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4 亚洲觉醒”的先驱 人民版选修4(0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

”为此,他主张( )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2.一百多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

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以此来衡量四个选项,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故选A 项。

中华民国沿袭清朝的地方制度——省制,不是联邦制国家;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在“西化”方面没有超越日本,B、C两项错误;D项表述绝对,袁世凯没有西方民主观念。

答案:A
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武昌”“新军”“推倒”等信息,表明叶圣陶所记的事件是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所要推翻的政府是清政府,故选A项。

答案:A
5.(图文探究)阅读图文材料:
1894年1月,孙中山回到翠亨村,闭门写了一篇上书李鸿章的文稿。

这年6月,孙中山手持盛宣怀、郑观应所写的介绍信到达天津,去见李鸿章的幕僚罗丰禄,希望能得到引见,以便向李鸿章面陈国事。

当时中日战事一触即发,李鸿章收到“上书”后,以军务匆忙为借口,未予接见。

在这份近万言的《上李鸿章书》中,孙中山提出了富国强民的四项纲领性意见:“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这其实是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李鸿章傲慢不屑的态度使孙中山苦心筹划的上书求强行动归于失败。

探究: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的救国主张?
(2)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1)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评价:19世纪末,在中国面临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学习西方变法图强,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挽救国家危亡,是一种进步的爱国行动。

(2)转而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二、能力提升
1.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这表明孙中山( )
A.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强调的是各地分散的斗争迫切需要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根据这一理解,本题就很容易判断选B项。

答案:B
2.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核心是( )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B.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C.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核定全国地价,解决土地问题
解析: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民权主义解决了民族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而民权主义指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答案:C
3.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实力强大
解析:图片中的“川”是指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鄂”是指四川保路运动为湖北的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葫芦尚未捺下”说明原有的矛盾尚未解决,“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新的危
机又产生了,这充分说明当时的清政府已危机四伏。

综合以上分析,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次革命,有很多封建王朝被推翻,所以A、B两项都不符合“有史以来所未有”“破天荒之创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符合“变局”。

中华民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国”,开创了共和政体,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革命为唯一法门。

……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
戏院的演说》(1903年) (1)与1894年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些显著的变化?
(2)结合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孙中山的早年经历,指出其转变的原因。

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2)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孙中山早年到国外学习,接受西式教育;民族责任心的驱使;上书李鸿章失败,使他认识到清政府的本质。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有甲、乙、丙三位学者开出了三种“药方”:
甲:每一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依照他自己认为最好的途径发展。

个人在经济上获得的利益,整个社会必将同受其利。

所以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乙: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

应该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丙: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

(1)中国近代的一位政治家对以上三种学说进行了调和,开出了救亡图存的“药方”。

这位政治家是谁?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运用之后的结果如何?
(2)世界上是否有制度建设的“万灵丹”?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政治家:孙中山。

药方:三民主义。

结果: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也可答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等),但未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民族独立、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2)没有。

认识:制度建设要适合本国国情。

任何制度都有优缺点,要相互借鉴,弥补不足。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孙中山在1895年说:“某也农家子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

……且国中人口,甲于五洲,倘不于农务大加整顿,举行新法,必至民食日艰,哀鸿遍野,其毙可预决也。

故于去春,孑身数万里,重历各国,亲查(察)治田垦地新法,以增见识,决意出己所学,以提倡斯民。

”孙中山在1906年说:“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那不必去管他。

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

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在1906年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

(1)问,“主要问题”可根据材料“倘不于农务大加整顿,举行新法,必至民食日艰”“治田垦地新法”总结,即重视农业与土地的耕作。

至于“原因”可根据材料“某也农
家子弟”“国中人口”“甲于五洲”“民食日艰”“哀鸿遍野”“重历各国”等信息分析。

第(2)问,“设想”可根据材料信息“定地价的法子”分析回答。

农业与土地问题(民生问题)。

原因:出身农民;人口众多、农民贫困;海外所学,报效祖国。

(任答两点即可)
(2)核定地价,平均地权。

二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二)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清帝退位后,尊号仍存不废,民国待以外国君主之礼。

