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初探——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初探——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为例
摘要: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中,根据双线单元结构,系统梳理单元阅读目标和写作目标,系统的整合设计,构建有指向性的单元读写目标。

依托文本,落实读写指导,在阅读课上渗透“写法”教学,体会“写法”妙处。

写作实践,落地读写结合。

单元读写结合教学,让阅读教学更有针对性,它有利于突破作文教学的难点,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各单元都编排了阅读和写作板块,两大板块是单元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极为重要的两大板块。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将单元读写有机结合,能有效突破阅读和写作之间的障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基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双线结构”,笔者从研究教材,确定读写目标,依托文本,落实读写指导,写作实践,落地读写结合等方面,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探索。

一、研究教材,确定读写目标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杰出人物”的人文主题和“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语文要素,选编了《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和《孙权劝学》四篇课文,写作《写出人物精神》也紧紧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编写。

四篇课文,文章虽然在创作形
式和语言描写上各有特色,或进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或通过对比、穿插议论等方式呈现人物,但都围绕“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展开。

(一)分析教材阅读板块的文章,明确本单元的阅读目标。

1.
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的理想与抱负。

2.
学习精读的方法,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起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3.
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分析教材写作板块《写出人物精神》,明确本单元写作目标。

1.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借助对比、衬托、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精神品质进行点睛概括。

(三)理清本单元的阅读和写作目标后,整合资源,将单元阅读与写作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构建有指向性的单元读写目标。

1.
精读课文的细节,借鉴课文抓标志性动作、神态,通过语音语调、抓住典型细节和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
学会运用对比、衬托、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写作手法加以突出人物的精神。

3.
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子,深刻而准确地点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精准把握单元读写目标,让单元中的读与写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也能促使
学生对每个单元的读写学习有更全面清晰的认知,在目标的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
习效率。

二、依托文本,落实读写指导
单元读写结合教学不但关注了课文“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了课文是“怎么写的”(写法)。

通过教学这座桥梁,在阅读课上渗透“写法”教学,体会“写法”妙处。

(一)依托本单元文本的典型细节彰显人物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指导学生
写作时精心选择能够反映人物精神的内容。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通过他头发凌乱、书桌上“众物腾怨”等细节来表现。

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捕捉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但作者所选
择的点点滴滴却充分表现出鲁迅先生的精神气质。

写鲁迅先生笑声朗朗,实则是
写其性格开朗;写走路轻捷,实则写做事干练;写其对刚刚来过的“我”说“好
久不见”,实则是写鲁迅先生风趣幽默;写其嘱咐许先生一定让“我”坐小汽车
回去,实则是表现其关爱朋友,心细如发;写其亲自品尝海婴碟子里的丸子,是
为了表现鲁迅先生严谨的作风。

这些生活琐事,让人看到了更富人情味、更加真
实的鲁迅先生。

通过精读这些细节,学生更清楚一个人的品质和精神往往在细节处彰显。


读促写,指导学生学会迁移,写人物一定要精心选择素材,要保证所写内容能够
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

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如果不能反映人物的内
在精神,无论怎么喜欢,都要忍痛割爱。

(二)依托本单元文本运用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邓稼先》一文,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进行对比,鲜明
地表现了邓稼先忠厚淳朴的气质和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

《孙权劝学》中,孙权劝吕蒙学习,具体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属正面描写。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和结友,侧面烘托吕蒙学识进步。

本文正侧面相
结合,人物性格、精神跃然纸上。

写人物精神,可以在具体的描写中以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还常用
对比、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强调人物。

(三)通过单元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合理地进行作文的谋篇布局。

《邓稼先》一文中小标题的运用,从多个方面来展现人物的品质,表达中心,使用行文条理清晰。

以此启发学生尝试使用小标题的结构进行谋篇布局。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写闻一多“学者”和“革命家”两方
面的表现。

闻一多先生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形成强烈对比。

两方面之间是这样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可以成为谋篇布局的
指向。

(四)依托本单元文本中人物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的呈现方式,指导学生借
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写人物的理想境界是将外在表现与内在精神合二为一。

在行文中,可以先用
议论、抒情的句子概括出人物精神特点,再具体描写外在表现加以印证。

如《邓
稼先》一文中先说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
欢‘纯’字代表的品格”,然后用邓稼先竟然有能力成功说服对吵对打的两派群
众组织,“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加以印证。

写出人物的精神,也可以先写具体表现,再以点睛式的议论、抒情句子概括
精神特点。

《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
高标”,对闻一多先生做出了高度评价。

这些议论句在前文具体材料的基础上,
提炼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对文章的主题起到升华作用。

三、写作实践,落地读写结合
依托文本,落实读写指导,写作实践,落地读写结合。

通过写作实践,才能
了解单元阅读中所学方法的迁移情况。

写作实践是对本单元阅读目标是否达成、
阅读方法是否掌握的一种检测,更是课内阅读的变相延伸。

笔者用教材中的作文题让学生进行训练:“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点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
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教师提示学生,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

“这
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比如你的同学、邻居,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比如路人,新闻报道中的人;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这样的人”应
该是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的人,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
出情感倾向。

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你为什么锁定这个(些)人?你认为这个(些)人
的主要性格或气质是什么?他(们)的哪些外在表现触发了你对其性格气质的某
种感受?
在学生生成充分的切身感受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把感受渗透在描写、叙事的
字里行间,同时学着在文章的结尾,对把“这样的人”的感受以抒情、议论的方
式用点睛之笔表达出来。

讨论后,让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提纲,然后带着对“这
样的人”的特定感受开始写作。

评阅学生习作完毕,教师辅以例文评析。

一系列梯度式的读写结合指导,进
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读写结合”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双线单元结
构系统梳理单元阅读目标和写作目标,系统的整合设计,构建有指向性的单元读
写目标。

依托文本,落实读写指导,在阅读课上渗透“写法”教学,体会“写法”妙处。

最后,写作实践,落地读写结合,评价单元读写结合的情况。

实践证明,
单元读写结合教学,让阅读教学更有针对性,它有利于突破作文教学的难点,是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单元读写结合,以阅读引领写作,以写作助力阅读,避免阅读和写作教学的
无目的性,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构建语言、运用文字”的核心素养,助推学生提
高读写能力。

同时也推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课程的综合性、体系化建构,寻得
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集团.2012
[2]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3] 读写结合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王晓燕.甘肃教育.20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