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笔者认为,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种灵动性就需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
教与学本身就是双向进行的过程。
如何让教学方式不显得枯燥无味,就得靠教师们各显神通了。
教学机智考验了教师灵活恰当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种临场智慧和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情景,将不协调的因素巧妙灵活地变动,以取得最佳教学睿智。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机智的本质内涵。
所谓机智,寓意脑筋灵活,善于随机应变,也应了这么一句古话--“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
从这个释义来理解教学机智,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
《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机智的解释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
从其内涵来看,灵活性是教学机智特点的首要标榜,它是教师应变成功的一大法宝。
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学机智亦是如此。
教师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的基础、需要和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潜能,是其诱导性的体现。
其次,贯穿始终的其趣味性、创新性与及时性的特点。
教师将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时机和分寸,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性的转变,才能“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
也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的思维创建活动,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创造出和谐的教学艺术氛围。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是长期在教育实践中经过磨炼,运用科学教育理论逐渐形成的,是其经验、才气、智慧的结晶。
这是教师内在和外在美的统一,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了教学机智的审美性。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既使课堂气氛生动,也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笔者认为“独特的能力”对应的便是教学机智的构成要素了。
教师中学生众多,教师虽不能个个俱到,但也得纵观全局。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观察,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迅速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化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以特级教师临时开课为例,在一个陌生的教学环境中,他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情绪、学习态度,而这些信息都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教学计划的调整也要立即做出调整。
具体地说,教学机智也是教师的一种快速智力定向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敏锐的激发多种解决方案。
课堂上的有些偶然事件的发生如调皮学生随意插话接话以至于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时候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是冷冰冰地说教,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服,而是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因此准确的判断力和理智的自制力是教学机智的重要构成。
偶尔,学生的呼声中出现了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学机智中敏捷的反应力要求教师能够借同学之口施教,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教师随机应变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机敏,是令人赞赏的艺术。
其中体现的个性与人性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
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
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
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
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
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
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
不应该受地位和年
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
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
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
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
《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
《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
“故君子之教,喻也”。
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
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
《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
”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
这给我们揭示了两个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重视练习,持之以恒,求其得心应手。
面对这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地发现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谢《教育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的假期不虚度!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
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
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
”这是我们作教师必须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
”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判断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应该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应该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必须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内容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
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
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非常敬仰。
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
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
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
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
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
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
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现在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
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
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
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个性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
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
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
”这是我们作教师务必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
”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决定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就应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潜力,就应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务必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资料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潜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