这种现象说明( )
A.清朝的统治并未从实质上结束
B.清朝统治者仍是中国最高统治者之一
C.辛亥革命并不彻底
D.皇权至上的思想仍是多数国人的思维
2.“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铁路之建筑”“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而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之死命系”。

孙中山发表于1912年4月的这段言论,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实业救国
,应该由国家经营管理,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关注国计民生,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体现了民生主义的思想。

故选B项。

3.孙中山于1918年5月向国会辞去大元帅一职,并发表通电,痛切地指出发人深省的客观存在:“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这件事发生在( ) A.护国运动中 B.第一次护法运动中
C.第二次护法运动中
D.孙中山北上途中
解析:根据时间“191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事情应当发生在第一次护法运动中。

答案:B
4.“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孙中山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支持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
解析:不进行政治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中华民族就不能获得独立,中国的社会经济就不能得到独立发展,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真理。

孙中山只有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才是新的出路。

答案:D
5.(图文探究)阅读图文材料:
下图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邮票,图案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

肖像的左侧,辅以孙中山亲笔题词墨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探究:
在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依据题词信念,与时俱进的主要活动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孙中山作一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活动: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实现了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运动。

评价: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革命主义精神;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最终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

二、能力提升
1.孙中山认为,要解决农民问题,可以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

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
A.指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B.反映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
C.仍属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D.成为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
,是在1924年8月所作的《民生主义》讲演,即材料中“把他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但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故A项错误;材料中“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表明不主张发动农民直接去分地主的田,而是主张以后由政府实行和平办法,让农民得利,地主也不吃亏,故B项错误;三民主义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故C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土地革命是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故D项错误。

2.1916年5月,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乃袁氏推翻民国,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此所以认为公敌,义不反顾。

今是非已大白于天下之人心,自宜猛厉进行,无遗一日纵敌之患,国贼既去,民国始可图安。

”该宣言旨在( )
A.揭露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阴谋
B.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
C.号召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统治
D.反对袁世凯解散国会
3.1924年,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
A.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推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C.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1924年10月,孙中山告诫国民党员:“来者不拒,所以昭吾党之量能容物,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

吾党之新机,于是乎在。

彼此既志同道合,则团体以内无新旧分子之别。

在党言党,唯有视能否为本党、为主义负责奋斗而定其优劣耳。

”这表明孙中山( )
A.提出三大政策
B.维护国共合作
C.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反对国民党分裂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来者不拒”“彼此既志同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孙中山极力维护国共合作,正确选项为B项。

答案:B
5.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材料表明遗嘱的核心主张是(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解析:根据材料“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可以看出孙中山已经认识到了民众的重要性,同时他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这只能是在新三民主义提出以后,故选A项。

答案:A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责任内阁制之精义……盖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

——宋教仁材料二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的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子上。

——袁世凯材料三
遇刺身亡的宋教仁
(1)根据材料一,辛亥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最大的政治愿望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的原因。

宋教仁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实行议会政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阻止宋教仁组织责任内阁,维护独裁统治。

说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封建势力依然十分强
大;资产阶级议会政治无法在中国真正实施等。

(言之有理即可)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

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

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

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摘编自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材料二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近之辱国丧师……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

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

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

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

关键:改革政治。

选择:从改良到革命(或提倡暴力革命;从医人到“医国”)。

(2)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尚未觉醒;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严重。

意义: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

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数百年于兹,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

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会长为全体之公仆,非为一部分或一人而服务,是故彼虽为一会之长,而非一会之主人翁也。

彼以事体之秩序,而纠率会众,使一切皆循公正平等而行。

彼维持秩序及额数,如遇秩序紊乱之时,当立呼“秩序!”
会员之义务,在能以竭助会长维持秩序。

而维持之道,则当从自己始。

如在会场,须戒出声,戒旁语,戒走动,并戒一切之能扰乱会场而阻人言听者。

大多数者,即过半数也;较多数者,即半数以下之最多数也。

……一切社会之职员选举,最少须有一票过半乃能当选,庶几合大多数之常例。

非待所有会员轮流讲毕之后,一人不能讲二回。

一人所讲,不能过五分钟之久。

……如有言过其时者,主座当起立敲案或摇铃,且曰:“言者之时间已过”,以止之。

——摘编自《孙中山文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认为国民学会开会是实施民权第一步的原因。

