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朱亚洪周燕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5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对策
“心理危机干预”可能是许多人自“5·12”地震之后听的比较多的一个心理学词汇。
危机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
心理危机往往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伤害性等特点。
人在遭遇重大的精神打击时,会出现情感休克或精神崩溃。
情感休克的表现是发呆、反应迟钝、精神麻木、记忆丧失,甚至昏迷不醒;精神崩溃的表现是惊恐万状、哭闹不止、行为盲目冲动、伤人或自杀。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与缓解,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社会的混乱。
因此,危机控制、危机干预便成为人类处理危机,给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人或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应对策略。
在国外,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心理危机干预就已经备受重视,在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突发公共事件救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心理干预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其社会负面影响。
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起步较晚。
唐山大地震后二十年,一批心理卫生工作者对当年的受灾人员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人当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称为“急性应激障碍”),有些人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地震所造成的心理阴影(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通过那次调查,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悄然开展起来。
汶川地震过后,卫生部及其他政府部门和众多民间组织,向灾区派遣了至少50支心理救援队,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心理救援。
但是,心理危机干预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探索在我国都处于起步阶段,缺少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应用机构,在世界上还处于中下水平。
在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目前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突发性重大事件后,我国也都有心理危机干预存在,但这些心理危机干预是零碎的,应急性的,也是被动的。
往往是事发后紧急调集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前往心理救援,没有形成一种稳固的体系和工作机制,心理危机干预远未达到机构化。
如“5·12”地震之后,心理专家和志愿者都是临时调集前往灾区,尤其很多志愿者只接受一些简单粗略的培训就上岗了,心理干预的效果肯定受影响,甚至有时是好心办坏事,造成“帮忙不成,反而添乱”的结果。
(二)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在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在灾难救助中的深远意义并不被很多人熟知。
人们对心理危机干预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1.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很多人认为物质帮助和金钱的赔偿可以代替一切,对老百姓心理危机干预没有必要。
现实的情况是,事故善后赔偿工作一结束,也就表明事故处理的结束,不太重视遇难者家属及其亲人的心理创伤。
2.认为时间会冲淡一切,心理危机干预是多此一举。
很多人认为时间会改变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灾民们的痛苦会减少,最终消失。
但是,我们是否能真的体会到孩子失去父母、老人失去儿女那种精神上的创痛呢?
3.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无用的“马后炮”。
目前很多人还不能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帮助,认为事故已经发生,给点心理安慰没有实际的用处。
4.认为接受心理危机干预就是不正常的表现。
许多人虽然已有明显的抑郁症特征,但讳疾忌医,不愿接受心理危机干预。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根深蒂固,不愿将伤心事向他人倾诉,有些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有问题,也不愿意去找专业的心理帮助。
5.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普通的安慰,是任何人都能做的。
很多人认为,危机干预就是陪人说说话、安慰安慰,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技术,只要有爱心和耐心就行,从而使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只停留在形式上。
殊不知,心理危机干预是专业性很强的,心理救援者不仅应具备该职业的基本素质,如道德素质、反省能力和诚实品质。
而且还应具备特殊的专业素质,如生活经验、镇静心态、灵活性、充沛精力、快速反应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等。
当然,除去日常专业训练所养成的各种素质以外,也要掌握有关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如关注、倾听、评估以及某些具体的危机干预措施。
6.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只需要在事发后进行。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长期性。
科学地做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关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在地震后不同的时间阶段救援的重点不同。
地震后头一周,救人是重点;灾后三个月内,救灾、安顿和心理安慰是重点;心理问题和疾病将会在地震三个月后逐渐显现和增加,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人
群中以不同形式持续存在多年。
也就是说,从灾难性事件发生直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相关专业人员为因灾受到心理创伤的人员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其走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
(三)心理治疗人员匮乏
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是专业性和艺术性要求很高的一项任务,因而对医师的要求非常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方能胜任。
我国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频发,而心理治疗人员为数较少,全国目前仅有不到15000名,其中掌握危机干预专业知识的还不足三分之一。
相对于我国平均每年2亿以上受到各种危机事件影响的人群,能直接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
而且一些不掌握科学的心理干预技术的工作者不但不能帮助受伤害者,还有可能产生负作用,给当事人造成二次心理伤害。
二、对策措施
针对我国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解决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转变观念,重视心理危机干预。
首先在一些应急预案中,要摆脱仅仅是物质救援的单一思想,应意识到提供精神救援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次,要提高公众的意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咨询有了更多的认同,但和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通过大力宣传让公众明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够促进个体健康的恢复和灾后的重建工作,而灾后心理问题处理不好则会付出沉重代价。
二是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模式。
应对无常的灾难需要稳固持久的援助体系,从而确保灾难发生时援助工作能够及时跟上并发挥作用。
因此,应把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到应急预案体系中,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在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加以保障。
同时,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模式。
可借鉴国外在组织机构、机构领导、机构人员、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经验,通过对每一次公共突发事件相关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使中国公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日渐丰富。
应组建包括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储备库、心理危机干预机动队、志愿者等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应急干预队伍,规范其信息沟通机制,引导媒体发挥辅助心理干预的作用,促进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参与救助。
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储备库应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而心理危机干预机动队、志愿者要强调多学科的合作,平时各成员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要经常在一起协商训练,一旦危机发生,他们就离开原工作岗位,组成危机干预小组,进入危机现场,以提供有效的危机干预服务。
三、完善心理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干预不仅仅是意外事件发生后赶赴现场,应建立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包括:心理危机干预预警系统、应激系统和维护、发展系统。
预警系统要指能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警可能出现的冲突性事件并能给予及时的疏导,要能对管理范围内的有心理危机倾向的高危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疏导。
应激系统指重大恶性事件发生后能及时、有效地对事件当事人或人群进行干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与当事人或相关的人群和亲属人群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辅导。
维护系统是指对当事人,以及对与当事人相关的人群提供长期维护和发展性的心理干预。
意外事故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形式持续存在多年,“心理救援”应长期坚持下去,并且不仅要帮助当事人或相关人群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更要提高他们独自面对危机的能力及促进他们心理的成长。
四、加强心理援助队伍建设
从汶川地震可以看出,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建立一支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专业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要掌握危机干预的技术,如沟通技术、心理支持技术和干预技术。
参与心理救援的人员要善于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关系,给予求助者以心理支持,稳定其情绪;帮助求助者认识和理解危机发展的过程及与诱因的关系,学习问题的解决技巧和应对方式;帮助求助者建立新的社交天地,同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现实和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要提高专业化素养和救援水平,需要长期、正规的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及持续不断的临床督导,否则也会像其他医疗技术一样对服务对象造成严重危害。
此外,在实践中,平时要经常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业务培训。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关注,让所有具有心理危机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疏导和有效干预。
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成章小学,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编辑/何妍终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