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
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十分敬仰。
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
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
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
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
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
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此刻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
作为教师,只有透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到达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潜力只有靠潜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
”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必须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
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
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这本书收录了16位在当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师,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顾泠沅、唐盛昌、刘彭芝、龚正行、刘京海、李希贵等名师。
打开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仿佛让我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教育的真谛,每一页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触摸到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
他们每一位都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被他们诸多事迹而感染。
虽各具特色,但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共同点:那就是对中国教育的艰苦探索和追求,对孩子真诚的爱。
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
魏书生是一个凡人,只是他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成才。
他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人生有什么啊,每个人都是来这个世界走一趟,关键就看你怎么走。
其实怎么走都
是走,你好好做事也是走,你稀里糊涂也是走,我觉得还是做点事情的好,()这样你会感到快乐,这快乐,只有去做,才会感觉到!"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想想自己在从事教育的点点滴滴,虽然有时候也会和学生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但是在内心的最深处,还是把学生当做是孩子,当做是教育对象,并没有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着想。
我想魏书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得益于从学生出发,凡事都以学生为主去商量,去做。
我想这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个启迪,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这样去想,这样去做。
李镇西也是给我触动很大的一位名家。
其中我读到关于李镇西老师这篇时,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
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是这样,我从教这20多年来也身有感触,有爱我们才会很耐心的给学生讲解;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学生和学生心贴心。
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
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__,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
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
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才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
李吉林说:"我为儿童的成功、进步和健康而感到欢乐和幸福。
"她深入的研究情景教学,使课堂丰富而生动起来;张思明以带着学生去发现数学的乐趣为目的,开拓了五花八门的思考题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
他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落实到一切为了孩子上,孩子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思想都体现在这一目标上,不是夸夸其谈,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体现在他们对人的关注——一种最深层次的人性的关爱,之中无私的爱。
教师要始终以理念深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真正地给孩子们幸福和快乐。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
书山跋涉,学海畅游,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并从而带来思考的快乐!徜徉在书海里让人感到内质在提升。
16位教育家的智慧将不断的启迪和激励着我,为我今后的教育思想开拓新的思路,为我的教育热情给予了莫大的鼓舞。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6
有幸看到《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书。
该书囊括了中外古今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大家。
仔细读了第一章节却并没有对教育大家教育思想的总结,而是对其教育精神和理想的提炼。
自己也常想,真正的教育大家并不是其教学方式或是教学思想,而应该是在其实践中所折射出来的博大的教育精神和理想。
站在孩子那一边
这是夏山学校的老师、家长常说的一句话。
站在受教者的一边,这对于我们以常规思维研究教学的人来说有些不可理解。
仔细推敲这句话既有理念上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也有行为上对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为什么要站在孩子的那一边?我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看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1、孩子不遵守规则怎么办?2、倔强的孩子怎么教育?3、怎样对待学习差的孩子?
第一个问题,如果站在孩子的那一边,他会想,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则?张康桥老师关于读书规则建立的设想分为三步。
第一步,什么规则也不要定,等有了问题再让学生自己提交、讨论并确立规则;第二步,有了规则后,再请高年级的学生成立志愿服务小组,落实规则,同时,也可以有代表表决增删规则条目;第三步,如果还出现问题,可向全校学生发倡议书等。
在夏山学校,没有任何的权威和服从,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
校长和六岁的孩子一样,都只持有一票。
这两个例子都体现了规则的本意——自治。
这样的规则,孩子能不遵守吗?如果
真有孩子违反规则怎么办?就按规则的处罚方式处罚,因为规则是孩子自己制定,那么处罚方式也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同时惩罚本身就是教育。
第二个问题,倔强的孩子怎么办?在夏山学校,很少看到倔强的孩子。
因为孩子自由的时候,他是不会倔强的。
为了让孩子自由,夏山摒弃了所有的控制。
可是在教育的今天,还有着很多的名校以精致化的名义控制每一分,每一秒,肆无忌惮地无视自由,这样的生命注定会有很多的问题,包括倔强。
据说,有一个全国名校,所有的角落都有摄像头,所有学生只要违反一点规则必定要受到惩处。
这样的学校是否有文明监狱之嫌?学生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如履薄冰,胆战心惊,怎么会有心理安全,怎么能够有思想上的自由?怎么会有创造性?
第三个问题,怎样对待学习差的孩子?我们首先得理清什么是学习差。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习差就是分数低。
这是我们教育关注书本所致,也是我们以分数评定学生所致。
在夏山学校,教师关注的不是书本,也不是教学方法等,而是儿童本身。
这就涉及到学生评价问题。
夏山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一是沟通能力;二是数字应用能力;三是资料处理能力;四是合群;五是自省能力;六是问题解决能力。
再看多元智能理论,不也是把人的智能分为8种类型吗?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还有学习差的概念吗?有人到日本考察教育,到班级里问“你们班谁学习最好?”学生茫然。
反过来,你们班谁学习不好,肯定也没有答案。
在帕夫雷什中学也没有差生的概念。
我们设想一下,在这样的学校上学,学生是否很自由?很轻松?很快乐?很个性?
怎样站在孩子这一边?尼尔校长认为要做到三点:
第一点,放弃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关注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儿童。
教者和受教者关注的东西肯定具有很大差异,放弃我们所关注而关注学生需要,需要我们有极大的决心和勇气。
第二点,不用道德、威权以及宗教压制孩子。
这是平等理念的彰显。
如何管理孩子呢?规则自治。