概括孙中山认为开会应遵循的规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民主内涵的理解。

参考答案:(1)原因:中国人长期受专制制度的压抑,丧失了合群的天性;中国人不懂得如何在开会中行使权利。

遵循的规则:少数服从多数;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

(2)民主内涵应包括:会长的职责;会员的义务;表决规则;发言规则。

三圣雄甘地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

”爱因斯坦口中的“他”应是指( )
A.华盛顿
B.孙中山
C.甘地
D.拿破仑
解析:从“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可以看出,“他”主张的是“非暴力”,故“他”应该是指甘地,其他三人的主张与题干不符,故选C项。

答案:C
2.下图中的甘地身着他最典型的装束,他要用这种装束号召印度人民( )
A.追赶工业化的潮流
B.恢复手工织布
C.强化宗教信仰
D.厉行节约
解析:土布衣是甘地的典型装束。

甘地认为,印度人民贫困的根源在于农村织布机的衰落,因为英国殖民者用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印度手工织布。

他认为恢复传统的手工织布劳动是振兴印度广大农村的关键。

答案:B
3.观察下图,图中的甘地正弯腰从海边抓起一把盐,这是他事业中最精彩的一个镜头。

该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 )
A.1915年
B.1922年
C.1930年
D.1948年
解析:1930年,英国殖民当局公布了食盐专卖法,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强烈不满。

甘地发起了“食盐进军”运动,图中的照片就是在这一运动中拍摄的。

答案:C
4.20世纪20年代初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开展和停止充分体现了( )
A.时代的要求
B.民族资产阶级的暴力性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答案:C
5.(图文探究)阅读图文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甘地却认为振兴印度经济必须从复兴手工纺车开始,“回到纺车去”成为甘地经济思想中的中心口号,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成为他的经济自主的主要内容。

探究:
甘地的经济思想具有什么明显特征?如何看待甘地的这一思想?
:材料中甘地的这一行为是在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

看法:在印、英民族矛盾居主导地位的印度,这种形式的反帝斗争具有进步意义,甘地的思想体现了他实行非暴力抵抗,维护民族经济,争取民族自治的民族主义精神。

(或是一种落后的经济思想,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软弱的表现,不可能引导民族解放运动走向最后胜利等)
二、能力提升
1.下列对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全部内涵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者
B.以和平手段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压迫
C.以不合作的态度抗议抵制英国殖民者
D.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赢得印度自治
、B、C三项都只涉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手段,D项除此之外又涉及了斗争的目的,表述最全面。

2.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他所说的“错误”是指他( )
A.没有把斗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B.没有及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
C.没能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内
D.没有及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
,反对武装斗争。

1922年2月,甘地领导的非暴力运动
超出了非暴力的界限,印度人民与殖民当局发生了流血冲突,他下令停止运动。

3.甘地时期的印度国大党在反英斗争中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 )
A.成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
B.发展为下层人民的政党
C.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D.维护了印度人民的团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动员印度人民参加反英斗争,赢得了人民的支持;虽然国大党坚持印度的统一,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

4.20世纪初期,甘地多次强调:“革命的道路不适合于印度争取自治,印度不需要布尔什维主义。

”这突出反映了( )
A.印度无产阶级力量太弱小
B.非暴力不合作的指导思想混乱
C.印度资产阶级立场的两重性
D.印度资产阶级自治的主张不坚决
,一方面用不合作运动来动员印度各阶层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迫使英国殖民者对印度资产阶级让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防范人民以暴力推翻现行的社会制度。

这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的体现。

5.伦敦《新闻纪事报》曾这样评价甘地:“一位78岁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力量震撼了整个世界……他所显示的力量,可以胜过原子弹的威力。

”“他所显示的力量”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揭开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打击
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彻底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大业
,印度人民就展开了反抗,因此可将A项排除。

B项是针对英国而不是针对印度而言的,可以排除。

单靠非暴力的抵抗,是无法实现彻底独立的,D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