)。

鱼灯舞本体动作拆分、细化、分类教学,让学生动态体验沙头角鱼灯舞。

3.肢体表达(1学时)。

结合本体与内涵,自我肢体表达,诠释自身对鱼灯舞的理解。

6个学时的教学内容安排,将理论与实践穿插配合进行,以实现鱼灯舞专题的教学。

如:
1学时的概念:1学时本体元素;
1学时动作短句、调度:1学时分享;
1学时内涵解读:1学时肢体表达
以上穿插配合的舞蹈教学方式,本人称为“场景教学法”。

“场景教学法的运用,即理论知识的场景再现与实践的场景…印象‟相结合。

前者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讲解,其间可适当加入肢体体验过程。

调动学生积极性。

后者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是建立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解读,并以自身实践方式表达这种解读。

学生的反馈呈现出他们对非遗舞蹈的各角度印象。

” 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寓教于乐。

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尤其是理论部分采取从传承人的角度切入实践本体,再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主动思考问题,并运用特定方式进行创造性自我主体的表达,整个过程为塑造学生自信力、发挥创造力提供一定平台。

三、鱼灯舞专题教学内容
深圳沙头角鱼灯舞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艺术形式及深远的文化内涵。

舞蹈欣赏课将其作为专题,分别从概念形式、本体内涵等方面,组织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

(一)概念与形式
概念与形式是使学生了解鱼灯舞“形”的窗口,是进入鱼灯舞知识的敲门砖。

相传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当地吴氏祖先依水而居,出海捕鱼是他们维持正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沙头角沙栏吓村的吴氏族人,依据祖先流传的鱼的故事,以及水中鱼的游摆形态,模仿并创造出鱼灯舞,寄予出海平安、生活富余吉祥的愿望。

鱼灯舞作为民俗舞蹈,一般在晚上演出。

当地人右手举着各式鱼形灯,摆动鱼灯,活灵活现。

灯以竹条编织为骨架,外裹油布,布上由专业画工画出各种鱼鳞组合。

内蜡烛点亮,后改良为小灯泡。

以上内容主要突出四个方面:1.时间地点;2. 舞蹈外形;3. 舞蹈功能;4.舞蹈外延形式。

概念简明阐述鱼灯舞的基本内容,作为基础知识为下一步本体部分的教学安排做准备。

(二)本体与内涵
鱼灯舞教学的第二步——舞蹈本体实践。

本人将鱼灯舞本体动作分为三个部分教学:
1.元素动作。

包括八字马步、漂水、摆动鱼灯。

2.小短句。

包括鱼对嘴、黄鳢角、沙鸡扑沙、欢喜漂水。

3.调度空间。

沙头角鱼灯舞传统版共分为三段,跟随情节的发展而形成的调度共十余种。

本体动作与内涵的学习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动作本身的体验与分享。

学生直接感知鱼灯舞动作的节奏、力度、幅度,以及空间感,紧接着进行师生互动环节,分享跳鱼灯舞后对动作的初步感受和认识。

其次,是文化符号对应,尤其是鱼与鱼灯的运用。

比如红鲤出现的文化涵义,黄鳢角为何存在,它与群鱼是怎样的关系;调度的选择可能预示着怎样一种内涵等。

再者,引入传承人主体性这一观念。

强调传承人鱼灯舞的认识与观点。

现有沙头角鱼灯舞,主要以深圳唯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吴观球老先生的鱼灯舞为传统版予以传承。

因此,想要了解鱼灯舞的传承过程,研究吴观球对鱼灯舞的主体认知必不可少,尤其是他本人对鱼灯舞本体上的独特见解,更是难能可贵的材料。

最后环节,学生主体性发挥。

学生已然体验并初步认知到鱼灯舞的形与神,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对鱼灯舞的某个点印象,创作肢体语言以表达,本人称之为鱼灯舞“点对点印象”。

本课堂教学部分通过学生的本体实践与主体创作,最终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使他们不但学会鱼灯舞本体与内涵知识,了解民俗文化,更甚者为学生提供一学习方法、思维角度,这或许能在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发挥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吴丹.浅析非遗舞蹈纳入高校之课程[J].才智,2012,(08).
作者简介:
吴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北京舞蹈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