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
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古人和今人对此又有颇为繁多的说明。
因为“赋”比较单纯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兴问题的讨论上。
因为所谓“比兴”与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
中国文学(包括诗与散文)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
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
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
《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钟嵘《诗品》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
”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
“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
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
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
这样,也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
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
”(《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
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都是指的这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
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的产物。
《诗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最早的范例,从而成为百代不祧之祖。
明代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
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
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寄情思而壮实也(《怀麓堂诗话》)”。
这比较集中而清楚地说明了“比兴”对诗(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正在于它如上述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
“托物寓情”“神爽飞动”胜于“正言直述”,因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认识而言尽意尽。
即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起感染作用,“啊,我多么悲哀哟”,并不成其为诗,反而只是概念。
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能有
审美效果。
所以后代有所谓“以景结情”、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等等理论,就都是沿着这条线索而来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比兴思维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互,四时万物在激发人的情感的同时,又成为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贯通交融。
比兴思维不同于理性判断,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
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象都可起兴,任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联系到他物,起兴之物象和所咏之物象两者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但这样的联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类”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比兴思维中有两方面的体现。
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的基础。
其二,两个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产生共鸣的属性。
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来的关键,也是“取譬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之间的重要区别。
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有相似性特征。
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耐寒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基于比兴思维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
中国
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认识传统,在这个浑然为一的系统之中,物与物、物与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强调彼此间的互相感应、转换与影响。
(选自何琪琦《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熹从《诗经》中归纳出的“比兴”原则与诗歌抒情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历来讨论颇多。
B.中国文学能以抒情取胜,主要归功于“比兴”手法的恰当使用,“赋”的作用则微乎其微。
C.“岁寒三友”形貌上不相类,却因耐寒的共同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而被联类赞美。
D.在诗歌创作中遵循“类”的原则不是对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感知,而是有情感共鸣的“取譬引类”。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也反对诉诸理性认识。
B.对情感的“正言直述”是一种概念性的认知,言尽意尽,所以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有审美效果。
C.“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体现了“比兴”的理论,通过想象和反面理解使情感客观化,这体现了古诗贵情思而轻事实的特点。
D.如果具有能与主体情感产生共鸣的某一属性,任何一物都能突破时空限制和与之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结。
3.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宜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氓》)B.“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离骚》)C.“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望海潮》)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蜀相》)4.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5.“‘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从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的角度给“比兴”下定义。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边城(节选)
沈从文
河中划船的决了最后胜负后,城里军官已派人驾小船在潭中放了一群鸭子,祖父还不见来。
翠翠恐怕祖父也正在什么地方等着她,因此带了黄狗向各处人丛中挤着去找寻祖父,结果还是不得祖父的踪迹。
后来看看天快要黑了,军人扛了长凳出城看热闹的,皆已陆续扛了那凳子回家。
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
一层薄雾。
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她记起祖父嘱咐她不要离开原来地方那一句话,便又为自己解释这想头的错误,以为祖父不来,必是进城去或到什么熟人处去,被人拉着喝酒,故一时不能脱身。
正因为这也是可能的事,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
再过一会,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
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鞶鼓弹月琴唱曲子。
另外一些人家,又有划拳行酒的吵嚷声音。
同时停泊在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
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吊脚楼上唱曲子声音热闹了一些,只听到下面船上有人说话,……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很不习惯把这种话听下去,但又不能走开。
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慢慢地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
但
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
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
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
”“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
”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
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那人才注意到翠翠。
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
“这里又没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
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
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
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
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
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
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诉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
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
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
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
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只是叫!”
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的问;“二老是谁?”
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还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
文本二:
《边城》(话剧)第一幕:湖畔初会
[五月端阳,翠翠和祖父一同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
人很多,很拥挤,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
翠翠(焦急地):爷爷怎么还不回来啊?他在哪里呢?(张望一阵,无奈地走到码头边,凝视着水中的白鸭)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
[水中的傩送敏捷地捉住了白鸭,湿淋淋地爬上岸,注意到岸上的翠翠]
傩送:你是谁?
翠翠:我叫翠翠!
傩送:翠翠又是谁?
翠翠: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傩送:你在这儿做什么?
翠翠:我等我爷爷。
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傩送(一笑):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醉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翠翠:他不会。
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傩送(皱眉思忖了一阵):这里等也不成。
到我家里去,(手指远方)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傩送的好意,头一甩,生气地):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傩送(笑道);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不要叫喊!
翠翠: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散漫的灯光下,翠翠和傩送四目相对,害羞地低下了头,含笑地走开了]
[不一会儿,有人打着火把走来]
傩送家伙计(晃着火把,大叫着):翠翠,翠翠!
翠翠(娇憨地嚷着):爷爷,爷爷,我在这里!你怎么现在才来,我等了你好久!(看到举火把的人不是爷爷,不大高兴地)是我爷爷——碧溪岨撑渡船的让你来接我的?
傩送家伙计:不是,是我家二老。
翠翠:二老是谁?
傩送家伙计(吃惊地):二老你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翠翠: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傩送家伙计(笑着):他从河边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看到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
[翠翠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不作声地随着火把走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吊脚楼上的人家、楼下热闹的船只、水手谈话,表现了当地自然祥和的生活状态,为二老出场做了铺垫。
B.“假若爷爷死了?”这一突然间冒出可怕的念头,看似无来由,实际上是表现翠翠对祖父的依赖、担心。
C.小说写翠翠与傩送见面,通过她从吃惊羞涩,再到默然无语,可以看出她的微妙心理:后悔、懊恼、生气、自责。
D.话剧《湖畔初会》写翠翠与傩送的见面背景,只用了“端阳、划船、人多、拥挤”等,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晰了。
7.下列对本文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河面、码头渐渐变得冷清,衬托了翠翠越来越焦急的心情,与前文的热闹形成反差,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B.文中的黄狗形象忠诚又极富灵性,衬托了翠翠的天真、单纯,表现了人与物的亲密关系,使这里的风土人情充满和谐。
C.“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运用环境描写,衬托翠翠想要回家的心理,也暗示了祖父年寿已高,未来暗淡。
D.话剧“湖畔初会”省却了大量场景与人物心理的描写,只突出展现了原小说里主要人物之间的相见与冲突。
8.“误会”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手法,小说中写了翠翠误会二老、二老误解翠翠,这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4分)
9.有人说话剧《边城》“湖畔初会”里的画线句改编得不佳,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晁错论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
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10.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月”,一年或一月,文中指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
期,原指服丧一年,《氓》中“秋以为期”的“期”就是这个意思。
B.“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文中沿用了这一说法。
C.“七国”,文中是指西汉封国。
西汉初年封国与郡县制共存,国与郡在地方行政级别上大致相等,其主要行政官员并称“郡国守相”。
D.“天子”文中指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文、景二帝仁慈恭俭,二人统治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刘启在位期间,因晁错的“削藩”政策而引发“七国之乱”。
12.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在这篇史论中,对晁错“削藩”的改革措施基本还是采取赞成的态度,对晁错的出发点是忠于君国的观点也是基本认可的。
B.苏轼在这篇史论中的主要观点,不是对晁错的失败表示可惜,而是指出晁错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C.晁错提议“削藩”的本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以致在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时,用杀晁错来说服他们退兵。
D.苏轼这篇史论的时代背景是:北宋中期,天下治平已久,文恬武嬉,却积贫积弱,隐藏忧患。
作者论史,是希望在有所作为、铲除积弊的同时,也能借鉴历史教训以成就大事。
13.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8分)
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4分)
⑵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4分)
14.文中总结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有何办法可改变这样的结局?(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官舍竹
宋·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宋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因徐铉雪诬,抗疏论道来为其辩解,结果受到小人的讥谤,被贬为商州任团练副使。
作此诗。
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采用了咏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格。
B.首联从问是谁种下的竹子起笔,引出自己感慨:闲来无事以竹子陪伴自己吟诗,自己可称得上是一名闲官了。
C.颔联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对竹子展开了联想:春日,桃李争宠,竹子却静静独守坚贞,它要直待冰雪岁寒日,才向人们昭示并证实自己不渝的操守。
D.尾联中作者猜测自己可能还会再贬别处,但趁着今年冬天还可以看看雪中竹子的身影聊以自慰,表现了作者豁达的心境,也暗含牢骚不平与自我宽解之意。
16.颈联“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中的“拂”与“侵”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凭箜篌引》中既以声写声,又以形写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飞瀑,冲击山崖,更显蜀道之艰险。
(3)碣石山是自古以来的海滨名胜,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高适《燕歌行》中都曾提及此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本题共3小题,11分)
近日,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进行的“美丽乡村”系列篮球赛事,被网友们取了一个既亲切又响亮的名字——“村BA”。
在“村BA”现场,四面看台________,欢呼与加油声也持续不断。
每逢“村BA”开打,十里八乡的人都会________,一些观众甚至驱车200公里前来观战。
更夸张的是,“村BA”的连场比赛经常能从上午打到夜晚,并且从来都不缺少选手和观众。
如此________的比赛氛围,可能连不少职业赛事也比不上。
目睹“村BA”的盛况,有网友戏称:“在中国最接近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不是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而是‘村BA’。
”
有人说,“村BA”之火,火在一个“土”字。
的确,球场是村里自建的,参赛球员全部是本地村民,独具特色的苗族歌舞承担了“啦啦队”的功能,还有一头黄牛、几只香猪的获胜奖品,以及操着“贵普”的解说员,都彰显出“村BA”浓郁的乡土特色。
但“村BA”的出圈,却绝不囿于“乡土”二字。
乡村球赛火爆的背后,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共鸣。
这共鸣,不仅仅来自文化产品供给较为短缺的乡村地区,同样来自文化供给丰富繁荣的城市。
在这个火热的夏日,“村BA”为我们贡献的,既是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更是一场具有现代元素,能够为广大网友喜见,天然地连接起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的文化盛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